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朕的霸图-第1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这事要从广顺三年和显德二年两次大规模查封佛寺,将那些未经朝廷敕赐匾额的全部废除,并勒令私下剃发出家的和尚、尼姑还俗。这个政令本来是好的,但有很多外来胡僧居于东京,私自设立道场,玩自杀自残、手指燃香、**挂钩点灯等异常行为盅惑人心,这就不能不引起朝庭的重视。
而位于东京内城最有名气的寺院,非大相国寺莫属,也是这些外来胡僧们的集中之地,他们以香油钱收买高官,在城内或郊外建立什么光明寺、一赐乐业寺的,这些后来统统被查封。胡僧们无以为业,栖居于各大寺院,而有个胡僧擅制各种秘药,又寄居于赵家供奉的定力院,某天偶然的机会被赵普发现,便一拍即合,暗中开始操作这事。
而现在,主公的大业还面临很多障碍,其中章钺便是最强大的政敌,到时回师驻营,若两军一起攻城,时间一长总有合适机会,只要这件事一促成,那么大事离成功就只差一步了。想到这些,赵普眼里闪过一丝兴奋之色,心思顿时活动起来。
第0519章 战城东
二十二日凌晨,东方天际泛起一片鱼肚白,桑干河面波光粼粼,晨雾袅袅,河边的杨柳被扎营的士兵们砍去后空余一截截木桩,没有了树木的遮挡,奋力待发的水草似乎是一夜之间就抽出了嫩绿的叶芽,当春展现出勃勃生机。
河南岸卢思台大营,灯火葳蕤尚未熄灭,应时而出的一万铁骑军士兵们浩浩荡荡地跨过浮桥,至玉河县城东门下,老远就能看到城头黄罗伞盖下一片朱紫,站着许多重臣大将,正当壮年的天子头戴金盔,身披铁甲,两手扶着女墙垛口遥望,默默地为大军送行。
这时中军过浮桥了,慕容延钊打马而出,至城门前一跃下马,两手拱拳躬身执礼道:“臣此去必当死战,不教北虏南下一步!”
郭荣点点头,只是挥了挥手,没什么表示。旁边王朴却突然抢前一步,到垛口前喊道:“慕容将军!你部若进了昌平城内,当听凭袁使君节制。若情势不利,可另行安营扎寨!”
“谢王相公提醒,某知道了!”慕容延钊拱拱手,转而翻身上马,很快就隐入大军队列之中。
郭荣一听面露讶然之色,却没多说什么。正常这种级别的大将出战都是由皇帝安排,枢密这时主要管后勤调运,至于前线战局多由大将临阵便宜行事,不过节制权是很有必要明确的。因为袁彦是地方节帅,而慕容延钊带的是禁军,又是殿前副都点检兼领节帅,地位不比袁彦低,而郭荣此前并没明确指定。
就在慕容延钊率兵北上的同时,赵匡胤也率殿前司铁骑、控鹤、散员等三万步骑跨过浮桥,不过这时他又玩了点小心思。大部队过桥后集结列战斗阵形,以铁骑右厢王审琦、刘光义率五千骑在前,以广顺年间小底军改编来的一万五千步军加散员杂号部队五千,列左、中、右三军,最后以铁骑左厢韩重斌率五千骑断后,向幽州城下开去。
三万大军以战斗阵形展开来非常整肃,旌旗漫卷,刀枪如林,士兵们行走时碰撞得铿铿作响的锃亮铠甲混着整齐的脚步声,气势惊人之极。到了幽州城下两三里处,依城墙向东并行,一直路过丹凤门、开阳门,未作何停留。
这么大的动静引得城头辽军敲响了警钟,萧思温立即增调兵力上南城头驻防,并到城头观看,见禁军装备精良,阵势严整,心下正有些担忧,结果禁军居然直接走了。
“不好!这是去攻打敌禄……”萧思温大惊,杨衮率兵进驻潞县多日,在城郊东部及东南一带布防,只派了部将与萧思温联络,但却没派一兵一卒进城,反倒催要兵甲粮草,这让萧思温很不满,可又不得不给。但现在看来,他这样部署还是正确的。
萧思温正惊疑不定,他身后一名面相粗犷的二三十岁头戴卷檐皮盔,身披铁甲的年轻人踏前一步按胸行礼道:“叔叔!以小侄看来,南朝禁军不过如此,愿请兵五千骑出城一战!”
“勃鲁休得妄言,南朝禁军论战力与我朝皮室不遑不让,唯精气神看上去差点,没有那种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气势。”萧思温眼望禁军却将远去不置可否,见侄子萧勃鲁仍保持行礼的躬身姿态,看上去请战心切,沉吟片刻便又道:“这样吧!可先派探马紧盯这支禁军动向,待其过高梁河到了城东开阔地带,某与你八千骑奔袭,届时敌禄若得讯必出城来战,你便可寻机脱身,明白了吗?”
“叔叔!小侄愚钝,既出战为何要这么打?”萧勃鲁很是不解地问。
“敌禄的兵力没什么损失,后勤又不断的情况下,他是不肯进城来协防的,因为这样他有进退自如的主动,反之如我部兵力只能据城而守,如今大定府援军又被阻于关外,这需要他牵制部份兵力,甚至打一两场胜仗来提振士气,只有攻守兼备才能长期守住幽州城。”萧思温解释道。
“小侄明白了,这便下去准备!“萧勃鲁闻言面露恍然之色,转身快步而去。
从幽州城西到潞县城下也有近七十里,正常行军都需要大半天,到高梁河时,等待前军搭浮桥又花了小半个时辰。其实高梁河上游可涉水而过,为避免大军涉渡时队列走乱被辽军突袭,所以还是搭浮桥,这也让步军士兵们名受半身湿的烦恼。
过河前行二十里,幽州城已被远远甩在身后,下午申时到了一处叫孙侯乡的地方,这儿离潞县仅十几里了。孙侯乡只是官道南侧一个小乡,外围照例有一圈单薄的围墙,但乡民躲避战乱大多带上粮食财物跑得不见,整个乡中处无人状态。
赵匡胤率兵行进,途中一直有辽军探马跟随,追着袭扰个不停,见这乡中勉强能守御,官道北面是遍布齐膝高荒草的野地,那也能列阵野战,正打算传令前军准备宿营,不想这时后面哨骑来报:幽州城内有支马军自安东门追出来了!”
除非是潮湿地面,骑兵行军往往会卷起一路烟尘,要么以密密的旗帜遮蔽队列,哨骑不抵近侦察很难看出具体多少兵力。自从军以来,赵匡胤还从没与辽军真正对阵,接报顿时来了兴趣,一面传令后军韩重斌迎战,一面率中军千余骑前往观察。
三万兵的行军队列拉长足有五六里,等赵匡胤率骑从赶到,后军韩重斌已严阵以待。因官道两边有排水沟,南面还是村落,后军只能在官道及北侧野地里列阵,这无形的分成了两队。马军列阵占地空间大,官道上这一队大约只有千余骑。
不多时,就听轰隆隆的马蹄声连绵不绝,一道黑线出现在官道尽头,渐渐增高呈一堵墙一样压来。眼见距离渐近,韩重斌部后军骑队也开始启动,并渐渐加速,经过一两里的助跑后,马速就已经很快了。
不过要到巅峰状态,是需要待战马完成热身后才有可能,一般这种状态的长短要视战马品种,辽军装备的辽东马、漠北马的耐力都比较强,但若论短距离爆发力,禁军装备的河曲马则强很多。
“杀!”禁军士兵们策马狂奔,张弓搭箭连连射击,但也就是两轮箭雨就短兵相接了,在双方都装备了精良甲的情况下,伤亡都不过百十骑,有的还可能是因为场地原因翻倒,因为这儿荒草地面并不平坦,还有一些人为堆放的石堆木料,这对狂奔的战马来说是巨大的障碍。
第0520章 绕西山
刹时一轮冲锋过去,两军骑队交错而过,看不出优劣之势,不过驻马高地的赵匡胤还是发现,已方兵力明显少于敌方。当两军骑队同时调头再次接敌时,已方就显得势弱了。
“传令前军,命刘光义率三千骑从村子南侧绕过去直击敌后。”赵匡胤面沉似水,见这支辽骑不像是一击便走的骚扰作战,那便是有意拖住已方大部队,若能乘机给其以重创,多少对幽州城内的守军来说是一个打击。
传令兵打马而去,但前军本就离得远,绕路至少有十多里,一会儿还到不了。可眼前战场上,两轮冲锋之后,辽骑作战模式愈加机动灵活,对方向的把握很强,每次都贴近己方骑队擦身而过,很少进行正面直撞。
而每次接近时必来一次齐射,这样又给己方骑队以杀伤,相反,已方骑队已被辽骑牵着鼻子打转追赶,一旦追得近了,辽军骑队立即就转向调头,然后又是几轮齐射。
转弯、溜逗、不停地将己方拖到合适距离再放箭,而已方马军已陷入一种追又追不上,打又打不着,有力无处使的尴尬境地,这情形落败只是迟早的事,与辽军相差的不仅是战术,马术就是根本性的问题。
既然已经开打,几万大军在这儿被小股辽骑溜狗一样暴虐,赵匡胤开始还处之泰然,这会儿也看得十分气闷,终于是恼羞成怒,胀红着脸忍不住大吼道:“是可忍,孰不可忍!弟兄们!随某杀敌!”
这时战场上遍地枯草已被踏平,辽军骑队处于北侧,而禁军骑队正在南侧追赶,这样平行状态正处于辽军弓箭射程,赵匡胤率千余骑从正在战场外两三里,他大喝一声,倒拖着大盘龙棍一马当先,本部骑队随之启动,并渐渐加速,冲下坡直向前疾奔。
越过一里多的距离时,已方韩重斌部刚好转到了北侧,辽军为保持距离射击刚好也调头转过来,正好与赵匡胤迎面直撞,而这也是赵匡胤所看准的时机。
迎面一阵杂乱箭雨射来,赵匡胤挥起大盘龙棍一个兜转,盘龙棍前面一截两尺短棍与手中长柄之间有活扣相连,随着手柄的动作旋转不停,打得箭矢在叮当作响中崩飞出去。
因来得突然而且速度快,辽军骑队显然也是措不及防,仅前队隔着二三十步射出一阵箭雨,瞬间就接近了。
“杀!”赵匡胤一声大喝,大盘龙棍如一连枷一样迅猛拍击,迎面冲来的一骑刚举起弯刀就被拍下马去。同时,借着击中敌骑时产生的力量反弹,大盘龙棍倒转攻向左侧,一下将另一侧借马力拖刀的辽骑抽落下马。
当辽骑被迫正面迎战,其战力与禁军也就相差无几了,因弯刀在武术上来说非正面硬战武器,走的是轻灵劈削、倒拖划拉的路子,武器装备上就逊了一筹。
被赵匡胤率部正面拦截,被甩在后面的韩重斌部立即就抓住机会咬上来,并分兵左右包抄,再加上一个前后夹击之下,辽军骑阵一下就冲不动,失去速度很快被分割,再也无法翻盘掌握主动。
而这时辽军主将萧勃鲁本杀得兴趣,见已取得的优势一下失去,反倒被切割成三队,可想起萧思温的提醒还是心有不甘地命亲兵吹响了撤退的号角声。
呜呜作响的号角声中,辽军主将战时倒拖的大旗,这时要作为指明方向的效用,一下高高竖立起来,在数十杆各色旗号簇拥下向北侧运动。
“休得恋战!随某追击!”赵匡胤作为主将,对号角传令声非常敏感,一下就发现辽军试图逃走的方向,当下率百余骑脱离大阵,绕向北面奔起直追。
处于劣势若撤退往往要留大部兵力断后,萧勃鲁的中军先逃出战场,但大部数千仍陷在禁军骑兵的切割包抄中,一时半会儿逃不出来,不过也在北运动。当赵匡胤好不容易追过来,一下被脱阵而出的辽骑挡路,待冲杀一阵,中军将旗已逃出三四里外。
眼见要追不上了,赵匡胤正打算放弃,这时远处又一阵轰鸣声传来,正惊疑间,就数千骑狂奔而来,斗大的“刘”字将旗随风展开,赵匡胤大喜,立即甩开小股辽骑,拍马再追上去。
但辽军反应很快,见又一支拦路的马上就转向正北方向,赵匡胤率兵追了数里,但终究还是没追上,回来时再拦截一阵,顺便打扫战场,还没来得及等军官们清点出战果,前军来报:潞县城外,杨衮亲率大军出城列阵,但全是马军!
赵匡胤立即赶回中军,让哨骑探明再报,但始终没探出具体马军是多少。这番耽搁下来,后军韩重斌来报:之前一战斩首一千七百余级,竟与已方阵亡兵员相当。
看了这个战果,赵匡胤顿时对禁军大规模马战不抱信心,当下以主力在孙侯乡修筑营盘,命王审琦、刘光义率前军去试探,结果到傍晚,前军没出战就回来了。
次日,赵匡胤率部前进至潞县西城门外开阔地带,以两万步军居中,一万马军置于侧后,但杨衮又闭门不出。因为辽国主要骑兵称雄,步阵野战比禁军这种精锐就差多了,以己之短,攻敌之长,杨衮当然不干,这下赵匡胤也不得不面临攻城的问题。
而这时同一天出兵的慕容延钊率兵北上,当天绕过香山,申时渡过温沦河后离昌平就已经很近了。因为大军出发之前,行在已派人通知袁彦,此时便派其次子袁通前来迎接。
袁彦长子在京出任宫门司御率,次子一直带在身边历练,现任成德牙内军都指挥使,年三十来岁,面色微黑,中等身材,却擅长骑射,屡临战阵。
“慕容将军行军快速最好不过,耶律挞烈今日攻城甚急,战斗从清晨开始到现在一直没停,吾家父帅希望将军走马池口,绕道至西山出口处的峡口镇,现在赶去正来得及,如此明日上午可与吾父帅前后夹击,彻底驱逐挞烈的西路军。”
西山就是昌平西北的军都山,其山岭峰峦叠翠,延伸分布范围很广,出居庸关到昌平之间有很长一段峡谷山路,山口处有个南口镇位置非常重要。
“看这天色还剩下一个多时辰,却要再绕行六七十里的山路,袁使君未免强人所难吧?”慕容延钊一听,顿时满头黑线,眼看要到地方了,结果居然还要绕路。
他授命前查过地图,还找来卢思台附近乡民打听后作为随军向导,知道是有这么一条小路从昌平以南绕到居庸关出来的西山出口处,但那条小路很不好走,骑兵走山路急行军的辛苦和危险就不用说了。
第0521章 半包围(爆更)
若论官职级别,慕容延钊和袁彦地位不相上下,都是加检校太保、兼领节镇,也都领过禁军,且都在淮南之战时立下大功。但若论出身和资历,慕容延钊出身河东将门,资历也深厚得多,后汉乾佑初就曾在先帝郭威麾下任步军都校。
这次皇帝命他率兵支援,用意很明显,就是希望他和袁彦配合,设法歼灭耶律挞烈部进取居庸关,以做到彻底断绝外援,只要这一步成功,那么攻下幽州城就是早晚间事。这一点,慕容延钊心中清楚,何况早上出发时,王朴也一再提醒,所以,他这一路行军速度还是很快的。
但现在,袁彦派次子袁通前来通知他绕道敌后,这确实是个无可挑剔的好策略。慕容延钊犹豫了好一会儿,还是决定照办,召袁通上前询问了辽军兵力配比,及攻城战斗情况,稍事休整便转道向西。
慕容延钊部一万骑兵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昌平县城东南三十里,而向西的必经转折点马池口处在昌平西南二十五里,这个时候辽军还在攻城,处在作战状态,如此近的距离,上万骑兵要想不声不响地绕过去几无可能。
酉时初,日暮西垂,天近黄昏,慕容延钊率部到达马池口以南五里的一处荒山洼地,下令全军就地休整用晚膳,打算等夜幕初临时辽军收兵回营再绕过去。
上万士兵们衣不解甲,牵着战马就地休息,哨骑远远地放出去在周围警戒,慕容延钊翻身下马,双脚一着地就忽然感觉有些不对,地面似乎有点颤抖。
“敌袭!敌袭!快准备迎战!”就在这时,刚派出的哨骑狂奔而回,老远就大喊。哨骑一路所过,士兵们手忙脚乱地将刚刚取出的干粮和水袋重新收拾了,自发地翻身上马检查武器,驱动战马重新列队。
“怎么回事?”慕容延钊大吃一惊,虽然料到这地方可能不太安全,但也没想这么快就被发现。
“禀慕容将军!辽军突然弃城不打,走城南向马池口逼近,其前锋五千余骑刚刚冲进了小镇,向我们这边来了!”
“不期而遇?”慕容延钊恍然大悟,怪不得之前袁通说,辽军攻城整整一天,这是走之前狠打一场。
可一想又很奇怪了,甩开昌平袁彦三万余兵,他耶律挞烈就不担心居庸关失守?就算他进了幽州城,后路外援照样被断,这不是于事无补么?难道关外还有援兵前来,挞烈这是有恃无恐?
慕容延钊想到这些,顿时暗暗心惊,立即命前军北上抢占地形准备作战,中军迅速列队行军跟上,自让亲兵取出笔墨,以一块薄绢在行李箱笼上铺平,挥笔急书了两份军报,命亲兵一份送去昌平给袁彦,一份送归卢思台行在。
马池口属于昌平城郊,是小块平原及丘陵地带,小镇就坐落在山脚平地上,一条小河穿镇而过,镇子南郊有着大片的农田、麦地,阡陌相连,偶尔还有一个个水塘。
这种地形并不适合骑兵作战,下马列步阵展开也会遇到很多麻烦,可这时永远走在大军前面的哨骑已经和辽军探马在小镇外小规模交战。
骑兵士兵的选择标准,首先是一名合格的步兵,所以步战并无问题,某些方面来说,还正是扬长避短了。慕容延钊率部到镇子南郊,前锋一个军两千五百人果然都下马在小路边麦地里列阵,与辽军隔着百余步对射。
辽军小股骑队虽在麦地里游荡,但也没冲近,远处还有数千骑在小镇外草料场上列阵,这时已进入一种前锋对敌未知,中军未作出决定时的对恃状态。
慕容延钊的中军立于一处坡地上,这儿也只容下两千余骑,其余大部分布在坡地前后,阵形散乱不堪,这是准备随时将战马拉走改以步战的。同时,辽军在北面三四里外,距离远了看到的只是一团团小黑点在移动,主力估计还在后面。
双方对峙着小规模交战了半个时辰,辽军前锋主动向北撤退了,慕容延钊率部进驻马池口小镇安排宿营,同时派哨骑继续盯住辽军,到傍晚陆续有消息传回。根椐信息整理,大概是耶律挞烈欲绕城南下,但李处耘率马军出城追击,加上前路受阻,最终拖得耶律挞烈在昌平县城西南十五里的百花岗重新扎营。
发生的一点意外使得决战的时机来临,耶律挞烈被彻底堵住,除了退回居庸关,他也只能选择决战,而这也是周军乐见其成。
百花岗也不是什么高大山岭,只是平原向丘陵地带延伸所常见的一道南北走向的小山梁,坡度自然也不大,砂岩地形的山上并无林木,表面遍布的枯黄草丛中有了星星点点的嫩绿,这黄绿的色调一直铺向远处,有很大的一片开阔荒地。
二十二日凌晨,当太阳刚刚跃出东方天际的地平线,三万五千余辽军开出大营,在百花岗山梁下列阵,两万关外来的拽剌健儿居中,一万五千西京宫卫军分为三部,步阵前置五千,另一万分列于步阵侧后的山梁上,这种阵形是依地势展开,后顾无忧,而前方三面是攻守兼备。
就在耶律挞烈布阵的同时,周军两支人马到了附近后,也以作战队形推进到战场。袁彦部开出昌平,两万步军以营级指挥为基础,以军为单位分为八个大方阵,每两军组合负责一个方面,列前、左、中、右四军,在山梁正东方向四里列阵。
一般来说,前、左、右三军为中军的坚硬外壳,后军一般是战力较弱的,加上非战斗人员,及民夫杂役后勤辎重等,这主要是作为预备队。但中军往往也是整个大阵的缩小版,只是兵员单位要少点,并不是不设后军就没有预备队。
而侍卫司李处耘部一万二千骑分出两个军遮护步阵侧冀,另七千骑则作为独立的力量布于山梁北面。同时,殿前司慕容延钊一万骑也独立作战分为四个梯队,呈弧形分布山梁东南一带,对辽军耶律挞烈部形成了半包围的格局。
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形与双方兵力的配比决定了布阵方式,到了现在,双方都摸清了对方兵力数据了,但马、步战力如何,需要打过才知道。
尽管已方比辽军多几千兵,但袁彦并不敢大意,见慕容延钊部一到战场,便立即派次子袁通携中军作战策略过去接洽商谈,以便到时协同作战。
第0522章 大混战
日上三竿,百花岗上凉风习习,逐渐爬高的朝阳在蓝天白云下放射出一圈金针般的光线直射辽军本阵,刺得头戴狼尾遮面卷檐皮盔的辽军士兵们纷纷低下头,一个个心中埋怨,这列阵迎敌方向也太不利了。
相对于这个劣势方位,天然的一道山梁遮护了后背,又可居高观敌,骑兵处于高地更利于战马提速从而夺得先机,掌握战场主动,这一点不利完全可以抵消。作为大军主帅,耶律挞烈并不是没料到这些,任何地形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必须得权衡。
山岗下中军大阵,迎风猎猎的旗幡扭动着奇形怪状的文字,黑底白狼头大纛下是临时以大木搭起的将台,浮雕着契丹人崇拜图腾的海冬青、青牛图案屏风前,耶律挞烈头戴插着五彩斑斓雉鸡翎羽、抹额处镶着一颗火红宝石的铁盔,身披铁甲高坐于帅案后,两边仪仗门旗下摆放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