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第1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恙。
原来,他们抄家的时候,发现马。元贽居然有很多金子。不过很粗糙,本来没有在意得。后来抓到马府得管家,他招出,马。元贽偷偷在华山开挖金矿。
华山有金矿,这是早就发现的事情。不过,因为李家发基于关中,华山被视为龙脉,不能乱动。因此,这条金矿脉,被保留了很久。
谁知道,马。元贽是不是想钱想疯了,或者干脆根本想绝了唐朝国祚。竟然偷偷开挖了。
李忱一听,来了兴趣,想要去参观参观。金矿阿,想到金矿就想到,这是钱,很大一笔钱。他真的太缺钱了,他有很多计划想要作,可是没钱就是大问题,像之前说得那个办太医大学,推广医学得普及,就要很多钱。
目前是用不上,李忱让他们厘订教材,要确定那些药方得药剂是否正确,这是一像大工程,目前花钱不大,可是以后一定会很惊人。
说起来,他有点错贯马。元贽了。杨二跟他说,内库不应该没钱了。是,没错,内库不是全空了,还剩不少,不排除马。元贽藉此增税,中饱私囊。
可是,内库有剩,国库却是赤字,经常需要内库补贴。难怪市舶使每年收到数百万的关税,内库还会不够。
李忱真是穷怕了,他突然可以体会,为什么历史上很多皇帝,对金钱这么执着。明明是皇帝,为什么还这么爱钱,都是穷怕了。皇帝也不是那么富裕得。所以,出于对金钱的渴望,想看看金矿,加上对唐代采矿技术得好奇,便下令,不日要去现场亲自看看。
第三百八十七章 从善如流
李忱难得任性一次,结果就被泼了冷水。他想去华山,结果遭到了激烈得反对。谏官激烈得反对他的行程,有谏官在紫辰殿阶下叩头,让他不得不取消。
华山,其实离长安不远。大概就是潼关附近,他来京师的路上,也有经过。只是,几百里路,怎么也要走个几天,他途中想要在华清宫驻留两天,就这样,被人激烈得抗议。不仅是谏官,宰相和其他重臣,朝廷里面百官,都激烈反对。
华清宫,多有名阿。温泉滑水洗凝脂,虽然天气热了点,可是李忱还是想顺路带着嫔妃去泡泡澡,顺便作点国家大事?嗯?继承人得问题难道不是国家大事吗?他可是皇帝。
结果,遭到这么激烈反对,一切只能作罢。李忱保证说,不去骊山,不去华清宫,就去华山,也不行。你出去了,天知道你会不会停留。说什么都不让李忱出发。
众怒难犯,在某些事情上,李忱会坚持,这种事情,算了吧。那些朝臣不算,大概是跟风,大概是看到谏官和宰相反对,才跟风着反对。可是,后两者得得意见,不得不考虑。
如果你要问理由,那就是,不吉。华清宫不吉。谏官拿出周幽王游离山而亡国,玄宗流连骊山,有了安史之乱。又说敬宗和穆宗两个倒楣短命得皇帝,也是流连骊山,国政败坏,自己也短命身殒。
说李忱你去了,也会跟他们一样。反正就是不让你去。李忱觉得这种事情很无稽,可是如果是正确得,对的事情,他会坚持到底。不过这种小事,他就不坚持了。
‘既然骊山不吉。朕宣布,从此骊山开放,开放给百官及民众游赏。’,李忱从善如流,不去了。不仅现在不去,以后也不去,更不让后代子孙去,干脆宣布开放成风景区,供人游赏。这一个措施,让百官欢呼,越发拥戴李忱起来。
不过,他们大概高兴的太早了。宣布后不久,就有人兴冲冲得想要去看看,骊山得到底是怎样一番风景,才能让玄宗皇帝流连忘返,败坏国政。结果,竟然要花钱。
‘不是说开放给百官和百姓进入吗?’‘是没错阿,只是,没说不收钱阿。’,收门票得小吏,悠然道。
自由开放?开玩笑,不去可以,没关系,开放也不是问题,但是哪能不收门票。你看过那个风景区不收门票得?刚好,自己可以拿来补贴一下财政。
至于有人得抗议,李忱振振有词,说要不要维护?难道还要朝廷花钱?朝廷有那么多钱吗?当然要收钱了。要维护,那么多人来,要不要清洁?维护费、清洁费,应有之意阿。
使用者付费。这是一个朴素得观念,你使用,就差不多是交易了。只是中国人习惯免费,嗯,这好像也是受儒家思想影响。不是说怪罪儒家思想,而是小农思想得特性,能省就省,最好不要花钱。经过一番计算,甚至不用计算,户部就知道,维护这么一个宫殿,得花不少钱。以前是内库负责,现在移交朝廷,总不能还让内库出钱吧,于是,只能捏着鼻子认了收费的事实。
去不去的成华山,还是小事,现在比较麻烦的是。金矿该怎么办。好在当初,****贽华山开金矿的事情,没被泄漏。不然恐怕面临得是封闭得命运。
如今,李忱只好吩咐符伯,继续封锁消息,‘要继续挖?’,符伯眼珠都瞪大了,那可是龙脉阿,你说马逆挖,那是他大逆不道,你是皇帝,这天底下就是你家得,你自己还挖?是嫌大唐不够乱吗?
‘知道我为什么要去看华山金矿吗?’,绝对不是因为好奇,李忱心中默念,‘音为朕得到祖宗托梦。’,听到这话,符伯很严肃,李忱看唬烂有效继续说道,‘太宗皇帝告诉我,要是后世国家有难,可以去挖华山金矿应急。’
‘有难?应急?’,符伯有些为难,现在还不到有难得时候吧。李忱又说,‘我也是这样告诉太宗皇帝的。太宗皇帝说。’‘说什么。’,符伯紧张起来,难道是…
‘他告诉我,大唐剩没几十年了。’,符伯震惊了,剩几十年而已吗?‘不会的,在圣人统治下,我大唐一定会国祚绵延,万世不遗。’,符伯赶紧表忠心,听到这话,该不会被灭口吧。
‘太宗皇帝还说了很多,主要是告我该怎么做,也告诉,如何开挖龙脉,不损失国运。’‘怎么做?’‘太宗皇帝说,只要做好水土保持就好,不要制造太大污染。’
‘水土保持?’符伯茫然,李忱则解释了一下,什么叫水土保持。然后吩咐符伯,这件事情必须保密,不管是几十年国祚,或者开采金矿的事情,就让他下去忙了。
金矿开采搞定了,接下来李忱又招了人过来,想要了解一下唐代的采矿技术。这是他去华山得原因之一。
他找来了工部侍郎郑朗,想了解一下这方面的事情。种事情,找工部应该没错了。
‘圣人传诏?我马上去。’,听到李忱传他,郑朗马上就入宫前往延英殿。来到延英殿,看到里面空空得,郑朗心里就有些疙瘩,怎么没人,就找我一个?
不过他没高兴,没有那种自己特别受到皇帝信任得兴奋,只是想到,难道那个地方工程出问题了?单纯被皇帝找来,有问题也都是自己扛了。
正当郑朗七上八下得时候,李忱到了,开口就问他关于采矿技术的事情。对于李忱想知道如何采矿,郑朗到莫名其妙,难道有什么深意?
如果是亲政前的李忱,他不会这样想,可是诛除****贽,还有罢骊山行宫,开放给大众,这几件事情,都表明了这皇帝不是什么昏君,既然如此,大概就是皇帝有深意吧。
不管圣人有什么深意,郑朗排除杂念,专心而详细得解释了一下采矿技术,也多亏他一个文官,虽然当工部侍郎,居然还了解这方面技术。毕竟不管怎么说,他好歹都是科举出身的,算是文官,不了解也不是不可能。
李忱听得若有所思。基本上,唐代的技术还不太能深挖。虽然战国时期,就已经有利用各种不同的竖井,或是横向支道,来深挖的能力。
可是,对于排水和通风,困难就比较大了。所以能深挖的地方不多,太深了,矿工呼吸,和面临地下水得问题,都无法解决。李忱大概了解了。
当下,他出了两个主意。让郑朗拿捏不动,急招将作监和将作监的熟练工匠过来。
将作监和军器监,听到圣人传诏,要他们戴上技术最好的几个匠人来紫辰殿,还莫名其妙。这皇帝不是转性了吗?以前不是为了迷惑马逆,才会东奔西跑,还跑来他们这里。现在马逆都被抓了,传他们过去是那一出?
四人来了,每个人都带上了监内最熟练得工匠。来了以后,李忱也不多说,他画了一个简图给他们看。
‘这是?’,四人拿着图纸,画得很草率,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不草率他们也看不懂,‘这是手压式抽水机。’。
对采矿技术,能提供得方法不多。不过都很实用。首先是排水,只要排水问题解决,很多因为地下水问题,无法开采得矿,说不定都可以恢复开采。
唐代怎么抽取矿井的积水?基本上,就是靠皮袋,用人工背出去。不然,就是运气好一点,可以在旁边打个洞,用竹排或是皮管,把水排出去。除此之外就没什么好办法了。
李忱这种手压式抽水机,大概领先中国一千年吧,应该吧。国外用了多久,李忱不晓得。至少台湾,这种东西是到了日本占台时期,才由日本人引进台湾,被广泛使用。
‘基本原理就是这样,把空气挤下去,然后提起把手,反覆这样做,就可以把水抽出来。’,几个工匠面面相觑,这是什么道理?没人弄懂。真的可以抽出水吗?没人知道。反驳皇帝?没人敢上。
嗯,好像要证实大气压力给他们看,有些困难,不过,不管了,能用就好,‘手压的话,可能力量不够,你们设计一个连动装置,比方说用水车,带动机器,反正基本原理就那样了。’
四人没办法,就做做看吧,反正大概该怎么做都明白了。可是,接下来一件事情,就让他们不明白了。
‘圣人,这轨道车是什么样阿?’‘大概是这么回事。’,李忱拿起炭笔,在纸上涂抹起来。李忱能改进得第二项,就是矿车了,刚刚听到说,矿石都靠矿工背出去,李忱就想到矿车,背出去?这太没效率了吧。
于是他只能自己动笔,让他们尝试在矿坑内,使用矿车。先让工部搞一个样本出来。
事情吩咐完,让他们走人后,李忱开始处理今天政务了。第一份是谁户部侍郎卢弘正得奏章,给了他一点惊喜。竟然是关于盐政得问题。李忱大喜之下,马上拿起来,仔细过目。
第三百八十八章 新盐法
‘诸位臣工,看看这份奏摺吧。’,李忱又在延英殿,招集了几个宰相。递给他们一份奏摺。
‘卢侍郎,你的奏摺,你来念吧。’,李忱把奏摺交给卢弘正,几个宰相明白了,原来是卢弘正写得奏摺,难怪会特别让他参与议政,卢弘正虽然是户部侍郎,可是他没有加同平章事,就不具备了议政得资格,本来这场奏对,他不能来得。唯有如果李忱特准,还是可以得。
‘一曰:准贞元元和年敕,如有奸人损坏壕篱,及放火延烧,捉贼不获,本令合当殿罚,皆已有条制,今见施行。但未该地界所繇,及无捉贼期限…。
一曰:应捉获越界私盐,并刮碱盗两池盐贼,与劫夺犯盐囚徒头首关连人等…,一曰诸州府应捉搦贩卖私盐及刮碱煎贼等。伏请前后敕节文…。’
这份奏摺不长,就三条而已。简单来说,就是要加强缉私诸如此类得,‘诸位臣工以为如何。’
‘善,一针见血。’,白敏中发言道,其他几个宰相纷纷附合。能不附合吗?他们怎么不知道,这是李忱得意思,再说了,这奏章说加强查缉私盐什么,可以增加税收,又不太得罪人,他们自然不反对了。
当然了,如果查缉私盐,查到些什么东西,有牵扯到官员,那也没多严重。反正不是针对所有官员,问题都不大。
‘那么,下旨,卢侍郎挂同平章事衔,可参与政事。保司空舆安邑两池榷盐使、检校司封郎中兼侍御史,负责查缉私盐。卢相,你把你得盐法十条,顺便念给诸位宰相听听,没问题,便实行了。’‘诺。’
阿,原来不是卢弘正得奏章阿。原本以为那奏章是卢弘正的,他是户部侍郎兼盐铁转运使,上报有关盐政得事,算他份内,结果他是帮人上表,帮那个只是个小判官的司空舆上奏折。现在盐法才是自己得。
卢弘正,把他的十条盐法一一奏来,李忱听得很满意又有点遗憾。卢弘正,他的父亲很有名,是中唐著名诗人,卢纶。
如果你还是没听过他,那么你一定听过他的诗,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卢纶。
卢弘正是他的儿子,本身也颇有才名,他有两个哥哥,三人都中了进士。可以说是虎父无犬子,满门皆进士。另外巧合的是,他如今得官职,他父亲也当过。
卢弘正在念他的十条新法,李忱很满意,不是满意这新法。基本上这新法,只是元和年间,旧捉盐条制,这个几十年前得查缉私盐条例,修改与补充而已。
李忱满意的是,卢弘正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又非常依循法条。李忱很想给他加个更高的职位。只是,他的年纪大了些,身体又不太好,李忱很担心他称不了多久。
他比较有名的是,文宗朝,华州刺史宇文鼎牵连到一桩贪赃罪。卢弘正当时任职御史,奉命与户部员外郎卢允中,一起审查。
案情属实,文宗很生气,下令要把他处死。卢弘正据理力争,认为此人罪不致死,他是胁从,不是主犯,不该处死。文宗依了他的意见。李忱对此很欣赏,能依法行政,是个人才,可惜就是年纪大了些。
不过,李忱目光看向殿中几个宰相,有几个年轻的?差别在于身体好坏,懂不懂的调养而已。宰相不单是熬资历,更多是一种历练,没经过那些历练,你当不上宰相。就算当上了,位置也坐不稳。
加上,人家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通常你考上科举,年纪就不小了,又历练,又辗转升迁,这年纪能小的了才怪。再看看吧,多加个担子应该压不死他。
‘诸位,以为如何。|’,李忱思虑间,卢弘正已经把他的新法念完,李忱问几个宰相意见如何。几个宰相如何听不出,这是元何年间的旧制加版而已,把一些漏洞补上,既然是旧制改良,也没什么反对空间,便一致通过了。此外,唯一得想法大概就是,司空舆算是发达了。
之后,又讨论了些事情,便散朝了。李忱边走边摇头,他倒不是不满什么,想说,这唐朝官制,真够复杂的。
绝对不是某个岑姓史学家说得,只有什么职事官、散官、勋官和爵号而已。他为了弄清楚这些官职,花了很长时间。拿那个司空舆的,检校司封郎中兼侍御史。
基本上这些全是虚衔。他真正的职位,是两池榷盐使。检校和兼。不管加什么,都只是一种荣誉衔。通常用在藩镇招聘得官员身上,或者像是司空舆这样,在盐铁府担任官职得。
能带上检校,应该算是中层官员了。另外还有一种头衔,叫做试。比方说,试校书郎、试大理评事。这种试衔是授给文职僚佐,通常和京城低层职事官连用。
还没完喔,如果那是给幕职的文官。如果是给幕职得武官用试,通常会和从三品的高官连在一起,比方说最常见的是试殿中监、试光禄卿、试卫尉卿和试鸿胪卿等,几种特定的高层京城职事官,会被拿来连用。也不知道,这算不算重武轻文?
唐代官职真的是蛮乱的,让李忱看的头晕,这不比公认,官职复杂的宋代差了。或者说宋承唐制,宋代官职会混乱,唐中叶以后各种混乱的加衔,也脱离不了干系。
李忱有心想改,这种官衔实在太麻烦,不能简化一点吗?只是,这不是什么紧要得事情,只要熟悉了,他何种职务、何等职位,一目了然。现在会嫌麻烦,主要是他不熟悉罢了。所以他就没有下手。
今天的议政结束了,李忱心情不错,事情就这么定了,不过还是有个过场要走,还要写成圣旨。
不过,李忱还要对盐政动手。抓缉私盐只是一个补救措施,李忱想要回归根本,效仿刘晏得盐法。
刘晏得盐法很简单,根本一个原因,降低成本,然后朝廷只管卖盐。刘晏得盐法,为什么会有成效?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便宜…
他只抓大的生产,只抓十处海盐生产,然后看紧那里。海盐得优势是量大。池盐质优,可是量小。井盐,太麻烦要不断从井中汲取卤水,哪有提海水方便。
然后刘晏降低官吏得数量,这样可以极大得降低成本,包括了人事成本,和无形得贪渎。就那么几个官,要盯着也比较容易。
‘叔,好久不见了。’,李忱在紫辰殿,召见了一个小客人,光听他一见面就喊李忱叔,就知道他是李忱收养得孤儿。
‘阿正、阿义,真的好久不见了。’,李忱笑呵呵的回道,‘坐,都坐。’‘谢谢叔。’,阿正也是笑著作下了,对一旁的阿义猛瞪他,一点都没感觉。让阿义有点无力,说了多少次,进宫以后不能在用以前的称呼了,这人怎么都改不了。
李忱笑呵呵得看着眼前这两人,他也看到了阿义在盯阿正。这两个人是好友,可是性格刚好颠倒,阿正大大勒勒,很活泼。阿义为人端方古板,很是严谨,注意小节,也不知道这个人是怎么成好友的。
‘圣人,今日传诏,不知有何吩咐。’,寒暄了一阵,阿义抢先开口了,再让阿正开口,他担心今天会被气死。
‘有件事情让你们去做。’,李忱首先给了他们一张图纸‘认得这个吧。’‘风车。’,阿义接过图纸一看,就知道是什么。
风车,这种东西出现在中国,大概有千年历史了吧,早在公元前数百年,中国就有使用风车的纪录。可是,真正要兴盛起来,还要等到宋朝。欧洲也差不多这个时期吧。大概世这个中世纪开始,风车几乎遍布了欧洲,不光荷兰,如果有注意到的话,中世纪很多风景,都会出现风车的样子。
可是,认真来说,中国人已经落后了,落后给那些胡人。李忱可是听苏莱曼说过,也亲眼见过。中东遍地风车的景况。虽然立国比唐朝晚,可是这方面中东人可是超越了大唐。
李忱如今打算大力提倡风车的应用,首先应用在海盐上。利用风车提取海水,然后配合日晒法,这样可以极大的增加盐得产量,还降低成本。这就是李忱得以量制价计划。
除此之外,还会恢复常平盐制度。提高产量、降低价格,加上常平盐,彻底的让私盐没活路,还可以让百姓受益。说穿了,私盐就是不纳税而已。如果同价格拿到得盐,不计较税赋的话,私盐的成本,甚至比一般盐商要高。
何解?因为走私者不敢走大路,量也不敢太多,路难走不说,量大还不好掩饰。大多靠肩挑手扛,量少且麻烦。即便你用收买官员得方法走私,这收买的钱,难道不是成本?
李忱相信,双管齐下,他说不定可以取得比刘晏更大的成果。六百多万贯,说不定可以破千呢。
不过呢,这还需要配合一些东西,‘这是什么?’,阿义好奇得看着手上得粉末。
第三百八十九章 水泥
水泥,这个李忱进入大唐,稳定生活以后,就想要搞得东西,终于完成了。当然,这不是他完成得,但是有他一份功劳在。当初他耗费了不少资金,还没搞定,
不过他把当初自己研究得失败经验告诉平道人,平道人和那群被他招进宫中,表面上是要炼丹得道士,一起合力弄出了这个东西。
‘这东西,只要和水,就会变泥,可以弄成任何你想要得形状。等到干了以后,就会变硬,硬的像石头。’‘好像很危险。’阿义把这撮粉末,拿到眼前细看。然后阿正就把它抢过去,好奇得看着。
‘沾到以后,马上拿水清洗就好。即便不处理,这东西干了、硬了,也不难剥下来,花点功夫而已。’
水泥量产计划,已经提上日程了。刚好苏莱曼进京,他干脆把事情交给他办了,好险没把苏莱曼累死。
好在他经商多年,有不少替他办事的人,李忱又给他派了几个助手,那些他好好教育过得孩子,才让苏莱曼从一桩桩事情中,缓过气来。
水泥,他已经想好了用途了。不怕它量多,就怕不够。铺路?要考虑。他不喜欢水泥路。不太合适。
水泥铺路,很容易受热,然后会龟裂。车子走多了,日久天长,也会被车轮撵的凹凸不平,然后容易灰尘漫天。台湾很多山间产业道路,是用水泥铺的,好处是,山上有树,水泥路比较不容亦因位受热龟裂。但是,很会滑…,李忱走过很多,下过雨水泥路特别滑…
骑两轮的很危险,一个没控好,就摔到山沟里面。尤其是,万一路面长青苔,那更要命。柏油路还好,比较不会滑,水泥路,那怕是平常日子,有长青苔都要小心。
不过,把水泥当石头路,免强用用吧。在这个年代,哪里去弄什么柏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