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永历四年-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资历上都不足以压陈文一头,尤其在于他们还都只是王翊、王江僚属而不是鲁监国任命的文官。

  资历不足,又没有朝廷的权威作为依仗,使得他们只得无法获取王翊、王江所拥有过的主帅地位,只有退而求其次去谋求不干涉军务的监军身份,哪怕正常情况下监军都是会干涉军务的。

  其实孙钰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能力和操守都不差,而且还是王翊和王江亲手提拔而起的,与他们的身份区别不大。但是在一个以宁绍人士为主的老营中,孙钰的金华府籍贯就显得有些刺眼了,尤其是眼下宁绍还处于清军的控制之中,而金华已经得到光复的情况下,尤其明显。

  当严之恒开口问之时,在座的众人大多流露出了为难的神色。这些人虽说都追随了王翊、王江多年。但大多都是比较低阶的文官,比如严之恒虽然现在是东阳县知县,但是在大兰山时却只是个主簿,其他人大多如此。甚至还略有不及。只有那个年长一些的文官级别稍高,也仅仅是五司的一个主事之人,刚刚被任命为金华府同知,勉强可以和曾经主持库务司,现在贵为知府的孙钰分庭抗礼。

  可是现在的问题在于。仅仅可以分庭抗礼是不够的。不论是严之恒,还是那年长的文官,亦或是在座的其他人,他们都很清楚想要继承王江的位置先要获得手握重兵的陈文的支持。孙钰与陈文的关系极好,进攻金华时也配合的很不错,他们想要说服陈文就必须找到一个资历够深,足以让陈文无话可说的人选才行。? ?·

  只有这样,才能顺理成章的接手王江的位置,将老营牢牢掌握在他们这批大兰山明军的老资格成员手中,而不是彻底演变为以陈文为。以金华人为辅的“陈家军”。

  虽说是比较为难,但是人选也并非没有。在大兰山时,王翊、王江以下级别最高的文官便是褚九如,可是他与陈文有杀弟之仇。即便那件事怎么说也都是褚素先触犯国法在先,处死的命令也是由王江签署的,但是这样的人选肯定不可能得到陈文的支持。

  而在褚九如之下,便是沈调伦和邹小南。此二人都有过监军的经历,哪怕只是作为一营或是半个营的监军,有这份资历自然也能堵住反对者的口。而且他们二人再往下便是五司的主事了,无法与孙钰争衡也就没有必要提出来了。

  可是四明湖之战后。沈调伦和邹小南便不知所踪,即便陈文取得了四明山殿后战的胜利,大兰山明军得以幸存的情况下他们也没有出现,着实让人开始怀疑他们的立场和处境。

  “褚主事倒是知道现在在哪。奈何陈大帅那边必不可能同意。可惜沈主事和邹主事不在,否则……”

  “哎。”

  无计可施的众人只得唉声叹气,可就在这时,人群中的一个声音却重新唤醒了他们的希望。

  “邹主事在哪不好说,但沈主事可是余姚大族沈家的子弟,求如先生的侄子。四明湖兵败后鞑子还在悬赏捉拿他,想必是藏在了余姚沈家,否则早被现了。”

  那人口中的求如先生便是晚明著名阳明心学传人,姚江书院的创办人之一的沈国模。沈国模字叔则,号求如,晚年因居住于横岙之石浪山,又号石浪老樵,乃是这个时代绍兴王学很有影响力的一位学者。而同时,他还是沈调伦的叔叔。

  一语惊醒梦中人,听到这话的众人精神不由得为之一振,但是再往深处想去,却又是千难万难。

  “眼下咱们在金华,想去余姚是要经过鞑子重兵布防的嵊县的。而且就算能够平安无事的抵达,余姚那么大,沈家也不是小门小户,如何寻找?”

  听到这话,先前的那年轻文官立刻站了起来,大声说道:“事在人为,不去做怎知不会成功。当年王经略一破上虞被抚标营偷袭,那么多人或死或降,王经略和王巡抚宁可远走天台山也不曾屈服,才有着大兰山明军的后来;四明湖之败,整个四明山的王师尽没,更有提标营紧追不舍,陈大帅毅然领兵殿后,以不足五分之一的劣势兵力击溃了鞑子,保全住了这支大兰山王师最后的火种。 ? ? ?·”

  “若是王经略、王巡抚还有陈大帅不选择逆流而上,王师又怎能光复这一府又一县之地。眼下沈主事那边还有希望,我等不可轻言放弃。诸君若是信得过在下,明日一早在下便启程前往余姚,怎么也要将沈主事请来协助陈大帅维持大局。”

  那年轻文官的慷慨陈词一下子将本已低迷的气氛推到了**,看到了希望的众人无不赞颂,就连年岁渐长的严之恒也拊掌而起,为那文官的勇气喝彩。可是就在这时,先前打断那吕主簿揣测的那个年长文官却摇了摇头,连呼不可。

  不可?难道还有别的办法吗?

  闻言,那年轻文官眉头不由得一皱,继而问道:“为何不可?”

  “吾并非说徐县丞的办法不可。只是其中的细节有待商榷。”说着,那年长的文官便站了起来,示意众人坐下听他把话说完。

  “徐县丞锐气可嘉,可你若是不去赴任。反而北上余姚,那帮新附之徒势必会将此事告知孙知府。若是孙知府请动了陈大帅为他上奏监国殿下,监国殿下也必不可能否决此事,那时我等即便把沈主事请来也晚了。不如遣一亲信携书信北上,我等具名其上岂不更好?”

  这一番话立刻引来了众人的附和。就连那个徐县丞也大言其老成谋国。如此,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待那个年长的同知亲笔手书后,由在座的众人具名其上,便由同样与沈调伦相熟的那个姓徐的县丞寻了一个亲信家人北上余姚送信。

  完成了这件事,一众文官在做了一些文人长做的如赋诗、唱和之类的风雅事后才意犹未尽的散了。不过最近这段时期相聚的日子也不多了,有的人会留在府城,如那年长的同知;有的则过了年就要前去赴任,如新任的东阳知县严之恒;更有的如那徐县丞一般的这两日就要启程,赶在年前赴任的。

  今日一别。可能要很有一段时间才能再见,也可能再也无缘相见,于是乎这些人的诗中很多都带着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以至于让数日后得知了这里面的大概情况的陈文颇有些哭笑不得。

  列位具名写信给沈调伦的老营文官本来约定了保密的原则,奈何做的诗赋中很有一些欲语还休的东西。

  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罢了,反正陈文的那些军官在吟诗作对的方面基本上都跟文盲没什么关系,就连陈文对于诗这个东西也仅限于上学时追妹纸的蹩脚情诗和酒局上的淫词烂调,对于那些平仄之类的东西很是陌生,但是这世上有些事情却耐不住一个问字。

  一个与会的文官做了诗,觉得不错。总要和好友传唱一下吧,这是中国古代的文人最爱的事情之一。传唱的过程中,若是有心人从诗里看出了什么端倪,相询之下大家都是好友自然不能不说。不说就分明是告诉人家“我信你不过”,这样的事情文人们是轻易不会做的。可若是说了,这种内幕就会在“这事情我只告诉你一个人,切勿外传”和“放心吧,我肯定守口如瓶”之中传的满城风雨,而陈文的亲兵张俊就是这么从他姐夫在老营的一个朋友口中听来的。

  听着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再回想起******翻城之役,那句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还真应在了明末的绝大多数的读书人身上。

  永历元年,由于鲁监国受郑彩之邀大闹福建,使得福建的军事压力剧增,浙江清军被迫南下援闽。

  闻之浙江清军主力南下,“宁波六狂生”中的华夏、王家勤、董志宁便串联了屠献宸、杨文琦、杨文瓒、董德钦等人便密谋将整个浙东的抗清武装组织起来一举光复宁绍,进而围攻杭州。

  为此,他们通过冯京第联络了舟山的黄斌卿,又派人约了王翊和李长祥等义军进攻绍兴府,同时还与原在史可法麾下任职,此时作为满清宁绍巡视海道孙枝秀的中军游击陈天宠、仲谟二人相约,在黄斌卿攻城时反正,一举拿下宁波府城鄞县。

  当时浙东清军兵力吃紧,宁波本就不多的清军还有一支奉命南下台州,使得这里的清军兵力更加捉襟见肘,而他们的计划如果能够保证其突然性的话成功的可能性可谓高得惊人。

  可问题在于这些起义的谋划者不仅联络了义军、准备反正的清军和舟山明军,还在相熟的好友中四下串联,最后消息居然传到了谢三宾那个无耻小人的耳中。结果被谢三宾告给了清军,才导致了王翊的老巢被宁波清军袭击、黄斌卿进攻宁波的惨败以及宁波起义事败,与事者被清军抓获处死。

  最让人无语的是,清军抓获华夏时,满清宁绍巡视海道孙枝秀垂涎于谢三宾的巨额家产,诬告谢三宾为华夏等人的同谋,结果却因为华夏不屑与这等小人为伍,在审讯时言及谢三宾不配与他们同谋,导致了那厮的侥幸脱罪。

  从历史的记载中,陈文知道明朝的士大夫并不笨,而且可以说是非常的聪明。奈何在明朝优待读书人的制度下温养了两百余年,在朝廷便骂骂皇帝、欺负欺负武将,在家乡便利用免税田吸纳百姓投献,更有甚者结社凌迫地方官员,阻碍行政。

  到了明末,原本朱元璋定制读书人可以仗剑游学以磨砺士风的读书人们一个个摇着擦了香粉的扇子,带着书童在人群之中大放狂言,可真要是需要他们做事时却完全不知所谓。

  生在网络时代,陈文很清楚南明的抗清运动是全国化的,几乎每个县的县志中都有相关的记载,无论是起事,还是失败后遭到清军的屠杀,写满了那个时代的正史和野史之中。

  而各地的起事者除了那些反抗满清官吏横征暴敛的民众外,其他的很多则是由当地有威望的读书人串联、组织、带领那些信任他们的百姓与清军厮杀。可是这些读书人由于平日里不务实务,起兵之后往往昏招迭出,终落个败亡的下场,害了那些信任他们与之共起的百姓。

  读过宋明的历史,文官监军是陈文所无法容忍的,不仅仅在于他那个武将的身份,更多还是由于文官领兵的愚不可及实在让始终在满清的压力下如履薄冰的他不敢报哪怕一丝的信任。

  当初王翊还在时,他便曾经一度准备在击破了清军针对四明山的围剿后南下金华,开创新的根据地;而王翊被俘后,也是在王江出于四明湖之战惨败以及四明山殿后战的大捷所造成的鲜明对比下选择了不干涉军务的情况下,他们二人才能合力坚持下来。

  只是关于文官监军的问题,陈文暂时还不打算去挑战这个潜规则,但是监军的人选先要如同王江一般不干涉军务,还会竭尽全力支持他继续收复失地。他相信,只有如此这支本应在去年就被淹没于四明山血海中的明军残部才能继续在金华府坚持下去,甚至收复整个浙江,乃至南北两京。

  正因为如此,无论沈调伦是否会前来,陈文都已经打定了主意,向鲁监国上表保举孙钰为浙西兵备道,作为他手中这支仅存的浙江明军的监军文官。

  至于老营的文官集团,以分驻各县为名进行分解,这些比孙钰资格更老的文官们在距离产生的“美”面前用不了多久就会融入到新兴的“浙江明军”之中,而不再是单纯的“大兰山明军”的一份子。

  既然如此,那么上表的时间便无须急于一时。因为在他的记忆中,鲁监国好像是永历六年三月在厦门去监国号,宣布奉永历为明王朝正统的。只要赶在这个时间点之后,他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挂上已经被清军赶到了贵州的永历朝廷的线,而不至于招来距离浙江更近的鲁监国系统文官集团的干涉。

  这件事情既然已经做出了决定,那么他眼下就要把全部的精力用在整顿兵马、训练士卒以及为这些事情做钱粮、情报等方面的准备上面了。

第四章 新桃(一)

  推荐一本同为南明题材的作品——。 ·

  主角魂穿永历天子朱由榔,当朱跑跑不跑了,在整合内部的同时与满清刚正面,这个汉家儿郎于绝境中反击的故事便开始了。

  ………………

  永历五年腊月二十九,明天便是大年三十除夕夜,可是即便到了这时,吊着一条胳膊的陈文还是在案前忙碌,和吴登科、尹钺、李瑞鑫、楼继业以及顾守礼、齐秀峰这两个最早在他军中出任幕职的文官一起为年后开始进行的改组做准备。

  仗着甲好,胳膊上的伤仅仅是骨裂罢了,不过按照6老郎中和其他军医的说法,骨裂若是不重视的话,即便伤口愈合了,也会容易导致裂纹骨折的再移位,到那时就不好办了。

  于是乎,陈文只得郑重其事的上上夹板,每天这样吊着处理公务,即便是睡觉也不能卸下,实在别扭到了一定的程度。只是涉及己身,便不敢轻视,营里的军医们除了6老郎中外也几乎每天都会来看一看,身边也有作为亲兵队长的张俊带着几个新来的亲兵鞍前马后的伺候着,仿佛他是在重症监护室里面等着下病危通知书一般。

  接受着封建社会的干部病房待遇,虽说远远达不到标准,至少没有侍女服侍,但是这样的日子却让陈文感到了一丝的不真实。因为从地理上看的话,浙江清军的两支主力现在一部分在杭州、另外一部分则在衢州,更有被赶到了衢州的马进宝卯足了气力等着回来报仇。

  威胁近在咫尺,岂是可以安枕无忧的时候?!

  只是刚刚占据了这一片根据地后,钱粮的问题很严重,尤其是刚刚放了春节的加赏之后,用孙钰的话说库房里的老鼠已经开始搬家了。所幸这个问题陈文已经有了办法可以暂时应对一下,只是一旦实行开来的话阻力不会太小,所以还需要和孙钰进行最后的商议。? ???·

  除了钱粮之外,军队的编制和训练也需要提上议事日程。当其冲的便是此前因为急于应对清军围剿而使用的那种以同乡、同族为基础的组编方式。这样的组编方式确实可以快的形成凝聚力,但是后遗症太大,所以陈文决定以战功升迁为由将涉及到的部队全部重新打算。而这件事情他已经交给了顾守礼来做,想来这个经验丰富的老童生应该不会让他失望。

  这个问题相对还是比较简单的。甚至包括陈文打算组建以南塘、义乌、东阳三个战兵营外,将其余的部队彻底改编为地方守备部队,驻扎在一些要地实现军事上的实际控制,其实也只是各守备部队军官的人选问题。但是相对而言,军队的作战编制问题就远远没有那么简单了。

  去年由于在四明山殿后战中。老南塘营在与提标营对抗的过程中远程兵种不足导致了在肉搏战开始前很难对清军的阵型进行有效的破坏。所幸鸳鸯阵在那样的地形威力实在惊人,通过肉搏战中惊人的交换比成功的压垮了清军。

  于是乎到了今年,陈文便将编制改为了戚继光在北方守边时那种一个鸳鸯阵杀手队和一个步兵队合编为一个步兵队的编制,只是由于骑兵数量的不足所以还是继续使用四四制。这个编制期初效果很好,面对处于优势兵力的清军留守部队时战斗几乎只能用碾压来形容,可是当面对督标营这样的精锐时,这个编制肉搏兵种过于单薄的问题就显露了出来。

  而且这里面还存在着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个是清军的火炮,而另一个则是清军为了降低狼筅的压阵效果而拿出来的那种长的长矛。

  这两个问题对于使用鸳鸯阵的陈文而言虽然称不上致命二字,但是也一样值得他重视起来。因为他所使用的鸳鸯阵在战场上面对宽阔地形下的优势清军一旦无法快的突破清军的阵型,就很容被清军耗死。尤其是当得知王升已经在开始复制他的编制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更加严重了。·

  对于这个问题,陈文并不是没有设想过使用西班牙大方阵来应对,但是在浙江使用西班牙方阵来与清军周旋,军队受到地形的限制太大。无论是山区,还是水网交错纵横的盆地、平原,西班牙大方阵就显得过于臃肿了,远没有鸳鸯阵那么灵活。

  所以,陈文还是打算在鸳鸯阵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而第一步就是解决清军长矛手在单位地形下比鸳鸯阵的狼筅手数量多的问题。

  清军拿出的长矛手列阵降低狼筅的压阵效果,想法很是不错,效果也很好,但是清军显然还没有适应这种打法。每个长矛手之间依旧留着一定的距离。这不仅仅是出于习惯,同时也是为了后一排的刀盾兵随时换到前排来应对明军长牌和藤牌手以及长枪手的突进。

  陈文觉得,这样的不适应恐怕持续不了多久,清军迟早会想到如俞国望在台州战场上使用的那种彻底放弃了突进攻击的大盾牌手,尤其是曾经与俞国望交锋的马进宝,更是如此。可同时陈文通过推理。觉得马进宝未必会将阵型密集起来,毕竟俞国望的半成品西班牙方阵被火炮彻底轰碎,而明军在孝顺镇之战时也拿出了类似的办法。

  既然如此,鸳鸯阵那种在单位地形下相对密集的战阵就变得更加合理了,但是现在使用的那种七八尺的长枪就不足以完成全队主力刺杀的任务,毕竟你若是连够都很难够到对手的话,那么实现足以导致对手丧失战斗能力的有效杀伤就更加困难了。

  于是乎,陈文决定将长枪手所使用的那种七八尺的长枪换成一丈五尺左右的长矛,但是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长矛与狼筅的长度相同,那么狼筅的很多招式在相对密集的鸳鸯阵就很难施展,而另一个则是长矛过长,导致了一旦被敌军突进的话很难自保。

  眼见于此,陈文只得废除狼筅手这个编制,将其变更为长矛手;同时为了更好的保护长矛手,陈文则干脆将最前排的藤牌手也改为长牌手,而镗钯在面对清军刀盾兵的突击时表现远远比不上他们在戚继光时代用以对抗使用双手倭刀的倭寇时那么好用。所以这个编制同样被废除,只是更换成什么兵种还有待商榷。

  只不过,这个变革计划刚刚一经提出就遭到了吴登科和楼继业的激烈反对,就连尹钺也有些欲言又止的样子。只有李瑞鑫还是保持着那副“老子是骑将”的心态坐在那里将这个问题听下去。

  “大帅,孝顺镇之战是王师胜了,那些新兵也都见识过了战场,甚至更有亲手杀过鞑子的。只要利用这段时间将新兵彻底操练起来,完成如天台山上练兵时的训练任务。到时候鞑子肯定不会是王师的对手。”

  见吴登科说完,楼继业连忙将话茬接了过去。“大帅,王师现在身处于水网纵横的浙东,使用戚少保在南方抗倭时的鸳鸯阵是最好不过了。鞑子的长矛手无非是用来降低狼筅的压阵效果,只要王师的狼筅手技艺更为精擅,他们想遏制鸳鸯阵的威力是不可能的。”

  “楼参将说的很有道理,大帅,鸳鸯阵乃是戚家军战阵体系的核心,不光是是步兵营,车炮营和辎重营也都有用以在偏厢车上使用的改良版鸳鸯阵的存在。即便是骑兵营中除却轻骑鸟铳手的编制外也都是以鸳鸯阵为基础,只是骑在马上作战而已。”

  二人絮絮叨叨的又说了一大堆,总而言之就是不同意陈文对戚继光的鸳鸯阵进行修改,因为按照陈文的修改方式,步兵营的鸳鸯阵就很难再称之为鸳鸯阵了。毕竟鸳鸯阵不仅仅是一队持着长短兵器搭配在一起的集合,其更重要的还是在战场上面对各种情况时的变阵。一旦按照陈文的方法改完,鸳鸯阵中的很多变化就再难施展,这个阵也就彻底变了味道。

  听完这段话,陈文颇有些感触,不仅在于这些戚家军后人对于鸳鸯阵的热爱。同时也有对吴登科的一些全新的看法。

  一年半以前,陈文在孙家的小院里与吴登科相识,那时的吴登科就是一个大嘴巴的文盲,纯粹的粗人一个。而且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度远逊于他的那些同袍。可是从陈文被任命为大兰山游击,吴登科也领到了一个千总的军衔后,他几乎每天都比其他军官睡得晚,因为当别人睡觉的时候他还在温习休沐时学写的字和需要诵读的文章。

  这一年半下来,原本贪杯的吴登科现在已经很少喝酒了,唯有庆功宴时会浅尝辄止。这样的习惯源于他每天的时间都很充裕。甚至是紧张,没有必要为了喝酒去浪费学习的时间。

  而经过了这段时间的学习,吴登科不仅能够书写一些作为军官需要经常使用的文字,甚至已经读了一段时间的兵书,他口中对于戚继光各兵种战阵体系的理解便是他此前与陈文探讨时琢磨出来的,此刻能够完美的用在了这里让陈文很是感叹于梦想这两个字是何等的伟大。

  后世有句话,说是一个人需要有梦想,万一它实现了呢?

  可是在陈文看来,梦想的实现最重要的便是为了达成目标而努力奋斗,机会总是会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们的。从获得了游击将军的官职到现在只在和黄中道、毛明山畅谈时休息过半日的陈文很清楚,对于战争仅仅只有影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