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苏联教父-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拿起水杯喝了口水,让后接着说道。
“我们的这位干部来莫斯科也没闲着,刚刚到任几个月,就给上级打报告!你们猜怎么着,他居然要给广大的工人群众们盖房子,解决莫斯科市普通家庭的住房困难!说实话,当时我是不相信一个团委的干部能干成这样的大事的,但是安德罗波夫书记最后力排众议支持了他,最后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我们莫斯科市南部那片环境优美的工人新城就是这位同志一手建起来的。当时第一期工程竣工的时候,我和老书记还去那里参观过!安德罗波夫书记曾经跟我说过,每一次在办公室里工作的心烦意乱的时候,只要走到窗边看着南边的那一片建筑群,就觉得总算是为老百姓做了几件好事!”戈尔巴乔夫说到了这里,在座的几位书记都是唏嘘不已,安德罗波夫总书记刚刚去世不久,威望又高,大家还是很怀念这位老书记的。
“像谢廖沙这样的干部,如果用我们的干部任用评价机制去评价的话,很可能会得出一个不务正业的评价!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干部,干了我们莫斯科市政府都干不了的大事!契尔年科总书记总是教导我们的经济干部要有更大的自主性,要敢于大胆的进行探索。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的新阶段——完善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开端。这是一个长期的阶段,可能需要我们几代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个阶段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在这种背景之下,像谢廖沙这样’不务正业’的干部是越多越好,就应该能者多劳!谢廖沙同志在他的工作中运用了一系列我们从未尝试过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我可以告诉大家,莫斯科的工人新城没有花政府一分钱,建设资金是向全社会募集而来的,这就是本事……”
戈尔巴乔夫侃侃而谈的说了半个小时,谢廖沙被夸的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他强迫自己目视前方,一定要冷静下来。他现在已经有些明白戈尔巴乔夫书记的意思了,今天在书记处的例会上给他机会发言,就是在为他造势。毕竟给书记处的书记们上过课的干部从某些方面上讲就可以说是党内公认的专家了。戈尔巴乔夫话锋一转,结束了自己的讲话,他首先让谢廖沙讲一讲自己在莫斯科工人新城的建设上所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方法和举措,如何在不动用国家一分钱的前提下,建设了这么大一片高质量的安居工程。
谢廖沙调整了一下面前的话筒,他坐在会议桌的最末一席。书记处的所有书记此刻都在看着他,等待着他的发言。谢廖沙硬着头皮,开口说道:“各位领导,今天能够来参加书记处的会议真是感到有些受宠若惊。其实工人新城项目的成功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我们莫斯科团委,莫斯科工会,以及其他参与这项工作的兄弟单位,在领导的情切关怀下一起努力的结果。当初我刚到莫斯科工作的时候,一开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莫斯科不同于高尔基,这里不但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也是整个国家的有志青年都一心向往的地方。我刚来团委的时候,有几次去一线和团员朋友们座谈,问他们有什么梦想,很多团员同志们就告诉我说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在莫斯科市有个一家人可以住在一起的房子,不用在蜗居在单位的筒子楼里,等着熬到了工龄国家才给分房子。我当时就想,我们团委是广大青年朋友们的娘家,他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我们的服务好不好,就看我们能不能解决团员们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于是我就下决心把解决住房问题,当作我们工作的重心。”
“戈尔巴乔夫书记跟我们说你们当时没有要国家一分钱,你们的资金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一位书记好奇的问道。
“资金确实是个大问题,我们团委手上的经费想要推动这么大的一个项目确实有些异想天开,毕竟我们的收入只有团员们上缴的团费和上级对我们的拨款,这些钱对于工人新城的一期工程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为此我们想到了向公众筹集资金,我在高尔基市工作的时候总算还有一些群众基础,我通过互助会发行了一些债券,又在莫斯科对工人新城感兴趣的青年工人中间筹集了一些租房的定金。为了省钱省时间,我们没有从头开始干,而是盘下了城南的八幢烂尾楼,就这样解决了资金的问题!”谢廖沙大概的向大家回忆了一下工人新城项目初期一些工作上的事情,几位书记不停的提出各种问题来仔细询问工人新村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
在第二天,《消息报》《真理报》《劳动报》《以及共青团真理报》四大官方报纸的头版同时刊登了谢廖沙在书记处例会上所做的报告。
………………………………
第十九章 政治局决议
自从谢廖沙在书记处做了一次报告之后,在戈尔巴乔夫的推波助澜之下,几乎在一夜之间谢廖沙就成为了青年干部之中的楷模,要知道谢廖沙现在满打满算也才二十五岁,简直是他这一级别官员之中的怪物。
谢廖沙在回国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戈尔巴乔夫会对他有所表示,但是一下子把自己树立成青年楷模却是谢廖沙所没想到的。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这段时间一直和戈尔巴乔夫做对的外交部长葛罗米柯。戈尔巴乔夫现在是政治局委员之中最年轻的,也是唯一一位六十五岁以下的政治局成员。但是在苏联国内的晋升序列之中,年龄反倒成为了戈尔巴乔夫的劣势。苏联不是封建国家,斯大林是最后一个能够决定自己接班人的国家领袖。从勃列日涅夫开始,几乎国家的所有决定都是政治局集体表决的结果,就算是最高领导人也无权擅自做主。
安德罗波夫原本希望戈尔巴乔夫能够接手总书记的位置的,可是契尔年科,吉洪诺夫等勃总的一派人马和葛罗米柯的人马却背着安德罗波夫达成了秘密协议,由契尔年科成为了总书记。这件事情还是安德罗波夫的遗孀透漏给戈尔巴乔夫的。也许是出于安抚的目的,契尔年科让戈尔巴乔夫担任了自己的副手。但是竞争出局的总书记候选人在下次党代会上退休已经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了,戈尔巴乔夫的政治前途几乎已经被判了死刑。只要没有意外,葛罗米柯将会在契尔年科之后接任总书记之位。
这一次英国的出访邀请给了戈尔巴乔夫一个翻身的机会,毕竟苏联的领导人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也是非常重要的政治筹码,而且葛罗米柯还是外交部长,如果在外交上反被戈尔巴乔夫压了一头的话,那么党内的干部们自然认为戈尔巴乔夫比葛罗米柯更加有能力。
现在谢廖沙已经彻底打上了戈尔巴乔夫一派的烙印,成为戈系人马之中最拿得出手的干部(雅科夫列夫犯过******再加上谢廖沙实在是太年轻了,能力又如此的出众,简直是扭转那些党内同志们对年轻干部不堪大任之看法的最佳反证。只有把谢廖沙扶到更高的位子之上,戈尔巴乔夫的年龄问题才不会拿来说事。所以除了厨房的矛盾之外,对于谢廖沙的晋升问题再一次成为了葛罗米柯和戈尔巴乔夫争斗的焦点。
戈尔巴乔夫授意官方媒体开始大肆宣传谢廖沙的先进事迹的之后,紧接着在一次政治局人事安排的例会上,戈尔巴乔夫提出让谢廖沙接任几位去世的中央委员留下的空缺,以中央候补委员的身份进入中央委员会。一时激起千层浪,契尔年科总书记倒是没说什么,但是葛罗米柯和格里申却极力的反对。
“我反对,这样的越级提拔简直就是对我们干部选班制度的蔑视,严重的违反了干部的组织任用原则。对于那些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来的干部们是严重的不公平!”葛罗米柯拍着桌子大声地说道。
“那对像谢廖沙这样有能力的干部就公平吗?莫斯科南边那块废墟荒了多少年了,如果不是谢廖沙现在那边还是老样子!谢廖沙当了两年的团委书记,就把莫斯科市十几年没有解决的老问题给解决掉了!”戈尔巴乔夫毫不客气地说道。一点都不顾及莫斯科市委书记格里申的感受,格里申气的手都有些哆嗦了,可是却无法反驳戈尔巴乔夫所说的话。
“我对谢廖沙同志的了解不多,可是我也知道一些这个同志的事情,他确实很有能力,但是二十五岁担任中央委员还是太儿戏了吧?”部长联席会议主席吉洪诺夫发言道。
“难道就因为这些毫无道理的原因,就把这样一个有能力的同志放在一边浪费才华?”戈尔巴乔夫反驳道。
契尔年科没有说话,他瞪了一眼吉洪诺夫。契尔年科心想现在是戈尔巴乔夫再和葛罗米柯挣个你死我活,你吉洪诺夫插什么嘴?难道你也想当总书记的候选人?
其实从戈尔巴乔夫的内心来说,他也知道为谢廖沙争取个中央委员实在是太不现实了。戈尔巴乔夫其实更希望谢廖沙进入对外贸易部去掌管和英国的经济合作事项,因为雅科夫列夫告诉他说,谢廖沙在英国有很强的人脉网络。至于农业部的差事,戈尔巴乔夫已经不打算让谢廖沙继续干下去了,因为戈尔巴乔夫知道那不是一个容易干出成绩的职位。
“格里申同志,谢廖沙同志在你手下的团委里工作了这么些年,多少都有些熟悉了,你对这个同志的评价是什么?”契尔年科不想让政治局例会就这样被戈尔巴乔夫和葛罗米柯的矛盾无休止的纠缠下去,不过看样子要是他不发言今天这个会就别想开完了。
“这个同志能力是有的,尤其在经济贸易方面是把好手,但是总是插手其他部门的工作。另外我听他的手下们似乎反应这个同志在工作之中有些独断专行,我觉得他还太年轻,不如就留在莫斯科再干上几年!”格里申另有目的的说道。
契尔年科就知道格里申不会夸奖谢廖沙,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是想用格里申的嘴告诉戈尔巴乔夫,谢廖沙的中央委员还是不要想了。现在契尔年科已经跳出了政治局的派系之争,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了。他知道自己最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什么,那就是把苏联的经济搞上去。安德罗波夫在任的时候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食品和生活用品短缺的现状,契尔年科觉得安德罗波夫的思路是正确的。谢廖沙在英国的一系列行动契尔年科是知道的,他认可这个干部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能力。但是中央委员是不可能的。
“我想说其实我们国防部一直都很希望谢廖沙同志能够回到部队里来,他可是我们的苏联英雄,而且又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我们的后勤保障部门正缺这样一位有能力的干部呢?”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发言了,这是他的真心话。部队是谢廖沙的娘家人,部队树立的典型人物在官场走得越远,对于国防部来说越是有利。
“戈尔巴乔夫同志,你看把谢廖沙调到外经贸部担任部长助理怎么样?吉洪诺夫,人交给你了,能不能安排?”契尔年科用不容置疑的语气问道。
“没问题,总书记!”吉洪诺夫回答道。
“我也同意,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正中下怀。
“那好吧,我们举手表决吧!”契尔年科说完举起了手,部长助理是副部级的职位,这一级别的官员任命需要政治局委员们民主表决。
很快,房间里的所有人都举起了手。契尔年科点了点头,然后说道:“就这样吧!免去乌里扬诺夫同志农业部粮食生产局局长的职位,调任对外经贸部部长助理!”
………………………………
第二十章 惨淡的贸易数据
在政治局关于人事任命的决议第二天就通知到了谢廖沙这里,谢廖沙虽然对与在仕途上更进一步早有准备,但是他却没想到会进入对外经贸部去担任部长助理的职务。要知道这可是副部级的领导职务,而且权力很大,虽然叫做助理,但是却是部委一级工作的实际执行者。
上级免去了谢廖沙农业部局长的职位,但是却让他保留了莫斯科团委书记之职。那是因为工人新村的项目根本就无人接手,因为这个项目是谢廖沙一手创立起来的,现在已经是莫斯科政府的形象工程,同时也是苏联最大的民生工程。一旦换一个人过来接手,干好了是谢廖沙的基础打得好,干坏了是继任者能力有问题。这种讨不到好处的事情是不会有人去干的。
既然晋升为了副部级的干部,谢廖沙的待遇自然也就水涨船高。在他去对外经贸部报道的同时,他也同时接受了副部级干部所享有的待遇和特权。谢廖沙的汽车从伏尔加换成了吉尔4104加长轿车,而且还由一辆专车变成了两辆专车,与此同时也就有两名专职司机为谢廖沙来服务。此外就是住房上的待遇了,谢廖沙在莫斯科多了两套别墅,一套在市中心对外经贸部的部委大院内,另一套则是位于市郊的度假别墅。勃列日涅夫的儿子尤里·勃列日涅夫曾经在对外经贸部担任过第一副部长的职位,这些高干别墅也是那几年由尤里·勃列日涅夫所主持修建的,都是用的最好的材料所做的装修。勃总的儿子怎么会亏待自己和自己的同事们呢,现在尤里已经被免职了,现在倒是让谢廖沙捡了便宜。
除了住房之外,谢廖沙身边现在还多了很多照顾他日常起居的工作人员。包括专门为他服务的私人医生,护士,厨师,保洁员,警卫员,花匠等等工作人员。如果算上他的秘书和司机的话,为他服务的这个团队总共不下二十人,当然如果谢廖沙有孩子或者结婚了的话,政府还会为他安排保姆等更多的服务人员。
生活待遇上的改变还只是小事情,真正让谢廖沙觉得有帮助的在于它可以接触一些以往无法接触到的数据和信息,为自己未来的决策提供更多的依据。谢廖沙将自己多年的秘书纳斯佳再次调进了对外经贸部。随着谢廖沙的职位的提高,纳斯佳现在也是水涨船高,成为了和高尔基市的副市长级别相当的官员。至于谢廖沙在团委的老部下们,比如在莫斯科工人新城的项目之中出过大力气的高曼以及普加乔夫两个人。谢廖沙当初本来想把他们调到农业部去的,可是还没等走完流程,谢廖沙却来到了对外经贸部,于是两个人的升迁又要多费一番周折。
谢廖沙刚上任的前几天并没有急着去部里面上班,他让纳斯佳先去部里面给自己打前站。自己则躲在家里一边关心自己的生意上的一些事情,一边和嘉能可的数据分析部门研究苏联的进出口数据。经过谢廖沙的分析,苏联虽然是世界上唯二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但是能在国际市场上拿的出手的拳头厂品还真是不多。翻看苏联的出口数据,最具竞争力的出口产品主要是石油,煤炭,铁矿石,水泥,黄金,天然气以及其他矿产产品。还有就是军火和农产品(鱼子酱之类的)了。和西方国家的那些科技附加值高的工业品根本没有任何的可比性。而看看苏联的贸易伙伴,一半的贸易额来自于东欧集团这些穷国,富裕的欧共体大概占到了百分之十二左右,其次就是美国和其他的一些国家了。如果不是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还说得过去,偌大的一个国家恐怕早就撑不下去了。
在现在的国际环境之下,可以说对于苏联的对外贸易来说是极为不利。虽然苏欧天然气管道和石油贸易给苏联带来了大量的外汇,但是这些财富却被挥霍到了阿富汗战争,以及从国外进口粮食、农副产品和生活日用品等民生物资上了。虽然领导人都意识到了经济出了问题需要改革,可是他们对于经济的了解完全都是来自于统计部门的数据。比如兴建一座新的工厂能够增加多少的GDP等等简单的计算,但是工厂的开工率如何,生产的产品是不是具有国际竞争力,却不是领导人需要操心的问题。
谢廖沙在美国也有生意,十分清楚现在连个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差距。虽然美国现任领导人里根一样在穷兵黩武的发展军事力量,美国的经济也面临着衰退的风险。但是美国的计算机行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推动力和增长点,苏联却没有这个优势。现在苏联国内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有大批的青壮被送到了阿富汗战场上。但是这个层面上的问题根本就不是谢廖沙可以扭转的。
可以说虽然对外经贸部是人人羡慕的好部门,可是如果真的想做点事情的话,摆在谢廖沙面前的路并不好走。谢廖沙可以借助嘉能可公司的渠道为苏联销售更多的石油及石化产品,天然气,电解铝等资源和原材料产品,但是他不能保证这些资源和原材料的价格永远不会下跌,如果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的话,那么对于苏联经济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不过出乎谢廖沙的意料之外的是,嘉能可公司的行业分析专家们对于苏联国内的汽车工业似乎很感兴趣。尤其是高尔基汽车制造厂的伏尔加牌汽车以及伏尔加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拉达牌汽车,很多分析专家都认为这些品牌的汽车具有巨大的市场优势,如果运作得当的话将会将会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专家的这番话引起了谢廖沙的注意。
谢文龙身为一个八零后,对于伏尔加和拉达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的。小时候他家门口修车厂的招牌上就写着专修桑塔纳,伏尔加,拉达等车型。那时候他每天放学都要经过这家汽车修理厂,直到他小学快毕业的时候,这些苏联汽车品牌才逐渐的从汽车厂的维修范围上消失。现在嘉能可分析专家的话让谢廖沙找到了一个全新的工作方向,那就是发展苏联的汽车工业。
………………………………
第二十一章 汽车工业
对于高尔基汽车制造厂谢廖沙是熟悉的,现在政府部门的官员们大部分乘坐的都是伏尔加牌高级轿车,这种汽车可以说是高尔基汽车厂的拳头产品。原本高尔基汽车厂还有另一种更为高档的海鸥牌轿车,过去是专门为国家领导人所生产的,也曾经被作为赠送给外国元首们的国礼。不过可惜的是,这种汽车被莫斯科市的利哈乔夫汽车厂(斯大林汽车厂,赫鲁晓夫改的名字,江总曾在此工作)所生产的吉尔牌汽车所取代了。谢廖沙现在所乘坐的吉尔4104加长轿车就是利哈乔夫汽车厂的产品,而国家领导人所乘坐的吉尔牌汽车则是特别定制的防弹版本。
至于嘉能可专家们所提到的另一款产品拉达牌汽车则是伏尔加河畔的另一家汽车工厂伏尔加制造厂所生产的畅销产品。拉达汽车和伏尔加汽车所面对的消费者群体也完全不同,拉达是面向普通百姓的家庭用车,而伏尔加则是公务用车。
谢廖沙决定在上任之前先去考察一下伏尔加汽车制造厂,参观一下拉达的生产线。伏尔加汽车制造厂位于伏尔加河中游的城市陶里亚蒂市。这座汽车厂是六十年代和意大利菲亚特集团合作兴建的汽车制造厂。当年正是广大共青团员们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之上用五年时间建设出了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城市。纳斯佳用了两天时间为谢廖沙的这次考察活动安排好了一切事物。随后谢廖沙就带着对外经贸部的下属们搭乘包机浩浩荡荡的飞往了陶里亚蒂市。
谢廖沙随行的团队里不仅仅包括对外经贸部的工作人员,还有来自汽车工业部的专家,以及一些从事汽车贸易的外贸公司负责人。因为在谢廖沙看来目前世界上能够作为苏联的汽车消费国的国家和地区并不多。美国人在制裁苏联,西欧的汽车工业比苏联还要好。只有拉美,非洲,以及亚洲地区才是谢廖沙的市场所在,所以对于谢廖沙来说,物美价廉的拉达要比高档的伏尔加更为重要。
对于对外经贸部的到访伏尔加汽车制造厂自然是重视的。汽车厂的党委书记亲自到机场迎接谢廖沙的考察团,并且一路护送谢廖沙他们回到了酒店。党委书记没敢过多的打扰谢廖沙他们的休息,在和纳斯佳确认了考察安排之后,党委书记就先行告辞了,直到第二天上午才安排厂子里的车辆来酒店接谢廖沙去厂里考察。
谢廖沙在党委书记,经理和销售公司负责人的带领下,一同参观了拉达·尼瓦的生产线。作为一款诞生了将近十年的成熟车型,拉达·尼瓦具有很多明显的优点,首先它越野性能出色,虽然是一款小型车却有着不输于英国路虎,和德国奔驰的越野性能。而且这款汽车经久耐用,行驶性能非常的卓越,跑完相当于从莫斯科到符拉迪沃斯托克之间十倍的距离才需要进行大修。至于这款车的售价,大部分俄罗斯家庭其实都负担得起,在一些偏僻的村庄里,拉达·尼瓦甚至被当作拖拉机来使用。
在参观完生产线之后,谢廖沙在伏尔加汽车制造厂的越野障碍场地见证了拉达·尼瓦的出色性能。于是谢廖沙十分好奇的向销售公司的负责人问道:“既然你们的这款产品这么出色,在国外的销售情况怎么样?”
负责人赶忙回答道:“我们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占有率一直很高,销售情况非常不错!”
谢廖沙笑了笑,摇了摇头,然后接着问道:“除了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以外的国家呢?又是什么情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