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乡人家-第3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这两章是过渡,很快都要汇聚京城了!

第1006章 开幕

小婉儿在里间回道:“才写一半。手冷。”

盼弟不听她托词,命令道:“再写。不许偷懒!”

婉儿高声问:“你这么狠,是我亲娘么?”

郭盼弟一面飞针走线,一面道:“不是,我是你后娘。”

婉儿道:“后娘更要待我好,外面人都骂你歹毒了。”

郭盼弟道:“我要不教你成材,人家更要骂我。你就不能给娘争口气,学一身本事,把你那些姐妹都比下去?你出息了,娘脸上也光彩。人家听了会说,后娘也有好的,后娘也不都是心狠的。”

婉儿嗤笑道:“我累死累活,你得了脸,我吃亏。”

盼弟气道:“你吃什么亏?你要是没本事,怎么给适哥儿做媳妇?适哥儿的娘亲是织女,懂好多,你要是没本事,她能喜欢你?”

这一句话便掐住了婉儿的命脉,里面没声音了。

盼弟翻了个白眼,得意地想:“哼,跟我耍心眼子,你还嫩了点!”一面拿针在头上划了划,低头继续给婉儿缝新衣裳。

婉儿顽劣,却和适哥儿很合得来,沈寒冰和方初喝酒时戏言,说要把婉儿许给适哥儿,两家做儿女亲家。这事虽然没定下,但婉儿却记住了,立志说长大了给适哥儿做媳妇。

郭盼弟就拿这个做由头,逼她学习上进。

婉儿小小年纪,琴棋书画乃至武功和针黹女红,都请了专人教导,郭盼弟对她十分用心,怕她烦,甚至陪着她一道学。

没几年工夫,婉儿在沈家小辈姐妹中间就脱颖而出。

姐妹们在一处总会攀比争宠。

大家学问能力比不过婉儿,连穿衣也没她花样多,因为婉儿有个成天钻研织布做衣服的后娘,给她做的衣服都是外面没有的样式,有时一天换几套,于是嘲笑婉儿没亲娘,后娘对她虚情假意,都是面子情儿表面功夫,婉儿自然不服,和她们各种心眼各种斗争。

盼弟恼怒,越要将婉儿教导得“地上没有,天上少有”。

婉儿也想争气,无奈小孩子都是爱玩的,有时难免偷懒,郭盼弟便用适哥儿来激发她——想做织女儿媳妇,奋发吧!

娘儿俩每天都是这样充满激情地生活。

很快,让她们更有激情的事来了。

这日,沈寒冰进门就宣告:他要去奉州赈灾,顺便带她们去京城和方初一家会合,一家子就在京城过年。

郭盼弟和婉儿高声欢呼,立即吩咐人收拾行装。

郭盼弟嫌儿子小,不想带,想丢家里。

沈怀安仰起小脑袋问沈寒冰:“爹,我是娘生的么?”

沈寒冰回道:“是亲生的。”

沈怀安鼓着嘴道:“娘喜欢姐姐,不喜欢我。”

沈寒冰俯身抱起儿子,盯着儿子眼睛郑重道:“儿子,爹跟你说,女人心眼子比男人要小。咱们男子汉大丈夫,不跟她们一般计较。爹喜欢你,你是爹的好儿子。懂了吗?”眨眨眼。

沈怀安也眨眨眼,点头道:“懂了。”

又一个眼高于顶、目下无尘的小沈诞生了!

于是,沈寒冰押着收集来的粮食,还有棉花,带着妻儿奔赴奉州。奉州和京城都在云州的西南,距离倒是不太远,比去湖州近多了。

他先去奉州卸了粮食,然后又赶来京城。



十月二十日,清哑组织的纺织服装展开幕。

雪后初晴,阳光照在积雪上,反射出更强烈的光芒,刺得人张不开眼。虽有阳光,空气却更加凛寒,每每呼吸,寒气入肺,连气管都要凝住,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半天才缓过来。街面上积雪已清理干净,冻得冷硬,宝马香车一齐出动,大多奔向长安东大街的仁王府。

仁王府东路宅院,便是皇家慈善中心。

皇家慈善中心建立于本朝英武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搬来仁王府后,为了方便举办慈善活动,各殿都特地拓展修整过。

方家马车徐徐停下,清哑在方初搀扶下下车,触目所及便是慈善中心的正殿,正要定睛细看,屋顶强烈的反光刺得她双眼一眯,忙抓紧方初胳膊稳定身子,好一会才缓缓睁开。

方初见她不动,忙问:“怎么了?”

清哑道:“晃眼。”再不敢抬头看了。

外面寒气逼人,她双手紧了紧斗篷。今天她穿了一件带袖的浅紫色缎面绣花狐皮斗篷,袖口和领口都是毛茸茸的,依然感觉寒气往身上钻。下雪不冷化雪冷,这话再不错。

清哑待适应了寒气,遂打量周围,只见华丽的马车和轿子不断涌进王府东院,从车轿中钻出或男或女,有些往正殿去,有些则在侍女引领下通过东角门进入后院,初显盛况,她微笑起来。

当时不过是心中一动,居然真的将这会展办起来了,还弄这么大规模,引得朝堂上下瞩目、百姓津津乐道。

她心中涌出自豪和愉悦,非常的有成就感。

这时方制、巧儿等人也下车来,方初指着那东角门,告诉他们带适哥儿从那进去,说展厅都在内院,他和清哑等募捐结束也会过去。

于是双方分手,细腰细妹等人簇拥着巧儿他们进去了。

方初低首对清哑道:“进去吧。外面冷。”

清哑点点头,和他并肩走到正殿外,在台阶下等候。

皇上和太皇太后还没来呢,还不能进去。

今日是会展头一天,为了防止人太多,重要来客都由慈善中心下帖子,其他来观看展览的人则要凭票进入,一张票五十两银子,用于赈灾。三天后就不需要凭票了,任凭百姓进来参观。

进入正殿的商贾又有限制:昨天就要预先垫付五万两银票,表示今日捐款最低不能少于五万两,如此方能在正殿上有个座。

今天光临仁王府的大致有五类人。

第一类,是以太皇太后为首的皇家人,是来主持募捐的。

第二类,是王公贵族和朝廷大臣,是来观看募捐活动的。

第三类,是各地云集到京城的商贾富户,是募捐对象。

这些人以织锦世家为首,另包括棉纺商人、瓷器商人、漆器商、盐商、茶商、煤炭商、粮商、珠宝玉器商等等,各行各业都有。沈寒秋也来了,是作为瓷器商进来的。京城有头脸的大商家更是一个不缺。

********

早上好朋友们,开幕了开幕了,猜猜有什么大事发生(*^__^*)

第1007章 郭织女准备捐多少?

第四类,是文人士子,冲着这纺织服装展来的。

清哑组织的这次会展,绘画部分均由名家完成,既有许翰林这样的名士,还有引得玉瑶长公主为之痴狂的韩希夷,还有初露头角的美少年严暮阳,更有才折了王家一枝花的方家妖孽美男方制等等,除了蕴含的传承意义,更包含艺术价值,引得文人如潮。

第五类,是豪门贵妇和贵女,也是冲着纺织服装展来的。

通过这些天不经意的宣传,京城早已传遍:今天的会展将推出无数古往今来的靓丽布匹和服装,不仅有适合贵族穿的,郭织女姑侄更设计了许多适合平民百姓女子穿的样式,不用花多少钱,就可以把自己装扮得很美丽。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日子京城的布匹服装销售将呈火爆局面,主要客户就是这些女子。

五类人中,只有前三类进入前面正殿。

其余两类都散布到后面各展厅去了。

巳时初,顺昌帝和太皇太后皇辇驾到。

众人山呼叩拜后,按规矩进入大殿。

经拓展修整后的殿堂宽阔深远,庄严肃穆中透着祥和的气息,这源于四壁的壁画雕刻:各种善人善事的图画故事。

殿内有地热,很温暖,方初为清哑除去外面的斗篷,搭在椅背上,两人方坐下,环视左右,最后看向正前方。

正前方,上首凸起一圆弧形白玉丹墀,上面摆了两张透雕花梨木的座椅,分别坐着顺昌帝和太皇太后;靖安大长公主在次一级台阶上。

白玉丹墀下,则是王公贵族、朝廷重臣。

殿堂下方,纵向摆着四列座椅和长条几,每张几后有两把椅子,左右各两列,都是面朝中间。清哑和方初在右边第一列第一座,接下来依次是韩希夷和谢吟月、谢天护和谢吟诗。对面左边第一列第一座则是沈寒冰和沈怀玉叔侄,再下去是严未央和严暮阳姑侄。沈寒秋坐在左边第二列第一位,京城珍宝斋的少东家王通在右边第二列第一位。

这些座位都是事先排好的,按家世名望排布。

长几上竖着小木牌,上面写着此座的主人姓名。

谢家能排在前面,是之前捐献祖产的功劳。

太皇太后坐定后,凤目往下方一扫,便看见坐在严未央身边的严暮阳,齿白唇红、俊美阳光的一个少年,私心里便十分惋惜,若是王瑛嫁给他,该是多么般配!

顺昌帝先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场面话。

接着是太皇太后,也不消一一细说。

然后,今日活动便开始了。

第一个活动便是为奉州募捐。

第二个活动则是市场划分。

混纺原料主要是丝、棉、毛,大西北作为棉、毛重要产地,自会成为商家争夺的原料市场。奉州辖下及周边地区共有二十个府,皇帝下令:捐款高的织造商可以优先选择经营地点。

比如方家选中奉州州城,在城内建了作坊,韩家等织造商便不得在奉州州城建作坊,只能另选其他府。

这很好监管,因为商家建作坊是要在官府备案的。作坊建立后,当然是在当地收购原料方便;若是到别的地方收购原料,必然会增加运费、人工、储藏等成本,所以这个地点很重要。

这算是朝廷对商家捐款的回报和激励。

谢吟月想:“终于开始了。”

前世这个时候,因为这次奉州百年罕见的大旱,朝廷也弄了这么一个赈灾活动。那时,郭清哑还没有研制出混纺布,自然也没这个纺织服装展。当时,朝廷召集织锦世家为首的富商来京,纯粹为了募捐。

那一次,几大织锦世家都被朝廷大放血!

谢吟月之前让谢天护捐献谢家祖产,就是不想做无谓的抗争,不如主动捐了,掌握先机,还给皇帝留下个好印象。

除此外,她还有几个目的:

首先,当然是为了惩罚和震慑谢氏那些心性歹毒的族人。

其次,就是为了抢占原料市场。

她要谢家以绝对的优势拿下她看中的上等地区。那地方在奉州西南的汉中府,与岷州接壤,古时属于蜀地。那里的坡地适合种植桑树,平地适合种植棉花,可同时经营蜀锦和棉布,现在又加上一个混纺布。那里的交通也便利,向北不过二三百里便直入京城;向西可通往丝绸之路;向南有条支流直入汉江,最后汇入景江上游,往东入景江,通向大海。前世这块地方是被方初得了,后来小方氏迅速扩大。

最后,她是为了谢家的口碑声望。

谢家屡遭劫难,在湖州已没了口碑,不如迁来奉州重新开始。捐出祖产,可为谢家在奉州百姓心中留个好印象。破而后立,她有把握让弟弟在十年间恢复谢家元气。

谢吟月沉吟间,募捐已经开始了。

募捐执行人是仁亲王,是明阳子的弟弟。

他先宣告说,谢家之前已经将祖产捐出,目前捐款最多,接下来若无人超过谢家,谢天护将获得第一个选择的机会。

听了这话,中商家都将目光投向谢吟月姐弟,尤其是谢吟月。

对于谢吟月,商贾们感觉很复杂,谢家经历连番打击,她自己也遭遇流放,她居然都扛了下来;并在倾族覆灭的危机前献金矿、斗亲叔为首的族中长辈、揪出死而复生的族妹、捐祖产惩治族人……这一系列手段,他们自问不会做得比她出色,因此暗中钦佩。

韩希夷原本对谢吟月捐献谢家祖产颇有微词,听了仁亲王的话,他不禁疑惑地看向谢吟月——她似乎有先见之明一样!

可是这样大手笔,是不是太浪费了些?

她不会这样轻率,肯定还有他不知道的事。

谢吟月转脸,询问地看着他。

两人对视片刻,又都从容转开目光。

接下来,就轮到众商贾捐款了。

仁王宣布后,冯尚书便站起来,高声问:“谢家捐了全部祖产,方家现为织锦世家之首,郭织女既是方家儿媳,又是御封织女,百姓心中的仙女,当初和谢吟月齐名,准备捐多少?”

他特意搬出谢家谢吟月,挤兑方初和清哑。

众商贾都紧张地看向清哑和方初。

********

挑战无处不在!

第1008章 你敢跟我赌吗?

这第一个捐的人,最吃力不讨好。

捐多了,别的商家不得不跟随他,他将成为众矢之的;

捐少了,会招致皇上不快,还会成为在场官员攻击对象。

至于朝廷激励大家抢占市场,说实话,这对于锦商吸引并不大。他们主要的经营重心还是放在织锦上,并不会在棉纺和混纺上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贪心的话,会因小失大的。

方初淡定地转脸,问韩希夷:“你捐多少?”

众商贾不由暗赞他问的妙,谢吟月既这么大方,娘家捐了祖产,那婆家呢?她总不能代韩家也捐个两千万吧。

韩希夷更加淡定,随口报道:“韩家三十万两。”

这已经是很大一个数目了,不知要耗费多少织工织出多少匹华丽的锦缎,才能赚到这么多银两。人们只看见织锦世家有钱,很少有人计算,那是他们多少代积攒下来的!

方初便朗声道:“方家也三十万两。小方氏二十万两。”

清哑在旁接道:“郭家两万两。”

说完又向太皇太后等解释道:“织布不比织锦,利润薄。我娘家就两个作坊,一直没扩大,没赚多少钱。”其实她只想捐一万两的,但看这阵势,不出点血是不行了。

太皇太后微笑点头,看不出喜怒。

众官员们不满意了,互相使眼色。

最后,还是冯尚书出头。

他已经递交告老折子,什么也不用顾忌。

他直接盯上清哑,嘲讽道:“郭织女真是大方!听说织女出道以来,年年都和谢吟月打擂比拼,怎么这赈灾倒往后缩,不和她比了?看来织女也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好名声赚了,见真章时便往后缩。”

方初眼中厉色一闪,就要说话。

清哑一把扯住他,自己站了起来。

她认真地看着冯尚书,黝黑的双眸沉沉的深暗,不像平常那么清澈,好像蒙着一层雾,意味莫名,但冯尚书却分明意会到她的诘问:“你为什么总是针对我?我哪里得罪你了?我做什么恶事了?”

冯尚书毫不心软,迎着她直视——

你没做恶事,错在不该鼓吹经商;还给商贾事披上文雅的外皮,吸引和利用文人士子,借以抬高身价,更是罪无可赦!

方初见冯尚书摆明拿清哑做文章,对他恶感骤然飙高。他如同潜伏的猎豹,任由清哑和冯尚书对峙,自己寻机出击。韩希夷沈寒秋等人都凝神戒备。眼下这个场合,他们都不如清哑身份超然,只能像方初一样等待,时刻准备援手,助清哑一臂之力。

严未央恰好坐在谢吟月对面,这时对她讥讽一笑,仿佛说“你可真是菩萨心肠,捐了祖产,我们都成了不仁义的了。”

谢吟月端坐如钟,却暗自蹙眉。

她没料到捐祖产会惹出这麻烦,失策了。

眼下她和谢家也成了众矢之的。

要想个什么法子化解才好?

就听清哑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问大人准备捐多少?”

冯尚书从容道:“老臣已告老还乡,临去时赶上皇上和太皇太后主持这募捐,怎敢不尽微薄之力。老臣折变家产,捐款两万两!”

他既要对清哑发难,怎会没有准备。

他早在众人帮助下,筹集了一笔银子用于赈灾。

两万两,和郭家捐的一样多。

可是,朝廷官员不像商家有产业,即便有也是暗中经营的,所以他这两万和郭家的两万不可比,或者说,把郭家比下去了。

清哑追问:“大人明年捐多少?后年捐多少?”

冯尚书一愣:“明年……后年……”

明年后年他哪还有的捐!

儿子获罪,他告老回家连生计都成问题呢。

清哑接着又问:“大人去年捐了多少?前年捐了多少?”

冯尚书:“……”

清哑环视殿堂上众商贾道:“方家,还有这些人,每年都会捐,捐了许多年了。只要江南有灾害,他们都会赈灾,还修桥铺路、建学修庙……他们就像大靖会下蛋的母鸡,每天都下蛋。大人今天准备把大靖这些鸡都宰杀了,一锅炖了吃了?”

冯尚书脸色阵红阵白,羞怒交加。

他几次被清哑折辱,偏清哑说的都是极浅显的道理,让他颜面无存,他早攒了一肚子恨,只逮不到清哑的错发作。

他不着痕迹地转移话题:“人都说郭织女不善言辞,但本官几次和织女打交道,发现织女伶牙俐齿,巧言令色的很呐。”

清哑声音提高,凛然道:“大人错了!”

冯尚书冷笑道:“本官冤屈织女了?”

清哑道:“因为我说真话,所以一针见血,不像那些伪君子,专门拿话哄人,听着顺耳,经不起事实检验。”

冯尚书沉声道:“织女说本官是伪君子?”

清哑不答反问:“大人可敢与我打个赌?”

冯尚书问:“你想赌什么?”

他和方初的赌还没结束呢。

清哑道:“选两个人,一个聪明伶俐,一个愚笨,给他们一人两百两银子做本钱。一年后,看他们谁赚的多。”

冯尚书心里一松,冷笑道:“织女想赌聪明的会赚银子?”

清哑道:“错!聪明的未必就会赚钱,人太聪明了不是好事,有时聪明反被聪明误,踏踏实实做事才是正理。”

这话让许多人疑心,觉得织女隐射自己。

谢吟月头一个怀疑清哑讽刺自己。

冯尚书第二个怀疑清哑隐射自己。

还有其他官员和商贾……

冯尚书恼怒地问:“那织女想赌什么?”

清哑高声道:“赌他们肯定赚的不一样多,差距很大。再让赚的多的人把银子分给另外一个人,赌他会不会心甘情愿地答应?答应了会不会心里有怨恨?大人敢跟我赌吗?”

冯尚书心沉入谷底,大冬天的额头冒出冷汗来。

不等他回答,下面嗡一声似蜜蜂炸开。

这还用回答吗?

谁肯将自己赚的血汗钱分给他人!

清哑用这个简单的法子让人们认清了一个事实:圣人难为!这世上多的是俗人!因为方家等世家豪富,在赈灾面前,人们本能觉得他们应该多多拿钱;却少有人想到,世家的银子也是一两一两赚回来,一年一年积攒起来的,没道理要求人家挥霍。

这就好像要饭的乞讨,嫌弃人家施舍太少一个道理。

灾害年年有,真要这样捐,这些人家早垮了。

清哑见冯尚书不说话,哪肯放他,逼问:“大人敢赌吗?”

********

早上好姑娘们,你们敢赌吗,让我推荐票增加一倍?众人翻白眼:切,文字游戏!懒得理你!原野:我说真的!

第1009章 豪赌

上一章不知出了什么问题,被传了两次(不是我的错,真的),现在内容已经修改过来了,大家重新再看吧,手机客户可能要重新下载了,我还要找编辑去改章节序号和章节名,我没权限改,泪!

********

冯尚书如同困兽,要做最后垂死挣扎。

他道:“织女好厉害!织女今天举办这展览并筹款赈灾,只是做样子的?织女自己都不肯领头做表率,让别人如何捐?”

清哑道:“方家捐了三十万,小方氏捐了二十万,还要怎么表率?”

冯尚书道:“织女整天待在深闺,想是不清楚奉州灾情。奉州旱灾百年不遇,这点银子能够做什么?还有明年开春的种粮呢?”

清哑道:“还没捐完,大人怎么断定不够?”

冯尚书听了她问,却觉得机会来了。

他趁机道:“那织女可敢跟我打个赌:若是照你等捐款这标准,能顺利募捐到三千万两,本官便向织女致歉;若是凑不齐,本官也不要织女对本官道歉,只需方家把余款补足。如何?”

众人倒抽一口冷气,同时在心里骂他无耻。

清哑却道:“好,我跟你赌!”

方初阻止不及,心中咯噔一下,面上神情丝毫不变。

他能维持稳定,其他人却不能,上至皇帝和太皇太后,下至众商贾,都震惊万分,都为清哑和方家担忧。

靖安大长公主首先出面,厉声喝道:“不行!”

又冷冷地对冯尚书道:“冯尚书,你可知三千万是多少?”

蒋大人也严正道:“冯大人,用这样的手段来对付一民间女子,是否太卑鄙了些?枉你做了这些年的官,与市井无赖没两样。”

王大人蔡大人吴大人纷纷开言指责冯尚书有失磊落。

太皇太后也道:“冯大人,不许欺负郭织女!”

又对清哑道:“织女,这个赌别打了。”

清哑道:“谢太皇太后体恤。可是已经打了,怎么好意思不算呢?”

这会子她也有些忐忑了,可还得硬撑着。

方初轻轻握住她手,示意她别担心。

清哑歉意地看着他,心里想,若真害得家里大出血,少不得以后再想办法赚回来;方初也这样想,大不了今天清哑挥霍了,往后他再努力赚回来就是,怎么也不能让她在冯老头面前落了下风。

太皇太后和众人见清哑直接承认“不好意思不算”,而不是有信心一定能赢,都摇头叹气,看冯尚书更加不满,觉得织女掉进了他言语陷阱,等反应过来却不好退缩了。

谢吟月怀疑地看着清哑,一方面觉得她简直荒谬,另一方面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