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李鸿章-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倒下,反倒使得程学启一军,成为“哀兵”,拚死直冲,所向披靡,终于登上嘉兴城头。

听到这里,朱大器问道:“那么,嘉兴到底克复了呢,还是在巷战?”

“克复了。”萧家骥答说,“巷战是避不了的,不过无碍于大局。”

“照这样说,杭州克复也快了。”朱大器很兴奋地说,“杭州的长毛,全靠嘉兴接济,嘉兴一克复,粮源已断。杭州的长毛,军心先就动摇了。我们要赶快!赶在杭州克复以前,米就要到。”

“我看不必这么急吧?”朱姑奶奶关心大家的安危,主张持重,“现在正打得热闹的时候,当心‘吃夹档’!”

“吃夹档”是受误伤之谓,朱大器微笑摇头:“七姐,你放心!我们又不是走陆路,船在江心里,岸上的枪炮打不到的。”

“长毛不也有水师吗?”

“不过几条小炮艇,不必怕!”

“总是小心点好。”朱姑奶奶说,“我一直在想,就算杭州马上克复,城里乱糟糟的,放帐也好,平籴也好,都还无从着手。等略为平静了,凡事有了头绪,那时再运米去也不迟。”

“等凡事有了头绪,我们的米运去,就不值钱了。”

朱大器说得比较含蓄,朱姑奶奶无法领会其中的深意,孙子卿常与官场交接,却能深喻其意。在杭州未克复以前,就运米到达,事同赴援,将来左宗棠出奏议奖,便可照战功优叙,秩序恢复之后,再运米去,就好像商人做生意一样,至多是由地方官特予便利。对朝廷来说,何功可言?

因此,孙子卿看他妻子还待有言,便先开口阻止:“小叔叔有小叔叔的道理,不错的!”

“是的,不错的!老七,你不必再劝了。”松江老大接口说了这些,又转脸看着朱大器说,“不过刚才老七提到长毛的水师,我倒想起来了,长毛的几条小炮艇不必怕,倒要怕我们自己的水师骚扰。”

“对!”孙祥太也说,“这一点不可不防。”

“那也容易。”朱大器说,“我原有王雪公给我的公事,就拿这通公事,请江苏巡抚衙门出个批子给我,通饬沿途水陆兵勇,一体保护。另外再做几面大布招,写明‘奉谕采办官米’,挂在船头上,当做挡箭牌。”

“这样好!”孙子卿说,“小叔叔,你把从前王抚台的公事找出来,这件事归我来办,明天一天就可办好。”

朱大器想了想说:“老孙,你能不能想法子在明天上午办好,下半天我们就走。或者我们先走,你办好了弄条快船送来?其实,官军水师骚扰,也不要紧,大不了要点米,就送他几石好了。”

“那是不得已的办法,能避免最好避免。如果小叔叔一定要明天上午办好,我今天晚上就要托人。”孙子卿随即起身对她妻子说:“你一个人做主人吧!我现在就去走一趟,太晚了怕人家已经上床,诸多不便。”

“师父!”萧家骥问道:“要不要我跟了去?”

萧家骥交游广,人头熟,有他在一起,颇为得力,孙子卿欣然同意,师徒两人,随即匆匆而去。那番见义勇为,以及为朋友奔走的热心,着实让朱大器感动。

***经过彻夜的奔走及准备,第二天午前,果然将公事及白布旗一起办妥。于是当天下午便出吴淞口,入海南下。

头一天很顺利,一帆北风,稳送南下,下一天驶近小戢山,转而往西,恰好风向改变了,西风大作,迎头逆袭,沙船也就慢了。

走了两天才到海盐,泊船小休,由刘不才和小张上岸进城去打听消息,打听到一个极坏的消息,长毛“听王”陈炳文,本来遣他的堂兄陈大桂到李鸿章那里接洽投降。李鸿章派遣薛时雨,将陈大桂送到左宗棠大营处置,尚无结果之际,陈炳文那面却起了变化,在杭州城内大肆搜捕,凡是认为可能成为官军内应的人,一律处决。其中就有小张的父亲张秀才在内。

到底父子至性,一听这些话,小张顿时意乱如麻,两泪交流,也无法多作打听了。回到船上,痛哭失声,大家都吓一跳,朱大器听刘不才说了经过,当然也替小张难过。但是兵荒马乱的时候往往有言之鉴鉴,而追究到头,却是子虚乌有的谣言。为了安慰小张,他便极力否定这个消息之为真实。

“一定是谣言。”他很有把握地说,“这与情理不通。既然要投降了,为什么又跟官军这方面作对?再说,陈大桂在官军手里,难道他不怕报复?”

“陈大桂让左制台放走了。”小张哭着说,“他不怕报复的。”

“是这样,”刘不才加以补充,“据说左制台跟陈大桂是这样说的,陈炳文既然有心归顺,应该解散部下,献出城池。特意放走陈大桂,叫他去送信。这是前个七八天的事。大概那时候左制台还不知道陈炳文有了翻覆,不然也不会放走陈大桂。”

“这道理也不大通。”朱大器说,“张秀才也不见得就是小张的老太爷。乱世多谣言,有时候以不听为妙。好在杭州快到了,我们赶路是正经。”

于是朱大器传出话去,特加犒赏,能够在两天之内赶到杭州,水手、篙工,每名加赏五两银子。这是重赏,但虽有勇夫,难与天争,西风益成,船又是重载,加以浊浪排空,那般声势,先就慑人。一切以保平安为第一,快慢都不在乎了。

不过一入钱塘江,立刻便可发觉,激战已经开始,尤其是夜里,泊船江心,但听潮音之中隐隐有人喊马嘶之声。

当然也有枪声、炮声;炮是由西往东,轰击城墙。不用说是洋将德克碑的常捷军在助官军攻城。

到了前线,朱大器反倒心定了。当然,眼前还无所作为,最要当心的是,怕溃散的长毛,由水路窜骚,因此米船都泊在宽阔的江心中。松江老大和孙祥太久经江湖,指挥若定,出发时在舱底带了几十枝长枪,此时都取了出来,分发水手,派定班次,昼夜守望。松江老大下令,望见形迹可疑的小船,不准靠近,如果鸣枪示警不听,格杀勿论。

就这样遥遥观战,近在咫尺,而消息不明,呐喊声、枪声、炮声,时密时疏,战事好像成了僵持的模样,官军不能破城,长毛亦不能击退官军。到了二月廿三日下午,朱大器在水手扶持之下,爬升桅杆,用千里镜细细了望,但见杭州城四面的山峰高地,尽皆是官军的旗帜,而城上的长毛却无甚动静。见此强弱之势,知道克复就在旦夕了。

果然,到了三更时分,突然由北风中传来喧腾的杀声,朱大器急急披衣起床,与松江老大、孙祥太一起到舱面上去了望,只见城内已经有火光了。而城外,火把一处一处亮起来,星星点点地一大片,在枪炮密集声中,那些星星点点,逐渐上升,很显然地,官军已经缘城墙而上了。

朱大器满心激动,兴奋极了,不知不觉地亦揎拳掳臂,遥为声援。不久,看到星星点点的火把,没入黑暗之中——不是消失,是由城外进城了。

寅卯之际,火光消散,杀声渐稀,刘不才比较有经验,欣慰地说:“长毛大概逃走了。城里没有啥抵抗。”

“谢天谢地,但愿如此。”朱大器说,“如果再来一场巷战,那就更惨了。”

“息一息吧!”松江老大劝朱大器说,“等天亮好办事。”

“此刻那里睡得着。该怎么样动手,我们趁这时候商量、商量。”

于是进舱喝茶吃粥,一面休息,一面将激动的心情平服下来,细想今后的行动。

“如今第一步是要打听左制军在什么地方?”朱大器说,“我总要见了他再说。”

“他不见得会在这里督战。”刘不才看着小张说,“回头看情形,我们两个先进城去探消息。”

“对!我也是这么想。”

“一进城,先到你府上,说不定你家老太爷已经备了酒在等我们呢?”

“谢谢你的金口。”小张答说,从得到不幸的消息以后,第一次有了笑容。

“看!”

是水手在喊,声音欢愉,当然是看到了什么可以令人高兴的事。大家赶出去一看,遥远的杭州城上,晓风中飘拂着密密麻麻的官军旗帜。毕竟证实,这座东南的名城是克复了!

此一刻的朱大器,万感交集,想起庚申、辛酉的两场浩劫,眼前顿时浮起无数惨绝人寰的景像,再想到王有龄坐困孤城,呼吁无门,真个割心沥血,一百天极人世未有之苦而终于赉恨自尽,而今湖山依旧、音容已杳,想到王有龄亲笔遗折中“死不瞑目”的话,立刻血脉贲张,心头又酸又热,忍不住拜倒船头,放声大哭。

在他左右的人,包括孙祥太在内,都了解他的心情,所以并没有人作泛泛的劝慰,等他哭得力竭声嘶,大概胸中的悲伤已宣泄得差不多了,松江老大方始说道:“小叔叔,不要再伤心了,该动手了。”

“是的。”朱大器拭一拭眼泪问说:“现在上岸进城,是不是早了些?”

“不早,不早!该走了。”小张心系老父安危,巴不得插翅飞进城去,所以这样接口。

“走是应该走了。”刘不才劝慰他说,“不过,心急无用!

要先弄条小船,才过得去。“

“这时候那里去找小船?我一个人先过去,你们弄到了船,随后再来。”说着,他直奔进舱,不知要做些什么?

大家觉得他的话不可解。江面浩淼,既无济渡之具,难道他真有达摩一苇渡江的法力不成?正在困惑之际,只见小张去而复转,手中持着一具轮船上所用的救生圈,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带上船的。

“原来你这样过去!”萧家骥问道:“小张,救生圈是万不得已使用,我先问你,你会不会游水?”

“会!”

“这种天气下过水没有?”

“没有。”小张答说,“不过不要紧。打鱼的,大雪天还下水,我的身子吃得消的。”

“你有把握就好。不过,一定要吃点酒,最好是白干。”

白干没有,却有孙祥太为疗治风湿,随身携带的“虎骨木瓜烧”,这种热性的烈酒,正可抵御水中寒气的侵袭,小张酒量不坏,一倒便倒了一大杯,一面喝,一面听朱大器嘱咐。

“小张,你一路要当心,进城先回家看一看,你家老太爷吉人天相,一定好好在那里,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你不要太伤心。做人做事,这种地方就是紧要关头,一定要提得起、放得下。”

“是!”小张咬一咬牙说,“万一不幸,我不会耽误大事,请朱老先生吩咐好了。”

“你第一件事去见蒋益沣,打听左制军在那里?怎么走法?

他一定会问你,是哪个要见左制军?你就提我的名字,说奉到京里的上谕,要当面向左制军呈递。他自然会派人领了我去。你懂了吧?“

小张当然懂得其中的奥妙,连连点头:“我懂、我懂!如果没有别的话,我现在就走,今天一定赶回来。”

说完,他将馀酒一饮而尽,套上救生圈,“咕咚”一声,跃入江中。

“二月春风似剪刀”,二月江水寒亦澈骨。可是小张胸头持着一股热念,第一是想像着一进家门,老父无恙,拿这几天一直悬着的一颗心,安置踏实;第二是能够见着蒋益沣,为朱大器见左宗棠一事,安排妥帖,是件成名露脸,人前提起来,可以大吹一番的得意之举。就凭这股热念撑持,越游越近,越近越勇,约莫个把钟头之后,便在杭州城东面的“二堡”地方上了岸。

在水中倒不觉得冷,上岸让劲峭的东风一吹,不由得连打几个寒噤。心里有些害怕,认为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找一套干衣服,将身上已经帖肉的湿衣服,替换下来。

一个念头不曾转完,只见一小队人马,驰逐而过;向乱草丛中乱砍的乱砍,放枪的放枪。接着便出现了十来个穿黄绸子衣服的长毛,跪地乞降。可也有想逃命的,无奈双脚不及四蹄,骑马军官赶上去,俯身一挥,刀光过处,鲜血直冒,飞起来半个脑袋。

小张好{炫&书&网}久不曾看见过杀人了,自然觉得惨不忍睹,一低头伏身下去,才惊觉到自己不能轻易露面,万一被认为长毛或者奸细,当这三载相持,一旦决胜,官军眼都红了的时候,那里去分辨讲理?

这一来,身上的冷倒又忘记了;一心所想的,只是如何才能安然进城?

定一定神细想,并非难事。他等那队官军走远了,伛偻着身子找隐蔽之处,蛇行向前;走不多远,发现两具官军的尸体,一具胸前刀伤,衣服上血迹淋漓,另一个死得很惨,脑袋都开了花,但号衣上却没有什么血迹。

“总爷,”小张跪了下来,很虔诚地祷告:“我有要紧的公事进城去见蒋大人,只怕路上有阻拦,要借您老人家的号衣一角。您老人家阵亡了,还要您赤身露体,实在罪过。事急无奈,千万原谅。您老人家姓什名谁,我一概不知,在天有灵,托个梦给我,我请老和尚放一堂焰口超度您往生极乐!”

说完,动手剥军衣,那个阵亡的官军,跟好些长毛一样,外面是单牌子的号衣,里面穿的是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的棉袄;而且还是一件粉红绸子的小丝袄。小张心想,说不定上面还有脂粉香?但一念刚起,随心警惕,这是亵渎了死者!赶紧正心诚意,将衣服剥完。先脱下自己的棉袄盖在尸体上面,然后捧着干衣服,找一处背风的地方换好。

这一下身体顿时暖和了,脚下依然是一双湿鞋,索性脱掉了它,只穿袜套走路,然后拾起一把刀,倒拎在手里,装做急于归队的散兵游勇,往西直奔杭州城。

11杭州城内,分为三部分,通称上城、中城、下城,但上中下的方位与舆图相反,北城反是下城。小张家在下城,所以取道东北第二门的庆春门。

但北面正是长毛溃退之处,情势混乱险恶,越走近了,人马越多,追奔逐北,杀声连天。小张虽然穿着号衣,犯不着卷入漩涡,倘或一入大队,身不由主地跟着去杀长毛,岂不误了大事?

因而当机立断,宁愿多走些路,也要避开。

主意打定,折而向南,进正东的泰门。果然这里比较安静,长毛已经肃清,守卫的士兵正在架拒马。城门洞中有好些难民在观望,不知他们是想逃出城去,还是刚由城外逃进城,暂时被扣在那里等待发落?小张无暇细思,只提着刀,往里直闯。

“站住!”有个军官大声喝止,“你怎么一个人?你是那一营的?”

冒充军人,就怕盘问;真叫“若要盘驳,性命交脱”。小张心想,官军是自己人,不会讲不通道理,以说实话为妙。

于是,他将刀一丢,不亢不卑地答道:“我是来见蒋大人的。”

“哪位蒋大人?”

“还有哪位?自然是我们浙江的藩台,你们湖南的蒋大人。”

就因为“你们湖南”这四个字说得好,加上小张是一口道地的杭州话,那军官相信他不会是来路不明的奸细,口气也就不同了。“你要见蒋大人,是不是有公事?奉哪位的差遣?”

“奉我们杭州朱道台,朱大器的差遣,要见蒋大人有紧要公事回禀。”小张索性说两句唬人的话,“蒋大人跟我很好,称我‘老弟’,为啥呢?我替蒋大人立过功劳。总爷,你如果不相信,领我去见了蒋大人就知道了。”

那军官听他这几句话,将信将疑,不过,此人虽在行伍颇明事理,料想他此时出现,必有来头,所说的话,宁可信其有,不宜其无。

于是他益发客气了,“你贵姓?”他问:“怎么穿这一身衣服?”

“敝姓张。”小张举起脚,指着湿漉漉的袜套说,“我跟朱道台在江心里的船上,我是游水过来的,湿衣服不能不换,万不得已,剥了阵亡弟兄的一套号衣。”

“原来是这样!你请里头烤火,我想法子替你去通报。”那军官说道,“此刻乱得不成样子,蒋大人在哪里,实在不知道。

去打听怕要好些功夫。“

“这倒麻烦了。”小张略一沉吟,“总爷,我是不是可以先回家看一看。我住——”他说了住址,又加一句:“如果你不信,派个弟兄跟我去看。”

“不必,不必!你尽管回家看了再来,不过,一路上你自己要当心。”

小张轻易过了一关。然而这不过是步步荆棘的开始,一路上人喊马嘶,有的往来驰逐,有的敲门拍户、有的横刀断路,也有的茫然四顾,是累极了急于想找一处地方休息的样子。小张也是既惊且累,又渴又饥,加以脑中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景像,以致无法冷静的思考,半昏瞀地不辨南北东西,只往比较好走的地方直冲。

一走到梅花碑,快近巡抚衙门了,小张突然警觉,走错了路。由东往西,本该折而往北,穿过全城中心的官巷口,经过南宋施全刺秦桧的众安桥,方能到家,如今走到梅花碑,是背道向南了。

于是小张立即转身,走不多远,看见一块招牌,三个字:“范铁笔”,便又改了主意。这个范铁笔,小张叫他“老范”,他可以说是辛酉失陷以来,杭州城内唯一未遭劫的一家。因为长毛一进城,要刻许多印信,抓了老范去当差,他刻的印又快又好,大为长毛所赏识。要给他官做他不要,自言只求一饱,长毛便拨了十份口粮给他,按月支领,全家不饥。小张心想,老范消息灵通,大可先跟他打听一番。

心里转着念头,手已拍到门上,拍了好半天,才见排门上的一扇小门拉开,门内正是老范。“小张,是你!”老范问道:“几个月不见,你‘吃粮’了?”

“不是,不是!”小张说道,“你快开门,让我进去再说。”

排门开了一缝,小张挤身而入,老范领着他到后面小天井中,站住了脚:“你是特为来看我?有啥话说?”

“不是,我是路过。老范,我问你,你晓得我家里怎么样?”

“我不晓得。想来总平安吧!”老范答说,“我还是半个月前,遇见过你家老太爷,他气色不大好,不过精神倒还健旺。”

“我正是打听我们‘老的’。听说不久以前,陈炳文抓了一批人去,就有我们‘老的’在内,有这话没有?”

“抓人这件事是有的,你家老太爷不在其内。”

一听这话,小张有着从未有过的快慰,但消息还不够确实,便再追问一切:“不是说有个‘张秀才’吗?”

“杭州城里,姓张的秀才,不止你家老太爷一个。”老范摇着头说,“那个张秀才,一定是张昆甫,决不是你家老太爷。”

这下真的可以放心了。小张人逢喜事精神爽,随即又问:“你晓不晓得,蒋藩台有没有进城?在哪里打公馆?”

“不晓得。”老范停了一下又说,“如果蒋藩台进了城,打公馆不是打在小营巷,就是打在三元坊。照我看,十之八九打在三元坊。”

这话初听莫名其妙,多想一想也就明白了,但也只明白了一半,老范所说的小营巷,是指“听王”陈炳文的公馆,三元坊是指“比王”钱贵仁的公馆。蒋益沣领兵进城,占领这两处“王府”,自是顺理成章的事,尤其是陈炳文的“听王府”,占地极广,规模极大,蕴藏也极富,蒋益沣应该不会轻易放过。然则何以老范反认为蒋益沣的公馆,可能打在“比王府”呢?

“陈炳文逃走了——半夜里出武林门,一定是往湖州这一路逃,搜括来的金银珠宝,当然一起带走。”老范回答他的疑问说:“钱贵仁呢?老早就跟陈炳文不和,也老早就想献城归顺,你所说的,陈炳文抓了一批人,就是跟钱贵仁有联络的。

今天一大早,官军破城,钱贵仁带了他的部下投降,蒋藩台如果已经进城,他当然要巴结差使,请蒋藩台住在他府里。“

“言之有理。”小张很高兴地说,“三元坊离此不远,我此刻就去看他。”

“看哪个?蒋藩台?你在他那里当差?”

“不是在他那里当差,我帮过他的忙。”小张得意洋洋地,“现在还要帮他一个大忙。”

老范听到这里,双眼一张,定睛注视,仿佛惊愕不住,然后,很起劲地说:“小张,我陪你去!”

***三元坊之“三元”,是指天下艳称的“连中三元”。杭州出过一个“武三元”,此人名叫王玉玺,顺治九年乡、会、殿三试,都是第一,授职福建提督,后来调任天津总兵,六十岁告老还乡,正当康熙末年,太平盛世,又活了三十年,方始寿终。

不过,“三元坊”却与王玉玺无关:“武三元”到底不如“文三元”值钱。文三元在明朝只有一位,就是商辂,他是浙江淳安人,连中三元以后,在浙江省城的杭州建坊表扬。挑定的地点,是商辂乡试所住之处的太平小巷,等牌坊落成,自然改名三元坊巷,简称三元坊。

老范陪着小张,从小路曲曲折折穿到三元坊,未走入大街,就发现香烟弥漫,走近了才发现大街两旁,夹道持香跪在那里的长毛,竟有上千人之多。

“怎么回事?”小张诧异地站住脚。

“自然是迎接大官儿。”老范说道,“不知道是不是蒋藩台?

我们等一等看。“

于是,两人躲在人家屋帘下看热闹。约莫一顿饭的功夫,听得人声喧阗,马蹄杂沓,跪在地上的长毛,脸上都显得很紧张。小张踮起脚望了一下,欣然色喜,“来了,来了!”他说,“不错,是蒋藩台。”

蒋益沣穿着御赐的黄马褂,在一队带刀掮枪的正兵簇拥之下,缓缓行来,显得极其从容,与跪地乞降的长毛,命运未卜,面现死色,恰是一个显明的对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