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神仙谱-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今,二精怪被擒,他自己也陷入重围之中,若不设法逃脱,恐怕难免一死。

    他偷看一眼,不由心里一阵悸动,原来,众怪逃的逃了,死的死了,擒的擒了,降的降了,眼下只剩下他一个负隅顽抗。

    不容多想,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挥动金戟便一路向南方拼杀。

    且说女娲与九天玄女,二位圣母一直站在不远处透过云雾,隐约看到战场状况,二圣以为蚩尤中计被围,此次在劫难逃。

    蚩尤罔顾一切奋力向南厮杀,这倒使二位圣母心生疑惑。

    女娲脱口叫道:“不好,玉妹你看,蚩尤想逃。”

    果不其然,蚩尤一路向南拼来,玄女不解,心想:他若逃跑,应去他之巢穴紫霞洞,而紫霞洞分明在北,可他为何向南?难道他只顾搏杀辨错了方向?

    玄女问道:“难道他要弃穴南逃?”

    女娲掐指一算,脸上露出了淡淡一笑,言道:“蚩尤气数已尽,活该如此,这便是天意,任他逞狂也在劫难逃!”

    道罢,二位圣母飞身飘落山下。

    黄帝见礼。女娲道:“请帝施令,速去助战,以防蚩尤逃脱。”

    众将士奉命刚进阵中,忽听一片嘈杂之声,随之一阵混乱。

    原来蚩尤正向南边杀进,他突然转身飞奔向北,并趁南北隙间口吐迷雾。

    霎时间,迷雾弥漫在他身后,本来原雾未散,此时更加浓烈,伸手不见五指,众人对面不知是谁。

    此刻,蚩尤一人借迷雾躲过众人耳目,悄然逃回到了洞穴——紫霞洞。

    且说,蚩尤逃走,二位圣母十分懊恼。

    二圣有所不知,在混乱中还逃走了一名小妖,此妖名曰:黄獐母妖。

    由于此妖逃走,黄帝与皇妃嫘祖在后来完婚之夜,险些遭它毒手,此是后话,不提。

    再说,女娲急令众神将把紫霞洞团团围起来,并用符咒封住洞口。

    在紫霞洞前,人们熙熙嚷嚷,沸沸扬扬,好不热闹。

    由于云雾太浓,众人只听其声不见其面。

    二位圣母向洞内张望一番,浓雾仍然连续不断向洞外喷涌。

    女娲骂道:“这个孽畜真乃可恶之极!”

    共工抬头看了一眼紫霞洞前那面仍然飘扬的蚩尤象旗,飞身而上,伸手把那“象旗”扯下,并将蚩尤象旗踩在脚下。

    他向女娲拱手言道:“启禀圣母,蚩尤穷凶极恶,狡诈多端,他躲在洞中拒不出来,我等不知洞内状况,故不敢贸然进洞。敢问圣母,何不用‘乾坤伞’将它吸出洞外,进而杀之,免得夜长梦多,再让他逃了势必会祸国殃民!”

    “善哉,善哉。”燃灯稽首道:“我佛慈悲,请圣母三思,如今蚩尤被困洞中,魔法用尽,只能坐以待毙。苍天有好生之德,贫僧乞求二位圣母,将其生收,赐他悔过之机,让他皈依我佛,日后多行善事,造福众生,进而将功补过,岂不更好?善哉,善哉。”

    大鸿上前言道:“佛祖所言极是,蚩尤固然可恶,可他终为佛门中人,使其改恶从善,放下屠刀遁入佛门,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免得再度争杀,进而涂炭生灵。为此我愿进洞劝降。”

    共工愤然而起,怒道:“断不可行,蚩尤罪大恶极,若不处以极刑,怎对得起天下苍生?请圣母明鉴。”

    “此话有理!乞求圣母切不可姑息此怪。”这时,从人群中站出二人,他俩同时跪在女娲娘娘和九天玄女圣母面前。

    二位圣尊一见,正是仓颉和隶首二人。

    仓颉哭诉道:“蚩尤这等恶怪,多少无辜葬身在他魔爪之下!若不除他,那些亡魂何以告慰?天下百姓何以安扶?望二位圣母三思。”

    隶首道:“请圣母恕我直言,若对此怪仁慈,便是对天下百姓残忍,是对惨死亡魂之不公!”

    二人之言,引发当场共鸣,一时间人们吵吵嚷嚷乱作一团;

    与此同时,也深深刺痛了二位圣母的心,九天玄女紧锁眉头,把拂尘一甩,言道:“娘娘,我神仙与天界做事,向来顺乎民意。蚩尤落到今日这般境地,只怨他平日里作恶太多,民愤极大,此番将他毙命,也是他罪有应得,请娘娘明断。”

    本来女娲犹豫不决,是因为心里顾及王母娘娘之面,刚才玄女一说,着实促她下定决心。

    燃灯佛祖刚要开口说话,却被女娲阻住,她二话不说便从袖中掏出“乾坤伞”,对众人喊道:“诸位全部闪在一旁,本宫要收杀蚩尤这个恶怪,以谢天下苍生!”

 之人物分析(五)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

    玉帝与王母亦称东王公与西王母。

    上回讲道:盘古即元始天尊,又是元始天王之前身(无论正确与否,只能听之任之)

    相传他与太元圣母通气结精化生了东王公和西王母,再生天皇兄弟十三人,治世三万六千岁。

    如此说明,既然东王公与西王母同为太元圣母所生,那么这二位圣君必定是兄妹或者是姐弟了。

    可是,在诸多神话传说以及众多神幻书籍中,特别是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却又把东王公(玉皇大帝)与西王母(王母娘娘)塑造成了夫妻关系,这使人看了实在不知可否?

    想必这又是著书者的一个极大伦理错误!不过,无论谁对谁错,却再也无须考证,只当神话故事中的神仙们可千变万化。

    有道是:应以何身得度,就以何身说法。

    因此,至于神仙中的身份亦无须太叫真。

    有关东王公(即玉皇大帝)与西王母(即王母娘娘)到底是兄妹(或者姐弟)还是夫妻?

    接下来仔细分析。

    在此,先说“东王公”和“玉皇大帝”这一名称的由来。

    东王公一词,最早是战国时期楚国信传“太阳星君”即东皇太一、东华帝君就是东王公的前身。

    以至东晋时期,葛洪在《枕中书》中称:元始天尊经一劫乃施太元圣母生天皇十三头,治三万六千岁。书为扶桑大帝,东王公,号曰元阳父扶桑大帝。释:扶桑,乃太阳扬升之地。

    然而,在《仙传拾遗》中,说他为“冠三维之冠,服九色云霞之服,亦号玉皇君。”

    而《真灵位业图》将其排在左位,号称“太微东霞扶桑丹林大帝上道君”,进而显示出他又是由日神演变而来。

    《枕中书》中称东王公又是元始天尊与太元圣母所生。

    据道经记载:东王公又号青童君、东方诸、青提帝君,尊称为“东华紫府少阳帝君”。其诞辰为农历二月初六日。

    更有一种奇异说法:东王公即玉皇大帝,原本是元始天尊之师鸿均道人的门童,(不知道根据何来)。

    还有一种奇说:玉皇大帝在太元之先曾化身盘古开天辟地……

    总之,在诸多传说和书籍中出现了许多混乱形象,不过,这也很正常,毕竟是神话传说故事,根据各自所求所需,罢了。

    关于东王公向玉皇大帝的演变过程。

    据《列仙全传》记载:木公讳倪,字君明,号玉皇,又有元阳父、木公、扶桑大帝之称。正月初九日为圣诞。

    东王公原本是指上古时期统治东方的君主的概括。

    商周时期人们对天帝的信仰和崇拜十分广泛,以为天上有一个天帝主宰着人间的吉凶祸福,因此将东王公当成了当时的天帝来信拜,进而神化。

    道教宣称:东王公是东华至真至气所化生,主阳主父;

    西王母是西华至妙至气所化生,主阴主母,并且世间万物俱是他们生化养育的。

    由此一来,便把东王公和西王母世俗化了,并在天界过上了夫妻生活。

    由于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们依据自己的需求,把自己说成是天帝的儿子,称其为“天子”,天帝派他来下界治理世间,这便是“天意”,而自己身负“天职”,要求人们无条件地听从“天命”,顺从于他们的统治。

    以至后来一些文人墨客又把东王公塑造成天帝,天帝称玉帝,玉帝又称玉皇;

    随之道教将其神化,称玉帝统管三界四生:天界、地界、人界;

    四生即:胎生、卵生、浮生、化生;

    说玉帝是宇宙的大统管皇帝,所以称其为:玉皇大帝。

    至此,东王公便演变成了玉皇大帝。

    东王公又为何被称为“东木公”?

    那是按照中国的五行说法: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金、北方属水、中部属土。所以又称其为东木公;西王母又称金母,西方属金,居西昆仑山仙岛,故称西王母为“金母”。

    东王公是男仙之首;西王母是女仙之王。

    因此,凡三界十方要想登天得道,必得先拜木公,后谒金母,方能升入九天,入参三清而拜元始。

    其实,按照《玉皇经》中讲述,东王公为先天之阳气凝聚而生成,而玉皇为群仙之主、众神之皇,玉皇又称玉帝、玉皇大帝、昊天金阙玉皇大帝等,为道教中的“四御”之一。

    据《玉皇经》中所记,玉皇大帝原本是上古时期,光严妙乐国净德国王的儿子,生于丙年正月初九日午时。

    他的母亲是宝月王后,有一天她梦见太上道君即灵宝天尊送子而身怀有孕。

    王子降生时,祥光照亮宫殿;待王子长大后,“舍身堵北缺,代在万众生”。

    怀着济世救人之心,行药治病,学道修真。

    据《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记载:王子舍弃王位,修真渡化众生,历万亿劫;

    历经千劫成为大罗金仙;

    又经万劫总执天道;

    又经亿劫终登“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至尊玉皇大帝”之宝座。

    每年的正月初九日是“玉皇诞”,各道观要举行盛大仪式,诵经礼忏;

    每年腊月廿五日为玉皇大帝下界巡游之日,道观要举行道场迎接玉皇大帝御驾下界巡礼,并考察人间善恶。

    据传,这天玉皇大帝巡视人间,一路行来之时,便向人间派来了许多同行的“巡事灵官”,他们专门向上天和玉皇大帝通报人世间的善恶邪正之人和事;说是这天出生的人是上天“灵官”转世。

    所以,凡是这天出生的人最好不要招惹,以免引祸上身而遭天谴。

    玉皇大帝的形成,其根本是道教推崇和信拜的结果。

    在民间俗称“天公”、“老天爷”,为民间崇拜的最高神灵。

    古代十分崇拜天帝,古人认为山川河流、风雨雷电都是由上天天神掌管着,这些天神中最高的就是天帝。

    人们依照世俗的帝王统治,设想天帝与人世间皇帝一样,有朝廷、宫殿、娘娘后妃、群臣、文武百官、四值功曹、五方揭谛、四大天王、九曜星官、二十八星宿、四海龙王……等等,从而还描绘出了三界十方,人神鬼。总之综合了世间帝王的诸多形式。

    中国的道教认为:道是无边无际的,玉皇大帝统管着宇宙万物无处不在,他融化在道的太虚之中;

    道是无尽无息的,无法形象的玉皇大帝便是道的载体,成就万象,并存在于无限之中。

    故此,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物以之生,五行以之成。

    总说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道来产生的,并是玉皇大帝统掌管理的。

    所以才制造出了大罗金刚体以及大罗天界。

    道教认为:大罗天境六合三十六天界,元始天尊是宇宙之祖、神灵之宗。

    大罗天境形成之时,元始天尊与太元圣母化生了东王公和西王母。

    西王母乃是宇宙西真清圣妙真善美精元衍化,使天地万物演炼而成的女仙之王;

    东王公则是大罗天仙之首。

    此时,宇宙已经建成了三十六天,在三十六天境之中,分布有九重天系,所以大罗天境又分化为“九皇”,是他们治理着浩瀚的宇宙。

    故此,后来人们便将天界化分为九重,而且每一重天界当中便有一位天帝统管,自此便有了九天皇、九天帝之说。

    其实,不光是道教称东王公、玉皇大帝。

    在民间、传说当中以及信奉者的称呼之中更是花样繁多,比如:东王公、东木公、东皇太一、东华帝君、玉皇、玉帝、玉皇大帝、东华紫府少阳帝君……等等。

    《东荒经》中称: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恒与一玉女投壶,每投千二百矫,没有不出者,天为之嘘;矫出而脱误不接者,天为之笑。

    别说他是如何造化的,就如此描述,东王公简直就是一位半人半妖的怪物。

    当然,历朝历代、各门各派在描述和绘制玉帝或者天帝形象方面各有不同。

    说到底,无论古人还是现代人,有哪位真正见过神仙、天神、天将或者天帝?

    至于这些神灵的出现,也只不过是人们从精神上或幻想中的形象罢了。

    就连中国的三大奇书:易经、山海经、黄帝内经。(还有奇门遁甲)在这些奇书中也没有一部能真正描绘出玉皇、玉帝或者哪位天帝的本真面目。

    若知天帝的真实面目,请您去阅读本书第一回的“故事”,看后肯定会有一些感触。

    由此可见,天帝是何等神秘。所以,无论天帝或者玉皇大帝,他们究竟长相如何,也只能凭借着人们的想象或构幻的形象而已。

 第三十回 涿鹿齐聚众魁首(二)

    话说,女娲娘娘祭起“乾坤伞”口颂咒语。

    只见那宝伞悬在空中,徐徐张开,由小变大,光芒耀眼,越来越强。

    但见:

    烈烈焱焰红光现,

    阵阵炽风热浪旋;

    走神一看蜇伤眼,

    化金化石无人还。

    这“乾坤伞”内如炽风烈火呼呼作响,随即凝结成一团火球,就见女娲娘娘手指紫霞洞内,叫道:“走!”顿时火球直向洞穴喷去。

    然而,当火球刚进了洞口不远,突然间落地息灭了,女娲见状,大吃一惊。

    同时,在场的众人无不惊出声来。

    按说,“乾坤伞”乃是仙界至宝,无敌之物,女娲娘娘精心打造而成,可今日它却不听使唤,为何失去了功效?

    众人无不为此感到困惑,难道蚩尤气数未尽?难道他真是不该命绝?总之,众人百思不得其解,胡乱猜测,众说纷纭,就连二位至尊圣母也未料到有此一来。

    此处,只有神农炎帝心里明白其中玄机,他来到女娲跟前施礼言道:“禀告圣母,刚才弟子仔细观察,‘乾坤伞’之火乃是仙界三昧真火。”

    女娲道:“正是。”

    炎帝又道:“此火可谓是遇人化人,遇物化物,所向披靡,万分厉害。不过,若是他时堪称完美无敌,今日却不可以。”

    女娲问道:“这是为何?”

    炎帝冲人群中问道:“大挠先生何在?”

    “臣下在此!”大挠随声来到近前。

    炎帝道:“请你向圣母释疑此理。”

    大挠向女娲施礼讲道:“圣母请看,今日大雾乃蚩尤所制‘魔雾’,而且极浓,已凝结成了水晶之状;虽然三昧真火乃是仙界之火,但此‘魔雾’亦非凡间之水,按五行相生相克之理,水能克火,故而便使‘乾坤伞’失去了功效。请圣母明鉴。”

    此番讲解,着实提醒了女娲,她抬头看了一眼漫天浓雾,竟一时无了主张。

    女娲道:“如今‘乾坤伞’失了功效,蚩尤躲在魔洞不出,我等毫无施展余地,除非将他困死洞内。”

    炎帝道:“假设洞内食物充足,此方法一时半会儿难以奏效,时间一长,恐怕再生变故。”

    九天玄女悄声言道:“娘娘,若杀蚩尤,必先有退雾之策。”

    女娲向炎帝问道:“帝有何良策能退去迷雾?”

    炎帝思索片刻,讲道:“回禀圣母,弟子拙见,既然收杀不成,不如依燃灯佛祖之言,将其劝降,使其遁入空门,皈依佛法,日后修成正果,光大佛门,普渡众生,将功补过;一来免却两败俱伤,二来方显上苍恩慈与大度,不知可否?请二位圣母定夺。”

    “不成!”女娲摆了摆手怒道:“蚩尤罪恶滔天,十恶不赦,放他恐怕天下百姓不应,我天界神威何在?我意已决,本宫自有退雾之策。”

    说到此,她向九天玄女言道:“请玉妹务必守好洞口,切不可叫他逃了,他若便闯,汝等可以一齐将其毙命,免得再次殃及天下。我去去便回。”

    玄女与众人齐声遵道:“谨遵娘娘法旨!”

    且说,女娲别了众人,足踏祥云飞向高空,一直向天庭飘来,她匆匆忙忙来到南天门。

    守门的大士见礼道:“敢问圣母,是否要面见吾皇?”

    女娲点头道:“正是。”

    黄巾大士道:“迟了,吾皇陛下与娘娘千岁率文武百官,到北极七天为紫微大帝贺寿去了。”

    女娲闻听,急忙掐指一算,果然今日是四月十八日,正值紫微大帝圣诞,真是急中出错,舍近求远。

    但不知陛下走了多久,她在凌霄殿一问,值殿灵官告知,玉帝与娘娘走了将近一个时辰了。

    不顾多想,她驾云直奔七重中天而来。一路无话。

    她定睛一看,便到了北极天境。

    从远处可见:高台楼阁,云霭环绕,一座座殿堂张灯结彩,绛绫紫缎、红绸飘舞;

    石排前,白玉桥下清水横流,浮萍绿舟,水鸟悠然;

    两岸花红,石径幽静,柳绿垂荫,青苔点点;

    过玉桥,九九八十一级台阶,红毡铺甬路,七彩搭虹门,直设殿前;

    两扇朱门,金钉攒铆,铂玉镶边,宽敞豁亮,闪闪发光;

    门前两边,檐廊下竖立着两颗盘龙金柱,大柱上栓牵着两头威猛雄狮;

    那朱门上方,盘龙描金扁额上写着两个醒目大字“中天”耀眼夺目。

    门边有四位黄巾大士守护,个个面目狰狞,膀大腰圆,使人见了不禁悚然。

    他们忽见飘来一位女仙,却不认得,于是架枪拦住。

    其中一位黄巾大士问道:“何人大胆?竟敢擅闯中天?”

    这时,女娲又气又急,哭笑不得。

    她身为圣母圣尊,这些护卫力士却不知她是何人。

    这也难怪,自玉帝亲封紫微为北极七重中天大帝,那日朝贺之时,仅来过一次这北极中天,后来只顾忙于三界事务,却再也不曾来过此处,自然这些黄巾大士不知她是何方神圣。

    她竭力抑制住不悦,说道:“我来自女娲宫,请向大帝陛下通禀一下,就说本宫有要事求见。”

    一位黄巾大士似是明白,转身进了大殿。

    只见这殿堂之内:

    金壁辉煌,紫气缭绕,

    檀香金炉吐瑞霭,袅袅贞祥香沉沉;

    各路神仙饮酒赏乐,竹笛苇笙,婉转悦耳,举杯换盏,好不热闹。

    棹几上面摆满了鲜果干品,应有尽有。

    黄巾大士不敢怠慢,跪于阶下,高声禀道:“启禀陛下,有位女仙,自称是从女娲宫而来,说有要事求见陛下,正在殿外候旨!”

    这一声禀报,着实惊动了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紫微大帝和在场所有文武仙臣,他们几乎同时起身。

    只听紫微大帝怒骂道:“混账!还候什么旨?速速请来!”

    玉帝率文武仙班,疾步迎出殿外。

    玉帝一看,果真是女娲驾到,便开口笑道:“只知圣母圣尊正在下界做事,怎会突然到了中天?”

    女娲不失礼仪拜道:“回禀陛下,我去天庭见驾,才知今日乃是紫微大帝寿诞,故而赶来,一则有要事求助陛下,二则给紫微大帝道个万福。”

    说着便对紫微大帝言道:“只因来得匆忙,未带什么贺礼,愿大帝圣寿无疆。”

    紫微大帝乃武将出身,他大笑几声说道:“圣母今日一来,我这北极中天真乃蓬荜生辉,亦使我甚感荣耀。刚才手下挡了尊驾,实在冒犯,我在此向圣母赔罪了,请圣母快到殿内就坐。”

    这时,王母娘娘笑盈盈双手拉着女娲,并浑身上下打量一番笑道:“圣母,你我多日不见,想煞哀家也。若不是今逢紫微寿诞,圣母实难与我等相聚,此番可要好好叙谈叙谈。”

    二位娘娘并肩挽手边说边笑,好不亲热。

    进了庭院,一股荷香扑鼻而来。

    但见:

    道路旁,湖塘水清,波光闪烁,荷叶茂盛,芙蓉点点;

    楼台仙阁倒影水中,一架玉桥弯弯曲曲通向湖心亭畔;

    不远处,奇曲冈陵,怪石耸峙,一条瀑布悬挂在山涧,飞玉流翠;

    向近看,苍松翠柏,红梅青竹,名花瑞草,世间少有;

    园林别致,仙鹤鸣舞,鸟语花香。

    细看这中天境界,虽比不上九天景致,但也堪称绚丽非凡,世间难寻。

    二位娘娘边走边欣赏着中天美景,王母娘娘只顾指指点点,抒发观感。

    怎知女娲娘娘却另有心事,哪还有闲情赏景?

    她只不过碍于礼仪,只能强做欢颜,随声应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