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神仙谱-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供奉天地。民女以为,天地为主,其余次之,并非狂妄自大,纯属情系所致。”

    嫘祖所言的确不假,她原本是凌霄宝殿上一只帛画玉凤,就在大殿横梁之上;

    这根横梁乃是盘古开天辟地所留之物,生植在女娲娘娘桑园之中,太岁兄弟见它花纹古朴而且又粗壮苍劲,经女娲娘娘应允,便伐来用做凌霄大殿横梁。

    由于年代久远,在重新装饰修缮凌霄宝殿之时,太岁兄弟二人发觉这根横梁被天虫蛀蚀,便寻来新梁把它替换了下来,它却无处放置,便找个天庭角落随便一丢扔了下去,谁知这一扔非同小可,竟把个凌霄横梁连带上面这只帛画玉凤,一起滑落到了凡间雷公山上;

    天长地久,这根横梁居然在雷公山上萌芽生绿,长出了新叶,此叶椭圆形,叶尖齿状;

    它身上所生天虫白色,却不蛀蚀其本木,而改食新叶。

    那根横梁化生为桑树,那白色天虫化生为丝蚕,而那只玉凤化生于雷氏人家,取名王凤,俗称凤姐或者凤姑。

    雷公山因处于西陵部族境域,故随本部姓氏为:西陵氏,陵即是凌,本来就是由凌霄而降,由凡地而生成,故称其为:天生地就之仙。

    凤女生来会语,一岁知天地,二岁知帮邻,三岁会弇索,(织线纺绳时,一股为玄,二股为兹,三股为索。)四岁知植物,五岁会育桑,六岁便教人种桑养蚕,从此,凤女白天饲蚕解茧,夜间缫丝织绸。

    因得仙姑降临福祉,西陵部族便过上了锦衣丰食之生活,所以西陵族群尊奉凤女为酋长,故尊称为:雷祖。

    因是年轻女子,又称:嫘祖。她本应成为一代普度众生之仙圣,却因在凡间有段姻缘未了,故此她便又巡落于燕后山上,只待了结前缘。

    却在此处用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又丰富了这方百姓,实在是功德无量。

    她身居嫘祖洞,心念天下事,却时常屈指算来,终于算准今日有贵客驾临,她岂有不知之理?

    喜从中来,她笑微微问道:“敢问国君,此番率众巡游天下必定会途经许多地方,可否有所收获?且不知由此再游历何方?”

    黄帝刚要欠身答话,却被国相力牧拦住,力牧心里早有准备,这位力牧先生是何许人也?此人才智过人,思锐敏捷,心直口快,精通巫术,能掐会算,聪明了得;

    他是为大泽之主,牧人之祖,机智善战,曾一度被王母娘娘看中,欲召至天庭为将,又见轩辕急需人才,于是,便忍痛割爱才赐予了轩辕黄帝为相,以辅轩辕安定天下。

    他察言观色注意到了黄帝与嫘祖言谈举止,似有细微变化。

    他突然感觉二人天生有着千丝万缕之諴和,与其说是一种预感,倒不如说是一种确信,黄帝与嫘祖会面,乃是天然与必然之事。

    当二人初次见面之时,从嫘祖言谈中不难听出,她无时无刻不在观注着黄帝,即便是黄帝所做每件大事,全都在她的掌握和关注之中。

    且说,力牧觉得由他这位相国来回答嫘祖的问话最为合适。

    他示意一下黄帝,他向前几步,朝着嫘祖拱手施礼言道:“微臣回仙姑的话。国君此番率领我等周游天下,意想求得安帮治国之理,途经多地,我们也曾拜访过不少贤能志士,虽说略有所获,但终不如意。近日行至此地,方觉大开眼界,此处果然不同凡响,民生富足,同生同息,共甘共荣,安居乐业,人兽祥和,却又十分真善;这便是国君与臣等从中感悟出安帮治国之真谛。”

    嫘祖仙姑闻此,她点头说道:“国相真乃敏锐,列位身为天下主政,能悟出这般道理,且又道出这等见识,实为黎民之幸、天下众生之福。”

    力牧道:“多谢仙姑夸奖。据悉,这里景象变故全都仰仗仙姑之功德,国君得知之后,便慕名来访。”

    嫘祖焉然一笑言道:“国相此言差矣,此间并非世间极好之处,只不过是略有变迁罢了,这一切的功劳应当全部归功于这方百姓的造化,绝非民女一人之功。的确,民女拙见:民生富足,才有安定祥和;民心所向,才能众志成城。今日之世,国君英明,又有国相及诸位贤能辅助,天下何愁不现昌平盛世。”

    嫘祖仙姑的这番见解,着实使众人吃惊不小,她身为一名女流之辈,居然对世间的道理,具有这等精辟论述,实在是难得。

    轩辕黄帝越发感到与嫘祖仙姑攀谈,真是丰富多彩,收获甚大。

    且说,众人只顾畅谈,不觉天近黄昏,一缕残阳透过云缝斜射进来,照得洞内通彻明亮。

    借着阳光,嫘祖偷眼看了一眼黄帝,只见他颜面白嫩透着微红,浓眉大眼带有几分威严,中等身材却显得十分匀称和魁梧。

    有关黄帝诸多事情,嫘祖闻知不少,她原以为他是一位老谋深算、十分严厉、且又德才兼备之国君圣主。可未曾想到这位闻名遐迩的天下君主,居然还是这么年轻有为、慈眉善目、和蔼近人。

    二人刚刚见面,黄帝的音容笑貌,着实地拨动了嫘祖仙姑的心弦,使这位仙姑感到十分的顺心合意,心海里一时间泛起了层层爱慕的涟漪。

    自此,她时常处于遐想之中,越发想着多看黄帝几眼。

    她想:能与当今天下君主一起谈天论地,真是自己心悦之事,更是一生之幸运。

    她只这一想非同小可,从此奠定了嫘祖仙姑的终身大事。正是:

    周游列国走天崖,

    含辛茹苦减韶华;

    遥寻真谛遇知音,

    前缘今了添彩霞。

 第三十二回,嫘祖赠衣道原委(一)

    轩辕黄帝率众登上燕后山,拜见了嫘祖仙姑,众人言谈之中,感悟出了安帮治国之根本。

    同时黄帝与嫘祖得以彼此加深了了解,从而使双方产生了爱慕之情。

    常言道:人逢知己千言少,话不投意半句多。

    嫘祖非常愿与黄帝探讨天下大事,今番相会,她忽改往日沉稳寡言之习,居然每次与黄帝促膝交谈至深夜,却仍不肯安歇;

    二人的话语真好比大江之水,滔滔不绝。

    且说,黄帝及众人在嫘祖洞吃住已经数十天。白天嫘祖与众姐妹解茧缫丝,晚上她一人在洞内纺纱织绸,甚是忙碌。

    黄帝及众人也跟着忙活,帮着采桑饲蚕,烧水泡茧,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计。

    每晚待众人困倦时,嫘祖才肯停手;待众人酣然入睡,她却又悄悄缝衣作裳。

    黄帝常常奉陪到深夜,二人边干边聊,不觉又是通宵达旦。

    这个时候的天气,正值春暖花开,万物吐新,且又乍暖还寒时节。

    这晚已是深夜人静,忽然一股冷风刮进洞来,黄帝不禁打了个寒战。

    他不由自主的将双手紧紧抱在一起,似是衣单不耐风寒。

    嫘祖看见,放下手中活计,冲黄帝微微一笑道:“此处山风清冷,当心着凉。”

    便进了自己“闺房”。不多时,她从闺房出来,手里奉一件丝衣来到黄帝跟前,展开予黄帝披在身上。

    黄帝顿感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浑身暖和了许多,他不由得伸手去摸了摸这丝衣,觉得非常光滑润手,轻巧保暖,却不知是何物做成?

    他向嫘祖说道:“我部族人及将士,原本是树皮叶子蔽体,冬不能御寒,夏不可护肤,实在简陋之余;自从开始穿着衣裳至今,也俱是粗纱糙布所制,穿在身上很是硌体,实不自在。仙姑请看……”

    说着,便将衣袖露了出来让嫘祖观瞧。

    嫘祖笑道:“不用再看。请国君恕民女实言,自那日国君率众到来,民女见你们身着糙衣,十分朴素和单薄,此时气候冷暖不均,唯恐冻着众人,于是,民女便与众姐妹们商议,为贵客们每人做件丝衣,以蔽体遮风之需。实不相瞒,只因男女有别,不易明目张胆丈量诸位身材,只好暗中偷偷目测尺码,闲暇之时,民女便为国君做了这件丝衣,今日刚好缀上了丝带和扣子,且不知合不合身?”

    “合身,合身,很好,很好。”黄帝连连道谢,并辗转几步作为展示,接着他却问道:“只有我一个人有吗?其他人的丝衣何在?”

    嫘祖道:“国君且莫着急,众人尺码我已分给了各位姐妹,最晚再过一日半晌,姐妹们就会为众人赶制做成,到时全部奉上不迟。”

    黄帝闻听心中大悦,他拱手谢道:“务请仙姑替我多多谢过众位姐妹。”

    嫘祖道:“国君不必客气,众贵客远道而来,唯恐有怠慢和照顾不周之处,还请国君及时提醒,望众位贵客多多谅解才是。”

    黄帝摇头说道:“仙姑哪里话?我看仙姑与众家姐妹有时整日整夜忙忙碌碌,耕耘田作,缫丝织锦,也这般辛苦,而我等到此多日,不知如何劳作,纯属游手好闲,却每日三餐,真是过意不去。”

    嫘祖与黄帝谈话间,已经又织成了一件丝布,她一边将丝布折叠起来一边说道:“国君不知这方乡俗,此方百姓非常好客、诚实。国君来此之事,姐妹们全都保密,若是传扬出去,恐怕我这小小的寒洞会被挤得崩塌,男女老幼会络绎不绝到访,各种食物果品也会堆积成山,这种热情竟无词形容。你们诸位全部是世间栋梁,尽管在这里安心思考,筹谋天下大事,探究安帮治国之理。其它事情用不着国君劳神。”

    黄帝再次拱手谢道:“多谢仙姑体谅。”

    嫘祖搭理好丝线,刚又织了两三梭,她闻听此言,便忙向黄帝释道:“请国君以后可千万别再叫民女什么‘仙姑’了,仙姑之称实不敢当,民女名叫王凤,以后就叫我凤儿即可。”

    黄帝似是自言问道:“凤儿?难怪我等上山前,曾有位长者称呼‘凤姑’,原来如此。你叫王凤?”

    嫘祖点头道:“正是民女俗称名号。”

    “那好,以后众人皆随众口,统称‘凤姑’是也。”

    黄帝觉得夜已更深,却见嫘祖又引丝上线,准备再织,丝毫没有歇息之意。

    他便劝道:“此刻夜已更深,何必这般辛苦?切勿损了自己身体,不如早些安歇,一个人一生活计诸多,如何计较一时一刻?更何况这丝布多少无关紧要,明日再织亦耽误不了做衣穿着。”

    嫘祖道:“天下无衣者颇多,这缫丝纺织越快越好、丝绸织得越多越好。国君请细细观看那丝蚕,一生呕吐锦丝,昼夜不息,至死方尽。人若与丝蚕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

    “凤姑心怀天下,喻意深刻,你有这等非凡言举,实在难得,即便是我与众位群臣所做所思亦不及也,在下不得不肃然起敬。”

    黄帝真诚说喻,反倒使嫘祖脸上泛起了微红,浮现出谦羞之色,眼帘下垂,也不言语了。

    黄帝见状,忙转话题问道:“刚才你说到丝蚕,我等原来不知蚕为何物,请问,它是从何处得来?又为何口吐锦丝?”

    黄帝问话,顿使嫘祖敛容正色,半晌才渐渐恢复。

    她道:“国君相问,民女理当实言相告。不过,此事说来话长……”

    她停下手中活计,哀叹一声讲道:“请国君听了,且莫惊恐。民女与这桑、蚕皆不是凡间人物。这桑和蚕本是女娲娘娘仙居里桑园之物,当年女娲娘娘打建天宫之时,差选了太岁兄弟二人为主造官,眼看各宫殿均已将近竣工,唯有凌霄宝殿缺少一根大梁。

    太岁兄弟找遍了天庭各个角落,均无寻到上等良材,兄弟二人唯恐延误了工期,吃罪不起,可又束手无策。

    无奈之下,二人只好向女娲娘娘求助,他们向娘娘禀报了实情,娘娘听了,便领二人去了天蚕桑园,当兄弟二人进了园中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吃惊不小,原来这园中俱是参宇大树,少则千年有余,多则亿万年之久;

    二人挑来选去,却偏偏看中了那棵灵桑,经女娲娘娘应允,又将树上那些天蚕收了之后,二人便把它伐了去,再经过修饰,这根桑木便做了凌霄宝殿的贯殿横梁。

    可是未曾想到,这横梁体内却依然潜孕着一粒蚕卵,时过多年,它便自行衍生为成虫,为了活命,它便渐渐开始餐蚀桑梁……”

    “请问,凤姑又怎知这些?”黄帝插话问道。

    嫘祖又继续道:“实不相瞒,民女的前世,原本是凌霄殿上一只玉凤,每日化帛画栖息在那根桑梁之上。本来相安无事,白天栖居为画,夜晚化身觅食或四处翔玩。

    然而,时过许久,每到晚间便听见桑梁体内有‘嚓嚓’蛀木之音。

    我便顺声寻找,果然发现了那只幼蚕,于是我化身劝道:‘你若再餐食这根梁木,一旦被察觉,不但你我皆无栖居之所,恐怕你连性命难保。’

    自那以后,它虽有些收敛,但每每时常偷食。

    结果,横梁被蛀蚀的痕迹,最终还是被察觉到了,在修缮凌霄殿时被撤换了下来,还好,这只幼蚕没被发现,保住了它一条性命。可是我与这蚕连同那根桑梁,不知为何一起被扔下界来,贬为了凡间人物。”

    黄帝问道:“你俩后来怎样了?”

    嫘祖道:“民女投身在西陵部落,那里有个雷公之山,居雷氏人家。

    几年以后,我在雷公山上四处寻找那根桑梁和那只蚕虫,终于有一日,它们果然被我找到了,再见到那根桑梁时,它已经生根长皮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那虫儿依然以食桑叶度饥,它却结了无数个窝茧悬挂在枝杈上。

    它看见了我到来,竟一时起兴,居然化身成一位妙龄少女,并将这蚕丝双手奉上。

    她道:‘我在此等待多年,今日终于如愿以偿了;此丝茧可用来织做衣被,现将这桑茧交予凤姐,那茧内俱是蚕蛹,凤姐可将植桑养蚕之法,抽丝绢帛之术,统统授予天下百姓,以造福苍生。’

    于是,我便问道:‘你何不自己来做?’

    她道:‘我已奉天帝之命,去九宫任职,就此别过。’道罢,她果然向天宫升去。”

    黄帝问道:“这蚕虫如何变得女儿之身?玉帝怎又召她去了九宫?”

    嫘祖道:“具体详情不太清楚,不过,后来倒听到过一些传言:那虫儿被贬下界来,投身于一个富人之家,化身为女儿之身,俗名:菀窳。她成人后却十分孝敬父母,所以人们俱称她为孝女。

    后来发生的事甚是蹊跷,正当她待嫁时,其父却被一伙强盗掳了去。

    这位孝女菀窳,因不知道父亲生死,悲痛万分,茶不思,饭不想,整日整夜哭得死去活来。

    其母见此情形非常心疼,即担心其夫生死,又忧虑女儿身体,一时间束手无策,全无主张。”

    听到这里,黄帝为嫘祖斟来一杯清水,请她喝了润喉,黄帝微微一笑赞道:“此称为孝女,真乃不辱其名,世间之人应当以此为榜样。”

    嫘祖道:“国君莫先夸奖,接下来的事情更是百般稀奇。”

    黄帝说道:“先请凤姑喝点水,再慢慢讲来。”

    且说,嫘祖喝了口清水,继续讲起了这位孝女的故事来:有一天,孝女母亲想出一计,于是她便召集全村人到她家中坐客,她向全村人说明情况后,便指着自己女儿对众人发誓道:“谁若能救得她父亲回来,我立刻把这个女儿嫁给他为妻。”

    这位菀窳姑娘长得貌美如花,堪比天仙一般,人见人爱,有哪个不想娶回家中?

    众人闻听此誓,无不绞尽脑汁设法营救。

    可是,几天过去了,竟无一人敢答应去救人,因为大家知道,那伙强盗十分厉害,本事了得,还没救出她父,自己却先丢了性命,所以一直没人敢去应召。

    谁知孝女父亲养着一匹马,救父已成了孝女的心事,这日,她路过马圈时,见这马正在吃草,她便指着这马说道:“你若救得我父亲回家,我就嫁给你为妻。”

    哪知这马闻听了这一句话,立刻惊跳起来,随即争脱了缰绳,蹦出了围栏,奔驰而去。

    谷溪注:这几天有事,今天就差点误了更新的时间,急忙赶回来,还好才下午两点。好玄,真怕误更了。

 第三十二回,嫘祖赠衣道原委(二)

    且说,大家以为这马本是一个畜牲,定是野性发作,不知缘故,便任它去了,也不以为然。

    可是,又过了两日,孝女的父亲忽然骑着这匹马回来了,孝女和她母亲见了,全都非常惊喜,她便向父亲寻问如何得救了。

    于是她父亲向众人讲述道:

    他是当地一个出了名财主,那天却被一伙山贼绑了去,被带到了一座山里。

    起初他并不知道这伙山贼会对他怎样,也不理会他,只是一味的好吃好喝招待,这倒使他心里更加没底,整天忐忑不安。

    又过了两天,山贼头目(山大王)终于找他谈话了。

    山贼头目向他说明了把他“请来”的真实意图,原来他们见他有钱有财,又有智有谋,识文断字,便想叫他入伙,同他们一起打家劫舍。

    但他是个有家有舍的人,不愁吃花,怎肯冒这风险出生入死?

    可是,他如若不肯依从,恐怕他性命不保。

    无奈之下,只好暂时应下,以作缓和之计,等待机会再想方设法逃走。

    哪知这伙强盗却非常狡猾,他们早就猜测到了他是假心假意答应。

    于是,这伙山贼们对他百般监视,处处提防,又将他带到一座深山之中。

    那里四面俱是悬崖峭壁,岐石乱峰,只有一处有平坦道路,可行车马,却有众匪把守,插翅难以飞过。

    这可如何是好?莫非自己这次会被困死在这里?他焦急万分,绝望之中想在乱峰间寻觅一丝生机,盼望找到一条隙间小径,可以逃得出去。

    谁知,正当他寻找张望之时,忽见乱峰之巅,隐隐约约见有一只野兽在上面行走,稍后它便向山下走来,渐渐朝他跑来。

    远处时他却发现,它原来是一匹野马,当时他就暗想:我若骑上这匹骏马,来个突然袭击,兴许我会逃脱。

    可万万未曾料到的是,当这匹马渐渐走到他跟前时,仔细一看,心里不由得一阵惊喜。

    原来它居然是咱家这匹宝马!也不知道它是怎么进得这山中,更不清楚它又是怎样找到的他?

    此刻哪有工夫乱猜,更无心思乱想,不容分说,他飞身上马,这马便驮着他向乱峰奔驰而去。

    他着实没有看清它是怎么上得险峰。他骑在马背上偷眼望去,却见居高临下,竟是万丈深渊,极其危险,稍有闪失,就会粉身碎骨。

    于是,他力抱紧马头不敢睁眼观看,只觉得耳边生风,心往上提。

    这马在乱石丛中奔走,忽高忽低,忽快忽慢,且又忽左忽右,他也分不清东南西北,更不知走了多少路程,只知觉奔跑颠簸了很长时间,才过了峻峭之处,到了平坦地界。

    当他睁开眼睛一看,已经快到村口了,他悬着的心一下子放了下来。

    原来这马拼命,就是为了去救孝女的父亲才去冒此巨大风险,实在称得上一匹义骏灵马。

    她父亲大加称赞这匹宝马,他对家人们说道:“你们听好,这匹宝马对我有救命大恩,以后再不叫它干活了,要好好喂养它才是。”

    且说孝女听了父亲讲述,心中对这匹灵马顿生感激之情,赶忙选了些上等饲料来喂它,还用刷子为它梳洗皮毛,以表答谢之意。

    然而,这马见了孝女居然将头往她怀里扎,开始孝女以为这灵马在向她撒娇,便用手拍拍它的头,以示关爱。

    突然间,这马前蹄腾空立起,要搂抱孝女,并对她做出了无礼之举,孝女被吓得惊叫起来,她又羞又怕跑回了自己屋内。

    父母问其缘由,孝女羞于开口,却只哭不答。

    而那匹灵马却在外面悲鸣不已,暴跳不止。

    孝女母亲见此情形,心里明白了几分,于是,便将那天她发下的誓言对孝女父亲讲解了一遍。

    “世间竟有这等奇事?”她父亲闻听后大惊失色,又联想起这马搭救他时的情景,不禁倒吸一口冷气,惊叫道:“此马乃通灵之马,万不可再养,否则将会出了大事。”

    孝女母亲问道:“如何处置它才好?”

    她父亲思考片刻说道:“这马本来有恩于我,不忍心对它痛下毒手,若放它到别处,它又岂能干休?容我想个万全之策才行,告知女儿,这几天不要出屋就是了。”

    这一夜,这匹马竟嘶鸣不止,在院子里四只蹄子乱踏乱蹬,还尥蹶子踢门,搅得大家不得安宁。

    次日清晨,孝女父母便去马棚一看,槽子里的草料一点不动,这马是在绝食,它见了孝女母亲,顿时暴跳长鸣,似是怨恨她有失诚信。

    孝女父亲走过去哀声叹道:“你对我有救命大恩,我非常感激,我也知道你在怪怨我们失信于你,不过,你可知道人和马怎能匹配?你若真有灵性,应当懂得这层道理,我劝你赶快打消了这个念头,死了这条心吧。以后我会好好照顾你,拿好吃得饲养你、优待你便是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