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悠哉人生-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树下木方桌旁学习,桌子上放着书本,纸笔。

漫天的红霞,映衬着小院里,是浓浓的学习氛围,姥姥也搬着小凳子坐在一边,纳鞋底,时不时地看看她们,欣慰的笑着。方默南在北墙边上的种了些防蚊虫的七里香,也不怕蚊子叮咬。

小姨丢了书本四五年的时间,语文、数学由于功底扎实,捡起来很容易。这些天下来就已经全部掌握了。英文学是学了,出了校门,早忘光了。也是这时候实用的很少,尤其是这小县城。

“这还要学习英语啊!我早就还给老师了。”小姨看着那些曲曲扭扭的蝌蚪文,念的磕磕巴巴的,发音还不准。越看火越大,把书合上,轻轻地放到了方桌上,再火大她可不敢把书仍去,那么随便,上次在老爷子家,不小心把书弄破了点儿,叫老爷子碎碎念了半个小时。

林老爷子拿起书翻开,念起来,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利的英文脱口而出。

方默南垂着头,眼中闪过一丝讶异,纯正的英国腔,没有一丝乡音,就像在听bbc的广播。她吸取教训记住了在老爷子面前要谨言慎行,所以硬是压住自己的嘴巴没有大惊小怪的叫道。她可给小姨找了个好老师,估计整个县里也找不到一个向他一样的真正的英语老师。她假装着还在写字,耳朵却认真地听起来,老爷子念的居然是福尔摩斯小说,她低着头,津津有味的听起来。

“咦,怎么不念了。”方默南喃喃默语的念叨着,没敢抬起头来,她听的正兴浓呢!

“怎么样?”林老爷子显摆的看着小姨问道。

“很好听,比广播里的播音员说的还好听,可惜我一个字也没听懂。”小姨老实的说道。“可是我现在还看不出来学习英语在现实中有什么用,我又出不了国。”她问出心中最想问的。

林老爷子拿书敲敲她的脑袋,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没用,我这几天让你读得报纸都白读了。改革开放,外国人走进来,我们听不懂他们说什么,怎么行呢?以后用处大着呢!不说今后,就说考大学也考这一门,你学得好,能考上的几率也大一些。哼……”

“考大学,这眼看着马上就要开学了,我能进入高中吗,这还是个问题?”小姨嘟囔的抱怨道。

“先别管这个,到时再说,对你有好处的,要你学就学。”姥姥不管那么多,只觉得老爷子说的都是对的,只管鼎力支持。

方默南抬起头来,看着他们道:“这有何难,听着。”稚嫩的童音出来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只念了几句,和林老爷子的一模一样。

小姨张大嘴巴,“你……你……”一脸的不可思议,余下的只有郁闷。

跟小外甥女一起学习,小姨感觉特伤自尊。别人家三岁的小孩子天天想的恐怕除了吃就是玩泥巴?可这位,天天的捧着书,嘴里甜滋滋地叫着自己小姨,学习起来自己都想叫她姥姥。哪有学得这么快,反应这么灵敏,记忆力超级变态,听过就记住了大部分的?!不但一点即通,还能举一反三。有时自己背不下来的,还得叫她提醒。

小姨咬着牙使劲啃,脑筋加紧转弯,才算没有落后得太丢人。好多次她都想丢掉这些讨厌的书本走人,可是一看见小外甥女那水汪汪的大眼睛,充满信任的目光,她就无法做出这样的举动来。这可是她平生第一次做人家的亲姨,姨姨的荣誉感让她无论如何也要坚持下来。前几天复习的是小学内容,她很快就吃了个透。现在轮到后初中知识,她才赶超不上自己,甚至不学了,这好歹自己找回点儿面子,不然她可真要撞墙算了。要是让她知道这还是方默南故意不学了,不知道她会不会疯掉。

姥姥也不觉得小外孙女是个怪物,高兴还来不及呢!只觉得聪明了得,小姨笨得可以。

林老爷子,点点头“嗯!模仿的不错。”他现在很欣慰,收的这个小徒弟天资不错,让他教得很有成就感。

“咦,怎么不念了。”小姨笑着问道。

“哦!只记得这几句。“方默南摊摊手道,她倒是想往下念下去,可就怕吓住他们,她已经很克制自己的学习进度了。

天渐渐地暗了下来,他们停下学习,在看书对眼睛不好。方默南吵着让林老爷子讲故事。林老爷子被她缠的没法,只好讲《三国演义》。姥姥和小姨也听的津津有味,这算是学习过后的一点奖励,每天都是天黑黑的,她们才意犹未尽的离开。在这个还没有娱乐的年代,有故事听也不错了。

小姨毕竟不是小孩子了,当年让她感到头痛的问题,在林老爷子的点拨下她也能很快得解决掉,每当看到老爷子欣慰的点头,她也有了学习的乐趣和满足。这些天小姨学习下来,对老爷子的态度,由刚开始的怀疑,到现在佩服的五体投地和眼神中毫不掩饰的崇拜。

方默南渐渐地发现,她和小姨的学习的侧重点不同,小姨的只是应付考试,书本上的知识。

而方默南的则大多数都是古文、国学、传统的水墨书画。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开始,这也她系统的学习传统的文化知识,林老爷子见她语言天赋不错,也开始教英语和法语。

方默南的日子过得充实而忙碌,每天凌晨三点起床,进入空间,打坐修炼,学习医术等,一待就是两天,五点钟起床,到后院给蔬菜浇水、施肥。然后跑步锻炼身体,林老爷子搬进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她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出去晨练了。因为林老爷子每天也是雷打不动的晨练。他们俩的足迹遍布了县城的每个角落,方默南也重新熟悉了每条路。

跑步回来后,方默南还是习惯性的跑道后院做有氧运动。吃完早饭,上午写大字,中午睡上一个小时,下午画画。傍晚林老爷子检查指导后,学习新的内容,布置第二天的作业。

小姨的生活也忙碌了起来,不但要上班,还不忘记学习,有时干活的时候,还不忘背英语单词。生活的很累,可很有意义,最主要的是感觉生活有了奔头,她愿意这样累并快乐着。

*********************

姥姥这些天看着女儿和外孙女,天天挺辛苦的,就想蒸点儿白面馒头奢侈一回,犒劳她们一下。找酵头时,居然寻摸到一袋没有拆封的奶粉,看了下日期,还好没有过期。她才想起这是回乡下前,大女儿来时带来的。因为当年生方默南时没有奶水,自己这个外孙女是拿小米汤养大的,好不容易省吃俭用,买了袋奶粉送回来给孩子加餐的。

姥姥拿着奶粉走到走廊下,这时的方默南正在走廊下描红写大字。“来来,南南看看这是什么?这是奶粉,一会儿姥姥冲给你喝,很甜很香的。”

方默南抬头看见她手里拿着袋奶粉,普通的袋装,上面画着个奶牛,那个年代经常看见包装。

“姥姥也喝。”方默南停下手中的笔,笑着道。

“给你的姥姥不喝,现在就给你冲去。”姥姥兴冲冲的进屋去了。

方默南见写得差不多,揉揉发酸的手腕,现在最高兴的她终于征服了高门槛,先骑上去,在慢慢地滑下来。她走进去,看见姥姥冲泡好后,方在桌上等着放凉。

姥姥叮嘱她现在不要动,小心烫着,在这儿等着,然后她放心的去发面蒸馍了。

方默南看着姥姥拿出面盆、面粉、老酵头。她拿了毛巾,小心的包裹着冲奶粉的碗,然后端下来,走到姥姥身旁,趁她不注意,一下子倒入面盆里,这下干干的面粉成了面糊糊。

姥姥一看生气道:“你这孩子,你瞧瞧,这是要蒸馍用的,你这样,现在这么办?”

“这样姥姥就可以吃到奶粉了。”方默南眨眨着明亮的眼,俏皮道,她知道姥姥不会喝奶粉,所以只能用这个方法。

姥姥的怒容一下子就没了,好笑的看着她,心里有些酸酸的。“你这孩子,教我说你什么好!这下子水多了,又得加面了。”

次日上午,馒头还在锅里,方默南就闻到的奶香和馒头的香味了,真香。由于昨天原因导致了今天馒头蒸的太多了,秋老虎也是很厉害的,没有冰箱,时间长了会坏掉的,仍了浪费粮食,会天打雷劈的。

姥姥对着她假意吓唬道:“南南,你看看你干得好事,这么多你都得吃完。”

“这么多,我可吃不完,不然送给林爷爷一些好了。”方默南没想到,蒸了这么多,她可不想被撑死。

“送给左邻右舍,还是多啊!天太热,不能久放。这可怎么办?”姥姥为难得看着满桌子馒头。

“这还不好办啊!卖了不得了。”方默南越想越觉得可行,这也许是个契机,她从县城里走过还没有个体卖馒头的,她们的馒头,是用空间里的泉水加上奶粉蒸的,肯定比公家的好吃。

“能行吗?”姥姥迟疑的看着她。“家家户户一般都是自己蒸馒头吃,谁买啊?”

“现在快中午了,咱家离县高中很近,正好前两天已经开学了,方圆百里就一所高中,那里大部分都是住校生,咱把馒头摊摆那儿准卖得出去。”方默南推推她,催促道。“试试就知道了。快点儿!吃不完,不然该坏了。”

“好,死马当活马医吧!”姥姥跺跺脚,下定决心道。取来家里大簸箩,把馒头码放整齐,又去别人家借来用铁棍焊的简易四轮轱辘小推车,把大簸箩横放上去。姥姥一看这样不行,得把馒头盖着啊!又去拿了床还没用过得白纱布,折了几下,盖上,推着小推车。锁了门,后面跟着个小尾巴,一起向南面的高中进发。

走了大约十分钟,到了高中门口,正好碰见中午放学的,先出来的是走读生。方默南她们推着车子站在大门的一侧。

学生们很奇怪的看着这对组合,祖孙两人站在门口,推着车子,上面放着大簸箩,也不像是找人的呀!有三、四个好奇看了会儿,走了过去,停下。

姥姥在那傻站着,看着他们走进,紧张得一副不知道该怎么办。

“你们找人吗?”其中一个理着小平头,十五、六岁个头中等的眼中带着疑问试探地问道。

“我们……”姥姥紧张的话都说不清。

“我们来卖馒头的。”方默南甜糯的童音,踮起脚,把簸箩上的白纱布,掀起一角,浓浓的馒头香,扑面而去。

姥姥这时也平静下来,说话也利索起来,“对我们来卖馒头的。”

三、四个学生上了一上午的课,都有点儿饿了,看着馒头,一个男的道:“真白,比学校食堂里的馒头白多了。”他虽然走读,曾经在学校里吃过,真让人难忘,再也不想去了。

另一个道:“就是小点儿。”

另一个道:“不过看着挺软和的,食堂里馒头硬的能当砖头使。”

另一个深吸一口气道:“你们仔细闻闻,还有牛奶的味道。”

姥姥还没招呼,他们自己先讨论起来了。姥姥听着他们说话,又看见有些学生围了过来,先别管卖不卖的出去,光是这么多人,看着也怪高兴的,心下计算起卖多少钱合适,

方默南看着人群围了过来,国人都有从众心理,于是便大声的叫卖道;“好吃的白面馒头,又香又甜,还有牛奶味。”人群中更是叽叽喳喳起来,说什么的都有。

第一个开始说话的男生问道:“这个怎么卖。”

姥姥笑着说道:“加粮票五分钱两个,不加粮票三分钱一个。公家食堂卖馒头价格是二分钱一个加粮票,不过他们的面黑,俺们的是精面比他们的白,价格自然比他们的高些。”

‘哄’比公家卖得贵,学生中有人说,还没等祖孙俩回话,其他人就说,这么白,而且香,也不算贵。

对于新鲜事物,他们抱着尝尝的心态,当场就有人买了。掰开馒头分给身边的同学,吃起来,旁边的人看着,等待着他们的反应,“嗯!好吃!比我妈蒸的还好吃。”

有人打广告,其他学生也纷纷掏钱买了,住校生见门口围着一大群人,也好奇的走过来,一看,卖馒头,比学校食堂里的好,就是觉得有点儿贵。

方默南看着他们犹豫的样子,“今天第一天开张,一毛钱,四个不要粮票。”

这下他们不再犹豫,买了馒头就着家里带来的咸菜,比吃食堂里的好。

走读的见他们纷纷掏钱,也想着这么好吃的馒头,买回家让家里人尝鲜。姥姥手上缠着一块干净的白纱布,拿馒头,方默南对着他们,举举手里的小纸箱到钱放到这里。

方默南看着进来的钱,默数着仍进来的钱,有硬币,有纸币,其中还夹杂着粮票。有人好奇的看着方默南快速的收钱,就问道:“小妹妹,你可别数错了。”

“我才不会出错”方默南特地大声的数出来,从刚才的手忙脚乱,到现在方默南这报数,姥姥那边快速的换算着几个馒头,她们二人头一次合作,倒也默契十足。

像姥姥这个年龄的妇女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简单心算却很快,因为常年累月的买菜,买生活用品,这些算数是不用教的,生活里得来的。

第十三章卖馒头(二)

更新时间2012…9…58:29:21字数:4076

“小妹妹可真聪明,我家弟弟都五岁了,还不会数数呢!”看着方默南十足的小大人这样子,旁边的学生也跟着笑了起来。

“那当然,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买菜;6像口哨嘟嘟叫;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扭一扭;9像勺子来吃饭;10像筷子加鸡蛋。”方默南一边说,还用手指数数。

旁边的人听完后,想想很形象生动,便说道:“哇……在说一遍,让我记一下,回头教我妹妹。”“我弟弟……”

其他学生家里有弟弟妹妹的,也让方默南在念一遍,记下来。

有人认识姥姥,“莫大娘,你外孙女真聪明。”

姥姥对他们的夸奖比卖馒头挣钱都高兴,笑得合不拢嘴。

很快方默南她们带来的将近五十个馒头,一售而空。其他没买到的人,看着空空的大簸箩,“怎么这么快就卖完了,明天还来吗!”急切地问道。

“来,明天还来。”方默南说道。

姥姥看着他们遗憾的走掉,没说什么,她现在焦急的想知道,她到底买了多少多钱。

方默南她们两个顶着秋老虎,满头大汗的急匆匆赶到家后,顾不上又渴又饿,更顾不上着梳洗一下,大门都没开,姥姥就在走廊下,急慌慌地把纸箱里的钱倒在小木桌上数了起来。

总共一块两毛五,没算粮票,这么多,姥姥有些不敢相信,前前后后数了三遍,没错。姥姥心情激动地掰起手指,嘴里喃喃自语:“扣除面粉多少钱,煤球钱,还有扣除杂七杂八的费用……纯利竟然有一块钱,这要是天天干一个月就是三十块钱。这比你小姨开的工资都多,而且这么一会儿馍馍就卖完了,数量上可以再多蒸一些,那么一天就不止这些钱了,这怎么可能。”虽然只是偶然事件,但经不起细细的琢磨,姥姥头脑发热的想象着以后的美好生活。冷静、冷静!这样家里阁楼上存得面粉也有了着落。南南妈别地本事没有,这两年没少往家里卖平价的面粉。

要知道当时人们的工资水平也就二三十块钱,小姨是个临时工当时的工资才十几块,所以姥姥被她算得数目吓着了。愣在哪,久久都没回过神来。

方默南把钱都收到纸箱里,冷静的想,第一天人们好奇的心理,所以才会有这么好的收获,而且上的起高中的家里多少有些家底,家长再穷也不会穷了学生,尤其是住校的,怎么也得有孩子吃饭的钱,再加上本来馒头的质量比公家的好,虽然贵个一两分,一些人也咬牙买了。过了开始的新鲜劲儿,销售就会下滑,她心里算算抛去成本,和不确定因素,怎么一个月也能挣五、六十块钱,应该很轻松。

现在看姥姥那股子高兴劲估计不用方默南鼓动,她也会干下去。

方默南想的是关键是后续的问题,这才是她该怎样说服姥姥能坚持下去。

即使是在运动时代,私营经济也未曾全部禁绝,县城里也还是有一些摆摊糊口的无业人员。譬如图书摊、钟表修理摊、卖油炸食品摊、冰棍摊子之类。

现在时代不同了,可以正大光明的干,她们馒头对公家来说还是有优势的。

八十年代初的个体户,八十年代末的股票,九十年代的房地产,二十一世纪的网络。这些都是最挣钱的。八十年代初摆个地摊都能发财,纵然有历史的原因,但大都不敢,八十年代末,原始股,买了就挣钱,可很多人不相信。

要知道在八十年代,但凡做点什么,十之八九,都会成为后人眼中,先富起来的那群人中的一员。多少人曾经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或者懊悔白白错过了下海的好时机。但在那个年代,干个体,确实是在大多数人眼中,是不务正业瞎折腾的玩艺儿。多数的从业者,好些都是劳改出来的,或者街上的游手好闲的无业游民。大家宁可守着工厂从早辛苦到晚,挣那二三十元一个月的死工资,就觉得那钱挣的心里踏实。

方默南看着姥姥脸上洋溢的傻笑的幸福笑容,也挺高兴的,总算给姥姥找了个没有技术含量的活计。重要的不是能赚多少钱,而是培养她们这种认知。几年后不是流行一句话吗,搞导弹的,赚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吗!遇到问题到时候再解决得了。不过很快她考虑的问题都被林老爷子一一化解了,有知识的就是有远见。

姥姥傻笑着,方默南抱着箱子,坐在小木桌上,没等到姥姥恢复过来,却等到了小姨下班回家。看着家里一大一小,傻呵呵的坐在门前,连大门都没开。

“南南,你姥姥怎么了?”小姨看着她,手指着傻呆呆的姥姥问道。

“哦!你看。”方默南把钱箱给了她。

小姨一看,这么多毛票、硬币,挑挑眉毛,“怎么回事。”

方默南就把刚才的事对她说了一遍,很显然小姨虽然也点儿吃惊,不过到中午,干了一上午的活,又累又饿,吃饭才最重要,也没有细算。推推姥姥:“妈,中午了我们吃什么?”

“啊!”姥姥这时回过神儿来,“中午啦,吃馍呗!”开开屋门,看着空荡荡的蒸馍锅里,“糟了,我们把馍全卖了。”当时只想着吃不完会坏掉,只管往里头装,忘了留几个自己吃了。她一拍大腿,“这简单,小燕你弄个西红柿炒鸡蛋,再切个黄瓜丝,我现在就去擀面条。中午就吃手擀面得了。”

“好嘞,我去后院摘西红柿去。”方默南起身跑下石阶,走到后院摘‘西红柿,黄瓜’去了。

吃过午饭,林老爷子也下班回来了,他一般都在单位食堂吃午饭,晚饭自己回来解决。姥姥和小姨,方默南一起去找他,说说这件事。

林老爷子听完话后,想了一会儿,道:“大妹子,这些天小燕读报纸,想必你也知道,国家政策开放,干这事咱不触犯政策。”

姥姥听到他的话,高兴地点点头。

林老爷子看着她问道:“是否想继续干下去。”见姥姥高兴,他忙摆手,“听我把话说完,虽然政策允许,但你也知道,咱们县城小,人们的思想也许还停留在那个时期,我说的你明白,”见姥姥点点头,又继续说下去“不怕别人说三道四,指指点点,流言蜚语什么的。”还对着姥姥唠叨一些可能发生的一些影响。

方默南见她先前所担心的有老爷子说出来,放下心来。现在就看姥姥的选择了,有些紧张的看着姥姥,怕她最后退却,自己眼睁睁地看着帮不上忙,这些都是要她自己的相通的,别人帮不了,自己只能焦急的等待着。

小姨也在一旁,搓着手,紧张的看着姥姥,没想到啊!仔细算下来,要是摆个馒头摊子,比她挣的都多。财帛动人心,她有些兴奋,就怕姥姥不干。她在县委工作接触的人多,也听过类似的事情。她当时想如果是自己遇到这样的事怎么办,现在轮到她头上,她才不怕别人说什么呢!她们家那点儿破事,早在和大哥吵的鼻青脸肿时,全县人民大概都知道了,她还怕别人说三道四影响到自己吗!

屋里寂静的只听见树外的知了烦人的叫声,姥姥从开始的兴冲冲,被老爷子,一盆冷水浇下来,垂着头,冷静的思考了很久,抬起头来,坚定对着他道:“我想干,我不怕别人说三道四,我年龄都这么大了,什么还看不透的。看着外孙女一年连的肉腥都吃不到,我心疼;看着女儿整天的搬砖和泥,干着大男人的活,我心疼;南南妈和她爸爸在婆家人面前矮三分,不就是没钱闹的,一家人苦哈哈的。干,为啥不干,政策都允许了,我还怕啥,至于那些说闲话的,我才不怕了。”’姥姥说着说着掉下眼泪。

姥姥又想起在乡下二妹,她们婆媳两个早晨的对话,对她得触动很大。她擦擦眼泪,更加坚定道:“我干,还有什么要注意的,您现在都告诉我。”

小姨听着姥姥的话,也落下了眼泪,听到妈妈心疼自己的话,更是感动的只是叫着“妈……妈……”

方默南跑到姥姥跟前抱着她道:“姥姥你真棒!”

林老爷子等她们一家情绪宣泄完后,对着小姨道:“明天去工商局跑一趟,办一下营业执照,手续费。”

小姨说:“不用明天上午,下午我就去,先去工商局,在去公安,税务,我把所有部门都问个遍,虽说人走茶凉,我家老爷子还在时,也认识几个人,就是哭我也要让他们都帮忙,干起来,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