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独妻策倾城花嫁-第1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梁氏宠溺地道:“他也哭的,一哭起来小脸震得通红,你哥就心疼得跟甚似的。他这小手小脚可有劲了,人虽小,都会踢被子了,那小手啊捆在襁褓里,稍捆得松些,他的小手就伸出来了……”

说到儿子,梁氏眉飞色舞,脸上满满儿都是幸福,时不时望了眼摇篮里的远远,即便有了她自己的亲生儿子,梁氏对远远还是多有关照,每日都会亲自带远远一会儿,远远正是呀呀学语之时,会说一些简单的字词。

温彩看着摇篮里的远远,笑道:“远远,唤姑姑!”

“嘟嘟……嘟嘟……”

温彩笑。

梁氏道:“我让奶娘、丫头们教她说话,唤个爹爹,就跟唤弟弟一样的音,不过这弟弟倒是唤得清楚得。我便教她唤父亲,可她竟能叫成‘不亲’,惹得你哥哈哈大笑。”

远远睁着一双乌黑的珠子看着梁氏与温彩,小指头往嘴里一塞,梁氏忙伸手把她的小手挡了出来:“不能吃手!”

梁氏唤了奶娘来,道:“四小姐该吃粥了,抱她出去吃半碗粥。”

奶娘应了。

梁氏道:“远远大了,奶娘的乳汁不大够,想着过了五月就把她的奶给断了,现在每日都喂两回碗粥,巳时喂一顿,酉时再喂一顿……”

温彩静静地听梁氏说着远远、说鹏远,又说到温青身上:“你哥近来事多,前些日子请了几日假,衙门的事都堆起来了。我现在又坐月子,府里的琐事暂时由十七妹妹帮忙打理着。”

这,才是她想找的嫂嫂吧,能与她说家里的事,以前的徐氏也会与她说话,可是徐氏说的就是别人家的丑闻啊、不足啊,哪里会如此亲切地说自家熟知的人和事,这让温彩觉得很知足。在梁氏的身上,她又看到了母性的影子。

闲话了一阵,温彩问道:“嫂嫂,梁二爷的亲事订了么?”

梁氏想了片刻,若是旁人问定会多想,可温彩也是关心梁秋阳。

“京城书院的吴先生一直有心把他侄女许给秋阳,吴小姐的父亲是翰林院侍讲吴学士。听说秋阳早前见过几回,瞧着也是有心的,昨儿吴家派人去家里提亲,老太太派了下人来问我的意思。”

温彩觉得还是应该让梁氏知道五郡主的事,“嫂嫂,五郡主喜欢梁二爷?”

梁氏怔了一下:“真的?”身为长姐,自己疼爱的弟弟有女子喜欢,也是一种欢喜,这证明弟弟将来许会有一段幸福的婚姻,因为被人喜欢也是一种幸运,有多少男子一生都没遇到过真爱他的女子。

温彩肯定地点头,“五郡主把这事告诉了瑞王妃。这次梁二爷得中,瑞王妃许也乐意。”

梁氏面露难色,虽然五郡主不错,可她也疼自家弟弟,就性子行事上五郡主更强势些,而吴小姐却温婉柔顺的性子,就这一点吴小姐配梁秋阳倒更合适些。

梁氏轻叹了一声,略有憾色,“昨儿吴先生亲自到梁家提亲,祖母问了秋阳的意思,他也是乐意的,当即互通了生辰八字,只待合了八字便订下亲事。”

这就是说梁秋阳与吴小姐已经开始议亲了,通常两家互通八字便是心下有意。

以温彩对梁老太太的了解,这么大的事,梁老太太一定会询问梁秋阳的意思,唯有梁秋阳认同这段亲事,梁老太太才会把梁秋阳的八字给吴先生。

五郡主喜欢梁秋阳,却是晚了一步,早有人占据了梁秋阳的心,只能

微感遗憾。

温彩道:“嫂嫂,瑞王府许会去提亲,梁家还得想好应对之策。”

瑞王府可不是寻常人家,只有处理好了,才能两家满意,一个不慎开罪了瑞王府,对梁秋阳将来的仕途也会有影响,毕竟五郡主也是骄傲的皇家贵女。

温彩又道:“嫂嫂,你好好休养,我这就回府了。”她过府来,原就是有两件事:一件是明儿殿试考题;二就是五郡主的事。

梁氏对碧柳道:“送雍王妃!”压低嗓门道:“回来的时候把梁二爷请来。”

碧柳应声,将温彩送出二门,又折道去了书房,远远地就听到书房里有人在争辩吏治问题,听声音像是温家二房的温红。

小厮通禀了一声,梁秋阳随碧柳到了桂院。

因产/妇内室不便进去,梁秋阳就站在偏厅里,隔着道珠帘与梁氏说话。

梁氏将温彩的话细细地说了。

梁秋阳凝眉道:“瑞王府的五郡主么?”反复地思量,虽然知道那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却怎么也忆不起自己何时与五郡主有交集。

“妹妹说,五郡主待你是真心的。”梁氏望了一眼,看梁秋阳面有诧色,当真不晓此事,否则不会这个表情,又道:“娶五郡主有娶五郡主的好处,她不是公主,自不会有诸多对驸马的约束,在仕途对你有诸多帮衬。可是话又说回来,没有什么比两情相悦来得重要,只有两个心系彼此,你成亲之后,才会觉得幸福、快活,荣华富贵、前程远大又怎比得一有情人来得重要。”

梁氏虽然分析了利弊,但她并不希望梁秋阳因为前程就牺牲自己的爱情甚至拿自己的婚姻为赌注去搏取前程。

人的一生,总会有太多的取舍,她希望自己的弟弟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梁氏道:“你对吴小姐当有情?你们俩真是两情相悦?”

娶五郡主的好处多多,首先是梁秋阳从此成了皇亲,瑞王虽有儿女十几个,可唯有五郡主与瑞王世子才是嫡出子女,嫡庶有别,五郡主名为郡主,实若公主,也可以自由进出宫闱,便是皇帝、皇后也颇是宠她。

作为瑞王唯一的嫡女,娶了五郡主就意味着会得到瑞王父子的帮衬,有一个远大的前程。

梁秋阳在意外之后,很快就平静下来:“我与吴小姐早有情愫,我想她若失去我,定会生不如死,这些日子她正在巴巴儿在家里等着我们家的回信。既然我对她的情给予了回应,又岂能因为瑞王府的示好就背弃她。”

梁氏心头定下心来,看向梁秋阳的眼神里有赞赏,更有认同,即便对方是皇家郡主又如何,只要他选择了,就会勇往直前,不为权势富贵而折腰。

“你与吴小姐好到何种程度?何时生的情愫?”

“我对她生情也是近来才有的,她对我有情似要早些。三月初八,我去春晖圣母庙遇上她,她让丫头塞了一方帕子给我,上头题了一首小诗,帕子上的字写得好,诗作得更好,姐姐是晓得的,我最欣赏有才情、有主见的女子,也就动心了。”

如果没有吴小姐的主动赠诗表明爱慕之心,梁秋阳许是不会动心的。

书法好的女子原就少,又会写诗的更就少了,就在他瞧见那方帕子后,梁秋阳有种喜出望外之感,当他看到站在桃花林中的少女时,就动情了。

梁氏道:“既是如此,我不多说,只是雍王妃既然早早通了消息,你得准备好如何应对瑞王府。”

要拒绝五郡主,一定得采用最得当的方式,既不能让五郡主伤心,还能保住瑞王府的面前。否则这些皇家的金枝玉叶哪个都不是好惹的,大燕立朝以来,这公主、郡主拆散他人良缘的可不少。

梁秋阳道:“我省得了。今儿祖母要与我们合八字,想来这会子已经有结果了。姐姐,我先回去了。”

被五郡主喜欢,梁秋阳没有半分喜色,他是担心五郡主与旁的皇家女子一般任性胡闹,但是他已经拿定了主意,既然回应了吴小姐,就不能值她于不顾。

“姻缘是一辈子的大事,马虎不得,你自己要有个主见。”

“我知道分寸。”

“可我还是少不得要替你操心。”

“姐姐,明儿要殿试,我得回家早些休息,明晨还要想大早呢。”

梁秋阳作了一揖退出桂院,经过前府书房,与卢先生、温子林说了一声转往梁家。

*

今晨温彩忙着收银子卖种子时,金鸾殿上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待众学子落座,只见二十名考官每五丈一人地相隔站立,每人手里拿了一张纸,这是昨晚皇帝令宫中会写字的宫人所抄录的《韩余氏传》,统共抄录了十份,就为今日所预备。

“各位贡生听仔细了,今次的殿试与这篇传记有关。”

当考官诵读了几句后,梁秋阳一脸茫然:昨儿温彩曾与他们请教过“韩余氏到底算不算节妇”的问题,今儿金殿之上,皇帝就令考官诵了一

篇《韩余氏传》。这是巧合,还是温彩刻意为之?

每届殿试的题目都是皇帝临时选定。

看样子不像是温彩刻意为之。

不仅是梁秋阳意外,温红、温绯与另两个温家子弟也是一脸意外,但他们是欢喜,因为昨天大家讨论过,这篇文章写出来就会得心应手。

很快,考官们诵读完毕。

只听得当的一声锣响。

有宫人大声道:“殿试主题《吏治与冤案》,文章题目自拟,就《韩余氏传》发表自己对吏治、冤案的观点。殿试时间为一个时辰,现在计时开始!”又是一声锣响。

梁秋阳想:昨儿温彩问那一句应是巧合,她问的是“韩余氏算不算节妇”,可今儿的殿试主题是吏治与冤案,这完全是不同的视角。

梁秋阳坐了良久,一侧眸见左右殿试学子有人已写了大半篇。

温红微愣之后疾书而动,心里暗道:昨儿在镇远候府与大家讨论一番,今儿再写倒也不算难事。这一定是巧合,就如母亲常讲“顺娘是我们一家的福星”,一定是这样,昨儿温彩问的可是“韩余氏算不算节妇”,可没问及冤案,更没提吏治,只是后来他们几个人争辩之后就谈到了吏治等问题。

温绯原以为殿试很难,听罢今次考题后,眼睛一闪,难不成真是冥冥之中真有天助,昨儿温彩问了个关于韩余氏的问题,今儿的题目就是由一篇《韩余氏传》开始,即便是现在听到这篇传记,也让温绯心中感叹。

温家另两位得中的,沉默片刻后开始动笔。

不多会儿,就听到一阵如春蚕食桑的声响,整个金殿上静谧无声,传出阵阵书写的声响。

皇帝高坐金鸾殿,扫视一眼,目光就停在会试的会元梁秋阳身上,他依旧坐在那儿未动,似在沉思什么,这少年看上去年纪不大,长得端方清秀。

半个时辰后,便有学子起身,将考卷递交到考官手里。

此时,梁秋阳才握起了笔,下笔入神而专注。

皇帝望向第一个交答卷的,只见谢丞相走近,低声道:“此人乃是来自四川的解元,唤作苏兰生。”

这考生约有二十岁上下的年纪,美若璧玉,举止儒雅,虽衣着随常的茧绸袍子,却让人觉得眼前一亮,一旦落在他身上,就很难将人的视线移开,一介男儿竟生得比女子还要美貌。

一个时辰后,一声震天的锣响,宫人道:“时间到!收卷!”

数十名考官一路小奔,在谢丞相的指挥下开始在不同的阅卷处进行阅卷,每五人为一组,每组又有二百份答卷。

“三月二十八公布结果!请各贡生退场!”

又有大总管朗声道:“圣旨到!”

众贡生未退,齐刷跪在原地。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有洛阳福星县韩德昌,曾任凌波县县丞,为官清廉,正直不阿,今追封七品孝义公;其妻韩余氏,忍辱负重为夫昭雪,孝义双佳,封七品孝义孺人。另赏其子女韩若冰、韩再冰良田百亩、黄金百两。着福星县为韩余氏建孝义牌坊。今诏告天下,以示嘉奖!着梨园行上演由《韩余氏传》改编的新戏《昭雪记》,钦此!”

第261章殿试

皇帝先不表明态度,现在才传下嘉奖圣旨,追封韩德昌夫妇,经这些读书人的传颂,韩余氏顿时名动天下,而因她的故事《昭雪记》所编的新戏也吸引了无数的百姓前往观看,百姓们为韩余氏的故事鞠了一把同情泪,又为戏中的钦差心生敬佩,对皇帝的赞扬也到达了顶峰。

三天内考官们阅完所有的考卷,将认为优秀的答卷呈递皇帝御览,最后由皇帝钦定前几名的名次。

殿试之后的名次,才是最后的名次。通常会试成绩好,不一定殿试成绩就会不俗,你过了乡试得中举人,不一定就能一跃成为进士,但参加会试的一定有秀才的功名,而参加殿试的却一定是过了会试者。

贡生,通常都是指有资格参加会试的秀才。而寻常情况下,大多的贡生会选择过了乡试成为举人再入京参加会试,但也有的秀才若对乡试不满,不参加乡试,或者因乡试没过,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也会参加会试。

温家二房的温绯便是过了秀才,却在去岁秋天时没中举人。他原就是抱着下场历练的想法参加会试的,不想竟然中了,这对温子林来说是个天大的意外,竟然过了会试这殿试一定是参加的。

温红兄弟回府时,迫不及待去寻了温子林。

温子林听闻殿试题目,微微诧异。

转而又想温彩问的那话“韩余氏是不是节妇?”,这与今儿殿试的题目也不同,一个问是不是节妇,殿试却涉及吏治,这是完全不同的角度,但都是因韩余氏的故事而引发的,温彩这么问一定是同情韩余氏。

温红道:“我们出宫时,皇上诏告天下追封韩余氏夫妇,又赏其儿女百亩良田、黄金百两。”

无论温彩昨天问的那些话是无意还是有意

,得益的都是温家子弟。

温子林不想生出事端,此事还是谨慎小心些的好,温子林叮嘱道:“昨儿雍王妃问你们话的事休要外传。”

温红兄弟应了。

温绯更是感激温彩问了那个问题,他的年纪最小,原最没有什么政治认识,正因为听父亲、卢先生等人争论一番,才有了新的看法,否则今儿殿试上的答卷不会答得如此轻松。

董氏一路快跑,远远就叫嚷道:“二老爷,吏部官差送来了官文。”

她脚步飞快,一张脸跑得通红。

温子林转往上房大厅,早有吏部官差候在一侧。

吏部官差抱拳道:“可是温子林温大人?”

温子林恭敬答道:“正是。”

吏部官差照例要进行一番询问,也确认官文没有弄错,道:“京城西山县人氏,三年前任安徽毫州知州?”

亳州因非直隶州,知州是从五品的官职。

温子林又道:“正是。”

吏部官差道:“此乃温大人的任职官文,详情见文书。我等既将官文送达,这就离开。”

董氏立马令婆子奉上银两,这是自来的规矩,但凡是送吏部官文的,就跟高中报喜一般,都是要打赏赏钱,无论赏钱多少,送吏部任职官文的官差都会照收不误,这也是一早就有的惯例。

温红恭敬地送走了来送官文的官差。

温子林夫妇迫不及待地解开系着红绳的官文,看罢之后,夫妻俩喜上眉梢:任温子林为工部郎中,主掌农局,这可不是虚职,而是实职,早前从五品现在直接任正五品的工部郎中,这是升职了,更重要的是这一次是留任京城。

温子林接过扫了一眼,“我留任工部郎中?”

工部虽不如户部、吏部,却这农局却是好差使,至少在未来几年是极好的差使,这不是朝廷要推广种植苞米、木棉花和土豆。

这主掌农局的工部郎中,现下可不比在户部、吏部这些油水部门差啊。

温红轻声问道:“爹,你说这差使是不是雍王妃帮你谋的?”

温子林摇头,“应该不是,但与她定有因由。”

苞米、木棉花都是温彩弄出来的,这主掌农局的工部郎中旁人任还不好办,但若是他行起来倒也方便。是不是朝廷知道这点,才让他做了执掌农局的工部郎中,一定是这样,否则他解释不通。

所以,这实缺还是因为温彩的原因才得到的。

他到底是沾了侄女的光。

温绯道:“在镇远候府时,我听梁兄与卢先生说朝廷还要建农技书院,已令户部拨银,由工部督造,爹去工部还得帮忙督建农技书院。”

温子林定定心神,忆起温红说的殿试题目之事,“我得去趟镇远候府,得叮嘱那两个族侄一番,便是卢先生那儿也得打声招呼,免得闹出误会来。”

虽说那是巧合……不,其实温子林觉得殿试题目的事并不是巧合,一定是温彩早前得到了什么消息,否则她怎会突然回到娘家,又冷不妨与他们问了那么一个问题,引得他们争论不下一个结果。

董氏追着温子林道:“二老爷,你把官文给妾,妾帮你收好。”

温红摩拳擦掌,虽然早前温子林就是知州,但现在是留任京城工部,还是主掌农局这个肥差,换成旁人也许不算好事,但却是在朝廷推广苞米的东风之上,于温子林这就是锦上添花。

董氏如藏宝贝一般将官文收到自己装银票的锦盒里。

刚放好,又有下人来禀:“二太太,巧媒婆和唐家大姑太太到了。”

唐大姑太太是唐宛芹的姑母,唐侍郎因唐太太身子弱,特意请胞姐回唐府主持唐宛芹出阁的事宜,一并让唐大姑太太负责与董氏商议婚期之事。

唐家选了六个吉日,最近的订在四月,然后是五月初六、五月二十八,再次是八月、九月的日子。

两人一商议,吉日就选定在五月二十八,正离此有两个月的时间准备。

巧媒婆说了一些吉祥话,与唐大姑太太离开。

*

二房的好事一桩接着一桩,温子群听说温子林拿到了户部官文,心里跟着一阵着急,又听二房的下人说温子群在四月初三前就要到工部赴任,又是一诧,当他听说温子林是上任工部执掌农局的郎中时,真真是又嫉妒又羡慕。

温子群直说温子林这运气好得冒油。

然而,他却深深地明白,这是温子林与温青兄妹交好的缘故。

他这个亲生父亲反被温青兄妹给疏远了。

温子群又发了一通脾气,指着何氏的鼻子大骂:“都是你这不贤妇,要不是你搬弄是非,老子何至于此?二老爷都谋到差使了,初三前就要赴任,可我呢?”

到现在还没个消息。

“还有你们俩兄弟,除了乱花银子,你们还会干什么?你看看二房,连温绯都中了

,你叫我的脸面往哪儿搁?”

何氏觉得生气,温绯怎么就中了,这还是个孩子就中了,偏生他的两个儿子一个也没中。

正要分辩几句,温子群骂道:“都是你教的,他们镇日的溜须拍马讨好周二公子与大皇子,人家二房的人就闭门读书。你还笑话人家读死书,看看人家,兄弟俩都中了,二房这回可是抢尽了风光。”

温子群发泄了一通,回屋睡大觉。

最让他生气的是,温子林谋到一个极好的实缺。

可他呢,近来也打点了不少人。

在西山县老家的时候,他与温青提过“为父除孝,不久就要再回官场,我们到底是父子,你与雍王、太子说一声,帮为父谋一个好些的实缺。”

温青神色淡淡,回道:“大老爷,我就是个粗人,这官场的事我可不懂,得了空我与雍王提提。”慕容恒如何做,温青就不管了。

温子群想:温青到底有没有跟雍王提他的事?他可是孝期满了啊。江南官商案后,江南一带的实缺不少,而京城又调任了一批官员去江南,六部的官缺也有不少。无论是去京城还是去江南,这都是好官职。

温子林都收到吏部任职官文了,他的怎么还没收到呢?

是不是这几日也该要到了?

温子群的思绪如决堤的洪,怎么也关不住,想着就对自己早前的行为懊悔,早知道周世子被杀案另有真凶,他就不该从镇远候府搬出来,若还住在那边,温青总是要管他谋实缺的事。现在想要回去,却已经不能了,听说温青把北府租给了从外地入京赴任的官员,镇远候府没他住的地儿。

何氏嘟嘟囔囔地道:“指定是他们买通了主考官,否则怎么会都中。”

温墨道:“早前二叔说过,温绯比温红会读书,我反倒不好奇,二叔那般说自是有他的道理。”

从现在看,年仅十六岁的温绯中了,正好应验了早前温子林的话。

人家会读书,而且读得好,自然就会高中。

温墨这几日努力地寻找心理平衡点,想通过法子来说服自己。近来他太过落漠,不愿意出门,尤其是听说常去赏春坞的纨绔子弟神秘暴毙后,他甚至怀疑自己也会突然死亡,这几日小心谨慎,方才放下心来。

温玄恶狠狠地道:“会试考得好,殿试指不定就是末尾,有甚好得意的。同样是得中,这名次靠前能与靠后的比么?”

他幻想着温绯在殿试时考了个倒数第一名,一定会被京城人笑话,可就算是最后一名,人家那也是高中了。

温玄越想越颓废,怎么好事都给二房的人摊上了,中一个还好,竟然中了两人。

大房的兄弟俩彼此安慰了一番。

温子群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大房会读书的是温檀,可温檀被他赶到镇远候府了,长子温青读书虽不成,可是会带兵带仗啊,如今又是北军都督。旁的庶子都不是读书的料,就指望何氏所生的嫡子出息,这会两个双双落榜。

反倒是二房,连温绯都中了,温子群是越想越郁闷,温红中了还有可能,毕竟温红读了十几年的书,又被温子林拘着苦读,以他看来温红是早晚都会中的,可他想不通温绯中了啊,怎么不是他的儿子中了,中一个也成。

这都怪何氏,要不是何纵容,温墨、温玄怎么会跟着大皇子胡混误了学业,如今连个功名都没有。

想罢了儿子的事,温子群又想自个儿,温子林的任职官文下来了,可他的官文还没影儿呢。没道理吏部知道温子林孝期满把他温子群给忘了吧?他们可是兄弟,早前他可是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