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无限乱入-第1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写硇缘氖Ь渲鳎淖止诩蚵裕趸詹捎米髯⒌男问剑浴毒耪滤闶酢返氖Ц拍睢⒕咛宸椒ê驼方崧圩髁讼昃〉亩ㄒ濉⒙凼龊椭っ鳎埂毒耪滤闶酢返哪谌莞友厦芎屯晟疲煌碧岢龊芏唷毒耪滤闶酢分兴挥械男路椒ā⑿滤枷搿⑿吕砺邸H纾航⒘耸质砺郏煌乒懔似胪趵砺郏唤⒏钤彩趵砺郏淮戳⒘思扑憬细丛恿⑻逄寤摹傲趸斩ɡ怼保桓慕讼咝苑匠套榻夥ǎ煌瓿芍夭钍踔鞯取A趸盏摹毒耪滤闶踝ⅰ范晕夜糯逑档男纬珊头⒄褂跋旒螅谑澜缡飞险加型怀龅牡匚弧

  在地理学上,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成为平面地图绘制的六条原则,一直影响着我国传统的制图学(至清代前)。裴秀“堪称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古希腊的托勒密(约99—168)同是古代世界地图学史上东西相映的两颗明星。

  在医学上,三国时期的医学有了重大发展。医学理论和诊疗技术成就斐然,华佗研制发明的中药麻醉剂“麻沸散”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得大型外科手术成为可能。他在内科、针灸、妇科、儿科等方面取得的诸多成就,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着当时祖国医学的发展水平;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该书确立的辨证论证原则和方法,开拓了中医临证医学的新纪元;书中讲述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治经验,成为后世医家诊治疾病的准绳和中医学术发展的源泉之一;书中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至今仍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后世称为“众方之祖”。王叔和的《脉经》集三国以前脉学之大成,对中医脉学理论进行了全面梳理,构建了中医脉学体系,为中医脉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对中医脉诊、中医针灸学、诊断学仍有指导意义;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针灸学专著,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同时,它还构建了针灸辨症施治的框架;对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医学上的成就,都被视为中国医学史上的里程碑,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有着深远影响。

  在农业和水利灌溉方面,这一时期牛耕和耧犁技术的推广,极大的提高了农业产量;水利灌溉工程的大量兴修,除了具有军事意义外,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尤其是水稻种植技术的提高和种植范围的推广等。

  在冶炼和铸造技术方面,掌握了百炼钢和淬火与淬冷等技术;百炼钢工艺是古代刀剑炼制锻造技术上的一次革新,有其科学性和先进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金属冶炼和加工技术的先进水平。也正是这种先进的加工工艺,不仅生产出一批宝刀、宝剑,还使当时钢刀的批量生产在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而淬火与淬冷等技术的掌握进一步反映了冶炼和铸造技术的成熟。铜镜的制造工艺技术保持和延续了两汉发展的势头,在类型、纹饰、题材等多方面还有新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类型和新的纹饰工艺,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上的又一繁荣时期。

  在机械制造方面,诸葛亮应用巧思制造的木牛流马,千百年来成为人们探索的神秘之物;伟大的机械发明家马钧的翻车和水转百戏,韩暨的水排,杜预的连机水碓和连转磨,这些发明和革新已处于世界机械制造史的前茅。把中国古代机械制造技术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瓷器技术方面,烧瓷技术有了质的飞跃;烧瓷装饰工艺技术得到了新的突破。

  在造船技术方面,由于江上大战和频繁的大规模的航海活动的需要,魏、吴、蜀各国统治集团都非常重视造船,纷纷建立了各自的造船基地和工场,并设置了专职官员,制造各类战船,一时造船工场遍布;此外,这一时期的船舶种类也急剧增多,结构也更加合理科学。不仅如此,在造船技术方面,各种推进器的改进上,也有提高。

  发明创造和科学技术的成就来源于生活、生产实践。三国时期科技的发展和成就的取得,与我国古代社会科技发展的积累和汉末三国时期的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思想的解放也是发明创造和科技工作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学术交流、人才流动有利于科技的发展。三国时期虽是战乱时期,然而却是继春秋战国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时期。儒术独尊的局面被打破,谶纬学说受到冲击,各种学说应运而生,学术争鸣此起彼伏;各类人才得以涌现,各地人才相互流动。这种宽松的学术争鸣氛围和宽松的人才管理环境适合于新事物的诞生,也促进了人才的成长。这些都是三国时期科学技术取得辉煌的原因之一。

  三国时期有着丰富而重要的科技成果,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此前学术界就有零星的探讨,但系统、全面的研究则未见到。该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三国时期的科学技术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全面的梳理,并初步构架了一个研究该问题的学术体系。同时,作者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收集、征引了大量的原始史料,包括一些最新的考古资料,这些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


番外篇  三国演义十大疑惑


  (以下内容摘自网络,也有不少是小白自己添加的,有些观点并不是小白提出,随便看看吧。)

  十大疑惑之十:血战宛城。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夏九姜维,后面还有一大堆。这就是我最早接触的三国武力排行。典韦是其中最奇怪的一个,当时非常纳闷这家伙没什么经典战例,跟谁都没怎么打过排名怎么这么高。看看排名靠前的,吕布,谁都知道最厉害,当之无愧的第一,赵云,超级偶像派武将(幸亏那时没有F4),排名比他低的关羽马超,一个是武圣,一个逮谁跟谁掐还没输过,怎么就让典韦这厮占了这么高的位置。典韦在曹军中的地位与赵云类似,是曹操的警卫队长,救过曹操几次,也曾和许储打成平手,可对这些总不如宛城之战那样印象深刻。想起典韦,总是浑身是血独守辕门的形象。宛城让典韦一战成名,但是怎么就能力压一大堆人,跃居第二呢?

  十大疑惑之九:六出祁山。

  诸葛亮跟随刘备打了半辈子江山,白帝城受托孤后继承先帝遗志,念念不忘北伐,六出祁山终于无功而亡。这些本身就已经非常传奇了,再加上老罗的偏心,这一段更显得神乎其神。蜀国国力不强,但有险可守,励精图治、不以卵击石应该是比较明智的,大权在握的诸葛亮也大可当个几十年太平宰相。诸葛亮并不是不懂得以正合,以奇胜的道理,但是他输不起,所以他必须保证不败,所以诸葛用兵一生谨慎,所以当他遇上司马懿这样旗鼓相当的对手时,不行险就是对方不涉险,不败就意味着不胜。偶然的败因因为丞相输不起屡屡成为必然,必败的命运成就了六出祁山的传奇。

  十大疑惑之八:赤壁之战。

  曹军先采用压服策略,同时迅速组建了强大的水军,可以说尽占优势。唯一的失误在于没有考虑到周瑜全面反攻的可能,而周瑜抓住了对方的弱点,通过周密的布置,夹杂大量的计谋,反间计、苦肉计等再加上庞统的连环计,一举击溃曹军,奠定了自己的千古美名,纵有百气周瑜也不足以撼动。赤壁之战,论其知名度可谓千古一战。不只是演义,便是在历史上也很出名,因此在演义中也有几十章的内容依次铺垫直至高潮,精彩绝伦。但中国历史上下几千年,以弱胜强的战役不胜枚举,其中也有很多对中国当时局势的改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什么独有赤壁之战能得到这样的殊遇?

  十大疑惑之七:长板坡。

  可能老罗觉得骑着一匹大马在步兵中冲个来回并不是太困难,才多以单挑来刻画武将,直到长板。冲一个来回不太困难,冲七个来回大概也就是比较困难,但如我们所知,赵云在这七个来回里是带着任务的,这个任务就是找到并与简雍等人对话,根据对话最终找到一个叫阿斗的过关条件,触发靡夫人跳井事件后与张飞对话才能过关。天幸赵云不用找我媳妇对话问路,否则肯定被我媳妇东南西北乱指一通,就有100条命也搁在长板坡了,老罗才是游戏任务的初始设定人啊,不止如此,还凭借这一战塑造了一个在人们心目中足足两千年的神勇赵子龙形象。

  十大疑惑之六:关羽。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注定成为一个传奇。作者为了成就这个传奇,为关羽做了许多特殊的安排。华雄出来,关羽上去就给砍了,此酒尚温;等吕布出来的时候,却从来都是张飞上去挑,面对巅峰吕布,或者说就是为了充当关羽的炮灰。长板坡摆明了是不胜之仗,关羽于是就去借兵去了,没赶上。所以所谓的常胜将军唯有赵云赵子龙实在大谬,真正常胜的还有关云长。那种叫什么鸟来得,没有腿,一出生就不停的飞,他落下的时候就是他死的时候。关羽也是这样,他上场就横扫一切,白衣渡江写的不是他的败,而是他的死。

  十大疑惑之五:曹操。

  曹操的诗作完全摆脱了帝王的窠臼,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一丝暴发户的骄矜。“对酒当戈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可以看出,曹操的诗,完全是以一个诗人的态度来写的,抒发的是诗人曹操复杂的内心,而不是权相曹操的帝王情怀。其用典之巧也令人赞叹。宋代以前诗词中的用典常是诗人对前辈的敬礼,比如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就比较典型,特别是汉代,诗作或从诗经(乐府),或从楚辞(赋),这种对前辈的敬礼与膜拜比比皆是。而曹操这里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用典不着痕迹,立意完全超越了前辈,可以说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十大疑惑之四:隆中对。

  后来心怀天下的刘备排除万难见到了年轻的诸葛亮。此时的孔明先生与后来一生不行险的诸葛丞相并不一样,就像现在的年轻人突然得到重用一样,心情激动的他自然的产生了肝脑涂地以报君恩的想法(他后半生对此的坚持当然更不易)。鲁迅说三国把诸葛亮过于神话了,我觉得他说的对,如果老罗按照我的想像来描述君臣间的这次对话,诸葛亮的形象将鲜活的多,同时,也可爱无比,对,无比。不管怎么说,隆中对出现了,鱼和水相遇了,君臣从此开始一步步的实现他们对天下的规划。隆中对,视天下英雄如无物,是刘备孔明的豪情。

  十大疑惑之三:百骑劫曹营。

  与其说是疑惑,不如说是传奇,比赵云七进七出,张飞当阳桥,文鸯单骑闯雄兵等还要奇。传奇这个词大概属于现代语中和古文中意思大相径庭那种。古文中也有这么一个词,感觉意思重在“奇”,是以所谓唐人传奇多为神鬼妖狐,什么奇写什么。到了明清小说更常将历史上的人物搞得神乎其神,不足为信。所以与国外不同,我们的英雄虽也有丰功伟绩,却少有具体的传奇——比如林肯捡硬币那类,那种短而具体,传神而有力度的人生片断。百骑劫曹营多多少少有些象外国的故事。主人公甘宁可信又不可思议地创造了这个传奇。

  十大传奇之二:威震逍遥津。

  张辽,有武勇,有将略,有忠义,有作说客的才能,是三国第一狂——关羽的好友。张辽这一段,我是当信史来看的。其中唯一不太可信的,就是“贼来乃发”这个曹操的锦囊妙计。不过,即使有这个锦囊,曹操也只是划定了这么一个以攻为守的方向,谁知张辽直接以突袭退敌,这样的结果恐怕是曹操也始料不及的。王歆说“辽能全功,或端赖权之功耶?一笑。”也只一笑而已。与赵云的冲阵相比,一个是劣中求胜,一个是败中求存,张辽占了上风。威震逍遥津是名将的传奇,壮哉文远,三国第一名将。

  十大传奇之首:桃园三结义。

  刘关张兄弟每次回想起桃园结义之时,都会想提一坛好酒,将兄弟三人聚齐,共谋一醉,我甚至可以看到杯盏之间兄弟眼角的泪花。在漫长的戎马生涯中,他们越来越明白当初的承诺有多么沉重,也越来越感激上苍赐给他们这样的兄弟。桃园三结义是一个终结性的传奇,整个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这个传奇的注脚。这个传奇也为人与人之间增加了一种新的关系,虽然两千年后有个叫古龙的说兄弟是用来出卖的。

  ………………

  总的来说,对于原作者的观点小白只赞同一半;最主要原因是立场的不同吧,原作者是小编,涉及的范围很广,所以理解可能不怎么深,而小白是写网文这种不怎么严谨的小说的,但是比较喜爱三国,相对理解也深入一点,而且三国是本小说,和我应该有相同的地方……

  不过以上内容看看还是不错的,就当丰富一下理解吧。

  再补充一个脑洞很大的兄弟推理出来的故事:

  读过《三国志》的朋友一定知道,真正斩华雄的是孙坚,和关羽没有一分钱的关系,为何罗贯中要如此安排,而且就算要把孙坚的功劳转嫁到关羽身上,为何又要用潘凤来做无谓牺牲呢?

  现在,让我们来到数十年后,兵败麦城的关羽被东吴大将潘璋手下马忠所擒,被孙权杀死。

  你明白了么?这是一个因果循环,罗贯中是一个很尊重历史的人,他不会乱改历史,他之所以抢孙家功劳,是因为日后他正死于孙坚儿子之手,既然他让关羽抢了孙家的功劳,他一定会给我们一个暗示,让我们明白,所以,在演义里,事实上是关羽抢了潘凤的功劳,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华雄可以一招杀死孙坚手下大将祖茂,又连杀袁术手下余涉和潘凤,关羽在三国演义里并非神勇之人,他与被张飞轻松杀死的袁术帐下纪灵大战五十回合都不分胜负,怎么就能瞬间杀死华雄?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华雄其实已经死了,而杀死华雄的当然是前一个与华雄交战的潘凤,那么潘凤又是怎么死去?正式被关羽暗箭射杀,所以日后关羽从不射箭,直到水淹七军,他才再次射箭,这也是作者留给我们的线索,当时关羽用冷箭射死庞德副将,以关羽的仁义名声,为什么要暗箭射死庞德手下?这是在复现他暗杀潘凤的过程:

  以韩馥这无能之辈,如何能占据袁绍和公孙瓒之间的中原沃土,正是因为有中原战神潘凤,为什么袁绍不带颜良文丑就进军汜水关,正因为联军中本来就有无双上将潘凤,在潘凤面前,颜良文丑都不值一提,袁绍有自知之明,当然不会自取其辱。大家再想一想,在俞涉被华雄斩杀后,联军并未慌乱,而潘凤死后,联军陷入空前的恐惧与混乱中,袁绍开始感叹没带颜良和文丑。这正说明了我的观点是正确的,潘凤在联军中拥有崇高的威望,是中原战神,无双上将。

  再看关羽此时突然从人群中钻出来请战,我们看演义,凡是关羽张飞在一起,几乎都是张飞先请战,为什么偏偏这次是关羽请战?正因为他已经有了十足的把握,他已经借潘凤之手把华雄打成重伤,自己其实只是去捡人头而已。这里又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大家还记得关羽当时的职位么?对!他是马弓手!什么是马弓手!就是使用弓箭作战的骑兵,他作为一个骑兵,完全有条件在华雄与潘凤单挑时作为联军压阵的士兵站在潘凤的背后,罗贯中真的不能再写的更明白了,再写就没意思了。


番外篇 三国十大谋士(一)


  (以下内容转自网络,不作排名。)

  一、荀彧字文若——王佐文若,才冠三国

  荀彧一生为曹操屡出奇计,每一计都是对曹操势力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曹操来说,没有哪个谋士能有荀彧那样重要。对于曹操来说,荀彧不仅是“萧何”,同时也是“张良”。

  战略方面:

  1,曹操在初步稳定了陈宫张邈的叛乱后打算再次东征,趁陶谦死夺取徐州,然后再回过头平定吕布。荀彧站出来指出曹操的战略错误,劝曹操“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建议曹操先稳固刚刚平稳的政权,“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再征吕布,破陈宫,杜绝征徐州时吕布偷袭的可能。然后结扬州,讨袁术,各个击破,最后再伐徐州,征天下。这是荀彧版的隆中对,清晰的为曹操早期统一北方指明了战略方向,避免了曹操初期处于四面受敌的窘境。

  2,公元196年,荀彧敏锐的看到了汉献帝巨大的政治号召力,劝曹操迎接汉献帝来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实在是一步高招,曹操从此占据了政治的制高点,也为自己的扩张铺平了政治道路,袁绍后来反应过来想迎献帝来河北却已经来不及了。

  3,官渡前夕,曹操欲与袁绍决战,恐不敌,荀彧站出来提出“四胜四败”,为曹操分析了必胜的原因和袁绍必败的结局,给予曹操很大信心。同时,荀彧也献计暂时稳住袁绍,先灭吕布,西线则派钟繇安抚西凉马超等诸势力,防止官渡之战三面受敌。曹操采纳其计,为官渡之战做好了准备。

  4,官渡之后,曹操欲先征刘表,荀彧再次改正了曹操错误的战略方向,劝曹操趁官渡之威扫荡河北,消灭袁绍残余主力,曹操采纳其计,挥师北上,歼灭仓亭袁军,至此袁军主力消灭殆尽,袁绍也呕血而亡,曹操轻易的统一大半北方。

  5,204年,大部分人建议曹操恢复古代九州制度,荀彧力排众议,指出此举会造成关西诸势力对己方动荡不安,袁尚袁谭恢复实力,刘表安坐荆州的局面,对于曹操的政治环境和进一步扩张弊大于利,应先以扫平北方,南征刘表为先,再议古制。

  识人方面:

  6,很多人说郭嘉像个算命先生,其实相比郭嘉,荀彧算命的能力只强不弱,荀彧早年就曾预言颍川之乱,董卓必亡,料袁绍难成大事,弃袁绍而投曹操。后来在官渡前,针对以孔融为代表的投降派关于袁绍集团强大不可战胜的言论,荀彧又对袁绍手下的大将和主力谋士的命运进行了一一预言:“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事实证明这些人的命运就如同被荀彧安排好一样无不应验,毫无差错,有如神助。

  7,荀彧可不是只会把人唱衰,预言这个死,那个亡。荀彧还依靠自己的慧眼向曹操推荐了大量的人才,其中包括荀攸,钟繇、戏志才、郭嘉、司马懿,陈群、杜袭、郗虑、华歆、王朗、荀悦、辛毗等大批精英。这些人才后来都成了著名的治世之臣或精英谋士,作为栋梁共同支撑起了曹操集团,曹操的强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才的强大。当然推荐人才和谋略关系不大,但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荀彧的识人能力。

  从以上的荀彧的战略,战术,识人几方面看,荀彧之谋略实在是登峰造极,曹操之所以能从吕布,袁绍,袁术,陶谦等军阀中脱颖而出,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军阀起步到最后统一北方,成就霸业,和荀彧之谋息息相关,每每都是荀彧在关键时刻发挥出王佐的作用和王牌的价值,他对于曹操的崛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了其他谋士或武将难以企及的贡献,实在无愧曹操首席谋士的称号,无怪乎曹操称荀彧为“吾之子房”,这恐怕是对一个谋士的最高肯定吧,试问天下哪个谋士不以与张良相提并论而荣?但由于荀彧为人较低调,使得很多人对于荀彧的认识都不全面甚至有误,而低估了荀彧的作为谋士的价值,实在遗憾。

  另外,荀彧还是道德的典范和楷模,他自幼便清秀通雅,高风亮节,正直不曲,典型的古代士大夫和君子的形象,深得众人敬仰,钟繇,陈群等名臣对荀彧之德崇拜的五体投地,就连一代枭雄司马懿也感叹“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然而荀彧对于理想和原则的坚守以及对于汉室的忠心最终害死了他,曾经的王佐阻碍了曹操进爵封公的道路,曹操再次显出枭雄本质,不念旧情逼死了郁郁寡欢的文若,曾经的亲密无间和信任也一去不复返了,君臣相残实在让人唏嘘不已。不过想必文若必不会后悔,如果他为了荣华富贵而肯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而与世俗妥协,那他就不叫旬文若了。

  二、贾诩字文和—————文和乱武,深沉大智

  提起贾诩,恐怕了解三国的人当中没有人不知道。大多数人心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