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1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北美合众国大总统代表:赫尔利(见证人)(签字)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十日十二时四十五分毛、赫双方在延安王家坪签字)”'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中共中央竞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393~394页。'
上述五条协定,尽管与中国人民的基本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但当时如能实现联合政府方针,对抗战事业和中国的进步还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在得到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的签字之后,赫尔利感到自己使命成功在望。同一天在致毛泽东的信中不无兴奋地称:“我感谢你的光辉的合作与领导。这种合作与领导表现在你率领你的政党提出协定上,这一协定你已受权于我带给蒋介石主席,我同样感谢你要我转交美国总统的卓绝的信件。阁下,请信赖我对于你用以解决一个最困难的问题的智慧和热忱的品质,深感愉快。你的工作,是对于统一中国的福利及联合国家的胜利的贡献。”'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394~395页。'
但是,国民政府却坚决拒绝了五项协议。蒋介石认为如果同意成立联合政府,就等于“承认他的党被共产党彻底打败了”,等于“把对政府的控制交给共产党”。'《美国外交文件》,1945年,第7卷,第195页,1944年,第6卷,第699页。'
1月22日,针对五点协议,蒋介石又提出所谓三点“反建议”,主要内容是:
“(一)国民政府,因欲有效完成所有国内武力之统一与集中,俾能从速战胜日本,且对中国之战后复兴,寄其厚望,故愿将中国共产党之武力,于改编后收为国军之一部分,此后该共产党武力,在薪饷、津贴、军火及其它配备方面,即取得与其他部队之同样待遇,井承认中国共产党之合法地位。
(二)中国共产党应在抗战建国方面竭诚拥护国民政府,并经由军事委员会将其所有部队,交由国民政府统一指挥。国民政府愿就中国共产党之高级军官中,遴员参加军事委员会。
(三)国民政府愿遵孙中山先生所倡导并经中国共产党表示拥护之三民主义,创设一民治、民享、民有之中国政府。国民政府并愿采取政策,以策进步而促进政府之民主程序。”'《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143页。'
这三点“反建议”只字不提国共两党建立联合政府和联合军事委员会,其实质是以合法手段达到灭共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赫尔利背叛他在延安说过的话,竟然置双方庄严签字的“五点协议”于不顾,硬说蒋介石的三点建议有积极因素,劝说中共接受。
赫尔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恶劣行径,遭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抵制。11月22日,当他将国民党的三点建议交给周恩来的时候,为周严辞拒绝。12月7日,周恩来、董必武等返回延安。
随后,赫尔利多次电邀中共代表到重庆继续谈判。12月12日,毛泽东、周恩来电示留在重庆的王若飞:“我们毫无与美方决裂之意”,但“牺牲联合政府,牺牲民主原则,去几个人到重庆做官,这种廉价出卖人民的勾当,我们决不能干。”'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64页。'
12月28日,周恩来复信赫尔利:在联合政府问题上中共不愿“继续进行抽象的探讨”,请他转告国民政府先要解决四个具体问题,即释放一切政治犯,撤退包围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废止一切限制人民自由的法令,停止一切特务活动。'《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辑,世界知诅出版社,1957年版,第145页。' 但上述起码的民主要求,也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
此时,赫尔利还不敢关闭与中共谈判的大门。中国共产党也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派周恩来于1945年1月24日再次赴渝与国民党谈判。国民党方面参加谈判的代表是宋子文、王世杰、张治中。赫尔利应双方邀请列席了会议。
会谈中,国民党方面在美国的支持下,在原三点“反建议”的基础上,又提出三项办法,即:在行政院下设一容纳中共及其他党派的战时内阁;由军事委员长委派国共军队军官各一人、美国军官一人组成三人混合委员会,负责拟定中共军队整编及待遇之办法;指派美国军官一人直接指挥中共军队作战。三项办法的实质依然是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迫中共交出军队。中国共产党拒绝了国民党的三项办法,2月2日,提出了《关于党派会议的协议草案》,主张先解决民主,后解决军队,但再次被蒋介石拒绝。至此,谈判陷入僵局。2月16日,周恩来飞返延安。
就在赫尔利协助蒋介石在国共谈判中演双簧戏的时候,赫尔利己准备公开与中共摊牌,开始清洗主张联共政策的美国在华军政人员。1945年2月28日,艾奇逊、戴维斯等五位美国驻华官员起草给国务院的报告,主张不要无条件对蒋承担义务,遭到赫尔利的拒绝,其后戴维斯等一批客观反映情况的外交官开始遭到清洗。进入1945年后,欧亚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更加明朗,美国世界战略的重心,开始转向争夺势力范围方面,在中国便公开实施扶蒋反共的政策。
尽管如此,中国共产党仍未放弃与美国合作的努力,1945年1月9日,毛泽东和周恩来通过延安美军观察组提出了访问华盛顿的建议。内称:“延安政府希望派一个非正式团体去美国,向对中国当前局势感兴趣的美国人民和美国官员进行解释和说明。下面是该政府严格限制不加公布的建议:如果罗斯福总统表示希望将他们作为中国主要政党的领袖予以接待,毛和周即愿立即单独或一同去华盛顿举行探讨性的会议。”'〔美〕巴巴拉·塔奇曼:《假如毛和周来到华盛顿:如何抉择》,载《外交》,1972年10月。
但赫尔利把这个建议说成是美国驻外军官所策划的“共产主义阴谋”的一个部分,扣压了美军驻延安观察组1945年1月9、10日关于毛泽东、周恩来希望访问美国的电报。罗斯福采纳了赫尔利坚决反对邀请中共领导人访美的意见,从而关上了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与发展外交关系的大门。此时,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完全站到了蒋介石一边。新任国务卿斯退丁纽斯认为,如果国民党同共产党成立联合政府,就会“为更强有力、深得民心的共产党人……铺平道路”,使中共力量一天天壮大,甚至可能控制政府。'〔美〕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下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745页。'
2月15日,就在周恩来发表离渝声明的同一天,魏德迈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布了有他签名的一份文件:“我们美国军事人员”“奉命支持(中国)中央政府”,“我们将不给中国战场内任何个人、任何行动、任何组织以任何支持。”'《美国外交文件》,1944年,军7卷,第233页。'
这无疑是美国抉蒋反共的一项政策声明。
1945年3月4日,赫尔利和魏德迈从重庆回到美国,就美国对华政策向罗斯福总统汇报,进一步取得了罗斯福的支持。4月2日,赫尔利在华盛顿美国国号院记者招待会上,公开宣称美国只同蒋介石合作,声称美国的政策是“承认中国的国民政府,而不是任何武装的军阀和政党”,攻击中国共产党为封建军阀,阻止中国统一,“只要(中国)武装的政党和军阀还有足够的力量敢于反抗国民政府,中国就不可能有政治联合”,并无耻吹捧蒋介石说:“在中国长期的抗日战争中,蒋运用了他所有的权力;然而他不是有法西斯思想的人,他的抱负是把他所有的权力交给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美国外交文件》,1944年,第7卷,第317~320页。'
赫尔利的这番讲话,是抗战以来美国第一次带有官方性质的反共声明,它表明美国对华政策已完全转向扶蒋反共。正如新华社在评论中所揭露的:“赫尔利将军着重说明:‘美国政府不能以武器援助中共所领导的抗日军队,而只能援助国民党政府所领导的军队。要努力帮助国民党达到全国军事之统一’。‘美国已承认国民政府为中国的政府,并且在经济上。军事上和政治上支持它,但并不会支持任何军阀或武装的政党’。”'《解放日报》,1945年5月8日。'
4月12日,罗斯福总统病逝后,新任总统社鲁门继承了扶蒋反共政策,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历史给予美国改善中美两个大国间关系的机会就这样为美国方面断送了。非但如此,美国扶蒋反共政策还加剧了中国政局的动乱。毛泽东在此后不久撰写的《评赫尔利政策的危险》一文中指出,“这个以赫尔利为代表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危险性,就在于它助长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增大了中国内战的危机。假如赫尔利政策继续下去,美国政府便将陷在中国反动派的又臭又深的粪坑里拔不出脚来,把它自己放在已经觉醒和正在继续觉醒的几万万中国人民的敌对方面,在目前,妨碍抗日战争,在将来,妨碍世界和平。”'《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5页。'
三、美国加紧扶持和控制国民党
随着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确立,美国加紧了从各方面支持蒋介石的活动。
在军事方面,1944年12月,美国帮助蒋介石在昆明设立了“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以何应钦为总司令,原任中国战区美国陆军参谋长麦克鲁兼任“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的作战司令,负责训练地面部队”并统一指挥美国在国民党军队中的一切人员。美国供应部队司令齐夫斯被派兼任“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的后勤司令。控制美国援华军用物资的分配。魏德迈则以中国战区美军总司令的名义,直接掌握“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的作战与后勤两个部门。
与此同时,美军在华人数大量增加。1945年1月,在华美军已达32956人,到日本投降时,又增加到60369人。1945年初,魏德迈以蒋介石参谋长的名义,同意帮助蒋介石训练和装备36个师的兵力。为此,在桂林设立中国军官参谋训练班,培养国民党军高级军官,在云南,美军帮助国民党军设立了参谋、步兵、炮兵、摩托、工兵、译员等大批训练学校,在兰州等地成立训练与供应装备中心等。通过这些活动,到日本投降时,美国共帮助蒋介百训练和装备了20个美式机械化陆军师,成为后来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骨干队伍。此外,美国政府还大大加强了陈纳德率项的第14航空队及其运输能力,并在1945年2月,在昆明成立中国第之空运大队,由美军上校勃郎里任司令。
到1945年5月,一个月的空运总额已经增加到7万吨。美械师的装备和巨量军事物资的支援未被用于对日反攻,却变为蒋介石准备发动内战的军事实力。
经济上,美国也加强了对国民政府的援助。1944年11月,以纳尔逊为首的美国战时生产代表团帮助国民政府建立了“战时生产局”,由翁文灏任局长,美国人杰克逊任顾问。不久,又在“战时生产局”下面设立了一个以生产军需品为主的机构——“中美联合生产委员会”,以翁文灏为主任,纳尔逊为副主任。纳尔逊通过调查,拟定了一个中国战后经济发展计划。计划规定,战后中国不能发展重工业,只可发展一些纺织等轻工业,美国给予中国以广泛的“技术援助”。1945年3月,美国又派国务院财政顾问查理士·雷麦到中国,与国民政府财政部长俞鸿钧商讨财政金融问题。同时,经由纳尔逊介绍,宋子文请美国政府派亨德逊担任国民政府特别顾问,协助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在交通运输方面,美国在1945年1月帮助国民政府成立了“战时运输管理局”,以交通部长俞鹏飞为局长,美国麦克鲁兼任副局长。此时,中印公路和中印输油管已先后建成,美国对外经济处长克罗莱发表“促进对华供应与租供物资运输方案”,准备在中国建立集中运输制度。美国政府在租借法案下指拨15000辆卡车供蒋介石使用,并派遣技术团450余人来中国,帮助蒋介石建立独揽中国运输的制度。5月,美国同意国民政府取走在美国的黄金储备,并将4000辆卡车和4500万码棉布运往中国。据统计,1945年2月至10月,美国仅通过滇缅公路向中国运输物资的卡车就达25783辆,运输总量达161986吨之多。仅7月份,美国运到中国的援蒋物资就达91183吨。
为了帮助蒋介石对付共产党,美国改变了战时中美在情报领域合作的方向和性质,帮助国民党训练反共特务,收集中共情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为了搜集对日作战情报,于1943年4月15日同中国达成了建立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协定,规定美方同意向军统提供武装和其它电讯、气象、交通、医疗等器材和装备,帮助国民党训练特务。7月1日,该所在重庆市郊的磁器口正式成立。国民党军统局局长戴笠任主任,美国海军少将梅乐斯任副主任,直接隶属于中美两国最高军事统帅部。在中美合作所建立初期,其主要任务是:扩大搜集与交换情报,布置东南沿海的敌后情报网和全国气象网,侦译敌方电讯,展开心理作战等。但随着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中美合作所的主要任务发生转变。其主要着眼点变成为抗战结束后培训维持治安的特务。美方为军统训练的特务主要包括刑事警察和保安警察两类,主要课程是学习如何对付政治犯和实施有效的镇压手段。特别到抗战后期,“中美合作所的基本方针是帮助国民党准备内战”。'〔美〕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5页。'
到1945年8月,中美合作所已在全国20多个地方举办特务训练班,训练出特务1万余名,并派出8000多名特务到全国各地进行阴谋活动。这些特务在日本投降时,充当了国民党抢占胜利果实,进行反共活动的急先锋。
此外,美国从控制中国的目标出发,还不断地派遣大批人员,以各种名义参加国民政府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为国民党最后抢夺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果实,支配战后中国命运,在各方面作了积极的准备。
第六编 走向胜利(1943。7~1945。9)
第三十七章 实行全面反攻,夺取抗战最后胜利
 第一节 日本法西斯面临最后崩溃
一、雅尔增会议,德国投降与盟军战线东移
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临近最后胜利。1月中旬,苏军从维斯拉河一线向奥得河一线发动了强大攻势。从2月下旬起,美英联军以渡过莱茵河为目标开始了进攻,德军的灭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因此,如何处置战败的德国和处理战后的欧洲事务,已经摆到苏、美、英等盟国议事日程上。
在亚洲、太平洋战场,日军虽然已经遭到毁灭性打击,但日本法西斯还在继续顽抗,日本在中国战场和国内还拥有相当数量的陆军;美国政府认为,要最后消灭日本军事力量,尚需大约一年半时间及付出100余万人的伤亡代价,因而要求苏联早日参加对日作战。
2月4日至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及其外长在苏联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讨论了欧洲战后处理和对日战争问题。会议决定了对德国作战,直至无条件投降,解散纳粹党和德国国防军,以及苏、美、英、法四国对德国进行分区管辖、惩处战犯、赔款和成立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等问题。2月11日,苏、美、英三国代表签订了关于日本问题的秘密协定(亦称雅尔塔协定),具体内容如下:
“苏美英三强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
(一)外蒙(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
(二)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
即:
(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
(乙)大连商业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丙)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
(三)千岛群岛须交苏联。
经谅解,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的协定尚须征得蒋介石委员长的同意。根据斯大林大元帅的提议美总统将采取步骤以取得该项同意。
三强领袖同意,苏联之此项要求须在击败日本后毫无问题地予以实现。
苏联本身表示准备和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俾以其武力协助中国达成自日枷锁下解放中国之目的。”'《反法西斯战争文献》,世界知识出版社,1955年版,第246~247页。'
从上述条文中可见,美英以牺牲中国主权等作为条件,换取苏联政府同意在战胜德国法西斯两个月或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雅尔塔协定直至6月14日美国才通知中国政府,且在没有四大盟国之一的中国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有关中国主权和利益的协定。这是少数大国主宰世界、推行强权政治的大国沙文主义的表现。然而,雅尔塔会议的功绩是主要的。会议协调了苏美英三大国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的战略计划,对尽早结束反法西斯战争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渴望迅速结束战争,实现世界和平的愿望。
雅尔塔会议后,欧洲战场上的苏、美、英等同盟国军队继续从东西两条战线加速向德国逼近。1945年2月,苏军进达奥得河,3月12日陷科斯钦。
至3月底歼灭德军60个师。4月19日,苏军又从奥得河开始发动全面攻势。
与此同时,在西方战线,美英军主力跟着后退的德军前进,3月初旬到菜茵河,遇到当面德军的抵抗,逐次渡河后,疾向德国中部平原进攻,在鲁尔区展开激战。4月25日,苏军和美军的先遣部队在易北河河畔托尔高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会师。此时德国法西斯想单独向英美投降,而继续同苏军作战,但遭到同盟国的拒绝。4月28日,墨索里尼被处死刑,并暴尸米兰。4月30日下午3时30分,希特勒自杀身亡。5月2日,苏军完全占领柏林市。8日24时,德国陆军元帅凯特尔代表德国政府宣布向苏美英法四国无条件投降,并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欧洲战争结束。
德国投降后,盟军的作战重心迅即东移,全力对付日本法西斯。
早在雅尔塔会议刚结束时,苏军就拟订了增兵苏联远东地区的计划,特别是在。月5日苏日中立条约废除后,斯大林便下令增派指挥、参谋人员前往后贝加尔高级司令部、远东方面军和滨海部队。德国投降后,苏军加速对日作战的准备工作,大规模地重新部署了兵力,将其从远达9000~11500公里的西部战区调往远东。1945年3月~4月,远东部队进行了换装,调运到远东的有570辆T—34坦克和其他技术兵器。4月底,大本营最后决定井批准把具有在类似远东自然条件下作战经验的部队从西线调到东线。苏军向远东集中兵力期间,沿西伯利亚铁路干线发送了2500列列车,其中1666列运送军队,1000余列运送装备和物资器材,共计13。6万个车皮。从5月6日到7月底止到达远东的有4个集团军(第5、第39、第53集团军和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共27个师、12个旅及特种部队。到远东战役开始时,后贝加尔方面军、远东第1和第2方面军,共有4个坦克和机械化军、80个步兵、骑兵和坦克师、30个旅等,兵力超过15O 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6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5000辆,作战飞机3800架以上。'〔苏〕华西列夫斯基:《毕生的事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650,第665页。'
总之,至1945年8月初,苏军在兵力和兵器方面,特别是在火炮、坦克和飞机方面,形成了对关东军的绝对优势。
在此期间,由于欧战胜利陆续东调兵力,美、英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优势日益增大。1945年2月下旬,美军攻占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市,控制了吕宋全岛。接着,占领硫黄岛,并逼近冲绳岛,4月1日,美军在冲绳岛登陆,6月30日攻克全岛,直逼日本本土。日本法西斯的灭亡,已经指日可待。
二、日本政治、经济危机加剧,外交求和处处碰壁
法西斯德国的崩溃,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连遭惨败,己使日本的政治和经济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1945年初,日军大本营估计:日本能够有组织地进行战争的时间,“即便竭尽所有努力,大概也只能以1945年中期为限。”'〔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原书房,1970年版,第732页。'
日本国力枯竭,矛盾与危机日益加深。长期的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使日本帝国主义经济走向崩溃。日本是一个岛国,幅员狭小,资源贫乏,难以支持大规模长期的战争。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很大,由侵华战争不断扩大,嗣后又发动太平洋战争,随着在侵略战争中的夫利及长期战争中大量物资消耗,使军费开支逐年增加,发展到无限膨胀的程度。1937年,日本军费开支32。7亿日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