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抗战建国纲领》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要抗战的。《纲领》在坚持抗战和争取最后胜利的总方向上,与中国共产党的十大纲领有基本一致的方面。
《纲领》吸取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某些精神,在外交、军事、政治、经济、民众运动和教育等项中,采取了近似和类似的提法。如“本独立自主之精神,联合世界上同情于我之国家及民族,为世界之和平与正义共同奋斗”,“联合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势力,制止日本侵略”;“充实民众武力”,“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改善各级政治机构”,“严惩贪官污吏”;“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农村经济”,“严禁好商垄断居奇”; “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对于汉奸严行惩办”;“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教程”;等等。因此,它对指导和推动全国抗战有积极的作用。
国民党由于其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立场的决定和转变的有限,在大敌当前、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下,既想利用人民抗战,又害怕人民的力量在抗战中壮大起来;既不能不对人民的合理要求作出某些让步,又想坚持一党专政的国家制度。制订《抗战建国纲领》,既能利用人民的力量来抗日,又能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总体方面进行统制;既能用《纲领》搪塞由各党派各团体拟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和健全民意机关的意见,又能拒绝建立统一战线的组织和建立国防政府等民主改革的要求,从而使抗战的胜利成为政府和军队的胜利,达到维护旧国家制度的目的。因此,《抗战建国纲领》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纲领,它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有着本质的区别。
《抗战建国纲领》的严重缺陷和消极因素在于:抗战纲领未对抗战的最后目的作出规定,未提出坚持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坚决反对妥协和动摇,这就给抗战的妥协动摇派夭折抗战留下了后路。《纲领》虽提出实行总动员,但未对实施办法作出具体规定,这就变成了空洞的诺言,无从实现。
在军事纲领中,只提到训练官兵、壮丁,抚慰伤亡官兵等,未规定正确的军事战略,未提出采取积极的作战方针,反对单纯防御的消极的作战方针,也未提出改善军队和人民之间、军官和士兵之间关系的基本问题。提出了“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却只能“在各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之下”,名为援助,实为限制。
在政治纲领中,虽提出了“组织国民参政机关,团结全国力量,集中全国之思虑与识见,以利国策之决定与推行”,但国民参政会既不是各党派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也不是具有决定国策和实际权力的民意机关,只是建议、咨询性质的机构,而对于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组织包括各抗日党派和民主人士的国防政府,开放党禁等最关键性的问题,却避而不谈。
在经济纲领中,虽提出了“以全力发展农村经济”,但对促进发展农村经济最重要的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等政策,都未作出规定。
在民众运动方面,虽不得不提出“对于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当予以合法之充分保障”,但只限定于一定的范围,而且没有规定废除一切束缚人民爱国抗日的旧法令,和释放一切爱国的革命政治犯,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抗战建国纲领》是国民党通过政府和军队包办抗战,以非实质性的改进和让步,掩盖限制各党派团体和人民群众,参加国家民主管理和参加抗战活动的片面抗战路线的集中表现。
虽然如此,《抗战建国纲领》总的倾向是要抗战的,这是首先值得肯定的。即使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它虽与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相差甚远,但与一味妥协的不抵抗路线,仍然有着巨大的进步。
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和宋庆龄、何香凝等左派爱国人士及人民群众赞助这个纲领,希望在实施中逐步去完善、发展与提高它。对其中的缺陷和消极因素,也希望在实施中给以逐步的批评,以推动国民党的进步。人们还担心《纲领》提到的一些进步的东西能否兑现,担心国民党过去“决而不行”、“行而不力”的习惯,以及南辕北辙、反其道而行之的作法能否改变。事实上,就在《纲领》通过的前后,在上海、西安、武汉等地,就出现了解散已组织起来的——群众抗日团体,压制群众抗日活动的情况,说明人们的担心是有根据的。
第三编 举国奋战(1937。7—1938。10)
第十三章 保卫忻口、太原作战及华北敌后战场的开辟
第一节 保卫忻口、太原作战
一、日军进攻山西的方针和计划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雁门关以南娘于关以西系多山地带,居高临下,直接威胁日军平津地区的军事重地,故山西为敌我必争之战略要地。
1937年10月1日,日军突破茹越口、平型关一带之内长城防线,侵占大营镇、繁峙等地之后,日军中央部令华北方面军“以一部兵力在山西省北部作战占领太原”;令关东军“以一部入列华北方面军指挥下”,并应“为以上作战提供方便。”'〔日〕《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朝云新闻社,1983年版,第355页。'
华北方面军于当日夜半即命令关东军位于内长城线以南的各部队,归第5师师长指挥;同时命令第5师以主力在代县集结,准备攻占太原。
10月3日,第5师由大营镇向代县附近集结。4日,将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的主力列入该师指挥。
10月7日,萱岛支队(以中国驻屯军步兵第2团为基干编成)到达大同,也配属于第5师。至此,忻口作战日军的战斗序列为:司令官板垣征四郎中将,下辖第5师、独立混成第1旅、混成第2、第15旅、堤支队、大泉支队、萱岛支队等部。
6日,华北方面军命令沿平汉线南侵的第1集团军在适当时机攻占石家庄,并以一部兵力进入井陉以西的要地,切断中国军队在山西方面的交通,以策应第5师的作战。同时,命令第5师向太原前进,攻占太原。
二、第2战区的防御企图和部署
内长城防线被日军突破,太原形势危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挽回危局,遂决定转用平汉线兵力,巩固山西防御。10月1日,急令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率第9、第14军及第85师、独立第5旅等部共四个半师的兵力,由石家庄经正大路,转赴晋北增援。并令第2战区以有力一部固守谆县、原平,掩护集中。
第2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为了扭转晋北作战的败局,决定缩短战线,将兵力集中于宁武、代县、原平一带,利用忻口要隘与敌决战。为了平息人民的愤怒,推卸晋北作战失败的责任,他又遵照蒋介石的命令,处决了雁北作战夫利的第61军军长李服膺。同时,阎锡山召集有关人员对当面敌情进行分析,判断日军将以主力由大营、繁峙,以一部由大同、雁门夫沿汽车路进攻,另以一部由阳方口附近实行钳制攻击。
据此,第2战区确定忻口作战的方针是:以攻势防御之目的,以主力占领原平、阳方口地区既设阵地线,两翼依托五台及宁武各山脉。将部队编为右、中、左及预备等4个集团军:以第18集团军及第73、第101、新编第2师为右集团军,归第18集团军总司令朱德指挥,在五台山至峨口之线占领阵地;以第14集团军、第9、第15、第17、第19军等部为中央集团军,归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指挥、在蔡家岗、南怀化、大白水一线占领阵地;以第68、第71、第120师及独立第7旅等部为左集团军,归第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指挥,在黑峪至阳方口之线占领阵地;以第34、第35、第61军及第66师等部为总预备军,归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指挥,配置于定襄、忻县地区。决心以主阵地之部队竭力阻止日军前进,以第18集团军第115、第120师分由平型关及雁门关施行包抄,截断日军后方连络线,包围敌人于原平以北山地而歼灭之。
与此同时,阎锡山命令第19军固守崞县,第34军之第196旅固守原平,独立第7旅固守轩岗,阻敌南下,以掩护主力在忻县附近之集中。俟各路部队集中完毕后即开始向当面之敌攻击。
三、中共中央军委对山西作战的指导和对八路军配合友军作战的部署
对保卫山西的作战,中共中央极为关注。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一直同阎锡山保持着频繁的接触,多次参与一些重要作战计划的研究,以协调共同作战。针对阎锡山把作战地区划分为左、中、右三个地区,以主力用在正面防御的作战计划,周恩来指出:“在中地区,应以小部队箝制当面之敌,而以主力把敌诱到代县、忻口一线,求得侧面出击,加以消灭;右地区的部队要进行广泛的游击,以牵制敌军;左地区兵力较弱,可向宁武南北游击,破坏和阻止敌军的前进计划。”'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1989年版,第381页。'
他还提议,立即组织、武装正太、同蒲铁路员工和井陉、阳泉矿工,配合保卫山西。
为了争取忻口和太原作战的胜利,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于10月6日致电参加太原军事会议的周恩来,让他转告国民党军事当局:“敌占石家庄后,将向西面进攻,故尤泉关(九龙关)、娘子关两点须集结重兵,实行坚守,以使主力在太原以北取得胜利。毛泽东判断:进入山西之敌,总数不过两个半师,为确保晋北占领区,又须分兵守备。因此,到达忻口一带作战者不过一个师左右。如果我方部署适当,是有可能暂时破坏敌之攻击计划的。
并指出此战役关键在于下列三点:
(一)娘子关、龙泉关之坚守;
(二)正面忻口地区之守备与出击(出击是主要的);
(三)敌后方之破坏。
为达上述目的,毛泽东提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应速派主力军三四个师至娘子关;第14集团军的四个师担任正面出击兵团之主力,晋军以两个师协助出击,其余担任守备;八路军第115、第120师主力担任从东西两方破坏敌之侧后纵深地区,袭击忻口至大同,大同至张家口之铁路及代县、广灵至张家口之公路交通线。八路军第129师主力或全部则使用于正大路,发动群众配合娘子关守军,巩固后路。
朱德、彭德怀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于10月6日、7日,令第115师协同友军向平型关、大营镇之敌进攻,相机袭取浑源、应县,断绝茹越口、繁峙之间交通;令第120师以主力向岱岳镇(今山阴县)以西山地出动,断绝大同与雁门关之间交通,以第358旅主力配合友军夹击宁武以南之敌;令第129师主力进到正大铁路之寿阳、平定地区,积极钳制与打击西进之敌。
四、忻口作战
忻口位于太原以北,居忻县、崞县、定襄三县之交,东托五台山,西倚云中山,滹沦河从两山穿流而过,同蒲铁路和一条公路沿河岸纵贯南北,自古以来为战略要地。从1935年起,就已在此修筑工事。
为了占领太原,日军第5师于10月3日由大营镇出发,6日在代县集结。
混成第2、第15旅于10月1日由代县沿公路分别向崞县、原平进攻。此时,第2战区第19军王靖国部凭借有利地形,对日军的进攻奋力抗击,迟滞了敌军的行动,并为主力部队集中布防赢得了时间。
10月5日,第14集团军先头第9军(欠第47师〕到达忻口,占领忻口附近之南怀化一带阵地。
10日,第14集团军主力到达忻口,占领忻口东西一线阵地。
12日,第2战区又令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率第35军及第61军之独立第2、第3旅等部开赴忻口一带,协助中央集团军作战。中央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将先后到达忻口地区的部队区分力三十兵团:以第15军军长刘茂恩指挥第15、第17军为右翼兵团;以第9军军长郝梦龄指挥第19、第35、第61、第9军为中央兵团;以第14军军长李默庵指挥第14军及第85、第66、第71师为左翼兵团。各部队由卫立煌统一指挥,在12日前展开于忻口以北龙王堂、南怀化、大白水、南峪之线,准备与敌决战。(见附图2)
日军在10月8~11日占领崞县、原平后,企图一举攻占忻口,直趋太原。
10日,其第5师从代县向忻口前进。12日,日军各部队集结于原平附近。板垣征四郎将混成第15旅及堤支队等部编为右翼队,第5师力左翼队,于13日开始向忻口阵地攻击。因两翼有五台山和云中山相阻,日军集中5000亲人兵力,在飞机30余架、坦克50余辆、炮50余门掩护下,采取中间突破的战法,向中央兵团第9军第54师之南怀化阵地及左翼兵团之阎庄阵地发起猛攻。战至10时许,南怀化沿河工事被毁,守军伤亡殆尽,日军乘机渡河,突破南怀化阵地。郝梦龄即以第17军第21师两个团增援堵击,卫立煌派第14军之第10师及第61军新编第4旅协力夹击突入之敌。激战终日,毙伤日军3000余人,击毁坦克22辆,恢复南怀化东南高地。向阎庄进攻之敌,至黄昏时,增加到3000余人,突破守军前沿阵地。
13日夜,卫立煌组织部队向日军实施反击,企图围歼突入之敌。14日2时,反击开始后,中央兵团之第35军第218旅向南怀化以北之弓家庄日军反击。日军1000余人则向第9军第54师之第161旅下王庄阵地攻击。第218旅以一部增援第161旅,旅长董其武率另一部继续向弓家庄日军反击,7时攻克弓家庄。8时,日军1000余人,坦克10辆在飞机15架、炮20余门的掩护下,向下王庄至弓家庄一线反扑。守军连续打退敌人四次冲锋,董其武身受重伤,仍率部将日军击溃。在中央兵团对南怀化附近日军开始攻击之际,日军亦增兵向南怀化反扑,战斗甚为激烈。经一日激战,南怀化阵地又为日军占领。右翼兵团经一日激战,于20日将当面日军压迫于滹沱河东岸至灵山脚下一带;左翼兵团于拂晓攻占旧练庄,遇日军增援部队反扑,激战终日,成对峙状态。
14日20时许,卫立煌亲率独立第5旅至忻口督战,将指挥关系作了调整:由第61军军长陈长捷指挥第21师、独立第2、第3旅(欠第4团)及新编第4旅,负责肃清南怀化之敌;由郝梦龄指挥第54师附第217、第218旅及独立第3旅之第4团等部,担任忻口——正面守备及向当面之敌反击。
15日,忻口正面守军向中泥河、东泥河之敌反击,曾一度攻占中泥何,但在日军增援到达后,被迫撤回。攻占南怀化之日军,自拂晓起,继续向1300高地攻击,情势极为严重。左、右翼兵团经一日激战,仍与日军处于对峙状态。
卫立煌鉴于南怀化为全线锁钥,关系忻口战役的全局,遂决定集中第21师、独立第2、第5旅及新编第4旅等部共5个旅的兵力,歼灭南怀化日军;并以第68师由秦家庄、旧练庄向前后城头行动,夹击该敌。限于16日零时前后开始攻击。
阎锡山得知当面之敌增加,恐中央集团军兵力不足,遂电令朱德总司令指挥所属截断敌后交通,以阻敌续增;并即派第73师及第101师之第201旅等部,迅速轻装赴忻县,归傅作义指挥。
16日2时,南怀化阵地反击战正式展开。第218旅由弓家庄向南怀化敌侧背攻击,7时攻占旧河北,9时占领南怀化北端河岸。是时,日军飞机10余架,协助其地面部队一再反扑,终被击退。
郝梦龄率部向占领南怀化之敌奋勇反击,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战斗异常激烈。经昼夜激战,占据南怀化以南之日军,大部被歼。此战,日中双方军队均伤亡数千人,第9军军长郝梦龄中将(牺牲后被迫晋为上将)、第54师师长刘家琪少将(牺牲后被迫晋为中将)、独立第5旅旅长郑廷珍少将等,均壮烈殉国。
连日鏖战,部队伤亡惨重,卫立煌除派陈长捷统一指挥中央兵团各部队继续作战外,并电呈蒋介石,请求迅筹援军。蒋介石即派第22集团军之第41军由潼关一带兼程驰援。阎锡山也急令第94师及第177师之第529旅由五台山之耿镇、龙泉关一带星夜赶赴兰台镇、二十里铺间,归卫立煌指挥。
与此同时,日军汽车400余辆,满载步兵,由团城口西进。卫立煌遂决心固守阵地,以等援军到达,再行反击。乃令第217、第218旅分别撤至忻口附近集结;第54师界河铺北岸之一部亦撤至界河铺以南占领预备阵地。并以第19军军长王靖国为中央兵团总指挥,第61军军长陈长捷为副总指挥。是日24时,卫立煌又对部队部署作了调整,将部队区分为左地区队、右地区队、中央地区队(即原左、中、右翼兵团),分别配置于张家庄、灵山、界河铺、大白水、南峪之线阵地,待后续部队到达,再由两翼转移攻势,包围歼灭当面之敌。
17日至19日,日军陆空协同不断向中央集团军之灵山、南怀化东北高地、官村、大白水等阵地猛烈攻击。守军击毁其坦克、装甲车各20余辆,使日军攻击未能得逞。自20日起,日军先后对中央集团军各阵地施放大量催泪性毒气,并向守军阵地实施爆破。
22日,日军增援部队萱岛支队也投入了战斗。守军顽强抗击,并适时组织反突击,双方形成拉锯战,战至11月1日,守军虽“战斗员伤亡三分之二以上”,“日耗两团上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1987年版,第510页。',但阵地仍巍然屹立。
还在日军准备向忻口进犯时,八路军各部队即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部署,向敌侧后展开了积极主动的攻击。第115师独立团于10月10日夜,攻占涞源县城。第120师之第358旅主力于10月8日,夜袭宁武县城。该师雁北支队于10月1日袭占朔县以北之井坪镇(今平鲁县城),4日又收复平鲁县城(今平鲁镇)。接着该支队对同蒲铁路朔县至大同段展开破袭战,10日在辛庄伏击敌运输队,随即逼近大同。
当日军主力于10月中旬向忻口阵地发起攻击后,八路军向该敌两翼及后方广泛展开了游击战。
第115师之第344旅主力于10月13日至14日在平型关东北小寨村附近,断绝日军交通。
15日,截击由灵丘方向驶来的日军汽车130余辆,并打退该敌一个营的数次反扑,迫其退回灵丘。接着第344旅主力干当日夜袭团城口,随后收复平型关及浑源具城。第344旅之第688团于15日夜袭沙河镇日军,缴获大批粮秣和军用物资。
18日,该团又一举攻克繁峙。
第115师独立团和骑兵营等部,则向察南、冀西之敌展开进攻。15日,独立团于广灵以南之冯家沟设伏,歼灭日军步骑兵100余人,缴获满载军用物资的大车120余辆、骡马300余匹。16日乘胜收复广灵县城。随后收复灵丘、蔚县、易县、浑源、阳原等县城。向冀西挺进之骑兵营等部,于18日克复曲阳县城。至29日,骑兵营等部又连克平山、唐县、完具等城,严重威胁了日军平汉铁路北段的交通。
经20余天的作战,第115师先后收复县城10座,切断了张家口至代县间日军后方交通线。
第120师向进攻忻口之日军右翼及后方展开广泛袭击。其第358旅旅部率第715团于10月13日夜向崞县西南之日军进击,一举攻占大牛店。随即于14日乘胜向南北大常、永兴村之敌进袭,毙伤日军120余人。第358旅之第716团深人日军侧后,打击敌人的运输队。
18日,该团在黑石头沟公路两侧进行伏击,毙伤日军300余人,击毁汽车20余辆。
20日夜,又以一部袭占雁门关;另一部破坏了广武至大和岭间的公路及桥梁,一度切断了雁门关至忻口的交通。
第359旅(欠第718团)在日军向忻口阵地发起攻击之时,星夜由平山地区进至忻口西北侧击敌人。10月23日,该旅在阳明堡西南之王董堡伏击日军运输队,毁敌汽车7辆。此后,不断袭扰过往日军,使敌交通运输进一步陷入瘫痪。
由于第115师和第120师的积极作战,使进攻忻口之日军与大同、张家口的交通中断,粮、弹、油料等供应断绝,迫使敌人不得不借飞机来输送给养。卫立煌10月24日在给蒋介石的密电中称:“敌自雁门被截断,粮秣极感困难,现向地方征发杂粮中。”'《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505页。'
为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连电嘉奖,蒋介石于10月17日致电朱德、彭德怀:“贵部林师及张旅,屡建奇功,强寇迭遭重创,深堪嘉慰。”'《民国档案》1985年第2期,第34页。电中所说“林师”指林彪任师长的第115师,“张旅”指张宗逊任旅长的第120师第358旅。'
日军在地面攻击受挫,遂由代县西南之阳明堡机场频繁出动飞机,加紧了对忻口阵地的轰炸。此时,八路军第129师先头部队第769团,进抵滹沱河南岸苏龙口一带,发现日军飞机不断由北岸的阳明堡机场起飞,遂决定出其不意,夜袭机场。
10月19日凌晨,第769团各部队分别进至预定地区。担任主攻的第3营顺利偷渡滹沱河,潜入机场,发起攻击,经过1小时激战,共毁伤日军飞机24架,歼灭日军100余人,八路军伤亡30余人,营长赵崇德光荣殉国。
这一胜利,沉重打击了敌军士气,使日军在忻口战场上一时失去了空中力量。
八路军各部队的积极作战,切断了敌后方运输线,削弱了日军的进攻力量,大大减轻了国民党军正面防御的压力,起到了暂时稳定晋北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