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进攻庐山北麓,中国军队利用有利地形,重创日军,遏制了日军攻势。至8月9日,日军第106师连排长死伤达半数,团营长一级指挥官死伤达8人,几乎失去了进攻能力。
为增援第106师,日军第11集团军命令第101师向庐山东南面的星子地区发动进攻,进而向德安推进。8月21日,日军第101师进攻星子,并向庐山南麓推进,中国第25军等部在星子一带同日军展开拉锯战。日军第101师久攻星子不下,而第106师已无力发动攻势,在这种形势下,日军第11集团军将第27师投入战斗。
9月中旬,日军第27师从瑞昌向武宁推进,沿途受到中国军队阻击,进展缓慢,直到10月5日才占领箬溪。期间,中国第9战区司令长官命令薛岳兵团3个军,在德安以西阻击日军。
9月21日,日军第106师于德安正面攻击未逞,以其所属第136旅向南进攻万家岭,企图包围中国第1兵团德安阵地左翼。中国军队第1兵团总司令薛岳及时令第66军2个师、第74军2个师、第4军2个师,对进攻之敌实施合围,自9月底起开始围攻,战斗惨烈。日军第136旅伤亡惨重,武器装备损失严重。第66军克石头岭,第74军猛攻长岭、张古山,争夺酷烈。
10月8日,日军第11集团军发现第106师陷于绝境,慌忙派飞机主运弹药粮袜救授该师。并派第27师前往救援。
10月9日,薛岳下令各师选派敢死队数百名合力攻击,当晚攻占万家岭、雷鸣鼓等地。此役,薛岳兵团毙敌3000人,伤敌更多,俘虏30多人,缴获轻重机枪50多挺、步枪1000多支,军马100余匹。时称万家岭大捷。
为改变战局,日军第11集团军将新补充的山炮团配同第106师,并令该师向德安西南推进;将野战重炮兵第13团配属第101师,令该师向德安东南推进;与第27师协同,会攻德安。中国守军进行了半个多月的阻击战,才最后放弃德安。10月27日,德安失陷。薛岳所部退至修水。11月1日,日军第101师攻占永修。至此,庐山、德安地区的战役告一段落。
(二)武汉以北地区大别山北麓的阻击战
7月14日,日本华中派遣军下令第2集团军向安徽合肥集结,准备向武汉进攻。7月中旬至8月下旬,日军第2集团军第10、第16、第13、第3师相继在合肥地区集结完毕,8月20日,日军第2集团军下达作战命令,决定分南北两路作战,北路第10师沿安徽六安至河南光州一线,向信阳推进,第3师力后援跟进;南路第13师沿安徽霍山至河南商城一线向武汉北面推进,第16师尾随第13师为预备队,并担负交通线的警备。
8月下旬,中国第5战区在大别山北麓加强防御部署,以第3兵团在六安、霍山以西至商城地区设防,准备迎击日军。其所部第51军部署于六安地区;第77军部署于霍山方面;第71军控制于商城东侧附近,准备对进攻之敌实施反突击。
8月27日,日军华中派遣军第2集团军发动进攻。28日,日军第10师击败中国第51军,占领六安,继续向河南固始推进。 29日,日军第13师突破中国第77军阵地,攻陷霍山,向河南省商城推进。9月2日,日军第13师攻占叶家集,当夜强渡史河,进攻富金山。中国第71军(军长宋希濂)在宫金山高地顽强阻击日军的进攻,不断反击敌人,予敌以沉重打击,歼敌1000余人,使日军每个连平均减员到40人。营长一级的军官伤亡也多。[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战作战》(2),朝云新闻社,1983年版,第142页。'
9月7日,日军第2集团军令正在向固始推进的第10师,派遣濑谷支队增援第13师作战。濑谷支队在向富金山前进途中,在方家集北侧受到中国军队阻击,无法前进。日军第2集团军又将第16师调到叶家集,支援第13师,并给第13师增配独立机枪队、独立轻装甲车队和炮兵部队等,加强该师攻击作战力量。9月11日,日军发动强大攻势,中国第71军被迫撤退,12日,富金山失守。9月16日,日军第16师攻占商城。9月17日,日军第2集团军命令第13、第16师突破大别山中国军队防御体系。9月20日,日军第13、第16师向沙窝、新店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利用大别山的险峻地形,巧妙阻击日军。日军第13师、第16师在突破大别山作战中,激战1个多月,以战死约1000人,伤约3400人的代价,'〔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朝云新闻社,1983年版,第151页。' 才突破大别山地区防线,于10月25日,占领麻城,然后沿宋埠、黄安(今红安)、河口镇向武汉推进。
向固始、潢川、罗山、信阳进攻的北路日军第10师,于9月4日渡过史河,6日进攻固始,中国守军第71军第181旅抵抗一天之后撤退,固始失陷。
9月12日,日军第10师逼近潢川,遭到中国第59军阻击。9月19日至20日,日军相继攻占潢川、光山、罗山等地,逼近信阳。这时,中国第5战区增加兵力,在信阳、大别山地区同日军第2集团军所属部队展开激烈的攻防战。
9月20日,日军第2集团军下令第10师进攻信阳,第3师在光山地区待机增援。9月28日,日军第10师改编为驮马部队从光山出发向信阳进攻。
中国第17军团所属刚到战场的第1军与第45军向罗山附近日军展开攻击,迫敌退守罗山城。日军冈田支队在罗山附近受到中国军队第17军团所部从两翼的围攻,日军第10师主力迂回到罗山南侧地区,向中国第17军团右翼发动攻击,中国第17军团两面受敌,被迫撤退。9月30日,日军第10师在罗山以西继续向信阳发动攻势,又受到中国军队阻击,激战两昼夜,才于10月2日夜突破中国军队阵地,在中国军队的持续阻击下,日军伤亡惨重,其中,步兵第39团由从庐山出发时的2800人,到9月末减少到不足800人。'〔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吏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朝云新闻社。1983年版,第147页。'
在这种形势下,10月2日,日军第2集团军令第3师从光山出发,经罗山北侧向信阳东北推进,策应第10师进攻信阳,于10月9日到达信阳东北15公里处的大洋河镇,10月11日进至信阳北侧,切断了平汉铁路交通线。日军第10师冈田支队于10月11日到达信阳东面,第10师主力到达信阳南面,与第3师一起包围了信阳。10月12日,日军在优势炮兵火力和坦克掩护下攻占信阳。中国守军进行顽强抗击,歼灭日军2610人。10月16日,日军第10师从信阳南下,沿平汉线西侧向武汉推进,相继突破平靖关、武胜关。中国守军在桐柏山地区顽强抗击日军进攻。日军第3、第10师于10月26日占领桐柏山地区后,向孝感、应城推进,协同第11集团军进攻武汉。
10月25日,日军波田支队攻占阳新、大冶后占领葛店,准备进攻武昌。
日军第9师10月27日攻占贺胜桥,切断了粤汉线。日军第27师从箬溪出发,10月18日攻占辛潭铺后,配合第9师向粤汉线推进,27日占领桃林镇。武汉已被日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
为保存军力以利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军委会于10月24日下令放弃武汉,撤退武汉地区部队,长江南岸部队撤至湘北及鄂西地区,长江北岸地区部队撤至鄂北、鄂西北地区。蒋介石当晚离武昌飞往衡阳。日军第6师26日占领汉口。波田支队同日占领武昌。27日,日军第116师与第6师各一部占领汉阳。至此,日军攻占武汉三镇,武汉保卫战宣告结束。
在保卫武汉的作战中,中国空军在苏联志愿航空队配合下,与进犯的日军飞机进行了激烈战斗,取得了重大战果。5月19日,中国空军第14队队长徐焕升、第19队副队长佟彦博,各驾一机自汉口起飞,至宁波前进基地降落加抽后,直飞日本,在长崎、福冈、久留米、佐贺及九州各城市散发了传单,并侦察了军港及机场情况,次日分别返回玉山、南昌,后安返汉口机场,首次完成远征日本本土的任务。
6月中旬,日军沿江而上向安庆等地开始进攻后,中国空军以主力轰炸长江日军舰艇以及芜湖等地日军机场,并抗击日军飞机的空袭。前后5个月的作战,共击落日军飞机62架,炸毁日军飞机16架,炸沉日军舰艇23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队保卫武汉的作战。在作战中,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表现了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他们在与中国空军配合一道对日军的作战中,取得了突出的战绩,其中许多人血洒长空,贡献出宝贵生命。(见附图6)
在日军沿长江向武汉进攻时,中国海军在九江至汉口间水道进行了激烈战斗。在武汉前卫之田家镇设置海岸炮,在武汉门户之葛店设立武汉区炮队,并在葛店至田家镇间布水雷。9月中旬起,中国海军一部与日舰在田家镇要塞展开激战,击沉日舰艇多艘,有力地迟滞了日舰沿江进攻。
武汉保卫战,从日军攻占安庆开始到武汉失守为止,历时4个半月,毙伤敌近4万人。此战意义重大。它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日本妄想迫使中国屈服、早日结束战争的计划,使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武汉保卫战使日本的战略进攻被迫停止,军事战略为主的方针彻底破产。
攻占武汉以前,日本实行“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妄想通过强大的军事进攻,一举摧毁中国的抵抗力量,迅速占领整个中国。经过中国军民15个月的奋力抵抗,日本兵力伤亡近45万人,军费支出近100亿日元,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都已达到空前的程度,国内人民反战情绪不断增长。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的猛烈开展,大片失地的收复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钳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拖住了日军的正面进攻,使日军受到严重威胁。在此情况下,日军不得不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转为战略保守,以主力回师占领区对付游击战争。这也意味着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彻底破产,被迫转入长期持久的不利局面。
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在新阶段中,正面战场的压力减轻,有利于正面战线正规军的补充整训,逐步恢复战斗力,坚持长期抗战。在敌后战场,由于日军集中兵力对付抗日根据地军民,战争的规模和频繁程度都将超过以往,抗日游击战成为战略相持阶段的主要作战形式,敌后战场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敌后战场激烈的争夺战,将使敌后军民受到巨大的锻炼和严峻的考验,并将为抗日武装的发展壮大,为坚持持久抗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编 举国奋战(1937。7—1938。10)
第十五章 武汉保卫战及广州作战
第二节 广州作战
一、中日双方的作战准备
早在1937年12月末,为切断中国南方物资补给线,日本陆军就提出了在广东大亚湾登陆作战的设想,但遭到日本海军的反对而中止。
1938年5月,日军大本营为了尽早结束“中国事变”,在确定进行武汉作战时,就认为同时进行攻占广州的作战较为有利,但由于船舶运输准备不足,所以决定侍攻占武汉之后再实施广州作战。7月,日军大本营认为船舶运输除满足武汉作战外,尚有余裕,遂决心在进行武汉作战的同时,进行广州作战。7月13日,日军大本营制订《以秋季作战力中心的战争指导大纲》,规定:“广东作战的目的,是切断蒋政权的主要补给线,并挫败第三国、特别是英国的援蒋意志。”'〔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朝云新闻社,1983年增印,第106页。'
8月中旬,日军大本营陆军部开始研究攻占广州的计划并进行攻占广州的作战准备。
9月7日,日军大本营御前会议正式作了攻占广州的决定。同日,下令编组第21集团军,担任攻占广州的作战任务。9月19日,下达第21集团军战斗序列,由古庄干郎中将任该集团军司令官,下辖第5、第18、第104师和第4飞行团等部队。并决定由海军第5舰队配合第21集团军,进攻广州附近要地,切断中国主要通往国外的补给线。
9月26日,日军第21集团军决定将进攻广州分为两期进行:
第一期,从10月12日开始,主力部队在大亚湾登陆,经惠州向东江推进;
第二期,侍后续部队到来后,突破东江防线,向广州北方推进,进攻广州,另以一支部队在海军配合下,于10月27日进攻珠江口虎门要塞,向广州逼近,配合主力从东北面进攻广州。
根据日军大本营的指示,日军第5师陆续集结于青岛,进行登陆和攻占虎门要塞的战斗训练。第18师于9月下旬在上海北部集结并补充装备,加强登陆作战训练。第104师于9月下旬集结大连,进行登陆作战准备。
10月上旬,日军第5、第18、第104师分别由青岛、上海、大连乘船起航,进抵澎湖集结,完成作战准备,待命出动。
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封锁了中国东海岸,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沿海地区,便成了中国从海外输入物资的主要地区。国民政府在广东设立第4战区,由何应钦兼任司令长官。由于广州邻近香港,日本如果进攻广州将损害英国利益,引起英国的对抗,因此,国民政府认为日本不敢贸然进攻广州。所以,没有把广州作为重点防御地区,而将抗战重点放在华中,从各省、包括属第4战区的广西,抽调大批兵力到华中作战,导致华南兵力单薄。在武汉作战期间,甚至还从广东抽出4个师的兵力参加武汉保卫战,使广东兵力减少到8个师。广州防务松懈,兵力空虚,成为日军易于突袭的目标。这时,中国第4战区第12集团军负责广东防务,余汉谋任第4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12集团军总司令,下辖3个军(8个师),其部署为:第135师守备虎门要塞地区,第151师驻惠阳,第157师驻潮汕地区,一部驻大亚湾附近,第156师驻增城,第154师驻从化,第158师驻广州东郊,兵力分散,戒备松弛。
1938年9月7日,蒋介石从广东省长吴铁城处得到情报,称日军在进攻武汉的同时,进犯华南。10月8日,吴铁城又急电告蒋:“据香港英军情报机关消息,敌拟派4师1旅大举南犯,或在本月真日(11日)前后发动”,指出主要攻击地区在大鹏湾、虎门一带。蒋介石及军令部对此情报不以为然,认为广州方面不会发生大的战事,还要求余汉谋抽兵增援武汉。
10月10日,蒋介石致余汉谋手令:“无论如何,须加抽一师兵力,向武汉增援,如能增此一师,即可确保武汉,否则,武汉将失,粤亦不能幸保。”'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60页。'
二、广州失陷
10月11日夜,日军第21集团军第5、第18、第104师编成输送舰队,从台湾海峡澎湖地区出发,进入广东大亚湾,当夜,月光皎洁,海面风平浪静,中国军队在滩头阵地守备的兵力仅为新编成的1个特务营,对敌行动毫无察觉。10月12日凌晨,日军在海军第5舰队数十艘军舰和100余架飞机掩护下,分别乘约300艘登陆舰艇突然在大亚湾强行登陆。中国守军溃退。
当日,日本首相兼外相近卫照会各国大使,宣布日本在华南战事开始,要求各国避免一切援华行动。同一天,蒋介石电令余汉谋调兵保卫广州。10月13日,日军第18师在大亚湾登陆,几乎未受到抵抗,便长驱直入,迅速推进,占领淡水后,于14日到达惠州附近。日军第104师在大亚湾登陆后,连续攻陷平海、稔山、吉隆,13日进抵惠阳南侧地区,作为后续梯队,尾随第18师推进。
10月14日,日军第18师以优势兵力向惠阳发起进攻。惠阳中国守军仅1个团。日军15日攻占惠阳,16日再陷博罗,19日进占增城。中国第4战区集中3个师的兵力在增城附近地区阻击日军,展开激战。日军在增城地区作战中投入兵力共5000余人,伤亡400余人。
10月20日,日军第18师突破中国军队防御,于21日到达广州东郊,中国军队发动反击,但未能击退日军进攻。当晚,日军第18师进入广州,中国守军撤离,广州失陷。
日军第104师于10月17日到达惠阳,21日进抵增城后,为切断中国军队退路,继续向广州以北推进,22日攻占太平场,23日占领从化,与日军及川支队会师。
日军第5师10月21日在第5舰队配合下,进攻珠江口虎门要塞,22日晨乘船到达珠江口,然后溯江而上。
10月22日夜至23日晨,日军第5舰队出动110架飞机配合舰队炮火,轰击并摧毁了虎门炮台。当晚日军第5师占领虎门要塞。
26日攻陷广州西面重镇佛山,29日到达广州南部。至此,日军控制了广州及其附近要地。
对于第4战区轻弃广州,中外各界人士反应很大。国民政府驻美大使胡适于10月23日致蒋介石的电报称:“广州不战而陷,国外感想甚恶。据最可靠友人报告:罗斯福总统已悟事势非高论所能挽救,正苦思切实援助步骤,盼望我能坚持一两个月。”'张蓬舟:《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第3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页。'
广州作战是在武汉会战期间进行的。日军占领广州,控制了华南的部分地区,并为其以后的南迸作战,建立了一个前进的基地。广州失陷,使中国失去了重要的国际物资输入线,给持久抗战造成了新的困难。
第三编 举国奋战(1937。7—1938。10)
第十六章 陕甘宁边区的建设和巩固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建设
一、陕甘宁边区的正式形成
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中央提交的《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再次提出:“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随后,在国共两党代表谈判中达成协议,陕甘宁特区改为陕甘宁边区,作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的一个直辖行政区域。
9月6日,中国共产党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正式改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1937年11月至1938年1月,亦称陕甘宁特区政府。' 并在延安成立。林伯渠、张国焘、秦邦宪、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郭洪涛、马明方、高岗等9人为边区政府主席团成员,林伯渠为主席,张国焘为副主席。
10月12日,国民政府行政院第333次会议,指定划以陕西省之延安(肤施)、安塞、保安(志丹)、安定(子长)、延长、延川、栒邑(旬邑)、淳化、定边、靖边、甘泉、鄜县(富县)、米脂、绥德、葭县(佳县)、清涧、吴堡,甘肃省之庆阳、合水、环县、镇原、宁县、正宁等23县,并以宁夏省之花马池(盐池县)及神(木)府(谷)区、关中区部分地区,归陕甘宁边区政府直接管辖,并为八路军之募补区。边区东靠黄河,北起长城,西接六盘山脉,南临经水,南北长近500公里,东西宽约400公里,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
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伟大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指导中心,是八路军、新四军的总后方。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高度重视和关心陕甘宁边区的巩固和建设。
早在1937年5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就确立了把陕甘宁边区“造成抗日和民主的模范区”的边区建设总方针。1938年10月,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赋予陕甘宁边区的任务是:“进行切实的抗战动员,民主政治的建设,文化教育工作的普及,增进国防与民生的经济建设,肃清土匪汉奸,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在全国起模范的与推动的作用。”'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79页。'
根据中共中央所赋予的任务和提出的建设方针,陕甘宁边区在已经开始的各项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抗日军事各方面的建设。
二、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
实行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纲领的一项重要内容。陕甘宁边区依据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于1937年4月制定出第一个选举条例,并从5月开始,实行不分阶级、不分党派、不分宗教信仰、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民主选举。到1937年11月,完成了乡、区、具各级选举,成立了边区各级议会和人民民主政府,从而奠定了边区抗日民主政权的群众基础。
实行议会(后为参议会)民主制度,是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中的最重要的民主制度。边区在乡、区、县各级选举的基础上,于1937年底进行边区议会的选举。毛泽东和边区政府十分重视这一选举。
1937年11月13日,毛泽东致电八路军各级领导和政治机关,要求八路军必须积极的热烈的参加特区大会的选举,并指出:“当此抗战紧急,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特区政府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首先在西北广大地区,实施抗日的普选的民主政治,做全国民主政治之先导。特区大会的开幕,将更进一步推动全国的民主力量,围绕在特区政府周围,在活的榜样之下,为实现全国的民主制度而努力,为救亡图存而抗战到底。特区民主政治的实施,在巩固和开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