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儿不为奴-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酬叙军功。这些村落的村长除了一部分原后营营管外,便是从军中退下来的伤残士兵。
安置后营老弱时,周士相特意让宋襄公按原先的地域和血脉关系来安置,这使得分散于各乡的新村凝聚力十分强大,再加上有太平军撑腰,当地人也不敢欺凌这些外来户。
成立新行政区,组建保安队,组织新村民众进行春耕生产,又要细化各乡公所的具体职事,加强各乡、各村与县里的联系,又要落实新的动员制度,盘点各乡物资……种种事务,千头万绪,不是短时间就能落实到位的。
周士相也是当个甩手掌柜,他只把大的政策和方针对廖瑞祥和宋襄公说明,具体执行他便不过问了,只每过十天询问一下最新进展而矣。这便苦了廖瑞祥和宋襄公,过完年没多久,两人白发就更多了。
廖瑞祥有了永历朝廷正式的官凭和官印,成了正七品的官员,宋襄公却仍是挂着太平军总务钱粮官的名头,并无永历朝廷的正式官身,这让周士相对其十分愧疚。宋襄公倒是豁达,对有没有正式官身并不在乎,他越是不在乎周士相越是愧疚,索性便借着广东总督连城壁给自己的记名潮州总兵衔头重新整编扩充太平军,也将太平军正式成军。
立营头是立营头,成军是成军。现今南明军队任何一家都能新建营头,一些山里的土匪只要愿意接受明军招安也能立营头,但这营头名号繁多,叫什么的都有,人数也多少不等,并非建制化,在永历政权眼中也是可有可无的。而成军则要比立营头正式得多,首先能成军的最少也得有永历朝廷授予的总兵官衔,而不是随便一个游击、都司就能拉出来单独成军的。
永历朝廷没有给周士相正式的总兵衔,但两广总督连城壁出于权宜之计给了周士相记名潮州总兵的官衔。明朝的总兵官并无固定品级,也非常授,统辖兵力、编制定员也不定。一般能任总兵者多为世勋公侯或卫所都指挥担任。大明军制以卫所制始,以都指挥使、卫指挥使、千户、百户、总旗、小旗为军官编制,遇战事则临授总兵官,总兵以下则加副将、参将、游击、守备、千总等。如吴三桂当年便是以都督指挥担任辽东总兵官。
崇祯年间,即便关内关外战事连年不断,各地总兵官也不过30余人,其中加将军号能称为“总镇”或“大帅”的更是寥寥无几。甲申以后,总兵官就变得泛滥了,仅广东沿海各地的总兵官就高达十多人,记名总兵更是多得飞上天。总兵这个衔头当真是不值钱了。
不过再是不值钱,有记名总兵这个衔头在,周士相和太平军便是属于永历朝廷编制内的兵马,再也不是那种可有可无的营头。若不是连城壁实在是有心无力,只怕这会早按惯例派监军到香山来了。
进驻各乡的太平军现在都在招兵买马,随着队伍的扩大,原先的百户、总旗制肯定已不合适,所以周士相便借着记名总兵这个衔头决定在军中实行新的指挥体系。换句话说,周士相要为部下们升官了。
在升官之前,周士相命各营将新近征兵情况报上来,虽然香山百姓不是群起而参军,但各营报上来的数字还是让周士相颇为满意的。
兵招得最多的就是驻永乐乡、长宁乡的陷阵营。
铁毅在当地对地主士绅进行了残酷的清洗,可以说将原本骑在二乡农民头上的士绅全部杀光,不仅如此,他还把当地的宗族势力也连根拔起,这个举动虽让太平军名声大坏,也让当地的大姓对太平军极度仇恨,但却收到了非大姓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在分到原先他们想也不敢想的上等田地和地主家的浮财后,又看到新安置过来的太平军家属享有的优良待遇后,永乐、长宁两乡的农民对参加太平军极度热情。截止正月底,陷阵营共招收了1950人的新兵。
其次便是驻龙眼都的虎捷营招兵最多,因为龙眼都邻近谭江,当地百姓对于江对岸新会发生的战争并不陌生,都知道清军在新会遭到了大败,又看到江上布满了明军水师,所以对于清军的恐惧大为减少。宋襄公亲自坐镇龙眼都进行的土地整并又给了这些百姓甜头,秦智生又竭力约束军纪,做到对当地村民秋毫无犯,因此虽说当地的宗族力量尚在,但宗族对于村民参加太平军并不反对,这就让秦智生顺利的招到了1200名新兵,其中有400多是常年在江边打鱼的渔民。
驻良字都的雄威营也招了600名新兵,驻仁厚坊的震虏营招了700人,驻前山寨的近卫营招了900多人。各营都在招兵买马,齐豪也没闲着,趁着整训炮兵的空当,也招了500多新兵。再加上陆续有从七娘山、梧桐山等山中走出的明军残兵加入太平军,使得太平军的兵员人数从渡江后的4000余人扩充到了12000人。
兵是招得不少,但新兵都没经训练,更未经战阵,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而且重要的是太平军从香山夺取的清军粮草在不断消耗,在新粮未收之前,宋襄公给出的缺粮期长达两月。同时他提醒周士相,这年头打仗其实拼的不是双方战斗力,而是拼得是当官的能不能让部下吃饱肚子。
第273章 粮食
宋襄公的话,周士相非常认可,前世时他就知道一句名言,那就是战争打得就是后勤,没有后勤保障的战争是没有胜利希望的。而放在这个时代,这句话便可以直接归纳为——明末的战争就是粮食的战争。
崇祯年间的流民造反,归根结底就是百姓饿得受不了,为了活命他们只能拿起武器造官府的反。满清在关外的叛乱同样也是如此,为了能吃饱吃好,他们便只能打比他们富裕的大明主意。满清入关以后,北方为何能短时间被他们平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方的人口没了!
人少了,粮食自然就够吃。肚子里有食,老百姓才不问你是汉人朝廷还是胡人朝廷,谁能让我们填饱肚子,谁就是朝廷!
尽管前世之时很多人鼓吹满清的统治,但身临其境的周士相却简单的认为,满清能够窃取中原并能够迅速稳定局面,是因为他们在汉人地盘上无数次的屠杀所致。
屠杀不是因为汉人的反抗,而是因为他们没有粮食!
满清无法提供粮食给汉人百姓,但又怕他们饿得受不了反抗,便索性将他们统统杀了。这样人没了,地里的出产再少也够剩下的人填饱肚子,如此就不需要满清背负明朝的沉重人口负担,也不用再怕重走明朝灭亡的老路,这么划算的买卖鬼才不干呢!
清军能打仗,是因为他们能吃饱,太平军想要打败清军,同样也要让士兵填饱肚子。只有吃饱了的士兵才有力气上战场,只有吃饱了的士兵才会念叨让他们填饱肚子的人好。
有奶便是娘这五个字无论是周士相的前世还是今生,都是一句贬义话,往往是形容人忘恩负义,不过放在军队上面,这五个字可就决定一切了。
为何太平军能够新招6000新兵,难道这些新兵都是心怀家国,身负血海深仇要和满清不共戴天的吗?显然不是,他们来当兵,是为了吃上太平军的军粮,是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同时也为家人从太平军这里获取好处。如果太平军不能让他们吃饱,他们就会不满,进而对太平军在香山施行的政策怀疑,最终,他们会抛弃太平军,甚至反过头来咬太平军。
人心就是如此。
周士相从没奢望这些新兵里有多少真正反清复明的义士,所以他必须解决军粮的问题。休说2个月的缺粮期了,就是一天也不行。不但要保证有米,还要保证不定时能吃上肉,至少得让士兵们有足够的力气参加训练,有足够的底气奔赴战场。
张安从肇庆带来了北京将在广州设满城的情报,同时也花重金从唐三水那里搞到了广东各地驻防清兵的底细。
最迟到三月,北京来的满州八旗就会抵达广州,到那时,一直在广州憋着的尚可喜肯定会老虎出洞,现在周士相很难判断尚可喜到时是先打新会还是先扫荡香山的太平军。不过无论尚可喜先选择哪个方向,对太平军都不是好事。
张安能够将唐三水的利用价值压榨到最大,让周士相十分吃惊,这个当初他在罗定心血来潮而设的军情司大使真是叫人刮目相看。
周士相让宋英陪张安在香山各乡转了转,其后从公库取出600两黄金交给张安,他让张安回到肇庆后尽可能将情报网发展到广州,并且马上建立和香山的两条秘密联络通道。
第一条通道是经广州到香山,第二条则是经新会至香山。周士相叮嘱张安,这两条秘密联络通道一定要派最信得过的人掌握,且两条线上的情报员不能知道对方的存在,同样一条情报也必须经两条线同时向香山传递,这样哪怕其中一条出了问题,另外一边也能把情报送到。
周士相前世只是普通的士兵,对于情报和构建情报网、情报人员培训等等也知之不多,但他那些从电影电视中看来的地下斗争戏码却绝对是这个时代最有价值的情报知识了。所以他抽出两天时间将自己所知的有关情报战线的知识尽数教给了张安和宋英,又调了8个从罗定起就追随太平军的老兵让张安带回肇庆,以便加强他手中的力量。
得知张安和唐三水搞了个米行后,周士相便问张安是不是能将粮食偷偷运送一部分到香山来,对此,张安有些为难,毕竟肇庆和香山之间离得太远,中间又隔着广州城,明目张胆的运粮到香山肯定不行。但张安还是答应回去找唐三水通通路子,看看是不是能经新会这边往香山运粮。
新会现在由陈奇策的水师和镇国将军朱统等人把守,他们也缺粮得很,要是张安真的通了唐三水路子秘密从肇庆运粮过来,周士相敢肯定陈奇策和朱统他们绝对会想从中分上一杯羹。这不是说陈奇策他们贪婪,而是现实所逼。
周士相让张安回去想想办法,要真不行也就算了。若是唐三水答应帮忙,粮食真能运到新会,那到时他再和陈奇策他们商量此事。不管怎么也得分他们一些,毕竟他们也困难,而且还得指着人家用水师把粮食运过江呢。
张安走后,周士相接连两天都是在和廖瑞祥、宋襄公商量粮食的事情。
各乡公所成立后,乡长们接到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到各村征收永历十年的税粮,说是收永历十年也就是今年的税粮,可今年年关才过,这春耕还没开始,所以实质上太平军征收的是永历九年的钱粮。
永历九年也就是顺治十三年,当年清朝委任的香山知县孙文正已经征收过两季钱粮了,且因为新会包围战所需,又加征了一次,饶是香山水土肥沃,一年两熟(前山寨等地可达三熟),也经不住清军如此征收。原以为太平军是要征今年的夏粮,不想征的却是去年的秋粮,这让很多刚刚从太平军手中尝到甜头的农民大为不满,各乡公所对于县里的征粮命令也是牢骚满腹,认为征粮是应该,可不能今年征去年的粮啊,这让百姓们如何想,也让乡长们如何办差?
不过很快,县里又来了公文,要各乡马上清查辖区内的人口,并重新登记做成黄册送县里。与此同时,凡登记在黄册中的丁口一律不再向官府出徭役,不但如此,往后官府需要征发百姓修路修桥、挖沟筑渠、出差运输都跟从前不一样了,不但不需要他们自带工具、口粮,反而提供吃住,完工后还能以一日6文的价钱结算役钱。
与胡萝卜一同砸下来的还有大棒,凡是不配合官府登记造册的,不但不免徭役,更要地税加重,官府但有事摊派,这些人家也是最先征发的。
第274章 生产
永历十年征永历九年的钱粮,这放哪朝都是件稀罕的事,但听有提前征若干年后的,没听说有征从前的。
周士相偏偏这样做了,但他的目的并不是真的在香山来一次刮地皮,而是要借这个理由把那些隐藏人口全部挖出来。
廖瑞祥接手新会县衙时,衙中六房的吏员大多没有跑,反而聚在一起将县里的大小公文、核档文案尽数保管好等侯新县官接手。吏员们此举也是常态,无论明官来还是清官来,都需要这些吏员协助,否则县里的公事官员们都是两眼抹黑,什么都不知道。有这些地头蛇帮忙,新接任的官员可以很快将衙门运转起来,而这些吏员也能够继续留任保住饭碗。正所谓宾主尽欢,何乐而不为。
有前番在新会的短暂知县生涯,更有曾为某知县师爷的经历,廖瑞祥对于衙门吏员的道道也是熟知,奏禀周士相后将他们都留任了下来。
接手县衙后的第一件事,廖瑞祥便是叫吏员们将香山黄册从库房中取出,然后按各坊都一一清查在册丁口,最后报给周士相的数字是香山共有7600户,总人丁49000人,其中丁口25800人。
这份黄册是永历七年,也就是顺治十一年的时候香山县造册的,而顺治三年绍武政权在广州成立时,当年香山造册的总人丁是126000余,丁口53000人。
前后相隔八年,香山人口锐减一半。这还是得益于香山本就是人烟稠密之地,土地又极其肥沃,更有水乡便利条件,与之相对的罗定、高州、廉州、肇庆等地却是有很多县只余千把人口,很多乡里都是渺无人烟。
两万多丁口按大明律都是要缴皇粮的,香山地册统计的田亩数将近40余万顷,也就是说单纯以帐面数字盘算,香山的成年丁口每人应该能种近20亩地。但事实是香山这400多万亩土地大部分集中在地主手中,只有一半的田地掌握在普通百姓手中。而各乡公所报上来的情况又显示,当地百姓有近三分之一都是没有自己土地,专以租种地主家土地为生的佃户。
土地是这个时代百姓的命根子,也是维持任何一个政权的根本所在。周士相精力有限,不可能学后世伟人般自己做个详细的土地调查报告,所以他只能从这些帐面上的数字来计算自己每年能够从香山得到的钱粮总数。结果算下来的结果是,按一年征收两次,一次夏粮,一次秋粮计,太平军只能从香山农民手中得到10000多石的粮食,换算成斤数,则是100多万斤。
猛一听,100多万斤粮食绝对是个天文数字,堆起来能上天。可摊到太平军每个士兵头上,一人只有100多斤粮食。100多斤粮食如何能养一个士兵一年,还不包括战时额外的补给。士兵都不够吃,更休提安置在各乡的原后营老弱妇孺在夏粮收割前都要无偿供应他们粮食以及粮种。
这么多的土地,却只能得这么点粮食,粮食哪去了?单以土地来算,每年至少也要200多万斤粮食才对。
答案是粮食在那些地主士绅手中,他们掌握了香山大半的土地,在剥削佃户的同时,他们一粒粮食都不用交给官府,因为他们是有特权的士绅!
问题绕来绕去又绕到了地主士绅头上,永乐、长宁等乡已经不存在地主,所以当地的田地全部被当地乡公所拿来分了,龙眼都也好些,乡里的地主跑了一大半,只剩几家在观望形势。其他乡,情况很不好,在乡举人好几十个,原先家中有做过官的更是多达上百家,这些家族一律称之为士绅家族,祖上有很多还是做过大官的。
廖瑞祥不同意拿这些地主士绅开刀,宋襄公也反对,周士相本就无意把名声弄坏,所以他没有杀人夺地的心思,然而他又必须要解决缺粮的问题,所以三人合计后,决定以温和的形式从地主士绅手中把粮食抠出来。
征粮是动作的借口,清查隐藏人口则是逼士绅们就范的第一个手段,而免徭役等配套的政策则是吸引隐藏人口主动登记的诱饵。
所谓隐藏人口实际就是历朝历代的通弊,凡是有举人身份的读书人中了功名后都会得到一系列的政策优待,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免赋税。这个优待政策就使得很多农民因为贪图小利而将自己的田地投充到士绅名下避税,久而久之,这些农民就成了士绅的佃户或直接成为黑户,原本应作为丁口登记入官府纳粮名单的他们就此消失了,随同一起消失的就是无数的土地。
与此同时,有了功名地名的读书人做了官后,同样也会在家乡大肆购并土地,在任时可能吃相还好些,致仕后就变本加厉了。士绅土地不断增加的同时,官府的税入却变得越来越少,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香山有40多万顷的田地,可太平军只能按册征收不到400万斤的粮食。
不能小看士绅的贪婪,宋襄公说当年嘉靖朝的首辅徐阶在其老家就吞并了二十多万亩土地,香山的士绅虽没出过徐阶这等大人物,但做过尚书的有,侍郎的也有,知府、知县就不计其数了。这些人没一个不给自家置田产的,二百年下来,香山境内还能有一半土地属于普通平民已经是相当难得了。
胡萝卜加大棒把士绅名下的黑户挖出来,就是断了这些士绅的根,没有人替他们种地,他们的田产再多又能如何。为了让这一政策落实到实位,周士相又命各乡驻军以清查清军奸细的名义入村细察,凡登记的都发给新的凭证,没凭证的则一律抓到乡公所看押起来。
突然开到村里的太平军吓坏了那些还在观望风色的黑户们,也吓坏了地主士绅们。七天内,香山县的丁口就增加了9000多人。
把黑户挖出来不让他们再替士绅种地显然不现实,太平军不可能养着他们,所以接下来就是谈判的事。
宋襄公代表周士相和地方上的士绅谈判,最后达成的结果是地主藏下的黑户都要登记造册,并且都要按丁口缴纳钱粮,但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所以官府允许他们继续租住从前的土地,并从这些田产中收取应缴钱粮。这个土地自然就是属于那些地主和士绅家族的,也就是变相的由地主和士绅们承担了他们所隐下人口的税粮。
这是个变相的士绅一体纳粮制度,也是太平军以高压落实的一条政策。这个政策目前也只能在香山实行,因为太平军对香山有绝对的控制权,换在其他地方是想也不用想的。
另外,香山各乡有田产达到200亩以上的地主和士绅自愿向太平军“输捐”军粮,数量按田亩数逐级递加,最终共“输捐”大米6550石。
迫于太平军的强势,香山境内的地主士绅只能咽下这个苦果,但事情以后的变化却让他们更加愤怒。
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青壮劳力从事生产任务,周士相又让新会县衙出台了一个吸引流民的政策,就是但凡迁至香山的流民都可以从香山获得一块田地,面积从三亩到十亩不等。只要流民在这些土地上耕种满五年,这块土地就永远属于他。而在此期间,他只需向官府缴纳田间产出的三分之一即可。
香山哪来的流民?
所有士绅都瞪大眼睛看着乡公所和村公所新张贴的告示,他们都清楚无误的明白官府口中所谓的流民就是指那些被他们藏下的黑户!
黑户们也的确动心了。
……
征粮告一段落后,香山县衙、各乡、村公所便将精力主要投放在恢复生产和春耕上面。为了有效利用境内现有生产物资,各乡公所统一组织百姓生产,耕牛、犁耙等重要生产工具更是重点保护。一些乡公所也试验将分散的独户种植转为整合统一耕种。
商业也在逐渐恢复,香山县衙鼓励县中小手工作坊加大生产,各乡设集摆市。从前的苟捐杂税也大多免除,只收取商品市值一定额度的税金。打造生产工具的铁匠坊得到了香山官府的重点扶助,无偿提供资金让他们扩大生产,争取能提供更多的铁器生产工具用于春耕之中。
太平军缴获的牲畜很多,统一饲养负担太多,宋襄公建议不如将牲畜分给各乡交由村民饲养,将来再从他们手中以等价金银购回。一来可以减轻太平军的负担,另外也可以让村民心定下来,融入到太平军中。这个提议得到了周士相认可,指示各乡以后多养猪,村民养的猪越多,太平军除了市价购买,还会有额外赏赐。
因香山境内水系发达,各乡公所也相继按照县衙吩咐组织人手养鸭、养鹅,成立专门的打鱼队,落实县里要求尽可能提高鱼、肉生产的政策指示。
在各项民政事务稍稍走上轨道后,周士相于二月二,龙抬头那天,在香山县治仁厚坊召集太平军试百户以上军官共商成军之事。
第275章 成军(上)
高要授旗时,周士相共任命试百户以上军官共有16人,现在只剩9人。阵亡军官有百户葛正、试百户林再生、彭大柱、吴麻子、郑大牛、张二江共6人,另有试百户李辅国因扰乱军心被周士相斩杀。
死去的7人中,葛正和彭大柱是大樵山出身的老弟兄,吴麻子是罗定投降的江西营兵,郑大牛、林再生是罗定的贫民,张二江是德庆之战被俘虏的营兵,李辅国则是高要投降的驻防绿营把总。
尚余9人分别是雄威营百户邵九公、试百户王有喜;原震虏营百户葛正弟弟葛义,试百户宋二牛;陷阵营百户铁毅,试百户郑铁柱;近卫营百户蒋和以及虎捷营百户秦智生,另外还有原负责公库军的百户赵四海。
高要整编时,周士相定五营军制,各营共有战兵500人,伙兵20人,全营520人,小旗以上军官35人。五营合编总兵员为26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