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细数三国豪杰-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书由}网。cc提供下载

网所有小说免费下载

细数三国豪杰  


第一章 前言
(更新时间:2006…11…7 22:34:00  本章字数:2707)


  前 言
  史学上对三国时期的划分是从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也就是从魏文帝曹丕称帝到东吴末帝孙皓被俘、三家归晋这短短的六十年。而广大读者心目中的三国时期则开始于东汉末年的董卓乱政,甚至更早的黄巾起义。项飞认为公元189年是一个里程碑。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汉灵帝驾崩,少帝刘辩即位,几个月后被废,灵帝中子刘协即皇帝位,是为献帝,从此拉开了三国的序幕。
  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是相对稳定的一个时期,而从公元189年到公元220年则是诸侯割据,群雄并起,战乱频发的年代。这期间,涌现了一大批英雄豪杰,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忠勇书写了历史,用鲜血和生命注解了这个跌宕起伏的年代。本书以史料为依据,简要介绍并评论了这一时期的杰出人物。《三国演义》只是小说,不是史书,为了艺术性对不少史实作了修改(无论毛本还是罗本)。但因其流传甚广,不少读者以之为史实,本书将顺道指出《三国演义》中与史实不符之处。
  魏、蜀、吴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曹操、刘备、孙权,让我们先简单评论一下这三个人。项飞认为曹操是当之无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相当优秀的战略家。他面对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准确地制定了战略方针,能剿灭就剿灭,能招降就招降。先打谁,后打谁,这个战略顺序是不能错的。而且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步棋走得太好了,可以说这奠定了他日后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同样也有机会挟天子,可是他错过了(此事在后文有详细介绍),在这个问题上可以看出曹操比袁绍高出一大截。曹操还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他在文学上的造诣超出很多人的想象,至少项飞以前就没想到他的文学造诣如此之高。如果曹操只想青史留名的话,他其实什么也不必做,一首《短歌行》就足矣。曹操想要的当然不止这些,因为他会成为魏武帝。
  刘备是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与曹操相比,他在军事上略显逊色,但他在政治上更胜一筹。这固然得益于他汉室宗亲的出身,但更主要的是他的仁德。刘备在未发迹时没有自己的根据地,投靠过陶谦、袁绍、吕布、曹操、刘表,除刘表外呆的都不长久,而且不是主人要杀他,就是主人的手下要杀他,总之相处不睦。但即使这样却没人说他“背主”,似乎大家都认准了刘备不是人下人,早晚会“乘雷上天”。刘备先据荆州,后取两川的战略部署,事实证明也是正确的。但他称帝后不顾众臣反对执意伐吴,是其最大的战略失误。也许这就是所谓“仇恨蒙蔽了心灵”。
  孙权也是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在东吴几次面临紧要关头的危急时刻,他总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赤壁之战,孙权采用少数派的意见,选择了抵抗。当然,孙权也不是总是正确,他也有战略失误的时候,比如袭取荆州。孙权执政的后期更是犯了高龄帝王的通病:多疑、嗜杀,好像很多高龄皇帝,尤其是开国之君上了年纪后都有这个毛病。
  本书采用的史料主要来自正史,如:陈寿所著,裴松之作注的《三国志》,范晔所著的《后汉书》等。但是在写作过程中发现《三国志》的记载有时过于简练,尤其是蜀国部分。当然这不能怪陈寿,因为蜀国是三国中唯一一个没有记录本国历史的官方史书的国家,这也是现在很多人诟病诸葛亮的一个理由。为了弥补正史的不足,项飞适当地采用了一些所谓野史,以有助于读者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下面回头说一下陈寿和他的《三国志》。《三国演义》中说,陈寿的父亲陈式原是蜀国的将军,后来因为违反军纪被诸葛亮所斩。因此,很多人认为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有意贬低蜀国。项飞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我们要相信史官的道德水准和职业操守。而且众所周知,演义和传说中的人物往往比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更具传奇性,我们不能因为两者差距太大而否认史书。
  历史上的陈寿又是什么样的呢?《晋书 陈寿传》说陈寿字承祚,没说他的父亲是谁,也没说被诸葛亮所斩。但是说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马谡兵败为诸葛亮所斩,他被连坐受髡刑。而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不知为什么一直看不惯陈寿。陈寿在为诸葛亮立传的时候说:“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又说诸葛瞻“惟工书,名过其实”。 要知道那时诸葛亮虽还没有像后来那样被神化,但是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形象已经很高大了。陈寿这样评价诸葛父子就等于激起公愤,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晋书 陈寿传》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丁仪、丁廙在当时的魏国声名显赫,陈寿对他们的后人说如果拿千斛米来见我,“当为尊公作佳传”。丁氏后人没理他,于是陈寿就真没为他们作传。不过《晋书》在记叙这件事的时候,用了两个字“或云”,也就是“有人说”,也可以翻译为“听说”、“据说”。在史书中用这样的词来叙事可真少见,这件事的真假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以“或云”说事,其真实性和说服力都要打个折扣。
  虽然时人对陈寿的人品各持一词,但对他的文学造诣却有口皆碑,尤其是对《三国志》更是推崇备至,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当时的大才子、文学家张华(曾著《鹪鹩赋》和《博物志》)看了《三国志》后对陈寿说:“当以《晋书》相付耳。”如果对《三国志》不满意,怎能还让他写《晋书》?还有个大才子叫夏侯湛,祖父和父亲曾任魏国的兖州刺史和淮南太守,他当时正在写《魏书》,看了《三国志》之后,便“坏己书”。这些记载从侧面肯定了《三国志》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晋朝与三国紧邻,对那段历史记忆犹新,还没有因为传说和记载失误产生太大的偏差。很多晋人更是亲身经历了那个历史时期,比如陈寿。所以说,如果《三国志》纪事不准确,是不会得到时人如此高的评价的。
  另外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小问题。晋是在魏的基础上建立的,而魏又是得自于汉,所以晋人以魏为正宗。在《三国志》中,对魏国皇帝的纪事用的是记载帝王的文体“纪”,如《武帝纪》、《文帝纪》。对另外两国的皇帝则用的是“传”,可能由于陈寿是蜀国人,所以他对刘备和刘禅分别称为“先主”、“后主”。到了东吴,干脆称为《孙权传》了。
  近来有些学者和网友在讨论曹操、刘备、孙权的综合能力,还有人想给他们搞个排行榜。项飞认为完全没必要,他们的能力应该在伯仲之间,无法分出先后,明证就是魏、蜀、吴三国谁也吞并不了谁。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国中魏占天时,吴据地利,蜀得人和,可是三国实力的排列是:魏〉吴〉蜀,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这和孟子说的不一样,不知哪位高手能给解释解释。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一章 出师表
(更新时间:2007…4…26 16:56:00  本章字数:802)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第一章 后出师表
(更新时间:2007…4…26 16:57:00  本章字数:791)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第一章 结束休假
(更新时间:2007…7…30 18:00:00  本章字数:63)


  休假回来了,这一趟可真累!明天开始恢复上传!因为上两周没有更新,所以本周只有十个精,已经都加进去了,想加精的书又只能等下周了!');
 
 

第一章 公告
(更新时间:2007…9…1 23:01:00  本章字数:204)


  感谢大家长期以来的支持!
  起点一直不肯签约,让我感觉很不爽,不只是经济上的,还有一种不被认可的感觉。这部书写到现在写不下去了,我曾说过本书不会TJ,为了不食言,只好提前结束了(自欺其人)。但我还打算试一次,既是给起点一次机会,也是给自己一次机会,如果仍然不能签约,本章完成后就不再更新了——这也是《二袁》这一章写得这么长的原因。
  说实话,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希望大家理解。
  项飞
 
 

第二章 曹操 第一节
(更新时间:2006…11…10 12:40:00  本章字数:5710)


  
  曹操是曹嵩的儿子,可曹嵩是谁的儿子就不知道了,《三国志》说曹嵩“莫能审其出生本末”,只说他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瞒传》上说“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并且说曹操与夏侯惇是“从父兄弟”。很多史料及演义采信了这一说法,这很可能就是史实。曹操和夏侯惇都是沛国谯人以及曹操对夏侯惇的无比信任都从侧面验证了这一说法。曹嵩的养父曹腾可是个了不起的太监,司马彪的《续汉书》说他“素以仁厚称”,并且为国家举荐了很多贤才,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更了不得的是,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睿在太和三年追尊曹腾为高皇帝。一个太监能享此殊荣并受祭祀,大概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项飞读史不少却也没见过第二个这样的太监。
  曹操一名吉利,小名阿瞒。《三国志》说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简而言之就是不务正业。《曹瞒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曹操的叔父见曹操游荡无度,就几次让曹操的父亲进行管教,曹操“患之”。有一天曹操和叔父在路上相逢,立刻假装中风。叔父赶快跑去告诉曹嵩,曹嵩跑来一看,曹操好好的。于是就问儿子怎么回事,曹操说:“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而。”从此以后,叔父再说曹操的不是,曹嵩都不信了。曹操“于是益得肆意矣”。
  曹操后来成为一方霸主还是不能改掉“任侠放荡”的毛病。他有时候和众将在酒席间恣意谈笑,说到高兴处,伏案狂笑,一头扎到盘子里,弄得满脸汤汤水水,连头巾都弄脏了。
  曹操的父亲曹嵩官至太尉,有人说这是买来的官,项飞认为不排除这种可能性。这在汉制中可是常设官职里最大的官了(太傅最大但不是常设官职),位居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首。所以说曹操也是高干子弟,他也因此得以见到了很多名士。多数人对曹操不以为然,以为他只是一般的纨绔子弟,只有少数几个人看好他。其中包括太尉桥玄,他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岂在君乎?”可见桥玄对曹操评价之高,《魏书》更是记载桥玄甚至把自己的身后事以及家人都托付给曹操。当时以点评人物著称的许子将给曹操做出了妇孺皆知的评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二十岁的时候举孝廉,随即当上了洛阳北部尉,负责地方治安。他准备了数十根五色大棒(没有胡萝卜),对犯禁者“皆棒杀之”,而且“不避豪强”。结果京师治安很快好转,曹操因此被升为顿丘令。这种铁的手腕在曹操一生中随处可见,越是治乱世,越要讲法制,用重典。在征讨袁谭时,曹操征用当地百姓凿河。百姓苦不堪言,干脆逃跑。曹操于是下令捕而杀之。百姓躲不下去了,只好来大营见曹操求饶。曹操说,饶了你们,有违军令;杀了你们,于心不忍。你们还是跑吧,藏好了,别让军士找到。项飞第一次看到这件事,是在《三国演义》里,一直以为是虚构的。后来读《三国志》这段文字赫然在目,这才知道原来这是真实的历史,而不是艺术家的创作。而且马踏青苗,割发代首这件事也见于《魏书》,这些都是史实不是虚构的故事。《魏书》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曹操有个宠姬常陪伴在左右。有一次曹操白天困了,想睡一觉,就告诉宠姬:“过一小会叫醒我。”可是宠姬看曹操睡得很香,就没叫醒他。曹操一觉睡到自然醒,醒来大怒,“棒杀之”。就是凭着这种铁腕统治,曹操才能克敌制胜,成就霸业。
  《魏书》说,曹操没做多久顿丘令就因为从妹夫宋奇被诛而“从坐免官”,但随即“以能明古学”而拜为议郎,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曹操的文学功力。这时,突然爆发了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起义军因头裹黄巾,状似飞蛾,而被统治阶级蔑称为“蛾贼”。曹操被任命为骑督尉参与讨伐,并凭借战功一路升迁,最后被拜为东郡太守,这时曹操作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决定——“不就,称疾归乡里”。《魏书》对此的解释是,“权臣专朝,贵戚横恣,太祖不能违道取容”,就是曹操不肯同流合污。于是归乡,筑屋城外,春夏读书,秋冬弋猎。项飞分析了曹操此时的心态,认为这个时期的曹操还是忠于汉王朝的,他虽然看不惯朝廷里的一些事情,可是对朝廷还没有完全失望,还想凭一己之力改变现状,所以他不是简单的隐居,而是在等机会。这时发生的一件事可以证明项飞的这个观点。当时的冀州刺史王芬和南阳的许攸(就是官渡之战时从袁绍阵营投奔曹操的那个许攸)以及沛国周旌联结豪杰想要废掉汉灵帝另立新君,他们找到曹操邀其入伙,遭到拒绝。结果计划泄露,王芬自杀。请注意,曹操仅仅是拒绝,如果他百分之百地忠于汉王朝,他不但拒绝而且应该告发。事实上,曹操并没有告发,这说明曹操也想换个新皇帝重振朝纲,自己也可以试试运气,一展鸿图。而且拒绝的理由是曹操认为王芬等人的计划不切实际,不可能成功,曹操当然不会冒这个险。那么如果王芬等人的计划切实可行,有绝对的把握可以成功,曹操会不会加入呢?只有天知道。
  不久,金城的边章和韩遂反了。曹操被征为典军校尉,准备参与征讨,就在这时汉灵帝驾崩了,太子即位,是为少帝。这时是公元189年,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正式开始了。先是大将军何进要杀掉把持朝政的宦官,也就是所谓“十常侍”。不知何进怎么想的,竟然要调外兵进京协助完成此事。而且调谁不好,偏偏选中了董卓。《魏书》记载,曹操对这个主意颇不以为然。他说,对付这些宦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何进没理曹操,结果董卓还没到,何进就被宦官杀掉了。董卓进京后,立刻废掉少帝,另立皇子刘协为帝,也就是汉献帝。经过董卓的不懈努力,终于“京都大乱”。这个时候曹操过人的才干引起了董卓的注意,于是董卓表曹操为骁骑校尉,准备给与重用。但是曹操很不给董卓面子,像几年前一样,再次撂挑子不干。不过这次更过分——直接逃走。
  于是董卓下令缉拿。按理说,在那样动荡的年代,逃走那样不很重要的官员,是不会惊动董卓下令缉拿的。这里面有什么原因呢?《三国志》没说,莫非真的像《三国演义》里写的那样,曹操企图行刺董卓?我们不得而知。《三国演义》里还提到曹操在逃亡路上杀了吕伯奢全家,这件事《三国志》也没说,但是别的史书却有记载。《魏书》说曹操带着几个随从来到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家,其子及宾客欲劫曹操的马和财物,于是曹操只好杀掉他们。《世语》说吕伯奢不在家,他的五个儿子准备款待曹操,曹操“疑其图己”,夜杀数人而去。孙盛《杂记》说曹操“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无人负我’”。《世语》、《杂记》的记载略同,而与《魏书》差距较大。《魏书》是魏国的史官作的本国史,当然要为“太祖”说好话了,所以在这件事上,《魏书》的可信度相对较低。应该说曹操杀吕氏一家这件事应该是有的。但是注意一点,所有版本都注明吕伯奢当时不在家,无论是哪一个版本都没说曹操杀了吕伯奢。《三国演义》中曹操杀吕伯奢那段传神的描写只是为了刻画人物的需要而进行的艺术加工,而且是相当成功的艺术加工。
  曹操跑回家后,“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90年,连曹操在内的十一路诸侯(不是演义中的十八路诸侯)同时起兵。这十一路诸侯是: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还有曹操这一路。大家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行奋武将军。这些诸侯在一起的主要工作就是“置酒高会”,并不是像《三国演义》描写的那样轰轰烈烈地打了几仗,也没有三英战吕布(刘备等人根本就没参与这次“聚会”)。只有孙坚真正地和董卓开战并且取得了胜利,还斩了名将华雄(不是关羽斩的)。
  董卓立刻逼着献帝迁都长安,临走时把洛阳劫掠一空,还烧了都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