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细数三国豪杰-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章 曹操 第三节
(更新时间:2006…11…19 9:34:00  本章字数:5317)


  那么刘备为什么不敢回去见曹操呢?这事还得从董承说起。当年就是他把曹操找来的,目的是对付干乱政事的韩暹。曹操一来虽然赶跑了韩暹,可是自己却大权独揽,架空了献帝,这让董承感觉很过意不去。汉献帝对曹操的专权也很不满,希望有人能像当年王允除掉董卓那样除掉曹操,可是到哪里找这样的人呢?选来选去,他选中了国舅、车骑将军董承。顺便说一句,董承得女儿是献帝的贵人,那么董承应该是献帝的丈人,而不是国舅。为《三国志》作注的宋朝的裴松之认为:古人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于是献帝把自己的意思写成诏书,夹在一条玉带中,一齐赏赐给了董承。这被称为“衣带诏”。董承接到诏书后苦思冥想,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他觉得一个人的力量太单薄,就又联合了几个人,他们是: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和王子服、还有议郎吴硕,另外一个就是刘备。《三国演义》说马腾也参与其中,这个不是史实,是为了引出下文而设的引子。《演义》还说,大家不但盟誓,还在衣带诏上签了名,史书上没这么说,但是以常理度之,应该不会有。要知道这种事是绝密中的绝密,怎么会留下书面证据,而且还是签名,那不是等着人家来抓吗?
  刘备参与了这件事后,怎么想怎么不应该,越想越害怕,这回终于找了个借口跑出来,说什么也不能回去了。他跑出来没多久,建安五年正月,衣带诏的事就泄露了。曹操开始了残忍的报复,董承等人全部被杀。曹操还曾一度打算废掉汉献帝,但是被手下的谋臣劝住了。的确,“挟天子以令诸侯”中的“天子”是大家公认的正统,如果曹操另立一个天子,其合法性暂且不说,大概除了他自己谁都不会承认,那不是砸了自己的牌子吗?曹操才不会干那种傻事呢!董承的女儿是献帝的董贵人,当时怀有身孕,曹操连她也不放过。献帝多次为其讲情,曹操也没同意,到底连董贵人也杀了。曹操这样做既是报复,也是惩戒,更是试探。曹操虽然大权独揽,可是他最担心的是有人会对他的地位造成威胁。外部的威胁明刀明枪,曹操不怕,真正让他头疼的是来自内部的威胁。挟天子以令诸侯绝对是步好棋,但汉献帝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号令天下,可如果用不好无异于一颗定时炸弹,说不准什么时候会爆炸。曹操通过这次镇压来告诉献帝和那些潜在的反对者不要蠢蠢欲动,同时也试探一下朝中大臣的反应。毕竟那些潜在的反对者在跳出来之前都隐藏得很好,曹操要借机试探一下,看看那些大臣们是忠于汉室多一些还是忠于自己多一些,也许曹操心里已经设置了“及格线”以此来划分敌我。
  处理完内乱,曹操腾出手来对付外敌,加之又发现刘备也参与了董承的密谋,所以他决定亲自东征刘备。但是诸将都认为袁绍正要举兵来犯,这个时候不应该去进攻刘备。曹操说:“刘备,人杰也。不击必为后患。”也许曹操这时正在为放走了刘备而暗自后悔。可能与刘备相处一段时间后,曹操也发现刘备不是等闲之辈,应该及早除之。而且曹操手下一流的谋士郭嘉也劝曹操先击刘备,于是曹操领兵东征。《魏书》记载,刘备也知道官渡方面战事吃紧,所以当他听说曹操亲自领兵来犯时非常吃惊,但是还不太相信。立刻带数十骑登高远望,远远看见曹操的帅旗,刘备当机立断,“弃众而走”。《魏书》的这段记叙虽然有些夸张,有吹捧“太祖”之嫌,但至少说明双方实力不在一个档次。果然此役曹操大胜,刘备的妻子和孩子都当了俘虏,他本人败走投奔袁绍去了。曹操随即进兵下邳,下邳守将关羽投降。
  曹操获得完胜,立刻带兵回官渡以敌袁绍。建安五年二月,袁绍派郭图、淳于琼、颜良进攻白马,白马守将东郡太守刘延向曹操求救。曹操亲统大军前来救援。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官渡之战由此拉开了序幕,决定命运的一战开始了!
  在出兵前,曹操的大谋士荀攸献计说:“我军兵少,不可与袁绍正面交锋。应该想办法让敌人分兵,这样才有机会各个击破。您到了延津后,如果摆出要渡河袭击袁绍后方的姿态,袁绍必然把注意力放到这里,这时您再派轻兵突袭白马,一定会取胜。”曹操深以为然,按计行事。袁绍果然中计,在他被曹军的主力吸引住后,曹操亲率轻兵来了个急行军,昼夜兼程,直取白马。在离白马还有十几里路的时候,颜良已经得到消息,大惊之余立刻领兵出击。曹操派张辽、关羽出战,大获全胜,颜良被斩,白马之围遂解。应该说白马的胜利,关羽、张辽的勇猛善战固然功不可没,但最主要的因素是曹操出发前荀攸献的计,战术上的正确安排保证了战役的胜利。
  曹操取胜后,立即返回延津。袁绍得知消息大怒,领兵渡过黄河,追击曹操。在延津以南终于追上了。曹操见袁军将近,下令部队解鞍放马。这时曹军在白马获得的辎重堆满了道路,场面十分混乱。诸将认为敌军太多,难以抵挡,干脆这些辎重不要了,大家急行军退回延津大营,以保存实力。曹操没同意,他正好要用这些辎重诱敌。这时袁绍的大将文丑和刘备带领五、六千骑兵,一前一后追来了。曹军诸将纷纷来问,是不是可以上马一搏?曹操没同意,他在等最佳的时机,一招制敌。
  袁军的骑兵越来越多,有的人直奔路上的辎重去了,其他人一看纷纷效仿,主将的号令也没人听了,注意力都放在抢东西上了,场面混乱异常。这就是曹操要等的机会,他立即下令上马出击。曹操的骑兵不到六百,但是训练有素,而且出击的时机掌握的非常好,所以大破袁军。就连袁绍的爱将文丑也殁于此矣。
  项飞认为这一仗曹操胜在随即应变和军纪严明上。首先,曹操用辎重诱敌并不像《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是事先设计好的,而是一个突发情况。曹操带着辎重正往回走,没想到袁军追上来了,于是他随机应变,以此饵敌。其次,袁军不听主将号令,冲上来就抢辎重。相比之下曹军就纪律严明得多了:追兵已到,但主帅下令解鞍放马,大家虽然不理解,可还是执行了。敌人已经近在咫尺,可是主帅没有命令,大家就不敢上马出击。这样一对比就能看出优劣,文丑果然不是曹操的对手,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颜良和文丑都是袁绍手下的名将,他们的相继阵亡对袁绍和他的部队都是不小的震撼,这样一来袁绍不敢硬拼了,而曹操实力本来就不如人家,所以他也不愿意正面交锋,于是双方对峙,进入相持阶段。《三国志》上说曹操此时的兵不到万人,而且伤者十之二三。裴松之在做注的时候认为这个数字不准确,夸大了双方实力的差距,目的就是给“太祖”脸上贴金。现在史学界公认的双方参战人数是这样的:曹军两万人左右,袁军十余万人,这个数字还比较可信。虽然我们不知道双方参战的准确人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曹操在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因此相持阶段曹操的日子很是难过,袁绍又是起土山,又是挖地道,不停地骚扰曹军,射到曹军大营的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盾”。最要命的是曹军的粮食供应不上了,这时的曹操也动摇了。他在给留守许都的大谋士荀彧的信里流露出退兵的意思,并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立刻给曹操回信,阻止了他。荀彧认为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后退,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他在信里说:“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议,继续坚守。
  这时曹操的后方也不断传来警报。先是江东的孙策见有机可乘,便与袁绍联合,准备兵袭许都。以孙策之能,此计若是得行,历史很可能就要改写了。不过孙策还没来得及发兵就遇刺了,不久去世,曹操算是躲过一劫。紧接着汝南的刘辟又叛变了,与袁绍相呼应,袁绍派刘备相助刘辟。曹仁奉曹操之命征讨,“破之”。曹操虽然暂时保住了许都,可是自己的死穴总这样被人惦记着,终究不是好事。而且如果继续和袁绍相持下去,谁知道还会有什么人会跳出来破坏后方的安定团结呢?
  而此时曹操的军粮将尽,士卒疲惫。曹操对运粮官说,再准备十五天的粮食,十五天内一定破袁绍,以后就不辛苦你了。谁知道曹操说这话时是什么想法,是真的有了破敌之策,还是为了安抚军心。反正前线和后方的形式都迫使他速战速决,不能再拖下去了。可是实力相差太远,硬碰硬地打肯定不行,只能出“奇谋”制胜,可是这“奇谋”是什么呢?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人,他的出现扭转了战局,他就是袁绍的谋士许攸。《汉晋春秋》记载,许攸曾向袁绍献过一计,他说:您不用和曹操相攻。只要派一部分人马在这里与曹操相持,派其余人马进攻许都,“迎天子,则事立济矣”。平心而论,这真是个好主意,可是袁绍“不从”,于是许攸大怒。许攸也是,不从就不从呗,生什么气呀。许攸一生气,后果很严重,他投奔了曹操。关于许攸投奔曹操,《三国志》却有不同的记载。它说“许攸贪财,绍不能足”,因此来投曹操。其实许攸和曹操早就认识,各位读者可能还记得,当年冀州刺史王芬和许攸以及沛国的周旌联结豪杰想要废掉汉灵帝另立新君时,曾找到曹操邀其入伙。曹操虽然拒绝了,但却结识了许攸。许攸从那时起就对曹操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他一定会拿曹操和袁绍作个比较,谁优谁劣,以许攸之能应该会看明白,这可能也是他此时来投奔曹操的一个原因,不然许攸为什么不投别人?
  罗贯中版本的《三国演义》对这次曹操和许攸的见面描写颇为传神。先是曹操听说许攸来投,“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进帐之后曹操更是不顾身份,拜伏于地,并自称“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欢喜之情溢于言表。许攸也不含糊,先说了他曾给袁绍献计分兵袭许都的事,给曹操一个下马威。然后就是堪称经典的“问粮”一段:许攸明知道曹操军粮已尽,可还是装模作样地问曹操还有多少军粮。曹操喯都没打,脱口而出:“可支一年”。许攸笑着说:“恐未必。”曹操一点都没觉得不好意思,立刻改口:“有半年耳。”这下许攸可不乐意了,拂袖而起。一见面就给两句谎话,换了谁都得生气。许攸说,我以诚来投,可为啥听句实话就这么难呢?其实许攸大可不必,像军中存粮这种高度机密,曹操在摸清许攸虚实之前当然不会随便说的。不过曹操脾气很好,他急忙挽留许攸,子远别生气,实话告诉你,军中还有三个月的军粮。可把许攸气乐了:“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曹操也笑了,可能多少有些脸红:“岂不闻兵不厌诈?”然后趴在许攸的耳边,做以机密相告状,说:“军中只有此月之粮。”许攸终于忍不住了,大声说:“休瞒我,粮已尽矣!”这下可把曹操吓着了,愕然曰:“何以知之?”得,不打自招了。
  这段描写太精彩了,绝对称得上“经典”二字。人物语言设计得非常合理,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尤其是曹操,在谎言被一个一个揭穿的时候,阵脚不乱,不停地用新的谎言来抵挡许攸咄咄逼人地提问。而且还趴在许攸耳边,好像说出的是天大的秘密,其实还是谎言,直到最后许攸亮出底牌,才“愕然”。这样的描写充分体现了曹操奸雄的“奸”。 而许攸因为与曹操有旧,所以说话就不太客气,连讽刺带挖苦,步步为营,非要逼曹操说出实话不可。这体现了许攸性格中狂妄的一面,也为后文许攸被杀作了铺垫。当然了,这些只是演义,不是史实。
  许攸献计,建议曹操进攻袁绍主要的囤粮所在——乌巢。曹操正为找不到“奇谋”伤脑筋呢,一听此计,立刻采纳。他作了一番布置,留曹洪守大营,自己亲率五千人连夜杀奔乌巢。
  罗本的《三国演义》写到此处还有一段精彩描写。曹操在安排人马夜袭乌巢时,他手下有勇有谋的大将张辽给他提了个醒,乌巢是袁军囤粮重地,岂能无备?而且张辽怀疑许攸是诈降,可能给曹操下了个套,等着曹操自投罗网。曹操则说,我军粮不继,难以久持,如果不用奇谋,只怕要坐以待毙。曹操还说:“且吾亦欲劫寨久矣。今劫粮之举,计在必行,君请勿疑。”罗贯中真是高人,不得不服。在这里张辽给曹操提醒反映了他的智勇双全,而曹操的回答更是突出了曹操的雄才大略。他先解释了为什么要劫粮,也就是劫粮的重要意义。然后又说,我早就想劫粮了,许攸的献计只是促成因素,不是决定因素,这也是我的想法,“计在必行,君请勿疑”。这样的回答既说明了此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打消了大家心中的疑虑。如果说“问粮”一段突出的是曹操的“奸”,那么这段描写则突出反映了曹操的“雄”。名家手笔,果然不同凡响。
  写到这里,项飞忍不住要说几句题外话,谈谈国产电视剧。项飞本就不愿意看电视,尤其不愿看国产电视连续剧,其中又以古装剧为最,所以根本没看过连续剧《三国演义》。不过有一次拿着遥控器换台,无意中换到一个正在播放《三国演义》的台,顺便看了一眼,觉得感触颇多。当时演的正是曹操准备夜袭乌巢这一段,一员大将(忘了是谁)提醒曹操小心有诈。曹操想了一下,然后下令,大意就是让许攸留在大营中,名为款待,实则派人严加监视,一旦有诈,立刻杀之。大概编剧的意思是想突出曹操的奸诈,但是这样一改就显得曹操奸得太俗了,太低级了,不像个三军统帅,更像个市井小贩,一点也不大气。拿这着段改编的剧本和原著一比,高下立见。可见大师就是大师,不是谁都能当的。记得美国大文学家海明威就从来不看那些由他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他的孩子觉得奇怪,就问他为什么,海明威回答道:“孩子,他们在往你爸爸的啤酒里撒尿。”可见改名著是一件多么不招人待见的事!而且由文学名著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很多,可是没有哪一部能拍出原著的精髓和神韵,更别说超越原著了。因此,奉劝各位,如果文学功底不够就千万别试着改名著,切记切记!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二章 曹操 第四节
(更新时间:2006…11…22 14:12:00  本章字数:5842)


  好了,接着说官渡之战。曹操带人马连夜出发,到达乌巢时天已经亮了(奇怪,好像很多史书都说袁绍囤粮在乌巢,唯独《三国志》没明确说明袁绍囤粮所在)。乌巢守将淳于琼发现曹操兵少,于是领人马出击。没想到曹军人虽少,可都是精兵,双方一接战淳于琼部就溃败下来,他只好退回大营,死守待援。曹军则拼命攻寨。这时有人报告曹操,袁绍派来增援的骑兵快到了,“请分兵拒之”。曹操大怒,他说,等敌人到了背后再说。曹军都知道如果在袁绍援军到来之前不能攻破敌营会是什么后果,于是人人向前,“皆殊死战”。终于“破琼等,皆斩之”。
  这边袁绍也没闲着,他一听说曹操亲自去袭击淳于琼,立刻作出决定,派张郃、高览去进攻曹操大营。这也是一步好棋,如果能够攻下曹军大营,即使乌巢失守,曹操也无处可归,最后的胜利还是属于袁绍的。棋是好棋,可是袁绍的对手太强大了。曹操也算到了这一步,所以他留可以托付身家性命的嫡系爱将——曹洪据守大营。曹洪当然知道这一战的重要意义,所以拼了命也要守住这里。正在这时,乌巢方面传来战报,曹军大获全胜。所有的人,无论袁军还是曹军,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大家都清楚袁绍的失败已经不可避免了。张郃、高览哥俩一合计,降了曹操(关于他们的投降细节后文会有详细介绍)。
  张郃、高览的投降虽然不能左右战局,但是却加快了袁绍的失败。袁绍措手不及,大溃,和他的儿子袁谭弃众而走,部队、辎重、图书、珍宝都不要了,也来不及带走。《献帝起居注》记载了官渡之战后曹操给献帝上的表,其中提到了此役的战果:“斩绍大将淳于琼等八人首”、“凡斩首七万余级,辎重财物巨亿”。由此可见,战果颇为辉煌。
  官渡之战曹操完胜,此役虽然没能彻底击垮袁绍,但是也极大地削弱了他的实力,使之从此一蹶不振,同时曹操夺取了袁绍大量的人员、土地、辎重,壮大了自己的实力。最重要的是在心理上给了袁绍及袁绍集团重击,取得了绝对的心理优势,从此袁军与曹军接战,基本上是一触即溃。
  曹操赶跑了袁绍,在袁绍大帐中发现了大量书信,其中有不少是曹操阵营中的人写给袁绍的。曹操根本就没看,“皆焚之”。《魏氏春秋》记载,曹操说:“当绍之强,孤尤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曹操这样说、这样做无非是安众人之心。此计虽高却不是曹操的原创,它的原创者应该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此事见于《后汉书 光武帝纪》,那时刘秀还没有称帝,在给更始帝打工,当时有个叫王郎的人自称天子,被刘秀围困在巨鹿。经过几个月的苦战刘秀终于攻入城中,杀了王郎,同时缴获大量手下人写给王郎的信。刘秀看也没看就把这些信烧掉了,还说:“让那些为这事睡不着觉的人放心。”原文是“令反侧子自安”。
  其实曹操这样做除了收买人心外,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经过一场大战,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己方也损失不小。而且在接收了袁绍大量的降军和城池之后,曹操需要更多的人手来展开工作,所以当务之急是保持稳定,绝不能制造也禁不起任何动荡了。还有一个可能,那就是与袁绍暗中勾结的人可能太多了,如果按照书信一个一个来追究,浪费大量的时间、人力不说,很可能还会造成人心浮动,人人自危,甚至演变成大清洗,这是曹操所不愿看到的。所以他干脆装个大方,卖个人情不予追究。
  官渡之战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曹弱袁强的局面,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乃至统一全国的基础,是改变历史的一次胜利。《三国志》说此时的曹操“破绍,天下莫敌”。
  曹操并没有被胜利所陶醉,而是“宜将剩勇追穷寇”。建安六年,曹操渡河追击袁绍。袁绍实力果然很强大,在官渡虽然惨败,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在短时间内就又聚集了大量的人马。曹操当然不会给袁绍机会重整旗鼓,立即进兵,在仓亭再次重创袁绍。袁绍逃回冀州。曹操则回兵许都,毕竟离开老家已经很久了,虽然有亲信把守,可也不能长时间不回家。
  各位读者可能还记得,在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相持时汝南的刘辟举兵作乱,与袁绍相呼应,袁绍还派刘备去帮助他。后来刘辟虽然被曹洪击败,但他的同伙共都(《三国演义》为龚都)却在继续战斗。曹操派蔡扬(不是蔡阳)去剿灭,却被杀败。曹操回到许都后,一刻也没休息,就又亲征共都和刘备。刘备听说曹操亲自来了,故技重施,自己先跑了。共都一看刘备跑了,干脆也跑吧,于是“皆散”。
  建安七年正月,曹操回到故乡沛国谯县,颇有点衣锦还乡的意思。可是曹操在老家呆了几天后感觉不对劲,于是下了一道令,大意是:黎民百姓饱经战乱,人口锐减,我“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因此,要求给民生息,并且要“置学师以教之”。能在大战之后,四方纷扰,天下未定之时就想到办教育,不是常人所能,曹操果然不同凡响。
  曹操继续进攻袁绍,准备给他最后一击。在途经桥玄墓的时候,还特意以“大牢”之礼祭祀,并亲自做了篇祭文。祭文不但文采飞扬,情感真挚,而且很有意思。桥玄曾官任太尉,他一直看好曹操。“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岂在君乎?”这句话就是他对曹操说的。那时非常流行点评人物,曹操少年时就曾多次登门请以点评人物著称的许子将点评自己,由此有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年少的曹操一直被认为是纨绔子弟,但在得到太尉桥玄的如此好评后,立刻成为绩优股,身价倍涨,因此曹操认为自己“为大君子(指桥玄)所纳”。在祭文中,曹操回顾了自己与桥玄的交往,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还提到一件事:有一次桥玄和曹操交谈,桥玄说,我死之后,如果你路过我的坟墓不以“斗酒只鸡”相祭,那你走不了三步就会肚子疼。这虽然是玩笑,但若不是“至亲之笃好”,以桥玄的身份是不会随便说这种话的。
  祭奠完了桥玄,曹操继续进军。再说袁绍自从官渡大败之后,就得了重病,经常吐血。建安七年五月,还没等曹操开打,袁绍就病死了,他的小儿子袁尚继承了他的事业,自号车骑将军。请注意,继承袁绍势力的是他的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