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雄师-中国五大野战军-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身上踢了一脚便走了。

陈赓一直在地上躺了三个小时,不能走动。下午,叶挺率领部队进行反攻,方把陈赓救了回来。起义军占领了会昌城,陈赓被抬到城里,见到了来这里的周恩来、聂荣臻、叶挺等人。异地重逢,分外亲切。

会昌战斗后,起义军折向福建的汀州。汀州有家医院,是傅连■办的,陈赓被送去治疗,受到傅的精心照料。后来,傅连■对此曾有过一段回忆:“起义军营长陈赓同志在会昌战斗中腿骨被敌军子弹打断了,住在附近医院的新安楼。我们去替他医治时,他因流血过多,脸色焦黄,身体非常虚弱,伤腿肿得很粗,红而发亮,每次揭开他的被单,我的心也止不住颤动。可是,替他治疗伤口时,他不但不叫一声痛,还满有兴致地和护理他的谭惠英说话,病房里充满着他的朗朗的笑声。那时候,我看着他的年轻的面孔,神采奕奕的眼睛,我就想道:象这样一位年轻、勇敢、有才干的革命军官,他一生可以为劳苦大众做多少事啊!我,一个医生,有责任挽救他这一条腿。于是,便采取了‘保守疗法’的方针,每天替他消毒,用夹板固定,同时把新鲜牛奶让给他喝,增强他的抵抗力,总之是想尽种种办法,避免截肢。在这样谨慎而持久的护理之下,陈赓同志的伤腿终于保存下来了。”陈赓在傅连■的医院住了些日子后,带伤随部队进军东江,因其伤重,不能跟部队行动,在1927年的10月中旬,经过千辛万苦,经由汕头、香港到达上海,住进牛惠霖骨科医院医治。经过几个月的治疗,才把左腿上的伤口治好,将折断的腿骨接了起来。

陈赓出院后,化名王先生,留在上海做了四年秘密工作,保卫党中央机关的安全。按照党中央的指示,惩治了一些对党的事业危害极大的叛徒分子。

1931年,陈赓被党又派到鄂豫皖红色区域,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三师三十八团团长,不久调任第十二师任师长。

在1932年红军粉碎蒋介石的第四次“围剿”中,陈赓指挥胡山寨战斗,不幸右腿又被敌人打中,膝盖处负重伤。遂离开部队前往上海医治。

陈赓化装成商人模样,右腿一拐一拐地离开部队,在走到河南南阳、新野之间时,由于口音不对,答话也有差错,被民团盘查住。幸好,给了一些钱,民团把他放了。

在晚上,他刚在一家饭铺住下,又碰见民团来查店,因为口音不对,又被民团查住。民团问他:“从哪里来的?”陈赓回答:“从樊城来买桐油的。”民团又问:“住在樊城什么地方?”这一下子难住了陈赓,因为他从没去过樊城,对樊城不熟悉。但陈赓知道樊城滨临汉水,就顺口答道:“住河街上。”这一蒙还真蒙对了,樊城确有一条街叫河街,而且是桐油商贩聚集的地方。

虽然陈赓对答无误,但民团看他这个打扮不象本地人,准备第二天带他到南阳城里去。

当晚,那四个民团也在饭铺里住了下来,而且让陈赓睡在他们的中间。

陈赓看见势头不对,便找到店铺老板,掏出20块银元,说:“我有8块钱,在柜上存起来。”暗示这钱是给老板的,请他帮忙。同时,陈赓和那几个团丁神侃,说他除了做桐油生意之外,方便的话,也捣腾点儿大烟什么的。说得几个团丁烟瘾大发。受了贿的老板也在旁边敲边鼓,说:“今天这里,抽的、喝的都有。。”那个老板随即买了鸦片烟、酒肉等东西,把四个团丁灌得酪配大醉,昏昏入睡,陈赓趁机跑了出来。

自古英雄多惊险。陈赓从南阳逃出,一瘸一拐,历尽千辛万苦,走了好几天,到了郑州。还没时间歇脚,在街上又被一个国民党的高级军官叫住,问他:“你不是陈赓吗?”陈赓立刻一惊,回头一看,原来是在黄埔军校一期学习时的同学,现在胡宗南手下做官。

陈赓很快镇定情绪,见那个同学对认他有些迟疑,仗着会说多种方言,从容地摇摇头,用上海话说道:“阿拉弗性陈。阿拉是从上海来格搭做生意,侬格位长官认错人了哦!”因陈赓十分沉着,那个同学信以为真,说:“真有意思,我那个朋友是湖南人,跟你长得一个样子。”说完扬长而去。

事不宜迟,此处不是久留之地,陈赓赶紧乘车离开了郑州。

不久,陈赓辗转到了上海。仍住进牛惠霖骨科医院治伤。在牛惠霖、骨科专家牛惠生(牛惠霖之弟),胡兰生大夫共同的精心治疗下,很快伤就好了。

1933年3月,党决定派陈赓去江西中央红色区域工作。

陈赓性格豪爽,爱讲笑话,善逗乐,深受指战员的爱戴和拥护。

在上海治伤期间,因他以前在上海工作时间较长,认识的人多,当时白色恐怖又很厉害,党内时有叛徒。党组织怕陈赓出事,一直将他隐藏在秘密的地方,但陈赓好动,确也把他憋得够呛。

在准备离开上海的前一天,3月24日,陈赓到贵州路“北京大戏院”想解放一下,去看电影。恰巧跟一个党内的叛徒坐在了一起。那个叛徒故做姿态,陈赓虽不知情,但也觉无拉扯的必要,遂把那个叛徒骗出戏院。一出戏院,陈赓就跑,但因双腿两次重伤,留下后遗症,稍瘸,跑不快,被那个叛徒拖住,两个人扭成一团,相互厮打,那个叛徒忙吹口哨,招来巡捕,将陈赓逮捕。

陈赓被捕之初,曾遭鞭打、电刑等酷刑审讯。后来,宋庆龄带着许多记者前来探视,和巡捕房交涉,才停止酷刑。

1933年3月31日。上海第二特区法院,举行审判会。当日和他先后被审判的还有罗登贤、廖承志等四同志。叛徒王云程等人在法庭上作证。

在法庭上,陈赓毫无惧色,慷慨讲演,高声唱国际歌,闹得法庭措手不及。

“审判”结束,陈赓等被引渡给上海公安局,进人国民党当局的魔掌。

敌人怕他逃跑,在他的牢房里,特安装铁柱子,把陈赓和铁柱子铐在一起。

在上海期间,中共党内“大名鼎鼎”的大叛徒顾顺章曾来劝降,送来的礼物被陈赓扔得遍地都是。

不久,陈赓又被押解南京。陈赓善于逃走,这在国民党内小有名气。队上海起身始,敌人就把他和另一个同志用铁锁链锁在了一起。

因为在北伐时期,陈赓在蒋介石最危难的时候替他出过大力,救过蒋介石的命。在押解陈赓的列车到南京时,国民党宪兵司令谷正伦,拿着蒋介石的电报,亲自到火车站来“接”他。并转达了蒋电报的内容,意思是说,陈赓在北伐时有特殊的历史,要劝他“悔过”,加入国民党,自会有锦绣前程。

陈赓在南京,以顾顺章为首的中共叛徒分子轮番劝降,陈不为所动。“黄埔同学”则故意穿着镶金边的将军制服和闪光的皮靴,来炫耀他们今日的“辉煌”。他们给陈赓说:蒋介石对黄埔军官有特殊的感情,何况陈赓对蒋有恩,如果“回心转意”,以后自会比他们兴旺发达。

由于陈赓坚贞不屈,国民党给了这个“囚犯”绝无仅有的“殊荣”。蒋介石要亲自接见他,审讯他,劝他“回心转意”。

当时蒋介石正在南昌指挥第四次对红军的“围剿”,敌人就把陈康押解到了南昌,列车在去往南昌途中转车,蒋介石派亲信吴忠信专程到南浔迎接。

这就是陈赓所说的第三次南昌之行。是以阶下囚的身份被押解到南昌的。

到南昌之后,敌人把他安排在南昌市区中心,洗马池的江西大旅杜(这里正是当年南昌武装起义总指挥部所在地)。蒋介石先派了他的秘书邓文仪,前去“看望”,并带去很多礼物。

邓文仪对蒋介石大肆吹捧,说:“北洋军阀用保定军校3000毕业生,就统治中国30年;黄埔有1万多名毕业生,至少能统治中国80年,蒋的愿望,就是争取让每一个黄埔毕业生,都回到他的身边。。”陈赓在黄埔时就是有名的好口才,蒋介石的秘书他是不难对付的。

第二天下午,陈赓被押去见蒋。陈赓本是有名的大胡子,在监牢里关了几个月,胡子长得老长,经多次受刑,衣服污秽破烂。在见蒋介石前,邓文仪给陈赓抱去了一大堆新衣服,有绸子衬衣,哗叽长衫,还有礼帽、鞋子等。

邓要他把新衣服换上,胡子刮掉,收拾干净,并说:“你去见先生,穿你的衣服多没礼貌!”陈赓愤怒地驳斥邓文仪说:“你们把我关起来,整成这个样,这是讲的什么礼貌?”陈赓被带到科学仪器馆,安排在一个宽敞的客厅里,周围满是卫兵。

陈赓坐下不久,就听到皮鞋声。

“陈赓哪里?陈赓哪里?”陈赓一听就知道是蒋介石在门外说话。

蒋介石为了保持他的尊严,故意在楼梯上用他那一口浙江口音,意思是表示他来了,好让陈赓出来恭迎他。

此时陈赓却拿着一张报纸看起来。

蒋介石从楼梯上走下来,一看见陈赓,表现出久别重逢的神态,亲切他说:“你是陈赓,你是陈赓,还是当年的样子。你是校长的好学生仔,虽然在政治上犯了错误,我可以原谅你。”陈赓放下手里的报纸,把脸转到另一个方向,板着面孔冷冷地回答:“我根本不需要你原谅。”蒋介石不知所措地在屋里走来走去,好久才又说出一句话来:“你不要那样想不开的,只要你过来,愿意带兵,马上给你一个师长。”陈赓仍冷冷地说:“今天落在你们手里,要打就打,要杀就杀,对我不要有任何幻想!”蒋介石继续装模做样地说:“现在国家弄得这样糟,剿匪当中死亡30多万,中国不能这样牺牲,。。”陈赓说:“国家弄得这样糟,都应当由你自己来负责。是谁发动的内战?

我们共产党人根本不负这个责任。”陈赓声音激昂,声色俱厉,蒋气得脸色铁青:“你这个陈赓,你这个陈赓,你应该悔过,你应该悔过。。。”陈赓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他的态度使蒋介石几乎无法下台。沉默好久,正好于学忠来了,蒋才找了个台阶下,对邓文仪说:“你好好说说他,这个不行,这个不行。”这样,蒋介石劝降不成,敌人又把陈赓押回了南京,关进一间很小的牢房,受了一个多月的折磨。

后来经过宋庆龄等人多次向蒋介石据理力争,大概也因为蒋介石有笼络黄埔系之意,才没有把陈赓杀掉。

。。

陈赓四进南昌,富有传奇色彩,充分反映了革命斗争的艰难曲折和胜利成果的来之不易。

事有凑巧,正当陈赓率领部队以胜利者的姿态在南昌欢庆胜利的时候,儿乎是同一时刻,16年前曾把陈赓打下监牢作阶下囚的蒋介石,此时也在痛苦地回忆着过去,当然,他不是在回忆检讨当时没有杀掉陈赓所带来的后果,而是在回忆思索,他辛辛苦苦几十年,为什么没有把共产党消灭,反而彻底败在共产党人手里的原因。

5月27日,第三野战军攻占上海。

在上海被解放军攻占的前一天,蒋介石坐“太康”号军舰,从复兴岛驶到吴淞口,与其说是助战倒不如说是观战,来观看人民解放军是怎样从他手中夺去上海的。

上海黄埔江边有个像片树叶似的小岛,名叫复兴岛。岛的右面是黄浦江,左面是一条笔直的运河,像把快刀似的,把它从杨树浦切割开来。这里离黄浦江的出海口很近。复兴岛东北面的码头上,停泊着装备精良的“太康”号军舰,码头四角,军警如林,江中巡逻的小炮艇,来往如穿梭一般。岛中有一座花木掩映的别墅。蒋介石从溪口退出以后,就一直住在这里。

蒋介石心里很清楚,溪口是守不住的,尽管他想守;南京也守下住,上海他想守,至少要守上一段时间,那么多金银财宝、机械,往台湾运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但能守多久?他心里一点儿底都没有,并且这只能自己知道。

蒋来到上海后,连日来,在上海市区的金神父路励志社分批召见国军团以上干部训话,命令他们必须死守上海一年,等待国际局势的变化,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然后再行反攻,他到汤恩伯设在虹口公园附近的总部,听取汤恩伯关于防守上海的作战计划和部署,并作具体指示;他多次接见毛人风,指示他临走前再杀掉几个和共产党一个鼻孔出气的民主人士。

他三番五次催促上海市代市长陈良,要尽量加快抢运黄金白银及贵重物资的速度。除此之外,他还需留出相当的时间,对付李宗仁。

早不忙,晚慌张。此时蒋介石纵使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他想忙的事情了。10天前泪别故乡,刚过10天,又要诀别上海,再过10天,还不知道这把老骨头漂向何方?

5月26日晨,蒋介石望着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上海半边天,暗自神伤。

夜海茫茫,“太康”号像一只黑色的幽灵,在波谷浪峰间跃跃前行,蒋介石不顾海上风大浪急,在甲板上踱来踱去。

解放军渡江以后,本来就瘦弱的蒋介石脸上更加棱角分明。蒋经国不离寸步,生怕父亲经不住这亡国的刺激而杀身成仁“父亲,还是回舱去吧,晚上风大,当心着凉。”蒋经国轻声地劝说道。

沉默,很长一段时间的沉默。

“经国,”在死寂的沉默中,蒋介石突然象发现新大陆似的,劈头问道,“你说说看,我们为什么失败了?”蒋经国心里清楚,这个答案父亲最有发言权。从1927年在南京建国,到22年后国将败亡,中国四亿五千万人,父亲一直是一手遮天。当然,蒋经国也是可以说出一二的,就比如几个月前的上海打虎,比如上个月的长江布防。。但这经国能说吗?这问题不是经国敢回答的。

顿时,又一阵沉默。

“主要原因,”沉默一会后,蒋介石字字有力,如数家珍似的说道,“我以为:第一,党心不一。我党有史50余载,从来没有统一。党心不一,政令不行,互相拆台,拿大家以私小家。第二,干部腐化,共产党骂我们党腐败,不能说他们骂的都是错的。第三,对老百性笼络不力。凡此三,岂有不败之理?”蒋介石说到这里,看了一下蒋经国,继续说道:“我们只有另辟溪径,重新训练党的干部,统一党心,让党员能自觉的为党的事业工作。他们能够严格执行纪纲,而且还能深入社会各阶层,组织基层群众。干部腐化,是因为没有监督的力量。今后,我们要以群众的力量来维护党纪,使每一个党员都服从革命的领导,执行革命的政纲。铲除空洞不实、因循敷衍、因循任私、麻木不仁的官僚作风,而代之以实事求是、急公尚义、严正不苟、是非分明、赏罚公允的新作风。”蒋介石好象忘掉了眼前的痛苦,象个正在参加总统竞选的政治家似的,一口气讲了他新的施政纲领。

蒋经国倒是听得很兴奋,父亲这一大堆新思想,和他以前在苏联学的有许多相似之处。他在今日,才找到了父子二人的共同语言,于是说道:“父亲,我十分赞成您刚才的意见,我相信我们是有希望的。”这么直言恭维蒋介石,作为蒋经国还是第一次。

蒋介石也来了兴致,小心翼翼地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递给了蒋经国。

蒋经国知道,这是父亲的日记本。他把折叠着那页打开,上面写着这样一段话:以定海、普陀、厦门和台湾为训练干部之地区;建设则以台湾为起点。实行训练干部、编组民众、计口授田、积极开垦、在社会上不许有一个无业游民。实行二、五减租,保障佃户;施行利得税、遗产税、筹办社会保险、推动劳动福利、推广合作事业;实行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以民生主义社会建设及其政策实施为要务。更拟推动土地债券、土兵与工人的保险制度。

蒋经国明白,父亲刚才对他说的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在国家败亡之际,父亲不为失败而气馁,他真为父亲的刚毅和顽强所感动。同时,他也明白父亲对他讲这番话的用意。他颤声他说道:“父亲,我一定按你说的去做,重振党国。”蒋经国在夜光下看看丢表,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遂命令:“启航!”“太康”号启动,徐徐离开黄浦江,消失在茫茫的夜海之中。

蒋氏父子永运地离开了大上海。

第三野战军攻占上海,标志着历时36大的伟大渡江战役胜利结束。

陈毅提出:二野太苦了,不如二野、三野对调。刘伯承:你陈老总为啥子抢我的任务哟!毛泽东:我可没有偏心啊!

阳江围歼战充满动人的故事:战斗英雄张玉生一人抓住200多个俘虏。解放军一个班俘敌一个师。两个脚上负伤的战士,爬行着俘虏了30多个敌人。

白崇禧声东击西发动“南线攻势”,林彪判断失误和陈赓发生分歧。郭天民把给军委的电报写成了批判稿。毛译东致电林彪:照陈赓前提部署。

广州解放以后,第四兵团诸军继续南下粤桂追歼逃敌。与此同时,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第五兵团,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祖国西南边陲,欲彻底消灭白崇禧集团和胡宗南集团。这也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最后一次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作战。

经过渡江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丧失殆尽。残存的连同非正规部队和后方机关学校在内的总兵力仅剩150万。这些部队纷纷退到华南、西南和台湾等地。蒋介石以白崇禧、胡宗南两个集团为骨干,进行在大陆的最后挣扎。

秦岭、大巴山和武陵山山脉,象一道天然屏障,隔断了川黔与内地的联系;

盘根错节的封建势力和遍地林立的军阀土匪,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基础;地处边陲便于取得帝国主义的直接援助。蒋介石的部署是:第一步,以白崇禧集团及粤军余汉谋部组织湘粤联防,阻止解放军向两广进军,作为他部署西南的掩护;同时以嫡系胡宗南集团等扼守天险秦岭、大巴山、武陵山,阻止解放军入川。第二步,白崇禧部退入广西,与四川的胡宗南互为呼应,联络云桂军阀,负隅顽抗。

为了在整个中国大地上全部、干净、彻底地歼灭国民党军队,中央军委部署:第一野战军出陕甘,解放西北五省(区);

第二野战军,直进黔川,解放大西南;

第三野战军,南下福建,解放东南沿海;

第四野战军,解放中南各省;

华北军区,攻克太原,解放华北全境。

在中央军委作上面战略部署时,曾征求各野战军主管的意见。陈毅提出:“二野太苦了,挺进大别山苦;淮海战役又把老本拼得厉害,不如二野、三野对调,三野去经营西南,二野经营富庶的东南沿海地区。”刘伯承首先表示反对:“不行,不行,你陈老总为啥子抢我的任务哟?”“我可没有偏心啊!”毛泽东见状呵呵一笑,对中央军委提出这个方案的理由作了解释:“三野的老底于是新四军,过去长期在江南水乡,有江湖作战经验,相比较而言,二野在这方面就差点,三野不仅要解放华东、华南沿海地区,还要跨海作战,解放舟山、金门、台湾等岛,轻车熟路,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949年7月中旬,中央军委发出向华南、西南进军的指示,明确指出对白崇禧和西南各敌,均采取大迂回动作,插至敌后,先完成包围,然后再回打之方针。强调“非从南面进军,断其退路不可”。

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出击华南、解放广州的战役行动,就是中央军委进军华南、西南整个战略部署的一部分。

当时,中央军委部署,第二野战军三兵团、五兵团部队,隐蔽前进,先不直接和敌人交锋,待广州解放,迫使国民党政府迁至重庆后,再以大迂回的动作直出贵州,并进占川东、川南,切断胡宗南集团退往云南的道路及其与白崇禧的联系。中央军委还决定,当时位于陕川边的一野部队及华北十八兵团等部,积极吸引胡宗南集团,将其暂时留在秦岭地区。待二野将其退往康滇的后路切断时,即由贺龙、李井泉率领,迅速占领川北及成都地区。尔后两军协同聚歼该敌,并迅速占领全川,布置春耕,开展地方工作。

随着二野向大西南的挺进,解放大西南,已是指日可待。党中央为了适时加强对大西南党政军的领导,适时地开展地方工作,在二野出击大西南之前,成立了中共中央西南局,任命邓小平为西南局第一书记,刘怕承为第二书记,贺龙为第三书记。西南局共有委员24人。

在中央军委下达向大西南进军的次日,即7月18日,刘伯承、邓小平召集了二野前委扩大会议,研究讨论进军西南的部署和加强部队政治思想工作及后勤工作等问题。

根据前委会议研究的意见,二野颁发了《关于进军西南的指示》,指出:我第二野战军与兄弟野战军以无比的奋勇前进、艰苦奋斗的精神,手携手的共同横渡长江进军江南,追歼了大量残敌,解放了江南广大地区。并接管和掩护接管了广大地区城乡工作,取得了伟大胜利。这一胜利是由全军在坚决执行党中央军委及华东局正确方针之下,在各解放区协同互助之中获得的。为了迅速消灭敌人残余力量,解放全中国,我野战军即将与全国各野战军共同执行渡江后继续进军的光荣任务,望我各级党委在部队党及指战员中立即开始进行如下工作:一、明确的向党内外指明敌人国民党的残余力量还存在,还在勾结帝国主义,并继续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援,向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