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三国去种菜-第2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备前期为扬名,肯定不会作此玩物丧志之举,那就是功成名就时,刘备做平原相时多与袁谭交战,自然无暇把玩美人,且为官清廉,谁会送玉给他。

    能送玉人的必是世家大族,能让世家大族看上眼,刘备必然名重一方,再加上甘夫人乃沛人。

    沛国乃曹操老家,近徐州小沛,符合这所有条件那就是刘备任徐州牧时,才会有人送玉人给他。

    当然并不是说甘夫人此时才跟刘备,刘备之前都在河北打转,根本无暇来淮汝地界。

    当然也有过,中平年间刘备曾随毋丘毅前往丹阳募兵,在下邳破贼有功升高邮丞。

    然而从公元186年前后到公元194年,算起来也有七八年的时间,这七八年间,甘夫人不是不能生,如果早在186年就跟刘备,刘禅早该出世,然而并没有。

    当然并非没有七八年不生育的可能,只是低了点。

    刘备很喜欢甘夫人,徐州丢失时张飞坐镇徐州,妻小皆被吕布俘虏,刘备很是黯然神伤,糜竺这才把自己妹妹糜夫人献给刘备。

    糜夫人在历史上记载很少,好像就只是为了填补甘夫人留下的空虚跟政治联姻。

    糜夫人在后,甘夫人才有孕,可见刘备对甘夫人宠幸不减,一个被俘虏的女人,男人还对他宠信不减,足见刘备对她的喜爱。要知道吕布可是为了貂蝉敢杀董卓的人,甘夫人落在他手里,谁敢保证吕布不染指她,可刘备还很喜欢她,足见对她的喜爱。

    早知道吕雉可是刘邦患难之妻,吕雉被项羽俘虏后,刘邦对其宠幸便不再,虽然尊重却谈不上宠幸依旧,刘邦甚至还有改立太子跟皇后的意思。

    刘备处处学刘邦,却在这点上没有学他,足见刘备对甘夫人的喜爱,这不仅仅是患难之妻可以解释的。

    再说糜夫人,糜夫人没有子嗣,而且联姻后几乎没有太大的作用,联想糜芳投吴。

    当时甘夫人已死,糜夫人不知所踪,就说她没死,那阿斗小时候就是被甘糜二人养大的,糜芳也算阿斗便宜老舅,纵然关羽对其再不好,他也不至于投吴吧!

    他是刘备的小舅子,投了孙吴,孙权凭这一点就不能重用他。

    可他在东吴破受重视,而且还有些飞扬跋扈,三国志吴书是仪传有记录。

    孙权绝不是看在孙尚香的面子重用刘备的小舅子吧!

    这肯定是千金买马骨的表现,你看只要你投吴我就敢重用。

    这一切的前提那就是糜芳在蜀国不受重用,糜夫人已死,糜家正处于被打压的状态中。

    糜竺自联姻后,或者说自刘备入荆州后,史书再无记载,有也就是糜芳投吴,糜竺前往刘备处告罪。

    这一切都表明糜夫人在刘备那不受宠,即不受宠更别提爱了。

    孙夫人,这几乎不用说,是政治联姻。

    刘备几乎靠讨好孙尚香才得以从东吴回来,孙尚香从小尚武,这一看就是个女汉子,或者说是个强势的女人。

    刘备是个自尊心很强,很面子的人,让他在一个女人面前低三下四,他如何忍受的住?

    故刘备一回荆州就把孙尚香几乎打入冷宫,自己前往益州也没带孙尚香,孙尚香在他眼里就是跟东吴的缓冲润滑剂,谈不上爱。

    吴夫人,刘备最后一位正妻,这位正妻为其生了两个儿子,这充分证明刘备不是不能生,那糜夫人没有留下子嗣,一就是不能生,二就是不受宠。

    吴夫人是寡妇,刘备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很乐意,被劝后才娶之。

    吴夫人乃汉末大将吴匡之后,吴匡死于初平年间,刘备定cd在建安二十二年左右,吴夫人至少三十岁。

    一个三十岁的贵妇人正是会疼人的时候又年轻貌美,刘备这颗征战半生的流浪心终于有了慰藉所,刘备越发疼爱她,可吴夫人毕竟嫁过人,刘备不像曹操特喜欢人妻,由此可见吴夫人受宠却不是刘备所喜爱的。

    总而言之,刘备最喜爱的女人是甘夫人。

    。

 刘备为何不得卢植喜欢

    'cp'#凡人槽三国#刘备为何不得卢植喜爱?

    刘备少年时曾求学于卢植门下,与公孙瓒善。

    按理刘备善武勇,卢植亦善武,曾多次平叛,应该喜欢刘备才是,刘备又是汉室宗亲,父祖都仕州郡,与卢植应该不无交际,可卢植却不喜刘备。

    有人问从何看出?

    刘备与公孙瓒学成后,公孙瓒回辽西,护送辽东刘太守前往交南,由此扬名河北,而后官至辽西属国长史。

    刘备还在游侠河北,黄巾乱起,刘备募兵平叛并非如三国演义那般轰轰烈烈,而是平原刘子平(此人很可能是派此刻刺杀刘备的刘平)举荐刘备,刘备遇贼败,假死才逃的性命,后来才因功除安喜尉。

    此情节出自于三国志先主传中的典略。

    大家都知道卢植平叛,出兵于河北,卢植首战也在青州,离平原并不是太远。

    刘备兵败后为何不投卢植,反而逃回涿州,再募兵随邹靖平叛呢?

    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卢植身为三大平叛中郎将,以后前途无量,刘备又有武勇,卢植正是用人之际,用别人怎么有用自己的学生用的顺手顺心。

    刘备不投卢植,只能说卢植不喜欢刘备,刘备也不太喜欢卢植,才会放弃这立功的大好机会。

    别说刘备面皮薄,刘备势穷投公孙瓒,方得平原令又转平原相,刘备与袁谭数番交战,各有死伤,还是投袁绍灭曹操,足见刘备脸皮不薄。

    卢植为何不喜欢刘备,大家伙都知道刘备好犬马、音乐,而卢植呢?

    后汉书。卢植传:融外戚豪家,多列女倡歌舞于前。植侍讲积年,未尝转眄,融以是敬之。

    这是说卢植少年时曾求学于马融,马融乃外戚世家,多用歌舞侍女试探卢植,卢植听了数年课连眼都不曾看过一眼,马融深为敬佩,于是把卢植收为学生,闭门授之,可能关门弟子还是出自他俩人。

    可见这位是视金钱如粪土,视美女如红粉骷髅。

    而刘备恰恰与其相反,这也难怪卢植不喜欢刘备。

 刘备的第一桶金谁给的

    'cp'#凡人槽三国#刘备的第一桶金是谁给的?

    看过三国,或者说研究过刘备的人都知道,刘备少孤,家道中落,连求学都需要族叔刘元起资助。

    刘备在黄巾之乱时招募兵马的第一桶金是哪来的呢?

    他自己赚的,这肯定不是。

    贩履织席虽然是贱业,可这是商人才能做的,至少是豪商,刘备的祖父是东郡范令,令可是万户县的县长,颇有资历,刘备的父亲也做过涿郡郡吏,因此他家贩履织席不足为惧,关键不是家道中落了吗?

    刘备也不是善茬,或者说是个会做生意的人,节俭的人,相反却是个出手阔绰的人,刘备好犬色、名马,足以证明他是个时尚人,换句话说就是败家子。

    这样一个败家子如何赚来第一桶金,因此他的第一桶金只能是别人资助的。

    第一资助对象是张飞,大家都知道张飞家是屠户,颇有些家资,可凭一个在幽州苦寒之地的屠户之家,又有多少家底呢?

    刘备一出手就是五百人,就算不戴甲也该穿皮甲吧,而且还得打造兵器,每日操练,那天不得需要许多粮草呢?

    这些金银财货从何而来?

    看过三国的都知道是苏双跟张世平资助的,哎!这两位记住喽!可是中山大豪,以贩马、打造兵器起家,这在古代可都算是军火贩子,两个军火贩子为何资助刘备?

    难道刘备头上刻着日后必称帝的字样吗?

    还是如小说家们猜测的那样,这二位是被刘备威胁的?

    呵!冷兵器时代,手无寸铁的农民还能威胁一帮手持兵器身穿盔甲或皮甲的军火贩子,那不是开玩笑嘛?

    苏双二人资助刘备,乃是因为刘备勇武之名。

    刘备素与公孙瓒善,公孙瓒善武在河北有名,刘备之勇在河北也算数得着。

    尤其是其游学河北期间。

    游学这东西,说白了就是游侠,游侠就是打抱不平,留名于地方。

    刘备游侠这几年不是白混的,不仅结识了田豫,还结识了牵招,这两位都是刘备的小兄弟,这有史可查。

    熟悉三国的,都知道这两位可是曹魏北疆重臣,可惜都没追随刘备到最后。

    牵招老师乐隐恐怕也是刘备的吹捧者,因为乐隐另外一个徒弟李昭做过蜀郡太守,这是刘备时期的蜀郡太守。

    刘备在家乡起兵前,曾被平原刘子平看重,委以剿匪之任,可惜兵败,刘备诈死才得以逃脱。

    那么刘备在平原,青州地界都以勇武著称,在家乡能无名?

    故迫使苏双、张世平投资刘备的,不是刘备威胁,而是黄巾军的威胁,黄巾不除,道路不通,道路不通,苏双二人的货就得砸手里。

    黄巾乱起,冀州大乱,二人从草原贩来的马匹、生铁、皮毛可就是奇货可居了。

    为了保住利益,他们俩只能资助刘备起兵,而后雇佣刘备军杀回中山。

 赵云为何不得重用(谢谢大大们还在一直投票,说不得夜色只能写番外)

    ' cp '# 凡人槽三国 # 为何赵云前半生默默无闻?

    许多人都喜欢赵云,年纪稍大的是因为赵云在百万曹军中杀得七进七出,斩杀曹将数十的辉煌战绩,其中就包括河北四庭柱的高览及吕布麾下的八健将,此一役奠定赵云的威名。

    年轻人喜欢赵云恐怕是从刘德华拍的见龙卸甲或者最近大火的林更新演的战神赵子龙得知,或者因为刘德华跟林更新才知道赵云。

    一部三国,赵云在全国观众中的知名度或许是一骑绝尘,然而赵云的前半生却默默无闻。

    关羽、张飞还有个三英战吕布,吕布也有辉煌的战绩,唯有赵云显得有些默默无闻。

    三国演义中出场在第七回,与文丑大战六七十合不分胜负,之后再无踪迹。

    历史上也只有投公孙瓒,后与刘备交善,曾被刘备借去,两人交善。

    按理说,刘备与公孙瓒乃师兄弟,赵云与刘备善,刘备又善于拉拢人心,定会向公孙瓒举荐赵云,按三国演义赵云出场的方式,乃救公孙瓒而战文丑,公孙瓒更应该重要赵云才是,那为何赵云还能默默无闻?

    就要看公孙瓒的用人方式,公孙瓒乃辽西公孙氏之后却出身贫寒,他成名却是走的名士,因此跟一般人一样重要士族。

    看他麾下的谋士,渔阳太守邹丹、长史关靖、青州刺史田楷、冀州刺史严纲,除严纲外,关姓、邹姓、田姓都是河北大族。

    包括刘虞身边的魏攸、公孙绪都是公孙瓒好友,可见公孙瓒用士趋于士族,刘备本身就是士族出身。

    因此赵云才不被重用,赵云在公孙瓒败亡前以兄亡为借口离开公孙瓒。 '/ cp '

    ' cp '# 凡人槽三国 # 赵云是名将还是勇将?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在为赵云打抱不平,觉得他太屈才,刘备一直雪藏他,知道诸葛亮掌权才起用他,果然赵云一鸣惊人,第一次出祁山,斩韩德父子五人,第二次出祁山,马谡失街亭,唯有赵云全军而回,于是大赞我云。

    可我云真的如此牛掰吗?

    未必,前期且不说他,单说诸葛亮时期,魏延为汉中太守,独率一支大军在外,要不是诸葛亮派马谡前去夺权,魏延未必会失街亭。

    一开始,诸葛亮就派魏延堵在街亭,这是诸葛亮对魏延能力的信任,之所以派马谡去,是因为魏延的自子午谷偷袭长安之论,诸葛亮派魏延不配合自己的军事行动而已。

    赵云呢?虽然也独率一军,可赵云有军师邓芝,邓芝可是蜀汉有名的军师,官至车骑将军。

    我云勇猛不必多言,可是独领一军作战,这能力却不被诸葛亮信任,故才对赵云全军而来感到惊讶。

    试想,赵云身为蜀汉仅剩的五虎上将,他全军而回不应该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吗?

    五虎上将可是凌驾于诸将之上,高高在上的,同时他们的能力也该是如此才对,按理赵云全军而回不值得诸葛亮惊诧,可诸葛亮偏偏惊诧了?

    这是什么原因。

    这其实就跟马谡失街亭一样,依马谡之能本不该如此。

    赵云同样让诸葛亮失眼,赵云不同马谡,马谡从未领军,赵云可是从建安前就活动在河北的猛将,能说他没单独领过兵吗?

    只能说赵云的能力不足以领一军。

    如果诸葛亮眼神不好,那刘备呢?

    刘备向来看人极准,魏延,是吧!在诸将反对中提拔为汉中太守,结果魏延在汉中,汉中稳若泰山。

    刘备说马谡不可重用,结果马谡失街亭,使得第二次出祁山无疾而终。

    刘备的眼光无可挑剔,那赵云如果是名将,刘备为何不用呢?毕竟手下可信任大将只有关张赵。

    有人说刘备需要赵云保护。

    前期确实是,后期有陈到,有白毦兵,赵云完全被解放出来,可是刘备宁愿用蜀中将领、荆州将领依然不用赵云,何也?

    赵云无法独当一面,仅此而已。

    于是刘备让赵云领禁军,守卫cd重城,保护他的家小。

    比如刘备兵败夷陵后,第一件事就是召赵云至,而后才有托孤之事,为的就是防范诸葛亮谋反。

    总而言之,赵云乃勇将,非智将,可为先锋,不可为大将。 '/ cp '

    ' cp '# 凡人槽三国 # 三顾茅庐,诸葛亮真那么难请吗?

    三顾茅庐、礼贤下士、千金市马骨,这都是君主收买人心的法宝,尤其是三顾茅庐,刘备把士族那点傲娇之心都捧足了。

    可诸葛亮真的那么难请吗?

    未必。

    诸葛亮耕读于襄阳隆中,朋友圈皆是庞统、崔州平、石韬、孟建、徐庶等人,石幍、孟建都是青史留名的人物,他们迁居襄阳是为避灾。

    曹操平定荆州,这帮人都出仕,各个显居要职。

    庞统更不必说,少年时就前往颍川见司马徽,为的就是扬名,而后出仕江东,可惜不被孙权所洗,后才转投刘备,求仕之心可见一般。

    徐庶也是自己去投的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诸葛亮朋友圈都是求仕心切的人,诸葛亮本身欲归隐山林,谁会信?

    何况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

    管仲者,辅佐齐桓公制霸战国。

    乐毅者,诸弱小燕国一举大败制霸东方的齐国,使得齐国再无争霸天下之资。

    诸葛亮自比此二人,分明就是货与帝王家的心态。

    诸葛亮不仕刘表,只因刘表他不是真命之主。 '/ cp '

    其实这本书已经写完了。可是还有大大一直投票点击收藏,夜色真的觉得很对不起大大们,无奈只能把在新浪开的话题段子写在番外内,希望大大们看,用来感谢大大们的支持,另外新书已签约,虽然披着玄幻的皮,可却是历史的骨肉,名将一锅烩,希望夜色能写出洪荒三国的味道来,玄幻不好混。

    其实夜色写历史或许会更容易赚钱,毕竟这本种菜已经有了不少的读者,夜色在写三国或者历史才符合商业角度,可是夜色不知是不是魔怔了,非要去写玄幻。

    不过好在已签约,不敢保证不上架,也不敢保证完本,可是一定会写到一百万。

    如果成绩不理想,还会写历史,下本定会是洪荒三国?

    最后说一句话,新书《带着名将去修仙》希望大大们去支持。

 称帝;袁术是不是傻

    凡人槽三国袁术称帝是不是傻?

    汉末,诸侯逐鹿天下,然却无人敢称王,甚至公然造反者都没有,不仅如此还要拉着汉室大旗。

    看废帝后、睡龙床、乱后宫的董卓,不也是自称相国、号尚父,以献帝之名统治天下吗?

    就连董卓身死时,也不是因为三国演义上那般献帝欲让位于他而丧命,而是春季献帝生病,病好召董卓相见,董卓无备才被杀。

    为何独独袁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称帝?

    难道说袁术脑子不够用?他傻吗?

    显然袁术不傻。

    袁术身为袁家最杰出的三大继承人,聪颖方面不必怀疑,不然他也不能成为汉末第一诸侯,更别提一路高升,从历任内外,又升河南尹、虎贲中郎将、折冲将军。

    董卓入京后又逃出京城,夺取南阳郡,自任南阳太守,董卓以大将军之位拉拢袁术,袁术都不离开南阳。

    可见袁术不傻,傻得话能收服江东猛将孙坚。

    要知道孙坚跟朱儁、张温混过,这两位大佬可都是儒将。

    难道说袁术没有政治头脑?

    如果袁术没有政治头脑,为何不接受董卓大将军的职务?

    袁术没有政治头脑,如何跟公孙瓒、陶谦组成政治联盟,打压的曹操跟袁绍联盟几乎抬不起头。

    袁术势力最盛时,全居南阳、豫州、小半个扬州,还想染指兖州,可惜他遇到汉末枭雄曹操。

    如果曹操在匡亭战败,袁术大军就能长驱直入兖州,有了兖州就能取青州。

    徐州陶谦是其盟友,二人可瓜分青州,其后扫平荆州刘表,再派人取江东,袁术就有天之二。

    黄河北有公孙瓒袁绍,董卓雄心不再,联合王允就能灭掉董卓,趁李郭内讧杀进长安,可得三辅,然后杀入并州,与公孙瓒围猎冀州,袁绍可定,再与公孙瓒决战,河北可定。

    最后收拾刘璋,天下得以统一。

    当然这只是幻想,可是袁术势力之强横可见一斑,连江东猛虎都是其下属,怎能说其没有政治头脑。

    可惜的是匡亭战败,就像袁绍战败于官渡。

    袁绍败于官渡一蹶不振,袁术回到汝南,退至寿春,还积极开拓扬州,进攻徐州,这无疑是在跟曹操抢时间、抢地盘。

    可惜袁术时运不济,刘备、吕布都比陶谦耐打,最重要的是袁术败于匡亭,丢失颍川、汝南士族之心,使得颍川士族投靠曹操,汝南士族投靠袁绍。

    袁绍不甘心失败,再伐兖州,又被曹操击败,还丢失陈国,才不得不向南向东发展。

    南有孙策,东有吕布,尤其是吕布在下邳大败袁术七军,使得袁术精锐丧失一空,南又有孙策造反。

    袁术可以说内忧外患,大好形势数年间丧尽,盟友陶谦死亡,公孙瓒屡战屡败,使得袁术雄心不再。

    一个人丧失了雄心,自然就乐于享受,大势败尽,自然要过一把皇帝瘾。

    过一把皇帝瘾才是袁术称帝的主要原因,而是袁术昏了头脑,或者说傻。

    袁术称帝后,就打破汉末政治格局,或者说引得有心之辈就能趁机而起,可惜曹操也好、袁绍也罢,都是心机深沉之辈,刘表又是软弱性子,使得袁术计谋落空。

    汉时一直流传白马之盟,非刘姓不可称王,光武时亦如此。

    袁术的称帝可谓打破白马之盟,若真有野心之辈趁机而起,袁术说不定还真能苟活几年,可惜面对曹操、吕布、孙策、刘表几人的联手攻击,袁术实在撑不下去。

    最终又苟延残喘一年多方败亡。

 三姓家奴是不是张飞先喊的

    'cp'#凡人槽三国#吕布那个三姓家奴外号,到底是不是张飞先喊出来?

    三国演义里,三英战吕布是个很抢眼的桥段,也是罗大大让刘关张扬名天下的契机。

    三英战吕布时张飞句“三姓家奴”拉开这场大战,此战不仅使吕布臭了名声,而且险些丧命于三兄弟之手。

    那三姓家奴是不是张飞先喊的呢?

    事实上,不是。

    三国志张飞传:张飞字翼德,涿郡人也,少与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先主从曹公破吕布,随还许,曹公拜飞为中郎将。

    张飞在史书上记载甚少,从出山到吕布败亡,几乎他都没有事迹可言。

    十路诸侯讨董是罗大大杜撰的,刘备正和公孙瓒平青州黄巾,由此可见张飞也不曾去河南,更没有三英战吕布,就别提三姓家奴。

    再说三姓家奴,是说吕布先反丁原,后又反董卓,而且两人都是被吕布亲手斩杀,因弑主才被当时尊崇孝悌节义的儒家所不容。

    可十诸侯讨董时,吕布不过是杀了丁原,丁原是不是吕布义父,那就两说。

    三国志吕布传: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灵帝崩,原将兵诣洛阳。

    英雄记曰:原与何进谋诛诸黄门,拜执金吾。进败,董卓入京都,将为乱,欲杀原,并其兵众。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丁原与吕布只是亲待,董卓与吕布却是誓若父子。

    东汉末,朝纲崩坏,诸侯四起,相互间残杀事甚多,吕布杀丁原根本不算什么,何况董卓代表着朝廷,吕布投靠董卓,也算忠于汉室,又怎能算是弑主?

    他可以说是平叛,包括杀董卓,这都算忠于汉室之举,只是他偷袭兖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