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707年,奥朗则布卒
1707—1712年,奥朗则布之子巴哈杜尔沙在位 他在其兄喀布尔总督穆阿辛不在的情况下登位。他与马拉地人和拉吉普特人讲和,压制了锡克教徒日益膨胀的野心。
1708年,阿格拉之战 巴哈杜尔击败并杀死了正在返回要求皇位的兄长穆阿辛。
1708—1748年,马拉地人萨胡在位 他是西瓦吉之子,曾被奥朗则布监禁。巴哈杜尔将他释放,置于马拉地王位。他对莫卧儿人的忠心很快变得有名无实了。
1710年,对锡克教徒的战役 巴哈杜尔对锡克教徒势力的兴起甚为关切,在一场非决定性的战役中击败了他们。
1712—1719年,莫卧儿空位期 巴哈杜尔死后,帝国局势陷于混乱;在一系列争夺王位的流血斗争中,约有五位傀儡在德里执政,但真正的权力掌握在贵族和宫廷官员手中。
1712年,第一个马拉地派施华的任命 萨胡任命能干的巴拉基·维斯万纳特·巴特为宰相,其称号为派施华。从这时起直至1720年死去,巴拉基是所谓马拉地联盟及派施华领地的实际统治者。联盟包括巴罗达、瓜廖尔、印多尔和那格浦尔四个马拉地人土邦。派施华的位置为世袭,其继任者仍然是马拉地联盟实际的领导者。
1712—1720年,马拉地势力的扩张 马拉地人利用莫卧儿帝国的无政府状态,待力量强大后即向北扩张,进入印度斯坦。
1713年,德干高原之副王尼扎姆·乌尔·穆尔克 在德里的斗争期间,阿萨夫·贾(亦通称秦·基立奇汗)悄悄地使自己被任命为莫卧儿在德干省领地的副阿达尔,即总督,其称号为尼扎姆·乌尔—穆尔克。他是土耳其人,曾是奥朗则布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他未袭扰自治的马拉地人,重新恢复了莫卧儿对德干高原中部和东部稳固的控制。
1719—1748年,穆罕默德沙作为莫卧儿皇帝在位 尼扎姆·乌尔—穆尔克和马拉地人支持他获取了王位。1720年,尼扎姆成为维齐尔即宰相,但仍为德干省总督。
1720—1724年,派施华巴基·饶·巴特统治马拉地人 马拉地联盟侵蚀莫卧儿帝国领土,继续向北和向东扩张。
1721年,法国在马埃建立基地
1724—1748年,尼扎姆·乌尔·穆尔克统治海得拉巴 由于莫卧儿帝国明显地濒临崩溃,尼扎姆·乌尔·穆尔克于1722年离开德里,在其德干总督领地建立了独立的海得拉巴王国。他任命多斯特·阿里为卡那提克省的那巴布即总督。
1737年,德里之战 巴吉·罗和马拉地人在德里之外击败穆罕默德沙的帝国军队。皇帝求和,将马尔瓦让与马拉地人。在随后的几年里,他们还攻占了古吉拉特、奥里萨和班德尔汉。
1739年,纳狄尔沙入侵(参见第十五章→欧亚大陆·中东→波斯→侵入印度) 这次入侵加速了莫卧儿帝国的衰落。
1739年,巴吉·罗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巴塞因
1740年,孟加拉脱离莫卧儿帝国独立
1740—1761年,派施华巴拉基·巴吉·罗·巴特统治马拉地人
1741年,约瑟夫·杜布雷侯爵被任命为法属印度总督 他曾任金德讷格尔总督;这时他移到本地治里。
1743年,多斯特·阿里卒 尼扎姆拒绝了多斯特·阿里的女婿昌达·萨希布的要求,任命安华尔为卡那提克省的新那巴布(印度莫卧儿帝国时代的地方行政长官)。
第一次卡那提克战争(1744—1748年)
这次战争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参见第十五章→主要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一部分。欧洲发生了战争的消息传到印度后,杜布雷在法国和英国的两个东印度公司之间寻求中立。
1745年,英国舰队到达 柯蒂斯·巴内特准将扫除了附近海面的法国舰船。杜布雷急忙派人去请毛里求斯总督、能干的法国海军上将拉包顿奈斯伯爵前来增援。
1746年6月,拉包顿奈斯到达 他的舰队有8艘主力舰,装载了1200名法国援兵,到达本地治里。
1746年9月2—10日,围攻马德拉斯 杜布雷包围了英国主要的基地,而拉包顿奈斯则从海上封锁它。马德拉斯在短暂抵抗后投降。
1746年9月21日,马德拉斯之战 那巴布安华尔与英国人结盟,率领一支大军到达马德拉斯附近。法国守兵从被围的城内出击,很容易地击溃了那巴布的乌合之众。
1746年11月3日,圣汤姆之战 由230名欧洲人和730名印度土兵组成的一个法国支队,在马德拉斯附近攻击并击溃了有1万兵力的那巴布部队。
1746年11月—1748年4月,围攻圣乔治要塞 法国人企图夺取马德拉斯附近的这一英国基地,围攻达18个月之久,未能成功。由于海军上将爱德华·波斯卡温率一支新的英国强力舰队到达,杜布雷最后不得不撤围。
1747年,艾哈迈德沙第一次入侵印度 阿富汗人在非决定性的锡尔金之战中,被莫卧儿—拉吉普特的一支混合军队所阻挡,被迫退回阿富汗(参见第十五章→南亚→阿富汗)。
1748年8—10月,围攻本地治里 波斯卡温企图夺取本地治里,未果,杜布雷成功地守卫了该城。由于季风将至,其舰队被迫撤退。
1748年,《亚琛条约》(参见第十五章→主要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在荷兰的最后战役) 该年年底和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印度。法国以新斯科舍的路易斯堡为交换条件,把马德拉斯归还给英国。
1749年,艾哈迈德沙第二次入侵印度 这是一次劫掠,也是力量的复兴,但使他相信他能征服旁遮普和克什米尔。
第二次卡那提克战争(1749—1754年)
尽管法国和英国签订了正式的和约,其两个东印度公司仍通过卷入印度的冲突而继续进行战争。1748年尼扎姆·乌尔·穆尔克死后,昌达·萨希布即开始阴谋夺取卡那提克省的那巴布之职,并受到杜布雷的支持。同时,尼扎姆·乌尔·穆尔克的孙子莫查法尔·姜以莫卧儿不称职的新皇帝的救令为依据,继任海得拉巴的尼扎姆,而其父亲纳西尔·姜已自动继任尼扎姆之位。杜布雷亦支持莫查法尔·姜。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杰出的托马斯·桑德尔斯领导下,支持两个有正式职位者:一个是新尼扎姆纳西尔·姜;另一个是卡那提克省的那巴布安华尔。
1749年,安布尔之战 昌达、莫查法尔和法国人的联合军队在查理·德·布西侯爵指挥下,击败了并杀死了安华尔。昌饮被官布为卡那提克省的那巴布,杜布雷则是实际的统治者。然而,穆罕默德·阿里要求成为安华尔的继任者。他据守着提齐罗波里,他在那里获得了英国人的承认和支持。
1749—1750年,纳西尔·姜在卡那提克省 在英国人的支持下,纳西尔·姜侵入卡那提克省,纳西尔·姜企图恢复海得拉巴对该省的控制。但他只是获得了部分成功。
1750年12月,纳西尔·姜被刺身亡 也许莫查法尔应对其父亲的死负责,反正他父亲一死他就攫取了新尼扎姆的权力。杜布雷宣布莫查法尔为德干省总督。他为报答起见,又任命杜布雷为总督,统治德干东部从克里希拉河到柯莫角的一切前莫卧儿帝国土地。而其条件则为杜布雷把德·布西所指挥的小型精良陆军,供新尼扎姆使用(至于1750年后的作战行动,参见第十六章→南亚→印度)。
东亚和中亚
中国
这一时期,中国清朝的势力、声望和影响都达到了顶峰。康熙大帝在位的后期,巩固了其统治,强化了对西藏的统治。他的孙子乾隆继续对中国周边的地区进行扩张,到该世纪中叶他已成为忽必烈以后中国最强有力的君主。
1662—1722年,康熙在位(参见第十四章→东亚和中亚→中国→康熙帝的统治)
1700年,清军进驻西藏 由于康熙关切厄鲁特蒙古之准噶尔部在西藏日益增长的影响,遂派军队进驻西藏和部分边界地区。
1705年,清政府册封了新的达赖喇嘛
1716—1718年,准噶尔部干涉西藏 准噶尔军6000人在噶尔丹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率领下侵入西藏,参与仍在持续的达赖喇嘛继位争端。他们攻占了拉萨,囚禁了达赖喇嘛。清军前来平叛,但于1718年因遭伏击而被击溃。
1720年,清朝强化藏政 康熙帝再次派兵遣将,从甘肃和四川分两路入藏,粉碎了准噶尔部,逐出其残部。同时,另一支清军进入准噶尔地区,收复乌鲁木齐和吐鲁番。这是蒙古军队广泛使用火枪射击的第—战争;然而,在装备更优良的清军面前,蒙军的火枪射击术难以奏效。康熙软封了新的更受欢迎的达赖决喇嘛,并令清军一部留驻拉萨。
1721年,台湾发生起义 起义由朱一贵领导,很快被清政府镇压。
1723—1735年,康熙之子雍正在位 中国是和平的,但沿中亚各部落的西部边界有很大的冲突。
1727年,《恰克图条约》 同俄国签订的这一条约划分了边界,调整了贸易和其他关系。
1727—1728年,西藏阿尔布巴叛乱 15000人的清军恢复了秩序。达赖喇嘛被放逐7年。清朝增加了守军。
1729—1735年,对准噶尔部的战役 由于准噶尔部继续反对清朝在西藏的政策,并在西部边界大肆劫掠,清朝进行了一系列惩罚性的远征。起初,主要由于管理不善,清军并不很成功。经1732年重新组织后,准噶尔部被彻底击败。
1736—1795年,离宗乾隆在位 清朝的势力和声望达次到顶峰。
1747—1749年,平定大小金川 清军以艰苦的、非定性的游击战争平定了大小金川的纷乱。
内亚
俄国和清朝两个帝国继续扩张,进入内亚。当时对它们的扩张极为有利的是,蒙古和土耳其的部落相互之间仍在进行无休止的痛苦争斗,在这一过程中削弱了自己和它们的邻国,结果它们对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殖民扩张不能进行真正持久的抵抗。
1714—1717年,俄国远征基发(花刺子模) 彼得大帝派军远征,企图使基发接受保护国的地位。然而,伏击并歼灭了俄国远征军。
1720年,中国远征准噶尔部(参见上文) 
1722年,《阿斯特拉罕和约》 俄国的彼得与上年纪的基发人卡尔梅克汗阿育卡会谈,后者保证卡尔梅克人继续臣服俄国。
1727年,《恰克图条约》 系俄国与中国签订(参见上文)。
1729—1735年,中国在准噶尔的作战行动(参见上文)
1730—1731年,哈萨克接受俄国的宗主权 俄国因此控制了这一部落——哈萨克人的聚居地(基发和博卡拉曾宣称拥有该地区)。
1738年,波斯征服巴尔克(参见第十五章→欧亚大陆…中东→波斯→侵入阿富汗)
1740年,波斯征服基发和博卡拉(参见第十五章→欧亚大陆·中东→波斯→征服博卡拉和基发)
1741年,发现白令海峡 白令海峡是由在俄国服役的丹麦航海家维特斯·白令发现的。
1747年,基发重新获得独立 这是纳狄尔沙的帝国崩溃的结果(参见第十五章→欧亚大陆·中东→波斯→波斯的无政府状态)。
日本
在德川幕府统治下,日本继续闭关锁国,实际上断绝了与外部世界的一切联系,而内部的和平统治着该王国。
东南亚
缅甸
这是缅甸虚弱和衰落的时期。内部动荡不安,人民起义此起彼伏;外有弱小邻国(曼尼普尔和若开)的劫掠,使这个国家惨遭蹂躏。没有能够处理好这些难题的领袖出现。
1714—1749年,曼尼普尔人的劫掠 曼尼普尔的拉贾加利布·纽瓦兹率骑兵频频劫掠上缅甸,毁坏了这个在国家。最明显的是1738年,曼尼普尔人横扫阿瓦的大门,随意抢掠。
1740—1752年,默恩人起义 下缅甸的默恩人即塔拉英人,看出阿瓦诸王软弱无能,即举行起义,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王国。他们攻占了统治者家族发源地东吁,并经常袭击上缅甸——远至阿瓦城下。最后,国王宾尼亚·达拉领导下,他们开始系统地征服上缅甸。这一征服以1752年占领阿瓦,并推翻了东吁王朝而告结束(参见第十六章→东南亚→缅甸→默恩人叛乱)。
暹罗(泰国)
暹罗这一时期是稳定的。有一场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及一场大的内战,还有那种司空见惯的边界摩擦,这种摩擦实际上在东南亚是连续不断的。然而,比较而言,这是一个平静的时期。
1717年,入侵柬埔寨(参见第十五章→东南亚→柬埔寨→暹罗人入侵) 尽管暹罗军损失二分之一,远征终获成功。
1733—1758年,国王博罗莫哥在位 他是前国王泰斯拉的弟弟,在位之初,与其侄子、已故国王的儿子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最后获得成功。他无情地进行报复,杀死了他所有的主要敌人。此后他明智施政,且治国有方。
老挝
18世纪伊始,老挝即为暴力和内战所摇撼,这很快就使这个王国一分为二,变成琅勃拉邦(又泽銮佛)和万象两个敌对的王国。尽管战事不断,但并无引人注目的事件。
越南
这是越南郑氏和阮氏两个家族内部休战的时期。阮氏家族利用这一内部的和平侵略柬埔寨和老挝,向南和西扩展越南的势力和领土。主要的军事行动集中围绕越南对柬埔寨的野心,结果导致1714—1717年,1739—1749年三次主要的战争(参见下文)。
柬埔寨
在这一时期的前半期,柬埔寨成为越南和暹罗扩张者的目标,遭受很大牺牲。在这一过程中,越南兼并了柬埔寨相当大的一部分领地。后来,由于力量和稳定幸得恢复。柬埔寨企图收复丢失的各省,但未成功,并且在随后长时期的斗争中被迫割让更多的土地给越南。
1714—1716年,内战和越南人的干涉 在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中,国王普雷·斯利·托米被其叔父基奥发赶下台。后者得了越南军队和少量老挝军队的支持。普雷·斯利·托米普雷·斯利·托米逃到暹罗,请求国王泰斯拉(1709—1733年)的帮助。
1717年,暹罗人入侵 暹罗人两支远征大军进入柬埔寨。南路军在班蒂米斯之战遭灾难性的失败,失败主要是由于惊慌造成的,惊慌又明显地是由担任务的暹罗海军在一场海上暴风雨中毁灭而引起的。然而,北路远征军在一系列交战中击败柬埔寨人及其越南盟友,并到达基奥发的首都乌隆。结果基奥发表示效忠暹罗,这为暹罗王所接受,因而的事业也就成了泡影。与此同时,越南人兼并了柬埔寨在湄公河地区的几个边界小省。
1739—1749年,同越南的战争 柬埔寨军企图恢复河宣沿海地区,这一地区在前面的战争中被越南占领。支援任结果柬埔寨人被击退。为了报复,越南军队再次入侵柬埔寨,柬埔寨在湄公河地区更大块的领土被兼并。
马来亚
这是马六甲海峡地区,包括硕坡苏丹国(在苏门答腊)和柔佛、吉打、霹雳、雪兰莪等马来苏丹国混战的时期。荷兰人避免卷入。在廖内群岛建立了海盗海上土邦的好战的布吉斯人海盗,利用柔佛的内部纠纷和硕坡与柔佛之间的战争,很快获得了压倒柔佛、吉打、霹雳和雪兰莪的优势。布吉斯人的主要首领是代恩·巴拉尼,他又得到了四个同样大胆、无情的兄弟的大力支持。然而,到这一时期结束的时候,布吉斯人正面临着与荷兰人可能的纠纷。因为荷兰人发现,布吉斯人的势力和海上利益日益增长,对他们自己在印度尼西亚和马六甲海峡的地位形成了威胁。
印度尼西亚
这一时期,荷兰人实际上完全控制了爪哇,且在群岛的其他各岛亦扩展了土地。
1704—1705年,第一次爪哇王位继承战争 荷兰人发现其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的贸易和地位,受到仍据有东爪哇和中爪哇大部分的马塔兰王室内部争端的威胁,乃进行干预,废黜了不友好的君主,将一个傀儡立为国王。他们还扩展了在西爪哇的领地范围,并兼并了马都拉东半部。
1706—1707年,荷兰人同苏拉巴蒂的战争 苏拉巴蒂是一个走运的巴厘士兵,他侵占马塔兰的领土,在爪哇东北部的苏腊巴亚(今泗水)附近为自己创立了一个王国。他在导致第一次爪哇王位继承战争的阴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被推翻和死亡后,荷兰人实际控制了爪哇东北部。
1712—1719年,东北爪哇继续起义 苏拉巴蒂的追随者和继任者试图赶走荷兰人,但最后却被荷兰人歼灭。
1719—1723年,第二次爪哇王位继承战争 另一场争夺马塔兰王位继承权的斗争引起爪哇的混乱,并再次导致荷兰人的干预和随后的领土扩张。
1740—1743年,中国人战争 这次中国人的反抗斗争系由荷兰人迫害巴达维亚和其他爪哇城市的中国商人居民引起。最初的事件是屠杀巴达维亚的中国人,中国人惊慌的幸存者逃到乡间,与爪哇持不同意见者取得联系,掀起了一场大的反抗斗争。荷兰人最后镇压了这次反抗,并兼并了爪哇的整个北海岸和马都拉的剩余部分。
1743—1744年,马都拉起义 马都拉人曾在中国人战争中站在荷兰人一边战斗,因而希望获得独立。由于他们期望的独立没有来到,所以就起兵反抗,但经艰苦战斗后被镇压。
1749—1757年,第三次爪哇王位继承战争 这场冲突是由于荷兰总督古斯塔夫·范·英霍夫男爵卷入马塔兰余部王朝内部的争端中而激起的。这是所有爪哇战争中最惨烈的战争。而对于荷兰人来说,由于西爪哇同时发生起义,战争变得更为复杂了。在1751年的博戈翁托河之战中,荷兰人被反抗的马塔兰统治者芒古·布米击败,荷兰指挥官德克勒克被杀死。后来,由于爪哇人之间决定性的战斗和内部纷争使荷兰人获得了胜利。
非洲
北非
这一时期,的黎波里塔尼亚(利比亚西北部地区,曾是巴巴里诸国之一)实际上脱离土耳其独立。的黎波里塔尼亚、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在较小的程度上)通过海上抢劫,并通过海上和陆地的奴隶贸易来维持自己。然而,由于地中海地区欧洲强国的极力反对,巴巴里(埃及以西的北非伊斯兰教地区,以从事海盗活动而知名)人海上抢劫的全盛时期已开始成为过去。
摩洛哥
在18世纪初,摩洛哥是最强大和领土最广阔的北非国家。在苏丹“嗜杀者”穆雷·伊兹梅尔强大和精明的统治之下,从1672—1727年,摩洛哥的影响随着其领土向四面八方而扩展——穿越撒哈拉沙漠,远达苏丹(非洲中北部地区,在撒哈拉沙漠与赤道之间,西起大西洋,东至红海)。然而,在穆雷·伊兹梅尔死后,他创立的实行寡头政治的军事卡斯特内部发生斗争,使这个国家陷入骚乱之中。在阿特拉斯山脉之外,摩洛哥的势力和影响实际上已经消失了。
阿尔及利亚
这是阿尔及利亚衰落的时期。中央政府统治虚弱,欧洲海军的活动减少了骚扰欧洲的海盗船的活动和利润。1708年,阿尔及利亚从西班牙手中夺过奥兰,其时它正忙于地中海北岸的战争。但若干年以后,即1732年,西班牙军队又重新占领了奥兰。阿尔及利亚在名义上仍然是土耳其的属地。
突尼斯
突尼斯是第一个从海上抢劫转向正常的海上贸易关系的巴巴里国家。这一趋势是由突尼斯最伟大的战士侯赛因·本·阿里发端的。他自任贝伊(即大公,旧时对突尼斯土著领袖的称呼),推翻了最后一个德伊(阿尔及尔以及旧时突尼斯的黎波里统治者的头衔),在1705年结束了土耳其的统治。他同地中海地区的欧洲大国订立了贸易条约,但此举招致反对。其侄阿里帕夏反叛,攫取了权力,并将侯赛因斩首。后来阿里帕夏在位期间(1710—1756年),同欧洲保持了比较和平的关系.但却缺少了侯赛因短暂的统治期间的那种热忱。
的黎波里塔尼亚
1714年,在艾哈迈德帕夏卡拉曼利领导下,的黎波里塔尼亚实际上从土耳其独立。此后只象征性地继续向君士坦丁堡进贡——基本上是从海上抢劫的收入中支付。
埃及
在马穆鲁克集团的统治之下,埃及也像它西面的三块北非土地一样,尽管在名义上继续臣服土耳其,实质上已经独立。这是两大马穆鲁克派系即卡西米特派和费克莱特派之间阴谋和冲突的半个世纪。到1750年,埃及最伟大的马穆鲁克统治者之一阿里贝伊正在为他在埃及的最高地位而战斗。
西非
前一个世纪已开始的奴隶贸易迅速扩大,以适应美洲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许多沿海国家和部落进入内陆猎捕奴隶,然后用这些奴隶换取欧洲的武器和商品。沿尼日尔河的政局大体保持不变。
约1700年,隆达的统治 隆达王国(参见第十四章→非洲→西非→隆达王国的兴起)成为扎伊尔南部和安哥拉东北部的支配力量,这部分是由于得到欧洲枪炮的帮助。
1712—1720年,阿散蒂之乱 奥塞·图图死后发生派系之争,奥普库·韦尔登位后纷争结束。
约1712—1755年,塞古的马马利·库里巴里在位 这一班巴拉统治者以“指挥官”的称号著名,复苏了班巴拉·塞古王国(参见第十四章→非洲→西非→邦巴拉塞古王国的建立)。他创立了一支职业军队和内河海军,用它们来征服东北部的廷巴克图和杰尼以及西南部的巴马科。他还在约1730年击退了孔恩王的一次进攻。
约1720—1750年,奥普库·韦尔在位 这位精明能干的君主领导阿散蒂进行扩张,进入内地北部,并击败了阿基姆部落。
1724—1727年,阿波美的征服活动 阿波美的国王阿加杰(参见第十四章→非洲一西非→阿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