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接任英军指挥官。
1855年7—8月,消耗战 7月份,远征军的炮击以平均每天杀伤350人的数目,消耗着塞瓦斯托波尔守军的有生力量。俄野战军决定进行最后一次努力,在巴拉克拉瓦和要塞之间打破远征军的包围圈。
1855年8月16日,特拉克提尔山岭之战 戈尔恰科夫派出2个军团向防守切尔纳亚河河畔特拉克提尔山岭的37000名法军和撒丁军实施攻击。尽管俄军步兵表现了顽强的意志,但五个小时的激战还是以俄军失利而告终。解围塞瓦斯托波尔的最后一点希望破灭了。俄军死亡3229人,伤者近5000人。联军伤亡1700人。
1855年9月8日,马拉霍夫之战 这是在本次战争中,组织计划和实施得最好的一次作战行动。9月5—8日,远征军实施了连续的猛烈炮击,削弱了俄军防御之后,法军倾博斯凯军团之全力发起了经长时间准备的密集冲击。此次进攻组织严密,包括在最后一分钟参谋军官的督促检查,以确保三支攻击纵队均顺利地通过堑壕实施冲击,冲击点距俄军要塞只有27米。为保守秘密,达成隐蔽性,没有发出任何冲击信号。为严格控制行动,事先核对了手表,以确保统一性。这也许是战争史上的首创。正午,每一支突击纵队由其指挥将官带领,冲出堑壕,奋勇直前,而博斯凯将军将其指挥位置就设在法军堑壕的最外端。法军很快夺取了外墙,并突人要塞纵深,在短兵相接的战斗中,俄军依托每一个掩蔽部、每一道筑城隔墙进行了顽强抗击。至夜幕降临,法军已完全控制了马拉霍夫要塞。与此同时,英军对雷丹要塞发起了攻击,但冲击受挫。然而已夺取马拉霍夫要塞的法军,转移火力于防御雷丹要塞的俄军,终于将俄军赶出要塞,并使俄军遭受惨重损失。那天夜间,戈尔恰科夫炸毁了剩下的防御工事,然后撤离了塞瓦斯托波尔。第二天,远征军占领了全城。在这次最后的战斗中,远征军伤亡超过1万人,俄军伤亡13000人。
1855年10月16日,装甲战舰首次出现 在布格河河口水域,英法舰队对扼制入口的金伯要塞实施了猛烈炮击,炮击本身无足轻重,然而,法国的3艘装甲浮动炮舰开创了新的时代,它摧毁了大型石质筑城工事。由于战舰身披装甲,俄军在910米左右的距离上,使用旧式圆形弹丸和新式外壳炮弹均没能对其造成多少损害。
高加索战线(1854—1855年)
在高加索和外高加索(又称西高加索——译者注),俄军和土军之间进行了激烈但非决定性的战斗。值得记述的主要军事行动是卡尔斯围攻战。俄军在M.穆拉维耶夫的率领下向土耳其要塞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要塞的指挥官是W.F.威廉斯(威廉斯帕夏)将军,他是英国驻土耳其军的中将长官。1855年9月29日,土耳其要塞对俄军的攻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在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攻陷之后,奥马尔帕夏率15000人的部队去解卡尔斯之围,但要塞困于饥饿和伤亡。在他赶到之前,1855年11月26日,威廉斯向俄军投降了。
波罗的海的战斗
1854年8月7—16日,奥兰群岛登陆 一支法国分舰队搭载1万名士兵,在A.B.迪耶尔中将的率领下,于奥兰群岛的博马尔松德登陆。经过八天的围攻,在C.纳皮尔男爵率领的联合舰队舰炮火力支援下,法军攻陷了要塞。2400名守军投降,要塞被摧毁。
1855年8月7—11日,炮击斯维亚堡 一支英法联合舰队,在对珞琅施塔得要塞进行示威性攻击后,对位于赫尔辛基港的斯维亚堡要塞实施炮击,没有成功。
1856年2月1日,草签和平协议 和平协议在维也纳达成。最后,在2月28日—3月30日举行的巴黎大会上得到认可。
评论:此次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战争双方的后勤供应和管理非常低劣,政府官员和部分年迈而不称职的战场指挥官对此也漠不关心。俄国在和英国、法国、土耳其以及撒丁诸国交战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一共损失了256000人,而远征军方面损失了252600人。实际上,俄军战斗死亡人数约12800人,远征军战斗死亡人数约为7万人,其余的均死于疾病,主要是霍乱。尽管存在着各种恶劣的条件,战斗人员仍然表现了极大的勇气,虽然还显得缺乏经验。革命者开始意识到国家应该关心军队的福利,特别是在英国,战地记者的报道将前线令人震惊的情况告诉了人们。对此英国一时舆论大哗,士兵的家属群起抗议,强烈要求政府改善士兵在战地的生活待遇。
奥地利对法国和皮埃蒙特的战争(1859年)
1859年3月9日,皮埃蒙特(撒丁王国的一部分)的动员 伊曼努埃二世和首相C.B.D.加富尔伯爵认为掀起意大利独立(参见第十七章→西欧→意大利→意大利独立战争)斗争的机会已经成熟。他们和法国签订了一项秘密条约,法国支持皮埃蒙特将奥地利赶出意大利北部的战争。奥地利亦于4月9日开始动员。
1859年4月23日,奥地利的最后通牒 最后通牒要求皮埃蒙特停止动员并遣散已动员的人员。这为法国提供了干涉的借口,并遭到皮埃蒙特的拒绝。
1859年4月29日,奥地利入侵皮埃蒙特 由于以F.居莱伯爵将军率领的奥地利军进军不够积极,行动缓慢,法军得以杜到皮埃蒙特。
1859年5月30日,帕莱斯特罗之战 联军在拿破仑三世的亲自统率下打败奥军,随后,进入伦巴第。
1859年6月4日,马真塔之战 在一系列混乱的遭遇战中,作战双方不称职的指挥官均只派出了军队的一部分进行交战。在马真塔战斗中,法军54000人与奥军58000人对阵,尽管指挥拙劣,但法军作战英勇并最终赢得了胜利。此战,法军死伤4000人,失踪600人。奥军伤亡5700人,失踪4500人。居莱撤退到由曼图亚、佩斯基耶拉、维国纳和莱尼亚诺四座要塞城市组成的著名的方形要塞位置。6月8日,拿破仑三世和伊曼努埃率军胜利进入米兰。
1859年6月24日,索尔费里诺之战 奥地利皇帝解除了居莱的职务,亲率奥军去和法皮联军交战。双方在明乔河畔的索尔费里诺再一次陷入了一系列混乱的遭遇战。双方在人数上相当,均约为16万人。交战中,双方统帅皆失去了对部属的控制,但由于法军将领M.E.P.M.德·麦克马洪、F.C.康罗贝尔、A.尼埃尔将军作战指挥正确,加上法军士兵作战勇敢,经过一整大残酷的血战,终于决定了交战的命运。奥军被打败,只是由于奥军L.A.冯·贝内德克将军实施了顽强阻击,才免于全军覆灭。是役,联军损失了17191人,其中皮埃蒙特军损失5521人;奥军损失22000人。
1859年7月11日,维拉弗兰克会议 拿破仑三世和F.约瑟夫达成协议,将伦巴第的大部分(除去要塞城市曼图亚和佩斯基耶拉)归于皮埃蒙特,奥地利仍然拥有以四方要塞地区护卫的威尼提亚。11月10日双方签订了《苏黎世条约》,肯定了以上协议。条约使绝大多数愿意将威尼提亚划归意大利的人愤怒不已。整个意大利半岛仍然处于革命之中,并逐渐和皮埃蒙特联合在一起(参见第十八章→西欧和中欧→意大利→意大利的统一)。
奥普战争(七周战争;1866年)
1866年6月14日,奥地利对普鲁士强权政治的抨击 在法兰克福议会上,奥地利与大多数德国联邦,包括巴伐利亚、萨克森和汉诺威,对普鲁士侵占荷尔斯泰因(参见第十八章→西欧和中欧→普鲁士与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战争)以及其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同法国达成秘密条约,一致进行了谴责。同年4月8日,俾斯麦和意大利达成攻守同盟。之后,他解散德国联邦,并积极动员和准备着对奥地利及支持奥地利的德国南部诸邦的即将爆发的战争。意大利亦对奥宣战(其行动参见第十八章→西欧和中欧→意大利→对奥地利的战争)。
1866年6月16日,冯·毛奇的打击 毛奇充分利用普鲁士铁路网的最大运力,调动兵力运输物资,使他的对手陷入被动。V.冯,法金汉将军率领约5万普军进入西面的汉诺威。同时,普鲁士王储F.威廉率领第二军团(位于兰茨胡德附近),F.卡尔亲王率领第一军团(位于格尔利茨附近)和K.E.H.冯·比通菲特将军率领易北河军团(位于托尔高附近),通过西里西亚和萨克森挥师南下。毛奇的计划是在尽量宽广的战线上推进,然后在战场上集中,各将领被赋予最大的行动自由权,并假定将实施进攻。战略上达成了突然性,但在一系列遭遇战中却存在着不利,各援军不得不纷纷向炮响之处机动、收拢。
1866年6月27—29日,朗根萨尔察之战 在德国西部,A.冯·阿伦茨蔡尔兹将军率领汉诺威军队,击败了战线拉得过宽的法金汉的进攻。但他发现自己陷入了逐渐集中起来的普军的包围,被迫投降。与此同时,在东南方向,战争的殊死较量一触即发。
1866年6—7月,普军向波希米亚集中 毛奇的侦察报告指出,奥军的企图是在奥尔穆茨的西北集中。名义上由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指挥的东部军团集中在希茨金(伊钦)。6月19日,易北河军团占领得累斯顿,随后,在波希米亚山口和第一军团会合。会合后的普军在6月27日和29日,先后在明兴格雷茨和伊钦两次击退奥军先头部队和萨克森军队。6月27日,第二军团分别在特鲁特诺夫和纳霍德与奥军进行了两次激烈的遭遇战,并于6月30日进驻希茨金以东。统率奥军的冯·贝内德克将军正努力将军队集中在克尼格雷茨(赫德茨—克拉洛韦)北边的易北河上游地区。他对后勤补给的关心胜于对作战的考虑。毛奇通过电报和其各军团保持联系,企图寻找战机,打一场“坎尼之战”(参见第三章→中心地中海→罗马→第三次布匿战争)。易北河军团奉命向南迂回,然后向北攻击,第一军团将向正东攻击,正在沿易北河谷向南推进的第二军团,将封闭包围圈。但事态的演变并不完全如计划考虑的那样周密。正在集中的普鲁士军队总数达22万人,贝内德克的军队包括19万名奥军和25000名萨克森军。
克尼格雷茨(或称萨多瓦)之战(1866年7月3日)
在一个大雨瓢泼的黎明,易北河军团和第一军团向奥军发动攻击。但由于电报机的故障,第二军团没有接到毛奇的第一次攻击的命令,而没有实施机动。由于过分匆忙,易北河军团没有充分地扩展其攻击线,而且其攻击跨过了第一军团的攻击道路。混乱的普军遭到奥军猛烈的反冲击和密集炮火的杀伤。到上午11时,普军的进攻被阻止,而且其预备队也投入了本已是非常密集的正面攻击。假使奥军在此时坚决地发动一次骑兵冲击,普军也许已被逐出战场。但是贝内德克却让骑兵按兵不动。
与此同时,一名传令兵奔驶了30多公里,给王储送来了国王(实际上是毛奇)的强制性命令。随后,第二军团开始向北运动。下午2时30分,第二军团向奥军北面的防区实施攻击。在同一时间,K.Z.霍思洛厄—英厄尔芬根亲王非常英明地将普鲁土近卫军的预备队炮兵调上前来,对奥军中部实施毁灭性的轰击。普军的后膛击针枪比奥军的前膛枪先进,也使普军步兵获得了火力上的决定性优势。于是整个形势发生了改变。贝内德克以其炮兵作掩护,开始顽强地撤退。奥军被决定性地打败,但并没有一败涂地。普军损失了近1万人,奥军损失45000人,包括2万人被俘。尽管普军取得了胜利,但克尼格雷茨却成为向预定战场实施战场集中充满危险性的典例,因为其成功取决于精确的协同和同步(守时)。
地图01 奥普战争(1866年)
1866年6—7月,在意大利的作战行动(参见第十八章→西欧和中欧→意大利→对奥地利的战争)
1866年7月5日,法国出面调停 拿破仑三世曾期望双方在一场长期僵持的战役中两败俱伤,现在主动提出调停,俾斯麦以自己的条件接受了。
1866年8月23日,签署《布拉格条约》 奥地利将不得干涉其他的德国地区的事务。在美因河以北的德国诸邦组成以普鲁士王国为领导的北德意志联邦。仍然维持独立的南部德意志诸邦,可以形成一个单独的联邦。
普法战争(1870—1871年)
俾斯麦通过外交手段将德国北部诸邦变成了反法的北德意志联邦,这大大出乎拿破仑三世的意料。普鲁士试图在1870年中,以霍亨索伦家族的亲王继承西班牙王位,更是使法国陷入了可能腹背受敌的战争威胁之中。拿破仑三世自认法国军队战无不胜,因此决定发动一场他认为不可避免的战争。
地图02 普法战争1870—1871年
1870年7月15日,法国对普鲁士宣战 两国立即开始动员。普鲁土的动员和军队的集结按照完善的计划来实施,并充分发挥铁路网的潜力。而法国的动员无计划,而且不彻底。
1870年7月16—17日,德国南部联邦加入对法联盟巴伐利亚、巴登和符腾堡开始动员。
1870年7月31日,普军的集结和计划 三个装备精良的普鲁士军团一共38万人,集结在莱茵河西岸的边界一线。第一军团有6万人,由K.F.冯·斯泰因梅 茨将军统率,位于特里尔和萨尔布吕肯之间;第二军团有175000人,由F.卡尔亲王统率,位于宾根和曼海姆之间;第三军团有145000人,由F.威廉王储统率,位于兰道和盖默斯海姆之间。三个军团名义上均受国王威廉一世指挥,实际上由毛奇将军及其富有效率的总参谋部指挥。普鲁士的情报机构已侦知了法军全部的战斗序列。普军的目的是在战场上消灭法军,然后占领巴黎。另外,在确信奥地利不介入之前,还保留有一支95000人的军队。
1870年7月31日,法军的集结和计划 与普军形成对照的是,法军一共有224000人,分成8个独立的军,部署在从蒂永维尔到施特拉斯堡的边界之后,背靠梅斯—南锡—贝尔福要塞线,呈梯次配置。法军的运输是临时构成的,军需晶缺乏,部队不满编。拿破仑三世和其不称职的陆军部长E.勒伯夫元帅坐镇梅斯,亲自指挥。唯一的计划是民众高呼“进军柏林!”法军没有情报机构。拿破仑下令总进军。
1870年8月2日,萨尔布吕肯之战 这是普鲁士第一军团的部队和法国第二军之间的一个小战斗,该战仅使法军警觉到敌人就在附近。拿破仑三世迟迟才将其军队改编为2个军团,阿尔萨斯军团(包括最南部的3个军,由麦克马洪元帅指挥)和洛林军团(包括剩下的5个军,由A.F.巴赞元帅指挥)。2个军团指挥官与他们各军的参谋部也没有什么联系。
1870年8月4日,魏森堡之战 由王储率领的军团,成四路前进,清晨时分,在劳特河畔,袭击了麦克马洪军的1个先头师。该军团其余2个军没有参加战斗,尽管有1个师在当天赶到。经过激烈的战斗,兵力处于严重劣势的法军部队伤亡1600人,700人被俘,普军伤亡1550人。麦克马洪率军后撒,并将兵力集结在劳特河畔一个树木丛生的高原防线上实施防御。
1870年8月6日,弗罗施维勒(沃尔特)之战 一支普军侦察队对麦克马洪军右翼实施强行侦察,被击退。王储调集其军团兵力,对法军两翼实施包围,同时以主要力量打击其右翼,并以150门火炮实施炮火支援。麦克马洪牺牲其骑兵,实施壮烈的自杀性冲锋,但不能阻止普军的包围。于是他以其预备队炮兵作掩护,撤至弗罗施维勒。在那里他坚持到夜幕降临,然后在8月7—14日,未受普军干扰地撤至马恩河畔沙隆。普军有125000人和312门火炮投入战斗,伤亡8200人,1373人失踪。法军有46500人和119门火炮投入战斗,伤亡10760人,6200人被俘。孚日山的天险被突破,通向巴黎的大门打开了。王储的军团有组织地向默兹进军。普军的战术行动的方式方法已经形成。法军的后膛快枪不论在射击精度还是速度上都优于普军的击针枪,然而幸亏法军炮兵错误地信赖机关枪,并以之代替火炮(法军炮兵装备的五分之一是机关枪),使普军的炮兵远远优于法军。
1870年8月6日,斯比希林之战 普军第一和第二军团进入洛林地区,巴赞军团分散在该地区的三个地方,各部彼此相距较远,难以相互支援。C.A.费罗萨尔将军率法军第二军占领了萨尔布吕肯之南的斯比希林高地。普军的斯泰因梅茨军团和F.卡尔军团1个军向其发起进攻。经整天的激战,当法军有被两翼包围的危险,而普军的攻击正逐渐增强时,法军撤退了。其间,巴赞没有试图去增援他。这次战斗,法军投入29980人,死伤1982人,1096人失踪。普军先后投入45000人,死伤4491人,372人失踪。疲惫的普军没有组织追击。
1870年8月6—15日,普军实施追击 毛奇命令第三军团追击麦克马洪,命令第一、二军团对巴赞穷追不舍。在宽大的战线上,普军先遣队快速推进使法军毫无喘息之机。普军的长驱直人是介于两支法军之间的战略突破,并威胁到巴赞军团的交通补给线。

插图003 机关枪
1870年8月12日,拿破仑三世放弃指挥  这些打击使拿破仑三世大为震惊,他抛弃了原来的全部设想,只身到凡尔登去了。勒伯夫被撤职,C.G.M.库赞·蒙唐邦将军——一位帕利考的伯爵,接替了他。巴赞就任新组建的莱茵河军团司令,率部退守梅斯要塞,同时麦克马洪在沙隆重新集结军队。
1870年8月15日,博尔尼之战 巴赞在普军第一军团的紧逼下退过了摩泽尔河。之后,他希望能控制凡尔登并和麦克马洪形成一结合部。但是普军第二军团在蓬塔穆松跨过摩泽尔河,将法军切断。巴赞仍然希望能突击出去,他把兵力集中在奥恩河和摩泽尔河之间,坐北朝南并把其左翼置于梅斯。
1870年8月16日,马斯拉图尔、维永维尔和勒松维尔之战 F.卡尔向北进军,在黎明时分跨过凡尔登—梅斯公路,与法军部队遭遇。他的先头部队立即展开攻击,其他部队也急忙赶向炮响之处。一支法军骑兵部队发起的冲锋被击退,损失惨重。普军的进攻以其向战场集中的通常方式逐渐形成,小的战斗逐渐演变为大规模的战斗。双方骑兵连续不断的冲锋到下午渐渐演变成一场骑兵决战。大量的骑兵在几乎是毫无目标的混战中冲杀了近一个小时,最后以双方的筋疲力尽而结束。随后,F.卡尔在其整个战线上发起总攻,推进至勒松维尔。实际上,此战,或称是一系列战斗,是一场不分胜负的混战。在这场整个战争中最艰苦的交战之后,双方都在战场附近露营。普军损失约17000人,法军损失在16000人以上。巴赞放弃了突围的希望,第二天,他未受干扰地退到梅斯。然后他以其左翼为轴心,从向南转而向西,以其115000人的军团,在摩泽尔河和奥恩河之间的山岭占领一个10公里长的新的防御阵地。普军的主要力量约20万人,已楔入巴赞和巴黎之间,并开始向该地区进军。只留有1个军的增援兵力仍在梅斯以东实施警戒。
1870年8月18日,格拉沃洛特…圣普里瓦之战 毛奇亲自指挥向巴赞实施攻击。他把第二军团部署在左翼实施主攻。带围墙的圣普里瓦拉蒙台哥尼村庄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F.卡尔不断驱使普鲁士近卫军向康罗贝尔元帅的法军第六军防守的哈姆雷特实施一系列的冲击。从早上一直打到黄昏,康罗贝尔的23000名法军顶住了10万普军的进攻,然而此时,巴赞却对他请求增援的要求始终置之不理。随后,一个萨克森军到达北面的龙库尔,包围法军部队的侧翼,并威胁到后部。经过在村庄逐房逐屋的战斗,康罗贝尔率法军残余兵力退入梅斯。与此同时,在普军的右翼,一个几乎是独立的战斗亦在进行中。普军的2个军在格拉沃洛特以东实施攻击前进,随后,在稍远处的峡谷中遭围攻。普军企图脱离战斗却演变为惊慌的逃窜,大量的溃兵向西涌入格拉沃洛特。法军发动的一次英勇的反冲击被霍恩洛厄—英厄尔芬根指挥的普军炮兵所阻止,毛奇亲自指挥,调动增援兵力,才避免了灾难。直到半夜,当毛奇接到攻克圣普里瓦的捷报时,普军才确信取得了胜利。假若巴赞以其现有的全部兵力实施一次全面的反击,也许他已突围成功。但与此相反,他仍然保持被动的防御,并放弃了对其军司令官们的指挥。毛奇准备着应付法军的反击,但法军却没有实施反击,于是他继续将法军包围在其环形防御阵地内。
1870年8月21—28日,麦克马洪的进军 与此同时,麦克马洪听从法国政界疯狂的要求,带领12万名法军和393门火炮从沙隆出发去解巴赞之围,其兵力和运动路线被报纸纷纷加以披露。拿破仑三世与他同行。麦克马洪愚蠢地选择了一条北线而造成弧形机动。这正中毛奇下怀。他命令普军第一、二军团的一部分,在F.卡尔的指挥下包围梅斯,同时,第二军团的其他兵力被称为默兹军团,将在萨克森王储阿尔伯特的指挥下向西进军,准备和第三军团配合行动,F.威廉王储将率第三军团穿过阿尔贡森林实施快速推进以阻止麦克马洪的进军。
1870年8月29—31日,默兹交战 麦克马洪将其一部分部队从杜济渡过默兹河,普军的默兹军团沿着默兹河两岸进军。经过8月9日在努阿尔和8月30日在博蒙,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