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2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总统以及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稚得举行会晤,同意在黎巴嫩建立一支威慑力量。这支力量将由黎巴嫩总统萨卡斯个人指挥。这支力量大部分由叙利亚的部队组成,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苏丹和北也门也派出规模不大的部队参加。但当这些国家知道叙利亚企图控制这支阿拉伯联盟力量时,他们便坚决退出了(1979年6月)。叙利亚在阿拉伯联盟名义上的支持下继续在黎巴嫩保留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1978年11月1日,阿拉伯联盟宣布不承认《戴维营协议》 阿拉伯联盟宣布不承认《戴维营协议》以及《埃以谈判协议》(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埃及→戴维营谈判与《戴维营协议》)。
1979年3月31日,阿拉伯联盟对埃及进行制裁 由于埃及与以色列达成了和平协议,阿拉伯联盟18个成员国首脑决定抵制进口埃及产品并断绝与开罗的外交关系。然而还是有两个国家保留了与埃及的关系,它们是阿曼和苏丹。它们没有出席阿拉伯联盟首脑会议(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埃及→阿拉伯联盟组成反埃阵线)。
1989年5月23日,卡萨布兰卡会议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出席了卡萨布兰卡会议,这标志着阿拉伯联盟已经接受了在戴维营埃及与以色列双方所达成的和平协议——《戴维营协议》。
1990年8月10日,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反应 阿拉伯联盟的21千成员国中的12个举行会晤并通过决议,遣责了伊拉克对阿拉伯联盟成员国科威特的入侵。有9个成员国投了弃权票。它们是:约旦、毛里塔尼亚、也门、苏丹、利比亚、乍得、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1990年10月31日,阿拉伯联盟的总部又迁回开罗 阿拉伯联盟总部在阔别十年后,又重新从突尼斯迁回开罗。
以色列
1976年6月27—28日,恩德培事件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劫持了一架从雅典飞往巴黎的法国航空公司的班机并将其押到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他们将机组人员和乘客扣押为人质。劫机者要求释放53名在以色列、西德、瑞士和肯尼亚关押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政治犯。劫机者虽然释放了47名乘客,但仍扣押着98名机组人员和乘客做人质。乌干达总统阿明一面派人与劫机犯进行合作,一面派出部队帮助劫机犯看守候机楼内的乘客。以色列一面表示愿意谈判,一面秘密计划进行武装营救。
1976年7月3……4日,代号“乔那森”的恩德培机场营救行动 以色列的突击部队在内塔尼亚赫中校的指挥下实施大胆、严密的营救行动。突击队在恩德培机场着陆后,迅速肃清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恐怖主义分子和乌干达士兵的抵抗,解救出了全部的人质。为保证以色列的飞机能够安全返回,以色列的突击部队还炸毁了乌干达停在机场上的米格战斗机。在这场战斗中,以军突击队共打死了7名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员和20名乌干达士兵。有3名人质和1名以军军官——突击队长内塔亚赫中校被打死,另有3名以军士兵被打伤。
1978年3月11日,海岸路惨案 11名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游击队员从黎巴嫩出发,在海法海岸登陆,打死7名平民并袭击了1辆出租汽车。随后游击队战土劫持了1辆公共汽车开向海法,然后又命令司机将车开向特拉维夫。他们截住1辆向北行驶的公共汽车并向其开火,打死了几名乘客。然后,他们又继续向南开,在距离特拉维大约16公里的地方,被以军截住。在继而发生的战斗中,9名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游击队员被打死,2名被俘获。以色列方面有35名平民被打死,75人被打伤。
1978年3月14—21日,利塔尼河战役 为了对海岸路惨案进行报复,以色列国防部派军队对南黎巴嫩发动入侵。此次战役的目的是要消灭利塔尼河以南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部队。由于以色列内阁坚持要把伤亡保持在最低水平,以军推进行动比较谨慎。结果使大部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队员逃过了利塔尼河。但以色列保住了南部黎巴嫩的安全,防止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从拉什迪亚的图勒和巴勒斯坦难民营地对以色列进行骚扰。
1978年4月11日……6月13日,以色列从黎巴嫩撤军,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黎巴缴 根据联合国第425号决议,以色列决定从黎巴嫩撤军。联合国的一支维和部队取代了驻黎巴嫩南部的以色列军队。但以色列坚持要把一条深人以色列—黎巴嫩边境以北约14公里的狭长地带交给黎巴嫩陆军少校哈达德指挥的部队和民兵来控制。哈达德将此条地带命名为“自由黎巴嫩独立共和国”(1979年4月18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将其戏称为“哈达德地带”。
1978年4月……1981年4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黎巴嫩发展壮大 利塔尼河战役后,以色列军队撤出,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巴解组织重新开始骚扰以色列。尽管在黎巴嫩南部驻有联合国维和部队和哈达德的部队,但巴解组织还是不断经过陆地和海上对以色列进行骚扰。这段时间共发生了50次火炮和迫击炮炮击事件,造成10名以色列人被打死,57人受伤。这一伤亡数字比利塔尼河战役时的伤亡数字要少得多了。但是以色列和加利利北方的人民对此都难以接受。以色列出动空军和地面部队对黎巴嫩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进行报复性打击,给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以重创。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对该组织进行重新调整并改变了战术。他们在黎巴嫩南部建立基地。与此同时,他们利用苏联为他们提供的大量的武器装备开始建设一支装备有坦克、火炮和多管火箭发射器的正规军事力量。
1978—1979年,与埃及签署《戴维营协议》(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埃及→戴维营谈判与《戴维营协议》)
1981年6月7日,以色列发动空袭,摧毁伊拉克的核反应堆 以色列的作战飞机轰炸并摧毁伊拉克在巴格达城外奥斯拉克正在建设已接近完工唯一的一座的核反应堆。以色列总理贝京为这次突然袭击辩解说,因为以色列确信,伊拉克企图在这所工厂里生产核武器并用这些核武器对付以色列。
1981年7月……1982年5月,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签署停火协议 在调解人——美国驻以色列大使哈比勃的安排下,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签署了和平协议(7月24日),随即便实现了停火。显然,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认为,以色列的报复性进攻将会只限于利塔尼河战役的规模,因而继续对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的平民目标和其他国家实施恐怖主义活动。为此,以色列在其南部边界部署了部队。
1982年6月3日,以色列外交官被打伤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企图暗杀以色列驻英国大使。这使巴解组织发动的一系列恐怖主义活动达到了高潮。这导致了以色列在三天后发动了大规模的报复性进攻。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黎巴嫩)
1983年2月8日,卡汗调查委员会提出报告(参见第二十二章→重大战争→黎巴嫩战争→组成卡汗调查委员会)
1983年5月17日,与黎巴嫩达成协议(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黎巴嫩→黎巴嫩…以色列协议)
1985年2月16日,以色列从黎巴嫩撤军 以色列部队开始撤出黎巴嫩,整个撤军活动到6月全部完成,只保留了一条很窄的地带(以色列称其为安全地带)。
1985年10月1日,空袭 设在突尼斯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为了对巴解组织在塞浦路斯进行的恐怖主义活动(9月)进行报复,以色列空军的数架F—15战斗机飞行2400公里对设在突尼斯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进行空袭,炸死67名阿拉伯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当时不在场而幸免于难。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行动纷纷进行谴责,但美国却称以色列的这次行动是对恐怖主义的“正当的反应”。
1987年12月,“起义” 巴勒斯坦人开始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举行了一系列比较散乱的游行示威活动,反对以色列占领以上地区。后来,这些活动变成了称之为“起义”的有组织的行动,并对以色列的占领采取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反措施。许多抗议活动是暴力行动,经常是年轻人与警察发生冲突,向警察投掷石块。以色列警察和军队尽力制止这些骚乱,摧毁“起义”组织,但收效不大。这些骚乱活动得到了国际上对巴勒斯坦运动广泛的支持。
1988年5月2—5日,袭击黎巴嫩 为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对以色列北部的袭击进行报复,以色列空军和地面部队对黎巴嫩南部进行报复性的空袭和远征。以色列军队与什叶派民兵进行的激烈的战斗使这次远征达到了最高潮。以色列军队与基督教民兵一起在坦克、直升机、海军的舰炮和空军的支援下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1990年10月8日,神殿山事件 这段时间,由于科威特危机形势越来越紧张,以色列边境警察向一群骤集在耶路撒冷神殿山上大清真寺附近的巴勒斯坦人开枪射击,打死约20人,伤150人。以色列在联合国安理会受到了谴责(10月12日和24日通过了两项决议),但得到了美国的支持。
1991年1月17日……2月26日,以色列遭到了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的袭击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没有食言,他果真向以色列人口密集的地区发射了“飞毛腿“导弹。袭击造成的伤亡不大。原因是“飞毛腿”导弹的命中精度不高,还有就是美国的“爱国者”反弹道导弹系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再有就是伊拉克的导弹未携带化学弹头。在美国的压力下,尽管公众一致要求对伊拉克的袭击进行回击,但以色列异乎寻常地按兵不动。伊拉克的导弹还是不时地打到以色列领土上(参见第二十二章→重大战争→兵力对比→伊拉克)。
埃及
1975年3月29日,重新开放苏伊士运河 埃及总统萨达特宣布重新开放苏伊士运河,但禁止以色列的船只通过该运河。萨达特还宣布,他将更新驻西奈半岛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使命(参见第二十二章→国际维持和平行动→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联合国紧急部队进驻西奈半岛)。
1975年7月……1976年8月,埃及与利比亚的关系紧张 埃及指责利比亚进行恐怖主义活动,并且还准备在埃及也进行这种活动。
1975年9月1日,埃及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 经过一个夏天的谈判,以色列与埃及达成了从西奈半岛撤军的协议。以色列同意从米尔他和其他两个山口撒军并把阿卜鲁迪斯油田还给埃及。埃及也同意以色列非军用品船只可以通过苏伊士运河。双方都同意将各自在西奈半岛上驻军的数量限制在8000人。美国将在各山口安装预警系统。
1975年11月30日,以色列撤军 根据《西奈半岛撒军协议》规定,以色列军队从一条144公里宽的狭长地带撤出其军队,并交还一个油田。
1976年3月14日,萨达特废止与苏联的友好条约 据说,苏联拒绝在1973年阿以战争后帮助埃及重建其军事力量并且不愿意继续提供贷款。因此,萨达特总统废止了与苏联在1972年签署的友好条约。他还强烈批评了苏联不允许印度从设在印度的米格飞机生产厂为埃及提供米格飞机的零部件。萨达特后来与中国签订了协议,从中国购买米格飞机的零部件(4月21日)。
1976年7月13—18日,《埃及—苏丹—沙特阿拉伯合作条约》 签宇埃及总统萨达特和苏丹总统尼迈里同意签署一份互不侵犯条约,以此来防止利比亚人侵苏丹。这两位领导人又飞到利雅得会见了沙特阿拉伯国王卡利德,签署了一份多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合作条约。萨达特和尼迈里已得知,上个月卡扎菲企图在苏丹策动一场政变,但未成功(参见第二十二章→非洲→东非→苏丹)。
插图004 美军正在进行“爱国者”防空导弹拦截地地导弹导弹试验(美国陆军供稿)
1976年12月18—21日,叙利亚…埃及建立联合政治指挥部 埃及总统萨达特和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进行会谈,达成一项协议,同意加强两国间在军事和外交政策方面的合作。
1977年1月16—19日,使用部队平息因食品引起的骚乱 埃及军队平息了一场由于政府上调食品价格而引起的骚乱。
1977年7月12……19日,与利比亚发生边界冲突 由于埃及当局在边境地区逮捕了利比亚的一些蓄意闹事者(7月12日),埃及与利比亚的关系骤然紧张进来。利比亚为了进行报复也逮捕了10名埃及人(7月16日)。边界事件愈演愈烈,最后导致两国间的武装冲突。
1977年7月21—24日,埃及与利比亚发生边境冲突 埃及军队打退了利比亚军队越过边界发动的进攻。埃及宣称,他们击落了利比亚的2架飞机,击毁坦克40辆,埃及只遭受轻微的损失。埃及采取报复行动,越过边界发动反攻,埃及空军空袭了利比亚的一个空军基地,狠狠地教训了卡扎菲一次。萨达特提出停火(7月25日)。但萨达特警告说:“那个疯子(卡扎菲)在玩火。”
1977年11月10—18日,萨达特提议出访以色列 萨达特一再宣称,他准备访问耶路撒冷,与以色列讨论和平问题。以色列总理贝京也表示他也准备访问埃及。
插图005 美军一O一空降师的士兵正在向海湾地区部署
1977年11月20—22日,萨达特访问耶路撒冷 萨达特大胆出访耶路撒冷并在科涅塞特发表演说。萨达特和贝京都保证,他们将努力争取和平并结束两国之间的敌对状态。埃以和平进程开始了。但阿拉伯世界的主要国家,利比亚和叙利亚对萨达特出访以色列,结束与以色列的敌对状态,表示极大的愤怒。利比亚断绝了与埃及的外交关系。
1977年12月2……5日,阿拉伯组成反埃阵线 利比亚、伊拉克、阿尔及利亚、南也门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代表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举行会议,决定组成反埃阵线。尽管他们指责萨达特的行动是“反叛罪”,但他们也未放弃恢复邦交的希望。但反埃阵线比较温和的谴责使伊拉克很不满,伊拉克代表提前离开会场回国了。萨达特召回了埃及驻以上五国的大使(12月5日)。
1978年2月23日,埃及袭击塞浦路斯 阿拉伯的恐怖主义分子称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员,攻击并打死了埃及驻塞浦路斯尼科西亚的一名报刊主编并把30人扣下当做人质。萨达特派遣埃及的突击部队前去营救。突击队打死恐怖主义分子,但遭到了塞浦路斯国民警卫队部队的攻击。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有15名突击队员被打死,其他队员被俘获。埃及政府对此非常愤怒,继而断绝与塞浦路斯的外交关系。
1978年9月7……17日,戴维营谈判与《戴维营协议》 经美国总统吉米·卡特从中斡旋,萨达特与贝京进行为期一周多的谈判,最终达成和于协议,同意约旦河西岸自治并在签署《戴维营协议》后3个月内,签订《埃以和平条约》。
1979年3月20日,美国同意向埃及和以色列提供武器装备 鉴于埃及与以色列达成的和平协议,美国同意向埃及提供战斗机和价值20亿美元的其他武器装备。与此同时,为了鼓励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美国也同意向以色列提供总价值3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
1979年3月26日,埃及和以色列签订和平条约 在经过数月的艰苦谈判之后,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统贝京在华盛顿签订了《埃以和平条约》。两国的总统都对美国总统卡特为此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谢。根据条约的有关条款,以色列保证将分批从西奈半岛撤出其部队和定居者,整个撤出行动可望在三年内完成。以色列可以使用苏伊士运河。以色列还保证条约签订后一个月,它将谈判巴勒斯坦自治问题。
1979年3月27日,以色列开始从西奈半岛撤军
1979年9月8日,埃及出兵摩洛哥 埃及应摩洛哥政府的请求出兵摩洛哥,帮助摩洛哥政府打击波利萨利奥。
1979年10月6日,美国第一次向埃及运送军火 在埃及庆祝十月战争(1973年)胜利十周年的阅兵式上首次展示了美国提供的新式武器装备,其中包括F…4式战斗机和M—113式装甲运兵车。
1980年1月8日,美国与埃及联合举行军事演习 据宣布,美国和埃及空军在埃及的卢克苏尔空军基地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
1981年10月6日,萨达特被暗杀 在埃及庆祝十月战争胜利十周年的阅兵式上,埃及总统萨达特被暗杀。暗杀者是埃及军队中的一名反对埃及与以色列签订和平条约和反对自由解释伊斯兰经典的穆斯林极端主义分子士兵。埃及副总统穆巴拉克随后接替了萨达特总统的职位。
1981年11月14日,举行代号为“明亮之星”的军事演习 埃及与苏丹、索马里、阿曼和美国联合举行军事演习。
1982年4月25日,以色列完成从西奈半岛的撤军
1983年8月18日……9月18日,举行“明亮之星…83”军事演习 约由5000人组成的美军部队与埃及军队进行联合军事演习。
1985年10月7—14日,“阿基利劳洛”号轮被劫事件 四名巴勒斯坦解放阵线的恐怖主义分子在埃及海岸外劫持了意大利的“阿基利劳洛”号游轮,打死了船上的一名美国游客(10月7日)。经谈判后,向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官员投降(10月9日)。美军舰载F—14战斗机在公海上拦截了这艘载有四名劫持犯驶向突尼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的游轮并迫使其在西西里岛靠岸。在那里,四名劫持犯被抓获并受到审判(10月11日)。尽管埃及遣责了这次劫持行动,但也指责美国的行动是一种“海盗行径”。意大利不顾美国的抗议,放走了巴勒斯坦解放阵线的头子,使美国的这次拦截行动未能取得圆满的结局(10月12日)。
1990年8月8日……1991年2月26日,埃及在科威特危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穆巴拉克总统宣布,埃及将派部队参加海湾多国部队(1990年8月8日)。埃及的部队稍后开始进驻沙特阿拉伯(8月11日)。埃及在沙特阿拉伯部署了一个装甲师、一个摩托化步兵师、一些突击部队和一些支缓部队(1991年1月)。这些部队参加了联合国联军的进攻行动(1991年2月24……28日;参见第二十二章→重大战争→科威特战争)。
也门(北也门)
1977年10月10日,总统和副总统遭暗杀 总统阿巴拉汗·阿尔哈姆迪和他的弟弟阿卜杜拉·穆罕默德·阿尔哈姆迪上校被暗杀。此次暗杀很有可能是要阻止计划中的旨在寻求南北屯门统一的谈判。
1978年6月24日,总统被暗杀 新总统阿米德·侯赛因·加什米在南也门的公使送来的南也门总统塞尔姆·鲁巴亚·阿里的公函包发生爆炸中被炸死。这位南也门公使也在这次爆炸中也被炸死。北也门指责这次爆炸是南也门总统塞尔姆·鲁巴亚·阿里计划所为。但阿拉伯方面也有消息证实说,此次爆炸事件是北也门反对派所为。
1979年2月24—26日,与南也门发生边境冲突 北也门官员谴责南也门部队越过了边境向北也门发动进攻,南也门否认这一说法并说他们只是在对北也门对南也门发动人侵做出的应有反应。两国同意阿拉伯联盟出面进行调停(2月28日)。
1979年3月17日,停火 南北也门同意停火。
1979年3月29日,国家统一协议 停火后,南北也门进行了谈判协商。尽管双方都同意进行统一,但没有实现。
1980年5—6月,南北也门再度发生冲突(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南也门→南北也门发生激烈战斗)
黎巴嫩
1975……1984年;黎巴嫩内战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黎巴嫩的发展加剧了黎巴嫩国内基督教与穆斯林各派别之间的紧张局势,爆发了全国性的内战(1975年4月13日)。内战一直持续到80年代。为实现摧毁以色列的目标,巴解组织把黎巴嫩当作基地,借此袭击以色列并使用其远程火炮和火箭轰击以色列。
1976年3月,叙利亚出兵干涉叙利亚 借口在黎巴嫩交战各派别之间维持和平,派兵进驻黎巴嫩。起初,是为了阻止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黎巴嫩穆斯林各派打败基督教派。
1978年3月14—21日,以色列入侵南部黎巴嫩:利塔瓦河战役(参见下文)
1978年4月11日……6月13日,以色列撤军,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黎巴嫩(参见下文)
1978年4月……1981年6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黎巴嫩获得大发展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黎巴嫩建立了牢固的政治和军事基础。他们从苏联那里得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参见下文)。
1982年6—8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参见第二十二章
→重大战争→黎巴赠战争)
1982年8月21……28日,部署多国维和部队(参见第二十二章→重大战争→黎巴嫩战争→部署多国维和部队)
1982年8月27日……9月3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部队撤出贝鲁特 15000名叙利亚部队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部队撤出贝鲁特。他们大部分是从海上撤出的,但叙利亚部队和小股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部队是从通向大马士革的以色列部队控制线撤出的。多国维和部队在此后不久也撤出了贝鲁特(9月10日)。
1982年9月13日,当选总统杰马耶勒被暗杀 黎巴嫩当选总统杰马耶勒被叙利亚支持下的恐怖主义分子暗杀了。以色列宣布,为维持秩序和防止再度发生流血事件,派军队迅速占领了贝鲁特。
地图04 黎巴嫩
1982年9月16—19日,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