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约1481一约1504年,贝宁的“征服者”奥佐鲁阿在位 奥佐鲁阿是埃瓦乌里之子和一位杰出的勇士,他也与葡萄牙人建守了密切的关系,并派遣使节前往里斯本。这个王国因向欧洲商人出售象牙、棕榈油和胡椒而致富。
1483—1491年,葡萄牙人与刚果的交往 刚果对葡萄牙人有好印象,而且一些人开始信奉基督教。
1492年,桑海对富拉尼人的战争 出征归国途中,桑尼·阿里在渡河时溺死。
1492—1493年,桑海的王位继承战争 桑尼·阿里的儿子桑尼·巴鲁受到阿里最能干的将军之一——穆罕默德·伊本·阿比·巴克尔·图里的挑战。穆罕默德在安法奥之战(1493年4月12日)中打败桑尼·巴鲁,夺取了王位。他后来取名阿斯基阿·穆罕默德(穆罕默德一世阿斯基阿)。
1493—1528年,阿斯基阿·穆罕默德在位 桑海王国达到其强大和富裕的顶峰。(1500年之后的事件,参见第十一章→非洲→西非)。
1498—1502年,桑海征服亚滕加的莫西人 从麦加朝圣(1495—1497年)归国后,阿斯基阿·穆罕默德在一系列战争后征服了亚滕加的莫西人。
南非
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向南迁移的班图语人继续其缓慢的行进,他们逐步赶走了原来的科伊斯居民,这些居民则把桑族人(布什人)赶入了沙漠或山区。德拉肯斯山脉以西的东海岸班图人,将来自科伊斯语和桑语中的各种倒吸气音引入其语言,于是这些恩古纳人在语言上与内陆的索托人产生了差别。
约1450年,马塔帕帝国的建立 马塔帕这个位于赞比亚河和林波波河之间的国家是由尼亚钦巴创建的。尼亚钦巴拥有“姆韦涅·马塔帕”(“土地的掠夺者”)的称号,尼亚钦巴将这一象征强大而不道德的称号传交给他的继承者们。马塔帕帝国因这一可怕的称号而声名远扬。尼亚钦巴还将马塔帕帝国的首都从津巴布韦的老中心(参见第十章→非洲→南非)北迁至赞比亚的富拉山。
北美
墨西哥
阿兹特克的兴起
14世纪初期,来自北方的一个好战的游动部落―墨西卡(阿兹特克)人到达墨西哥峡谷的阿纳瓦克,他们定居于特斯科科湖区域、被称为特诺奇蒂特兰和特拉蒂鲁尔科的两座岛屿上(约1325年),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天然要塞。要塞由阻止通行的可移动桥组成的三条大道与大陆相连。通过战争的胜利和侥幸的同盟,富于扩张性的阿兹特克人在墨西哥峡谷扩张着其控制权。
1427—1440年,伊茨柯阿托皇帝(“黑蛇”)在位
1428—1433年,特帕纳卡战争 特斯科科湖西岸的特帕纳卡由于害怕阿兹特克人日益增长的力量,封锁了阿兹特克人的这两座岛屿,切断了包括淡水在内的急需补给。一场殊死战斗之后,伊茨柯阿托皇帝打败了特帕纳卡,并最终把他们围困在他们自己的首都。打垮特帕纳卡(1428—1430年)后,阿兹特克人打败了特帕纳卡的强大结盟城市霍奇米尔科(1430—1433年)。
1440—1468年,蒙提祖马一世·伊尔胡伊卡米纳(“像贵族一样皱眉”)在位 他主要在墨西哥城以南进行战争。在蒙提祖马一世统治期内,阿兹特克得到扩张和繁荣。
1468—1481年,阿克萨亚克托在位 他发动厂广泛的战争,向东一直到墨西哥湾,向西南一直到太平洋海岸。
1473年,内战(“肮脏战争”) 特诺奇蒂特兰和特拉蒂鲁尔科这两个岛屿城市长期争战。特拉蒂鲁尔科出于对其更强大的姊妹城市的恐惧和嫉妒,与一些反特诺奇蒂特兰的城市结盟。战争在这两个姊妹城市之间爆发。特诺奇蒂特兰于特拉蒂鲁尔科的盟友派兵支援之前,就在一场短暂而激烈的战斗中打败了特拉蒂鲁尔科。特诺奇蒂特兰对特拉蒂鲁尔科及其盟友采取了猛烈的报复。
1478年,扎马库亚胡阿克之战 特诺奇蒂特兰、特拉科潘和特斯科科的三城联盟对长期的敌人塔拉斯堪发动了一场战争。当三城的联盟军与塔拉斯堪大军相遇时,阿兹特克皇帝——阿克萨亚克拉将其军队逐次投入战斗,结果被塔拉斯堪人逐个击破而致兵败。战斗的第二天,在一场被错误指挥的孤注一掷的冲锋失败后,联盟军一败涂地。塔拉斯堪人毫不留情地将联盟军队追击到边境。据说,24000联盟军仅有4000人返回了家园。但是,阿兹特克人很快就从这次挫败中恢复过来。
1481—1486年,蒂佐克皇帝在位 他主要是在墨西哥城西南进行战争,战果胜负参半。
1486—1502年,阿胡伊特佐图尔皇帝在位 他进行了广泛而又成功的战争,东达大西洋海岸,西到太平洋海岸。在一场三年战争(1495—1498年)后,他向南扩大了阿兹特克的控制。
第十三章 西班牙方阵和大帆船
(1500—1600年)
军事概况
这个世纪在整个世界史中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期。它以全球范围内的宗教改革为开端,伴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历经了相当时期激烈的宗教斗争。随着黑火药在军事领域的深入应用,军事战术发生了改变。
16世纪,海军战略战术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从而打破了延续2000多年的旧体系。在这千年中,近距离的行列大帆船舰队控制着海洋。到16世纪末期,大多数国家海军都配备了装有重型远距离舷侧火炮的帆船。
因此,尽管陆军的作战能力比以前有很大提高,但是本世纪内海军著名将领比陆军将领多,这一点也不奇怪。其中有两位海军将领最富有远见。虽然他们都没有参与西欧海军战术的伟大革命,但是都对海军作战理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世界著名将领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们中的一位是葡萄牙的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被誉为现代海军战略之父;另一位是朝鲜的李舜臣,是世界第一支装甲舰队的缔造者和司令官。另外,还有几位较著名的海军将领。他们是:阿尔及利亚的法赫鲁丁,他是世界最现代化、规模最大的大帆船舰队之一的司令;英国的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他的最大贡献是开创了远距离舰炮舰队的作战战术。西班牙有三位著名的海军将领,他们的顺序依次是,法赫鲁丁强大的对手―意大利人安德烈亚·多里亚,赢得了历史上最大帆船舰队作战胜利的奥地利人唐·胡安,在新旧两种帆船作战中都显示出卓越才能的圣克鲁兹侯爵阿尔万柔。
16世纪,著名的陆军将领由土耳其人和西班牙人平分秋色。土耳其最杰出的将领是奥斯曼苏丹谢里姆及其儿子苏莱曼,称霸印度的莫卧儿国王巴布尔和他的孙子阿克巴。尽管意大利的帕尔马公爵―亚历山大·法尔内塞与其西班牙前任―贡萨洛·德,科尔多瓦以及意大利的征服者―埃尔南多·科尔特斯同样有名,但他还是算得上16世纪内欧洲杰出的军事家。他在欧洲的优势就在于用他的才智以运动战支配着两个同样强大的对手:法国国王亨利五世和荷兰拿骚的土著部落首领莫里斯。此外,这个时期值得一提的还有缅甸的莽应龙和日本的丰臣秀吉。
16世纪内,黑火药武器完全统治了整个欧洲战场,亚洲战争情况与欧洲的几乎相似。盔甲,很难用来对付轻武器和火炮,因而很快消失了。然而许多贵族仍穿着轻盔甲,这主要是为了显示其威望。许多国家的骑兵仍头戴头盔,身披护胸甲,以便能从事白刃战。一些国家的步兵,特别是矛兵,由于上面同样的原因,也戴盔披甲。
轻武器
整个世纪,西班牙在步兵轻武器的发展和使用上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这一优势是以贡萨洛·德·科尔多瓦(埃尔赫兰将军)指挥的意大利战役为开端的。由于西班牙人认识到轻便火器作战的重要性,所以他们一直致力于改进和发展他们的武器。到16世纪末,法国总结了与西班牙人作战惨败的教训,迅速迎头赶上来。
插图001 欧洲国家的火绳枪手
16世纪中期到来之前,西班牙和法国两个国家为了简化弹药供给和训练程序,开始将其轻武器的口径和机械装置标准化。新标准化的火绳枪常叫做“Calivers”,实际上这是一个拼写错误的词,正确的拼法是:“Caliber”,即“口径”。这一发展主要是佛罗伦萨的菲利普·斯特罗齐努力的结果。
16世纪中后期,西班牙人致力于增强其步兵作战能力,为此他们开始采用一种较重的轻武器,即滑膛枪,其射程可达275米以上。它是从一种所谓的带有夹持器的火绳枪演变而来的。真正轻的炮兵武器,一般都是固定在墙上或壁垒上,作为防御火力。在拉文纳战斗中,佩德罗·纳瓦罗伯爵为了把这种带有夹持器的火绳枪应用于机动作战,将它安装在30部手推车上使用,使其适应西班牙人的野战防御工事。这种枪须用一只叉型架支撑着射击,且比火绳枪的射程要远,装弹量也大。它的出现使本来就不简单的部队机动和训练更加复杂化了。然而,由于其射程远,火力强,这样的损失还是合算的。到16世纪末它基本上取代了老式火绳枪,在欧洲军队中成为主要的步兵武器。
英国是欧洲主要国家中最后采用这种黑火药轻武器的国家。它内部经过了很长时期的争论,直到1595年皇家条令才正式明确,滑膛枪作为军队使用的主要武器,从而淘汰长弓。这样,每个士兵除携带武器外,还须带一支火绳枪―标准化火绳枪或滑膛枪。然而,在英国由于弓箭兵射箭比大多数滑膛枪手射击动作快,射击的距离又远,所以有关取缔弓箭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大约两个世纪之后,美军将领本杰明·富兰克林极力主张以长弓作为步兵的主要武器)。
16世纪初期,为了使黑火药武器适用于骑兵,人们致力于制造一种骑兵用的小而轻的火绳枪。理论上,这种手枪的雏形一只手就可使用。但由于操待粗陋的火绳枪动作比较复杂,实际上要同时用两只手才能射击。因此,骑兵火绳枪手通常既要掌握射击技术又要具备熟练的马术:一般来说,他们很难做到两者兼优,因而往往显得手忙脚乱、配合失调。
插图002 火绳枪机工作程序图
然而,到了16世纪中期前不久,转轮式点火开关发明了,从而产生了世界第一支真正的手枪。它可能是德国的约翰·基富斯发明的。这种枪的机械装置像我们现在的烟盒那样轻,一只粗糙的旋转轮撞击一块黄铁矿,产生火花点燃火药池里的火药。当扳机向下打动时,一个大火花就释放出来,使转轮转动。为了保证少量的不间断火力,骑兵通常备有三支手枪,两支放在枪套里,一支插在右靴里。在三支手枪都射击完毕后,骑兵或者放下最后一支手枪,拔出剑来继续战斗,或者下马重新装弹,因为装弹必须两只手同时进行操作。
由于这种点火开关造价昂贵,使用起来也更加娇气,因此16世纪里它一直没能取代较为可靠的火绳点火装置。
火炮
16世纪炮兵武器的发展没能跟上轻型兵器发展的步伐,主要原因是炮兵还无法使炮既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而又十分可靠兼射程远。人们早就知道,要使炮做到射程远、精确度高、杀伤力大,炮管的长度最好是炮口直径的20倍或20倍以上(即炮管长度是膛径的20倍),同时炮管的管壁要厚,以承受装药量大的炮弹爆炸所产生的巨大压力。管壁较薄的炮和装药量较少的炮弹虽然也能发射同样重的弹丸,但是,其精确度和射程要打很大的折扣。因此即使是最轻型的炮,也仍然很不灵便,移动困难,而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做好发射准备工作。
由于当时的炮存在这些缺点,因此,15世纪末,法国在炮兵方面所取得的优势,很快就被西班牙在步兵轻武器以及步兵战术方面的惊人改良所抵消了。法国的优势反而变成了劣势,结果在16世纪,炮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只是在攻防堡垒和海军作战中有一点用处。尽管当时一些大的战役还都用到了炮,但在意大利拉文纳的一场激战之后,一般情况下轻武器成了战争中更具决定性的因素。
就在这一时期,法国在炮的制造和应用技术上的优势被更能干的德国枪炮制造者和炮兵取代了。接着,西班牙人又很快夺取了这一优势。在16世纪的大部分年代里,跟军事科学的其他多数领域一样,西班牙在造炮技术方面始终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阿尔贝特·马努奇在《炮兵时代》(伦敦出版,1949年)一书中对16世纪炮兵战术地位作了这一有趣的描绘:
“尽管炮兵已有了一定的机动能力,但是火炮的车架仍然很笨重。要想移动一门英国的加农炮,即使在平坦的路面上,也需要23匹马才行。在同样情况下,移动一门长炮,需要9匹马的拉力(移动蛇炮需要60多匹马的拉力)。弹药―主要是生铁粒,炸弹(一个装有黑火药的铁壳),镶弹筒(一个装有小弹丸的铁罐)和弹丸(铁球团)―都是用独轮车和两轮车通过坎坷不平的道路拉来的,或是人背来的。炮手的步速就是野战炮兵的速度,因为炮手要跟着火炮行动!而且一些炮手要伴随火炮若干年。伊丽莎白时期,伦敦城的个别炮手已经90多岁了。
“由于缺乏机动性,在战斗中火炮随时随地有被夺取的可能性,所以对于炮兵来说,这段时间通常是危险时期。一般来说,炮兵阵地上指挥官实际上就是参战的士兵,而后勤运输人员和炮手则是雇佣来的,炮手当中自然要有人看守着炮。由于在战场上炮兵人员通常守候在炮旁,容易被敌人步兵枪手逐个地打死,所以这些炮兵和那些对君主不负什么特别责任的国内技术人员关心的是阵地及其隐蔽部的安全。炮兵部队中通常还需编入一些火枪手,他们的职责一方面是防止炮兵开小差,另一方面也是保护炮兵免受敌人的袭击。”
炮的制造者不断对炮的新型设计、炮膛直径、炮管管壁内厚度、炮弹炸药装填量和弹丸重量等综合性能进行多方面的验证,结果造成炮的型号繁杂多样,弹药供应成了一个极重的负担。因此,炮在野战中的重要性也降低了。为了改变这一局面,16世纪中期前不久,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下令将所有帝国制造的炮标准化为七种型号。不久法王亨利二世也效仿西班牙,将法国炮规定为六种标准型号。但是炮的试制工作仍在继续进行着,在原有标准型号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型号,不过,总算比以前更有系统更有计划了。当时各国有许多炮是仿照西班牙的设计制造,但国与国之间炮的型号一直各不相同。
到了16世纪末,炮的生产技术进步如此之大,以致于在后来将近三个世纪的时间里,炮的射程、威力以及炮的主要型号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变。这时炮的改进主要限于机动性的提高,编制的改进,战术以及射击技术等方面。到了16世纪末,现有的炮基本上组合成作为现代炮兵原型的三种主要类型:第一类是长炮型,类似于现代的野战火炮,其炮管较长(约为口径的30倍),炮管管壁较厚。因此,精度较高,射程远。
插图003 十六世纪西班牙大炮
第二类炮,炮身较轻较短,用来发射较重的弹丸,但射程较近。这种炮虽牺牲了射程和精确性,却换来较大的机动性,又不降低它的威力。这就是所谓的加农炮。它的炮管长度约为口径的20倍,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榴弹炮。
第三类炮,炮管短,炮管的管壁薄,用来发射较重的弹丸,所以射程短。这类炮又分为两个小类别:一类是射石炮,可能是由于其炮弹为石头的缘故而得名,它比同口径的铁制迫击炮要轻得多,因此这种炮(其炮管长为口径的10—15倍)管壁很薄,但仍能发射较大的石块,这种石块几乎和加农炮的炮弹大小差不多;另一类是臼炮,相当于现代的迫击炮,无论是过去的臼炮还是现代的迫击炮,都是短炮管(相当于10倍以至于更小的口径),因此其弹道较高,射程较近。
从各方面情况来看,即使是国与国之间火炮的标准类型区别较大,但是其类型都包括在下面三种类型之中:
16世纪大炮性能一览表
(表中所列只是象征性的近似数据,材料也不完整,且有混乱和矛盾现象―编者注)
名称炮重(磅)弹重(磅)口径(英寸)炮长(英尺)直射距离或有效距离(码)最大射程(码)
第一类:长炮(炮的长度为25—44倍口径)
艾斯梅里小炮2000。31。02。5200750
蛇形发火器4000。51。53。02501000
小隼炮5001。02。03。72801500
鹰炮8003。02。56。04002500
米宁轻型长炮10006。03。36。54503500
帕萨伏朗特炮30006。03。310。010004500
赛寇炮16009。04。06。95004000
非标准长炮300012。04。68。56004000
半长炮340010。04。28。58505000
长炮480018。05。211。017006700
特大型长炮700032。06。516。020007000
第二类:加农炮(炮的长度为15—28倍口径)
四开加农炮200012。04。67。04002000
半长加农炮400032。06。511。04502500
非标准加农炮450042。07。010。04002000
蛇形加农炮600042。07。012。05003000
加农炮700050。08。013。06003500
大型加农炮800060。08。512。07504000
蛇炮1200090。010。010。07504000
第三类:射石炮和迫击炮①
中型射石炮300030。010。09。05002500
中型臼炮150030。06。32。0300750
重型臼炮1000020015。06。010002000
①射石炮种类很多,但长度一般为10—15倍口径,弹重最多为50磅。迫击炮长度为3—5倍口径,弹重最多为250磅。
城防设施与攻城装备
16世纪初,城防工事的建筑技术发生了一场大的革命。炮的强大威力终于使甚至是中世纪最坚固的城防工事过时了。这是因为城堡和筑有城墙的城市无法架设对付敌人炮击的大型加农炮。城墙上的轻型炮又打不着敌人的攻城远程炮,稍重一些的炮虽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拖到城墙上面,也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因为炮的后坐力会使墙基发生巨大的震动,严重影响了城墙的坚固度,反而更容易被攻破。
因此,城墙变得低矮而厚实―即使城墙出现缺口,只要布置同样多的护城炮,就可以弥补损失,增加攻城难度。新式城防工事筑有宽大低矮城墙,从城墙上又延伸出三角形棱堡。这样,护城炮就可以封锁接近城堡的所有通道。因此,当时各国都为原有的城防工事构筑了新的城墙和三角形棱堡,并尽可能给老式城墙加宽并降低高度。
在16世纪以后的时间里,出现一种强烈的对比,即筑城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不断地增大攻城炮的威力及射程。尽管新式城墙不仅有巨大的棱堡,而且还可以架设威力强大的护城炮,但是在长时间密集的炮火中仍然可能被炸裂口。因此,为了增强城墙的坚固性,防止敌方步兵乘隙而入,新型城防工事在城堡周围挖掘了宽阔的护城壕沟,壕沟边再构筑一个外崖,外崖上还部署了一些轻型炮,以对付大量的攻城炮,不使敌人靠近。同时,为了确保护防炮有广阔射击角度和发挥外崖上的轻武器的威力,新型城防工事还在外崖墙前构筑了一条平缓的廊道或斜坡,一方面减缓了外崖的坡度,增强了城墙的坚固程度,另一方面减弱攻城炮的威力,增加了攻城难度。
新型城防工事的设计还有一个附带的优点,那就是敌人很难把地道挖到城墙下面,因为地道必须掘得很长,挖地道的人很难吸到新鲜空气。挖掘地道的另一个不利因素是,黑火药的代价昂贵。在可以挖掘地道的时候,通常采用崩坍的办法而不是爆破,这正好又回到了古代采用烧毁地道坑木使城墙倒塌的办法。
新型城防工事的方法超过了枪炮技术的发展速度,使攻城又变成了漫长而又煞费苦心的事情。同时,这反过来使战争重新成为一连串的城池攻防战。鉴于部队的机动技术、过分的自信或者后勤供应的压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有时也会促使双方军队开到野外来面对面地打上一仗。
新型城防工事的出现,必然会刺激人们去努力改进攻城的技术和方法。为此,必须寻找一种比较安全的办法,把进攻城堡需要的炮和轻武器尽可能送到离城防工事较近的位置上,以便充分发挥武器的火力。由于攻城用的老式弹盾和塔架已经不适于对付城防用的黑火药兵器的袭击,所以攻城部队不得不求助挖掘壕沟的办法。16世纪末以前,掘壕攻城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然它比17世纪沃邦的技术改进还是要原始一些。
插图004 防御工事构造
在远程长炮的掩护下,攻城部队的工兵和步兵对准城堡防御工事中可能比较薄弱的地段挖掘壕沟,当挖到炮火可以打到城防工事的外崖或者其他的外围工事时,便在宽而浅的壕沟前面迅速筑起一道厚厚的土墙,作为放置攻城炮的工事。然后在夜幕笼罩下,将重炮推进阵地,向敌人发起猛烈的炮轰。在炮火的掩护下,壕沟不断向前延伸,直到炮兵和步兵联合发动进攻,制服城防工事壁垒上的防守部队。这时,攻城炮继续向前推进,集中火力轰击敌人的主要城防工事。
用来对付高度戒备的城防部队时,挖壕本身费时、费力、费钱,还要流血牺牲,几乎是一项不忍心采用的攻城手段。16世纪时的城堡如果有足够的食物和药弹储备,那么就像13世纪时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