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契丹萧太后正传-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契丹萧太后正传》作者:什方子      

正文  1、“细娘”入宫
 
  在山东冠县城北约十六公里处,有一座土城,城垣拔地三丈,周围十里,虽经千年沧桑,风剥雨蚀,依然绵延巍峨,气势恢宏,屹立在大河故渎北岸,犹如冷兵器时代留下的一个浑厚的背影。置身其间,鼓角争鸣之声油然而起,仿佛又回到金戈铁马、中原逐鹿的古战场上。相传,在一千年前的宋、辽战争期间,辽国萧太后携圣宗耶律隆绪率军南征,在此驻马歇兵,她的二十万大军使用头盔搬运泥土,一夜之间夯就此城,因此后人命名为萧城,俗称盔安城。当年,萧太后就是坐镇这个萧城,指挥大军攻城略地,势如破竹,一举击溃宋军防线,饮马黄河,迫使北宋王朝缔结城下之盟。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重大意义和作用的“澶渊之盟”。为此,萧太后也以其睿智英武、具有独特魅力的政治家、军事家形象,载入中华史册。另外,据萧城一带民间传说,脍炙人口的剧目《四郎探母》的故事,就发生在萧城。这里还隐藏着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细娘”入宫

  萧太后名绰,字燕燕。她的祖上本是发源于辽河上游的契丹族,但她却声称是汉朝开国丞相萧何的后代。此说虽属无稽,但萧燕燕并非有意攀龙附凤,实在是事出有因。公元907年,即五代十国之初,雄才大略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设立祭坛,燔柴告天,登上可汗之位,建立政权,国号“契丹”。后因其居于辽河上游之故,遂改国号为“辽”。此后,契丹各族开始了从氏族社会、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大踏步跃进。可汗耶律阿保机雄心勃勃,推行中原制度,对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推崇有加,奉为榜样,于是自命汉姓为“刘”,就如同现在的外国人起了个中国汉名一样。耶律氏世代与拔里、乙室巳两个氏族通婚,耶律阿保机则娶了个回纥人,名叫述律平,小字月里朵。述律平是位极富韬略决断、远见卓识和军事天才的巾帼英豪。她十四岁嫁给耶律阿保机,在创建契丹国的年月里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拔里氏、乙室巳氏和述律氏辅佐有功,辽太祖把它们比作辅佐刘邦打天下的丞相萧何,于是将其一律改为萧姓。这件事发生在老早以前,到了萧燕燕这一代,已经过去六、七十个年头了,也许她真的不知道祖先原本究竟姓什么了。

  皇后述律平家族改为萧姓后,只有她自己保留了原来的姓氏,史书上仍然称她为皇后述律氏,大有行不更名、坐不改性的气概。述律平是萧氏一族的功臣,曾用铁腕扶持辽太宗耶律德光上台,她的事迹肯定也给萧燕燕产生了重要影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崩驾后,皇后述律平摄政,掌理军国大事。当耶律阿保机遗体下葬时,述律皇后曾想殉死,经亲戚大臣劝阻方罢。但她抡起斧头砍下自己的右手,装入阿保机的棺木里,代身陪葬。其刚烈可见一斑。因此,述律平得到“断腕皇后”的称号。“断腕皇后”功业卓著,为萧氏挣得了仅次于皇族耶律氏的地位。

  皇族的耶律氏与萧氏的通婚关系世代沿袭下来。萧氏的女子大都嫁给耶律氏,耶律氏的女子也嫁给萧氏。萧姓女子在辽国皇帝的后宫中比比皆是,萧姓皇后更是占据着主要地位。在萧燕燕之前,除了辽穆宗那位形同虚设的甄氏皇后外,其余的皇后、贵妃均非萧氏莫属。据辽史记载,终辽一朝九帝208年的历史,萧姓共出了十三名皇后,二十位驸马。因此,在辽国,人们称耶律氏为皇族,则把萧氏称为后族。可以说,辽国的萧姓因“断腕皇后”述律平的功劳而发达,后来又借历代皇后的受宠而延续了它的显赫。于是,养个女儿进宫当皇后,就成了萧氏家族的崇高理想,大有“不重生男重生女”的风气。

  萧燕燕的父亲叫萧思温,是“断腕皇后”述律平的侄子。萧燕燕的母亲则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儿耶律吕不古,封为燕国公主。据说,萧绰的字“燕燕”,就来源于母亲的封号。这些社会背景都是萧燕燕登上权力之巅的阶梯,是不能省略不说的。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辽太宗耶律德光应该是皇后述律平的儿子,和萧思温是姑表兄弟,他的女儿耶律吕不古怎么会嫁给大她一个辈分的表叔呢?这种婚姻关系在汉族的习俗里是不允许的,主要不是因为血缘关系,而是怕乱了辈分。在契丹,亲族之间的辈分关系就不构成婚姻的障碍。从婚姻的血缘关系上讲,各民族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也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人类最初处于“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的杂乱婚姻状态,到了新石器时代,传说伏羲“制嫁娶”,规定了“同姓不婚”的原则。“姓”字由“女”和“生”组成;所谓“同姓不婚”者,就是同一个女人生下的孩子之间不能通婚之意。这大概是第一部《婚姻法》。在中国,它的基本原则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我们都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姑舅亲,而与薛宝钗是姨表亲,他不管与谁结婚,都不会受到法律约束。这种婚姻习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之前,一直还在汉族地区流行。在当时的契丹,后来萧燕燕竟然把大女儿许配给自己的弟弟做妻子,由母女关系而兼为妯娌。说怪也怪,说不怪也不怪,只是他们的习俗而已。了解了这些,对后来发生的、萧燕燕的所谓风流韵事,也就不会说三道四了。

  萧思温接替其父的职务,长期驻守辽国的南京幽州。幽州在唐代是中原政权统治的地盘,汉文化氛围浓厚,萧思温又是个饱读之士,对汉族文化和习俗礼仪颇为熟悉。萧燕燕自幼好学,聪慧早熟,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出落成一位独具特质的契丹绝色美女。
 
     

正文  2、“细娘”入宫(续)
 
  萧燕燕动若惊鸿,弯弓驰马,原本是个契丹草原巾帼;静如处子,琴棋书画,不输汉族大家闺秀,可谓文武兼备、色艺俱全。这些并非作者的过誉之词。据说,曹燕燕曾被称为契丹族的“细娘”。“细娘”者,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哈弗校花”、“世界小姐”之谓。由此可以想见,契丹的王公贵族、才子英雄,是如何的追捧燕燕了。在燕燕众多的“粉丝”中,还有一位不寻常的暗恋者,他就是当朝皇帝耶律璟的侄子、后来继位做了皇帝的辽景宗耶律贤。但是,萧思温偏偏选中了一位汉族小伙儿韩德让。当时燕燕尚未及笄,而韩德让整整比他大了十三岁。

  如上所说,萧氏既然是后族,萧思温也和每一个萧姓家庭一样,早就有送女进宫的准备。他有三个女儿,个个貌美如花,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具有很高的政治才干和军事天份。有意思的是,他让最小的三女儿燕燕早早地和韩德让定下婚事,却让长女和次女姐俩待字闺中。显然,是有意留着她们进军皇后的。辽穆宗不近女色,且已有了皇后甄氏,遣女儿进宫无望;而在众多皇侄儿中,究竟哪个能走运继任皇帝呢?此事让萧思温好生揣摩,难以判断。于是,只好委屈姐俩暂居奁中,待时而飞了。

  为什么不把燕燕也列入皇后的后备军呢?送女去竞争皇后,本来就是一场赌博。后宫嫔妃众多,国中又有万千佳丽待选,而皇后只有一个,能够封后成功的概率实在太小。而若是封后不成,又得不到宠爱,这个女儿就牺牲在深宫了。明白如许的萧思温,怎会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呢?何况,他最喜欢这个小女儿,大概是希望她能有一个确定的前程,也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吧!

  韩德让是何许人也,竟被这位契丹显贵选为东床?说起来,萧、韩两家倒也门当户对。韩德让祖籍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辽太祖建辽之初,其祖父韩知古被掳入北国,在皇后述律平手下听使唤。韩知古聪明好学而有胆识,经皇后耶律平的推荐,他的才华得到辽太祖的赏识,被任命为“知汉儿司事”。此后,韩知古不但管理有关汉人的事物,而且还负责制定辽国的王朝礼仪,官至中书令,死后名列辽太祖二十一名佐命功臣之一。韩德让的父亲韩匡嗣精于医道,被皇后述律平视为己子,格外受宠,官运亨通,直升到辽国尚书,后来还被封为秦王。韩匡嗣还与契丹皇后一族联姻,成为名列辽国的第一大汉族显贵。由此可知,爱好汉文化的萧思温与韩府联姻,也就不奇怪了。

  韩德让是韩匡嗣的第四个儿子,满腹经纶,外秀内刚,一表人才。萧燕燕对韩德让早有耳闻,对这位几乎大她一倍的男人没有感到有任何年龄障碍;相反,韩德让的成熟和稳健,倒给了这位少女相当的安全感。情窦初开的她,芳心暗许,殷切盼望着在盘发插笄之后,早日投入心上人的怀抱。

  公元968年,萧燕燕十六岁,辽国发生了一件大事,从此改变了她的命运。辽穆宗耶律璟是个胸无大志的皇帝。他有一个怪癖,史书上说他“帝体气卑弱,恶见妇人”,就是不近女色,封了位甄氏皇后也形同虚设。这倒是让他避免了许多帝王纵情声色的通病。但耶律璟有另外三大嗜好,就是饮酒、田猎、睡大觉,国人称之为“睡王”。当初,他受女巫萧古的迷惑,用男人胆调制长生不死药,吃了一百多个活人胆也没见效果,才发现上了萧古的当。他让侍卫用响箭射杀萧古,又亲自将其马踏成泥。从此,辽穆宗性情愈加乖戾,酒后动辄虐待近侍,或施以炮烙、铁梳等酷刑,或挥剑断其肢体、毙其性命。其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近侍们对其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这年的二月,辽穆宗到怀州打猎,射中一只黑熊,心情极好,摆宴庆贺。侍中萧思温等大臣也频频敬酒祝寿,狂饮到深夜。归还行宫时,穆宗已经烂醉如泥。夜半,穆宗醉醺醺地爬起来又要杀人,被侍人小哥、盥人花哥及庖人辛古等六人刺杀身亡,时年三十九岁。

  辽穆宗没有子嗣,侄子辈里符合继位资格的倒有好几个。其中就有辽世宗的儿子、萧思温的好友耶律贤。究竟由谁来当这个皇帝,是朝廷大臣面临的重要选择。萧思温儒生派头十足,文治武功却少有称道之处,其地位多半是借家族势力得到的。他长期担任南京留守,却从来没有打过一场像样的胜仗。但萧思温运气颇佳。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统帅大军北伐,矛头直指幽州,即契丹的南京。正当南京留守萧思温疲于应付时,柴荣突然病重,中途退兵。萧思温拣了个现成的“胜利”,被召回京城做了侍中,成为辽穆宗的亲信。

  在同僚眼里,萧思温并不是个将帅材料,参政能力也极其一般。但在皇帝驾崩、神器无主之关键时刻,萧思温却做出了惊人之举。做为护驾大臣,皇帝被刺,理应首先追查元凶;但萧思温置此而不顾,却夤夜驰马飞报耶律贤,并会同高勋、呢里等朝廷重臣,率甲骑一千,护送耶律贤来到怀州行宫。耶律贤抚尸恸哭,当场接受臣僚劝进,即帝位于穆宗灵柩之前,尊号曰天赞皇帝,是为景宗。此时,其他帝位竞争者尚蒙在鼓里。萧思温熟读史书,对几千来的朝代更替、帝位之争了如指掌,如今终于派上了用场,为新皇帝抢得登基先机,为自己打开了飞黄腾达之门。当然,也为萧燕燕开辟了登上权力之巅的通途。

  辽景宗登基后,改元保宁,大赦天下,并封赏宗亲与功臣。萧思温因策划、拥戴景宗登基有功,被提升为北院枢密使,旋即兼任北府宰相,进封为魏王。他的同谋高勋封为秦王,呢里加封太尉。萧思温又力荐好友、满腹韬略的耶律珍入朝,官居要职,手握重兵。至此,他权倾朝野,深得景宗倚重。
 
     

正文  3、初问朝政
 
  萧思温得势了,韩德让也接近而立之年了。韩匡嗣急于想把儿媳妇娶回府,最后敲定这门权贵亲家。此时的萧燕燕女大十八变,也渴望着早日成婚。你想啊,《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本是宰相府第的千金小姐,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进,饱受“男女授受不亲”思想的熏陶,尚且与张生一见倾情,很快投入他的怀抱,何况一个情窦初开的契丹女子呢!萧燕燕长大了,需要异性的关爱和呵护。比起崔莺莺来,萧燕燕是幸运的。因为令她心仪已久的那位郎君,是父母给他选定的。但是,此时的萧思温却借口公务繁忙,无暇操办,将儿女婚事一拖再拖。

  公平地说,这时的萧思温也的确够忙活的。他除了操持自己的新任职务外,还要陪君伴驾去祭祖;新皇帝一气封下七、八位亲王,他都得一一去祝贺,等等,哪有功夫操办女儿的婚事儿呀?

  但韩匡嗣却感到大事不妙,认为萧家要悔婚了。知情者也都看得出,如今萧思温大权在握,又深得皇上倚重,怎能不趁着大好机会推出一位皇后呢?这可是光宗耀祖、合族望眼欲穿的大事啊!果不其然,萧思温晋升枢密使不到一个月,就把三个女儿送到新皇上耶律璟面前。耶律璟毫不犹疑地从中选出他的梦中情人“细娘”。当初他自觉没有资格同帅哥韩德让竞争,如今当了皇上,生杀予夺大权在握,除了天上的月亮,鞭长所及,还有什么不能揽入怀抱呢?

  公元968年,耶律贤二月登基,三月加封萧思温,不久即选招萧燕燕为贵妃,五月就册立其为皇后。至此,萧燕燕进军皇后的速度之快,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初问朝政

  生长在后族,整日间耳濡目染,皇后的头衔恐怕也是萧燕燕向往已久的了。一个花季少女,突然被捧到了母仪天下的宝座上,其激动、喜悦的心境可想而知,与韩德让解除婚约应该不会让她感到遗憾。新郎比她大五岁,新婚燕尔,小两口本应好好享受一番男欢女爱了。但是,似乎上天早就给萧燕燕安排下了一项历史使命,迫不及待地把她推进政治漩涡,经受历练。就在萧燕燕进宫两年之际,其父萧思温被人刺杀身亡了。

  萧燕燕顿感天塌下来一般,在顺利的人生旅途上遭受到不堪承受的一击。她的成长,得力于萧思温的精心培养;她的进宫册封皇后,也全靠萧思温一手提携;她们一族的荣耀,也有赖萧思温权势的支撑。萧燕燕知道,皇后与她的家族血脉相连、休戚与共,一枯俱枯、一荣俱荣;如果没有强势的外戚做后盾,她这个皇后随时面临被挤兑的危险。她一下子成熟了。她决定靠自己的奋斗,立足于朝廷这个角斗场,保住她和她的家族的生存和地位。萧燕燕是有资本的,也是幸运的。她用她的美丽、学识和智慧,征服了君王耶律贤;而且,进宫两年后,她的头胎生了个儿子。母以子贵,萧燕燕的皇后宝座虽因乃父的离去而受到威胁,却因儿子的诞生而得到了加固。耶律贤对皇后除了宠爱之外,又增加了几分敬重,对她几乎言听计从。正是依靠皇帝这棵大树,萧燕燕开始涉足朝政。她的第一步,就是追查杀害其父萧思温的凶手。

  辽国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两套管理制度,设有北、南两个枢密院,简称北院和南院,其长官称枢密使,其下还设有宰相府。北院沿用契丹制度,枢密使是契丹人,主管契丹兵马群牧事物;南院仿效唐、宋制度,枢密使由汉人担任,治理汉人州县租赋兵马诸事。由此看来,“一国两制”在中国早已有之。北院宰相从拔里氏、乙室巳氏和述律氏外戚三族中选任。萧思温没有显赫的战功和从政业绩,只凭拥戴新帝登基有功,就从一个侍中一跃而登上北院枢密使兼宰相之职,成为辽国数一数二的权重大臣,因而招致来自朝廷内外权的妒忌。其中最为不满的,是具有北院宰相备选资格的外戚有功之臣。保宁二年,即公元970年,萧思温在盘道岭遇刺身亡,凶手就是国舅萧哈济和萧哈里。

  追查这两位国舅肯定是有难度的。但“辽主因后故,求盗甚急”,很快查办了国舅萧哈济和萧哈里,砍掉了脑袋。连他的弟弟也被流放到黄龙洲,交给祖神看管,不久也找个借口杀掉了事。这当然是皇后萧燕燕的主意。但萧燕燕并没有就此罢手。她清楚,二国舅不过是充当了杀手而已,他们的背后还有地位更高的主谋。

  在辽国,最有权势的族团是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可谓势均力敌,它们群齿相依而又矛盾重重。另外,汉族作为第三势力也迅速壮大起来,加入权力角逐的俱乐部,与契丹宗亲贵戚明争暗斗,愈演愈烈。萧思温的得势和受宠,令一位汉族权贵感觉地位受到威胁,极欲除之而后快。他就是拥戴耶律璟登基的汉族有功大臣、南院枢密使高勋。

  高勋字鼎臣,汉人,后晋北平王信轁之子。辽太祖耶律德光南侵时,高勋随从北面招讨使杜重威投降辽国。高勋性情通敏,好结交权贵,殷勤服务大臣,在益津关战败南征宋军,立有战功,因此受到多方推誉,官至南院枢密使。至此,高勋已经可以和契丹贵族平起平坐,甚至于抗衡了。辽景宗即位,高勋因有定策拥戴之功进封为秦王。但是,他得到的只是一顶高帽子,并没有增加实权。而此时的萧思温,又是提职,又是封王,还把小女儿送去做了皇后,另外两个女儿也嫁给了皇族的亲王,可谓合族鸡犬升天,权势迅速膨胀。高勋敏锐地意识到,因为萧思温的崛起,辽国政权中汉人和契丹人的势力平衡被打破了,他在朝廷中的分量严重缩水了。他找到太尉呢里,密谋除掉萧思温。
 
     

正文  4、初问朝政(续)
 
  这位呢里的来头也不小。他别无长处,唯善相马。看到数匹马留下的蹄印,就能指出哪一匹是骏马。对于生活在马背上的契丹族来说,这绝对是一项最热门、最能赚钱的本事。就凭这种手艺,呢里结交了辽世宗的儿子梁王耶律贤,两人关系很铁。耶律贤即位后,加封呢里为太尉,对他信任有加,每逢呢里生日,都要赠礼致意,如同兄弟。看来,这个呢里非但会相马,还会相人,竟相出个皇帝知己来。萧思温在皇帝面前大红大紫,使呢里感觉受到了排挤,渐生愤懑,于是与高勋一拍即合。

  高勋和呢里的计谋十分缜密。他们除掉了萧思温这个头号政敌,又用丢车保帅之计抛出了两位国舅,躲过了侦察。两人都是拥戴耶律贤登基的权臣,功高势盛,萧思温一死,更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侍宠放恣,纳贿请谒,门庭若市。新任北院枢密使耶律贤适看不过二人的行径,屡次上奏,都得不到回音。耶律贤适一怒之下,递上辞呈。皇上没有批准耶律贤适辞职,但也没有触动高勋、呢里。

  一双复仇的眼睛始终追寻着高勋和呢里。她就是皇后萧燕燕。她知道,自己目前羽翼尚未丰满,如果拿不到真凭实据,很难扳倒这两位功高权重的庞然大物。直到辽保宁八年,也就是萧思温被害后第六个年头,萧燕燕已经大权在握,终于抓住高勋的小辫子,对他开刀了。高勋的罪名是向驸马都尉萧默哩馈赠毒药,有教唆投毒害主之嫌,被革职查办,流放铜州。呢里贪渎无度,聚敛成性,家藏盔甲500副,被有司查问,有图谋不轨之疑,押进大牢。一经枷锁上身,什么秘密都保不住了,萧思温被刺案的主谋终于浮出水面。到了这时,连皇上也救不下他们的命了。呢里被赐死,高勋被诛杀在流放之所,没收了他的全部家产,赐给了萧思温家。

  拥戴耶律贤登基的三位功臣都死了,死于争宠争权。只有皇后萧燕燕是胜利者,她脱颖而出了。萧燕燕能够击败高勋和呢里,并非得到了皇帝丈夫的支持,而是由于他有个突出的弱点,玉成了萧燕燕,让她顺利地掌握了生杀予夺的大权。

  辽景宗耶律贤执政后,面对他前任留下的烂摊子,很想有些作为。首先,他以宿卫不严为名,杀掉了掌握兵权的两位大臣,把兵权抓在自己手里;接着免掉了辽穆宗的重臣、北院枢密使耶律屋质的职务,给他派了个闲差,而提携萧思温、高勋和耶律贤适等一帮亲信官居要职。但是,这个在马群里长大的君王,和他的前任辽穆宗一样,也有一个不要命的嗜好,就是游猎。国内局势稳定下来以后,他就以为天下无事了,可以尽情享受自己人生最大的愿望了;于是不论春夏秋冬,总是驰骋于山林草原之间,陶醉在弯弓盘马、追狐逐鹿之中。

  汉人大臣郭袭,“性端介,识治体”,深得景宗器重。他见景宗频繁地外出游猎,毫不客气地进上谏书一封。谏书远引唐高祖纳忠谏、罢游猎之美名,近说辽穆宗误国杀身之鉴,剖析内外形势,转达臣民愿望,力劝景宗以生灵社稷为重,节制欲望,励精图治,永保大辽江山稳固。文辞情真意切,一针见血。但“辽主嘉善之,而不能用。”意思是,你很忠心,说的也很有道理,但我并不想放弃我的所好。耶律贤爱游猎,恐怕更爱他的江山社稷。若是丢了大好江山,还能到哪里去游猎呢?他之所以不怕游猎误国,是因为他找到一位让他十分放心的、能力比他强数倍的人,代替他打理国事。这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