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元帅贺龙-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个细雨漾漾的夜晚,他来到参谋刘达伍的居室,请他代表自己去广州面见孙中山,面呈贺龙的主张。

  刘达伍,原为黔军袁祖铭帐前参军,1920年,同贺龙相识。因钦佩其为人,脱离黔军,来贺龙处担任参谋,成了贺龙的好朋友。曾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一师一团团长,后随贺龙参加了南昌起义,任工农红军第四军参谋;1928年在石门县遭国民党军袭击,身负重伤,返回了云南老家。关于这件事,在五十年代,刘达伍有一段回忆,生动地反映出贺龙那时的内心世界和追随孙中山的心情。笔者在这里引述一段。

  刘达伍回忆说:

  这天晚上他一进来,我就觉得有什么公事要谈。说了几句闲话之后,他果然就提出问题来了。

  “达伍兄,”贺龙将军今天对我的称呼很客气。“我们相交几年了,你对我贺龙有什么看法?”

  这个问题叫我怎么回答呢?我告诉他:“我在军队里干了二十来年了,要是我愿意跟着袁祖铭或者杨来问,都可以升官发财。我不愿跟他们,千里迢迢来投奔你,这就是对你的看法。”

  “你认为我走的路子对吗?”

  “你常常说,你要为天下的受苦人打天下,谁能说这条路子不对?不过打来打去,还没有打出一个天下来,你也还在摸夜路啊!”

  “你说得对。满清倒了,袁世凯死了,全国仍是乱糟糟的,大小军阀各霸一方,我们这几千人,又能怎么样?我天天都在想这个问题。”。

  于是,贺龙将军和我谈到方向问题。他说:“从全国来看,在广州的南方政府是最有希望的革命力量。孙中山提出的三大政策深得人心,拥护孙中山和南方政府,是我们的正确方向。但是,我们和广州没有直接联系。这些年,在政治上让别人牵着鼻子走,不能继续这样下去了,我们应该直接和广东联系。”谈到后来,贺龙将军提出,要我当他的代表到广州去。

  第二天,我便带着贺龙将军致孙中山大元帅的专函出发了。我到广州的时间大约是十月二十日左右。第三天,我便在大元帅府会见了参谋长李烈钧。李烈钧在四川时听说过贺龙将军的名字,他表示非常钦佩贺龙将军的革命热情,带来的信,他负责亲自交给孙大元帅。几天以后,孙中山离开广州北上,我的任务没有完成,只好在广州等下去。这样,直到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我才返回部队。

  孙中山的逝世,对贺龙冲击不小。那时,他已率部返湘,驻扎津市、澧州。他下令驻澧部队停操一月,降半旗三天,自己还戴孝一年半,以示哀悼。他每天都阅读报纸,收集政治军事动态,注视着孙中山逝世后对时局带来的影响。他有一种预感,孙中山逝世后,原来他依靠的南方军阀,可能产生某种变化;广州政府中的权势人物也难于抛开一己之私利。这一点,在四川讨贼中他已深有体会。贺龙忧心忡忡,严令全师加强战备,静观待变,并派出人员去广东、长沙等地了解各方动态。

  在政局变动之前,他应该做些什么呢?贺龙感到,不管局势怎样变化,只要自己掌握一支精良的素质好的部队,有一个安居乐业的地盘,就可以应付一切。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秘书长和参谋长,他们都表示同意。于是,贺龙在津、澧开始了部队整训。

  他的基本队伍是三个团,由黔入湘途中,先后来归和收编了十个团。这些部队成分复杂,尚未经过严格训练,纪律也不好。贺龙决定在司令部增设一个新兵训练处,让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王育英当处长。他规定,部队必须逐日训练,团、营、连长不得无故缺席,要作土兵表率。不久,他又决定成立一个随营学校(后改名为军官教导团),由各营、连挑选文理清顺的官佐三百名入学,仿效外地军官学校的做法,每期三个月,专门训练营、连以上军官。

  贺龙在军官教导团开学典礼上,讲话说:

  “我们现在正处在列强竞争,内政不修的时候,要想巩固国防,刷新政治,必须以军政为前题,训练一支具有军事素质的军队。”

  “从来那些训练有素的军队,都非常注意训练部队的实力,所以能以小敌大,以少胜多,如周武王以三千人为一心,能胜亿万敌众。”

  “近来,西欧各个列强对于军事训练特别重视。他们实行兵役制,按籍征名,更番补退,培养军队,训练士兵。我们应该奋起直追。”

  “练兵之道,首在教育,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我们的部队虽然成立已久,但因长年转战,东征西讨,时刻在枪林弹雨里生活,所以训练抓得不够,以至作战虽然勇敢,而造就不大。”

  “设官教导,实难再缓。希望全体官佐肩负重任,挺起精神,精研深造,检验揣摩。自始至终,努力前进。”

  这篇登在1925年1月19日长沙《大公报》上的讲话,是迄今能找到的,贺龙关于军事训练的最早的一篇讲话。他是想学习列强,振兴军队,要把自己的部队训练成一支军政有素的军队,可谓雄心不小。

  一支部队战斗力的强弱,因素很多,军纪是否严格亦是重要的一环。贺龙深知这一点,历来对部队约束甚严。这次,在训练部队的同时,他又在严肃军纪上做起文章来了。

  他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还成立了一个“津艘军警稽查处”,负责监督和维护军纪,并发布了一份军警《巡示守则》。规定,凡涉及下列情事者,应给予处分:“1.着军服士兵乘人力车者,立即禁止;2.酗酒滋事者责罚;3.与人民口角者究之;4一服装不整者查究之;5。聚赌者罚;6.估惜民间物品者责罚;7.增拉民夫者责罚;8。(原件原文残脱)。”此外,他还规定:“凡无端滋扰人民及侮辱官佐眷属以及赌钱、娼寮,公共场所滋事生端者,人枪一并解部惩办。”从这些规定来看,贺龙对军纪的要求真够严厉的。

  在官场上,许多规定是冠冕堂皇的,实际往往部是另一码事。贺龙的这些严格的规定,是否也是一种表面文章呢?从颁布规定后的执行情形看来,并非表面文章,而是动真格的。贺龙有一个部下,名叫田鸿钧,大庸人,第六梯团团长。此人早年曾随贺龙泥沙夺枪,参与湘西暴动,后来投靠了港州镇守使唐荣阳。贺龙回湘入津港,兵讨唐莱阳,他倒戈投贺,同贺龙的关系不可谓不深。但是,他的部队甚为腐败,他们强占民家,敲诈百姓,勒索商贾,且屡教不改,影响很坏。贺龙铁面无私,下令旅长谷青云将其部缴械解散。田鸿钧负隅顽抗,被当场击毙,下属营长罗郊之逃跑。贺龙为此贴出布告曰:“军人服从,首在其纲,第六梯团,不守规章,特令解散,罪有应当,诸色人等,毋得惊慌。”

  用铁腕整顿纪律,效果卓著,津湾民众翘指称道。

  在此基础上,贺龙大刀阔斧地整编部队。以精悍部队为目的,把全师编成两个步兵旅,骑兵、炮兵、工兵各一个团,两个直属营,一个手枪队,一个训练新兵的补充团。

  在整编中,贺龙采取措施,裁减了一些素质不好的队伍,撤换了军阀习气严重、军政素质差的军官,遣散了一些老弱病残人员。在整编中,贺龙严格地对各级军官量才录用,论功行赏。由于历史的原因,他的部队里有不少亲属和族人。对于他们,贺龙并不给予某种特殊照顾,一样视才任命。这样一来,出现了晚辈当长辈的上级官长的情况。这可使一些人不习惯、不适服。

  一次,中队出操,连长贺佩卿因带队动作稍迟,被营长贺桂如当场训斥了一顿。贺桂如乃贺佩卿之侄,贺佩卿的脸面怎么搁得下?他当场同贺桂如顶撞起来,喊口令解散了队伍,弄得贺桂如下不了台。事后,两个人都跑到贺龙这里来“告状”。正巧,医官贺勋臣也在场。在贺氏家族中,他比贺龙高一辈。见此情景,便对贺龙说:

  “云卿,你这个家怎么当的?非把叔伯老子放到侄孙儿手下当兵?”

  贺龙吻着烟斗,眯着眼说:“勋大叔,你这个医官还不是归我这个侄儿管吗?我们今天是出门带兵。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军有军纪嘛!”

  接着,回头问贺佩卿说:“你是军人,还是老百姓?”

  贺佩卿一看不好,这“状”不能告了,马上说:“报告镇守使,我是军人,我错了。”

  贺龙把脸板了起来,说:“承认就好。这里是军队,不是家族,只有上下级,没有叔伯子便。今后规定,上级对下级叫名字,下级对上级叫职务。有不服气的,让他来找我!”

  自此,一律按军纪办事,谁也不敢拿家族那一套为自己争什么了。

  经过这样的整训,部队素质提高很快。建国联军总司令熊克武前来视察,见此情景,大加称赞,他说:贺龙“师次津澧,秣马厉兵,土气益励,堪称表率。”’

  贺龙抓住时机,整训待机,这步棋不仅走得准,而且走得及时。过了不久,局势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赵恒惕为驱逐建国川军,要兵戎相见;熊克武、汤子模各有所图,南下广东,假道北伐又成泡影。而他,就凭着这样一支经过训练整顿的精兵,使赵恒惕无可奈何。

  这种变化,又一次促使贺龙对自己脚下的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回顾了自己追随孙中山走过的每一段路程,发现每次孙中山发起的革命行动,诸如援鄂护法、四川讨贼、兴兵北伐,开头都颇轰轰烈烈,但最后不是归于失败,便是半途而废。这是为什么?他分析再三,感到不是中山先生的主张有什么错,而是孙中山没有可靠的力量。孙中山身为大元帅,却没有军队,没有枪,而是借用拥护他的那些南方军阀。用军阀打军阀。这些人各有所图,随时可以变脸,所以,在革命过程中,“窝里斗”不断,随风四下飘。今天我打你,明天你又打我;一会儿与北洋政府势不两立,一会儿又向北洋政府拱手称臣,其结果是中国政局总是动荡不定,革命停滞不前。在四川讨贼时,他就有了这样的看法。

  有一次,他同刘达伍谈起了讨贼失败的原因。

  刘达值问道:“你觉得广东怎么样?”

  贺龙说:“孙中山是个伟人,老百姓是拥护他的,可是,光靠嘴巴不行,要有枪。他依靠的还是军阀队伍,早晚靠不住的。要革命,就得有革命本钱。这不是当商人,可以借钱做买卖。”

  这时,他的思想已经起了某种变化,对孙中山的做法产生了怀疑,也想探求一条新的路。他同刘达历议论过俄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但是,那时他仍坚定地相信孙中山,怀疑也仅是怀疑,对于俄国革命和共产党也并不了解,何况,又处于国共合作时期,因此,这种思想上的变化,仅仅象一道闪电,虽很强烈,却稍瞬即逝,因此,一年以后,他还让刘达伍去广州面见孙中山,希望与孙中山取得直接联系。

  现在,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了。他觉得孙中山在革命要依靠谁的问题上搞错了,虽然,中山先生已经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但在军事上却依然如故。孙中山去世后广州政府会发生什么变化,他心中没有数,但却不信任他们,所以,熊克武邀他去广东,即便有汤子模兴兵相逼,他也不予理睬。

  正在他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产生这样那样想法,思想上感到迷们的时候,赵恒惕任命他为港州镇守使,于是,他把全部精力用到了为民谋利上。在澧州,他采取措施全力救灾,整顿金融,开办教育,整治腐败,打击投机,发展生产,真有点子励精图治,造福一方之势。

  这里举两个例子。

  这年夏秋之交,法属各县“三月不雨”,遭受特大旱灾。贺龙紧急召开救灾赈荒会议,通过了“买谷备荒案”,决定实行几项措施:1.免除田赋的附加部分,将收来的田赋款项采办粮食,散发救济贫民;2.在澧州设立大米平祟处,实行粮食平价买卖,不准囤积居奇,哄抬粮价,有粮必须随市价卖出,不准待价而沽。当时报载:“贺使近以亢旱异常,为救济米荒起见,伤商会赶急召开各公法团体会议,赶次平祟,借资救济。”“该处决定,定于本月5日开始平祟,地点暂设商会。每日上午6时至12时止,每升米价二百八十文。”3.按会议决定,责成殷实富户,预缴一年田赋的正洪,迅速筹办粮食赈灾,拒不缴纳者,交公署重办。4,号召乡民广种杂粮,并规定,各县不准闲置耕地;严禁种植鸦片,以免妨碍种谷;定期派员到各县督促检查广种杂粮以自救。

  由于这些措施的贯彻,追属各县的灾情很快得到了控制和好转,逃荒灾民纷纷回乡重建家园。

  在这次紧急会上,还通过了一个“维持教育经费案”。贺龙在会上说:

  “这第三案比第一案(“买谷备荒案”)更为重要。教育是开发民智的根本。现在的学校,不能不整顿!高小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在升学上,一个也考不上,这样一剃头的学校简直等于零。”“初小是升学的初步,尤其应当注意。日本战胜俄国是归功于小学教育,也归功于小学教员。”

  会议提出了三条意见:“严格选择教员,免误青年”;学风不正,系“由校长因循所致,对校长尤须严格考察”;“教育经费之困难,大都由专管人亏空。以后反对亏空学机无论何人,逃往何处,须通缉追缴严办。”会议期间,还组成了学务委员会,具体负责整顿学校工作。

  在这次会议上,贺龙还提出了“整顿金融案”“整顿道路案”,大力整顿了金融,打击了滥发“市票”.投机倒把;他派出工兵营,修筑了邀州至津市的公路专又用以工代赈的办法,修筑了渲县至临澄的公路,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

  这样,一段时间以后,追属各县灾情减轻,民心安定,形势很好。据当时的报纸报导,津港一带出现了“土劝学业,农贩田畴,商迁有无,工专制作,人守其业”的局面。

  有位名叫罗武帅的慈利籍名士,有感于贺龙镇守“九渲”之业绩,在贺龙外出视察,途经其家乡时,写了这样一条藏头对联贴于街口:

  贺其来苏,草食壶浆以迎。

  龙行于野,大地草木皆春。

  可见,贺龙在澧属各县受民拥戴之一斑。

  人的思想是个怪物。你看它并没有什么变化,其实是在微妙地转动,一旦遇到某种外部条件的催化,便会发生明显的甚至突然的变化。

  贺龙在全力治理澧州的时候,上海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湖南各地纷纷成立“雪耻会”,声援上海人民的斗争。

  对于帝国主义,贺龙历来深恶痛疾。四川讨贼,扣押日本“宜阳九”,早已名闻迭尔;1924年沉陵炸碑,更是有口皆碑。沉陵旧府坪衙门,有一块两米来高的“辰州教案”碑。贺龙返湘北伐,驻扎流陵,看到了这块石碑。他问秘书长侯宗治和警卫营长贺桂如,这块碑是怎么回壮。候宗治告诉他,这是1902年立的。所谓“辰州教案”过程是这样的:当时有两个美国传教土唆使一个姓肖的坏女人制造了一场流行病,群众病死千余。当老百姓弄清缘由之后,便捉住肖姓女人,冲进教堂,兴师问罪。在群情激愤之时打死了两个传教土。事情发生后,摄于英帝国政府的压力,除将辰州官吏一律革职查办外,还吊打了三百余人,并将其中十人相在一起用火炮轰死。英帝国主义就此向清政府勒索了白银8万余两,还强迫当局刻了这块大碑。这块碑,一面刻着英帝国政府给清政府的“抗议书”,另一面刻着清政府惩办辰卅官吏的“上谕”。

  贺龙听了,围着石碑转了一圈,勃然大怒,骂道:“他娘的,这太可恶了!太丢人了!打死了两个洋人,赔了八、九万两银子,杀了那么多老百姓,还杀了两个正将,两个游击,还要一五一十地写上,立他妈的那么大块石碑,把中国人的脸给丢光了,简直太可恶了,太欺侮人了!”他当场下令:“你们给我把它炸掉!”在贺龙眼里,怎能容得下如此的奇耻大辱!

  当晚,贺桂如就把这块20余年来一直污辱着中国人民的石碑炸了个粉碎,人心大快。

  上海的“五卅”惨案成了一副催化剂,贺龙的思想得到了一次升华。他对待这一反帝爱国运动的鲜明态度,便是最好的证明。

  赵恒惕的湖南当局对这场反帝爱国运动采取了摧残与镇压的政策。湖南各地均照此办理。唯有贺龙,公开支待这一运动。他发出电报,邀请长沙一雪耻会”代表来澧州演讲,鼓励澧州人民开展反帝爱国运动;他通电声援上海的工人、学生,捐巨款资助。长沙《大公报》报导说:“澧州镇守使贺云卿氏,以此次‘五卅’惨案,举国忠愤,……沪上罢工人数已达数十万,自应设法援助,悼克坚持到底。爱于昨日(7月5日)致电驻省办事处严仁珊秘书长,就近由长沙中国银行汇寄捐助三千元,以资救济,并另电上海‘五卅’惨案失业工人募捐处查照。”长沙“雪耻会”代表来到澧州,贺龙指定有关方面召开欢迎会。

  在贺龙影响下,第一师的官兵大都积极支持这一运动。二旅旅长贺敦武给上海、长沙两地工人、学生和“雪耻会”发出电报,慷慨陈词:“沪上外人杀我学生、工人,骇闻之余,不胜发指。敦武远从戎行,不克躬归吊唁,无任惭愧。探望诸君猛力奋斗,件达到圆满解决而且。敦武乃一介武夫,夙闻匹夫有责之义,愿率数干健儿,誓为后盾。谨此电闻。湖南道州镇守使辖步兵第二旅旅长贺教武率全旅官兵简叩。”这样一种支持反帝爱国运动的鲜明态度,在当时的军队中是很少见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常德声援“五卅”惨案的爱国运动也很激烈。学生、工人打着“国存家存,国亡家亡”的标语,喊着“同胞急起,抗英抗日”的口号进行了大游行,遭到当局的殴打,数十人受伤,其中就有桑植籍同学。贺龙闻讯。;赶到常德,在武陵花园酒家请桑植籍来常德读书的学生代表五十余人吃饭。

  贺龙在聚餐会上说:“我听老家人说,你们当中有人竟敢赶跑了在常德行上动手打农民的外国人,这真了不起!”

  大家指着彭玉珊、朱茨堂两位同学说:“追赶洋人的就是他们。”

  贺龙翘起大拇指说:“赶得好,有志气,中国人的志气。有人说,湘西人蛮得很,我看洋鬼子欺侮我们的时候,就请他们唯点蛮味吧!”

  吃饭过程中,贺龙对大家说:“现在我提几个问题,向同学们请教。一是我们国家为什么不太平?二是怎样才能天下太平?三是怎样才能因富民安?”

  彭玉珊代表同学们发了言。他认为,为什么不太平,主要是政治上国家不统——。内有军阀混战,南北争斗;外有列强侵略,挑动内战;经济上,工厂太少,洋货充斥,加上国人耕者无其田,国不富,民不安,哪来太平?他说:“要想太平,重在制止军阀混战,贵在坚持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大家致力建设国家。”贺龙细心地听着,带头鼓起掌来,称赞他们有见识,不愧是桑植人的优秀子弟。后来,彭玉珊被常德湖南第二师范开除。贺龙资助一百块银元,送他到广州,进入了毛泽东办的政治讲习所,成了桑植县第一个共产党员。

  贺龙如此旗帜鲜明地支持共产党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并非仅受民族自尊心所驱使,而是长期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军阀官僚们也看到了这一点。1925年10月10日,赵恒惕在长沙召开湘军首脑会议,兴兵讨伐贺龙。他委任的讨贺前敌总指挥、湘军师长叶开鑫和左、中、右三路指挥贺耀祖、刘树、陈渠穆联名发出的讨贺通电中就说:“贺龙驻法数月,即稍有蓄财者,无不避涉境外。”可见,他们认为,贺龙正在赤化,故须兴兵讨伐。这从反面证明了贺龙思想上的飞跃。

  这么强大的兵力压境,贺龙只得离开津澧,远避川黔边境。

  他对部下说:“赵恒惕为什么打我们?因为我们军队一为救国,二为救民,所以他们穿不得我们。”

  一点也不错,贺龙此时的思想正在向更高的境界飞升。

  ………………………………………………

 
6、十年征战,十年探索,元帅要寻找新的革命之路。有人
给他介绍了苏俄。“中国也有共产党,他们怎么个‘共’
法?”他想弄个明白。

  人的命运真是不可预测。

  1924年秋,贺龙身为建国联军先锋通电回湘,借道北伐。进湘西,奔涌陵,地方武装纷纷来投,湘西王陈渠珍远避凤凰县,何其威风!何等潇洒!一年以后,他却被赵恒惕兴兵三路,逼出湖南,借住贵州钢仁,寄人篱下。真可谓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一向乐观豁达的贺龙,此时不免有一丝沮丧。他除了收编一些原滇黔建国联军的零散武装,吸收部分知识青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