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的地方志-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雅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清远,空岫传响,哀转九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一声泪沾裳。’”

  “宜都西陵峡中有黄牛山,江湍纡回,途经信宿,犹望见之。行者语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日三暮,黄牛如故。’”(引自《艺文类聚》卷七)

  地记、地志中,有一些只记录一个地区的某一个方面。如《庐山记》、《汉水记》、《湘中山水记》专记山水;《诸番风俗记》专记风俗;《洛阳伽蓝记》专记寺庙;《交州异物志》、《凉州异物志》、《南方草木状》专记物产,等等。它们可以说是后来专志的先驱。

  专门记载都市情况的称为都邑簿。都邑簿中只有东汉的《三辅黄图》还能看到后人的辑本。“三辅”是汉代长安附近的京兆尹、左冯〔ping凭〕翊、右扶风三个政区,相当于现在的西安、咸阳一带。它们从三个方向夹辅京师长安,所以合称“三辅”。《三辅黄图》本来有图有文,后来只剩下一些被别的著作引用过的文字,可以看出它记载了长安地区的沿革、城池、苑囿、台榭、太学、祠庙、街市、楼观、官署、仓库、厩圈、桥梁、陵墓等,也记载了一些当地的风俗。后世修都邑志,往往以它作蓝本。都邑簿显然是后世都邑志的先声。

  图经实际上也是地志一类,不过它是从古地图演变而来的。

  秦汉以后,绘制地图的技术更趋成熟。为了表达更复杂的内容,有的地图更附有文字说明。《汉书·地理志》中,就有两处引了《秦地图》的文字。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三幅西汉初年的地图,一幅地形图,一幅驻军图,一幅城邑图。画的主要是汉初所封的长沙国的南部,即今湘江上游潇水流域一带。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绘制的地图。这三幅用途不同的图,图例统一,比例大致适当,图上不仅有山脉河流的名称,还有居民户数的统计。小小的长沙国拥有这样相当不错的地图,由此可以推想汉初制图用图的一般水平。汉朝宫廷中更是收藏了大量地图。西晋的裴秀,是我国杰出的地图学家。他在晋初做过尚书令,佐理国家军政,由于职务关系,就曾看到过国家收存的大批汉代地图。不过裴秀对这些地图的准确性很不满意,他经过认真考订,编成了我国的也是世界的第一部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图集》,同时总结前人的经验,创立了一套科学的绘制地图的理论,成为我国传统地图学的创始人。

  随着地图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一部分地图根据需要,注释的文字越来越详细,渐渐形成了一种有图有说的新体裁,这就是图经。目前知道的最早的图经,是东汉的《巴郡图经》。东汉的巴郡在今重庆市南的巴县一带。《巴郡图经》的图早已没有了,只保留了被晋代《华阳国志》引述的一段文字。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郡太守但望在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上疏说:“谨按《巴郡图经》,境界南北四千,东西五千,周万余里。属县十四,盐铁五官,各有丞史。户四十六万四千七百八十,口百八十七万五千五百三十五。远县去郡千二百至千五百里,乡亭去县,或三四百,或及千里……”但望认为巴郡面积太大,管理非常困难,官吏休假探亲,来回几千里,一年也回不来;发生了盗贼,捕盗的人要十天才能赶到出事地点,盗贼早已逃之夭夭。所以,他建议将巴郡分成两个郡。从但望的语气推想,“图经”一定是中央政府很熟悉并且可以引以为据的官方资料。既然地处偏远的巴郡有图经,其他各郡想必也有。境界、属县、盐铁之类官员的设置、户口的多少和道里的远近,都是当时图经记载的重要内容。只因它是由官吏编纂的,主要供政府参考,在社会上很少流传,所以我们今天对它的了解只有这一些。

  以记述地方人物为主的著作称为“郡书”。先秦的典籍中虽然有许多生动的人物故事,却并没有人物传记专书。实行郡县制以后,地方官都由中央派遣,为了解决官吏的来源,必须有一套选拔人才的办法。汉代主要采用“察举制”,由地方官吏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中央推荐品德好或学问好的人,有“孝廉”、“贤良方正”、“秀才”(后来避刘秀名改称“茂才”)、“明经”等等名目。魏晋南北朝则实行“九品中正制”,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中正官由当地有“声望”的人担任。他们根据乡党的评论选拔优秀人才,将选出的人才按才能高低分为九品,上报中央,由吏部授予官职。这两种办法都是以舆论的“公议”为基础的,这就推动了社会上评议人物的风气,从而推动了传记的发展。

  从西汉末年开始,地方上的豪族势力逐渐强盛起来,尤其到魏晋南北朝,形成了门阀制度。所谓“门阀”,就是历代相传的名门贵室。他们在地方上有权有势,声势大,关系多,评论和推荐人物的大权都垄断在他们手里。这些世家大族为了不断扩大本族的影响,巩固本族在地方上的特权,竞相编写地方人物传记,以标榜自己的门第高贵,夸耀本族的人才出众,于是“郡书”风行一时。东汉光武帝刘秀做了皇帝以后,为了表彰他家乡的人物,下令编纂《南阳风俗传》,一般认为这是编写郡书的开始。此后,如东汉有《陈留耆旧传》、《巴蜀耆旧传》等;三国时有《汝南先贤传》、《会稽先贤传》、《吴先贤传》等;魏晋时期有《益部耆旧传》、《山阳耆旧传》、《蜀后贤传》、《会稽后贤传》、《幽州古今人物志》等。后世地方志都用专卷记载一方人物的事迹,可以说是起源于此。唐代刘知几曾批评当时郡书的通病是“矜其乡贤,美其邦族”,炫耀本地本族的人物,只说好不说坏。这种风气也对后世地方志的人物志有一定的影响。

  地方史则是古代国别史的发展,以记述一个地区的历史为主。现在知道的,如江苏、浙江地区有东汉的《越绝书》及其后的《吴越春秋》;四川地区从西汉到晋代先后有10来种《蜀本纪》、《蜀王本纪》,还有东晋常璩〔qu瞿〕的《华阳国志》等。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史地杂述,大多已经失传了,现在还可以知道书名的不过100多种。这百多种著作,涉及今天的18个省区。其中记述四川的有《蜀记》、《蜀志》等十几种,仅晋人记述名城洛阳的就有《洛阳记》等六种,由此我们可以遥想当年此类著作的兴旺景象。从整体来看,撰述者的笔已经涉及了地理和历史、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为综合性地方志的出现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第二节 在交融中推陈出新

  多种多样的史地杂著各展所长,争奇斗妍,同时它们也必然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一种新的著作形式,便在这种相互的影响和渗透中悄悄地孕育成长。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丰富多彩的杂述,其绝大部分我们已是无缘相见了。但是从它们残存的文字中,或是从其他古籍对它们的描述中,仍然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浸润的痕迹。郡书往往含有地理、风俗、传说;地志亦往往含有人物资料。地理志、地方史和人物志逐渐显示出一种相互结合的趋势。后魏刘芳的《徐州人地录》,书名就标明了既记人也记地。东晋习凿齿的《襄阳耆旧传》,最早是名为《襄阳记》的,按照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介绍,它是“前两卷为襄阳人物,中载其山川城邑,后载其牧守(地方行政长官)”。而这种融合现象的最著名的代表,是《越绝书》和《华阳国志》。它们不但兼有古国别史、古地理书和人物志的内容,并且开始采用横分门类的编排方法。虽然类目分得比较粗糙,不太系统也不太科学,却已初步显示出后世地方志的一些主要特色。它们之所以著名,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两部书都比较完整地保存到了今天。

  《越绝书》又名《越绝记》,原有25卷,现存15卷。关于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一直众说纷纭。它的书末有一段“隐语”,其中暗藏着作者姓名,起初谁也破解不出。直到明代中叶,学者杨慎经过考证,认定它是东汉人袁康所著,吴平所校,得到许多人的赞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这部书不是成于一人一时,而是从先秦到东汉经过许多人不断充实的结果。

  《越绝书》基本上是一部地方史。它主要记载春秋时期吴国、越国(今江苏、浙江部分地区)的历史,另附有秦至东汉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的史事。但它又以《记吴地》、《记越地传》两篇叙述吴、越的山川城邑,同时记载了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伍子胥、范蠡、文种等许多人物的事迹。虽然分类较嫌杂乱,但各篇自成首尾,不相连续。明代就有人称它为“地志祖”(《(万历)绍兴府志序》)。清代洪亮吉曾说:“一方之志,始于越绝”(《(乾隆)澄城县志序》)。现代也有一些方志学家认为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方志。”

  《华阳国志》,东晋常璩著,记载晋代梁、益、宁三州(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情况。常璩是四川人,曾在成汉(四川的一个割据政权,存在于公元303至347年)做官,既有条件作实地调查,又有条件接触成汉政权的文献秘籍和官方档案。他又是一位饱学的历史学家,除《华阳国志》外,还写过成汉的历史《汉之书》,不过没有留传下来。所以,他的《华阳国志》材料既详实可信,分类也清楚合理,很受史志学者的称誉。

  《华阳国志》原名《华阳国记》,一共12卷。它的前四卷以地域为纲,分别叙述巴、蜀、汉中、南中四个地区和所属郡县的政区沿革、山川、道路、物产、人口和民情风俗;第五至九卷以年代为纲,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叙述历届政权的更替和重大事件,其中还包含了不少谚语歌谣,用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最后三卷记人物。比起《越绝书》来,它显然更加鲜明地体现了地理志、编年史和人物志互相结合的倾向,也更具备了地方志的各种特征。因而,作为我国现存的最完整的最早的地方志,它也更得到学者们的公认。后来四川、云南一带编纂地方志,往往拿它当范本。

  不过,像《越绝书》、《华阳国志》这样的著作,尽管代表着史、地、传记相互融合的方向,在方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当时却如同凤毛麟角,远没有成为普遍现象。由形形色色的地方史、地杂著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最终汇成定型的地方志,还要再走几百年的路程。

  第五章 由图经到地方志

  隋唐两宋,是我国地方志成熟和基本定型的时期。经过漫长的孕育和发展,中国地方志终于进入了它的成年期。

  第一节 官修志书形成制度

  公元581年,隋朝结束了东晋以来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在世界的东方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大帝国。为了有效地治理这片辽阔的国土,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中央集权。其中一大项,就是废除九品中正制,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都由中央考核和任免,并且三四年调动一次,以防官吏和当地豪族势力勾结。后来又建立了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势豪之家要操纵选举就困难多了。另外一项措施,就是尽可能把编史修志的权力控制在政府手里,既便于及时了解各地情况,决定治理方针,又便于控制舆论,一举两得。隋文帝杨坚即位不久,就明令禁止私人撰修国史和评论人物。因此,自隋唐以后,地方上世家大族的势力逐渐衰落,同时私修的地记、郡书逐渐让位于官修志书。

  雄心勃勃的隋炀帝杨广,在他执政的短短13年里做了许多大事:开凿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巡游江南、还三次远征高丽。同时,他在方志史上也有两大创举:一是下令全国各郡编辑本地的风俗、物产、地图上报尚书省;这是我国由国家主持,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地普遍修志的开始。隋炀帝的这道命令看来是切切实实地被执行了的。据《隋书·郎茂传》记载,郎茂在隋炀帝的时代编过《隋诸州图经集》100卷,编成之后,书归皇室收藏,郎茂受到“赐帛三百段”的奖赏。这部书没有传下来,从书名和多达百卷的篇幅来看,它应该是隋代全国各地图经的汇编。如果这个理解不错,它就是我国现知最早的一部图经总集。

  隋炀帝对地方志事业的另一项贡献,是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官修的全国总志《区宇图志》。隋炀帝对这件事很重视:第一次编成500多卷,他看了不满意,指定虞世基等18名学士重编,扩充到800多卷,他还嫌篇幅太少,再派人重修,终于编成1200卷的一部大书。可惜随着隋朝的灭亡,这部大书不久就散失了,到唐朝已经只有120卷,现在则只剩下几小段文字,被清代的王谟辑在《汉唐地理书钞》中,记的是地理、古迹和神话传说。 另外,宋代类书《太平御览》第二○二卷中,保存了一段隋代人对它的描述,说它:“卷头有图,别造新样,纸卷长二尺,叙山川则卷首有山水图,叙郡国则卷首有郡邑图。”还说:“其图上山水城邑题书极细。”是由书法家欧阳询的长子欧阳肃所写。欧阳肃也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工于草隶,为世所重。”我们现在只能从这些零星的文字约略窥见《区宇图志》当初的风姿。

  继隋朝之后的唐朝,更加重视对编史修志的管理。

  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在宫中设立史馆,编修国史,由宰相监修,自己常常参加讨论,给予指示。在他的支持和鼓励下,贞观年间编成了多种史地书籍。唐太宗的第四个儿子魏王李泰很有文才,得到太宗的宠爱,特许他招徕文士,在王府里设置文学馆。李泰想谋求当太子,为了讨父亲喜欢,组织许多学者用四年时间编成《括地志》550卷。这是唐代一部有名的地理总志,反映了初唐时期的行政区划以及各地的地理沿革、风俗物产、掌故人物。书成之后,唐太宗非常称赞,给了很多赏赐。《括地志》曾被后来不少著作引用,原书却在南宋时佚亡,现在只能看到汇集各书引用文字编成的辑本。清嘉庆年间孙星衍辑有《括地志》的遗文八卷。 目前比较完备的辑本是贺次君的《括地志辑校》(1980年出版)。

  唐德宗李适〔kuo阔〕建中元年(公元780上),唐朝政府明确规定州郡三年编造一次图经,报送给兵部掌管疆域图籍的职方官。中间一度改为五年,后来又改为逢闰年上报。如果发生特殊情况,如山河改易,州县增废,则要随时报送,不受规定时间的限制。从此,各地定期编修志书报送中央成为定例,一直延续下来。

  唐朝政府在丰富的图经、地志的基础上,为适应统治的需要,曾多次编修全国性的图志。现在知道的,除《括地志》外,还有《贞观郡国志》、《职方记》、《郡国志》、《域中郡国山川图经》等名目,以及多种《十道图》、《十道录》(唐代为了便于对郡县加强管理,将全国按山川的自然形势划分为十个区域,称为十道)。有一次,唐宣宗秘密地对翰林学士韦澳说:“我经常要向全国各地派遣节度使和刺史,需要了解各郡的风俗,你给我编一本书吧。”韦澳于是根据十道四方的志书,将各州郡的境界、风俗、利弊编成一书,名为《诸道山河地名要略》,又另题一个名称叫《处分语》(处分,是吩咐、嘱咐的意思),亲自缮写,献给宣宗,连自己的家人子弟也不让知道。不久,薛弘宗被任命为邓州刺史,去谒见皇帝谢恩,唐宣宗根据《处分语》所提供的知识,一一嘱咐治理邓州应注意的事项,使得朝中“人人惊服”。薛弘宗也大为佩服,出来对韦澳说:“上(皇上)处分州事惊人。”

  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继承了隋唐官修志书的制度,并且使它进一步完善起来。宋太祖赵匡胤初定天下,就重申州县遇到闰年要造图上报。所谓“图”,要包括土地物产、风俗所尚、古今兴废的原因、州县的土地及户口数等,显然不是单纯的地图,而是地志性质的图经。同时,在开宝四年(公元971年),也就是宋朝开国后的第12个年头,开始整理汇编全国的图经。先后由卢多逊、宋准负责,花费了四年时间,编成《开宝诸道图经》,这是宋朝所编的第一部全国图经总集。

  30多年以后,在宋真宗时期,有一次更大规模的全国普遍修图经的活动。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宋真宗阅读《西京图经》,觉得记载不够完备,下令全国各路、州、府、军、监都要将图经重作校勘补充。各地新修的图经报来以后,他嫌体例不统一,便任命翰林学士李宗谔等人,按照统一的体例,对所有的图经重新加工。到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修成《祥符州县图经》1566卷,另有目录2卷,抄成342本,在第二年颁发下去。这部图经总集不但篇幅宏伟,而且是第一次将全国图经统一了体例,对各地编写志书起了示范作用,影响很大。但它到南宋后期已经残缺,只剩下十分之三四,明代以后就基本绝迹了。

  在汇编《祥符州县图经》的同时,为了决定各地赋税的数额,又命令王曾利用《祥符图经》的资料,编了一部简明扼要的全国总志《九域图》,只有三卷,供制定赋额参考。此书到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由王存等人增订成为10卷。它专记宋朝熙宁、元丰年间的情况,对于行政区划、各地之间的距离,以及户口、土贡(当地物产及其数额),记得特别确切,对于研究北宋的地理和经济很有用处。《九域图》的名称,原是沿袭唐《十道图》而来的,其实没有图,所以书成之后,王存奏请改名为“志”,这就是著名的北宋官修总志《元丰九域志》。

  由于《元丰九域志》过于简略,宋徽宗曾打算再次重修。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宋朝政府设置了“九域图志局”,再次诏令各州郡重修图经。但是,没过多久,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宋徽宗、宋钦宗都被俘北去,修志计划成为泡影。“九域图志局”是我国有据可查的最早设立的官方修志机构。从此以后,历届政府都采取这种设局修志的办法。

  最晚到南宋时期,地方上也有了专门的修志机构。过去地方政府编报图经,多半是以旧图经为基础删改添补,增入户口、贡赋等方面的新资料,就可以抄录上报。这时候就大不相同了。《(景定)建康志》(江苏南京)的编纂者周应合写过一篇《修志始末》,叙述他受南京(指宋朝的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留守兼建康知府马光祖之聘,“开书局于钟山之下”,“入局修纂”《建康志》的经过。这篇文章仿佛带领我们去参观了一处南宋的修志机构,让我们很具体地看到当时官修志书的编纂过程。

  周应合在这篇文章中,一一列出了书局人员的编制和分工:有主纂者的助手,有事务管理人员,有抄写人员,也有专管收发传递的人。周应合本人是淳祐年间的进士,有学问,又有编史修志的丰富经验。他受聘后,负责制订修志的全盘规划,包括提出宗旨,制订凡例,设计篇章结构,作出所需人力物力的预算。修志正式开展起来以后,他要主持书局的日常工作,分派助手去采集资料,同时“夜考古书,朝订今事,右分编纂,左付刻梓”,承担主要的编写任务。马光祖则负责审查和批准规划,提供经费,调集人员。修志过程中的一切重大问题都要向马光祖请示决定。最后由马光祖审定志稿,并为志书作序。

  可见,这时地方上的修志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修志是由地方长官主持,聘请有才学的人担任编纂,并由政府提供各种物质保证。后来习惯将主持修志的地方长官称为“修”者,将实际编纂的人称为“纂”者,如《(景定)建康志》就可以写作“马光祖修,周应合纂”。主修人和主纂人都把修志看作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这样编出来的志书,和那些仅仅责成书吏抄录档案上报的早期图经相比,其质量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官修志书形成制度,是我国方志史上的一件大事。封建政府倡导修志自有它的政治目的,客观上却成为地方志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全国上下大规模的修志,只有由政府组织才办得到。用行政力量来网罗人才,提供经费,提供利用官府文书档案的便利,都十分有利于提高志书的质量。从此,我国的修志事业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地、持续地开展起来。

  第二节 遍地开花说图经

  图经虽说起源于东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却默默无闻。可能由于它图文并茂,既具体又形象,特别适合于中央集权政府了解各地概况的需要,自隋朝大业年以来,它成为官修志书的主要形式,从多种类型的地方文献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不仅数量猛增,而且逐渐荟萃了其他地方文献的长处,成为方志类图书的主流。

  隋朝的图经都散失了,现在能知道书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