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影响中国的100次大事-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年仅32岁的岳飞被封为节度使,成为南宋大将中最年轻有为的一员。他所率领的“岳家军”因纪律严明,战功显赫,深受人民爱戴,成了南宋抗金斗争的一个中流砥柱。
由于南宋军民的英勇斗争,到建炎四年(1130年)时,宋金双方力量对比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先是韩世忠在黄天荡(今江苏南京东北)一带大败金兀术;在陕西战场吴玠、吴璘兄弟亦给金兀术以沉重打击,并迫使他放弃由陕进入四川的打算;在荆湖一线岳飞重创伪齐收复襄阳六州军,使西北战场的防线同两淮战线的联系保持畅通,南宋的防御力量得到加强。绍兴四年九月金兀术率军伙同伪齐军大举渡淮南侵,又遭到岳飞、韩世忠所率宋军及两淮许多水寨义兵的英勇抗击,很快以失败告终。这一切说明宋金战场的形势,已经向有利于南宋方面转化,金兵的军事逐渐在消失,就连金人自己也认识到“昔我强彼弱,今我弱彼强”,因此,金廷内部掌握实权的挞懒一派主张将伪齐管辖的河南、陕西划归南宋,以此换取南宋的臣服,决定同南宋议和。这个消息传到宋廷,宋高宗喜出望外,认为多年盼望的“和议”又有了希望。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桧为右相,十月又把向金屈膝投降的事交给他专办,其他大臣不得参预。秦桧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宋高宗和他沆瀣一气,于绍兴九年正月不顾一切,同金朝订立和议,向金称臣纳贡。为此,南宋小朝廷还大事庆祝,文武官员纷纷上表庆贺。
宋高宗、秦桧的投降求和,激起宋廷抗战派将士的强烈反对,岳飞不仅没有按惯例向宋高宗敬献贺表,反而上表对宋高宗说“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誓心天地,尚令稽首以称藩”,从根本上否定了这次求和协议。岳飞这种坚决反对“和议”的态度。使宋高宗甚为恼怒,更为秦桧所切齿,从此被宋高宗和秦桧视为眼中钉。绍兴九年七八月间,金廷内部发生内讧,原主张同宋朝议和的挞懒,被金廷以谋反罪处死,对宋战争的急先锋金兀术掌握了军权。他立即撕毁与南宋订立的“和议”,并于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分兵两路向陕西和河南大举进攻,在很快夺回了河南、陕西之后,又率大军向淮南大举进攻。这时宋高宗又慌了手脚,急忙下诏让已经辞职在家守母丧的岳飞从襄阳出击,牵制向淮南及陕西进攻的金兵,并“图复京师(开封)”。但是进攻淮南的金兵却在顺昌(今安徽阜阳)遭到刘祐所率原“八字军”的沉重打击,金兀术不得不撤回开封。金兵对淮南的威胁很快就解除了。宋高宗也马上改变主意,立即向岳飞下了“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的命令。岳飞却认为机不可失,大举北上,向中原进军,分别攻占郑州、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等地区,并派遣梁兴等深入黄河以北,袭扰金军后方。金兀术乘岳家军兵力分散之机,亲率精锐骑兵15000人向岳家军指挥中心——郾城(今属河南)发动进攻。
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初八日,金兀术率部在既城与岳家军对阵,岳飞令其子岳云率轻骑攻入敌阵,往来冲杀。金军出动重甲骑兵“铁浮图”作正面进攻,另以骑兵为左右翼,号称“拐子马”配合作战。岳飞遣背嵬亲军和游奕军迎战,并派步兵持麻扎刀、大斧等,上砍敌兵,下砍马足,杀伤大量金兵,使其重骑兵不能发挥所长。岳家军中的勇将杨再兴,突入敌阵,打算活捉金兀术,杀金兵数百人。双方从下午激战到天黑,金军大败。郾城之战是宋金双方精锐部队之间的一次大决战,宋军以少胜多,给金军以沉重打击。接着岳家军又在颍昌府打得金兀术狼狈逃窜,并一直追击到距开封仅22.5公里的朱仙镇。这时黄河南北许多坚持斗争的义兵,都打着岳家军的旗号响应岳飞的北伐,其他各路宋兵也转入局部反击。抗金斗争呈现一派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金军惊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金兀术曾准备撤离开封,到河北以避岳家军的兵锋。
岳飞根据中原战场的大好形势,向高宗上书提出宋军全线进攻的要求,然而宋高宗所求的只是抵挡住金军的进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成为金的属国就已心满意足了。所以不仅不同意岳飞的要求,反而急忙下令各路宋军班师,使岳家军处于孤军无援的状况,接着又连发金牌,强令岳飞退兵,岳飞悲愤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然后无可奈何地下令班师,岳飞北伐的巨大成果,就这样让宋高宗、秦桧拱手送给了金朝。
宋高宗、秦桧强令岳飞班师后,为了扫清向金人议和的障碍,先后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而这时金兀术攻打淮西又连败于宋军,终于使他认识到对宋战争已不可能用武力取胜,也表示愿意与南宋议和,于是双方开始了紧张的和议活动。宋高宗和秦桧见和议可成,像岳飞这样的良将不仅不再需要,还有碍于投降活动,加之金兀术害怕岳飞反对和议,也派人授意秦桧害死岳飞。因而宋高宗和秦桧便以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及部将张宪逮捕入狱。此后宋金双方终于在绍兴十一年十一月订立和议:南宋正式向金朝称臣,每年纳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并以淮水为界,将淮水以北的地区划归金朝。这个和议因是在绍兴年间签订,故被称作“绍兴和议”。绍兴和议订立不久,秦桧秉承宋高宗的旨意,加紧了迫害岳飞的活动。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父子杀害,当时岳飞年仅39岁、岳云年仅23岁,岳飞临刑前在狱案上挥笔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表示了对投降派的最后抗议。
发生于12世纪的宋金战争,是我国历史上范围最广、持续很久的民族战争。在岳飞生前,酷烈的战祸遍及宋朝疆土,对经济造成很严重的破坏,而宋金南北对峙分裂的局面,又严重地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给各族人民造成深重的苦难。因此,以岳飞为代表的抗金斗争,不仅服务于赵宋政权,而且实质上体现了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是反对分裂、争取进步、反对倒退的正义斗争。
61 钟相、杨么起义
洞庭湖畔的赞歌
钟相、杨么起义是发生在南宋初洞庭湖地区的一次农民起义。
北宋末,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钟相在家乡利用宗教活动组织群众,凡加入他的组织——乡社的农民要交一点钱粮,社内实行互相共济,因此都能“田蚕兴旺,生理丰富”。他宣称:“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这代表了农民要求财富上平均、社会地位平等而提出的政治主张,比北宋初王小波“均贫富”的思想又进了一步。钟相因此深受群众拥护,被称为“老爷”或“天大圣”。周围的贫苦农民加入乡社的不计其数。20余年,其影响扩大到洞庭湖周围各县。
靖康二年(1127年)初,金人入侵,钟相组织民兵300人,命长子钟子昂率领北上“勤王”。这支队伍未与金兵接触,就被刚即位的宋高宗赵构命令遣返。钟相便以这支队伍为基础,筹划起义。金兵渡江南犯,所过残破,官兵和溃兵到处烧杀抢劫,南宋统治者横征暴敛,“政烦赋重”,南方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在江西、福建、荆湖各路先后爆发了农民起义。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钟相在金人屠潭州(今湖南长沙),孔彦舟匪军犯澧州(今湖南澧县)、鼎州危急之时,率众起义,保卫家乡。建国号楚,年号为天载(一作天战),钟相称楚王,立长子钟子昂为太子,设立官属。起义军“焚官府、城市、寺观、神庙及豪右之家,杀官吏,儒生、僧道、巫医、卜祝及有仇隙之人,”并占据地主的土地,归为己有。
他们把杀官吏等称为“行法”,把平分这些人的财产称为“均平”,斥宋朝国法为“邪法”,对于“执耒之夫”,和“渔樵之人”,则加以保护。凡是参加起义军的,一律免除赋税差科,不受官司法令的束缚。这些主张和行动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认为是“天理当然”。起义军攻占了鼎、澧、荆南(今湖北江陵)、潭、峡(今湖北宜昌附近)、岳(今湖南岳阳)、辰(今湖南沅陵)等州的19县。
农民起义军的革命行动和浩大声势,使地主豪绅十分恐惧,他们勾结孔彦舟匪军进驻鼎州,镇压农民起义。孔彦舟屡遭失败之后,派奸细混入起义军作内应,于三月末偷袭攻破钟相营寨,钟相及子钟子昂被俘遇害。
钟相牺牲后,部众在杨么等领导下,仍继续坚持斗争。杨么在诸首领中最年轻,楚语称幼为么,故称他为“么郎”或“杨么”,逐渐成为起义军共同拥护的领袖。
杨么在洞庭湖周围建水寨、造战船,实行兵家相兼,“陆耕水战”的战略方针,使起义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则登舟作战。从武陵、龙阳到沅江县的沅水西侧建立水寨二三十所,尤以上沚江(沅水支流,在今汉寿县内)的夏诚、刘衡二寨最为险要。他们充分利用河港交错的地形和自己善于操舟的特长,采用水陆两栖的战术与官军周旋。绍兴元年(1131年)俘获南宋官军车船和工匠后,大造车船。车船是大型战船,用脚踏动车轮,即可击水前进,其行如飞,四周装有打击敌船的拍竿。杨么水军更加强大,水战中一直保持优势。1133年四月,起义军重建楚政权,立钟子仪为太子,称杨么为大圣天王。这时起义军控制了北达公安,西及鼎、澧,东至岳阳,南抵长沙之界的广大地区。
绍兴三年以来,南宋多次派遣军队前往镇压,都大败而归。是年冬,禁军将领王燮又率兵前往镇压。他从上游的鼎州水陆并进,对沅水沿岸的起义军水寨发动攻击,并在下游埋伏大量水军,企图一举消灭起义军。杨么早将上游的主力及家属转移,使敌人扑空。杨么又发车船数只,偃旗息鼓,交横顺流而下。埋伏在下游的崔增、吴全水军以为是起义军败下的空船,全队争先入湖,大小数百只舟船都被起义军的车船撞沉,崔、吴二人也葬身湖底。一日之内,起义军歼灭南宋水军上万人。起义军还多次挫败南宋朝廷“招安”的阴谋。
绍兴五年春,宋高宗调岳飞前往镇压起义军,又派宰相张浚亲临督战。他们在湖区各要道屯驻重兵,缩小包围圈,加紧经济封锁,并在夏季进兵,蹂践禾稼,造成起义地区严重的经济困难;同时大力开展政治诱降活动。黄佐、杨钦首先叛变投敌,起义军内部分化瓦解,杨么力战不屈,被俘牺牲。
杨么死后,黄诚、周伦等力屈投降,夏诚继续抵抗,小寨亦被攻破。澧州的起义军则在雷德进、雷德通兄弟率领下,固守小寨,又坚持了一年多才最后失败。这次起义前后共持续六年半之久。它以洞庭湖地区为根据地,坚持斗争,为后来的农民起义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62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蒙古的崛起,使中国历史写下了新的篇章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页。
蒙古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12世纪时,在蒙古高原上散居着蒙古族的大大小小上百个部落。他们有的以打猎为生,有的以放牧为生,也有的开始经营农业。后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氏族制“没有主子,不分尊卑好坏和上下”的情况改变了,形成阶级对立的社会。
当时,金朝对蒙古族野蛮地统治着。金世宗每3年派兵向北大杀一阵,给蒙古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蒙古族的统一和安定成为客观要求。
成吉思汗,原名钦木真,是蒙古部落集团内孛儿只斤部的贵族,生于1162年。他从小习武,成年时已是一个能征善战的贵族青年了。他率众打败前来侵袭的部落,壮大了自己的势力,不少蒙古贵族投奔他。铁木真被推戴为“合罕”。他先是争取到札答刺部首领札木合和克烈部首领王罕的支持,打败了塔塔儿、蔑儿乞等部;又与王罕合兵击败札木合。接着,他与王罕决裂,在1203年攻灭了克烈部。1204年征服了乃蛮部。1206年,蒙古各部实现了统一,在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至大沙漠,北达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建立起蒙古历史上第一个军事奴隶制国家,铁木真被各部落首领推举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成吉思汗”(“成吉思”是“强大”的意思)。
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家。他把护卫军扩充到1万人,成为一支主力部队。他实行了领户分封制度,把居民按十户、百户、千户和万户划分,按等级赐给开国功臣,分别做万户那颜、千户那颜、百户那颜、十户那颜。形成行政与军事合一的统治机构。他成立了司法部门,颁行了法典“大札撒”,即《蒙古习惯法》。他又命令留居乃蛮部的维吾尔人塔塔统阿用维吾尔字母拼成蒙古国书,从此蒙古有了通行的文字。蒙古国家制度也完善起来。
13世纪的蒙古贵族,发动了连续不断的征服战争。在欧亚大陆先后形成四大汗国,就是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
在中国境内,成吉思汗在1205至1209年,发动三次对西夏的进攻,扫除了对金朝作战的牵制力量。
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向金朝进攻。他的骑兵从紫荆关、居庸关两路突进华北地区,会师于中部(北京)城外。前军伸入黄河北岸,一路焚掠90余城。1214年,金朝统治者以献金帛、童男童女和马匹为条件,向蒙古贵族求和。蒙古军队退出居庸关。
第二年,成吉思汗以金朝首都由燕京迁到汴京(开封)是缺乏和议诚意为借口,又发兵南下,蒙古军队很快攻占中都和华北其他地区。
1218年至1223年间,进行了第一次西征,占领了中亚细亚和南俄罗斯草原,建立了一个以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西南)为中心,横跨欧、亚的大汗国。
1227年,成吉思汗在灭西夏政权前夕,病死于宁夏六盘山下的清水县行宫。
公元1229年,成吉思汗的三子窝阔台即汗位。他率蒙古军队从南宋的统治区内通过,绕过金朝的军事重镇潼关,一举攻占了汴京。1234年,南宋和蒙古联军攻破蔡州,金朝灭亡。蒙古贵族占领了黄河流域,金灭亡后,蒙宋战争揭开了序幕。1251年,窝阔台汗死,他的侄子蒙哥继承汗位。后来,蒙哥汗在钓鱼城战役中流矢而死。1260年,忽必烈取得了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9年,南宋灭亡。忽必烈统治了中国,史称元世祖。
成吉思汗所领导的统一蒙古各部的战争,结束了草原上长期分裂混战的局面,使复杂、众多的部落联合成统一的蒙古民族。他建立了蒙古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规定了它的一套制度。这些,对于蒙古民族的发展,蒙古社会经济的进步,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金朝的战争,也具有反抗民族压迫的正义性质。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有贡献的著名帝王。
63 红巾军起义
一块红色的头巾,竟能挑动天下人造反
红巾军起义是爆发于元末的一次农民战争。
元朝后期,以蒙古贵族为主的统治阶级,对各族特别是汉族人民的掠夺和奴役十分残酷。他们疯狂地兼并土地,把广阔的良田变为牧场,如大臣伯彦得赏赐土地就达2万顷。大地主“广占土地,驱役佃户”,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奴婢。官府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全国税额比元初增加20倍。
元朝统治者挥霍无度,到处搜罗民间美女,天天供佛炼丹。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滥发货币,祸国殃民。加上黄河连年失修,多次决口,真是民不聊生,出现了“饿死已满路,生者与鬼邻”的悲惨局面。反抗的烈火在人民心中燃起。社会上流传着“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歌谣。
在这种情况下,刘福通遂利用白莲教和弥勒教暗暗串通穷人。1351年,元朝政府强征农民15万人挖黄河河道。监督挖河的官吏乘机克扣河工“食钱”。河工挨饿受冻,群情激愤。
刘福通派了几百名教徒作民伕,在工地活动,传布“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歌谣,暗中凿了个一只眼睛的石头人埋在工地。民工挖出后,反抗的烈火顿时燃起。
刘福通是颍州(今安徽阜阳)人。他与白莲教另一首领、河北永年人韩山童一直在北方地区秘密传教,宣传“明王出世”、“弥勒佛下生”,以吸引群众。石人挖出,时机成熟。在韩山童、刘福通领导下,3000人在颍州颍上县白鹿庄准备起义,因事前泄密,遭到敌人包围,韩山童牺牲。刘福通突围后把起义群众组织起来。起义者以红巾裹头,一鼓作气占领颍(今安徽阜阳)、罗山(今河南罗山县)、上蔡(今河南上蔡县)、真阳(今河南正阳县)、确山(今河南确山县)等地。
“众至十余万,元兵不能御。”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首诗:
“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反映了元朝统治下的阶级对立和民族压迫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被压迫的广大农民的政治理想。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又因其烧香聚众,亦称“香军”。红巾军所到之处,开仓散米,赈济贫农,深得人民拥护。群众纷纷加入红巾军,队伍迅速扩大到几十万人。在红巾军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农民纷起响应。人数较多的有蕲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寿辉部、萧县(今安徽萧县西北)的芝麻李部、南阳的布王三部、荆樊的孟海马部、濠州(今安徽风阳东)的郭子兴部等。
为推翻元朝的反动统治,起义军提出以“明”斗“暗”(“明”指起义军;“暗”指元朝统治)的口号,鼓舞群众向封建官府作斗争。1355年,刘福通率军攻下亳州(今安徽亳县),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
1357年,刘福通分兵三路北伐。东路由毛贵率领,经山东、河北攻入大都;中路由关先生、破头潘等率领,攻向山西、河北一带,经大同直捣元上都(今内蒙古多伦西北),放火烧毁“富夸塞北”的蒙古皇宫,继续转战辽东各地;西路由大刀敖、白不信、李喜喜率领,直趋关中,攻下兴元(今陕西南郑县)、凤翔(今陕西凤翔县),转战四川、甘肃、宁夏各地。农民起义军节节胜利,出现“官府四散躲”,“红军府上坐”的大好形势。
三路大军转战各地的同时,刘福通率部于1358年五月又攻克汴梁,定为国都。在红巾军沉重的打击下,元王朝危在旦夕。这时,红巾军的势力已“东逾齐鲁,西出函秦,南过闽广,北抵幽燕”,达到了极盛时期。
元朝统治者如热锅里的蚂蚁,惊慌失措,先派遣的回军、汉军溃败后,又派御史大夫也先帖木耳带兵镇压,结果又大败而归,军资兵器几乎丢光。元朝统治者搜罗一切反动力量,孤注一掷,从各处向红巾军扑来。
红巾军英勇抗击官兵和地主武装的进逼。由于兵力分散,三路大军流动作战,没有巩固的根据地,又缺乏周密的作战计划,往往使所占之地得而复失。正当红巾军与元朝军队进行殊死斗争的关键时刻,义军领袖刘福通遇难,中原地区的红巾军被地主武装镇压下去。1363年,红巾军建立的韩宋政权结束了。而在南方,朱元璋的起义军发展迅速。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原是郭子兴红巾军部左副元帅,后独树旗帜,背叛农民军,成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元王朝在各地农民军打击下终于灭亡了。
元末红巾军虽然失败了,但农民军坚持斗争13年,历经“大小数百战”,波及大半个中国,对瓦解和推翻元朝的统治起了决定性作用。
64 张居正改革
“一条鞭法”,把似乎停滞了的历史狠狠抽了一鞭子
张居正改革是明朝中期政治家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
明朝中叶,贵族大地主兼并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在江南,有的大地主占田7万顷。在朝廷,大学士徐阶一家就占田24万亩。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贵族大地主疯狂地掠夺土地,封建剥削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