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影响中国的100次大事-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将永垂史册,而他作为一个民族英雄,也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68 明末农民起义
这次起义,掀起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最高潮
明末农民起义是爆发于明末的一场农民战争。
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这儿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终于引起农民起义的爆发。
1627年,陕北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数百农民杀死知县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陕北巡抚得报后,因怕受到朝廷怪罪,充耳不闻,起义队伍乘机迅速扩大。1628年,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和王左卦等纷纷起兵响应。李自成、张献忠约在1630年前后也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
李自成,1606年出生在陕西米脂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当时正是明朝末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灾人祸不断发生。
连续多年闹灾荒,土地都被皇亲贵族、地主豪绅霸占了。千百万农民身上无衣,口中无食,受着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李自成从小就因欠债被迫给姓艾的地主牧羊。21岁那年,他打伤了地主,逃到银川当一名驿卒。当时,全国到处都有农民起义爆发。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李自成也杀死贪官造了反,在他舅舅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中当“闯将”。1635年,明朝派洪承畴出陕西,朱大典出山东,两面夹攻起义军。斗争的实践教育了起义军,他们深深感到,只有联合作战才有力量。1635年,各路起义军会师于河南荥阳,共13家,72营,在一起共商对敌之策。
杰出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提出联合作战、分兵出击的方案,受到大家的支持。
高迎祥是明末农民战争早期的一位杰出领袖。1636年,他不幸被俘,英勇就义。起义军把“闯王”这个英雄称号推让给屡建战功、声望很高的李自成。从此,李自成作了“闯王”。李自成领导着起义军继续和明朝作战,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农民革命领袖。
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英勇善战,南征北讨,声威大震,使腐朽的明统治阶级闻风丧胆。他们每到一处,都是砸官府,开粮仓,对官僚、地主坚决镇压,把粮食和财物分给劳动人民。他常向群众宣传:“我们杀掉欺压穷人的贵族地主,就是要解除你们的心头之恨。”因此,李自成很受群众欢迎。当时在民间广泛流传这样的歌谣:“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迎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闯王”领导的起义军,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1637年,李自成起义中了敌人埋伏,队伍被打散。李自成、刘宗敏等十几个人被迫隐伏在商洛山中。但他并不灰心,同将士们白天耕田练武,晚上读书思考,吸取历史上各次农民起义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研究斗争策略,总结自己的斗争经验。
1639年,他率众出山,又受挫折,被困于巴西鱼腹山中。后来,李自成只率50骑人马突围,闯入河南。这时,河南大旱,斛谷万钱,饥民争相参加起义军者数万人,一个更大的革命高潮出现了。起义军获得迅速发展,人数达到50万以上。
1641年,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粮”的革命纲领。均田就是把土地分给农民;免粮就是取消封建的赋税剥削,把农民从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
李自成还特别注意农民军的自身纪律约束。他规定:战士不准收藏白金;缴获物品归公;行军不住民房,自带帐篷宿营;损坏庄稼,严厉处罚;“公平交易”,“平买平卖”,不滥杀人,不奸淫妇女。他提出:“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妇如淫我母”的口号。
李自成本人作风民主,上下平等,大的决策都和部下讨论决定。平日生活简朴,粗茶淡饭,食无兼味,每天早晨只喝小米粥,与战士同甘苦,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这些正符合被剥削、被压迫劳苦大众的愿望,对部下是极大的鼓舞。
1643年,李自成在人民的拥护下做了“新顺王”,在襄阳正式建立了革命政权。改襄阳为襄京。这年10月,攻下西北陕、甘、宁地区为根据地。第二年春天,革命政权中心迁到西安,“闯王”改称“大顺王”,年号“永昌”,还颁布了新的历书,铸造“永昌”钱币,平抑物价,招抚流亡,镇压地主豪绅,废除“八股文”,选拔官员接管地方政权。这时,李自成的起义军已经是雄兵百万了,开始向明王朝发动了总攻击。
起义军取得了节节胜利,消灭了大量的明朝官军,迅速攻下太原、大同、宣化、居庸关、昌平。1644年3月17日,起义军包围了明朝统治集团的老巢——北京。19日,李自成军队胜利地开进了北京。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地主老爷,都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一个个狼狈逃窜。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今景山)的一棵树下。统治中国276年之久的明王朝,终于被李自成领导的伟大农民革命推翻了。
农民军进了北京城,内部发生很大变化。许多将领犯了严重错误。有的将领被胜利冲昏头脑,产生骄傲自满、麻痹轻敌的思想,忽视了地主阶级猖狂反扑的危险。有的进城后开始蜕化,不能抵制金钱酒色的侵蚀,逐渐消失原来的革命意志。也有些士兵,以为革命已到尽头,盼望回家务农。特别是混进革命队伍的地主阶级分子牛金星乘机破坏,胜利果实被满族贵族和汉族地主官僚篡夺了。1644年5月,原明朝三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兵占领北京。李自成退出北京,继续在河南、山西、陕西一带战斗。1645年4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地方察看地形,遭地主武装袭击壮烈牺牲,年仅39岁。以后农民军又继续战斗了十几年。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革命失败了,但他的伟大历史功绩是永垂史册的。它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遏止了土地高度集中的发展,使得农民对地主阶级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起义中提出的“均田”口号,是唐宋以来农民战争的一个新发展,它直接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这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是第一次,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明末农民起义,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69 南明政权的抗清斗争
其事虽败,但其义深远
南明政权的抗清斗争是发生在清初(1644—1662年)的一件影响重大的事件。
满族是由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女真族发展来的。明朝初年,他们分散居住在黑龙江两岸和松花江、牡丹江、绥芬河流域。16世纪80年代起,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用了30多年的时间,基本上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他建立后金国(后来改国号为清),他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皇太极(即清太宗)逐步统一了我国东北地区,并屡次侵入长城以南地区。
1644年3月,正当清军要打进山海关时,李自成攻进北京。不久,明将吴三桂勾引清军入关。清军在山海关打败李自成的起义军以后,乘胜向北京进军。1644年5月,清军进占北京。
那时候,明朝在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将,决计拥立朱家王室的藩王,重建明王朝。就在这年5月,他们拥立福王朱由崧做皇帝,在南京建立政权。
福王政权一建立,就想联合清朝,镇压农民起义。但是,清政府是决不允许南明弘光小朝廷存在的。它要消灭农民军,也要消灭弘光小朝廷,统一全中国。1645年春,在陕西方面取得胜利的清军移师南下。这时,弘光政权内部正进行着激烈的党争。驻守武昌的左良玉部队于3月顺江东下,要“清君侧”,马士英急调江北四镇迎击左军,致使江淮防线陷入空虚。史可法被排挤出南京到扬州督师后,根本不能指挥那些骄兵悍将,因此也无法做出抗清的有效布置。4月,清军抵达扬州城下。史可法进行了顽强抵抗。25日,城陷被俘,史不屈遇害。5月,清军攻入南京,弘光政权覆灭了。福王本人在城陷前出奔,不久亦被俘,次年被处死于北京。
南京失陷后,又有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唐王朱聿键称帝于福州(改元隆武),都打起抗清的旗号。这时清朝再次宣布薙发令,江南一带掀起了反薙发的抗清斗争,清军后方发生动乱,一时无力继续南进。但鲁、唐二王政权不但没有利用这种有利形势,发展抗清斗争,反而在自己之间为争正统地位而形同水火,所以当1646年清军再度南下时,先后被攻灭了。鲁王在张煌言等保护下逃亡海上,在沿海一带继续抗清;唐王则被清军俘杀。
这年11月,在广州和肇庆又成立了两个南明政权:唐王弟朱聿称帝于广州,改元绍武;桂王朱由榔称帝于肇庆,改元永历。这两个政权也不能团结,甚至大动干戈,互相攻伐。
绍武政权仅存在40天就被清军消灭,桂王也在清军进逼下逃入广西。
正当南明政权一个接一个地覆亡,形势万分危急之际,大顺农民军余部出现在抗清斗争最前线,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死后,他的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进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1647年,郝摇旗部护卫逃来广西的桂王居柳州,并出击桂林。年底,大败清军于全州,进入湖南。次年,大顺军余部又同何腾蛟、瞿式耜的部队一起,在湖南连连取得胜利,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在江西的降清将领金声桓和在广州的降清将领李成栋先后反正,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一时间,永历政权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7省,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但永历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农民军也倍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这就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先后在湘潭、桂林的战役中被俘牺牲,清军重新占领湖南、广西;其他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掉了。不久,李过病亡,其子李来亨同其他农民军将领率部脱离南明政府,转移到巴东荆襄地区组成夔东十三家军,独立抗清。这支部队一直坚持到1664年。
1652年,走投无路的南明永历小朝廷接受张献忠部将孙可望、李定国联合抗清建议,在贵州安隆所投靠了农民军。这年,李定国发动反攻,率军8万东出广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广东,“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同时,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克复川南。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等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并接受了永历封号。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
不幸的是,这时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破坏了大好形势。1656年李定国拥桂王至云南,次年又大败孙可望,可望势穷降清。孙可望降清后,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1658年,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次年初,下昆明,桂王出逃缅甸。李定国率全军设伏于磨盘山,企图一举歼灭敌人追兵,结果因内奸泄密失败。1661年,吴三桂率军入缅,索回桂王,次年四月在昆明将其处死。7月,李定国在勐腊得知桂王死讯,亦忧愤而死。
这次斗争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影响和意义是极其深远的。
它对于明代旧有的生产关系和封建秩序进行了种种冲击与破坏,为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开辟了道路。
70 平定三藩之乱
在统一国家里叛乱,终究是个人的一厢情愿
平定三藩之乱是发生在清朝初期的一件影响重大的事件。
三藩系指清平西王吴三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三藩的建立及其势力的养成,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将平定及镇守南方的结果。清廷入关之后,因为八旗兵力不足,为了对付义军及南明政府的反抗,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将,使之充当前驱,从事招抚工作及武力镇压。在明朝降将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4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为王。他们所率领的军队成为八旗以外的重要武力,在入关后替清朝效尽犬马之劳。经过20年的斗争之后,坚决抗清的农民军失败了,南明的腐朽政权也垮了台。这时清廷把八旗基本力量放置在北方,以保卫京师及驻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就暂让给吴桂三等去镇夺。吴三桂驻云南,尚可喜驻广东,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驻福建,这样便形成了三藩。三蕃之外,还有孔有德的势力存在。孔有德同农民军李定国作战,自杀于桂林,其子也为李定国所杀,所以无人袭封,仅有一女孔四贞嫁孙延龄,清廷即以孙延龄为将军代领其众,驻守桂林。
三藩之中,吴三桂的势力最大,也最为跋扈。其藩兵定制有53个佐领,一佐领有甲士200,系五丁出一甲,计有壮丁5万余,此外又有绿旗兵1.2万人。这些军队都是其私属,将领皆其死党。其军事实力是极其雄厚的,兵数总计不下10余万。因此,清廷对之颇存顾忌,一切不敢过问,假以专制云、贵二省的一切大权。当时清廷所给云、贵二省督抚的敕书,都要写入“听王节制”四字。吴三桂可以随意题补官吏,号曰“西选”。凡朝廷所选文武官到云南,吴三桂即派人加以收买,使之卖身藩下,以为己用。吴三桂在经济上也有很大的势力。他占据明代世镇云南的沐氏庄田700顷作为藩庄,又和西藏的达赖喇嘛在北胜州互市,以茶换取蒙古的马匹。又派许多人出兵去做生意,贩运辽东人参及四川的黄连、附子,以牟取利润。他曾大量地贷钱给商人使用,谓之藩本。他强征关市之税,开矿鼓铸。吴三桂欲效明代沐氏故事,世守云南,所以从各方面培植自己的势力,以求达到这个目的。其他尚、耿二藩也和吴三桂一样,其藩下兵各有15佐领,又绿旗兵各有六七千,并且也是经商括财,强征市税,遍置私人,坐地称霸。
三藩各据一方,形成独立王国,其势力已尾大不掉,严重威胁着清政权;三藩的存在,每年要消耗兵饷2000余万两,在经济上也成为清廷沉重的负担。因此,清廷不能不考虑撤藩的问题。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撤藩的机会来了。这时尚可喜首请归老辽东,而欲使其子尚之信继续留镇广东。康熙帝抓住这个机会,即命其父子率属下兵丁家小同撤。吴三桂、耿精忠闻之,也奏请撤藩,目的在于试探清廷的态度。当时朝中大臣畏惧吴三桂的武力,多数人都不敢主张应允。而康熙帝则毅然作出决定,吴、耿二藩也一齐全撤。
撤藩之令既下,吴三桂首先于这年十一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反,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易衣冠,发布檄文,倡言“兴明讨虏”,呼清皇帝为满酋。吴三桂想以恢复明朝作幌子,用以收拾人心,但其背叛明朝的行为早已昭昭于人耳目,所以恢复明朝的旗帜并不能骗人,不但得不到广大汉族人民的同情和支持,甚至连明朝尚存的遗老也无人出来理睬他。不过,吴三桂的发难,也鼓动起一个很大的反清浪潮。吴三桂军以破竹之势,由云、贵直冲湖南,长驱至岳州,湖南全省尽为占有。吴三桂又分军犯四川,四川提督郑蛟麟、巡抚罗森、总兵谭宏及吴之茂均降,四川全省皆下。于是,云南、贵州、湖南、四川四省尽入吴三桂之手。吴三桂兵锋甚锐,一时响应者四起,在福建有靖南王耿精忠,在广东有总兵刘进忠、平南王尚之信,在广西有将军孙延龄,在陕西有提督王辅臣,在湖北襄阳有总兵杨来嘉,在河南彰德有总兵蔡禄。这样一来,中国西南全部和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中原、西北一带,都骚动起来,战火弥漫十数省。
但是以吴三桂为首的反清阵营是虚弱的,内部互相利用,矛盾重重,经不起持久的军事攻击与政治瓦解。而且吴三桂一开始即在战略上犯了保守主义的错误,以致陷于被动地位。
当他以锐不可当之势占领湖南全省时,却立即收住了攻势,不再渡江前进,扩大占领地区,乃转而在湖南采取守势,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与清军对峙,结果不能出湖南一步。因为吴三桂骚动的目标,即趋向在西北陕甘和东南闽浙,遂遣兵一由长沙犯江西,企图与耿精忠合;一由四川犯陕西,企图与王辅臣会合。这样一种打法,就给予康熙帝以调兵遣将、从容布置应付的机会。
相反,康熙帝在应付这一事变中却表现出他的雄才大略。
他看出主要的叛变者是吴三桂,所以所采取的对策是,坚决打击吴三桂,决不给予可以进行妥协讲和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则大开招抚之门,只要肯降,不咎既往,以此来分化敌人,削弱吴三桂的羽翼,从而孤立吴三桂。在这个方针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命勒尔锦等统领大兵至荆州、武昌,正面抵住吴三桂,并进击湖南,又命岳乐由江西赴长沙,以夹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利用汉将汉兵来应付作战,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康熙十五年(1676年),陕西的王辅臣和福建的耿精忠先后投降清朝。次年,广东的尚之信也投降于清。吴三桂局促于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岳乐之军已由江西进围长沙,其失败之势已成。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已起兵6载,年已67岁,为排除胸中苦闷,乃于这年三月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但这是吴三桂穷蹙绝望的表现,未几即忧愤成疾,这年八月病死。吴三桂一死,其势即土崩瓦解。清军得到吴三桂水师将领林兴珠的献策,乃击败吴应麟,攻下岳州。以后占据四川,进攻云贵,主要也是依赖汉将赵良栋、王进室、蔡毓荣、董卫国等的力量。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军进入云贵省城,吴三桂之孙吴世藩自杀。历时8年,波及十数省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削平了。
平定三藩,清廷才真正在关内完成了统一,稳定了统治权,从此之后,才建够开始从事行政和财政经济的调整改革,然后致力于解决边疆问题。
71 康熙帝抗击沙俄
中国东北版图的奠定
康熙(1654—1722年,爱新觉罗?玄烨)是清王朝第二个皇帝,自1662年到1722年君临天下61年。历史上所说的康熙——乾隆“升平盛世”是这时开创的,有清260多年的统治也是在这期间奠定的。康熙与法兰西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1661—1715年)和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彼得大帝(1682—1725年)正是同时,同样引起人们的重视。
康熙帝当政61年,在国内和对外斗争中都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值得重视的篇章。在国内,康熙帝统治期间,中国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相当强大统一的封建国家;封建的经济、文化在这个条件下,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顶点,中国的版图进一步统一和稳定。
清王朝从它建立了全国的统治时候起,就遇到了复杂而棘手的和西方国家的矛盾,面临着中国历代王朝从未经历过的险恶的国际形势。特别是沙皇俄国武装入侵中国东北地区,在黑龙江流域长期进行劫掠骚扰,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完整,破坏了中国边疆各族居民的和平生活,也威胁到了清朝政府的统治。中国各族人民和清政府不得不增强防御,对沙俄侵略势力进行自卫反击。
17世纪中叶,沙俄殖民主义者开始窥视中国领土。1643年,雅库次克督军戈洛文派出以文书官瓦西里?波雅科夫为首的一支远征军,共133人,携带枪支弹药向黑龙江窜犯。这伙侵略者到处烧杀抢劫,无恶不作。他们的残暴行径,遭到当地达斡尔族人民的英勇抗击。到1646年春返回雅库次克时,全队133人只有53人生还。
1650年一月,叶罗菲?哈巴罗夫率领70名哥萨克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窜到雅克萨以西。但他看到中国人民已有准备,自己又力量单薄,决定回雅库次克求援。1651年初,他带领137人再次窜到黑龙江上,并武力攻占了雅克萨城。由于中国东北各族人民的英勇抗击,终于把这伙侵略者赶出黑龙江流域。
1665年夏,俄国西伯利亚流放犯切尔尼果夫斯基聚众杀死了俄国伊利姆斯克的督军,然后伙同84人窜到黑龙江流域,重占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