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二战亲历记之浴血东线-第1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回来。
第三百七十七章 立即部署
面对上级发来的命令,那名德军指挥官心中很绝望。这个命令简直就是一条让自己送死的命令,要知道此时驻守在纳夫利亚的德军满打满算也只有一个团的兵力,而且还没有多少反坦克火力。在向一支苏军坦克部队进攻的时候,这样的兵力和装备根本无法取得胜利,甚至很可能全军覆没。
可是不执行这条命令也不行,因为在命令中有要求驻守纳夫利亚的德军部队必须不顾一切损失也要夺回桥梁的字眼,也就是说德军高层为了重新打通纳夫利亚这边的撤退通道已经毫无其他的办法。为了拯救更多的德军部队,哪怕是牺牲驻守在纳夫利亚这个团也在所不惜了。
既然命令已经下达,而且还是来自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的直接命令,驻守在纳夫利亚的德军只能硬着头皮离开在市内的防御工事,开始向苏军第11坦克旅发起了进攻。这场力量对比悬殊的战斗在纳夫利亚的东部郊外爆发了。虽然德军非常努力,密密麻麻的的德军官兵成散兵线迅速向东进行冲锋,但是由于火力上的优势,苏军第11坦克旅将所有的坦克全部散开,坦克上的机枪从德军发起冲锋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停止过欢叫。大量的德军官兵倒在了冲锋的路途上,尸横片野,将战场上的土地染成了红色。
就在这场战斗正在激烈进行的同时,严大力指挥合成团已经在桥梁的东面组织起了一道简易的防线。由于时间紧迫,合成团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来修筑完备的防御工事,只能草草地修建了一条战壕来预防向纳夫利亚撤离的德军部队。
这次奥廖尔地区撤退的德军部队由于撤得很慌张,因此组织性并不好甚至有点士气崩溃的迹象。当这些德军部队的官兵三三两两地逃到已经严正以待的合成团阵地时,眼前的景象让那些满头大汗的德军官兵感到绝望。因为他们看到这座原本被上级承诺是安全撤退通道的桥梁时,所以的德军官兵都开始破口大骂,骂那些高级将领们简直就是在开玩笑,而且是要断送自己好不容易逃出来而保住的性命。因为这座桥梁的东面桥头堡位置已经被苏军占领并修筑了一条战壕!
严大力在发现了自己新设防御阵地以东陆陆续续出现的那些或帽子或者是武器都丢失的德军官兵后,他感到一场恶战将会在所难免地即将出现在这里。不过现在时间刚刚好,他已经成功地建立了一条建议的防线并且让自己这个合成团中配备的野战炮兵连先期通过桥梁到达了河的西面。现在野战炮兵连已经构筑好了发射阵地,可以对桥梁东面的合成团主力部队进行支援了。
不过严大力依然有些担心在身后的纳夫利亚,自从已经渡过河的野战炮兵连报告说在纳夫利亚方向上传来了激烈的枪炮声,而第11坦克旅却并没有向合成团通报那里的战况,就连派出去对第11坦克旅进行支援的古斯塔诺夫的第二营也没有报告。这让严大力非常担心自己身后会突然出现从纳夫利亚冲出来的德军部队,那样会给合成团造成腹背受敌的困难境地,使得合成团无法完成阻挡住从奥廖尔方向撤向这里的德军部队。毕竟严大力现在并不知道德军原本在纳夫利亚到底部署了多少部队,第11坦克旅能不能击败驻守纳夫利亚的德军。
为了了解纳夫利亚方向上的真实战况,严大力专门叫来了古谢夫这个让自己最为放心的老部下,让他立即带几名侦察兵乘坐一辆汽车到身后的纳夫利亚去看看那里的情况到底怎么样了。这个措施是避免突然出现给自己一个措手不及的‘惊喜’,严大力必须要得到确切消息,他很不喜欢这种不确定性。
除此之外,严大力还让特列亚毕奇尼科夫率领团司令部抢在德军还没有大量出现的时候通过桥梁,在这条杰斯纳河支流的西面安置指挥部。同时也下令让叶夫谢耶夫的第三营和坦克连以及两个反坦克炮兵连也渡过河去在河西面沿河建立一条新的防线。因为他事先派出去对这条河进行勘测的谢尔久克回来向他汇报说这条小河其实水并不深,很容易被德军直接涉水泅渡。
而坦克连作为一支拥有快速机动能力和火力的分队完全可以在德军无法使用桥梁的情况之下在其他地点泅渡的时候发挥巨大的作用。现在在桥梁的东面,严大力只留下了目前合成团里老兵数量最多的思维里琴科指挥的第一营和装甲连。出于战斗力的考虑,此时将第一营顶在最前面是必然的选择。而由于严大力此时并不知道撤向纳夫利亚的德军部队到底有多少,为了加强第一营的火力,装甲连留在桥梁的东面也是必然的选择。
此时出现在合成团设在桥梁东面防线的一营和装甲连视野里的德军官兵逐渐多了起来。虽然这些德军官兵看上去东一股西一股没有什么组织性,但是数量却让此时仍然在桥东面一营指挥部内进行观察的严大力心里越来越打鼓。因为德军官兵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越来越多,多到让严大力怀疑德军如果一拥而上的话第一营和装甲连会被淹没在这人潮之中。
好在河西面的野战炮兵连已经就位,严大力立即通过电话向特列亚毕奇尼科夫下达了两个命令。第一道命令就是让野战炮兵连立即开始向河东面一营防线前的德军官兵试射,力求在这些逃向纳夫利亚失去组织的德军官兵还没有醒悟过来向一营阵地进行冲锋之前就消灭一些德军的有生力量。当然,第二道命令是下达个特列亚毕奇尼科夫的,让他立即通过电台向近卫第13步兵军军长费奥克季斯托夫少将和近卫第24步兵师的师长克拉夫丘克上校发出请求增援的报告。催促后面第24步兵师的三个团尽快冲到这里给德军一次致命的打击。
严大力的命令下达后没有多久,河西面的野战炮兵连开始了试射。这次试射只发射了一发炮弹,但是却十分精准地落在了一股德军的身边。炮弹爆炸而产生的破片和冲击波一下子撂倒了十几名周围的德军官兵,有些人甚至被炸得支离破碎,手脚离开额身体而飞上了天空。
其实在这次野战炮兵连试射之前所有逃到这里的德军官兵是完全没有组织性和还沉浸在绝望的情绪当中不知所措。但是试射的炮弹爆炸后所造成的的伤亡让这些还在喘气的德军官兵受到了提醒,那就是前方的苏军已经建立的防线并拥有大炮、坦克和装甲车。德军官兵们如果不组织起来突破苏军在这座桥梁这里建立的防线,那么所有人都没有生存下去的希望了。在死亡的压力下,这些德军官兵醒悟了过来,特别是一些军官立即开始与周围不管自己是否认识的军官进行沟通,想要推选出军衔最高的临时指挥官来组织士兵们向苏军防线进行突击。
不得不说,人们总是在接受生死考验的时候总是会爆发出相对于平时来说更为惊人的能力。虽然已经逃到这里的德军分属好几支不同的部队,但是重新组织士兵的速度却并不慢。一名在这些德军中军衔最高的少校被推选出来担任临时指挥官,他获得指挥权后立即组织了好几支队伍准备向一营的阵地进行冲锋,因为所有的德军都知道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可以说此时真的是时间就是生命。
同样的,时间对于合成团来说也非常重要。只要合成团的防线能多坚持一个小时甚至一分钟,那么战果就会越大。在试射过后没有一分钟,合成团的野战炮兵连就开始了五发齐射,这个炮兵连的九门火炮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射了四十五发大口径炮弹,几乎将一营阵地前面五百米距离内犁了一遍。
而德军官兵们此时完全是暴露在旷野之中没有任何的隐蔽处,所以合成团的这轮炮击效果非常好。德军官兵们只能在炮击之中趴在地上以减少身体暴露出来的面积,虽然趴下并不能让德军官兵们完全避免伤亡,但总归比站立或者是蹲下的姿势更能保护自己。当然这也是需要比拼人品的时候,如果被炮弹直接命中或者趴在苏军炮弹爆炸后的有效杀伤范围内依然避免不了死亡。
这轮炮击一结束,那名被推选出来的德军少校立即带领着完好无损的官兵们在少数几挺机枪的掩护下开始亡命向一营的阵地开始冲锋。此时德军官兵们都知道只有冲进一营的战壕与苏军士兵们混战在一起才能让苏军炮兵投鼠忌器,巍峨避免误伤而不敢继续进行炮击。
第三百七十八章 德军第一波冲锋
只可惜这些德军官兵们由于先前的逃命而丢弃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因此他们的冲锋基本上没有重火力的掩护。此时能够掩护德军冲锋的是少数的几挺机枪,这些机枪还是几个机枪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带到这里的。不得不说德军的基层士兵在某些时候还是有一定的纪律性和预见性,这才有了对于逃到这里的德军官兵们聊胜于无的支援火力。
但是这些少量的德军机枪组并没有涉及多久就被合成团装甲连的发现并摧毁掉了。在德军发起决死冲锋的那一刻起,这些德军机枪组就被合成团视为仅有的威胁予以重点照顾。虽然合成团装甲连在前面的战斗中并没有什么出彩的表现,但此一时彼一时,装甲连的装甲车那薄薄的装甲板在面对德军坦克时完全没有能力进行对抗。而在这里和这个时刻,合成团的装甲车却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因为此时合成团面对的敌人完全没有重武器,无法给予苏军装甲车以致命打击,而苏军装甲车上的机枪却能充分发挥火力密集的优势给德军造成重大威胁。
除了装甲连的九辆装甲车以外,一营所有的轻重机枪此时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德军在冲锋的过程中被打倒在地的士兵绝大多数都是被机枪击中的。一时间大批的德军士兵被苏军的强大火力一片一片地打倒在地,伤亡十分惨重。可就算是这样,德军士兵们依然顽强地向前冲锋,他们心里很明白这是必然的结果。那些因为运气好到此时依然没有被击中的德军士兵为了不放弃其他被打死打伤的战友们用生命创造出来的机会,依然全力以赴向一营的战壕冲来,他们深知这是自己唯一有可能活下来的机会,只要冲进苏军的战壕就行。
严大力一直在观察战场的形势,看见大量的德军士兵被像雨一般密集的子弹击中,心中充满了满足感。这样的情形以前他可是经历过几次,只是双方调了一个个,当初在战争开始初期他在冲出德军包围圈的时候也同样享受了现在德军士兵们的待遇。苏军士兵在那时同样是很多人为了活命被德军的机枪火力打死打伤,严大力本人也是冒着被击中的危险冲出德军包围圈的。而对于这样的待遇严大力可不想自己再经历哪怕一次,但是他对于此时德军士兵享受这种待遇没有一点同情,反而有一种快意恩仇的快感。
德军的这次冲锋终于还是没有能成功,包括那名德军少校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能冲到一营战壕前一百米的范围就被打倒在地,很多士兵很幸运,被一发子弹直接打死,没有受太多的苦就魂归天国。而那些被击伤的倒霉蛋此时却只能在一营阵地前痛苦地嚎叫,临死之前还受到了枪伤痛苦的折磨。
一营的阵地前倒伏一地的尸体犹如修罗地狱一般,德军官兵们的鲜血将这片土地完全染成了红色。而在苏军机枪射程范围之内已经没有还能站立的德军士兵,刚才没有进行冲锋的德军士兵都后撤了一段距离以免被苏军的机枪所射杀。
眼看着无法冲到桥梁的东面桥头堡前苏军的战壕中,德军士兵们此时的士气全无,所有人都开始乱哄哄地不听基层军官的指挥了。其实这也难怪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因为就在刚才那些还相信基层军官的士兵们全部倒在了苏军阵地前成为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在生存下去的压力之下以及心中的恐惧感无法消除的情况下,一向很有纪律性的德军士兵们开始不再相信那些以前自己能够信任的德军基层军官。他们四散而逃,有些直接选择了向北前进,这些士兵们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有传言布良斯克还在德军的手中,只要到了那里就能活命。而有些士兵则选择了同单位的三五人一组沿着这条杰斯纳河的支流步行,因为他们此时依然相信在这座桥梁以西三公里处的纳夫利亚城中依然有距离自己最近的德军部队。这些士兵只有一种简单的想法,这条河流那么长,苏军不可能沿着河流在西岸全都部署严密的防御阵地。只要自己找到既能涉水过河又没有苏军防守地点,那么悄悄地渡河并步行到纳夫利亚就能找到己方的部队,反正只要渡过河流就行了,为什么非要在苏军严密防守的地方冒着对方强大的火力强攻呢?。
不得不说这些选择另找地点渡河的德军士兵们在程村的压力之下还是非常有智慧的,这种智慧也只能是在面临死亡的情况下才被逼出来的。随着德军士兵们的一哄而散,一营阵地前机枪射程够不到的地方所剩下的德军士兵数量就开始急剧减少。此时还留在原地不动的德军士兵都是一些伤员了,为了能够自己活下去,德军士兵们的组织性荡然无存。人在危急时刻所暴露出来的本性依然是自私的,谁也不愿意因为要带着伤员而冒市区生命的风险。伤员没有人愿意带走,全部被遗弃在这个地方,除非是有着过命交情的同单位德军士兵才会将自己的战友抬上离开。
这一波德军的散兵游勇一哄而散,终于让严大力开始有些放心了。很明显德军这批溃逃到这里的士兵们完全没有了组织性,完全是一帮乌合之众。在德军士兵们刚才开始发起决死冲锋的时候,在一营指挥部内观察战况的严大力其实手里是捏了一把汗的。如果所有的德军士兵不顾一切地一拥而上,那么仅仅依靠思维里琴科的一营和装甲连的那几辆装甲车很显然是兵力和火力严重不足的。
但是德军士兵在冲锋了一次失败后就开始四散逃命却让严大力放下心来,他知道这一波的德军士兵已经不可能能突破一营的防守了。因此严大力带着两名警卫员利用这个空档通过桥梁来到了桥西面已经设立好的团司令部,那里才是他应该在的指挥岗位。
严大力一到团司令部,立即下达了新的命令。团里的坦克连中派出四辆坦克与三营的一个连混合编组,每组一辆坦克和一个排士兵立即沿着这条河西岸的南北方向开始巡逻,力求不让一名德军士兵在其他地方渡河。严大力在此之前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才把坦克连的所有六辆坦克机动到了河西岸。而这个措施就是为了防止德军从其他地点悄悄渡河的设立的。严大力在桥梁的西面桥头堡的位置只剩下了两辆坦克,这两辆坦克已经能够在最坏的情况之下封锁桥面了,至少此时的严大力是这样认为的。
特列亚毕奇尼科夫则对坦克连只留下两辆坦克向严大力表示了忧虑:“团长同志,我们这里的防御是不是太薄弱了一点?如果德军有重型武器装备被机动这里,我们会因为没有足够的坦克与敌人对抗,因此被德军顺利突围可能性会大不少。”
“哈哈哈,敌人的士兵逃到这里后已经失去了有组织性和纪律性。留两辆坦克在这里应该足够有用了。”严大力不以为意地说道。
紧接着,严大力又想起了什么,向特列亚毕奇尼科夫询问道:“你和师司令部联系上了吗?友军现在距离我们这里还有多远,什么时候能赶到我们这里?”出于谨慎的态度,严大力依然非常重视友军的作用。因为为了以防万一,严大力依然希望友军能够尽早地赶到。
“我用你的名义分别给军司令部和师司令部都发了催促电报,但是师司令部一直没有联系上。军司令部倒是联系上了,军长同志给我的答复是要让你继续指挥合成团在这里坚守,以防德军从奥廖尔地区溃逃下来的德军部队渡河去增强纳夫利亚的防守力量。而他们同样联系不上近卫第24步兵师的司令部,无法给我们准确地回答。”特列亚毕奇尼科夫汇报道。
严大力眉头一挑,正准备说话。一个人在没有通报的情况下闯了进来并立正向严大力报告道:“团长同志,我回来了。我已经找到了配合第11坦克旅作战的二营营长古斯托诺夫。据他讲,就在刚才不久,驻守在纳夫利亚市内的德军部队开始了疯狂进攻,妄图击败正在向纳夫利亚前进的第11坦克旅并向桥梁冲来,以便接应那些已经逃到这里的残兵败将。”
这个看上去有些冒失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严大力派出去与第11坦克旅联络的团侦查股长古谢夫。这位严大力的老部下带来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纳夫利亚市内的德军部队仿佛是吃错了药离开了城市里面的复杂地形向第11坦克旅实施猛攻。而在荒原上,第11坦克旅的四十多辆坦克可是一般步兵无法逾越的高山。德军从向苏军坦克冲锋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了。
第三百七十九章 新的敌人
严大力对于古谢夫所带回来的好消息感到由衷的兴奋。因为他知道不管德军处于什么考虑让已经部署在城内准备打巷战的部队向第11坦克旅冲锋,但是想要击败此时仍有四十多辆坦克的坦克部队很显然是不能成功的。如果第11坦克旅给予从城市里冲出来的德军部队足够大的重创的话,意味着自己的合成团至少在短时间内不用考虑腹背受敌的情况,也意味着在后面原本很艰难的攻占纳夫利亚的战斗将会轻松不少,难度会大大降低。
“嗯,我知道了。这个消息太好了。你去休息吧。”严大力点了点头,脸上有着完全掩饰不住的笑容对古谢夫说道。
严大力心里非常轻松,从目前的种种迹象来看,自己的合成团将会在这条不知名的小河上创造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他仿佛看到勋章和晋级等等一系列的好处正在向自己招手,而自己将会对这些唾手可得。
而此时的严大力并不知道,一支德军撤退的部队马上就要到达合成团防守的桥梁了。这支部队虽然已经被严重削弱了,但是依然拥有严密的组织性和少量的坦克、装甲车以及两门20mm自行高射炮。这是德军第9集 团军第129步兵师司令部直辖部队的一部分,由一名德军中校指挥。由于被苏军的突击行动击溃,这支德军被迫向西撤退。原本在撤退时只有三辆四号坦克和两辆装甲车以及两辆自行高射炮,士兵也只有区区三百人。但是一路上到处都有溃散的德军官兵,很快这支队伍就扩充到了上千人,只是重装备并没有增加,毕竟德军溃败后很少有人愿意继续带着重装备逃命,大都将这些装备一起在半路上。
当这支部队抵达合成团防守的桥梁前,他们很快发现这座桥梁的东面已经有苏军部队驻守并且还经历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因为苏军阵地前的大批德军士兵尸体足以说明这一点。所以指挥这支部队的德军中校并没有急于进攻,反而派人收集眼前这支苏军的情报。通过留在此地的德军伤员口述和自己的观察,德军中校得知这里防守的苏军应该是个团级规模的部队,拥有野战炮兵和少量的坦克以及装甲车。
而苏军的坦克和装甲车的数量很容易被搞清楚,因为用望远镜观察一会就能得出结论。当然,这名德军中校只看到了两辆坦克和九辆装甲车,他不知道合成团还有4辆坦克稍早前以及离开沿河巡逻去了。更不知道在合成团以西还有一个苏军坦克旅。合成团的两个反坦克炮连则是被部署在河的西面,根据苏军的条例,反坦克炮一般来说被部署时会非常注意隐蔽炮位,以防德军在侦查时就发现反坦克炮的具体位置。因此德军中校同样也没有发现这支苏军部队还拥有十几门反坦克炮,他的注意力完全没苏军的坦克和装甲车给吸引了过去,有些忽略了。
其实德军中校忽视了苏军会拥有反坦克炮也不能不说是经验误导了他,苏军能够快速占领这座桥梁很显然进军的速度会非常快,而苏军拥有坦克和装甲车不足为奇。凡事反坦克炮就不一样了,这种装备机动能力有限,必须要使用汽车或者是畜力牵引拖拽。苏军如果是快速突破到这里并且占领这座桥梁,一般苏军的团级单位是不会有那么多的汽车来牵引反坦克炮跟上快速图集的部队的。因此他自动忽略了苏军拥有反坦克炮的可能性。
在盘算了双方的兵力和装备对比后,这名德军中校渐渐心中有了底气。虽然他的部下来自不同的作战单位,但可以根据军衔的高低重新将一路上带来的德军溃逃官兵组织起来。再加上己方也同样有坦克和装甲车这样的重装备,完全有可能突破苏军的防御阵地通过桥梁过河的。
从他观察的结果来看,这支苏军部队很明显也是才抵达不久,修筑的防御工事很简陋,在河的东面只有一条战壕。并且桥梁上并没有安放炸药,这也说明苏军同样不希望这座桥梁被炸毁,还想利用这座桥梁。
但是这样同样给了这支德军撤退部队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只要突破桥梁东面和西面的两道苏军战壕,那么就能成功突破这支苏军的防守使得自己的部队能够快速抵达纳夫利亚,结束这两天让人疲惫不堪的撤退。至少此时这名德军中校就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