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细解二战谜中谜-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细解二战谜中谜》
作者:马骏【完结】
第一部分 第1节:启示与期望
启示与期望
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合作,在2005年9月推出了《名师讲坛》节目。开播一年来,先后有10多位专家学者登坛论〃道〃,论古今事物变化,析天下社会事理,抒一己之睿智识见,启他人之智慧提升。《名师讲坛》在首都电视观众中赢得了较为广泛的认同,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收视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应广大电视观众要求,《名师讲坛》系列丛书也将要面世。《名师讲坛》,其名广矣。
《名师讲坛》节目开播仅一年,就收到了如此好的社会反响,在广大电视观众的心中树立起自己的形象,给了我们极大的自信,同时引发我们这些策划者更多的思考。
《名师讲坛》节目形象得以确立,给予我们的第一个思考是:公众渴求深层次文化力量的激发和武装,电视节目应当承担向观众传播深层次文化的任务。文化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它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而通俗的;既是难以界定的,又是随处可以感受的;既是独立的,又是可以被理解、被接受的。我们生活的社会和时代正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时期,社会物质财富急剧增长,而作为社会精神财富象征和载体的文化却没有达到与物质财富同步增长的水平,在某些方面还出现了文化失落、精神缺失的现象。快速变化的社会,使人应接不暇,人们在努力追赶。由此产生的感受和冲突在人们内心积淀了较为厚重的精神困惑,凝结了难于自我摆脱的心理定势,人们渴求精神困惑的引导,希冀心理定势的提升,以使自己疲惫的心灵得到抚慰,使缺乏活力的思维受到刺激。然而,追求物质和利润增长的洪流势不可挡,似乎浅层次的文化娱乐成了大众媒体和观众沟通的主要内容。《名师讲坛》节目推出的诸多名家在深层文化层面与观众的沟通,犹如一缕春风、一股清泉,使渴求文化滋润的电视观众获得了满足。《名师讲坛》,其德厚矣。
《名师讲坛》节目形象得以确立,给予我们的第二个思考是:社会需要名师的讲座,名师的讲座也需要走出象牙塔,向社会大众传播,而电视正是名师和大众交流的桥梁。所谓名师是指在某种学术和学科方面有特殊造诣的著名人物,他们在长期的学术追求和人生历程中,形成了独有的思想和思维,积聚了高深的智慧和方法。在今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苦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的短缺,苦于观念变革的艰难,苦于思维方式的狭隘而难以突破。在今日复杂多变的社会交往中,人们对纷繁社会现象的应对、对复杂现实关系的处理,往往取决于某种正确的思维方式,或者是对多种思维方式的比较选择。这种把握与思考的能力,是人们独立处世并且可以避免人生失败而获得成功的利器。《名师讲坛》节目中的名师,评古论今,讲文学犹如讲人生谈社会;讲艺术犹如带领你在美的世界中遨游;讲战争举重若轻,犹如谈今日社会之竞争,使人们思考、审视力量与速度的重要。《名师讲坛》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力求从人们的内心深处唤醒、激发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可持续产生的创造性智慧和生活激情。《名师讲坛》,其功大矣。
《名师讲坛》节目形象得以确立,给予我们的第三个思考是:任何节目的成功,其思想主题必须紧扣时代主调,其价值追求,必须满足社会公众的价值标准。早在筹划阶段,《名师讲坛》的策划人员就多次将这个节目的定位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相联系,与以人为本这个时代重大命题相联系展开研讨。回顾一年多的实践,在每位名师的讲座选题中,都渗透着千丝万缕和人的素质提升相关的理念。这或许也可以理解为《名师讲坛》为着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在追求一种信仰,在拓展一种文化,在实践一种模式。《名师讲坛》,其道远矣!
愿《名师讲坛》长名不衰。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校长
闫拓时
2006年10月2日
有感〃早得道,早得到〃
时间过得真快,《名师讲坛》这个栏目转眼已经播出一年多了。做为电视媒体这个行业,有这么一个规律:一个新的栏目,要得到社会的认可,需要一个培育期,一般至少在三个月以上,甚至更长,也有人把这个新栏目的培育期称之为〃孵化期〃。现在《名师讲坛》这个栏目应该说度过了它的〃孵化期〃,迎来了它的成长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图书出版商看中这个栏目讲的内容,要为〃名师大作〃埋单了。这让我们〃孵化〃这只小鸡的培育者感到欣慰。用一句俏皮话说:〃小鸡破壳问世,随着时间一天天长大了,它美丽的羽毛开始迎来世人的青睐。〃
第一部分 第2节:写在前面的话
《名师讲坛》这个栏目,是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和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合作的结晶。为了开篇这个栏目,北京广播电视大学闫拓时校长身临演播室,奉献了这个栏目的第一讲〃初入大学〃。而他在这一讲中提炼的〃早得道,早得到〃的精辟说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是这个栏目每期节目的终审者,没有哪位学者专家讲的什么话,能给我留下比这六个字更深的印象了。这六字的哲理性、现实性和文学性,都耐人寻味。
闫拓时校长说的〃早得道〃中的〃道〃,我体会是〃道理〃的〃道〃。从某种意义上讲〃道理〃就是〃规律〃。凡事都有道理,大事有大道理,小事有小道理,早认识这些道理,早把握这些道理,就能〃早得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我记得十九岁那年,我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一名农垦战士。当时,我就酷爱写作,在连队当一名业余通讯员。有一次团里的宣传股长下连队教我们如何写通讯。关于如何写通讯的标题,我记得这个股长说:他们每天收到很多通讯稿,采用谁的、不采用谁的,首先看标题,标题吸引人,就可能被选中。他的这一番话,让我记忆犹新,也受用终生,至今受益匪浅。我以为这就是一种〃道〃吧!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电视台,在国际部工作了很多年,有幸到过很多国家。我觉得欧洲是很有情调的地方,但是在西班牙参观毕加索博物馆时就很感茫然,而在法国巴黎游览蓬皮杜艺术中心时,更觉得乏味,原因很简单,看不懂啊!因为对欣赏西方绘画一无所知,就别提欣赏印象派绘画了。但在审看《名师讲坛》栏目中清华美院教授杨琪讲的〃印象派〃艺术一节时,由于他把欣赏绘画、欣赏印象派绘画讲得那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我这个终审者,或者说第一观众深深地被吸引进去了,竟不觉得自己是在执行审节目的义务,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我想如果我〃早得到〃如何欣赏印象派绘画的方法,我到毕加索博物馆和蓬皮杜艺术中心去看绘画,就肯定是另有一番感觉了。这也应验了闫校长的〃早得道,早得到〃之说,反之就是〃晚得道,晚得到〃。
我们《名师讲坛》栏目的主持人,在这个栏目每次播出开始时都要说一句:〃打开思想天窗,探究社会真谛。〃这句话作为栏目的座右铭,我想我们说的这个〃真谛〃与闫校长说的那个〃道〃是异曲同工,讲的是一个意思。我们的《名师讲坛》是开放的天空,可谓〃名师大家纵论天下〃。我们愿每一个观众能从《名师讲坛》这个知识的大课堂中,从名师大家的高论中,汲取你渴求的营养,丰富你的人生阅历,有益你实现自己的理想。
〃早得道,早得到〃,这是《名师讲坛》送给每一个观众,每一个读者的祝愿。
北京电视台科教节目中心主任
陈虎
2006年9月25日
写在前面的话
记不起究竟是西方哪一位哲人所说(也可能是西方的一句谚语):战争是死亡的筵席!话,虽短,却是不争的事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战争发生了14500多次,共夺走了约36。4亿人的生命,等于将当今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人类毁灭一半还多,能说战争不是死亡的筵席吗?
战争如同商品一样,有着价值特点。原始社会末期,物质生活极其低下,一个人的劳动甚至还满足不了他本身的需求,而战争则可以使战胜者获取到比劳动更加多的果实。因此,战争已是氏族部落经常的〃一种职业〃,成为氏族部落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对于氏族部落的成员来说,参加战争究竟是权利还是义务的概念,如同吃饭、睡觉、狩猎究竟是权利还是义务的问题一样荒谬。由于战争能给整个氏族部落的生存和繁衍带来生机,因此在当时人们的眼里,战争的社会价值在于它是〃比进行创造的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国家诞生以后,主权是一个国家固有的属性,主权的最基本特征是:最高的权威性、绝对的排他性和不可争议的合理性。由于国家代表着特定利益集团的需求,因此它的利益是以这种需求为前提条件的,即追求利益集团安全是国家的首要任务和最根本的利益。于是,自奴隶社会以后的各种社会形态的国家,一直把战争作为谋取经济、安全和其他利益的推动器。国家的统治者把战争视为不同利益集团解决相互间利益冲突的最后和最高的手段。于是,这时期,战争的社会价值则是〃所有解决纷争手段中最好最快的一种〃。德国人认为:〃战争是万事之父〃,〃战争不仅是一种生物规律,也是一种道德规律,因而是文明不可缺乏的因素〃(丁建弘、陆世澄《德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03页);小毛奇说:〃人类最可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德]卡尔·李卜克内西《帝国主义和反军国主义》,莱比锡1970年版,第9页)法国人则宣称:〃拉丁种族〃是优秀的种族,〃高卢文化〃是优秀的文化,法国的首要任务〃就是准备对付德国的战争〃,为了建立强大的法兰西,〃为了维护和平,只能准备战争〃(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页);意大利人则声称:战争〃能够促进经济的扩张与殖民扩张,把意大利文明传播到'全世界'〃([苏]罗斯图诺夫主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81页)。
第一部分 第3节:敦刻尔克大撤退……败而不败的奇迹(1)
而马克思主义则从战争是阶级对阶级的暴力斗争认识出发,承认战争的历史作用,认为战争的价值在于它是〃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恩格斯则进一步解释马克思的这个论断,指出暴力〃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恩格斯《反杜林论》)。这表明,把暴力作为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力,是马克思主义战争价值观的重要思想。
既然战争有价值,就有人使用它,而且是经常使用。人类为了打赢战争,就要研究战争,总结战争规律,用智慧去打仗。然而,战争还有一个人们不太注意的特点,即它与任何社会现象不同,它不能进行试验性研究。人们不可能在平时通过你死我活的交战,去试验战争的数据。因为,战争是经验科学!而又由于历史认识的特点,所以人们更多地把研究战争的目光投送到战例上来。我在《百家讲坛》讲《孙子兵法》时,曾说:〃军人学习兵法,必须结合战例;军人不结合战例学兵法的害处,要比不学兵法都大。〃就是从这点意义上说的!
我这本小书说是谜,其实只不过把在正史上大家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拿出来再细细地讲讲而已,目的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发生的这几个非常有特点的战例重新研究一下,再介绍给读者。书中的战例都是在北京电视台《名师讲坛》讲过的,我将讲稿整理了一下,交中华书局出版,权作是给爱好军事史的朋友们一个小礼物吧。
马骏
2007年7月于京郊寓所
敦刻尔克大撤退——败而不败的奇迹
希特勒一个奇怪的命令,使得处在德军包围圈中的30多万英法联军得以突围。希特勒为什么要下达这样一个命令?
敦刻尔克大撤退马骏细解二战谜中谜在法国北部诺尔省濒临多佛尔海峡,有一座海港城市,名叫敦刻尔克(Dunkirk)。公元4世纪初,这里还是一个坐落在沙滩上的小渔村。7世纪时,有传教士在此建圣埃卢瓦教堂,敦刻尔克名字的来历就是比利时的佛兰芒语〃沙滩〃(dunk)和〃教堂〃(kerk)构成,意为沙滩上的教堂。1067年,这里发展成为一个小市镇,正式命名为敦刻尔克。
历史上的敦刻尔克总是遭受战火蹂躏。中世纪时,其曾经6次被围攻劫掠。16…17世纪,随着欧洲战争密度的频繁加剧,这里更是成为英国、西班牙、法国、荷兰冲突的中心,直到1662年,敦刻尔克才正式归属于法国。然而,在这里发生的历史所有战争,都没有1940年夏季的敦刻尔克战役更富有戏剧性——这次过去67年的作战行动,给历史留下了难解之谜。暮春开始的〃镰刀收割〃
1939年9月1日,德国空军的轰炸机掩护着强大的装甲突击集群从南北两个方向向波兰实施了人类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闪电战〃,并迅速占领了波兰。由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在波兰战役将要结束时,希特勒就已经开始考虑在西线发动攻势的问题了。希特勒认为,与英法两国长期的战争会耗尽德国的资源,并使其暴露在苏联的背面打击之下。他的畏惧心理促使他要提早发动进攻,以强迫法国求和。
进攻法国等西欧国家的作战代号叫〃黄色方案〃。这个方案计划将德军主要兵力集中于右翼,其主要任务是向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实施突击,并占领英吉利海峡沿岸港口。
这个计划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进攻西欧的〃施里芬计划〃比较相似。所不同的是,〃黄色方案〃是计划占领英吉利海峡沿岸地区,切断法国与英国的联系,不断骚扰和封锁英国本土,迫使英国求和;而〃施里芬计划〃则是占领英吉利海峡后,实施大迂回,在巴黎以南折向东方,以围歼法军主力,迅速摧毁法国的武装力量。
希特勒对这个方案并不满意,认为按照老路子作战,难以达成突然性。于是,他要求陆军参谋部制定新的进攻法国的作战计划,但是,遭到陆军参谋部的反对。正在这时,发生了〃梅克林事件〃。
1940年1月10日,德军空降部队司令施图登特派第7空降师参谋赖因贝格从明斯特飞往科隆,途中遇大雾,迷失方向,迫降到了比利时境内的梅克林镇。赖因贝格身上携带着一份〃黄色方案〃。尽管赖因贝格将方案焚烧了,但是比利时士兵还是将一些碎片抢了出来。希特勒闻知后大为恼火,他一连处分了空降师的几个军官后,认为原来的计划法军已经知道,责令陆军参谋部制定新的进攻法国的方案。
第一部分 第4节:敦刻尔克大撤退……败而不败的奇迹(2)
这时,德军中也有一个人对原来的方案不满,这就是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埃里希·曼施坦因。这个人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在第2预备警卫团任副官,他曾经亲身感受过〃施里芬计划〃的痛苦,在那次标志着这一计划失败的马恩河作战中,他受了重伤,差一点没了命。所以,他提出了新的进攻西欧的作战计划。
根据他的计划:西线作战的目标应该寻求陆上决战,但是对西线攻击的重点应该放在中路。
集中优势兵力于阿登山区,通过装甲摩托化部队的优势,直插索姆河,割裂联军的战略部署,并在北路德军的协同下,合围英法联军的精锐部队。
新计划与老计划相比,特点第一是奇,阿登山区是敌人想不到的地方,能在敌人想不到的地方发起进攻,容易取胜。正如孙子所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第二是狠。曼施坦因计划实施的前提是用装甲摩托化部队突破阿登山区,这就不仅大出敌人的预料,而且还能达到迅速制敌的目的。
曼施坦因提出的计划遭到陆军部的反对,甚至将其调离岗位,任第38军军长。不过,没想到曼施坦因因祸得福。按照德军规定,新任军长必须要接受元首希特勒的训话与勉励才能赴任履职。因此,曼施坦因利用希特勒接见的机会,将自己的计划提交了出来。
希特勒完全同意曼施坦因的新计划,责令陆军部必须根据这个计划蓝本制定进攻西欧的作战计划。最后,陆军在希特勒的压力下,只得以曼施坦因这个计划为基础,重新制定了进攻西欧的作战计划,并把这一新的计划命名为〃镰刀收割〃。
1940年5月10日,德军中路主攻部队以1700辆坦克作为尖刀,偷偷越过天险阿登山区,迅速突破法国人引以为荣的马奇诺防线,将战火迅速燃烧到了法国境内。
德军先头部队第19装甲集团军由纳粹德国装甲兵创始人之一、被誉为〃装甲兵之父〃的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指挥。这位精于〃闪电战〃的统帅,要求他的部队心中只记住一个目标:突破,突破,再突破,直到用完最后一滴汽油!
5月14日德军占领法国色当之后,竟然以10天的行程突破数百公里,直扑英吉利海峡。短短十几天时间,英法联军几十万人就被困在法国以北的海港小城敦刻尔克附近的海岸边,在仅仅60平方公里的海滩上,英法联军三面被德军围困,背后是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看起来已经是插翅难飞。
当希特勒听说法国北部的联军都涌入敦刻尔克这个海滨城市后,高兴地欣喜若狂,他声称:〃现在,胜利与和平都掌握在我的手中。〃在他看来,除非创造奇迹,否则敦刻尔克的几十万联军将全部进入德国的战俘营。
这真是一个全面歼灭英法联军的绝好机会,德军可以说是胜券在握。如果敦刻尔克包围圈里几十万英法联军被德军聚而歼之,将给以后的盟军反攻造成巨大的困难,至少减少了盟军的有生力量。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出人意料,战局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英法联军成功地从敦刻尔克撤出30多万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有历史学家说,西欧作战开始后,英法联军节节败退,不堪一击,如果不是希特勒想放他们一条生路,英法联军做梦也别想跑出包围圈。事情到底是怎样的呢?
英法联军为什么不堪一击
法国与英国在这样短的时间,为什么败得如此惨?是他们的兵力不足吗?并不是!在西欧作战中,在法国的英法联军和德国军力之比是这样的:英法联军147个师,3700辆坦克,3800架作战飞机,14500门火炮;德军有141个师,2445辆坦克,3100架飞机,还有7558门火炮。从陆军作战师来讲,英法联军有优势,但并不大。然而,如果加进了进攻与防御的兵力比,法军的优势就大了,不是多6个师的问题了。因为按照作战理论,如果是进攻一方的话,必须兵力要大于防御方三倍,就是3∶1的比例,你是防御,我进攻,你一个人要顶我三个人,这样一算,那英法联军的优势就更大了,理论上可以顶德军几百个师。
第一部分 第5节:敦刻尔克大撤退……败而不败的奇迹(3)
不过,分析一下法国与英国两个国家具体的情况,似乎就找到兵力并不占劣势的英法联军为什么战争初期败得一塌糊涂的原因了。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损失惨重,国民经济一路下滑,政府和老百姓不愿意再打仗,他们希望容忍一点,退让一点来换取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各国都伤亡惨重,一片萧条。战争的阴影还残留在人们心中,在短暂的和平时期,人们不自觉地去淡忘与回避战争。英国和其他战胜国一样坚决要裁减军备,因为他们以为再也不会有敌人出现了,发展经济才是当前的第一要事。当时流行于英国的一首诗可能最能反映民众要求享受和平与快乐生活的愿望:
人民必须有强壮的体魄,
必须自给自足以维持家庭所需,
亦要住在舒适的房子,
他们必须学习欣赏大自然的美术作品,
并从书本里吸取更多知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宁静而快乐的生活,似乎使英国人忘记了结束才不久的战争,只有少数人还充满着忧虑。
而绥靖政策就是这一思潮在外交上的反映。〃绥靖政策〃的英文为:AppeasementPolicy,最初出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方政治家和作家的嘴里。据《牛津英语词典》解释,这个词的第一个含义是:讲和、调解等等;最后一个含义是:用满足要求的方法息事宁人。英国首相艾登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他当初使用这个词,就是用《牛津英语词典》的第一个含义。直到后来,当张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