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平安传-第1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依靠树大根深的元老。
  于谦,永乐十九年进士,杨士奇一系。永乐末期就进入了朱瞻基的视线,及至淮安之战时,他前往敌军营中劝降,其胆略和气势让朱瞻基十分欣赏;后任南直隶巡按御史,按察三府,大胆上书了十条很有实则内容的奏疏,在朱瞻基看来对恢复大江北岸统治的政策非常有用。
  一个人的能力真不是资历可以代替的,有的人就算三朝元老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照样资质平平。宣德帝觉得自己的用人心思并没有错。当然偶然间考虑过于谦和张宁好像有点交情,连杨士奇和张宁也有过不寻常的结交;不过朱瞻基很快就释然了,杨士奇于谦这些人不可能再和张宁有什么勾通,堂堂朝廷大臣不做,他们有什么理由和一个已经反叛了的人勾结?
  宣德帝在扬州北城河(后来的瘦西湖)畔召见了于谦。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于谦刚刚走到水榭外面,就听到了皇帝吟咏前人的诗句。当皇帝在甄别于谦这个人才的时候,于谦也在内心里审视君父。这个皇帝绝不简单,他饱读诗书,有大儒教导成人,却有自己的思想,并不拘泥于文人的思想。
  于谦在五步一哨大汉将军林立的亭子外面就伏跪于地,朗声道:“微臣,南直隶巡按御史于谦叩见皇上万岁。”
  “于御史上前来说话。”朱瞻基坐在一把椅子上悠然说道。石桌上摆着茶和精致的点心,周围鸟语花香,山水优美。无论如何也看不出这里是几十万大军的行辕中枢。
  待于谦上前来,他又说道:“赐坐。”
  “微臣谢皇上隆恩。”于谦急忙说道,他已经感觉到要被再次重用了。一般能在皇帝面前坐的人,都是岁数很高的元老,朱瞻基说赐于谦坐,那是破格的礼遇。于谦只能轻轻坐在石凳上的一角,屁股只是微微挨着点,不敢坐实了,这种姿势真是比站着还累,但心里是十分舒服的。
  朱瞻基的性子一向干脆利索,无论人们觉得多么复杂的问题,他总能快刀斩乱麻处理好。他当下就直接说道:“这两年来已经有了各部右侍郎出任地方巡抚的先例,朕如果让你出任兵部右侍郎,巡按湖广,你有何见解?”
  于谦略一思索,就立马明白了这个差事的主要任务,那就是平叛;作为杨士奇的门生和实权京官,对于天下的时事简直是如数家珍,朱勇在湖广战败的事于谦不可能不知道。他当即就说道:“回禀皇上,微臣以为若是在湖广暂设总督巡抚官职,应加派一员良将和一名锦衣卫将军,方可平定局势。”
  朱瞻基点点头,对于谦的这句话十分满意。总督巡抚不是割据地方的军政首脑,而是临时需要设置的机构,有时候设有时候撤,出任者都是京官,于谦表明自己为皇帝分忧干实事的心迹,而不是喜欢权力。朱瞻基示意他继续说话。
  于谦又道:“罪官叛贼张宁杀我官军,平定叛乱当是湖广首要之务,需要一名良将;同时湖广也应未雨绸缪防备汉王。所以设置一名巡抚是必要的,可以统筹协调各方。而微臣读过成国公的奏疏,其中言叛军使用了新的火器和战术,所以微臣以为应该尽量摸清对手,南镇抚司不仅擅长打探军情,更有研制火器之职,由锦衣卫出面办理此事应当稳妥。”
  朱瞻基道:“你为朕推荐一个良将,谁去最好?”
  “微臣举荐武阳侯。”于谦干脆地说道。
  武阳侯薛禄,“靖难之役”时期追随朱棣起兵的武将;永乐朝时封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追封三代皆侯爵,赐诰券。真定之战,持槊刺左副将军李坚坠马并生擒;永平之战,快速奔袭连克大宁、富峪、会州、宽河等地;单家桥之战,接连攻破顺德、大名、彰德、西水寨,并生擒都指挥花英,之后趁胜攻破东阿、东平、汶上;淝河之战、小河战役、灵璧战役……
  这个人和英国公张辅比起来差了点,前阵子军队里有个段子,说的是汉王在乐安时听说武阳侯薛禄来平叛哈哈大笑,后来又听说是英国公张辅,就吓得跑南京来了;不过张辅是不可能离开南京战役去湖广的。薛禄和朱能比起来也逊色了很多,所以朱能及其后代能封国公,他只是侯爵;不同的是,成国公朱勇的高位只是因为父亲,而薛禄的这个爵位是实打实从靖难之役中真刀真枪战阵上干出来的……当然,在靖难之役中更大功劳,在军队里威望更高的是汉王朱高煦。
  所以于谦根本不管传言里对薛禄的轻笑,举荐时毫不犹豫。
  朱瞻基也是爽快,当下就点头道:“就让薛禄去总兵湖广的人马。锦衣卫里你举荐谁?”
  于谦忙道:“微臣和武将(锦衣卫也属于武将)本无什么来往,举荐武阳侯只是对他的事有所耳闻。但锦衣卫里,微臣就不太清楚了,还须皇上亲自定夺。”
  皇帝只有一个,但维持国家机器运行和统治的人却有无数,皇帝要控制这些人,制衡是免不了的。于谦不能说自己内结宦官锦衣卫,外结名将,你想干什么?
  朱瞻基沉吟片刻:“陆尚书正好在行宫,他是南镇抚司的人。现在就能叫他来问问,来人去宣南镇抚司佥事陆尚书过来。”
  那陆尚书的名字叫陆尚书,倒不是真的尚书,这家伙是个武夫,却取了这个好笑的名字。
  陆佥事能入皇帝法眼,也非等闲之辈,一来就说话一套一套:“潜入敌军打探军情,臣等在蒙古也干过,这是其一;其二,臣斗胆进言,既然说叛军有厉害的火器,他是从哪里得来的?难道短短时间内一个读圣贤书考功名的人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臣以为还得查明此事。”


第二百四十五章 四面通风光天化日
  这几天张宁去了一趟常德府高都县,回到辰州时才得知姚姬等人已经到了,之前他派了军队去凤霞山迎接。
  安顿姚姬、小妹、方泠等女眷的地方在城东的一座三进庭院里,之前这里属于一个京官的财产。虽然和富华的宫殿比起来仍相去甚远,但此处风景秀丽,有名的“辰州三塔”也在视线之中,视野开阔比起藏身山间应该好多了。
  夏日炎炎,庭院里草木葱郁,宅内的人工湖泊在时而的凉风中泛着美丽的粼光,亭台水榭湖光水色。在这边陲之城,姚姬相信这所院子是张宁能找到的最好的宅邸。蓦然之间她想起他说过的话,要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让她住在宫殿里受万人仰慕。
  亭子里焚着香,在水草茂盛的南方夏天,哪怕是白天也有蚊虫,近侍们是不允许有蚊虫靠近主人姚姬的。三十八岁的姚姬有着叫十几岁小娘妒忌而自信扫地的外貌。四周有不少带剑白衣女侍在踱步,她们听着亭台中姚姬在随性地弹奏古筝。音律时而混乱毫无章法,时而美妙动人。也许其中有人懂音律,但谁也没有说话评头论足。
  少顷,姚姬又生生把一首小曲弹得隐带铮鸣,琴声中她仿佛看到了千军万马的怒吼、硝烟弥漫的战场。张宁用一千人打败了朱勇六千兵马,并攻占了辰州;姚姬也不知他是怎么做到的,不过知道一定很不容易。这件事现在已经在整个建文余臣的圈子里闻名,无论是在京师还是远在南海的人,都在津津乐道。
  但朝廷还会派更多的人马来。
  就在这时,春梅上来轻轻禀报道:“主人,殿下到了,在门外求见。”
  “你们还阻挡他作甚,是他来了就直接迎进来吧。”姚姬停下来,轻轻取下指套。
  不一会儿果见身作灰色轻袍的张宁从湖边远远地走过来,渐渐地近了,已经可以看清他的发髻、容貌和交领内的里衬,看样子他并没有在战场上受一点伤。不知怎地,姚姬突然觉得自己的亲生儿子有种陌生感。
  她的心里有些凌乱,如同那湖面的水被风吹皱。或许是他从小就没和自己在一起,长大了难免会有隔阂;而另一种别样的亲近,姚姬认为是不正常的,他只是被自己的容貌所吸引,哪有亲情和容貌好坏有关系的?作为一个家庭里的妇人,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把此中的关系调整过来;应该与他多说说话,弥补他的亲情欠缺。
  “儿臣拜见母妃,因在高都县耽误了,未能亲自出城迎接您的仪仗,请您恕罪。”张宁抱拳拜道。
  姚姬道:“正事要紧,你无须挂怀,坐吧。”
  张宁遂在姚姬的旁边坐下来,因为那里正好有条圆凳,他又问道:“您初到辰州,这里还住得习惯么?”
  嘘寒问暖的话让姚姬露出了轻松的笑容:“你选的地方很好,说到习惯,倒是有一处,以前教内总坛虽然幽闭,山后的温泉池子确是挺好的。”
  “是……”
  姚姬忽然发现张宁的目光渐渐变得灼热,她也想起在那个石洞里发生的事。她清晰地感受到了那灼热的目光,虽然在有意地回避闪烁,却仍像一双无形的手在她身上抚过。身上的桃红素白相间的襦裙已经无法隐藏她的身体,柔韧挺拔的胸脯把上衣撑起,曲线流畅的腰身,还有坐着时将裙子后面的丝料绷起形成优美轮廓的臀部,髋处的丝绸皱褶衬托了大腿根的柔软和弹性。姚姬觉得自己好像没穿衣服一样尴尬,更要命的是自己的乳尖居然有了强烈反应,哪怕为了防止走光胸衣的不料厚实,也因此被倔强的两点印上了淡淡的凸起。
  “放肆!”姚姬突然红着脸轻斥了一声。引得亭子外面远远站着的白衣侍从也侧目来看。
  张宁无辜地看着她:“您怎么了?我何处失礼了?”
  姚姬这才回过神来,发现张宁的目光并没有什么失礼,难道刚才是自己的错觉?但无论如何他确实没做什么没说什么,姚姬这才摸了摸额头道:“可能过来路途遥远,我有些乏了。”
  张宁忙道:“我送您回房歇着,改日再来问安。”
  姚姬听到要回房,他的声音低沉而好听,温和中又带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味道和力量,她心下乱如麻,发现自己的腿居然软得没法站起来,要是现在离开座位肯定要出纰漏。她便颤声道:“就在这里说说话,这里……四面通风,光天化日……”
  “这……”张宁的目光仍然审视着她。她感觉自己要被那深眼窝里的眼睛看穿了。
  恍惚之中,姚姬又记起了有某种东西在自己的身体里,让她浑身颤抖、头皮发麻、四肢无力。她很想忘却那段记忆,但她面对现实时又明白这辈子是永远无法将那次误会和错误抹去的。
  如何忘得掉?身为一个女子她第一次被男人触碰还不到十三岁,那个男人只是一个符号,代表了权力财富地位,她那时心里只有想往上爬报复那些肆无忌惮欺凌自己的宫廷妇人,而对其它东西还没有意识。就只一次,有了“张宁”,然后就和男女之事无缘了,记忆里那一次只有痛苦。而第二次就是在辟邪教总坛的那所小院子地下室里,她感到羞辱,但身体上初次的体验滋味印象过于深刻。
  这样的事要被天谴!姚姬心底有个声音说。不想再见到眼前这个男人了,不想再闻到他身上的气味了,不想再听到他的声音了,不想再看到他的眼睛了。
  可是这个世上最难断绝的就是这样的关系,天然的信任和依靠。从实利上,在明代极端男权社会,姚姬无论是什么身份都要有个男子作为依靠,她很相信只要张宁拥有的东西、她都可以分享,张宁更是她在生存圈子里最重要的筹码,他能给她地位。不仅如此,姚姬刚才想到要决裂时,更是心如刀割,在这个世上,还有谁能说出不离不弃时不被质疑?我给了他生命,他永远属于我,是天经地义的事。
  你这辈子都别想从我身边逃走。姚姬的目光里藏着一丝激动。
  因为张宁的错误对这种稳固亲情关系造成的破坏,她心里产生一种后娘一般的虐待报复心思。轻轻冷笑后,正欲开口说话,不料张宁先打破了片刻的沉默。
  他说道:“刚才我在门口听到了您的琴声。”
  “哦?”姚姬淡淡地问道。
  他继续说道:“我不通音律,但听您的琴声却总是能听出点什么。明明应该是一首民间昵曲吧?为何有兵戈铮鸣之感,又为何有难以排解的愁绪……您何时能发自内心地笑一次?”
  姚姬愣在那里,他的耳边仿佛响起了一句来远古的回音:巍巍乎高山……汤汤乎流水……
  张宁确实对音律是外行,他连琴谱的符号也一个不识。可是他怎么从凌乱的琴声中听出来兵戈铮鸣的?还有,“难以排解的愁绪”她自己都不知道要用音律表现这种情绪。
  姚姬轻轻问道:“后半句是何意?”
  张宁的声音仿佛在她的耳边亲昵细语又矛盾地好像能穿透她的肤体,“虽然朱雀军取得了一点成绩,大家都很高兴,但决计是瞒不过您的,您心里一定觉得我们仍然没有希望获胜。一场没有结果的欢笑,如何能让您开颜?”
  “我并不是那么贪心,你已经很不容易了。”姚姬忍不住安慰了一句。
  她沉默了片刻,仍然没有改变自己的心思,淡淡说道:“正有两件事要和你说,第一件是你的父皇送来了书信,想和我们见面,并给你赐名和封王位。建文君封的名位也许没有太大的实利,但不是没有用的,这样你才可以名正言顺。”
  “母妃言之有理。”张宁点头道。
  姚姬又道:“不过如果是你离开辰州过去,就怕马皇后和太子有什么歪心思。我的意见是,此行让我过去周旋,你找借口推了。这样一来,马皇后等人摄于你的实力,也不敢对我不利。”
  张宁皱眉道:“你去见……父皇?”
  姚姬盯着他的眼睛,狠心道:“你不必担心我,我会尽量协调你们父子之间的误会,如果能再得到建文君之宠,将来排挤打压皇后太子也不是不行的。”
  “如何得宠?”张宁问。
  姚姬道:“上次为他准备了一支舞……你看看我的身体,还是可以跳出美妙的舞吧?”
  “这不行……我不能让母妃独自去涉险。”张宁的神情已经无法自控了,“我是这样想的,父皇绝不会允许马皇后等人加害于我们。他还有不甘和希望,如果万一我真夺回了大明政权呢?他就算没权,也可以安享太庙,得到失去的很多东西;对于一个曾经做过皇帝的人,那些东西比皇后太子等都重要百倍!”
  姚姬饶有兴致地打量着他。亭外阳光明媚,她却感到雨的缠绵纠缠。


第二百四十六章 文表
    宣德二年建文二十九年六月,姚姬被(朱允炆)册封为贵妃,子并封为玉怀王,赐名朱文表。
  张宁对于这个封号的名称不怎么喜欢,听起来那么娘,不过他的二哥、就是已经被关在凤阳二十几年的朱文圭的封号是润怀王,同样也好不了多少,弟弟的封号没理由比哥哥好听。至于名字,建文君的长子叫朱文奎,次子叫朱文圭;奎应该是一种星宿,圭和表都是一种测量仪器,建文君这么取名的意思是长子是天上的星宿,其他儿子监督和仰望?
  (圭: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表: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
  不过张宁和母妃姚姬还没去拜见建文帝,就被封了名号,足见建文帝十分承认他们的地位。也许正如张宁臆测的那样,哪怕建文君还看不到他能夺回政权的希望,但已有所起色,建文君太想得到后世的承认了,他不会放弃任何可能的希望。
  许多从未蒙面和结交的人都送来了书信祝贺张宁封王,虽然没有“朝廷”赏赐敕建的王宫,更没有受封典礼,所谓封地也是张宁自己的人马拿性命打下来的,但正式封号无疑意义重大,至少在建文余臣内部得到了公开承认,而不是以前那样只是打着旗号。
  正好姚姬三十八岁的生日就在六月底,虽然她不准备要大开寿宴,但一些旧臣女眷也送来了礼物,少数人甚至亲自登门祝贺。也许贵妃这个封号也是建文君送给她的一份大礼,可是这样的封号已经今非昔比,想当年建文君还在南京的时候,天下有多少女子为了这个封号可以不计代价,特别是已经身在宫廷的女子,包括姚姬,她连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可以如今它也就那样了,代表不了太多的东西。
  前来祝寿的人中间,有个特别重要的人是周李氏,她是追随建文帝的大将周梦熊的妻子,与她同来辰州的还有次女周二娘。
  那天姚姬在张宁面前提过两件事,一件是去拜见建文君,第二件就是关于联姻。追随建文帝的文臣最重要的人是郑洽,武臣只能排周梦熊了;这个周梦熊和当年在“靖难之役”中南征北战的名将相比默默无闻,没什么名声,但平安盛庸等建文大将早已战死或被害,剩下来在建文身边不离不弃的武将也就只有周梦熊等无名之辈了。他的名声比不上名将,但二十几年来在建文余臣中也算一个分量人物。
  姚姬想通过联姻拉拢他们一家和建文余臣的关系,确立张宁在朱家皇室的地位,毕竟张宁二十几年是张家养子,不有意经营,很难真正得到人们的认可。因为周梦熊前阵子在军中,姚姬也听说他的次女知书达礼,所以才提及此事。
  另一方面,姚姬认为收养她儿子的张家以前没有尽心,居然让他二十余岁还未成亲,在她看来这种事本来就是父母的责任。明代有法令,男子十五从速成亲生子,张宁快二十五岁了还未成家,这也是姚姬本来就打算办的事,正好时机到来,她对此事是很上心的。无论如何,她不能让自己的儿子那么大不成家,沦为别家笑柄。
  她向张宁提及此事时,张宁也没有任何不满,这样的态度让姚姬很满意。
  和一个见都没见过的女人结婚,说实话张宁心里多少有点抵触,谁知道对方长相如何、性格如何?虽说提到外表太肤浅,但他觉得无论男女总有自己的审美观,如果不是实在没有办法、谁也不想和一个不喜欢的类型朝夕相处。他听说是周梦熊的女儿,就想起了周梦熊那络腮大胡子……
  在官署碰到桃花仙子,她也听说了联姻的事,看起来很失落的样子,抽空嘀咕了一句:“当年先父也是建文君亲点的榜眼。”
  张宁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就没有搭理她。她又说道:“果然女子还是待在家里好,抛头露面在外头无论多厉害,一样得不到人们的承认……可怜方姐姐对你一片情意,你们连声招呼都没打。”
  “晚上我就去见顾春寒。”张宁忙道。
  他心里明白得很,什么跑江湖的桃花仙子、南京“旧院”呆过的顾春寒这样的人,是绝对不可能公然娶进皇室的,哪怕建文帝已经沦落到躲在深山寺庙了,世俗的规则仍然十分有效。
  他也从来没想过要上演为了爱情的脱俗闹剧,说到底婚姻也就那么回事,看开就好了。作为有出身的人,最好的选择无法是联姻,普通的人也差不多,古今都在延续。想当初在几百年后的生活,有过相亲的经历,女子无非先问问工作收入,见见人、然后去家里看看物质条件等等,不过如此罢了。
  既然姚姬说和周梦熊家联姻好,那为什么要拒绝?将来有了家庭,就有了丈夫和父亲的身份,有家有室的人在正事上更容易得到人们的信任。现在他只希望周梦熊生的女儿别太难看就好了,既然娶进门来,不能太冷落别人,至少要让妻子尽责任为朱三家添香火。
  “周二娘有什么好的……”桃花仙子看起来比张宁本人还不满。
  张宁听罢忽然想起什么,忙问:“莫非你见过她?”
  桃花仙子点点头道:“几年前见过一次面,她倒真是等的,这么大了还没嫁出去。”
  张宁想用委婉的话来打探一下相貌,没办法他一个年轻男子总是看重女人的外表的,但想了想还是直接问:“长什么样?”
  “也就那样,看着就不顺眼。”桃花仙子也是一点伪装都没有,“只记得眼睛不大,说话冷冰冰的很不好相处,几年过去了,可能更丑,哪有女子越长越好看的,不都小娘子漂亮么?”
  “只要五官还算端正就好了,娶妻还是应该注重品行和修养,端正贤惠为上,是否美貌倒是其次。”张宁忍不住失落地说道。
  想来从男人嘴里亲自说出这句话,真是假得不能再假了。
  不过还好,张宁现在压力很大,对于家里的私事也不是十分计较。如果不久的将来在战场上战败,一夜回到解放前什么都失去了,谁还顾得上老婆漂亮不漂亮这等事?
  几天后姚姬就派人来朱雀军官署叫张宁去“贵妃园”请安,这倒奇怪了,张宁平时去问安都是靠自觉,这回姚姬主动要求恐怕有别的事。果然送信的侍从提醒他道:“周将军的家眷也在,夫人让你换身体面的衣裳再去。”
  张宁一听就恍然大悟,心说既然是相亲总得先见见面,这不一个道理么。哪怕在古代,父母之命也不是真的要洞房才见第一次面,当初张小妹去相亲也是要渐渐男家公子的。
  至于穿戴倒无所谓了,周梦熊几乎是建文家臣,让他女儿明媒正娶嫁给朱家皇子,他还有什么不愿意的,估计轮不上那周二娘有啥意见。而且张宁想起自己竟然没什么“像样”的衣裳,以前最正式的就是官服,现在都不是官了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