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历代少数民族志-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民的支持,起兵攻杀后赵皇帝石鉴,夺取政权,国号大魏,史称冉魏,仍都邺城。
冉魏主张民族复仇,号召汉族人起来杀胡羯,结果“爆发了多年来汉族人对胡羯的积忿(范文澜《中国通史》)”,致使北方各地汉族人民群起响应而斩胡羯(史载仅邺城即杀死20多万人),引发了胡人的猛烈反扑,冉闵领导汉族军民进行了英勇的反击,并于公元352年正月破襄国;杀后赵主刘显(匈奴人)。公元352年,鲜卑族首领慕容俊从东北攻入冀州,冉闵率军殊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兵败被杀,企图南逃的20余万汉族人民也惨遭屠杀,冉魏政权仅两年零8个月就覆灭了。
3)前秦统一北方
慕容俊灭冉魏后,自称皇帝,迁都于邺,国号燕,史称前燕。前燕占据北方东部广大地区,但在北方西部又分裂为四个政权:氐族苻氏建立前秦,占据今陕西省;氐族杨氏建立仇池,占有今甘肃东南部;汉族张氏建立前凉,占据今甘肃西北;鲜卑族拓跋氏建立代,占据今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
前秦苻氏政权,废除了石虎统治时的一些苛政,又以汉人王猛为谋主,整顿吏治,加强军备,发展生产,10余年间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势力。从公元370年至376年间,先后攻灭前燕、仇池、前凉、代四个政权,统一了北方。
4)淝水之战后北方的大分裂
前秦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后,苻坚又于公元378年派军南向进攻东晋,企图统一全国,淝水之战为东晋谢玄所败。由于国力大伤,鲜卑和羌族上层分子,乘机脱离前秦控制,各自建立政权,3年间相继出现了后燕、后秦、西燕、西秦、北魏、后凉六个政权。分裂林立的各个政权;经过10年左右的相互战争,后燕灭西燕,拥有北方东部地区;后秦灭前秦、后凉,拥有北方西部地区;后燕与后秦东西相对。公元395年,后燕攻北魏;惨遭失败而衰落,分裂为南燕、北燕,北魏则强盛起来。北方西部,匈奴、鲜卑、汉族上层分子又扩张势力,先后建立了南凉、西凉、北凉、夏四个政权。北方又呈现分裂割据局面。各政权统治者纷争战乱50多年,使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受到极大破坏,是历史上北方各族人民极度痛苦的时期,直到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才结束了这种局面。
5)北朝时期北方民族间的融合统一与分裂
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魏政权统一了北方,与南朝形成南北对立的局面。公元534年,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北周又灭北齐,至公元581年北周为隋所代。天下经历的四百年的折腾重归一统。而北方这140多年,历史上称之为北朝。
南北朝
1、道武帝建立北魏和北魏的崛起
鲜卑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酋长拓跋诘芬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到酋长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公元338年,首领什翼犍建立代政权;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376年,前秦苻坚攻代,什翼犍战死,代灭。淝水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公元386年,鲜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孙)恢复代政权,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公元395年,后燕攻北魏,拓跋珪在参合陂(今山西大同东南)大败后燕军,并乘胜南下,夺取中山(今河北定州市)、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等重要城镇,拥有黄河以北地区,成为北方的强大势力之一。
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称皇帝……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击败后燕进入中原后,奖励农业生产,其奴隶主贵族也逐渐汉化转化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纳汉族大地主参加统治集团,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
2、北魏太武帝马踏漠北,一统北方
拓跋珪死后,其子拓跋嗣(魏明元帝)、孙魏太武帝拓跋焘承其前业,擢用汉族大地主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渤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数百人担任官职,形成了拓跋贵族与汉人世家豪族的联合封建政权;国势大盛;
拓跋嗣死后,16岁的拓跋焘即位,即位之初就以少胜多,顶住了当时北方大漠政权——柔然的疯狂入侵。拓跋焘开始主动反击柔然,先后13次出兵柔然,以429年战果最为辉煌(参见百科北魏破柔然之战)征服了漠北一带,柔然臣服,为日后统一北方又迈出重要一步。另外,在对柔然的作战中,俘获的牛羊骆驼等牲畜也为北魏缓解了后来的饥荒。
于公元427年,用3万骑兵攻破了坚不可摧的统万城,从此北魏统一北方的形势已经不可逆转。
于公元431年灭夏,平山胡,西逐吐谷浑,又于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使北方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于统一,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拓跋焘统一北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同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环境。
3、北魏孝文帝的卓越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在位期间;进行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实行均田制和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政策。492——493年迁都洛阳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者力求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使鲜卑贵族进一步封建化;并与汉族地主紧密结合;更有效地共同统治各族人民。因此冯太后和魏孝文帝元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①首先整顿吏治。延兴二年(472);政府规定;地方牧守治绩 好的可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②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③太和八年(484)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准买卖;离职时移交下任。④九年十月;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 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还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见均田制)。⑤九年或十年初;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 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⑥十年;孝文帝对租调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⑦十八年;孝文帝排除穆泰、元丕及太子恂等鲜卑旧贵族和保守势 力的反对;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⑧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主要是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朝廷上禁鲜卑语;改说汉话;规定鲜卑贵族在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门阀化;提倡他们与汉族 高门通婚。⑨太和中;议定百官 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谓四姓;一说为中原汉族高门崔、卢、李、郑;一说为汉族甲、乙、丙、丁四种郡姓;后者似为确。班定姓族;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得以进一步结合。
均田制政策。北方广大地区由于战乱,户口流徙,田园荒芜;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北魏政权为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颁行均田制。先审定户籍,再按户口分配土地,实行新的租调制。奴婢和牛都可受田。均田制在当时地旷人稀的前提下施行,在不损害地主阶级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施行,有益于生产发展和稳定的。北方大量的荒地被开垦,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农业的发展;使养蚕、牧畜、酿造等农村副业也发展起来,改变了北方荒凉残破的景象。
汉化政策。北魏统治下的中原,以汉族为主,具有较高的封建文化,魏孝文帝在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消除鲜卑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即封建化,在服饰、语言、丧葬、通婚、吏治、门阀等制度方面都有相关的汉化规定。这些改革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进入封建社会,适应了各族人民间的自然融合趋势,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4、北魏的分裂与北齐北周的建立
北魏末年的农民大起义动摇了统治者的基础;内部发生变乱。公元530年;魏孝庄帝杀死了专权的尔朱荣;尔朱兆(尔朱荣弟)又杀死北魏孝庄帝;立元恭为帝,政权又为尔朱氏所握。后来尔朱氏又为其部将鲜卑化的汉人高欢所灭,高欢杀元恭,另立元修为帝(魏孝武帝)。元修为摆脱高欢所控;从洛阳出逃,奔镇守关中的将领宇文泰。此后,北魏分裂为两个政权:高欢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宇文泰杀元修,立元宝炬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
公元547年高欢死,其子高澄、高洋相继执政,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元善见,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都邺。
西魏在汉化很深的鲜卑人宇文泰执政下,国势日盛,公元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魏恭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公元560年,周武帝宇文邕采取了一些经济政治的重大举措,国势日渐强大。
5。北周统一北方
北齐与北周东西对峙。公元576年,北周发兵攻北齐,先占晋阳,继又东进,577年攻陷北齐邺城,北齐亡,北方归于统一。周武帝灭北齐后,又进军南方的陈朝,取得了长江以北的土地;北周领域扩大,为后来隋朝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隋唐以来,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但他们的后裔却在这两个朝代居于重要地位。隋唐的建国者杨、李二家即是鲜卑化的汉人,而他们的母、妻又是汉化的鲜卑人。至于两朝的达官显宦有很多鲜卑人……位至宰相的就有20余人,其他如尚书、侍郎,地方上的都督、刺史,更不胜枚举。这不仅表明了这时北方与中原的民族融合的深度,也显示了鲜卑人在社会重要性方面的广度,如隋代筑造学家宇文恺,《切韵》作者陆法言,唐初权相长孙无忌,中唐诗人元稹,直至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鲜卑族的演变发展
1。鲜卑分裂
在西晋时期鲜卑分为三大支部。
东鲜卑
东部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
其中段部被羯人的后赵击溃,融入中原。有人认为该部与宋朝时期的大理段氏有关。
慕容部的慕容皝创立大燕国,史称前燕。前燕能臣慕容恪死后衰落,慕容昧(字景茂)为王时亡于氐人苻氏的前秦。慕容恪的弟弟慕容垂降前秦。384年,在前秦淝水之战败于东晋之后,慕容垂复国建立燕国,史称后燕。后来后燕被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击溃。后燕慕容德成立南燕。南燕也被北魏所灭。(慕容皝、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等人均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出现在虚构人物“慕容复”的“大燕皇族世系表”中。)
宇文部与高句丽通好,但败给了慕容皝的前燕。之后南北朝时期宇文氏篡西魏成立北周。北周后为外戚杨坚所篡,成立隋朝。宇文部落中的迭刺部后来是契丹创始时期的“契丹八部”之一。
北鲜卑
北部,有著名的拓跋部,以及与其多次交战的柔然。
386年,代国后代拓跋珪自称代王,建立北魏。北魏后来统一中国北方,在南北朝初期与南朝对立。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代替。
柔然与南北朝时期统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战。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室韦的祖先。室韦是蒙古人的祖先之一。参见柔然。
西鲜卑
慕容皝的哥哥率部从东北迁到青海东部,称为吐谷浑。吐谷浑在鼎盛时期占据现青海、甘肃、新疆南部、四川西部。663年(唐龙朔三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灭亡。
鲜卑与匈奴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赫连勃勃成立夏国。参见匈奴。
在阴山以北,鲜卑与敕勒融合形成乞伏部。383年,前秦的乞伏国仁在淝水之战之后造反,后在现甘肃榆中成立秦国,史称西秦。400年,西秦被羌人姚氏的后秦击败,乞伏乾归投奔南凉。409年乞伏乾归重建西秦。431年西秦被赫连氏的夏国所灭。
秃发氏与拓跋同源。397年,后凉的秃发乌孤叛变独立,建立南凉。414年南凉灭于乞伏的西秦,秃发部人投奔北魏,被赐姓“源”。
2。今天的鲜卑族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鲜卑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锡伯”是本民族的自称。口语称siwe,书面语称sibe。历史上有“须卜”、“室韦”、“失韦”、“失比”、“西伯”、“席伯”、“席北”、“史伯”、“锡窝”等不同译音,都是siwe的同音异写。锡伯族的祖先是东胡系的拓跋鲜卑。早在东汉以前就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以“嘎善洞”为中心的地带,以“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公元48年以后从大兴安岭迁移到呼伦贝尔地区。此后又往南迁徙。386年,拓跋鲜卑的大部分进入中原,建立北魏政权,而另一部分以“室韦”为号,在嫩江左岸的绰尔河、洮儿河等河流域活动,其中的一部分室韦成为锡伯族的祖先。
在唐代,绰尔河流域的锡伯族先祖归属于唐。辽代,受契丹统治,多数人开始从事农业。辽亡金兴,锡伯族先祖又处在女真统治之下。元代,开始被蒙古族统治。元、明至清初,锡伯族处在蒙古兀良哈三卫中的福余卫的统辖之下。1593年,锡伯族出兵随科尔沁、叶赫、哈达等组成九部联军(3万人马),与努尔哈赤交战兵败,从此,锡伯族开始部分地归属满洲。1636-1648年间,锡伯族军民同科尔沁蒙古一起被清政府编入旗兵,成为蒙古八旗的一部分。1692年科尔沁蒙古统治者将所属锡伯族军民进献给清政府,从此锡伯族摆脱了蒙古统治阶级的统治,开始被满族统治阶级控制,并被编入满洲八旗,移防黑龙江、吉林各地。1764年,清政府为了加强伊犁地区的驻防力量,抽调3000多名锡伯族军民迁徙到伊犁。从此,锡伯族形成了东西分居、小聚居大分散的局面。
锡伯族军民迁到察布查尔地区后,一直担负着屯垦戍边的繁重任务。从1765年组成锡伯营到伊犁辛亥革命,锡伯族一直是战时从征,平时生产,过着准军事化的生活。200多年来, 为保卫边疆、平定内乱、抵御外侮、建设边陲做出了很大贡献。 察布查尔锡伯族长期以来保持着自己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鲜卑族的宗教
北朝兴自北魏,后来北魏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所代,西魏则为北周所代。北朝诸帝对佛教的基本政策以扶持为主,但也出现两次大规模的灭佛,足以使佛教吸取其教训。
北魏共历十七帝,一百七十一年,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北魏诸帝,除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外,其余多奉佛,他们兴佛的情形,试举道武帝、文成帝、孝文帝以说明之。
道武帝是北魏的开国皇帝,鲜卑族本来对佛教不大了解,“与西域殊绝,莫能往来,故浮图之教,未之得闻,或闻而未信也”(《魏书·释老志》)。道武帝在征战过程中,接触到诸地的佛寺和僧侣,他本人好黄老,但也读过一些佛典,对于佛教,他还没有来得及兴建寺庙,延请僧侣,只听说过泰山僧朗的名声,他派人给僧朗送去一封信,以及一些礼品,称僧朗“德同海岳,神算遐长”,希望他“助威谋”,使他能够平定天下(见《北代魏天子拓跋书》,《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天兴元年(398)他下诏在京城建寺,使信众有所居止,于是,“始作五级浮图、耆崛山及须弥殿,加以缋饰,别构讲堂、禅堂及沙门座,莫不严具焉”(《魏书·释老志》)。皇始(396…397)年中,他诏沙门道果进京,令其担任僧官沙门统,绾摄僧徒。
文成帝所面对的,是太武帝毁佛的残局,他在太武帝的废佛之后大力兴佛,下诏说:
释迦如来功济大千,惠流尘境,等生死者叹其达观,览文义者贵其妙用,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斥群邪,开演正觉。(同上)
云冈石窟文成帝下令,各州、郡、县都建造佛寺一所,凡是想出家的人,不论其年龄大小,一律听任出家。他想用佛教来化恶就善,于是,以往所毁的佛寺,又都恢复起来了,佛像经论,又得以流传,著名的云冈石窟,也在文成帝时开凿。
云冈石窟孝文帝刚上台的第二年,就下诏整肃僧尼,严格限制无籍游僧的活动,至于有教籍的僧人的活动,必须持有各级维那的公文,他也禁止那些不顾财力,大兴豪华大寺的做法,把佛教的发展纳入法制和秩序的规范之下。这样做,可以纯化佛教,防止那些“无知之徒”败坏佛教的声誉,对佛教来说是有益的。实际上孝文帝本人是不反对佛教的,他常在寺庙设供,承明元年(476)八月,他在永宁寺设供度僧百余人,太和元年(477)二月,他又在永宁寺设斋赦死刑囚犯,同年三月在该寺设会听讲,命中书省、秘书省和僧人讨论佛教事宜。他经常诏立寺院,承明元年八月,他下诏建造建明寺,太和元年,建思远寺,太和四年(480),诏立报德寺,太和二十年(496),诏立少林寺,供西域沙门所居。他还下令,高僧大德可以一月三次入殿,以便使他能够“进可餐禀道味,退可饰光朝廷”(《褒扬僧德诏》,《广弘明集》卷二十四)。
在佛教义学方面,孝文帝比较重视《成实论》,当时北方成实学派的重镇是徐州的白塔寺,他特意到该寺去了一趟。他对罗什非常推崇,称其“神出五才,志入四行”(《魏书·释老志》)。他在罗什生前的住处建造三级佛塔。
北齐是代东魏而立的又一个北方政权,历六帝二十八年。北齐佛教的鼎盛期是文宣帝高洋时代,高洋本人的佞佛,和梁武帝相似,他也有一份废道归佛的诏书,《废李老道法诏》,这份诏书的真实性是令人怀疑的,但其中显示出来的奉佛资料则是可以参考的,他“大起佛寺,僧尼溢满诸州,冬夏供施,行道不绝”(《广弘明集》卷四)。当时京师邺城的寺僧,“大寺略计四千,见住僧尼仅将八万”(《靖嵩传》,《续高僧传》卷十)。至于供施,高洋把国家财产分成三份,供养僧尼就占三分之一。受禅僧僧稠的影响,高洋还喜好坐禅,坐禅时整日不出。他又行素食,禁止捕杀鱼虾虫鸟。他从昭玄大统法上受过戒,又从僧稠受菩萨戒。由于他要一心事佛,把国家政事都托付给仆射杨遵彦了。
武成帝时代,北齐佛教界的风气转向颓废了,这和皇后胡氏有很大的关系,武成帝本人也奉佛,他下诏禁杀,也舍宫为寺,曾舍三台宫为大兴圣寺,为此还专门下诏,诏存《广弘明集》卷二十八。他对《大品般若》和《华严经》很感兴趣,每月要转读《大品般若》数遍,又邀请沙门慧藏入殿讲《华严经》。胡皇后在武帝死后,和僧人的交通十分密切,特别是和昙献的众所周知的暧昧关系,败坏了僧界的风气。
北周是代西魏而立的政权,历五帝二十五年,北周对于佛教,经历了奉佛、毁佛、兴佛的过程。明帝宇文毓在位三年,大造佛像,曾为先皇帝造卢舍那织成像一躯和菩萨像二躯,他也下诏建寺,此诏存于《广弘明集》卷二十八中。继位的武帝宇文邕毁佛,到宣、静二帝,又重新兴佛。
鲜卑族的婚姻家庭和文化习俗
鲜卑的婚姻制度大体上与乌桓相似,保留了掠女,以牛羊为聘礼,为妻家服役;父兄死,妻后母执嫂;女子婚嫁前有一定性生活自由。史载:“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饮讌毕,然后配合”。或说“常以季春月作乐水上,嫁女娶妇,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