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作者:'美'韦恩·休斯
书名: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
作者:'美'韦恩·休斯


作者简介
在31年的海军生涯中,休斯先生曾于叁个舰队担任作战分析官,并担任过扫雷艇及驱逐舰舰长。岸上的职务包括在美国海军官校担任教官,以及曾在五角大楼工作。1975年到1977年间,他曾担任海军教育及训练支援部门的主管。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结合了战术的历史演进、分析及舰队作战,实为欲学习海军如何作战并获胜者的入门书。此外,本书中亦包含许多有关飞弹时代作战的新资料,并反映出苏联瓦解后许多滨海作战战术的重新调整,实可提供决策者有关战斗规划与战术思考的良好基础。
作者韦恩·休斯(Wayne P。 Hughes Jr。)先生在书中重提许多著名的战役,以说明战术在各个时代的演变情形,以及某些仍然维持不变的战法。他还论及陆上以海上的战术互动、二次世界大战的感测革命、秘密武器与海上奇袭、战斗中领导统御与士气的角色,以及飞机与战舰在全球舰队中的重要性。休斯先生认为,与地面战斗不同的是,海军战术以攻击为主;他并且作出结论说,最伟大的战术准则应该是:先行展开有效攻击。
 
  韦恩·休斯(Wayne P。 Hughes Jr。)先生目前在位于加州蒙特利的海军研究院(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教授战术分析。自从1979年任教于海军研究院以来,休斯先生在海军作战领域的著作无数。  
  在31年的海军生涯中,休斯先生曾于叁个舰队担任作战分析官,并担任过扫雷艇及驱逐舰舰长。岸上的职务包括在美国海军官校担任教官,以及曾在五角大楼工作。1975年到1977年间,他曾担任海军教育及训练支援部门的主管。  
  本书内容结合了战术的历史演进、分析及舰队作战,实为欲学习海军如何作战并获胜者的入门书。此外,本书中亦包含许多有关飞弹时代作战的新资料,并反映出苏联瓦解后许多滨海作战战术的重新调整,实可提供决策者有关战斗规划与战术思考的良好基础。  
  作者韦恩·休斯(Wayne P。 Hughes Jr。)先生在书中重提许多著名的战役,以说明战术在各个时代的演变情形,以及某些仍然维持不变的战法。他还论及陆上以海上的战术互动、二次世界大战的感测革命、秘密武器与海上奇袭、战斗中领导统御与士气的角色,以及飞机与战舰在全球舰队中的重要性。休斯先生认为,与地面战斗不同的是,海军战术以攻击为主;他并且作出结论说,最伟大的战术准则应该是:先行展开有效攻击。  
   
  原书名:Fleet Tactics and Coastal Combat (Second Edition)  
  作 者:Wayne P。 Hughes Jr。  
  出版时间:2000年  
  出 版 者:Naval lnstitute Press  
  Copyright(c) 2000 by the U。S。 Naval Institute; Annapolis; Maryland。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Naval Institue Press through Bardon…Chinese Media Agency。  
  All rights reserved。  
 
引言  
第一章 战术的六项基础  
第二章 帆船时代的战术演进:1650…1815年  
第三章 承平时期的战术发展:1865…1914年  
第四章 二次大战的武器革命  
第五章 二次大战的感测革命  
第六章 飞弹时代的战术演进  
第七章 大趋势  
第八章 不变的原则  
第九章 科技的趋势与不变原则  
第十章 变数  
第十一章 现代战术与作战  
第十二章 总结  
附录一 相关术语  
附录二 战争原则  
参考书目  
 

 


 
   
引言  
韦恩·休斯 '美'  
'出自《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 2000  
针对飞弹时代所发行的第二版  
资讯时代呢?  
订定方向  
何为舰队战术?  
海军作战的战术  
海军的用途为何?  
其他术语  
读者  
本书编排方式  
 
 
 
  明智的海军政策必须能仔细考量战争中所应使用的战术。  
—— 美海军中校布莱德雷·费斯克(Bradley A Fiske),1905年  

 
针对飞弹时代所发行的第二版  
  自本书的第一版出版后,10年来,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变。苏联解体后,美国的战略业经更新,国防花费已大为减缩,联合作战与联军作战之重要性大增,而国防部现今最流行的一个名词为「军事事务革命」。当苏联政权倾颓时,即有人预言通往和平之路将出现重大突破,殊不知,一个大国的瓦解,很少会导致其他国家步上安和乐利的康庄大道。接下来的倒可能是:在美、苏两极对立所形成的约束力瓦解后,许多国家长期受压抑的怨气随之爆发开来而致冲突四起。  
  美国的决策圈中普遍存在一种看法,即海军作战将随之出现重大改变。无疑地,就任务与方针而言,迄今为止,海军作战的确出现了重大改变。然而,更恰当的说法应是,海军的作战焦点只不过是回复到其原本之根源,而将注意力集中于世界各处的近岸水域罢了。现今的作战(作业)型态形形色色,如最近解救科威特的战争、在亚得里亚海(Adriatic)阻绝船运的行动、出兵稳定巴拿马与海地等国家的情势、以及在加勒比海中阻绝毒品走私与非法移民的行动等等,皆发生于滨海水域。美国在一项称为「联合滨海作战」的构想中充分说明了其政策走向;此一构想预见美军的联合指挥官将于全球各「狭窄海域」遂行广泛的协同作战。  
  就更深层的意涵而言,美国海军从来就没有扬弃过滨海作战构想。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我们理论上是为了与苏联对抗而建立的一支远洋海军,实际上是一直在执行上述的各类应变作战。1996年美国海军与中共部队的对峙事件,只不过是40年以来一系列此类状况的最近事例罢了,今我们不禁回想起当年美国海军在台海巡弋的景况。我们可以从许多有关海战的著述,如潘瑟尔(Helmut Pemsel)的《海战史》(A History of War at Sea)中,了解到各种大大小小的海战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发生于滨临陆地的水域。法兰克·邬利格(Frank Uhlig)在他那本名著《海军作战之道》(How Navies Fight)中指出,在美国海军的整个历史上,也存在着此一现象。在「英国支配下的和平」(Pax Britannica)时期的全盛 时代中,有位英国海军军官查理·柯威尔(Charles E。 Callwell)曾经详细地描述滨海水域的事件直接影响海军及受海军影响的程度。他的著作《军事作战与海上优势》(Military Operations and Maritime Preponderance)于1905年出版,而美国海军研究院出版社因为这本书对现今美国海军作战极有价值,而于近日重新发行此书。现今的作家可使用柯威尔书中所提到的距今约一世纪的海军作战议题,并举出1950年以来美国海军陆战队与海军于世界各地所参与的作战实例,即可写出有关现今滨海作战的详尽论述。  
  《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一书是写来供人遵循的,在新版本中,有关战术部分的基本性质并没有大幅改变。在新版本中,对「根本的目的是在陆地上」的观点表达得十分透彻,而且依然将此一观点视为一重要的基础。第五章中所描述的二次世界大战中所罗门群岛夜战的战术,是美国海军的战术家在为期一年的战役中所发展出来的;而此一战役正是作战领域中一种被认为是新现象的联合滨海作战之完美展现。书内第十一章有关现代舰队对岸作战一节,与其说是适合描述以往那种针对俄罗斯、中国或伊朗的近岸堡垒的作战,不如说是适合描述现今的状况。第一版中指出,马汉所称的「战术中颠扑不破的原则与常数比战略中少」是错误的。自第一版出版后世界的局势变化证明了此点:重大的改变都是出现在政策与战略中。最令人震惊的「军事事务革命」不是产生自科技的潜力,而是产生自新的、突然出现的、不可逆的重大政治现实。  
  此点并不表示战术是不变的,而只是表示,现今的飞弹作战时代可以单独地从政治场景中加以预见,可以单独产生自政治场景中。本书的第一版中,已经预测到飞弹将成为海军战术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以往却未对飞弹在滨海作战中所应有的重要性加以重视。在海战史上,除了一次事件属例外 ' 原注:1982年5月,阿根廷以飞鱼飞弹攻击大西洋运输者号4Atlantic Conveyer)的事件。 ' ,其他所有飞弹攻击商船与军舰的事例全都发生在滨海水域。1991年2月沙漠风暴作战的空中战役之胜利,海基的战斧巡弋飞弹居功甚伟。在此之前,船舰早就面临了来自陆上的飞弹攻击。1982年6月在南大西洋的战争中,英国海军格拉摩根号(Glamorgan)驱逐舰遭一枚飞鱼飞弹攻击而丧失行动能力达36小时并造成30人伤亡的事例,乃为此种威胁肆虐的一个里程碑。  
  狭隘水域中出现飞弹作战一事,乃为本书适时推出修订版的主要原因。陆基飞弹的攻击,加上原本已经非常普遍的飞机对海上之攻击及来自海上之攻击,使得海上作战与陆上作战之间的战术区别变得十分模糊。现今为争夺近岸区域的海军作战型态中,最具启发性者为以飞弹为主要武器的陆、海、空联合作战。或许世界各国海军都不应该再提「海军」战术一词。我们应以军舰的滨海作战战术的角度来思考,才比较合理。  
  此点确实是一项改变。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军舰于近岸水域遂行作战之特性与战术,乃为本版中新增的第六章之讨论主题。这一章以充分的事例来检讨「飞弹时代」中海军作战战术的历史。自1967年首批飞弹对以色列的艾拉特号(Eilat)驱逐舰发动攻击以来,迄今曾遭攻船巡弋飞弹(ASCM)攻击的船舰已多达450艘以上。此一统计数字极其散发性。近年来,水雷的破坏力与潜舰的影响力普遍引起大家的重视,两者都对海军作战的参战军舰数量与所造成的战损有很大的影响。我们甚至于还看到飞弹对军舰投弹的老式战法。尽管如此,从陆、海、空及水下所发射(就某种意义上,还有从太空中发射)的各式各样飞弹已经宰制了海上作战一事,乃是不争的事实。就算不考量核、生、化弹头的因素,我们也确实身处飞弹时代中。  

 
资讯时代呢?  
  商界与军方的刊物都热烈地讨论「资讯时代」正在改变文明以及战争的型态一事。我们对此一现象的简单看法是,「对世界各国的海军而言,资讯时代并不是新鲜事」。1930年代,空中搜索与无线电通信结合成一体后,资讯(侦察)开始扮演有用的角色。资讯战争与资讯作战确实随着科技的进展而演变,但其大部分面向乃为本书第五章内容的延伸,我们只对第一版的相关内容作了微幅的改变。我们在海军的战术中看到了一种新的武器瞄准精确、射程远的飞弹;而飞弹充分利用了感测与通信科技,反之亦然。  
  无可否认的,我们可能正处于一个战术新时代的开端,我们可称之为「自动操控机器的时代」(age of robotics)无人驾驶的空中、水面与水下载具在作战中的功能无可限量,虽然也可能带来某些困惑。为了解其潜在发展,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未来的无人驾驶战斗空中载具与有人驾驶的战斗机;以及现今的精准导引战斧攻陆载具与只能作大略瞄准的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之V…1巡弋飞弹等之间的相对关系。或者我们可以想象,经设定活动模式的未来无人飞行载具,乃为今天相当精密但导引方式较为简单的飞鱼飞弹的发展极致。本书并不对未来作预测,但军事事务中最可能发生革命者不在于资讯之获取、转移与处理,因为起码就海军战术而言,此方面的发展早在50年前就已展开。军事军务革命将致力于发展无人操作、能自行遂行搜索与射击的自动操控式机器。  
  今天的科学家、工程师与海军军官将会在廿一世纪中叶之前为我们带来机器人的时代。致力于发展科技潜力的海军将成为此方面的领导者。但是,今天海军尚未到达此一阶段;海军现正处于飞弹时代。本书的第十一章将对飞弹作战的战术结果进行比第一版更深入的探讨。我们现在拥有相关的战斗资料来进行这方面的讨论。  

 
订定方向  
  美国上一本讨论海军战术的书籍写于六十多年前。这本历史性的著作是由海军少将罗比森(S。 S。 Robison)与他的夫人合着的。若要了解美国对战术这门艺术与科学的研究,我们该回到上个世纪交替之际那段海军军官热烈讨论战术的时期。当时美国海军研究院1905年的得奖论文,也就是布莱德雷·费斯克(Bradley Fiske)中校所写的《美国海军政策》(American Naval Policy)一文,该文共有23页,其中有8页专门讨论战术问题。当时的海军军官极力主张政策与战略并非只是种愿望,而是从对战术的成功机会加以精算而得出的严谨计画。诚如某位法国军官对于法国政府未能对德皇的海军建军作为有所回应,沮丧之余所写下的感想,「让我们力求节约但也让我们诚实无欺……我们要客观——也就是我们要考量可能的敌人——并据此来平衡我们的军备……假如我们没有海军对政策的评估,那么,就让我们拥有有关海军评估的政策。」 ' 原注:Baudey,pp。16…17。 ' 这番话将成为廿一世纪美国海军的格言。美国人在享有了50年的海上优势后,已经习惯于拥有一支无所不能的海军,我们只有对现代的战术以及舰队打赢战争的方法加以深入了解,方能有助于避免一种轻率的假设:即美国的海军部队比实际的情形还强大。  
  廿世纪的到来,也是战术家支配战舰科技发展方向的开始,当时美国与苏联最起码都有一位作家把科技纳入战术的定义中。当时的战术家所关切的议题有火炮的口径与部署方式、装甲的位置与厚度、指挥塔与信号桥的位置等。当时海军学会月刊(Proceedings)的得奖论文大多为战术论述。美国海军资深军官的「整体委员会」(General Board)在审议海军造舰计画时,将战略、战术与新型军舰的特性等因素结合起来考量,并使用海军战争学院的兵棋推演设施来作为解决军舰设计争议的主要工具。侯恩(Tom Hone)、弗莱曼(Norman Friedman)、与孟德尔斯(Mark Mandeles)三人合着的《1914~1941年美国与英国航空母舰的发展概况》一书,详细地说明了美国是如何结合兵棋推演、舰队演习与「整体委员会」及「航空局」(Bureau of Aeronautics)的心力来发展美国海军的航空兵力。  
  世界各国海军在这一段战术思想的黄金时代中所进行的热烈讨论在一次世界大战时开花结果。马汉认为,战略原则是「建立在磐石上」 ' Mboat注:即变化很少之意,〃From time to time the superstructure of tactics has to be altered or wholly torn down; but the old foundations of strategy so far remain; as though laid upon a rock。〃 ——From A。T。 Mahan's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 ,而战术原则比较晦暗不明,因为战术建立在科技上,而科技是会改变的。他显然未看出战略也会受到新武器的影响。相形之下,克劳塞维茨则认为有用的原则比较常应用到战术上,而此等原则也比战略原则更容易转化成准则。 ' 原注:Clausewitz,pp。147;152…154。 '  
  本书对于作战原则并没有太多新见解,其内容集中于战术程序、趋势、常数及环境。虽然这四项要素的意义是本书所讨论的主题,但读者或许可以推测,在从事战略研究时,若也同样追求程序、趋势、常数与环境等要素,将会比只依赖原则更能获致丰硕的成果。最大规模的军事事务革命随着苏联的瓦解而展开。和此一重大事件相较之下,所有的科技与战术改变都相形见绌。美国海军的所有计画与作战都受到它的影响;今天,所有海军战术都必须重新调整以利因应滨海作战。  

 
何为舰队战术?  
  战术一词源自希腊文taktika,意指「与安排有关的事务」(matter spertaining to arrangement)。战术的传统定义为考量友军部队与敌军部队的状况而部署或运动本身部队,以及将此等部队运用于战斗中的艺术或科学。本书中,则将战术当成是「在战斗中处理部队」。战术并非学问,而是技术;战术不是艺术或科学,而是人在战斗中的行为。因此,战略家负责「计画」,战术家负责「行动」。  
  这种有关战术的定义是故意将之模糊化。其中的关键字为「处理」、「部队」与「战斗」。本书内将会对此等名词的意义加以澄清。有人说,战术乃为部署兵力打赢战争的方法。但是对劣势兵力的战术而言,此一目标未免遥不可及。此外,并非所有海军任务均狭隘地以获致战场胜利为目标。妥善的战术,其目的是在让部队发挥所有的潜能。  
  在许多研究论述中,「舰队战术」与「海军战术」系同义词。举例而言在罗比森与斐拉凡佐(Fioravanzo)的著作中,这两个名词都是指对军舰与飞机及相关感测系统进行协调,以利作战之遂行。有时候,单一机舰的战术也会被讨论,但只附属于舰队战术的讨论中。在地面战斗的术语中,舰队战术与「联合兵种战术」、「大战术」、及「空陆作战」的意义均类似。  
  或许海军军官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再为文讨论战术,其原因在于他们将战术与运动联想在一起。1950年代当我们还是初阶军官时即对战术训练感到纳闷:作500码的转向虽然是令人与奋的操练,但此种操练却与海战没有什么关联,就像陆地上的阅兵与陆上作战扯不上关系一样。当时所安排的战术课目,其实施是运动课目,而非战斗操练。此种作法乃为当时之特色,因为当时军舰的运动乃为作战的重心。1972年约翰·克瑞斯威尔(John Creswell)在他所著的《十八世纪的海军将领》一书的序文中写道,「舰队战术的时代,也就是敌对舰队中的大型军舰之运动影响了海战战果的时代,持续了将近两个世纪。」 ' 原注:Creswell,p。7。 ' 克瑞斯威尔提到,日德兰战役(Battle of Jutland)结束了此一时代。然而因为战术乃为部队在战斗中的运用之道,故不论部队是否运动,战术都是存在的。虽然克瑞斯威尔认为运动已经丧失了其于武器投射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部队与敌人的相对位置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战术因素,而运动也仍然是获取有效攻击位置的一项重要手段。  
  另一项造成我们困惑的根源为,现代舰队的兵力中有相当大部分是陆基兵力。苏联海军兵力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以长程轰炸机的型态存在;此等轰炸机在于摧毁美国的军队与船运。北约会员国的舰队也从陆上机场操作海上巡逻机。舰队战术攸关海上作战,换句话说,与制海及掌控海洋的作战有密切关系。某些滨海国家的海军,其感测仪与武器几乎全部署于岸上,故其舰队的战力几乎是隐而不见的。于此种情形下,远洋海军的舰队若进入近岸的作战空间将是件极其危险的事。  

 
海军作战的战术  
  在第一版中,「舰队战术」一词并未包含两栖作战的特殊战术,也就是海军以空中打击与飞弹攻击来支援地面作战的战术。由于世界上无一舰队有能力挑战美国海军的优势,只有在敌沿岸水域,美海军才可能面对威胁。因此,在这一版中,我们有必要对近岸作战与在滨海水域作战的特殊危险等议题,加以探讨。第一版中仔细地说明了海军战斗的目的系在于掌控海上空间,俾其他部队能安全地遂行任务。这些「其他部队」包含一支负责清除敌近岸船运与渔船队的近岸舰队;扫雷舰艇;两栖部队(在战斗舰队的保护下得以安全地从海上向登陆地点挺进);负责提供增援与补给的商船队(从海上至港口一路受到保护而得以免遭空中、水面与水下攻击);以及对海上交通线遂行游击战并与反潜部队对抗的潜舰部队等。  
  第一版中的讨论重点在于如何达成面对敌人舰队时之优势,故其判定成败之标准非常简单:以军舰所遭受的伤亡及双方军舰、火炮、与人员丧失战力的数量为判定之依据。夺取或丧失领土为战役阶层之重要考量,但当舰队之间展开战斗时则是战力的较劲;而使敌军舰丧失战力乃为作战的目的,也是判定作战成效的最佳依据。  
  但是当舰队的角色变成是在影响陆上的战略时——此乃为当今舰队的任务重点,也是其存在的理由——则上述判定作战成效的简单方法已失去意义,我们需要有量度作战成效的新方法。战役中的战术与作战已混合在一起。欲对海军作战进行完备的处理需要有书籍的协助——有诸如哥伦伯(Philip Colomb)的《海军作战》、伯诺提(Romeo Bernotti)的《海军战略基本原则》或卡尔威尔(Callwell)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