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斩邪-第1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浅,谁知道是不是一场阴谋?
  不过到了现在,这一丝疑虑烟消云散,不复存在。等看到陆清远率领一大群人前来相迎,一个个态度卑逊时,洪阿大等人都与有荣焉,面上有光。
  他们可是与陈三郎有过患难交情的。
  陆清远见到陈三郎带着大群流民,也是暗觉诧异,想一想,顿时释然,应该是陈三郎半路上遇到的吧。但既然是公子亲自带回的,待遇自然要高一些。
  陈三郎问:“清远,县城之内,可还有空闲地方?”
  陆清远忙道:“有的,公子放心,我会把他们安排妥当。”
  陈三郎点点头,不再多说。进入县城,一路不停留,直接到县衙去。陆清远早让人安排宴席等待了,席上菜肴不算丰盛,但有米有肉,这便足够。算起来,这几天都是吃鱼,颇为腻歪,见到大米饭,起码能吃三大碗。
  洪阿大与洪铁柱被邀请上桌,两个都红着脸,神情局促不安,显得十分拘谨。
  他们生性淳朴,何曾出席过这般场面?连手都不知道怎么摆放为好。
  陈三郎热情招呼,才让两人渐渐放松下来。主要也是饭菜可口,简直美味佳肴,吃上一口,立刻忍不住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放开肚皮来吃。什么礼仪颜面,有吃饱肚子重要?


第四百五十四章 久别胜新,剿匪养兵
  雪,终于下了起来,不算大,轻盈若柳絮。
  雪地上,一行行迹延伸远去。
  陆清远呼出一口热气,用手搓了搓脸,道:“回去吧。”
  勒转马头,带领众人返回武平县城。
  人群中,洪阿大一步一回头,神色颇为不舍。他与大部分的村民们都选择留在武平县,一来县城距离通天河近,有归属感;二来受难后的村民们身体大都虚弱,并不适宜继续长途跋涉,不如留下。
  留在县里头,待遇不差。有稳固的房子住,有东西吃——当然,他们也会发挥所长,能做事。
  跟随陈三郎奔赴府城的是洪铁柱,还有十名青壮。
  这些青壮大都属于狩猎出身,脑子机智,身子灵活,能射得弓箭,能耍得刀棍,投入军中,当有所为。
  风雪起时人归来!
  一路无话,很是顺利地抵达崂山府外。
  大人回来了!
  消息很快传入府衙内,周分曹等赶紧快步出来相迎。说实话,这些时日他们心里都不踏实,生怕陈三郎在外面有什么闪失,特别是接到陆清远的报告,说有蛮军犯境后,几乎要坐立不安了。
  好在谢天谢地,公子安然无恙。
  路途劳累,回来后自是需要休息,陈三郎让江草齐把洪铁柱等人领去军营,他则回到府衙后宅去。
  他的回来,母亲陈王氏满心欢喜,同样欣喜的还有许珺。其初为人妇,无论仪态还是装扮,都有了改变,褪去了几分青涩,越发的明媚绝伦,眉目传情,眼波轻挑,便能把人的魂儿给勾掉。
  晚宴丰盛不提,吃饱之后,陈三郎回到房中,脱了衣服,躺进早准备好的一大桶热水中,舒服得浑身毛孔都要开张。浸泡了足足小半个时辰,都添了三次水了,他才出桶。
  弄完些琐事,许珺开始磨墨,这般情景,一如往常,红袖添香,笔墨挥章。
  今晚陈三郎只写了一篇字便作罢,早早上床。
  房中烧着炉炭,温暖如春,人心怀春,正所谓“久别胜新婚”,外面小雪簌簌,房内温软入怀,切莫辜负无限柔情。
  颠倒衣裳,好一场酣战!
  第二天,陈三郎倒准点醒来。吃过早饭,来到府衙公房中。
  他前往通天河,本身是为了寻幽探秘,可也肩负着寻求粮食的重任。然而归来时,却是两手空空,未免教人失望。通天河中鱼不少,但人力捕捞不易,缺了蟹和他们配合,到底难成事。
  再说了,一截河域,即使鱼再多,也远远无法满足崂山府上下的粮食消耗需求,只能算是个噱头,或者解燃眉之急罢了。
  公房中,周分曹郭楚都在,他们绝口不提陈三郎外出收获如何,而是一板一眼地汇报府内状况。其中提及前几天府衙出榜告示,号召管辖民众踊跃卖粮,收效还算可以,不少百姓知道府衙困境后,都愿意把多余的粮食拿出来卖。
  当然,这些粮食也是他们在分田制后种出来的,多为薯类。积少成多,暂时能缓解危机。
  这是开源。
  节流方面也做得可以,现在进入崂山府的流民明显少了,不来的,或不会来,或已经来不了了,根据各县城报上来的数目,统计起来,约有八万多人,真算得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人数落实了下来,其中愿意从军并符合要求的青壮有一万之多。
  这个比例相当之高!
  不过也不算奇怪,落难逃荒,妇孺老弱很难生存,能活下来的基本都是青壮。
  从某个角度看,这便是优胜劣汰的残酷之处。
  而今消耗粮食的大头,其实便是军营。练兵需要海量的粮食,才能把兵给养得彪悍强壮。
  周分曹道:“公子,莫轩意在新宜县练兵,曾出兵三次,都是出境剿匪,颇有斩获,几乎可以自给自足,这极大减轻了负担。嗯,这事,公子你以前批准同意了的。”
  陈三郎点点头,确实有此事。
  最开始的时候,是莫轩意上书请示,说这样一举两得,既可以练兵,让新兵得到实战的机会;又能收缴到许多物资,从而获得供养……
  不得不说,莫轩意的确是一员难得的将才。
  剿匪养兵,其实也不新鲜,历朝历代都有例子。雍州自从战乱,民不聊生,匪盗便层出不穷。占山为王,啸聚山林,数不胜数。崂山府境内算比较稳定的,少见大股贼寇,但别处就不是这样了。
  所谓匪盗,也许他们本来都是平民百姓,不得已为寇。但不管怎么说,杀人一旦杀了开头,便没有回头路。走上了这条路后,烧杀掳掠,那是稀松平常的事——陈三郎进入雍州,一路上就遭遇了好几拨。
  所以,对于莫轩意出兵,陈三郎当然不会阻拦,当即允许,让莫轩意便宜行事。
  这算是一种放权,也是信任。
  陈三郎既答应给莫轩意练兵,就不怕他拥兵自重,别有图谋。至今为止,莫轩意做得相当出色,打掉了邻近府城好几处贼寇,收缴到大批物资。麾下新兵虽然有不少损伤,但经历这些拼杀搏斗后,他们成长的速度惊人,战力直升。
  听完周分曹的陈述,陈三郎知道在近期内,府城的运转不会有太大问题,只要捱过这个寒冬,开春之后,田野破土,便将万物向荣。
  这也是府衙班子搭建完善,运转有序,所带来的成效。即使陈三郎不在,也能正常做事,解决问题。
  一直以来,陈三郎都在推行这样的策略,只要时机成熟,便可形成制度。
  一人之力,毕竟有限;制度之下,人人执行,才能成大势。
  处理掉一些事务,到了中午时分,陈三郎不回后宅用膳,而是走出府衙,朝着道观而去。
  进入道观院子,童子明月神情欣然地迎上来,微笑道:“大人来了,快请进。”
  陈三郎问:“你家观主可在?”
  “他昨日下山,正在观中,我这便去通报。”
  听到童子的回答,陈三郎点点头。道士在就好,不用跑崂山一趟,可节省下许多时间。
  过不多久,一身道袍的逍遥富道晃出来了,满脸油光,生活滋润。


第四百五十五章 金身为印,陈氏玄武
  逍遥富道的确过得滋润,自从跟随陈三郎进入崂山府后,一府之地,他崂山观尽得道法之事,简直可以称为“垄断”。
  当下时局,虽然说兵甲为主流,但道法也是大行其道,很受欢迎。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而与妖孽相对应的,非道法莫属。世道多劫,民生艰难,同样要求神拜佛,期盼庇佑,安慰心神。
  诸如种种,注定道法门派即将迎来兴旺之机。
  不同的州域,都有不同的宗门盘踞,形成传统。比如蛮州的修罗、名州的释家……以前扬州,算是青城道统的天下,不过自从正阳陨落,大受打击,青城不得不派遣多名亲传弟子下山,分头行事,这就显得有些慌乱,拿捏不准了。
  崂山在雍州,本是一个老宗门,传承不浅,可惜没落久矣,最后剩得一个嫡传,眼看独苗都要断绝,也不知是祖师爷显灵还是什么的,硬给逍遥富道闯出一条道来。
  而今崂山派与陈三郎同气连枝,陈三郎得了崂山府,崂山派便得崂山,陈三郎得了雍州,那此州域内,崂山派将得到一个发展壮大的黄金机会,到了那时候,逍遥富道即可完成师傅的遗命,重振山门,光宗耀祖。
  所以陈三郎交代的事情,道士从不敢怠慢,兢兢业业。当然,陈三郎本身的实力也够硬。
  实力高低,决定了主次关系,这样才不会乱。
  见到逍遥富道俨然一副宗主态势,陈三郎打趣道:“道士,你舍得下山啦?我可听说,你招了好几个童子,不乏美貌者。”
  道士嘻嘻一笑:“本道掐指一算,知道你回来了,特地下山,入城等候。”
  陈三郎说不过他,也不废话:“我的确有事相求。”
  “请!”
  道士神色一肃,带陈三郎转入观中净室。
  此地清幽,即使观中童子也不得入内。
  坐下来后,陈三郎放下背负的一个包裹,打开,露出一尊土地金身。金身之上,缚妖索缠绕,捆绑得结结实实。
  望见此物,逍遥富道眼眸一缩,随即放出光来,嘴里啧啧有声,不断赞叹道:“好东西呀,真是好东西……”
  一边说着,一边忍不住伸手过去,指头轻抚金身,仿佛在抚摸着心爱的情人。
  “摸够了没?该做正事了。”
  逍遥富道嘿嘿地干笑一声,想了想,问:“你要炼制成甚样?”
  “你觉得呢?”
  陈三郎反问。
  逍遥富道正色道:“此物蕴含纯粹龙气,又封印了两道阴神,暗合玄武,正好用来炼成一尊印章,用来镇墨压纸,发号施令,自生权威。”
  陈三郎赞道:“正和我意。”
  他如今乃一府之主,要制定众多章程命令,手头上正缺一方印。
  印者,自古有之,历史源长,代表着身份,有着十分丰富的名分意义。文人不可无印、将军不可无印、为上位者,更离不开印。不同的官位,都有着不同的官印。
  陈三郎坐镇府衙,当然也有印,不过只是一块急就章——也就是临时急用的印章。
  随着崂山府稳定下来,人员齐备,一方专属大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不过大印制造,对于材质,对于铭刻,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务必精良,这才具备气势,更不会轻易被人模仿假冒。若是粗制滥制,印在公文上,人家一看,便觉得不规范,那么对于公文传达的信息,自也会轻视怠慢,久而久之,根本建立不起公信和威望。
  很多东西,说是形式,但往往必不可少,却是人心使然。别的不说,即使下面的衙役,若不穿制服出去,别人不认识的,便不会把你放在眼里。对于衙役而言,那一身衣衫,便代表他的身份。
  同理,执掌衙门者要颁布条例律令,绝不是黑字白纸写上去就行了,还得落印盖章,这才具备约束力,才能让人信服。
  这个道理,放之四海皆为准,即使皇帝下旨,也得盖印才算。至于口含天宪,君无戏言之类,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毕竟天下间,能获得这般待遇的人能有几个?
  因此可知,印章的重要性。
  现在,陈三郎就要用土地金身来炼制一方大印。此金身材质不凡,等闲工匠下不得手,因此得请道士来做。
  逍遥富道年纪不大,但炼制法器不少,经验丰富,最重要的是,他值得信任。
  若说天下间,炼制手法比他胜出的人绝对很多,只是陈三郎一时间去哪儿找,也没有那个必要。
  土地金身,本身就是天然法器,加上吸纳了两道阴神,更是不俗,跃然有灵,这也是缚妖索一直捆在上面不敢松开的根源,没有这道绳索,只怕金身都会逃之夭夭,成为精怪。
  逍遥富道又仔细端详了一番,问道:“这印,要刻何字?”
  印章内容,重中之重,乃是核心。文人私章,多刻字号,什么“草堂居士”、“八大山人”之类;而官印刻的官名头衔,一目了然。
  这些,现在都不适宜。陈三郎也不想刻上局限性大的字文,浪费这方好印。
  以土地金身的材质,天地间也没有多少能与之比拟的,真正称得上是天材地宝。
  士大夫阶层,不管当官还是不当官,一辈子用过的印都会有许多,大大小小,有些印,只是一时兴起而做,用过一次两次就放到一边,置之不理了。因为他们浪费得起,用来制造印章的不管是多名贵的石头,始终都是石头,有钱就能买到。至于官印,则由朝廷来发,升官了,或者贬官了,都得更换,旧印回收,颁发新印。
  但陈三郎不想这样,土地金身只有这么一块,怎么换?要是刮印重刻,肯定会影响印章的完整性和结构性,毕竟这炼制出来后,就是一件法器成品。譬如那缚妖索,如果短了一截,肯定会导致法力受损,要重新温养许久,才能恢复如初。
  想了一会,始终不得心意,陈三郎问:“道士,你觉得该刻上何字?”
  逍遥富道眉头一挑,很干脆地道:“此物有蛇龟阴神,合玄武之意,你姓陈,姓氏即名分,不如就刻‘陈氏玄武’如何?既简单,又不失气势意志。”
  “陈氏玄武?”
  陈三郎体会着这四个字,越想越觉贴切。回想己身,发迹之路,都因水而起,多得水族相助,而玄武寓意,便是水神,各种契合,当即一拍手,道:“好,就刻这四字!”


第四百五十六章 筹备工夫,亲兵卫队
  确定印文,只是准备功夫的第一步,后面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炼制之事,陈三郎帮不上忙,不过提供保护还是可以的。土地金身价值不菲,逍遥富道决定就在观内动工,毕竟道观在城中,有城墙兵甲,要安全得多。
  观中缺乏家什,道士列了一张清单,让清风快马驰骋,去往崂山道场取来。
  这山上道场,已经修缮得七七八八,恢复了几分昔日风采。逍遥富道又收了好几名童子,以及守山道人等。资质差些都行,只要品性合格。以前崂山收徒,太过于讲究,以至于讲究得人丁不旺,青黄不接,差点断了传承。
  吸取了这个教训,逍遥富道干脆大开山门,收多点人。不管凡尘还是世外,终归到底,还是人为主。人少冷清,也显得单薄,遇着什么事,帮忙的都没个。
  其实这些童子道人,还不算正式入门,属于考察阶段,只有过关了,逍遥富道才会传下正统法门。
  现在看来,以明月清风为首,起码有五六人符合条件,假以时日,成长起来,崂山派才算真正开枝散叶,具备了生气。
  清风走后,道士又写了张单子,上面有数十种东西,有名字古怪的草药植被类、有价值高昂的矿石类、还有些非常偏门的东西,什么无根水雄鸡血等。
  这单子给了陈三郎。
  “这些东西,你得派人去找齐送来。”
  陈三郎接过,看了下,道:“好。”
  他现在人手众多,发散开来,收集东西要容易得多。
  逍遥富道又道:“绳索松了吧,捆得久了,会造成损伤。”
  这倒不是笑话,皆因金身通灵,若被束缚得太狠,灵性便会受损,美其名曰:失灵!
  这也是由于缚妖索太过于霸道相克的缘故。
  陈三郎听了,点一点头,掐个法诀,缠绕金身的缚妖索登时松开,收了回来。
  脱了约束,那尊金身微微一晃,通体有异样光华闪烁,看上去,真得似乎要活过来一般。
  “到了本道这里,还想做无用功?”
  逍遥富道呵呵一笑,迅速出手,手指捻着一张符箓,准确无误地贴在土地金身的额头上。
  这一贴,金身立刻安分下来,再无异动。
  瞧这番出手,道士的修为应该是增进不少。
  这不奇怪,他重回山门,加上独占崂山道法资源,香火旺盛,对于修炼大有补益,进步快速亦为情理中事。
  陈三郎不再多说,拿着单子出去,奔回衙门,叫雷威到公房中听候吩咐。
  公子叫到,雷威心中欣喜,赶紧前来。
  陈三郎道:“雷威,你照着这单子收集材料,然后送到崂山观去,记着,不许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雷威恭敬地接过,扫了一眼,眼皮子一跳:单上的东西,有些都不知为何物,十分生涩。
  不过此事乃是公子亲口吩咐下来的,无论如何,都得完成,否则的话,在衙门就不用混了。当即回答:“公子放心,我一定办得漂漂亮亮。”
  “好,如需帮忙,可禀告分曹公,自有协助。”
  这就等于是大开方便之门了。
  雷威松了口气,大声应答:“是。”
  然后赶紧出去,调动手下一班衙役,分头搜集去了。
  作为衙役人员,常于市井行走,多识得三教九流之辈,消息十分灵通,不管找人还是找东西,都有得天独厚的人脉渠道,因此陈三郎把这事交给雷威去做,算是人尽其用。
  逍遥富道炼制金身,不是小事,更不是简单的事,前期准备工夫,即使顺利,也得好几天才能充分完成,至于闭关正式开炼,估计也得十天半个月的。计算下来,大印成品,都要到过年的时候了。
  陈三郎想了想,前去军营。
  进了营房,与江草齐叙话。
  江草齐现在不但练兵,还负责全城警卫工作,担子不轻,好在手下几名副将都慢慢锻炼起来了,能分担不少,再加上一个张博,倒不算太过劳累。
  “三郎,前些日子有蛮军小队进入武平县,此事不可小视,得尽快做好准备才行。”
  江草齐张口便说起此事。
  当下时局,整个雍州境内,崂山府的对手只有一个,就是蛮军。从蛮军的立场来看,也是如此。不过依照石破军的性格,也许并不把崂山放在眼内,只当是以前洞庭军、高平军之流。
  陈三郎也不隐瞒,把在洪家村遭遇蛮军的事情经过说了出来。
  听完,江草齐叹了口气:“原来如此,三郎,不是姐夫多嘴,此事你不该以身涉险呀。圣贤不是说过,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嘛?”
  陈三郎晒然一笑:“姐夫说的是,我会注意的。”
  这等话语,周分曹等人也当面说过多次了。
  江草齐也不知陈三郎听进去了没有,话题一转:“你送进军营的那批青壮真是不错,特别是洪铁柱,天生神力,极为骁勇,穿一身重骑铠甲,十多骑围他不住。此人用来冲锋陷阵,可抵上百精兵。”
  战场搏杀,排兵布阵固然重要,但落实到本质上,还是战力的比拼。个人的匹夫之勇,往往有着十分鲜明的榜样作用,能提升士气,有时候甚至还能扭转战局。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一员虎将,举足轻重。
  江草齐就觉得洪铁柱很有潜质:“不过他也有弱点,性子太直了些,脑筋老是转不过来。还不肯读书识字,逼着都坐不住。这样的话,很难学韬略领兵啊。”
  陈三郎呵呵一笑,一路同行,他自然知道洪铁柱脾性如何,简直就像头水牛,认死理:“姐夫,其实我让他进军营,另有安排。”
  “哦,什么安排?”
  “你不是一直劝我,要组建一支亲兵卫队嘛,我觉得洪铁柱很适合,可充当队长一职。”
  陈三郎慢慢说道。
  江草齐一听,顿时觉得不错,以洪铁柱的条件,担任亲卫毫无问题。而且他来路清白,值得信任。虽然让其打先锋,也许更能发挥所长,但相比之下,陈三郎的安全才是首要。
  陈三郎又道:“叫他们过来吧,我要出城一趟。”
  “你又要去哪?”
  江草齐赶紧问道。
  “到新宜县,看莫轩意的兵练得怎么样了!”


第四百五十七章 新宜见将,军营阅兵
  陈三郎要到新宜县阅兵,这一次周分曹等人毫无意见。一来新宜县近;二来,上位者不可轻易放权,特别是兵权。莫轩意在新宜县练兵,已渐成规模,陈三郎也该去看一看了。
  第二日清晨,陈三郎带着洪铁柱等人便离开崂山府,去往新宜县。
  第一批的侍卫亲兵已经选出了,共五十人,不包括洪铁柱这名侍卫长在内。
  人数不算多,但目前够用了。日后有需要再增编即可,而且当前还没有真正遭遇过磨练,不够成型。
  昨天洪铁柱一听陈三郎说了,立刻大拍胸口答应下来。陈三郎对他,对洪家村,都有大恩,出来之后,全村安顿得好,他更是如鱼得水,天天有肉吃,有大米饭吃,吃饱喝足,上场操练,与不同的人对练,舞刀弄枪,不亦乐乎——短短几天工夫,对比下来,觉得以前的日子真是索然无味,一点意思都没。
  可以说,洪铁柱血管里流淌的血,天生好战!
  这也是江草齐说他天生适合从军的原因。
  洪铁柱脾性简单,谁对他好,对村人好,他就十倍,百倍相报。况且侍卫亲兵,直属陈三郎管,地位特殊,待遇更不用说,不知多少将士争着要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