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烽皇-第2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前世记忆中,后唐的确取代了后梁,但是那个时候的历史轨迹根本就不是自己现在所处的这个环境,现在梁晋对峙这么多年,一直相持不下,而按照原来的历史,这个时候后梁早在十多年前就该被后唐给灭了,哪里还有什么大梁?
现在甚至河朔三镇都还存在,还有无数个大小藩阀,历史早就改变,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历史,或者说这个时空早就不是那个时空,而是一个平行时空了。
历史记忆无法在作为佐证,江烽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历史积累经验来判断了,胡人南下牧马是亘古不变的法则,原因无他,北地更苦寒,谁不想过更美好的日子?
哪怕那是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也一样想改变,更何况南方汉人在耕战上本身所处的不利局面,更会刺激他们汹涌南下。
大势如此,但是具体的时间节点,江烽却只能推断了。
什么时候胡人才会南下?只能从一些具体的迹象变化来推行推断,但江烽认为从杨文昌与党项人勾结,导致党项人突然大举南下关中就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或许党项人并无意要灭亡关中,但是在杨文昌有意无意的唆使纵容下,很多时候局面就会变得难以控制。
现在沙陀人的突然对大梁发起进攻,无疑就是受到了党项人的影响,在沙陀人看来,党项人实力不值一提,居然都可以牧马关中,难道沙陀人就不能南下中原?
而江烽也相信大梁这几年来的变化恐怕也早就被沙陀人看在眼中了,甚至也许本来就有沙陀人在里边掺和的影子。
像大肆盗卖军马这种事情发生在任何一个藩阀身上,都足以引发轩然大波,但是大梁那边却是悄无声息,这不能不让人觉得不寒而栗。
沙陀人一动,契丹人南下还会远么?
“子良,三省,我可能没有太多的证据来说服你们相信,但是仅从大梁军队内部的乱象,我们就能略窥一斑了,当然这可能只是部分大梁军如此,但这样大的事情发生在一支军队中,到现在也没有任何声息,本身就是极不正常的,我不认为这样的一支军队还能承担得起抗御外敌的重任,哪怕只是一部分。”江烽斟酌着言辞,“党项人已经南下了,沙陀人正在厉兵秣马跃跃欲试,契丹人难道还会继续袖手旁观么?”
“不,我认为不会了,昔日北面那种小打小闹总体稳定的局面就要过去了,而我们如果不抓紧这有限的时间做好准备,到时候就不是我们能不能从中分一勺羹的问题了,而是我们会不会被卷入进去成为无法挣扎的池鱼的问题了。”江烽语气骤然转为冷硬:“我不会放任这种局面的出现,所以我们必须要提前做好周全准备,重建一支强大的军队就是首要任务,其他一切都可以暂时搁下来!”
……
既然江烽下定了决心,政事厅这边也就无话可说了。
而且江烽的“危言耸听”也的确让陈蔚和杜拓意识到了危机的逼近,要想发展,御敌于国门之外是首要任务,辛辛苦苦发展得再好,被敌人打过来,要么毁于一旦,要么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一点他们也很清楚,所以一点确定了优先方向,政事厅也就义不容辞的要配合了。
和粟特商人的交涉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在海州尚未收复回来的时候,要让粟特商人对淮右(武宁)放贷,就需要谈判技巧了。
好在粟特商人已经和淮右打过一次交道,双方合作还算愉快,加之没有人会怀疑淮右(武宁)不能收回海州,所以谈判进行得也还算顺利。
尤其是淮右(武宁)明确提出要用这笔钱银购买大量战马和牛驴等物资时,这就更符合粟特商人的意愿了,左手出去,右手就能通过售卖战马、牛驴这些牲口收回来,这简直就是粟特商人最希望见到的。
“请郡公大人放心,我们粟特人的信誉比世界上最坚硬的石头更硬,我们有我们的渠道,相信年初的合作已经证明了一切。”
这是敲定协议之后江烽第一次接见粟特商人代表,粟特商人的恭敬和自信让江烽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个时代这群也算是胡人的群体在经商上的确有着无人能及的造诣。
“唔,对此我十分肯定,不过可能诸位已经知晓,河东与大梁已经处于战争状态了。”江烽点点头,提醒道。
这个时候还要打大梁战马的主意,就有些危险了。
“郡公无须担心,我们粟特人的货源渠道遍及北方,不瞒郡公,我们在获知郡公有意购入大批良马时,就已经和吐谷浑人的白首领联系上了,他们愿意向我们出售一批马匹。”
康国英是这批粟特人首领之一,并不惧怕暴露自己的货源渠道,因为他知道淮右(武宁)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精力去打通这样一条相当复杂的渠道。
江烽微微颌首。
粟特人打通了吐谷浑人的渠道很正常,就像波斯胡商也已经打通了北方契丹人和靺鞨人的渠道一样,在巨大的利益刺激下,谁都会为之努力,而同样在巨大的利益刺激下,谁也无法拒绝。
土谷浑人和淮右(武宁)没有太大的牵扯瓜葛,当然不会拒绝售卖,就算是有矛盾,看在利益的份上,也一样。
同样,契丹人虽然已经显露出了要南下的迹象,但是这秋季一来,牧民们都需要宰杀牲口,避免冬季里草料不够牲口掉膘,售卖马匹也是他们的一大收入,最起码现在淮右(武宁)还与契丹人的势力隔着河朔三镇和平卢军,还远谈不上有多么大的敌意,这笔生意同样也不是契丹人能拒绝的。
唯一稍微麻烦的就是运输通道,原来是需要通过河朔三镇和平卢军或者大梁。
不过现在局面已经有了一些变化,那就是朱茂占领了济州,也就是说只要粟特商人能通过河朔,在跨越河水就能将马匹运到济州,从济州南下就能经过郓州进入淮右(武宁)地盘了,无需再经过大梁或者平卢军地盘,消息灵通的粟特商人应该早就把这些情况搞明白了。
“那好,这笔生意我希望能让我们双方建立起更紧密的关系,更坚实的信任。”江烽凌厉的目光在三个粟特商人首领的脸上一掠,“一万二千匹战马,我希望八千匹能够在三个月内送到宿城,剩下四千匹再给你们两个月时间,同样送抵宿城,我们在宿城接货。”
三个粟特商人面面相觑,怎么这位郡公大人朝令夕改啊?不是说好八千匹战马么?怎么一下子就加了五成,而且三个月内都要送到宿城?
加量没问题,粟特人有这个本事吃下这笔生意,送到宿城也没有问题,济州那边正需要支持,能搞定,但是这一万二千匹战马,总价就涨了一半,这怎么算?
“郡公……”曹姓粟特商人忍不住硬着头皮道。
“我知道你们的意思,原来谈的是八千匹嘛,只不过现在提前了一些,要求八千匹三个月内备齐,我相信你们粟特人能做到,是不是?”看到粟特商人点头,“至于另外四千匹,我希望你们先行准备,三个月后你们把这八千匹战马送到的时候,我会让你们看一样东西,届时,你们再决定是否将剩余四千匹战马送给我们淮右。”
送给淮右?!有没有搞错?这位彭城郡公莫不是发烧昏了头?还是想要硬吃强要?
不,如果这位郡公真要这样,也没有必要在尚未落实协议的时候就说这种话,而且他们和这位彭城郡公打过几次交道,知道这位彭城郡公对信义诺言的看重程度甚至比他们粟特商人还要执着。
以寿州窑为例,无论如何也不肯同意废除与波斯胡商所签协议,这反而让这帮粟特商人心里大定,这说明这位彭城郡公是一个有原则的人,而这恰恰是现在许多藩阀最缺乏的东西。
粟特商人打交道的人形形色色,上至王公贵族乃至皇室,下至寻常匹夫百姓,乃至域外野人,但之所以能纵横万里,无往而不至,就是靠的信誉,而他们在接触交道这么多人中,真正能称得上有信誉者屈指可数,许多都是一副强梁嘴脸,哪怕你被迫与其做生意,但是也很难与其做超出生意以外的事务,不过这位新晋的彭城郡公却颠覆了他们的观感。
第九十三章 先进
“郡公的意思是届时淮右会拿出能让我们信服的东西?”安重喜忍不住问道。
康、曹、安这是昭武九姓中三大姓,而且三姓也一直是粟特商人中最显赫的三姓,在粟特商人群体中,也分为一些小群体,但粟特商人这种小群体之分主要是以经营类别而来,同时亦有相互交织。
比如曹姓粟特商人主要是马匹贩卖为主,而康姓粟特商人则是以瓷器、丝绸贩运为主,而安姓族人中则是借贷为主要生意。
康姓粟特商人本来一直希望能够打开淮右(武宁)的瓷窑,但是瓷窑却被波斯胡商垄断,这让他一直引以为憾。
随着北方形势日益紧张,北方的多处窑炉都已经停产,而越地闽地的窑炉大多被大食胡商垄断,他们粟特商人也插不进手,潭岳那边的瓷窑则被本地士绅把持,他们也多番努力,依然没有多少进展,所以最终他们还是把目光回到了淮右,希望寿州窑在扩大规模的情况下,能够适当考虑粟特商人。
曹姓粟特商人的目的已经达到,就是为淮右(武宁)军提供战马和牲畜,康国英这边却没有多少进展,但随着庐州、濠州纳入淮右,庐州濠州的丝织行业也会重新恢复起来,这也是康国英所期待的,而安重喜则更侧重于如何能与不断扩张的淮右(武宁)军达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只要淮右(能够)提供更多的商品货物渠道,他当然不吝于向淮右(武宁)提供更多的钱银贷款,这本来也就是生意。
“呵呵,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吧。”江烽也没有隐瞒的意思,“不过现在说这个为时过早,我说了大家也不会相信,我只是希望诸位按照这个方案来准备,届时江某总要拿出让大家信服的东西来才行。”
“既是如此,那我们就按照郡公的意见去办就是了。”三个粟特商人交换了一下眼神,曹居石略作沉吟便应承下来:“三月之内我们会陆续将八千匹良马送到宿城,到时候请郡公安排人接受就是。”
……
接见终于散了,几名粟特商人回到会馆。
这里也是粟特商人原来在徐州一处落脚处。
三大胡商集团都在各个大城市中设有会馆,以方便生意往来的洽谈和联络。
粟特商人现在已经在淮右(武宁)的寿州、徐州以及庐州都建立有会馆,无论是从事什么生意,只要是粟特商人,都能够在这里得到最快的消息传递和生意支持,货物的运输、存储,资金的借贷,甚至包括与地方官府的疏通联系,商人之间的纠纷调解仲裁,都会选择这里。
“看这位郡公大人似乎胸有成竹,莫非这位郡公大人还真有什么秘而未宣的新东西拿出来?”
康国英一直在念念不忘寿州窑,虽然绸缎也是他们康姓的一大生意,但是这年头瓷器运到西北利润太高,所以没有人愿意放弃。
“彭城郡公目下掌握了淮北兖郓诸州,但淮北兖郓诸州与我们来说,反倒不是最重要的,盖因其所产物事,一是盐,二是铁,盐,各地皆产,若无战乱,便是各自分利,我们纵然接手,利益也亦不会涨多少,而且还容易和各地盐商发生冲突,所以我们宁肯接受彭城郡公的盐税这一抵押,毕竟无论是谁来做盐生意,税是始终跑不掉的。”
“但单以盐税作抵,如果用来抵押如此大数量的钱银,风险太大啊。”安重喜不无忧虑的道。
虽然他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是内心深处还是有些担心,虽然彭城郡公很重信誉,但是当期自身难保甚至不存在的时候,这个信誉再好,也不可能弥补损失。
“徐州除了盐,就只有铁了。”康国英继续道:“可徐州虽然是几大冶铁中心,但是论规模其不如南阳,所产铁的质量和产量都比南阳更逊一筹,加之淮北兖郓本地所需铁甚多,所以要想在这上边赚钱,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吧。”
“是啊,淮南之地所产其实更为丰足,瓷器,丝绸,茶叶、药材,这两年还有粮食,皆为北方所急需的物事,只可惜彭城郡公只拿下了庐濠二州,就算是加上寿州、浍州,那也不过就是在粮食上有了底气,可是现在虽然粮食价格高涨,但一旦北方收成转好,粮价就会暴跌,其价格平稳远不及其他几样,瓷器却被那帮波斯人垄断,丝绸和茶叶却主要在越地以及沿江的宣州等地,彭城郡公的势力还没有延伸到那边。”
“那还有什么?”安重喜沉吟着,他们对这位彭城郡公的性子还是有些了解的,绝对不会无的放矢,而且这么提前说出来,也不像是要坑己方一把,否则完全必要这样做,“丝绸和茶叶不是那么一蹴而就的事情,药材也如此,盐铁也差不了多少,都非一夜之间就能暴增。”
“我说咱们也别想那么多了,彭城郡公现在上升势头正猛,以我之见,那平卢怕是迟早要落入郡公手中。”曹居石抚摸着下颌,“而且现在黄蚁贼和江南那边打得正激烈,弄不好就会是两败俱伤之局,没准儿郡公还会在江南那边有所收获……”
康国英和安重喜都是精神一振,“莫不是郡公暗示的就是江南?郡公能拿下楚扬二州?”
也难怪这二人这般急切,若是江烽能拿下楚扬二州,这点钱银借贷就真的不算什么了,就是再加上一倍两倍,他们也敢放!
楚扬二州的富庶程度不是徐州兖州这些地方能比的,无论是人口,还是百姓富裕程度,亦或是出产,都是数倍与兖州和徐州在名份上相若的州郡。
楚州亦是淮盐出产大州,不比海州差多少,海州和楚州所产盐基本上垄断了整个江南、淮北、淮南、兖郓、平卢甚至潭岳都是用这两州的盐。
扬州就更不用说了,地处要冲,江水和运河使得这里成为江南第一大埠,而且扬州又是鱼米之乡,粮食、丝绸、水产品产量极大,使得这里成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甚至比寿州更胜一筹。
更为重要的是这里还是整个江水下游最重要的造船业中心,其造船量和造船规模比寿州胜出一筹不止,就算是当年寿州水军也经常向扬州订购定制军船。
一直到江烽接掌寿州后才开始大力发展寿州的造船业,尤其是制造适合淮水一线规模中等的船只。
曹居石有些犹豫,好半晌才摇摇头:“也不像啊,郡公此时大量购买战马,明显是要加强他的骑兵建设,目标要指也应该指向平卢和河朔才对,江南之地征战当以舟楫为主,虽说寿州造船业发展很快,但是其水军规模并未扩大多少,要征伐楚扬润常四州以及越地,恐怕还力有未逮吧?”
曹居石的话让康国英和安重喜都有些遗憾。
从这个角度来说,的确不像,而且淮右(武宁)明显是在大规模增强淮北兖郓这边的军力,不像是要在南方打仗,黄蚁贼和李吴尚未打出分晓来,论理淮右(武宁)也不会选择这个时机介入才对,坐山观虎斗才是正理。
“算了,这位郡公大人行事也不是我们能判断的,他这么说自有其道理,我们还是按照我们的路走,寿州窑这边还需要再想办法,眼下寿州黄瓷在西北和契丹人那边都大受欢迎,价格很高,若是能促成淮右这边产量上增加,我们亦有机会能争取一些份额,对我们拓展门路极有帮助……”
……
对江烽来说,他倒真不是故弄玄虚。
徐州地位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除了地处要冲,位置重要外,最重要的就是其冶铁业,但现在看来这个时代的冶铁业规模甚小,其产能根本无法满足现在民间需求,更不用说军用了。
也难怪现在铁价如此昂贵,乡间甚至是几户人方能有一口铁锅,一把菜刀,而铁铧犁、砍柴刀、斧子这些东西几家人合用更是常见事儿,能够佩剑佩刀者都必定是士绅大户子弟方能有这个财力,民间做强盗都只能是木棒、竹矛。
军用才是这个时代用铁的大户,马蹄铁、马铠、甲胄中的护心镜、头盔乃至高档级别的明光铠、山叶甲都是用铁大户,武器中刀、枪、剑、戟这一类不说了,箭簇才是消耗大户,所以北方蛮胡对铁的需求也就是集中这些方面。
可以说每一次战争准备都伴随着铁价的暴涨,这也是时酆之所以牢牢把持住徐州而南阳刘氏能立足南阳的一个重要因素。
江烽现在就是要在最短时间内将徐州的冶铁业规模大幅度扩大,同时要在铁的出产效率和产能、质量上都要有一个飞跃式的发展。
在他看来,这并非不可能之事。
自己对传统冶铁业中煤炭炼焦,焦炭炼铁的基本原理是知晓的,冶铁炉的大概形状和原理也大略知晓,唯一欠缺的就是具体的设计操作,而在这一点上,道藏所和材官所现在已经有相当的人力储备了。
第九十四章 技术
事实上从开始准备进军徐州时,江烽就已经在考虑一些问题了。
以战养战是目前淮右唯一能做的事情,淮右不比大梁,也不比李吴,甚至还比不上蔡州,人才储备底蕴,物资储备底蕴,钱银储备底蕴,都远远不足,而打仗其实就是打这些的消耗。
如果说人才的吸纳淮右可以靠胜利来取得,招募延揽纳降能够解决相当大一部分,至少在庐濠、淮北、兖郓沂之战上做得很成功,但物资和钱银上就不行了。
兖郓沂三州不用说,如果有物资钱银储备,朱茂也不会自动离开北上济州,泰宁军的战斗力不弱,如果有足够的物资钱银,淮北也未必是对手。
现在兖郓沂只能靠淮南粮食来接济,否则就会变成一个近乎于无人区的状态,江烽不能容许这种现象发生,那就只能靠吃原来积累那点儿粮食老本。
淮北看起来稍微好一些,但若是几年前肯定不错,但是这几年被蚁贼折腾荼毒得够呛,颍亳二州被蔡州袁氏夺去,海州又还被平卢占据,剩下徐州和泗州,只能说差强人意,但几年大旱,民间已经不敷支出,还得要淮南运来粮食接济,否则还得引发一大波灾民南逃的潮流。
唯一好一些也就是庐濠二州,庐濠二州都是淮南平原之地,起码粮食富足,而且也未遭蚁贼蹂躏,未经战火拿下庐濠二州也算是淮右最大的收获。
但是光靠庐濠二州的收获就要来支撑起整个淮北、兖郓沂,显然不够,尤其是在江烽还要面对北方越来越紧迫的危机形势时,所以他不得不早日谋局,另寻他途。
传统的募集方式已经难以弥补巨大的缺口了,唯一能给江烽以支持的就是徐州丰富的煤铁资源了。
本身徐州就是几大冶铁中心之一,已经有相当的条件,唯一制约徐州进一步突破窠臼的当然就是铁的产能和质量的提升。
无论是军事需求还是民间需求,对铁的需求量都是极其巨大的,同样,质量上的差距也会使得同等重量的铁价格相差巨大,这就是江烽瞄准的目标。
徐州的利国早就是铁矿富集地,开采容易,徐州的煤炭资源一样富足,同时古汴河自西而来,在这里与泗水汇合,水运方便,所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怎么样?”江烽看着黑瘦了一大圈但是精神却很健旺的罗真,有些心痛的道:“博山,你也得注意一点儿自己的身体,有事情大家一起做,道藏所和材官所那么多人,不必要事必躬亲。”
“嗨,我喜欢干这个。”罗真翻着白眼,不无感慨的道:“也不知道二郎你怎地就有七巧玲珑心还是咋地,怎么就能琢磨出这么多道道儿来?平素我也从未见过你在这方面有啥研究啊?”
江烽打了个哈哈,“天纵奇才这个词儿没听说过么?有时候有些人天生就是来为你们这些凡夫俗子指点明灯的,怎么样,是不是觉得一语点醒梦中人?”
罗真老老实实点点头,“的确,你说的用采取密封炼制的方式来把石炭炼化,嗯,叫啥,精炭,的确效果不一般,炼制铁水,不但温度高,出水速度快,更为关键的是铁的质量特别好,几乎可以直接使用了,再不用百炼锤打,称得上是好钢了,道藏所那些人还在试验火术,他们准备加强火性术法,然后将精炭与一些辅助材料结合来煅烧,据说火焰温度会更高,练出来的铁水质量更好。”
江烽摩挲着下颌,“那锐金堂的人考虑过将一些其他矿石加入进去进行煅烧冶炼了么?我记得我和他们提起过。”
“他们试验过了,有一些好像效果不错,有些没反应,他们说这可能需要一个长期的实验过程,还有加入多少,什么时候加入,都有讲究,很复杂很麻烦的。”罗真摇摇头,似乎也是有些烦恼,“还有这个冶炼炉的问题,你只给我说了一个大概的原理,具体怎么设计出来,还要琢磨一阵去了,不过有了方向,我觉得应该会有突破,反正有现成的夫子,不缺人,就是多试验几次罢了。”
“不急,掺入其他矿石混烧的问题可以慢慢来,本来也就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过冶炼炉的问题你们要抓紧,三个月后我就要见到成果,我有大用。”
江烽不得不承认文科狗在这方面就是短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