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烽皇-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在固始现在需要投入城防建设人力需求不少,疏浚拓宽加深护城河,城墙的外移扩建,甚至驿道的整修,都需要大量人力,但是怎么把这些人组织起来,避免因为组织不当引发治安混乱也成了当务之急。
固始缺乏这方面的内政型管理人才,而陈氏却因为检地之策与江烽有了嫌隙,族中子弟也有意要难为江烽,所以不肯派人来协助管理,这让江烽不得不安排军伍士卒来强行管押,只是效果却不佳,每日里都会有几番械斗,弄得乱成一团。
“二郎,我已经给在大梁的几位朋友去了信函,相信很快就有回音了,如果不是我这边的确无法走开的话,我更愿意去一趟大梁,我相信我亲自的现身说法效果会更好。”
这一段时间里崔尚瘦了不少,但是精神状态却极好,的确大权在握的滋味就是最好的滋补剂,比任何灵丹妙药都更有效,哪怕每天只有两三个时辰的睡觉时间,但是崔尚已然甘之若饴。
“哦,相信我们固始军击退蔡州军的消息已经在汴梁传得沸沸扬扬了,现在大梁和蔡州之间的战事正烈,如果我们向大梁提出一些额外要求,不算过分吧?”江烽好整以暇的笑着问道:“李鹤大人的话相信在崇政院里会更受认可了,不是么?”
崔尚忍不住摇头,难怪三郎都在说这位军指挥使大人有着天生一颗商人心,随时随地的都在计算着利益得失,虽然固始现在的的确很需要支持,但是这样不遗余力的向大梁索要援助,也很容易惹人反感的。
见崔尚有些不以为然,江烽也能理解,这个时代的士人们还是比较讲求礼仪和自尊的,像自己这种要把一切都通过利益的计算体现出来,的确有点儿让人不是滋味,尤其是大梁好歹也算是崔尚的故园。
“白陵,日后固始的难处你会越来越有体会的,就这么两县之地,士绅们还在和我较劲儿呢,陈家和谭家都已经屡次三番向我表达了对检地之策的反对之意,连陈蔚的态度又有些变化,这么大一个摊子,靠什么要维持?”江烽语气里多了几分沉郁,“军心士气通过打胜仗只能维系一时,将士们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到好处,没有好处,谁会愿意拿自己的命去拼?”
崔尚没有说话,他能感受到眼下江烽所承受的压力。
从寿州那边传回来的消息,盛唐和霍山两县几乎变成了白地,士绅大族基本被蚁贼一扫而空,而城里乡间所有粮食被蚁贼卷走,寻常百姓要想过这个冬天不被饿死冻死,就只能跟着蚁贼走。
蚁贼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制造流民,裹挟流民如蝗虫一般四处游荡,毁掉所有一切,让世家大族再无立足之基,当你连役使的庄客佃农都没有了时,你还怎么称其为世家大族?这就是蚁贼最大的威力,也是他们的目的。
现在固始已经越来越感觉到了巨大压力。
从盛唐西进而来,从颍州渡淮而来的流民数量越来越大,最开始固始军这边还颇有些高兴,觉得正好是固始军募兵充实的好机会,但是现在无论是谁都已经觉察到了,现在募兵根本不是问题,哪怕你再多募几千上万人都不是问题。
数万流民蜂拥而来,需要解决的是这些人的过冬生存问题。
对于江烽来说,这数万流民其实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
利是募兵有了充足的兵源,而且这些流民大多来自颍州、寿州,也是物设安插细作斥候的好时机,盛唐、霍山成了白地,这些流民过了这个冬季就可以驱使赶往盛唐、霍山,正好成为日后役使的绝佳对象。
弊也同样明显,数万饥民,这个冬季怎么过?虽然从大梁、南阳以及黄州捞到一些钱银粮食,但是要供如此多的饥民来过冬,显然是难以为继的,尤其是这些流民数量还会随着蚁贼冬季在颍亳寿三州的肆虐继续增长的情况下,粮食就成了最大问题。
现在能够给固始提供粮食支持的,除了固始和殷城士绅能够提供少量外,就只有大梁、南阳以及鄂黄,但从大梁运粮耗时长,途中消耗大,鄂黄方面因为南阳入侵安州,只怕现在也没有太多心思来管固始了。
唯一可以救援的最佳对象就是南阳了,只是前次已经在南阳那里索要到一批钱粮,现在又要张口,尤其是南阳和蔡州现在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下,就很难说了。
第十章 屯军
“二郎,我觉得可以和陈家、黄家、谭家都再谈一谈。”崔尚似乎也酝酿了很久,才开口。
“谈一谈?你觉得他们会改变态度么?”江烽淡然,双手背负在背后,看着城墙下几名士卒正在抽打着几个不太老实的流民,每天这种事情都在上演。
“彻底改变不可能,但是我觉得可以缓和,如果我们能够把盛唐、霍山之土分配之议透露一些,我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他们的敌视情绪,也有利于推动检地之策。”崔尚叹了一口气,这里边问题很多,二郎还是把问题想的太简单了一些。
“今冬不好过,纵然能再在大梁、南阳求得一些粮食,但是明年这些流民要驱往盛唐和霍山的话,也有很多问题,他们的种子和畜力哪里来?而且他们要熬到夏收才能收获,这期间口粮哪里来?还有,现在盛唐和霍山基本上被洗劫一空,烧成一片白地,起码遮风挡雨的草房要建起来,现在这些流民一无所有,如果没有这些士绅大族们的支持,这些事情光靠官府是做不好的,效果也会差很多。”
江烽默然。
他知道崔尚所说的在理,他想把流民驱使到去现在已经化为白地的盛唐和霍山去充实,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过于理想化。
这件事情单靠官府这点人手,做不下来,这需要大量熟悉且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和经验的人来牵头引导,而且也还需要大量物资作保障,可以说离了这些世家大族,做不好,这一点自己太理想化了。
只是要让自己在检地上让步,又是江烽所不愿意的,现在这个僵局,谁先提出来,谁就落了下风。
当然,崔尚提出来的让陈、谭这些大族以固始、殷城这边的熟地去换盛唐、霍山那边土地,也是一个办法,当然这需要自己在条件上做一些让步。
“白陵,我知道你的意思,还得要等等,我们不能这样轻易让步,否则日后我们会更被动。”江烽眉宇中多了几分桀骜,语气也渐渐变得坚决起来。
“不能太将就他们了,我想许家和鞠家也许该来找我们了,到那时候我想陈家、谭家会着忙的,那个时候我们再来给他们这样一个台阶,他们会更好接受,某些条件上也会更合适。”
崔尚思索了一下,觉得江烽的意见更稳妥。
这关系到日后浍州设立后的主导权,崔尚当然也不愿意被陈、谭这些地方士绅夺走主导权,利用许、鞠这些外来户打压陈、谭这些本土士绅,以毒攻毒,这样可以求得平衡。
“那二郎不妨早一些把大梁和南阳的粮食问题敲定下来,这样也可以让陈谭几家底气更薄,等到许氏和鞠家的族人过来,我想他们就会愿意妥协了。”崔尚又想了一下,“另外也可以适当制造一些事端,比如士卒们酒后闹事,要求没收士绅们田土分给他们……”
江烽笑了起来,文人就是文人,只要肯用手段,那绝对胜过寻常武人。
正待夸奖崔尚几句,却见张万山引着脸色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杨堪过来了,赶紧上前几步:“七郎,你怎么上墙来了?不是说好再休息几天么?有张越在,你还放不下心?”
“我躺在床上也不安心啊。”杨堪忍不住摇头,“睡了这么久,骨头都发痒了,再不起来,我自己都觉得快废了,二郎,你和白陵都在这里,我有一个建议。”
“哦?七郎请说。”江烽对杨堪的意见还是很重视的,只是这段时间杨堪身体尚未完全恢复,他也就没好去打扰对方。
“我看着南北城门外流民数量日渐增多,现在估计都有五六万了,加上城内还有数千上万,光是整修护城河和城墙也不需要这么多人,而且他们今年冬天在这里啥也不做我们固始也要管他们不饿死,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再组建两军?”
再组建两军?!杨堪一句话把江烽和崔尚都吓了一大跳,就现在六七千军力都已经吃不消了,再组建两军,这不是要过万人,见过就这么两县之地居然也有过万兵力,你撑得住么?
看出了江烽和崔尚的担心,杨堪摇头:“我的意思是在固始和殷城各组建一个屯军,就地兵屯,左右你也是打算要检地收回一批土地给军中将士,不如就以此法,让这些屯军先把这些土地种着,顺带也让屯军在农闲时先把基本训练搞起来,等到成立新军的条件一成熟,立马就可以充实入进去,也比到军中再来学习适应强得多,一旦打起仗来,损失也会轻许多。”
杨堪的这个建议让江烽和崔尚都是眼睛一亮。
这个建议非常有实用意义和价值。
这种有点类似于三国曹魏时期的屯田方式,当然在规模上就要小许多,而且是以屯垦熟田的方式,在劳动强度上没有那么大,可以有更多精力专注于训练,同时又能兼顾守护本该分给将士们的田土。
这样也可以激发这些新屯兵们的训练激情,因为这些土地是属于将士们的,日后只要他们表现得好,一样可以获得此种待遇。
江烽和崔尚相顾而笑,显然都心动了,只不过和陈、谭这些大族的交涉却要加快了,耽搁不得了。
“七郎这个建议我看可行,建两个屯军,五千人而已,他们在这城外呆着也要消耗粮食,还不如弄去屯田训练,殷城那个军正好可以充实防守,而且那边南部生地也相对较多,亦可垦荒。”崔尚意动,支持道。
这数万流民放在这固始城外已经给固始各方面都带来了极大压力,若是能从这流民中招募一个屯军,加上其家人亲属,估计也应该在万人上下了,迁往殷城,可以极大的减轻固始这边压力,同时充实殷城南部地区用于垦荒。
殷城县相对人少,南部紧邻大别山区,虽说生地多,山地多,但是总的来说治安良好,而且南部也是黄州的大别山三关,安全无虞,只要能保证他们这个过冬到明年夏收间的粮食、种子、畜力已经必要的开销,这帮人就可以在殷城南部立足,也算是充实固始这边的基本盘了。
江烽也为之意动,随着来自东面和北面的流民数量越来越多,固始已经有些吃不消了,不仅仅是粮食,各种问题都冒了出来。
尤其是来自颍州和寿州各县的流民为了争抢粥饭而发生的斗殴事件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巡检这边管也管不过来,若是能迁走一批,也能减轻压力。
只是要组建两个屯军,必要的冬衣、皮甲、武器等物资却不能少,又是一笔大开销,固始现在这点儿家当如果不尽早出去化缘,很快就要坐吃山空了。
江烽略加思索,便拍板:“我看可行,既如此,便要尽快启动,只是屯军也是军,一方面要衣甲武器,另一方面也还要抽调部分军官来组织才行,这还要好好商议一下,七郎你既然提了这个建议,第一军里也得拿几个人出来,再充实一批老卒来带一带。”
杨堪倒没有推辞,“二郎,李桐已经带人回了大梁,我估计最多两个月之内他就能带一帮人回来,这个时候第一军可以抽一部分人军官来组建这两个屯军,但是李桐带的那些人回来之后,要优先补充第一军。”
在确定了组建两个步军和牙军、骑军之后,江烽就把专门没有安排职务的李桐带人安排回大梁,再度进行大规模的招募。
招募的主攻方向仍然是原广胜军和龙虎军裁撤军官老卒,盖因这两军都是涉及到大梁王位之争的牺牲品,广胜军是参与到了大梁目前夺嫡之争,而龙虎军则是牵扯到现任梁王朱允当时的夺位之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都属于被打倒不再可能翻身的一批人,能够未追究已经很不错了,到固始却算是踏入另一个天地,尤其是在现在固始军击退了蔡州军之后,声誉鹊起,原本看不上固始军的这些人如果再得知可能设立浍州的消息,相信可以吸引到不少人才来固始。
这也是常昆给他的建议,既可以为大梁消除一些潜在的隐患,也能避免被大梁干涉,毕竟这些人到固始去卖命,也算是脱离了大梁,至于固始军现在的情形,也还不值得大梁担心什么。
李桐是李谠一族族人,李谠、李思安、李唐宾、李罕之是大梁军中赫赫有名的“四李”,虽然这“四李”皆非同一家族,但是“四李”在大梁军中都各有势力,其中李谠一族势力最大,而李桐则是李谠一族的庶出子弟。
庶出子弟也是李氏一族子弟,其家族影响力巨大,加之李桐自小敏而好学,颇有武学天赋,自小就加入了广胜军,只不过运气不佳遇上广胜军卷入夺嫡之事中,才被投闲置散,现在得江烽委以重任回去招募,自是欢喜不已。
第十一章 招募,游说
在江烽和杨堪谈及李桐时,李桐已经回到了汴梁,正在全力游说邀约昔日朋友与自己一道去固始。
与李桐一道回来的还有七人,皆是经历了与蔡州军血腥一战的大梁子弟,其中原广胜军出身的三人,龙虎军出身的两人,还有二人一是汴梁城中的游侠儿浪荡子,还有一人是汴梁城中军户子弟但却未入过军。
可以说回来这个群体囊括了整个大梁去固始这个大群体中的各个小群体,广胜军、龙虎军出身的军官老卒,游侠儿和军门子弟。
他们虽然都是来自大梁,但是却各有自己的门道和渊源,像广胜军中子弟多以汴梁周边的汴州(汴梁)、郑州两地为主,而龙虎军则是许州和滑州籍为主,那么他们要去招募邀约的袍泽同僚和旧友也会以地籍显现出来。
同样对游侠儿和军门子弟来说,游侠儿会以汴梁城内为主,但是却也会以门派家传有很大渊源,比如白马寺一脉肯定居多,也夹杂其他,但大相国寺的就不会有,而军门子弟则多是居于汴梁城中却在军中被边缘化或者混得比较差的小家族子弟为主。
“浍州?有这个地方么?四郎,你不用再吹嘘你们击退了蔡州军,你所说的汝阳八柱某也听说过,不过是一些乳臭未干的家伙,被蔡州那边吹得神乎其神罢了,有没有进入天境谁知道?”庆丰楼上,一名瘦削汉子不以为然的哂笑道:“如果不是大梁出兵,只怕固始军早就被蔡州军给灭了,你怕要么就血染沙场,要么就灰溜溜夹着尾巴回来了吧?”
“子廷,你若不信,我也无法。”李桐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朋友圈中质疑固始军对蔡州军一战了,他也是既气恼,又无奈。
这些家伙,除了对汝阳八柱的轻视,就是不相信袁氏三驹都参与了对固始军的围攻,更认为参加围攻的一万三千蔡州军数量是夸大其词,认为顶多就是七八千人,蔡州军不可能在大梁进攻蔡州在即的时候还敢于这么大动干戈的去南征固始这种旮旯地方。
还有对浍州的勾画也是引来这些人的嘲笑,认为根本就没有浍州这个地方,一个旮旯县怎么可能升格设州?
“子廷,浍州这个地方还是有的,不过被裁撤都有一百多年了吧?这个时候四郎说要重设浍州,依据在哪里?设州是想设就设的么?还是只管一个固始县?”另外一名身形更加粗壮的圆脸汉子倒是替李桐打了一个圆场,不过听得出来,内心还是根本就不信。
李桐吸了一口气,也不想再多废话,“会不会设浍州,不是我说了算,也不是你们说了算,相信很快就会有消息出来,你们不是消息灵通么?浍州会由梁王殿下上奏长安请设,所辖县份除了固始之外,还有殷城和盛唐、霍山两县,此事绝无虚假,我也用不着来骗你等,多年交情,若是谎话一戳就穿,我这么说又有何意义?”
见李桐说得这般肯定,席间一干人倒是有些将信将疑,那瘦削汉子看了一眼圆脸汉子,皱起眉头:“四郎,就算是要设立那浍州又如何?现在大梁和蔡州鏖战正酣,我听闻我叔父说崇政院可能要求重设龙虎军,到时候也许我们可以……”
“哼,重设龙虎军这种风声吹了这么多年,什么时候当过真?几年前诸藩围攻咱们大梁,也没见梁王殿下同意重设龙虎军,现在又传这风声,不是哄鬼么?打死我也不信!”没等李桐反驳,坐在李桐对面的白衫年轻男子已经不屑一顾的反驳:“我伯父说了,只要梁王殿下还在,龙虎军重设就是休想!哪怕广胜军重设,龙虎军都别想!”
“就算是重设了龙虎军也和你我无关,这崇政院下边无数闲得没事儿干的将军们多了去,都在伸长脖子等待着安排呢?为了天威军的一个军指挥使职位,官司都打到梁王殿下面前了,你觉得这些好事情还能轮到我们身上?”
有一个黑袍高髻的男子不以为然的插话,“与其指望那些不切实际的,还不如和四郎去固始搏一把呢。”
“呵呵,老八,你真要去?小郭才去几天就阵亡了,你就不怕你家里那几个妻妾变成未亡人?”另外一个显然和他有些不对路的胖子讥笑道。
“张二,你嘴下积德,小郭去了,但那也是光明正大在战场上战死的,技不如人,也没啥话说,总比你们窝在汴梁城里不敢出门好!有本事你去和袁无敌一战,日后我李桐见了你自动退避三舍!”
李桐怒了,面色一寒,直视对方吼道,其他人也都是怒斥纷纷。
胖子话一出口才知道犯了众怒,赶紧起身,抽了自己两个嘴巴子:“四郎,诸位哥哥,我嘴臭,有口无心,掌嘴!还请宽恕辄个。”
一干人也都知道这胖子就是嘴巴臭,其实本心并不坏,也都只是骂了他两句,便也作罢,倒是其中一人有些感慨:“某和小郭方才一别不到两月,未曾想就再无相见之时,这小郭走了,固始军和那姓江的怎么说?”
这一句话出来,立即引起了众人的共鸣,郭泰都是大家熟识之人,这一去短短一两个月间,就战死沙场,固始军如何来对待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事情。
李桐也是一阵默然,郭泰战死让无数大梁去固始的子弟们黯然神伤,好在江烽还是给出让人满意的答案,这才让大家释怀。
“恐怕你们想不到,小郭虽然在固始军对蔡州第一战就战死,军指挥使大人极为痛惜,提出了要在固始设立英烈祠,专门用于祭奠为保卫固始牺牲的将士。”
李桐也知道这恐怕不是大家最关心的,但对他来说,他觉得这却是最值得看重的,这说明江烽是把这件事情放在了心上的,他很感动。
“另外,固始军亦有规制,对小郭这种临阵战死者,有特别勋田奖给,将由小郭嫡子继承,只要固始军尚存,便永无改变。”
李桐这一番话出口,倒是立即引起了一片惊呼。
勋田?!
在座众人中亦有不少是将门子弟,诸如“四李”、“二张”、葛、庞、王、杨、刘、牛、氏、谢等族子弟,他们祖辈在跟随老梁王朱温一道打天下时,也都获得过勋田。
但是自打大梁立国之后,勋田授受控制极严,哪怕是大梁这数十年来与大晋、泰宁军、感化军多番战争,无数人立下汗马功劳,但几乎都难以获得勋田授受。
哪怕封侯授爵,赐以庄园田地,但那也都是私田,该交的租税也是半分不能少,唯有这勋田,半分不交,世代永传。
眼下大梁境内几无勋田转让,勋田几乎成了一个家族是不是底蕴深厚的基本特征。
若是一个家族没有十亩八亩传家,那你这个家族便难以称得上是世家望族,在大梁是如此,在关中、大晋、吴国、越国、南阳等地亦是如此。
当然勋田在各地也有差别,越是势力大且正统性更强的藩阀,其勋田价格便越高,像各地勋田中,尤以关中和汴洛勋田最为值价,市面上根本没有流通。
其次便是大晋、南阳、吴国、越国、岐国,盖因这几地藩阀势力稳固,鄂黄、潭岳、襄阳、江陵、两川等地再次之。
而像河朔三镇、定难军、朔方军这些地界上勋田最次,盖因这几地政权变动频繁,新上任的主将毫无例外都是通过政变上台,自然要推翻前任确定的制度,所以勋田制也难以推进,但即便是这样勋田的价格也要比当地私田贵上无数倍。
“江某人不过是一军指挥使,他居然敢行奖给勋田之策,地方士绅难道也能接受?田从何处来?如何立制?”立马就有人质疑。
“江某不过执掌区区一县之地,也敢授予勋田,简直可笑,这是违制!”
“荒唐!纵然授予勋田,只怕也是过眼云烟,一旦被淮北或者蔡州所灭,一切皆空!”
一干人都在猛喷不已,李桐却含笑不语。
他感觉得出来,无论这些家伙怎么愤怒和不屑,都掩饰不住内心的极度嫉妒和不平衡。
勋田啊,这是勋田啊!
大梁已经有数十年未行勋田之制了,这些将门家族这么多年来为大梁打生打死,可以说每个家族在与大晋、感化军和、泰宁军的战事中死伤者都不下十人,却从未获得过勋田。
这郭泰虽说填上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