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旧书大亨-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的本来就是前代仿制的赝品,看上去古色古香,很有年代感。”周教授拿“汉代青铜镜”举了个例子,“这个青铜镜是明代仿制的,藏友们很容易看漏。”
“还有些‘老东西’年代久,价值却不高。”省博物馆技术部专家陈教授接过话头,“比如说你拿来的这个老熨斗,以前是达官贵人烫衣服用的,不知道的人以为东西老就值钱,实际上市场价大概也就几百元。”
“专家派”四人一唱一和,陆续将持宝人的宝贝给鉴定开来,有理有据,说的层次分明,很清晰明了。让人不得不信服,继而大叹:“专家毕竟是专家,有一套。”
可是对于“民间派”的高和尚等人来说,尼玛,太虚伪,太假了这些都它妈是“台词”,太“书面化”了,搞不好是从网上抄来的。
可是不管人家做不做假,毕竟是下过功夫的,连每一样宝物的出处,细微处,都能说得一清二楚,这点能力也说明了人家绝非徒有虚表,都是有真本事的人。
至少在林逸看来,周陈郑王四位专家就蛮厉害的,这一串的鉴定,也让他长了不少知识。
可是对于高和尚,吴大胡子还有鬼脸李来说,这活动就过的太憋屈,整个过程他们几乎插不上话,人家“专家派”几乎一言九鼎,他们这些野路子的“民间派”根本就无人问津,也没人主动征求他们意见,完全就是“摆设”。
所以说,参加这样的节目,心态很重要。
像林逸那种抱着学习的心态来做,就显得十分享受。
像高和尚那帮抱着出风头的心态来做,就显得十分憋屈。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鉴宝活动出现了第一个小高潮,来自安阳市的藏友张先生带来的三件藏品,均被专家判定为真品,引来众人的赞叹。张先生对自己的眼光很满意,“三样分别是元代的玉牌,明代的玉制印章和民国24K金的西洋表。”
……
相比鉴宝现场的庄严肃穆,充满学术性质,在后台持宝区域,等候着鉴宝的人群却是热热闹闹。只见一大帮老百姓们各自抱着自己的“宝贝疙瘩”,喜气洋洋,又心怀忐忑。
实际上,自从这场活动开始,就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老百姓们纷纷携“宝”而来,早早的领取号牌,充满期待地排队等候。仔细一看,这些持宝人手中所拿物品,外观极为普通,报纸包裹的字画卷,毛毯包裹的器皿,甚至有用布袋装来的大件……个个深藏不露,唯有从携宝者紧张期待的神情中,透出鉴宝开始前特别的气场。
说起自己手中的“宝贝”,每位藏家都是自信满满,有长辈家传的、有朋友交换的、有市场上购买的……每件“宝贝”都有自己背后的故事,而对于这些“宝贝”的真实“身份”都有待现场的文物鉴定专家们一一揭开。
按照节目编导苏雪的安排,电视台的记者在幕后现场对这些人做了一些初步采访。
首先采访了一位来自三门峡的王先生,王先生是一位资深藏友。昨天早上8点,他带了几位朋友,早早地等在了持宝大厅里。
王先生小心翼翼地捧着两个袋子,“这里面装着十几年来我淘换来的宝贝,花销可不少,几百万元呢。”
他带来的几件藏品里,让他最得意的,是一只雕刻精美的玉器和一只据说是战国时期的方鼎。
对这两件藏品,王先生显得颇为珍视,拒绝了旁边藏友想要一睹风采的要求,“这个还是留给专家评鉴,就不露宝了。”
“老早听说,今天来现场的是省内的专家,正好可以替我的收藏把把关。”王先生有些跃跃欲试。
像王先生这样积极的藏友,现场还有不少,那名采访记者就又采访了另外一位。
这位藏友陈先生经营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他带来的一大一小两件马家窑彩陶,吸引了记者眼光。
陈先生自己介绍说:“听人家说,如果这是件真品,距今就差不多有4000多年,还是比较少见的。不过,如果彩陶表面有狩猎纹,价值就不可估量了。”
陈先生继续介绍,这些彩陶一共15个,是他用5万元收来的,“前些日子在上海,有人出5万元要问我收购这两个,我没有卖,这次来现场看看,请专家帮我掌掌眼。”
而另一位藏友则是依据自己平日自学的知识购买了不少瓷器,想借助这次机会帮助自己做个判断,“如果是货真价实的,那我可是真捡漏了,如果不是,就当交了学费,自己的水平还需要提高,能和这些专家面对面交流请教,也是非常不错的。”
如果有细心的观众就会发现在,在这一轮记者现场采访中,那些持宝人几乎都口口声声要省里来的“专家”鉴定自己手中的宝物,几乎没有人提到那些“民间高手”。
而当记者有些疑惑地询问一名持宝人,“为什么不可以把你的宝物交给四位来自民间的鉴宝大师鉴定呢?”
那位看起来很是憨厚的持宝人,直言不讳道:“民间来的还不都是老百姓,他们懂个求啊,还是让专家鉴定保险些!俺说这些你们可别录啊……”
“掐掉,赶快掐掉!”记者慌忙打招呼。
可惜,由于是直播,这句“民间高手懂个求”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
一时间,成为人们的笑谈。(未完待续。)
第二百无十六章。邪门
鉴宝台上
“你这个桌子是个新作后再做旧的。”周教授仔细查看了一位持宝人拿来的一件“古老明式家具”后,做出了判断。
面对持宝人的疑问,周教授指着桌子的其中一条腿足底部,进一步做了解释,“仔细看这桌子的四条腿,这个桌腿有明显的砂痕,一件明代的家具距今五百多年,使用中肯定有磨损,像这种制作中留下的痕迹,是不可能出现的,仅此一条就足以判断是新作后再故意做旧的。再看其他三条腿就更明显了,完全是用硫酸烧出来后形成的。”
而这位持宝人还心有不甘的询问这张桌子的材料是不是海南黄花梨时,周教授笑了,“这和海南黄花梨完全是两回事,这桌子用的材料很差,也就是缅甸的花梨木。”
就在这时
“慢着,我可不这么认为。”发言却的却是“民间派”代表高和尚。
“哦,这位来自民间的高大师有何见解?”周教授颇具玩味地看着了一眼暴起来的高和尚,语气中将“民间”和“大师”两个词儿说的特别重。
高和尚哪里知道此刻在后台他们已经成了全国人民的笑柄,一句“他们懂个求”,让他们坐实了“打酱油”的人肉展板。
高和尚站起来就有些后悔,他实在是因为看不惯这帮专家教授特意“装逼”的模样,这才义愤填膺不顾后果地站起来,现在真的站起来了,反而不知道该说什么。
不过他毕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物,眼珠子骨碌一转,就说道:“我觉得你分析的可能不对,至于哪里不对,哈哈,这点就不用我这个高人给你解释了,毕竟我不是专门玩木制漆器的,还是让李老师来为你解答。”高和尚说完这些,就以一种高人姿态,指了指身边的好兄弟鬼脸李,然后慢悠悠地一屁股坐下。不管怎么说,这也算是发话露脸了。“阿弥陀佛,罪过罪过,老衲又起了贪念!”高和尚暗喝佛号。
鬼脸李怎么也没想到高和尚会这么无耻,这么不讲道义,不打招呼就把自己丢了出去,心中呐喊,兄弟,你就算玩我也事先打个招呼呀。此刻,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只好硬着头皮站起来,唏嘘一声:“不好意思,让各位见笑了诚然,如我这位朋友所说,我是玩书画的,偶尔也经手一些木制漆器,如果接下来说的不对,还请大家多多包涵,请各位专家学者多多指点。”
不得不说,这位鬼脸李还是很聪明的,知道自己给自己先预备个台阶,等会儿下去也不太难看。
说完这些,鬼脸李就又离开座位,装模作样地走到前面拿了放大镜仔细查看这件令人万分纠结的“古老明式家具”。
怎么看,人家姓周的分析的都对,自己就算多看几眼,也看不出个子丑寅卯,难道还能把这假的看成真的不成。
鬼脸李肚子里叫屈,却又不能不说几句,于是就沉吟一下,也做出一副高手模样,指着这“古家具”说:“大致看来,貌似真的是近代仿的,斧凿痕迹很重,的确那个……不像是明朝家具,不过嘛,至少也能到民国左右,还算是一件老货啦。”
草,能说的也就这么多了,鬼脸李觉得老脸火辣辣的烫,仿佛又感受到了小时候玩火烧着脸的感觉。
原本以为这两位“民间高手”能说出什么惊世骇俗的推论出来,没想到纯粹是耍宝。
周教授等人互相看一眼,觉得这对手太弱了,不仅弱,还很猪头。
好了,还是不留情地把他们打压下去吧,直接踩死,永不翻身。
于是周教授就非常笃定地宣布了,“什么民国不民国的,在我看来,这件家具根本就是仿品,不管是什么时候仿造的,全都毫无价值!”
一听这话,鬼脸李的脸就黑了,这是不给面子啊,说话不用这么绝吧。
赤裸裸的打脸呀。
而那持宝人也是一脸的悲怆,花了大价钱却买了假货,这回去可咋跟老婆孩子交代。
……
可就在这时
“我却不这么认为……”一直没怎么发言,甚至让人觉得没半点存在感的林逸说话了。
林逸这么一开口,才让大家伙注意到了他,本来四位“民间高手”就是摆设,他又坐在最里面,还时不时地避开镜头,以至于连坐在电视机前看节目的观众也对他的存在没有丝毫的留意。
现在他开口了,大家伙这才发觉,咦,还有这么一个人,看样子挺年轻呀。
周教授不乐意了,自己可是一言九鼎,这些民间来的却不断出来打断自己,什么意思?想出风头,想露脸吗?
“这位……哦,林先生是吗?不好意思,我一直没发现你的存在。”周教授很是歉然地说,这句话却引得场下观众们笑了起来。
林逸却不以为意,说:“对不起,周教授是吗,我不太赞同你的观点。”林逸习惯性地揩了揩鼻子。
“怎么?你觉得这家具是老物件,很有价值吗?”周教授看着林逸,笑问道。
“物件到底有多老,我也不确定,不过我却确定它真的很值钱。”
周教授笑了,其他专家也笑了,笑话林逸把他们当成了傻子。
大家都是行家,岂能不知道这仿做的家具是什么价格?
眼看林逸被笑话,高和尚等人兔死狐悲,竟然力挺林逸道:“我们这为林兄弟绝对不会说假话,他说这家具值钱,就一定值钱!我们顶他!支持他!”大声吆喝。
原本庄严肃穆的鉴宝现场,霎时变成了江湖气息浓重的演武场。
周教授等人满脸含笑,心中却在鄙夷,毕竟是狗肉,上不了台面。
作为节目编导的苏雪也被此刻的场面给惊住了,心说,自己是不是找错了人,这帮人如此吆喝,直接就拉低了这次节目的档次。
兜里手机响起,一看号码,却是那位袁台长的,袁台长在电话里用教训地口吻对苏雪说:“小苏啊,你看看你,找的都是些什么人……”
苏雪再次无语。
……
而此刻台上早已剑拔弩张。
林逸已经不好下台了,周教授等人逼着他必须要说出一个所以然来,以此证明谁对谁错。
台下观众也都目不转睛地看着林逸,等待着他的回答。
不过林逸却什么也没说,而是离开座位,径直走向那件家具,仔细地翻看几眼,然后问那持宝人说:“你信我吗?”
持宝人都快绝望了,这件家具已经被判定是赝品,毫无价值,而林逸却说很值钱,两者对比起来,他宁可相信林逸是对的。所以持宝人就小鸡啄米似地点点头。
林逸就又说:“那么我接下来做什么,你都不要惊讶。”
持宝人和观众还没弄明白林逸这话是什么意思,就见林逸忽然举起这件家具狠狠地朝着地面上摔去!
砰地一声!
那件“赝品”家具顿时四分五裂。
怎么会这样?!
他竟然敢这么做?
把持宝人的“宝物”给摔了!
所有人,全都瞪大了眼睛,不可置信地看着林逸,仿佛在看着一个什么怪物。
而此时的林逸却非常悠闲地用脚踢了踢那堆破烂的家具,最后弯腰从里面抽出一条木腿,这么一抖,顿时几卷纸票就滑落出来
这一幕惊呆了所有人。
如果说刚才大家伙全都是惊讶,那么现在就是吃惊的合不拢嘴了。
怎么会这样?
木制家具竟然暗藏玄机,藏有东西邪门啊!(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七章。现场捡漏
林逸众目睽睽之下,砸碎所要鉴定的木制家具,在众人大惊失色中,竟然从木腿之中抖落出来一卷纸票。
这一刻,所有观众,连带周陈郑王四位专家也都有傻眼了。
谁能想到这木制家具竟然暗藏玄机,藏有东西。
在目瞪口呆中,林逸非常帅气地将掉在地上的纸票捡起来,拍打了一下上面的灰尘,一缕古朴的气息扑鼻而来。
没错,就是这种味道,刚才林逸正是察觉了这种怪异的气味,这才敢大胆出手,摔碎家具,如今终于把里面的宝贝找到了。
“周教授,各位专家学者,我所说的有价值,指的就是它。”林逸扬了扬手中的纸卷,然后在大家瞩目中,轻轻把包裹在外面的那几道棉纸剥开,然后从中拿出一小卷东西来,展开,那竟然是一张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大清户部银行兑换券张家口改云南拾圆。
周教授以为眼花了,不可思议地从林逸手中夺过那样银劵,看了又看,又拿了放大镜来看,他那仨朋友老陈老郑老王也都凑过来,和他一起研究,瞪大眼睛鉴定这张兑换银劵的真伪。
要知道,如今“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大清户部银行兑换券”保存下来的不多,而像这种“张家口改云南拾圆”面额的更是少见。可以说属于票证中的珍稀品种。
只要是票证的就都知道,票证这一行水很深,往往不同面值,价码能够错个上百倍,比如说眼前这张拾圆面额的。
四位专家也都是行家里手,拿到手里一看就知道有没有,此刻经过他们仔细地甄别,从纸张,从色泽,从上面的印章来看,绝对是真品无疑。
“好东西啊!”四人感慨。
感慨完四人就又同时想到这么珍贵的东西竟然是林逸从木家具中找出来的,不可思议,他怎么知道这里面藏有宝贝?
难道他有火眼金睛,懂得透视?
四位专家学者还在纳闷,那位等了老久的持宝人再也忍不住了,问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这东西……值多钱啊?”
在他看来,就这么一小张纸卷,估计不会值太多钱,换成那么大的木家具,那就该值钱了。
可是
周教授想要不回答吧,又显得自己太小气,就叹口气说:“我记得清楚,在去年中国嘉德去年邮品钱币秋拍上,拍卖过一张差不多的,最终以23万的价格成交”
持宝人彻底愣住了,不可思议地看着周教授手中那张纸票……不会吧,就这玩意,这么值钱!
台下观众们也发出惊呼,倒是不是惊讶这银劵的价格,而是惊讶林逸的“火眼金睛”。
既然专家们都承认这玩意值钱,就说明人家林逸找出来的东西确实是“宝贝”!
观众们还在惊愕,忽听一人道:“好样的!民间高手就是厉害!”紧接着有人鼓起掌来。
被这情绪带动,台下观众也无不欢欣鼓舞,鼓起掌来。
首先鼓掌的高和尚一看这情势,总算是松了一口气,暗道一声:“阿弥陀佛,罪过罪过!原来这托儿也不好当啊。”
不管怎样,林逸帮助他们扳回一局,至少让这四个“民间派”不再是一无是处的“摆设”。
……
收拾心情,四大专家只觉得刚才纯粹是对方走运,要不然,那张小小的银劵藏的如此隐秘,林逸又怎么能猜得到藏在哪里。除非见鬼了。
回到座位,林逸还没把屁股坐稳,就被高和尚拿手指捅捅他腰间,凑过来低声问:“小林子啊,那玩意你是怎么知道的?”
林逸怎么回答,只能笑笑说:“猜的,看那家具的木腿有故意做旧的痕迹,再加上几条木褪的轻重不一样……”
“厉害!”高和尚竖起大拇指,“单凭这些细微之处就敢做出这么大胆的假设,俺老高算是服了你!”高和尚马屁杠杠滴。“说实话,俺这一辈子从没服过什么人,你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
眼看这位老高嘴巴哔哔没完没了,林逸只好提醒他:“节目开始了,小声点。”
老高咳嗽一声,立马坐端正身子,这才又恢复道貌岸然的民间高手模样,只不过不到三分钟,他屁股上就像长了刺,又开始磨蹭起来,时不时地交头接耳找林逸说悄悄话,搞得林逸很是无语,这放到学校就是典型的多动症孩子。
接下来下半场的鉴宝活动,基本上延续了上半场的氛围,依旧是四大专家唱主角,四位民间高手再次沦为绿叶般的陪衬。
直到
“这套画谱是清朝顺治年间的,作者是版画名家萧云从,他创作并刊于顺治二年的这册《离骚图》,无论是构图立意还是刀工技法,都达到了清初版画艺术的最高水平。但是破损严重、品相太差,而且这种破损是无法通过修补所弥补的。因此不具有收藏价值了。”陈天锡陈教授面对一位做字画鉴定的持宝人说道,“我们看一件东西是否具有收藏价值,不但要看其年代,品相也是非常重要的。”
而这位持宝人也非常懊恼,“自己以前不懂这方面的知识,造成现在这样的损失很后悔。虽然只是一册清朝画谱,但是多少还是希望能够值点钱的……”
陈教授摇摇头,看着那册残缺不全的画谱说道:“像这样的损伤程度,如要找名家修复也需要花一大笔钱,差不多三四万,而修复好以后,也不一定立马就能找到合适的买家,很多收藏古籍的买家对这种修复后的‘金镶玉’画册并不买账,所以,风险很大呀……总地来说,你这本就算保存下去也毫无意义。”
持宝人伤心至极,忍不住问:“那……这个,最多能卖多少钱?”
“这个……”陈教授沉吟了一下,“实不相瞒,如果是品相好的,这种清朝顺治时期的版画精品,最少也能值个十几万,可是现在残缺成这样子,顶多是三千了。”
持宝人咬着嘴唇,“那……这破画谱你肯收吗?”
陈教授没想到对方会问出这么令人尴尬的问题,一时有些哑巴。
废话,他收这破烂玩意干吗,又没有丝毫收藏价值,刚才之所以报价也是要安慰他,可是这个持宝人竟然不开窍。
就在气氛略显尴尬的时候,一个声音突然道:“如果不介意的话,这册画谱可不可以让我看看?”说话的却是不久前出完风头,立马就沉寂下去,不再显眼的那个年轻人林逸。
又来?
四大专家看着林逸,不知道这个年轻人又要搞什么鬼。
那位持宝人却像是逮到救命稻草,病急乱投医,忙拿了“宝物”从“专家派”转移到“民间派”,看看这个年轻的鉴宝大师怎么说。
“大师,您帮忙看看”
林逸亲切地接过画谱,翻看了几眼,虽然早有了解,他还是看得很仔细
这是一本清代线装白纸精刻本画谱《离骚图》,看扉页牌记,显然是顺治年间著名画家萧云从和版刻者汤用先一起创作的。
史载,一六四五年初,清兵攻占扬州,三月进驻芜湖。画家萧云从他满怀亡国之痛,避走他乡。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清兵侵入芜湖的当年,云从与著名的徽派版画刻工汤复合作,刊刻了他这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版画作品《离骚图》,这应该不是偶然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取《离骚》读之,感古人之悲郁愤懑,不觉潸然泣下”,在国破家亡这一敏感的时刻,他的心和屈原是一脉相通的。
此书开本敞阔,人物刻画细腻准确、传神,尤其难得的是画家将一腔爱国情怀注入画册,使得人物花草鬼神全都栩栩如生……林逸记得清楚,著名学者郑振铎曾称之为“经心刻意之作”,实为清初版画之精品。
“可惜啊,这么好的书。”林逸叹息一声。
作为线装书爱好者,林逸本来就很喜欢这种版画类型的古籍,对于木刻版画像郑振铎前辈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是可惜这册画谱实在太烂了,边角残缺不全,内页遭受虫蛀,搁在手里还真就没啥收藏价值,正如那位陈教授所说,除非将它“金镶玉”用衬托的手法修复,要不然就是烂纸一摊,不说毫无价值,顶多也就值个千把块钱。看起来那位陈教授还是好心的,多说了价码。
想到这里,林逸回过头对着满脸希冀的持宝人说:“如果你愿意的话,这本书一万块,我要了!”
轰地一下,所有人目瞪口呆,再次把目光紧盯着林逸,谁也没想到林逸会救场,更没想到他会代替陈教授买下这册画谱,并且还是出了一万元!
几百块的东西,没人要的东西,他要了,并且给出一万的价码,究竟是傻了,还是疯了?
事实证明,林逸没傻也没疯,只要知道他底细的人就都知道,他这纯粹是在鉴宝现场“捡漏”,这册明末清初的版画精品,只要经他灵气修补,就会焕发青春,成为精品中的精品。
到时候价码翻个十倍绝对不成问题!(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