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旧书大亨-第1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林逸记得清楚,胡适还写过一首《梦与诗》,其中有这么几句:“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在林逸看来,单单这么一首,就能唱绝天下。

诗,不必多。

一首,就够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四章。武侠

就在林逸仔细看这本新文学珍本《尝试集》的时候,那位一直都在关注他的书店老板说道:“怎么样,朋友。你已经看很久了,觉得这本书如何?”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和期盼。

林逸点点头道:“很不错。”

“是吗,那么要不要我帮你打包起来?”书店老板很高兴的样子。

林逸就说:“好是好,不过……太贵了。”

“不贵了,这么好的书……听说在你们那边卖的很好。在台湾就不行了,现在台湾人都不读书,和以前不一样。”书店老板语气中有一丝苦涩。“另外我这店铺的房租快要交了,可我手头实在有些紧张……你别看我为人似乎很圆滑,很世故,其实现在做这一行不容易哈!”一声叹息。

林逸明白他这话的意思。

时代不同了。

以前大陆文化限制厉害,再加上十年浩劫,人们也没书可读;相反,宝岛台湾这边反而学术风潮极盛,人们求知欲很强,那时候的台湾旧书店如雨后春笋。直至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台湾文化更是一直向大陆这边输出,影响大陆,比如说古龙,琼瑶的小说,三毛的游记,以及台湾的影视文化等等。那个时候,凡是台湾过来的,就一定是最流行也最新潮的。

可是现在,台湾经济低迷,年轻人更是安于享乐,“小确幸主义”使得台湾这一代像笼中的鸟儿,看不到外面的天空,甚至不知道大陆那边的发展是怎样的,以至于闹出“茶叶蛋”的笑话。

正因为如此,台湾的文化界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断层和衰败。相比之下,正在蓬勃发展的大陆,人们吃饱穿暖了,开始追求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以至于对文化书籍的要求越来越多,这才出现了新文学热,藏书热,也使得旧书市场越来越红火。两者对比之下,使得这位台湾书店老板不得不感叹,台湾和大陆的差距。

读懂了这位书店老板内心的凄凉,林逸也不好意思再多说什么,就道:“那好,就把这本书打包吧。”

老板立马高兴起来,大陆人真的是有钱,也有品味。这本书放在书店都快三年了,本地人却鲜有问津。

旁边,几名蹭书看的台湾青年也很诧异,没想到了林逸会买下高达5万台币的旧书,对于他们来说,现在就业困难,到处都要用钱,以前他们十分看不起大陆人,认为大陆人矮矬穷,可是现在,看着林逸他们只觉得自己像是那些不开化的土著,人家才是新世界来的文明人。

总之一句话,人比人气死人。

……

似乎很是喜欢像林逸这样又有钱,又有品味的大陆客人,书店老板变得更加热情起来,一边帮林逸打包,一边说道:“那边还有一些民国书,你也可以看看的。”

林逸就说:“不好意思,那些书我基本都有了的。”

书店老板就又说:“不知道先生对武侠刚不感兴趣?以前有大陆游客来我这里,都要买一些武侠小说的。”

林逸一听这话,就禁不住眼前一亮说道:“你这里也有武侠小说?我怎么没看见?”

那书店老板就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道:“以前不懂行情,不知道大陆朋友特别喜欢这些书籍,所以就进的少了,不过我可以介绍你去我朋友的一个书店,他那里可是全的很,只不过……”

书店老板欲言又止。

“只不过什么?”林逸忍不住问道。

“他那些书要价偏高,一般不对外售卖,现在恰好又在举办武侠展看,你过去看看倒是可以,能不能买到手就看你的运气了。”书店老板实话实说道。

林逸就笑笑说:“这个无妨,能去见识一下也是好的,买不买倒是无所谓。”

见林逸心态这么好,书店老板就说:“那你等着,我拿他的名片给你,就在不远的地方,挂着‘武侠文化展览活动’的条幅,你走几步一眼就能看到了。”

林逸非常感谢地接过了书店老板找来的名片,见那名片上写着“春秋武侠书店”,邓长波先生,后面还有一大串的名衔,什么“台北武侠小说联合协会”,“武侠收藏文化成员”等等,看起来是个专门玩武侠书的。

在大陆,因为某些原因,玩武侠小说的人并不是太多。第一,武侠小说以港台版本为最贵,很多人没这种渠道淘得这种旧书;第二,这种港台版本的武侠一般价格都很高昂,一般人也玩不起;第三,大陆武侠迷一般收藏的都是一两家大师作品,比较单一,比如金庸,比如古龙。

因此,在武侠小说收藏方面,整个大陆方面还不成气候,比不过香港和台湾的藏家。

毕竟人家占着天时地利,港台版本的武侠小说随处可见。

……

按照书店老板的指引,还有手中武侠书店名片上的地址,林逸很快就来到这家正在举办活动的“武侠春秋旧书店”。

书店场地不是很大,外面挂着横幅,写着“武侠文化展览”字样,活动形式看起来简简单单,唯一的亮点就是书店门口放着两个大花篮,花篮上悬挂着两条对联。

上联:一剑寒光耀九州;

下联:只为红尘痴痴守。

如果记得不错,林逸印象中这首对联应该是一本老武侠小说中的词儿,另外还有“剑气纵横三万里,一剑寒光照九州”的说法,不过这两句话虽然更加霸气凌厉,却不及上面那两句来的深邃,因为“一剑寒光耀九州,只为红尘痴痴守”恰好说出了当今台湾旧书界的苦守状态。

在门口稍作停留,林逸就径直走进了这个小型的“武侠文化展览”场地。

书店改成的场地毕竟不大,还好,参观的人似乎不多,比起那些琳琅满目的旧书,人少的可怜,再次见证了台湾旧书店的不景气,和文化氛围的衰落。

整个展区是一个有缺口的回字型,林逸走进去,迎面就是第一部分展区。

展区的名字叫做“笔生武艺”。

此展区以港台武侠界的“江湖遗珠”为重点,向大家介绍很多不知名的武侠名家。

事实上,这里所谓的“江湖遗珠”大多是指在1950年代港台武侠小说热中崭露头角的作家,但因部分作品失于流传,所以名气不够响亮。这些“江湖遗珠”包括曾担任《武侠世界》杂志第一任主编的“蹄风”,代表作品有《血战古兜山》和《勇闯十三关》等;以《大侠沈胜衣》成名的“黄鹰”;在《武侠小说周报》连载《沉剑飞龙记》的“张梦还”;以《雪刀浪子》成名的“龙乘风”;在《商报》创刊号刊登《山东响马全传》的“牟松庭”等人。

对于这些“江湖遗珠”,林逸比较熟悉的只有黄鹰。因为黄鹰除了是武侠小说家之外,还是著名的编剧,他编写的《天蚕变》可以说是香港八十年代武侠电视剧时代的一个里程碑,后来还被大陆翻拍成了《金蚕丝雨》,好像是吴京主演的。不过林逸对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黄鹰编剧的《僵尸道长》,那绝对是电视剧中的一代奇葩,第一次将僵尸题材融入电视剧中,也成就了林正英这位老戏骨。后来听说黄鹰投资拍摄电影,欠下高利贷,被人追债,砍死在家里,一代武侠怪才就此逝世。

除了黄鹰,林逸最熟悉的估计就是那位《雪刀浪子》龙乘风了。因为林逸看这部小说的时候,还以为是古龙写的,里面的角色太像傅红雪了,不过比傅红雪帅气风流一些。(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五章。天价

话说一九七二年九月,金庸最后一部小说《鹿鼎记》在香港《明报》副刊上连载结束,之后,他将这块地盘让给古龙,宣告封笔。

从此,古龙在港台的影响日盛,他的不少作品被拍成影片和电视连续剧,迅速形成了“古龙热“。

到七十年代中、后期,古龙的创作高峰期已过,作品越来越少,无法满足广大“武侠迷“的需求。于是,几位成名的作家纷纷改变风格,竟相仿效古龙,希望写出更新更好的作品。

在此风尚下,台湾名家司马翎的《惊涛》、《飞羽天关》,柳残阳的《枭中雄》、《枭霸》等陆续问世,赢得一片喝彩声。

八十年代起,香港武侠文坛又跃起两颗以再现古龙风格为特点的新星黄鹰和龙乘风。

黄鹰以接写古龙的《血鹦鹉》并完成《惊魂六记》的其余五部(《吸血蛾》、《黑晰蜴》、《水晶人》、《无翼蝙蝠》、《粉骷髅》)脱颖而出,又写出以云飞扬为主角的《天蚕变》、《天蚕再变》、《天龙诀》三部曲以及《大侠沈胜衣》等故事。

龙乘风则写出以“快刀浪子“龙城璧为主角的系列小说。均深受年轻读者的喜爱。

龙城璧是山东济南府龙氏世家的三少爷,北极异人风雪老祖对他特别垂青,在九十大寿那年将伴随自己大半生的宝刀风雪之刀赠给龙城璧。从此以后,他仗刀扶弱锄强,拯善诛恶,名满天下,赢得“快刀浪子“的美名,成为江湖上最杰出的年轻刀客,并且与“杀手之王“司马血和“偷脑袋大侠“卫空空一起,被称为“武林三大奇侠“。

可以说,作者笔下的龙城璧并不是个独行侠,他与司马血、卫空空、唐竹权等一群侠士,有同等的胸襟,同样盖世的武功,同样超人的胆识,他们联合为一体,与邪恶势力作不懈的斗争。看到这一群肝胆相照的朋友,不禁使人想起古龙笔下的楚留香、胡铁花、姬冰雁……感受到从古龙那里一脉相承来的侠义精神与生死不渝的友情!龙城璧的出刀杀敌在作者笔下是一种艺术,他把死亡带给敌人,同时也把从刀光血影中幻化出的独特美感展示给读者。

古龙不爱写连篇累牍的打斗和繁琐复杂的招数。他笔下的武功绝对有效,是地道的杀人的武功,而杀人的武功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快“,一切美感都在这个“快“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一点上,林逸认为,龙乘风有过之而无不及。

……

此刻,林逸欣赏着这些“武林遗珠”,不禁感慨,看起来哪个行当都会有幸运儿和不幸之人。

幸运儿可以靠着一两本书就声名鹊起,继而笑傲江湖,不幸者则一直默默无闻,被人相忘于江湖。

他摇了摇头,从这一展区转向另外一个展区。

如果说刚才那个展区是“武林遗珠”的话,那么这一展区则是武侠界的“八大高手”。

作为港台武侠八大高手,他们分别是梁羽生、金庸、古龙、倪匡、温瑞安、卧龙生、司马翎和黄易。虽处于不同时代,但这八位作家却都属于“新派”武侠小说。

实际上林逸对武侠文化稍有了解,知道现代以白话文创作的武侠小说可分为“北派”、“广派”和“新派”。

“北派”自1920年代盛行于内地,由“平江不肖生”向恺然和赵焕亭奠定基础,之后还有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朱贞木和王度庐五位大家。自1980年广州《武林》杂志连载金庸《射雕英雄传》、广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梁羽生《萍踪侠影》之后,“新派”作家征服了大江南北的读者,殊不知“新派”武侠小说是从“北派”作品中获取了不少创作的养分。而现在“北派”作家却很少为人道起。据称,《仙剑奇侠传》的背景来源就是“北派”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

“广派”是1930年代盛行于香港的武侠小说,早于“新派”武侠小说,内容着重表现功夫的真实性,也就是说人物所用招式必有依据,主旨统一,提倡习武风气。称之“广派”或因作品以“广府语”(即粤语方言)行文,而作者大多为佛山人。著名的“广派”作家有邓羽公、朱愚斋、念佛山人、崆峒和我是山人等,他们的作品有《黄飞鸿正传》、《黄飞鸿别传》、《广东十虎屠龙记》和《三德和尚》等,常以“南少林”为主题,故事围绕洪熙官、方世玉、胡惠乾及三德和尚等人。

“新派”武侠小说的诞生与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的比武有关,当时任《新晚报》副刊编辑的陈文统(梁羽生真名)前往报道比武,之后发现新闻报道反映不俗,总编辑罗孚请陈文统以是次比武为蓝本,于报纸连载武侠小说,这就是“新派”的第一部作品《龙虎斗京华》的来历。一年后,梁羽生的同事查良镛也被罗孚邀请来进行创作,查良镛遂以“金庸”为笔名创作了《书剑恩仇录》。

……

此时,看着眼前如此众多难得一见的早期港台武侠版本,林逸心中激动莫名。

据林逸所知,那位民国武侠大师“蹄风”的著作颇多,在网上也上拍过,基本上一套四五千,“我是山人”的小说流传的也较多,价格大致在一套三千左右,因为广东方言的缘故,受众不是太多,所以价格反而偏低。而作为新派武侠大师的“金梁古”,其小说价值最大的是古龙,其次是金庸,再然后是梁羽生。

为什么会这样?

林逸研究发现,金庸成名较早,因此他的武侠小说被珍藏的也多,出版发行的也多。虽然在名气方面古龙不如他,但是由于古龙出名要比金庸晚,所以早期他的武侠小说不受重视,以至于存世较少,应了“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古龙早期的港台版本武侠小说可以说是一本难求。

比如说台湾武侠春秋出版,1970年版本的古龙作品《铁胆大侠魂》(就是小李飞刀),一到三集,可以卖到13600元人民币。

武功出版社70年代的《桃花杀手》上下两本,可以卖到6000多元。

相比之下,武侠大师倪匡的旧武侠《万里雄风》三册全,1971年,武林出版社出版,一套才卖到3399元人民币。

梁羽生的旧武侠《七剑下天山》上中下集全,有插图,伟青书店出版也才卖到1319元人民币。

林逸也曾研究过这方面的原因,除了古龙成名晚,前期作品存世较少外,估计还源于他的英年早逝。毕竟在收藏界有这种传统,只要是名家的作品,随着他的离世就会水涨船高,越来越有收藏价值,收藏价码也不断地加大,以至于终成“天价”。

……

就在林逸看着这些武侠旧书心生感慨的时候,一个声音道:“朋友,看你模样也是同道中人,何不坐下来喝上一杯?”

林逸扭脸看去,却见不远处,设着一方酒桌,酒桌上摆放着“金门高粱酒”,两个中年男子正笑眯眯地看着他。

其中一人膀大腰圆,样貌威武,也正是他邀请的林逸。

林逸不认识人家,再加上酒量一般般,就准备拒绝,可那威武汉子却直接站了起来,并且让出座位道:“想请不如偶遇,你我都是大丈夫,何必推辞呢?”

林逸,无法再拒。(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六章。侠者

林逸天生也是个性子随和的人,尤其在对方两次邀请下,自己要是再矜持,就有些不好意思了。

所以在那位威武汉子邀请第二遍后,林逸就笑着走了过去,看着他们道:“叨扰了。”

“呵呵,有什么叨扰的,一杯水酒而已。”威武汉子说道,“听你口音,是大陆来的?”

林逸就道:“是啊,刚来不久,听说这里旧书市场很繁荣,所以就来看看了。”

“你来晚了。”威武汉子倒了一杯酒给林逸,说:“实不相瞒,我就是这家春秋武侠书店的老板,鄙姓邓,叫邓长波。他是我的朋友,也是书友,姓熊,叫熊耀东。以前我们都是经营旧书生意的,那时候生意也好做,很多台湾名人都在我们这里淘过书,比如说古龙,诸葛青云,司马翎,还有卧龙生等等,都经常来这里串门子。”

“可是现在,老熊已经改行了,偌大年纪去做了出租车司机。而我呢,就苦守着这个旧书店,直至今日。”说完这些,威武汉子端起酒杯,“来,喝一杯先!”

话虽没说多少,林逸却已经感受到了他的苦楚,于是也就端起了酒杯。

白酒下肚,火辣辣的滚烫。

台湾金门高粱酒,果然辛辣,不输二锅头。

见林逸也真够豪爽,那邓长波就更高兴了,说道:“我只听说大陆那边山东人比较豪爽,朋友你是哪里人?”

林逸也不隐瞒,就说:“我是中原人士。”

“哦,怪不得呢,兄台长得如此俊逸秀气。中原物宝天华,人杰地灵,我倒是仰慕已久,不知何时能够去那里看看。”

“这个简单,朋友若是喜欢,尽管去游玩就是,在下必将一尽地主之谊。”林逸忍不住也豪爽起来。

“哈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你这句话,我们再干一杯!”邓长波再次和林逸举杯痛饮。

这男人之间,沟通一直都靠两样东西,一是香烟,二是白酒。

古龙说了,越是能喝的男人,就越值得结交。

眼前这位邓长波和熊耀东,似乎就是那种容易结交之人。尤其这书店老板邓长波,外貌就是那种很“大侠”模样的人物。

……

几杯白酒下肚,大家伙也就越谈越热烈,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原来大家除了喜欢旧书之外,还都比较喜欢武侠小说,并且对武侠小说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比如说邓长波,他认为,武者,武艺也;侠者,行侠仗义也。武而不侠,就是暴力。在恐龙时代,恐龙之间也会搏命,弱肉强食,它们中间绝不会有拔刀相助之事。人类社会则完全不同,有一股凛然正气充溢其间,那就是侠义精神。

叙述武侠故事、表现侠义精神的作品就是武侠小说。

写一部优秀武侠小说绝不简单,因为其中包括哲学、历史、天文、地理、军事、科技、宗教、神话、诗词歌赋……真是包罗万象,其反映人类社会的深度广度是笔墨难以形容的。

他又认为,读武侠小说就像吃花生米,不过足瘾决不会罢休,而武侠小说看得多了,自己也不免有一种“快意恩仇”的冲动,古人说得好:“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听完这些话,林逸不禁惊讶,要知道,这些言论可不是一般书店老板能够说出来的,并且看这情景,貌似对武侠有点稍微“走火入魔”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

读书多了,尤其读一些特殊的书多了,难免心底会有一些影响。这也是为什么会有“男不看《水浒》,女不读《红楼》”的原因。

似乎看出来了林逸的担忧。那熊耀东就哈哈大笑道:“林兄弟,你不必替他担心。因为他们老邓家打民国开始,就是武术世家,说白了,都是武林中人!”

见熊耀东揭了自己老底,那邓长波也不生气,就又狂饮两杯白酒,说开了自己的身世。

他自言,自己从小习武,练的是在台湾比较有名的“六合拳”。据说这种拳法原本在上海滩青帮盛行,后来国民党败退台湾,那些青帮高手害怕秋后算账,于是也就拖家带口来到了台湾。

只是可惜,在上海滩的时候,他们都是什么帮主舵主,再不济也是个香主什么的,来到台湾就什么也不是。人生地不熟,只得卖艺为生。怎么卖艺?可不是在大街上练什么胸口碎大石,那也太低级了,太损身份,因而很多武林高手到了台湾之后,无一技之长,所做的只能是筹点钱开武馆,收费教徒。

这邓长波的老爸就是“六合拳”高手,以前在上海滩闸北叱咤风云,听说还和擅长潭腿的马永贞交过手。

听到这里,林逸就感觉匪夷所思了。

马永贞那可是很多影视中的英雄人物,难道现实中真的有?

似乎看出了林逸的狐疑,这邓长波就觉得被小瞧了,于是就喷着酒气说,那些事儿都是真的,都是自己老爸告诉自己的,说那马永贞确有其人,其功夫在江湖上也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只是这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太骄傲了。

当年马永贞初出江湖,不懂得待人接物、礼让他人,到处设摆擂台,张贴对联对自己自吹自擂,上联:“拳打南北二京”,下联:“脚踢五湖四海”,别人谁也没这么大口气的。马永贞的站桩功夫,虽然还没达到“泰山之稳,九鼎之重”的境界,但是比起近代一般的武术家,则强上百倍。

马永贞路过浙江时,有一位嘉兴的老人慕名拜访他,这位老人精通少林七十二绝技里的“玉带功”,能抱千斤的重物。马永贞对老人招待的很好,喝酒喝过几巡以后,起来换衣服,身上穿上鸡皮扎袖英雄袄,脚上穿青缎快靴,脑袋上戴了一顶青色的毛帽子,请老人到室外较量武艺。老人出来以后,马永贞找了一根大约三丈长、两百斤重的铁链,铁链两头各有一个大铁环,永贞把大拇指翘起来,套在了铁环里,然后请老人也照他这么做,俩人再面对面站桩,互相拖拽。老人不甘示弱,依话照办,互相拖了大概半个小时,虽然老人能力抱千斤,可是毕竟年老力衰了,腿部稍微有点松懈,被马永贞拖过来了,老人很羞愧的走了。

后来,马永贞到了上海滩摆设擂台,比武三天,上海的武术家没有一个能打败他的,结果马永贞年轻气盛的自夸说:“我是‘打遍上海滩无敌手’”,结果这句话就惹怒了邓长波的老爸邓老江。

当时邓老江是青帮数一数二的高手,平时不显山不露水,毕竟上海滩鱼龙混杂,他练的六合拳虽然厉害,还没到目中无人的地步,可是高手的脾气还在那儿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