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旧书大亨-第1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文库则因之成为国际汉学重镇。该文库共有十八种古籍被列为日本“重要文化财”,而陆心源之宋元版藏书就占十六部之多,由此可见皕宋楼藏书的文献价值。

……

此刻,就在所有人纷纷猜测,下一部书是否就是从“皕宋楼”流落出来的宋版古籍时,林逸招呼那刘玉教授道:“开始吧。”

然后就见那刘教授在林逸的吩咐下,取出了下一部要拍卖的宋版书

在座的四大藏家,以及作为观众和见证人的那些专家教授学者们,则全都瞪大眼睛,目不转睛地看向了大屏幕。

和上面那部书拍卖的方式一样,也是用仪器扫描后,放大数倍,投影到银幕上,让大家看得真切,仔细。

在众人的注视下,这次林逸没有动手,而是让刘教授戴了雪白的白手套,轻轻地打开了那古色古香的靛青色锦盒。

先不说里面的书籍如何,只看这靛青色的锦盒,就有年头了,就算不是明朝,清朝的,也是民国时期的,那种古旧的韵味儿,现代人模仿不来。

在大家研究那靛青色锦盒的时候,刘教授已经把那锦盒打开,然后小心翼翼地捧出一本书来。

尺寸属于大开阔本宋版书一般都是这种大阔本,小版心式样,所以大家倒也不惊异,只是看到这部书的封面,以及上面的三个字时,再次惊愕了,因为那三个字赫然就是《千字文》!(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五章。《千字文》

话说,这《千字文》原名为《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是用来教授儿童基本汉字的一首长韵文。它是一篇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的文章。据说是南朝梁的梁武帝为其公主练习书法,而委托大臣周兴嗣创作的

李倬《尚书故实》记载:梁武帝命大臣殷铁石模次王羲之书碣碑石的字迹,又要求拓出互不重复的一千个字,以赐八王。殷铁石拓出后,此千余字互不联属,梁武帝又命令周兴嗣将这一千字编成有意义的句子,“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竟一夜编成。

在座的所有藏家都知道,千字文是由“天地玄黄”到“焉哉乎也”,总共250个隔句押韵的四字短句构成,内容包含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历史、伦理,整篇文章一字都不重复。

宋朝侍其良器曾作《续千字文》。明朝徐青藤曾作《集千字文》。清朝吴省兰题有《恭庆皇上七旬万寿千字文》。太平天国亦有《御制千字诏》等,其《千字文》内容不同,但都以《千字文》为名。

那么现在亮出来的这部《千字文》,到底是哪一版本呢?

就在众人疑惑的时候,就见林逸又对那刘玉刘教授使了一个眼色,然后那刘教授就开始动手,把这部书翻开。

然后大家就看见了一个大红色的收藏印章,不出所料,竟然真的是“皕宋楼”藏书!

霎时间,人们就开始议论开来。

“怎么可能?竟然真的是‘皕宋楼’藏书!”

“是啊,怎么会这样?‘皕宋楼’的宋版书不是卖去日本了吗?”

“难道这是哪位大藏家在清末时期收藏的,没被日本人买走,最后流落到了台湾?”

……

“‘皕宋楼’的藏书实在少见啊。”

“是啊,比起前面的‘过云楼’,这‘皕宋楼’藏书就更珍贵了。”

“物以稀为贵嘛,现在‘皕宋楼’的藏书都流落到了日本,在咱们这里能看得见已经很稀罕了!”

……

“开眼了!真的算是开眼了!”

“也不知道谁有这么好运,能竞拍得手。”

“先别扯那些,还是看看这部书的内容吧!”

……

在大家议论纷纷中,刘玉教授就又继续把这部书的内页翻开。

《千字文》总算现出真容宋版书的古雅立马就从内页展现出来,整个版边乃是鱼鳞纹路,围绕一圈,在这在古籍中有好称呼,叫做“金鳞捧日”,版心只有整个版面的二分之一,被金鳞围拢起来,看上去十分的精美。这还不算,在书口处,有这部书作坊雕刻作坊的名称“东京如意坊”。

东京是北宋都城,作为中国最伟大的一个朝代,基本上很多发明和文化都是诞生于此,并且作为都城,东京汴梁更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心。能够在寸土寸金的东京设立书坊,可见这家刻印作坊应该很有名气,至于那位雕刻师则署名为“黄师森”。

很多藏家对这个名字不熟悉,可是只要喜欢收藏宋版书的人,则对这个名字“如雷贯耳”,因为黄师森乃是北宋末期最有名的一位雕刻大师,他曾经为宋徽宗雕刻过御用玉玺,还帮助过权宦童贯,雕刻过他老母亲的墓志铭。因此这位黄师傅可是大有来头,甚至可以说是北宋时期的艺术大师。

再看整部古书的版面,乍眼看去,就犹如美女梳妆使用的镜子,镶了鱼鳞金边,而千字文的字体,则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因为那竟然不是一般的楷书,或者行书,乃是宋朝叹为观止的“瘦金体”。

众所周知,“瘦金体”乃宋徽宗所独创,在北宋末期十分之流行,北宋权臣蔡京也擅长此书法,以此来取悦于宋徽宗。

对于很多古书收藏家来说,收藏古书的除了这种古书的年岁悠久之外,每一部古书还都有它独特的历史。而这些历史则是从每一部古籍手写序跋,后记,以及钤印等各方面透露出来的。

因此大家就都很好奇,好奇这部《千字文》是何人书写这瘦金体,又是何人让黄大师雕刻,又是何人首先收藏……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而这所有答案,就在这部古籍里面,等待揭晓。

……

扫描仪继续扫描这部古籍的内页,序跋出来了,让人大吃一惊的竟然是蔡京亲自书写,让如意书房刻印给宋徽宗女儿启蒙。

蔡京是谁,北宋权臣;宋徽宗是谁,北宋皇帝。这两人凑到一块儿,捣鼓出这么一部书,其价值可想而知。

不说这些,再看那收藏后记,这部书从宋朝开始辗转流离,在元代的时候被元朝大丞相脱脱收藏,然后到了明朝,又被明朝著名的大财主沈万三收藏,沈万三因为帮助朱元璋筑城,遭到嫉恨使得沈家破败,这部书就又落到了皇子朱权手中……

可以说,这部书的收藏历史,就是中国从宋到民国浩浩荡荡的千年历史。

厚重,令人遐思。

至少此刻所有人都被这部《千字文》所凝聚的厚重收藏历史所惊呆。因而看向这部书的眼神是惊异和惊叹的。

……

林逸轻轻地用手指头敲了敲桌面,让那些遐思的人们回过神来。

包括陆三爷在内,所有藏家心中都又开始火热起来,原本凝聚的欲望,被林逸这把火点燃,在胸膛,在五脏六腑滚滚燃烧。

林逸知道时候已到,有时候拍卖古书,就像是煲牛腩,必须要掌握好火候。火候太小,牛腩煮不烂;火候太大,牛腩就会煮的稀烂,失去嚼头。

此时火候刚刚好,大家火热的心已经被勾起来,现在就看他们能出怎样的价格了。

所以林逸又敲了敲桌子,然后说:“现在竞价开始,四位藏家,你们可以写出心中的出价了,老规矩,价高者得。各位可做见证。”

紧张的时刻又要开始了。不知为何,虽然经历过很多阵仗,这些藏家们还是忍不住深吸一口气,然后全神贯注地等待着一场大战。(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六章。沸腾

面对再一次的镜头,不由自主地,林逸心中也泛起了一丝紧张。对于他来说,虽然借助刘玉教授的口若悬河,增强了竞拍的氛围,也加大了大家对“宋版书”的认知度,可是不由自主地,林逸发觉自己也被圈了进去,竟然有一丝不舍,不舍得卖掉这部好书。毕竟宋版书犹如凤毛麟角,想要找到不容易啊。

可是弯弓没有回头箭,此时此刻就算林逸再怎么舍不得,也不能不招呼众人道:“竞投开始。”

这次首先发飙的是丁七爷,他迅速地写了价格,直接就递给了刘教授。然后是张四爷,冯五爷,还有陆三爷。

刘教授的心情似乎也很紧张,毕竟之前那本《百家姓》就拍卖出了600万,这部《千字文》能否打破上面的竞投记录,就看这次结果了。

“好了,林逸,我们大家已经把该要写的价码给你了,你也就别藏着掖着了,赶快念吧,念完后我们就可以看看谁能拔得头筹,抱宝而归了。”陆三爷有些急不可待地说。

爱书犹如爱美人。

能够抱美而归是天下最大的幸事。

林逸莞尔,陆三爷今天的心情看起来很好啊,和以前虚弱的模样看起来判若两人。

实则,陆三爷也没想到今天的气氛会被搞得这么紧张。他是谁,金陵大藏家呀,什么宝贝没见过,可是不知为什么,今天偏偏被这什么刘教授一番话给忽悠的内心奔腾,像灌满了岩浆般火热。

林逸笑了笑,就对刘教授说:“麻烦你,开始吧。”

刘教授也笑了,为什么要笑,因为只有他知道,林逸曾经承诺过,会从这三部书中抽出千分三的佣金,作为他的辛苦费。也这是刘教授为什么会不辞辛苦,侃侃而谈,口绽莲花,非要把大家的欲望挑逗起来不可的主要原因与他的利益挂钩呀。

也正因为如此,刘玉刘教授巴不得这些书会越拍越高,价格越高,他拿的佣金就越多。

作为知识分子,当然是不屑那些买卖的铜臭味的,不过这不同呀,因为只是靠知识拿佣金,刘教授是靠着自己精湛的古书收藏知识,这才赚取的利润用知识赚钱不低级,相反,还显得很高尚。

“好了,现在我宣布,竞价开始首先这部宋版《千字文》的底价是300万,丁先生的竞价是”刘教授轻轻地打开了丁七爷写好的竞价卡片。

深吸一口气说:“600万”

哗地一声,周围那些藏家看客,还有专家学者们,全都呆了一下。没想到一下子就增加到了600万,比上次的竞拍还要激烈呀。

林逸也有些愕然,虽然他想过这次竞拍可能要激烈一点,可是没想到一开始就是600万。这说明什么?说明就算后面的人没有再高的价码,他林逸也已经多赚了300万。钱,来的实在太容了!

看着大家惊愕的表情,丁七爷有些小得意,他似乎对这部书势在必得,所以首先投拍,并且加价300万。

冯五爷,张四爷和陆三爷也都忍不住看了丁七爷一眼,心说这个老七够狠的,一下子加价300万,很明显,是要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首先叹气的是冯五爷,他不用看也知道,自己是没戏了。果然,接下来刘教授宣布他的竞价500万,足足比丁七爷少了100万。

张四爷的心情却激动起来,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竞价是多少。老七啊,任凭你有多狠,还是要喝我的洗脚水。

刘玉教授宣布:“张先生竞价是700万。”

刚好比丁七爷多出了100万。

丁七爷看着他,颇有些气急败坏的架势。

张四爷深呼一口气,微微一笑,似乎大局已定。

就看陆三爷能出价多少了。

陆三爷和身边的军师商议了一下,摇了摇头。这次他的军师没能给他做出好的战略,这部书他的竞投价格刚好是690万。比张四爷少了10万。

惜败!

真的是惜败!

原本陆三爷开出这个价码是准备像上次一样,再略微多出一点来,以便能够捡个漏,因为军师猜测其他三位藏家最多650万680万,所以他们只要开价690万就可以压过对方,但没想到……没想到这么奇妙,张四爷竟然开出了700万的价码。

叹息!

一声叹息!

输了。

陆三爷有些后悔,要知道那部《百家姓》属于蒙学之书,这部《千字文》也属于蒙学之书,如果两部书都可以拍到手里,那就是一个系列了。藏书中最大的吸引力就是能把系列收全,何况这还是难得一见的宋版书。

陆三爷有些捶胸顿首。

张四爷则有些洋洋得意。

这叫什么?这叫截胡!甚至张四爷相信,如果这部书自己玩腻了,还可以以高价1000万出手……卖给谁?当然是陆三爷这头老狐狸了。

看着张四爷那得意洋洋的样子,陆三爷气急败坏,忽然拍案而起说道:“林逸啊,我有一个建议”

所有人都看着他。

陆三爷扫视一周,说:“我的建议是,下一部书就别这样拍卖了,还是走竞拍程序,一个个互相报价,可以不断地加价,直到没人跟拍为止。”

一股冷风吹过。

所有人似乎感到一场真正的大战正在酝酿。

陆三爷发飙了,这种暗地里写出竞拍价码的方式太不合他的口味了,他要大杀四方,要在竞拍中找回尊严。

张四爷笑了,他知道陆三爷这样做是在针对他,于是就率先站起来笑道:“好啊好,好的很!我觉得三爷这个提议蛮好的!我们大家都是爱书之人,爱书之人如果能够光明正大地战一场,赢得自己拍来的古书,那也是一番美谈。”

丁七爷和冯五爷也觉得刚才那两场拍卖太憋屈了,真的很憋屈,明明他们很钟意那两部书的,也愿意高价买来什么600万,700万他们又不是出不起,不过心底那种想要捡漏的心理战胜了他们,让他们出价的时候没有大胆发挥,以至于手中走宝,现在宋版书只剩下最后一部了,按照目前情况来看,一部比一部有价值,一部比一部好,如果再这样走暗拍路线,说不一定自己真的空手而归。

不能再这样!

要光明正大的赢一场!

想到这里,两人也一同站了起来,一起附和道:“是啊,不如就让我们明着竞价吧,这样也不会耽误多少时间,就算输了,大家也心服口服。”

林逸没想到大家反应这么激烈,原本他以为采用这种暗地竞价的方式,可以效率快一些,免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最主要的是还可以给大家“捡漏”的机会。

可是这么好的“机会”他们竟然集体不要,硬是要真枪实刀地战一场,来一场加价竞拍。

那么好吧,就如你们愿!

林逸想到这里,就对周围那些见证人,还有藏家看客,专家学者们说:“我尊重四位藏家的意见,从现在开始,下一部宋版书施行明价竞拍拍家可以不断地加价,直到最终获胜为止。”

所有人激动了。

原因很简单,人都有好赌的天性,明价竞拍经等于是加价赌博,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奇迹。

像刚才那种暗价竞拍,神秘是挺什么,也蛮有悬念,不到最后报价出来,谁也不知道结果是什么。可就是少了一些刺激。

什么叫刺激?

就是分分秒秒让你热血沸腾。

毫无疑问,这种明价竞拍,就是如此!

(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七章。水火不容

在林逸正式宣布最后一部宋版书要用“明价竞拍”的方式来决出胜负以后,作为“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的刘玉刘教授,再次主动站出来,准备继续用他的口绽莲花,来给这最后一部宋版书加油助威,让大家的血液在沸腾之余,变得更加滚烫起来。

刘玉刘教授深吸一口气,他知道,最后这部宋版书的拍卖,将直接决定他千分之三的佣金知识就是力量,让我用知识的力量来大赚一笔吧!

想到这里,刘教授就开始说了。他说,为什么现在的宋版书如此珍贵,甚至贵过黄金?实则,不仅仅是宋版书,只要是有些年头的古籍善本,随着时代的变迁,就都成为“文物级”的宝物。被一些大藏家,新玩家竞相追捧。

为什么这样?总之一句话,物以稀为贵!

接下来刘玉教授就又说了,历史上书籍遭受的十大灾难

第一次灾厄:战国年间学术昌盛,百家争鸣,书籍著述甚多。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施行愚民政策,下令焚书,除医药、卜筮、农业之书外,悉数焚毁。

第二次灾厄:汉朝建立后,国家重视文化,开始收集遗书。西汉末年,书籍收集甚多。

西汉末年,赤眉军窜入长安,以火烧之。

第三次灾厄:东汉和帝刘肇,致力收集,兰台、石室、鸿眉、东观,皆满书籍。

东汉末年,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焚毁洛阳,书籍损失甚多。王充加以收集,得残书七十余车。后李漼、郭汜复乱,残书亦遭焚毁。

第四次灾厄:汉末魏初,曹操父子喜好文学,致力文化典籍的收集,并命秘书郎郑默整理图书编目《中经》。晋武帝司马炎承继此统,诏秘书监荀勖根据《中经》编著《新簿》,并首次将典籍分为四部,总括群书。

西晋末年,永嘉年间,五胡之乱,匈奴首领刘聪攻入京城,以火焚之。

第五次灾厄:五胡乱华之时,大批士大夫逃亡江南,大量书籍也随之南迁。

梁武帝萧衍末年,侯景破京,秘书省被烧,幸文德殿遗留一部分。

后梁元帝萧绎起兵江陵,打败侯景,收集文德殿及民间书籍七万余本,运往江陵。萧绎广罗遍搜天下典籍,共得图书十四万卷,堪称皇家私人藏书第一。

西魏大军南下,合围江陵,萧绎见大势已去,躲入内殿,以书围身,一火而烬。此次焚毁几乎将江南的图书烧个精光,在当时所有的书籍都是手抄本,多为孤本善本,今只余萧绎所著的《金楼子》一种。此次浩劫,令人扼腕。

第六次灾厄:隋文帝杨坚、炀帝杨广皆好书籍,致力于图书收集。隋炀帝出游,书籍也携带前往。

后宇文化及广陵起兵,图书损失不少。

第七次灾厄:唐太宗李世民提倡文事,至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为大唐文化的安定繁荣时期,大批典籍得到了妥善的收集整理。玄宗创立的集贤院,将文化典籍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对应经史子集。

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盛唐藏书遭到大量破坏。

第八次灾厄:唐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开始了文化典籍的修复工作。

僖宗李漼年间,黄巢之乱,皇室藏书再遭损毁。

第九次灾厄:北宋仁宗赵祯庆历年间、徽宗赵佶宣和年间,皇室好文,文化为之一兴,在国家的致力收集下,藏书量大增。

钦宗赵桓靖康年间,金人入侵,大批文化典籍再次遭遇浩劫。

第十次灾厄:南宋,北人偏安,加之印刷术的兴盛,福建等地逐渐成为文化中心。在孝宗赵昚淳熙、宁宗赵扩嘉定年间,藏书又大量增加。

理宗赵昀绍定年间,元兵南下,再成灾难。

这里没有元朝后来的事,纸质书籍的命运更差。我辈所知,起码清朝的文字狱,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十年浩劫,电脑网络,使得纸质书的地位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说完这些,刘教授长叹一声,颇有屈原投江前的凄凉与哀婉,说道:“这就是古书的命运啊,厄运多变‘水火兵虫’被古人认为是书的‘四厄’,其实也是很多藏书家的‘四厄’。近百余年来,众多藏家前仆后继,聚书散书,大藏家倒下去了,藏书楼垮掉了,一些新兴的藏书家却不断涌现,直至今天。”

“实则,正是由于这些逝去的和新兴的藏书家节衣缩食倾囊购书,并尽心保护和刊刻传播,才使得古代的典籍历经劫难而犹能保持荣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藏书家的存在,就等同于古书的‘保护神’,等同于文化传递的‘使者’,是他们的爱心藏书,才让我们多一种机缘来体味‘耕读传家’‘子孙永宝’的含意。因此,每一个藏家都是伟大的,是高尚的,是值得人敬佩和歌颂的……百年之后,我们也许埋入了黄土地,可是那些真正的藏家,却会被那些古书记载着,永垂不朽,乃至流芳百世……”

听完刘教授这一席话,所有人都“痴了”。

没错,是感动,是莫名的感动!心中那道被情感充盈着的阀门,被打开了。

原本的热血沸腾,原本的激动,从这一刻升华到了感动。

为什么藏书?

原来我们是在继承和发扬我们美好的文化传统,是在传播知识,我们是古书的“保护神”,是传递和文化的“光明使者”,我是伟大的,是骄傲的,是值得自豪的!

林逸也被刘教授这番话感动的心中唏嘘,明显,这是做过功课呀!

看起来自己给的佣金抽成还太少了,能够说出如此感人肺腑的言语,不愧是教授级的藏家。

林逸心中,大大地写了一个“服”字。

……

当然,煽情的事儿办完,接下来就要再接再厉办正事儿了。

趁着大家还都沉浸在作为伟大藏家美好的遐思中,林逸宣布,“第三部宋版书拍卖开始!”

沉浸在感动中的众人,好不容易被林逸的这句话拉了回来。

现实是残酷的,因为激烈的竞争马上就要开始了。

收拾好心情,作为金陵四大藏家的陆三爷首先摆正情绪,对着林逸说道:“林逸啊,你说开始那就开始吧。就按照刚才所说的,你把书取出来,然后我们先看一看,你出个让人可以接受的底价,我们四位开始互相加价竞拍,最后谁加价最高,这部书就是谁的。”

这时刚刚赢了一句的张四爷开口了,说道:“另外我再提一点建议加价也可以,不过要玩就玩大点,免得我出100万,你才加100块……为了防止这种鬼祟的加价方法,我看这次竞拍最少加价要达到20万,你们看可否?”

说完这话,张四爷就用目光撒了一眼其他藏家。

丁七爷和冯五爷一起道:“这个不用你说,我们也要提出的,大家既然一起竞拍,就玩大点,有气魄点,不要再婆婆妈妈,什么多出来10万,7,8万……就以20万为筹码,以此类推!”

林逸莞尔,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