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旧书大亨-第2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林逸当然不知道这些,他没想到三大佬会是炮灰,更没想到自己也是炮灰中的炮灰。
对于他,三人其实并未寄托太大的希望,只要林逸能够让他们露一下脸,在万建豪和谭劲夫面前留下个印象就好了。
这一点,他们没对林逸说。林逸也不知道。林逸只知道人家既然拜托了自己,那么就要尽力做到最好。(未完待续。)
第五百六十八章。不屑
万建豪不怎么喜欢喝咖啡,所以每次他出门都会让身边的人帮忙准备好茶水。他喝茶不太讲究,不像一些有钱人,喜欢装面子,不是极品龙井,就是珍贵铁观音。他喝茶都是街上卖的便宜货。除非邀请朋友,或者谈生意的时候才喝那些好茶。
听说他这样是当兵时留下的习惯。当年他当兵的时候,站岗值班,需要熬夜,于是就喝浓茶提精神。那个年代在部队能有什么好茶,都是比市面上差不多的新茶。因此他对喝茶只有一个要求,只要够“浓”就好。
如果你以为万建豪喝茶这么简单就错了。
没错,万富豪是对茶叶没什么要求,可是他对茶水却很挑剔。因为他当年当兵的时候,恰好是在青海边区。青海的昆仑山被誉为天之边的地方,环境最为原始,没有受到丝毫的污染,那里的昆仑山泉水可以说是全国最好的泉水。
由于喝惯了昆仑山的矿物质泉水,回到京城以后万建豪喝这边的水就很不习惯。在功成名就以后,他就专门安排了一架飞机,直接从昆仑山给他私人运输这种山泉水。
因此,万建豪喝的茶叶也许很一般,可是泡茶用的水却是成本极大的山泉水一桶水的成本足以够京城一位普通工人一个月的薪水。
此刻万建豪正在与谭劲夫一边饮茶一边谈论着那些预展的拍卖品。博海拍卖公司的总经理也在一旁小心翼翼地伺候着。博海虽然很大,实力也很强,可是万富豪分分秒秒都能它买下来。
忽然,就见万建豪似乎对预展的一件画作很感兴趣,对着那幅作品指点了一下。
谭劲夫也不知道对他说了些什么,然后万建豪就哈哈大笑起来。
周围人也跟着笑了起来,至于那些竞争者,则直接在自己的小本本上面记下这幅作品的名称,作为竞争中的重点对象,你想啊,能被万富豪和谭劲夫看中的作品能差劲儿吗。
潘家园三位大佬也使劲儿了,伸长脑袋去看那幅作品,却是明代书法家文征明的一幅书画,名曰《雨余春树图》。
既然大家都是藏家和玩家,多多少少对文征明此人都很熟悉。即使不说这些,在很多小说和影视作品中,也多少了解一些这位文大才子的风采。比如说星爷的《唐伯虎点秋香》中,他就是和唐伯虎齐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另外还有香港TVB电视连续技《金装四大才子》中林家栋饰演的那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古板书生。
实则,作为明代书画大家,文征明从小开始就学习了各项艺术。相传吴宽为其父亲守丧而停留在故乡苏州的时候,文征明曾就近从他学习古典的艺术。这是九岁时,一四七八年的事。十年后的一四八八年又随李应祯学书法,翌年一四八九,二十岁的时候藉着沈周的摹本习画。了种种画风,文征明一方面吸收理解,一方面创造出自己的方法,直到自己独成一派,他作画的基本观念是,不夸耀用笔的“巧”。在乍见看似笨拙的表明之下,才是其真正隐藏价值的地方。因此文征明被誉为明朝中期画坛上的一代宗师。
此时,那些被聘请来做参谋的鉴定师们,全都不由自主地想要在雇主面前展现一下自己的学识,以便彰显自己的“含金量”。
林逸听了听,不禁笑而不语。
见别的鉴定师都积极发现,阐述自己对这幅《雨余春树图》的观点,林逸却不出声,潘家园三位大佬不禁有些暗暗焦急。
没错,对于林逸他们是很信任的,不信任他也不会主动聘请他来做这次拍卖会的鉴定顾问。可是内心深处三位对林逸还是有些小小的不放心,毕竟他们知道林逸的那些传闻都是听来的,从未亲眼看到过,因此对林逸的实力还是有些小怀疑。
白掌柜,大金牙还有满大人三人中,满大人比较傲娇,就算对林逸的实力有些吃不准,也不会主动说出来。大金牙比较市侩,想要直接提问林逸,却在盘算怎么开口。至于白掌柜就圆滑的多了,他没有直接问林逸,而是咂咂嘴说了一句:“文征明的字画也算是珍品了,不过如此被人评头论足,我怕压不住他的棺材板,他会从里面跳出来。”说完这句话,他眼睛就看向林逸,来了一句,“你说呢?”
这句话就有学问了。
首先全盘否定和蔑视了那帮鉴定师对这幅《雨余春树图》的观点和看法,然后再直接把这个雷子丢给了林逸,让他说出一个一二三来。
林逸是什么人,当然明白白掌柜这句话的意思,不过他也没怎么在意,随口评价道:“很多人都尊称文征明为明代画坛宗师,却不知道他师承沈周,并且由沈周身上学得了被沈周称为绘画上唯一能传授的‘意匠’。所谓‘意匠’,就是指对书画场景的构造能力。在我看来,沈周晚年的作品《落花图》几乎可以与文征明的这幅初期作品《雨余春树图》作比较。虽然两幅作品在形式、笔致和主题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但两者同属于青绿山水,其基本构图也几乎相同。”
“不知三位是否留意到,这一点在文征明截取山坡的角度更明显。从前景看过去,可看出二者的基本型态:坡顶变成平形的小山地,呈现一片无际的平淡和宁静;石头由各个圆形结成带状分布参差。这些都交互搭配色彩:丘陵上部用淡绿色,侧面涂上暖暖的黄褐色,石头或是青色的,或是青绿色的。各个形状虽都是独立的个体,却彼此紧紧地结合着。使用了这两种‘像’,文征明在自己画中设计了一连串的‘区域画面’。这一个‘区域画面’从右到左,从左到上,又从右折回,最后到达最顶部。在这部分,随着两侧远处灰色的山,成为全图的核心;同时,有平顶的山,距离变远了,连带地也看出形状有所变化。留白部分的抑制感觉把依据这两个主题而使用的技巧作更一层的肯定。”
“从构图上来看,沈周在《落花图》里,形态和空间的处理也是如此的。平滑而明确的轮廓画成的小山、和经过选择而画的图形岩石,然后是山崖模样的士坡,这幅图就完成了。岩石和土坡是青色和绿色的。可以说这幅画和文征明的那幅画几乎在意匠上完全一样。匠心如此,画意融通,这就是文征明师承于沈周。所以若说文征明的这幅画好,不如说沈周传给他的意匠被他活用了。”
林逸说完这番话,就不再言语了。
潘家园三位大佬直接愣住,傻傻地看着林逸,像是在看什么稀罕的怪物。
林逸所说的那些专业术语和名词他们不是太懂,但是有一点他们却很清楚,林逸说的全对。
为什么?因为文征明的这幅《雨余春树图》旁边,预展的正是沈周作品《落花图》!
预展方不是傻瓜,也不会无缘无故把两幅作品恰好放在一起,可是刚才那些鉴定师竟然没有一个把两幅作品联系在一起,只有林逸,他做到了!
那些鉴定师们急着在老板面前表现,把文征明的作品做了仔细的点评,却恰恰忘记了文征明就是沈周的徒弟,更忘了旁边正好有沈周的《落花图》。
书画上的师承,等同于人世间的血脉,这是最被人看中的要点。
但作为大鉴定师,大家全都忘记了这一点,只要林逸捡了起来,并且给出了点评。
此时此刻,独一无二。
啪啪啪,突然掌声响起。
林逸看去,那个首先为自己鼓掌的人正是刚才不屑看自己一眼的“鉴宝大神”谭劲夫。(未完待续。)
第五百六十九章。萤火之光
林逸没想到首先为自己鼓掌的会是谭劲夫,那个第一眼看去平凡到让人记不住的男人朝他缓缓走了过来,身后,京城首富万建豪也好奇地看着林逸,据他所知,能够被谭先生看上的人少之又少,能被他鼓掌称赞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潘家园三位大佬有些讶然,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林逸会受到谭劲夫的“侧目”。什么意思,难道说林逸已经入了这位大神的法眼?
在大家目光的聚焦下,只见那谭劲夫走到了林逸面前,然后笑着说:“谭劲夫,认识一下。”伸出了手。
林逸笑了笑,与他握手,道:“在下林逸,久仰大名。”
谭劲夫点点头,说:“你刚才那番见解很有意思,不知道是从哪儿看来的?”
林逸笑了,“不是看来的,只是我略懂书画,对比之后得出的心得。”
“难道阁下也是书画高手?”谭劲夫奇异了,看林逸年纪不大,不可能精通这样的绝活。
林逸却笑道:“说了只是略懂。”
“呵呵,有机会倒要见识一下。”谭劲夫不以为然,说完这些就深深地看了一眼林逸,转身离去。
所有人看着,以为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情况发生,没想到就这么寥寥几句。
不过即使这样,林逸已经让人刮目相看了。
作为一个无名之辈,林逸竟然能够被谭劲夫这样的大神看上眼,并且受到“表扬”,那是多么值得庆幸的荣耀。
一群人无比羡慕,眼神中都快冒出火来,作为当事人的林逸却若无其事。
……
“谭先生,难得见你主动与人打招呼呀。”万建豪笑眯眯地看着谭劲夫说道。“怎么样,那个年轻人有意思吗?”
“有点意思,他说他叫林逸。”
“哦,林逸?”
“如果我猜的不错,他应该就是那个七品藏家,主攻古旧书籍。”谭劲夫慢悠悠地说。
“你打听过他底细?”
“没必要去打听,圈子太小了。”谭劲夫说。
“那他对书画有研究吗?”
谭劲夫点点头,“听说他书法和绘画都还可以,还有刚才那番评鉴,应该有些水平。”
“难得见你这么重视一个人……不过和谭先生比起来,也是荧火之光。”万建豪笑道。后面一句“岂能与皓月争辉”他没说出来,以他的身份,点到为止就好,说多了反倒掉了自己的身份,毕竟自己不需要去拍谁的马屁。
谭劲夫听完此话,只是笑笑,不语。
万建豪见气氛有些尴尬主要是这谭先生太不喜欢开口说话了,而他万建豪也不是那种随便和人说话的人。
想一想,这次拍卖还要借助谭劲夫的鉴定实力,万建豪就打破沉默,主动询问:“现在古书收藏也入流了吗?”
谭劲夫想了想就道:“不是现在入不入流,而是从很早以前就开始盛行了。”似乎觉得自己惜字如金,说这么点有些不好,毕竟人家也是大人物,是掏钱聘亲自己的老板。略微思忖了一下,谭劲夫就给万建豪说了一些自己关于古书收藏的故事。
话说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收藏线装古籍不再作为罪恶而开始悄然露面。谭劲夫那时候已经对古玩,古书之类的收藏感兴趣,他曾经上学时的一位宿友知道他喜欢历史古书,就跟他讲了一件惊奇的事:今天在一家古旧书店,看到了一对青年男女为了筹集婚资,卖掉一套祖传的木刻本古籍《史记》,大大小小六个木箱装着。要价200元,但古旧书店死活只出价100元。结果还是卖了。
朋友问:《史记》能有那么多吗?
谭劲夫说:还有三家注呢;也因为字大。
谭劲夫当时很好奇,立刻赶到古旧书店,询问此事。但书店里断然否认。谭劲夫回来责问朋友,朋友则肯定地说:当时我就在跟前,还会看错!数过钱,箱子就搬到柜台里边去了。
谭劲夫这才明白:书店是想留着卖大钱,故意否认。各行各业都有潜规则,这是保密需要。
当时,钱很值钱。因为绝大多数人的收入都只是每月三四十块钱。那100元就相当于一般工人收入的三个月工资了,何况小两口等着结婚急用。
按照谭劲夫推断,那小两口卖的《史记》,六箱子是可以组合成一个完整书架的。后来判断:一定是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分装五箱,再加上三家注(约四倍于正文字数):集解、索隐、正义合装一箱,所以木箱有大有小据柴德赓《史籍举要》:史记三家注,到宋代刻本始分列《史记》正文之下;而三家注依然单行;到明代监本出来,才三家合一。这个版本一定是在明代三家注散注在《史记》原文之前的版本,更价值不菲了。
这个故事想起来恍若如梦。但这是真实的。这套书的去向如何,再也无法追踪考证了。人间又多了一个动人的传说。但可以说,它应该不会在人间消失(除非它遭遇到灾害)。它也许到了某个大图书馆或博物馆里,或许被某个官僚据为己有。
当年的100块钱的确当钱,要知道,1983年毛主席家谱在《参考消息》上做广告,木刻本影印限量发行,也就是100元一套。想来耐人寻味遥想当年那套《史记》最初的拥有者,说不定为了它也是省吃俭用、咬牙跺脚才忍痛买的;他能想到后世为了100块钱就轻易卖了吗!
这是一个令人惊悚的话题——今天的藏书家不妨扪心自问:三代以后你的书籍会流向何方?
当谭劲夫说完这个故事以后,万建豪成沉默了。
自古道:富不过三代。
自己能否打破这个魔咒?
自己费尽心血收藏的那些珍品,最后是否也会流落出去?
……
博海拍卖会的预展很快结束。
各方人马都在第一时间搜集各种各样的情报,尤其想要知道对手的底价是多少。
潘家园三位大佬这边也一样,林逸只是帮他们给出那些拍品的鉴定和竞拍价格,并且按照数据统计,让大家对拍品的资料一目了然。
这两天,大家都在互相走动,彼此宴请对方,想要从酒桌中套出有些内幕消息来。
林逸不喜欢这样的场合,因此参加了一两次就闷在酒店读书。三位大佬也不勉强他,毕竟林逸给予他们的帮助已经够多了,单单那份拍品资料就比其它各家的都要详尽。
古时候打仗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博海这种大型的竞拍也一样。而这里的粮草指的就是“资金”。
要知道,这次博海拍卖的28件艺术品中,价格最低的起拍价也达到了100万。也就是说,你要想参与这次竞拍,手头最低也要有3000万的资金作为支持,若想在这次拍卖中以压倒性获胜,那资金最少也要3个亿。
潘家园三位大佬不差钱,他们差的只是名气,只是想要借助这次博海拍卖让自己扬名立万,正式杀入更上一层的社会。
因为对于那些真正的上流社会和富豪阶级来说,他们的地位等同于街边摆摊卖菜的。现在他们就是要摆脱这种身份和地位,逆流而上,让大家都知道他们潘家园三巨头也绝非浪得虚名。
因此,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各路人马全都磨刀霍霍,把弹药和粮草储备齐全,就等着这一年年末的博海拍卖正式开始。
(未完待续。)
第五百七十章。开幕
如今恰好临近春节,博海拍卖就在这时候正式举行。
实际上博海举办的这次“春拍”也是大有深意。
首先,春节是中国人最喜欢也最重视的一个节日,往往一年最好的运兆都集中在这几天,是一个无比喜气的节日。其次,春节时期是各种商业交易量最大的时段,也是顾客最舍得花钱的时段。往往很多平时无人问津的珍贵艺术品会成为抢手货。最后,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拍也在诏告所有人,你若在这场拍卖中胜利了,那么这一年你将会无往不利。
作为艺术品界声名显赫的春拍,这次博海艺术品拍卖也吸引了无数的娱乐媒体。
如今神州大地收藏之火越演愈烈,只要是个人就都想要在任何场合任何地点捡到宝贝。淘宝的氛围让无数人聚焦在这次拍卖盛会上,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长长见识,另一方面也能过过眼瘾。
那些媒体投其所好,就把镜头对准了这次难得一见的博海拍卖,势必要将这次拍卖的声势造的更大。
一场拍卖,有拍主,有竞拍者,有媒体,当然也少不了观众。
不过能够进入博海春拍现场的人,绝对都不是一般人。这里又不是菜市场,谁想来就来,更不是百货商店,有钱没钱都能来买卖。
作为一个高逼格,高格调的拍卖大会,博海拍卖公司那也是挖尽了心思来把这次拍卖烘托到一个新高点。因此,他们给京城数一数二的藏家,还有名人发出了邀请卡24K金打造,限量发行,镌刻有古代绘画艺术的金卡邀请卡。
单单这一张邀请卡的成本就达到了上万块也就是说,这些金卡全部白送,只要你有莅临现场参与活动的资格。
博海拍卖公司可以说这次真的是下了血本,目的只有一个,玩一次大的!
因为参加这次拍卖的人物非富即贵,所以在安保方面,博海公司那也是下足了功夫。不禁安排了本公司的安保人员,还特意聘请来了安保公司的一些精英人员,据说这些精英大多数都是退伍特种兵,那身手绝对了得。
博海拍卖举办当天,整个京城的头版头条都是关于这次拍卖新闻的。尤其万建豪和谭劲夫的名字更是在新闻中无比耀眼。
实际上,凡是涉及到万建豪的新闻就都是大新闻,何况万建豪身边还搭配一个藏界最为神秘的大神谭劲夫,这种号召力就更足了。
作为这次拍卖会的其它鉴定师就没有这种好运气,萤火之光岂能与皓月争辉?可以说,能够被媒体关注的寥寥无几,而从外地来京城的林逸,就更不用说了,谁认识他是老几。虽然贵为古书界最年轻的七品藏家,但是在京城他实在是一粒沙子,太不起眼,也太不引人注目了。
不过对林逸来说,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终于可以亲眼目睹,并且亲身参与这种大型的艺术品拍卖会。
有的参与,那就是胜利。
……
很遗憾,因为身份的缘故,一直想要见识一下的老曹没能和林逸一同参加这次的博海拍卖。
林逸跟着潘家园三巨头来到了博海拍卖会现场。现场是京城最知名的豪华大酒店,听说在这里住一宿都需要很多钱,吃一顿饭更是不得了。
宽敞大气的场地,让你犹如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没错,以前林逸是参加过各种类型的拍卖会,可是像这次如此大规模和正规的,却是极少。
周围无数的媒体全都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每一个可能成为拍卖会焦点的人物。
当然,像潘家园三巨头这种野路子的牛人不在其内,而作为他们拍卖军师的林逸,就更不入这些媒体的法眼了。
镁光灯啪啪闪烁,只是停留在林逸身上的短之又短。可以肯定,对于林逸,他们全都毫不在意,甚至不知道这是哪里冒出来的小角色。
与之相比较的,则是那些在京城颇有名气的鉴定师。他们的出场犹如盛会中出现的明星,吸引了更多目光和镁光灯的注意。
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些“明星”频频挥手,或者驻足微笑,把自己最美最优秀的一面展现出来。
“哇,那个就是京城有名的收藏家朱文迪吧?”
“看那个,一定是远近闻名的鉴定师孙希文,听说他一直在美国深造,怎么回来了?”
“这真是群星荟萃,难得一见啊!”
……
众人议论纷纷,对着那些明星人物指指点点。更有甚者,一些媒体主动上前,要对这些人做现场采访。别人被围堵着,忙得不可开交。林逸这边却被冷落一旁,对于他,无人问津。
小地方来的鉴定师,又这么年轻,有什么好采访的,谁让这里是京城,随随便便都是大人物。
……
如果说林逸出场,无人问津,整个现场连半点浪花都没有激起来,那么当京城首富万建豪,以及跟在他后面的藏界大神谭劲夫出现的时候,整个现场都爆炸了。
什么是名人?
什么是大人物?
什么是势不可挡?
在这一刻诠释的淋漓尽致。
不说那些媒体记者疯狂地噼里啪啦,镁光灯狂闪,只说现场那些观众竟然不由自主地全都站起来鼓掌,犹如在欢迎某位国家元首,或者国际贵宾。
作为全中国商界数一数二的超级大佬,万建豪见惯了这种场面,只是双手挥动,面带微笑,给人的感觉是很是和气和容易亲近。
相比之下,跟在他身边的谭劲夫就多少有些不太适应这种场面。毕竟他是藏界明星,不是真正的商业或者政治明星,还不太习惯这种被人簇拥,被人紧盯着的场面。
虽然这只是博海拍卖现场众人的一个出场露面,却冷暖自知,高低有别。
毫无疑问,林逸就是那种不被看在眼里,作为炮灰,作为绿叶,作为蝼蚁和荧荧之光的存在,这里受到欢迎的只有大神,受到瞩目的也只有大神。
他,只是尘埃!(未完待续。)
第五百七十一章。跟拍者,死
潘家园三位大佬能够参加这么大的拍卖会,实际上已经心满意足了。何况他们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这次拍卖的作品自己能够有实力竞争的很少,所以他们早就制订了好了竞拍计划,那就是不管怎样,不可以空手而归,多少也要拍下一件,而被他们看中的那件作品就是明末清初书法大家王铎的《草字帖》。
在这次博海28件拍品当中,这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