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珍玩-第3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放下,冯青山当然立即拿了起来。
  冯青山的眼力,在铜器和金石方面,算是顶级的,但是在瓷器上,却到不了这个水准。他仔细看了看,从釉色到痕迹,再到最关键的青花发色,怎么看怎么像元青花。
  不过,冯青山没见过元青花的镇尺,所以一时之间也有些犹豫。
  结果呢,这老牛做生意久了,门道都熟了,一看他俩一人一件把手上了,就知道别的是看不上了。老牛点了一支烟,吧嗒了两口,便开始和他们谈价了。



第十一卷 玄机


第1065章 藏了东西
  这元青花的文房类的东西,是很罕见。明代倒是有青花瓷器的笔架山、笔杆、镇尺这些东西,但是冯青山从未听说过元青花会有这样的东西。
  所以,他一边听着老牛和同行谈黄杨木笔筒的价格,一边琢磨着,这个同行能放下,也说明可能不真,而且他又没听说过,如果老牛开价过高,那就放了不要了。毕竟,元青花本来就不是容易见到的东西,侥幸心理要不得。
  可是,那个黄杨木笔筒,老牛开价好几万,而这件青花镇尺,只开了六千的价格。
  冯青山一听,这肯定是当仿品来出的价儿了,那个同行也似乎松了一口气,是彻底不想要了。元青花苏麻离青,哪里是这么好碰的?
  不过,如果是仿品,这也不是新东西,怎么也得是民国老仿,而且工艺很不错。
  既然叫了六千这样的价儿,冯青山自然还是要讲的。老牛在黄杨木笔筒上没落价儿,但是这青花镇尺,最后冯青山讲到了三千。
  三千拿这个东西,对冯青山来说,即便是仿品,那也值了,就当是个玩物和学习样本也好。
  话虽这么说,但谁不想弄到真东西不是?所以冯青山回来之后,找了一些人看过,不过众说纷纭,大多是不看好的。
  唐易又不在山州,他是一直憋着呢。
  其实,元青花这东西,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什么叫元青花?元代的青花瓷器,都叫元青花,但是并不是每一件元青花都是精品,都很值钱。
  就是因为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拍出高价,让不少圈外人也知道了元青花。由此产生了很多误解,觉得只要是元青花,都是很贵重的东西。
  其实不然,元青花是分档次的。
  第一档,苏麻离青的青料,上档次的画片。比如带有人物画片的元青花大罐,比如龙纹压手杯,比如纹饰精美的其他器型。
  第二档,也是苏麻离青的青料,但是画片艺术性不强。就比如这件青花镇尺,如果是真的元青花,青料对,纹饰一般,就是这个档次。
  第三档,青料不是进口苏麻离青,是国产普通青料,但是制造工艺和画片尚可,这样的东西,其实价值不高,远远比不上明清官窑青花。
  第四档,不仅青料一般,而且工艺和画片也一般,这样的东西,很多行里人是不屑于去辨认的,即便年代对了,也没有什么收藏价值。比如带点儿简单纹饰的粗瓷大碗,其实毫无艺术价值可言,至多有文物研究价值,不会有收藏家愿意收藏。
  当然,这四个档次,只是简单化的大体划分,实际上元青花的情况比这个要复杂得多。
  外行人偏于笼统,一说元青花就当是天价,其实能拿出元青花不算什么,元青花也有很便宜的,精品才值钱。就好像不懂玉的人,一听和田籽料,就会觉得很稀罕。其实和田籽料形不成量产,极品当然贵,垃圾也很多,那些石性很重、杂质很多的籽料,还不如俄料、青海料呢。
  听完了冯青山的讲述,唐易指着这件青花镇尺道,“是元青花的东西没错,青花发色和结晶斑的特征很明显,也是苏麻离青的青料。不过,这东西被人动过手脚。”
  “啊?”冯青山一愣。
  “这个底是接的。”唐易翻过镇尺,指着底下露胎的一面,“而且很奇怪,这个底也是元代的东西,胎质也不错,所以不容易辨识。”
  “那就可能是两件镇尺,都残了,切割打磨然后接起来凑一件完整器?”冯青山一边问,一边又仔细看了看,“这工艺也太巧妙了,现在可做不出来。”
  “仔细看还是能看出来。”唐易指着侧底边说道,“要想接底,必须先精细打磨,然后粘在一起,再在接的地方打上一层特殊腻子,最后高温喷釉。喷好之后,再修整和做旧。你看,虽然工艺和做旧非常精细,但是因为其他部位毕竟是自然氧化的,还是能从光感上找到细微差别。你是在太阳光下看的吧?”
  “对!”冯青山点头。太阳光算是自然的光线,偏强但不算很强。看东西的色彩,太阳光下最适合。但是有些要判断光感的东西,太阳光下反而不容易分辨,得用比太阳光强的强光手电,或者弱光环境也比太阳光下合适。
  比如这件接底工艺,比较特殊。这些东西,唐易是从陆知行那里学到的。“你现在用强光手电或者放到弱光环境下看,区别就出来了。”唐易笑道。
  冯青山把两种方法都试了一下,“果然如此!”
  “不过,三千块钱,元青花的东西,虽然是接底,但却是老材料老工艺接底,也算是个小漏。”唐易解释道,“这东西你就是拿出去明说是老料接底,三五万出手是没问题的。”
  “出什么手啊,不值当的。你这么一说,我就放心了,这东西我摆在案头,也挺舒服的。”冯青山乐呵呵说道。
  唐易盯着这件镇尺,琢磨了一下,“你说的两件残器拼成一件完整器,可能性最大。不过,这东西一般都是空心的,似乎分量有点儿不对。”
  “啊?”冯青山正高兴呢,冷不伶仃唐易突然又来了这么一句,不由一脸惊讶,“你是说,这里面可能藏了东西?”
  “不是没有这个可能,但是即便是空心,这个壁要是做得很厚,导致分量偏重,也有可能。”唐易道,“所以我最后才说。”
  冯青山沉吟良久,“要不,咱们弄开看看?”
  唐易笑道,“我刚说了最后才说,就说明可能性比较小。您可想好了,弄开这东西,可就不好再复原了。里面没东西的话,赔了夫人又折兵。而且,就算有东西,万一是误放进去的不值钱的东西,那也是得不偿失。”
  冯青山看了看唐易,突然问道,“如果是你,你会弄开看么?”
  唐易怔了怔,这不是他的东西,他之前当然不会考虑。不过,就他的经历而言,遇到的暗藏玄机的东西也不少了,这又不是什么重器,弄开看看还是很有可能的。
  “要是我,真有可能弄开看看。”
  “那好,咱们就弄开看看。”冯青山一拍巴掌。
  唐易还是劝了一句,“老爷子,您可别因为我的话这么冲动,我是和您不瞒着。但这东西,摆在案头,还是很好的,别太冲动。”
  “我想好了,既然是老接底工艺,那就不是这些年搞的,万一有东西,必然不是普通的东西,如果没有东西,我就不要这后接的底了,上半部分打磨一下切口,一样把玩!”冯青山起身,“走!”
  唐易见状,也就不再多劝了。
  古玩街上,找个地方切割,还是很容易的,专门修复古玩的店铺就有两三家。
  “哎呦,什么风把您二位吹来了?”
  两人到了一家修复古玩的店铺,店主姓刘,因为眼睛大,都叫他大眼刘。不过,他也不是什么顶级高手,一般就是裂纹上打两个锔子,有磕碰修磨一下。但切割这么件瓷器,也不是什么难事儿。而且他人缘好,容易交流。
  都是熟人,冯青山拿出青花镇尺,说明了来意。
  大眼刘拿起镇尺看了看,“我说老爷子,我瞅着怎么像元青花啊!”
  “那你收了吧?我不切了。”冯青山笑道,“多了不要,给我一万就行。”
  大眼刘哈哈大笑,“这东西就算是高仿,没事儿您切了它干嘛?”
  “这釉面和发色仿得不错,我就是看看釉下的胎质仿得怎么样。”冯青山一本正经,“不过,你从这儿环着切一圈,切完了别打开,因为切的时候摩擦高温,一打开就容易变化,我得过会儿再看。”
  “行。老爷子您是活到老学到老,佩服佩服!”打眼六拿起镇尺,“两位跟我一起吧,看着弄也放心。”
  “刘老板的手艺,跟着观摩下也是学习。”唐易笑道。
  “别埋汰我了,唐总!这古玩街上谁不知道您,全华夏跑着做大买卖,平时都见不着尊容,今儿让我逮着了,按说得合影签名才能让你走!”大眼刘笑嘻嘻开着玩笑。
  一切就绪。瓷器切割比玉器简单多了,硬度低,结构松。大眼刘把镇尺固定好,不到十分钟,一圈切口就出来了。
  稍稍冷却,冯青山掏出一条准备好的毛巾,直接包了起来,又放进了盒子里,“添麻烦了刘老板。”
  说完,拍了两百块钱到桌子上。
  “老爷子骂人不是?这算什么?您这是想把我这个月的电费都给交了?”大眼刘抓起钱,回身往冯青山手里塞。
  冯青山立即攥住大眼刘的手,“你也不是开福利院的,说好了,回头我还得请你吃饭!”
  唐易也上前帮忙,“老爷子就这脾气,你不收,是骂他了!”
  推推挡挡,最后大眼刘自然还是收了。
  冯青山和唐易回到朗润轩,吩咐伙计看好店,和唐易回到内室,关好了门,这才把盒子打开,把毛巾解开。
  切的时候冯青山就看到了,这的确是空心的,一圈下来,上下已经松开了。
  冯青山一手把住底边,一手拿起了镇尺的上半部分。


第1066章 一批重器
  打开之后,却发现里面嵌着一个长方小木盒。
  这个唐易和冯青山有心理准备,因为必然是嵌入紧密的东西,不然拿着晃荡就感觉到了。
  这个木盒是普通的桐木,都知道桐木偏轻,所以没什么分量。这青花镇尺是后接合的,不是入窑烧的,所以木盒完好无损。不然烧窑的高温一千多度,早就化成灰了。
  不过,这个木盒很小,而且找不到盖儿,更像是一根木条。
  冯青山拿着木条,仔细看了看,终于在中间找到了一条缝隙,“看来也是粘起来的。还得撬。”
  这个不难,冯青山拿一把小刀很小心地撬开了。
  结果,里面居然只有一卷信纸!
  打开,平铺,大约有七八张,上面写满了蝇头小楷。信纸的样式是民国时候的,虽然写在信纸上,但是却不是一封信,而是一些类似心得的论述。
  正是关于元青花。
  唐易和冯青山对视一眼,看了第一页的论述,立马去看最后一页,果然有落款,写的是“守白记传”。
  两人想了想,也没想出有叫“守白”的民国人物。而且,没有姓氏,这两个字又很普通,重名的肯定有,所以基本也没法查。所以,两人便又从头开始看内容。
  这第一句是:元代制瓷,窑口亦多,参差不齐,统称元瓷,釉里青之器,前人记述者寡。
  这釉里青,指的就是青花。
  接下来,通篇都是在说元青花。
  从元末的一些文人笔记开始,说当时士大夫阶层,喜欢的都是宋代的名窑,什么定窑哥窑,还有瓷都的御窑,也就是枢府器。甚至当时有人摆宴,用了不少青花器,为宾客所偷笑,第二天,他的一个好友还送来了一些金银的食器、酒器。
  可见,当时元青花在上层眼中的地位,还不如金银器呢。
  但是现在,一件鬼谷子元青花大罐,顶多十斤八斤的,拍卖价能买将近一吨黄金!
  接着,他指出,元代的疆域广阔,所以元代青花当时大量贸易到西亚,同时根据他所知道的,就是在非洲的埃及,也曾出土过大量元青花碎片。
  一开始,很多外销的元青花,其实属于订制,就是西亚的国家派人带着青料过来,和华夏的工匠商量一番,然后定制、样子。做好了再带走。这也是苏麻离青这种波斯青料为何能来到华夏的原因。
  这个,有点儿像代工,好似国外的品牌,在华夏有加工厂。
  正是因为苏麻离青来到华夏,开启了元青花的大发展。除了外销瓷,瓷都窑厂的工匠们利用这种漂亮的蓝色钴料又制作了很多订制之外的器型。甚至有高级画工,开始用这种钴料作画,出现了一批画片儿精美繁复的青花器。
  但是到了明清,元青花依然不受重视。
  这个论述的人认为,元青花之所以被研究的少,最开始应该和朱元璋有关系。他视元朝为“胡虏当朝”,所以元代时期所产出的青花器,起码明代的朝廷和宫内是很少收藏的。
  哪怕元朝后期,瓷都已被朱元璋控制,不少元青花其实已经不是元代的朝廷督造。
  同时,里面还记述了一件事儿,从这件事儿可以看出,这个人起码在上个世纪20年代还健在。
  说当时有一个华侨,从一所寺院里买了一对半米多高的青花云龙象耳瓶,瓶肩上有一段文字,大体是祈求平安之类的,但是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年代落款,落的是“至正十一年”。
  有意思的是,这个人把这一对元青花云龙象耳瓶带到琉璃厂去卖,结果当时的很多古董商判定为赝品!
  这件事儿,唐易是知道的,其他资料也有记载。民国时候,元青花哪有现在的风光?很多古董商根本就不认识,宋代的五大名窑,明清的官窑,才是古玩行里瓷器的热点。
  这对瓷瓶传承有序,后来流转出国门,被英国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到了1950年,有个美国人对这一对青花云龙象耳瓶开始研究,提出了一个后来相当著名的观点,就是“至正型”元青花。此后,华夏对于元青花的研究,才开始重视起来。
  后面的这些事儿,这个论述的人肯定是不知道了。不过,他在民国年间,能对元青花有这么多的研究,可算是很了不得了。
  同时,这个人还提出了很多元青花的鉴定要点。
  比如看底。因为元青花底部通常是不上釉的,所以直接能看到瓷胎,元青花的瓷胎是灰色的,不是细白的颜色,因为是混合瓷土,不似明清官窑很多都是细腻单一的高岭土。
  比如重量。正因为元青花的瓷胎是混合的瓷土,所以相对质地疏松,高温烧制、水分流失之后,分量很轻。一个看起来不小的东西,拎在手上有感觉上的落差。
  比如画工。他提出,元青花的艺术价值,以带人物画片为最好最少,其次是龙纹,再次是花卉纹等纹路。
  其中龙纹也有鉴定要点,龙头小,龙身细,没有五爪龙,只有三爪四爪。而且一件器型上不会有双龙,通常都是“一龙赶珠”,就是一条龙,一颗宝珠,仿佛追赶的样子。
  “这几张纸,简直把元青花研究透了!”看到这里,唐易叹了一句,顺带翻开了带落款的最后一张纸。
  这张纸上,不再有论述的内容。但是唐易和冯青山都屏住了呼吸!
  “能识此青花镇尺者,眼力必佳,识破修复之机,尤甚。所藏诸器,留之所慰。”
  这个人居然收藏过一批元青花,而且藏了起来!
  当时,他陆续收藏了一批元青花,因为时人不重视,所以都不贵。但是他断定,这些精美大气的元青花器,必然有绽放光彩的一天!
  放到现在,这可是一批重器!
  “我说呢!”冯青山叹道,“要是只是论述,没必要这么小心地封在一个青花镇尺里面!原来关键在这里!”
  唐易心里也是一颤。居然会有这个结果!


第1067章 八角古井
  唐易暗想,这个人的确是动足了心思。他不惜破坏一件普通的元青花镇尺,让日后有眼力有缘分的人能揭开他所写的东西,而后收藏他的这批元青花,以便传承!当然了,肯定也带着能印证他预测观点的希望。
  “快看看具体地点!”冯青山手指着蝇头小楷,一字一字点着往下看去。
  原来,这批重器,就藏在瓷都!
  根据描述,是瓷都一个叫容锦坊的地方。这地方有一口八角古井。这口古井疑似明代就有,常年井水不落,民国年间反而更盛,井水距离井口距离很浅,常年有人打水。
  他将十四件自认为是精品的元青花用层层油纸厚实包裹,然后装入两个铁箱,在半夜无人之时沉入井底。据说,此井至少有十几米深,而且沉入井底淤泥后,即便是铁箱锈烂了,瓷器也不会浮上来。
  他还简单介绍了一下,这两口铁箱,其中一口放了八件元青花,是一套。另外一口铁箱,放了六件,是成对和单件的器物。
  其实,铁箱完全浸在水中,虽然水中也有氧气,也会生锈,但是反而比暴露在空气中的潮湿的环境要缓慢一些,完全锈蚀烂掉倒不太可能。
  但是唐易仍旧暗暗叫苦。
  且不说这容锦坊的古井还在不在,是不是被填了;就算是在,要打捞两口铁箱,这实在是太麻烦了,避开人很难!而且还得找人打捞,这里面又存在着走漏风声的可能。
  冯青山倒是很高兴,“想不到这把年纪了,还有这样的事儿!”
  “老爷子,这事儿得从长计议一下。”
  “先去瓷都再说啊!”冯青山笑道,“就算找不到,就当去瓷都进货了,逛市场了!”
  唐易想了想,正好陆知行的“柴窑”天青釉葵口笔洗也差不多该出窑了,去一趟,算是一举两得了。只不过自己刚回来,这又要出去,便提出休息一两天再出发。
  “你放心,两口铁箱,你一我一,让你先挑,八件成套的还是其他六件,我都行!”冯青山倒是痛快。具体什么东西信纸上没写,不过两人肯定是都不能独吞的,发现这个秘密,两人都有功劳,都有份儿。
  不过,在唐易的建议下,冯青山也同意了过两天再出发。
  唐易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儿,不过这两天,他反复琢磨了下这个人关于元青花的论述,越琢磨越觉得有收获。古玩这东西,到了一定的境界,那些技术性的细枝末节已经不是什么重点了,这种宏观的深层次的东西才是提升的关键。
  他甚至还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手段,查了查“守白”这个人。
  不过,唯一能对上号的,是民国年间有名的学者许之衡,字守白。
  许之衡其实生于清末,还是贡生。后来曾经留学倭国,回国之后,还当过北大教授。此人对古典词曲研究很深,而且确实也懂瓷器,曾经写过一本《饮流斋说瓷》。
  不过,这几张信纸的论述,更像是一个民间高人写的,唐易觉得和许之衡对不上号。
  查来查去,也没个结果,唐易最后只好放弃了,民国时期民间的高人太多了,而且时逢乱世,想查清楚,简直和大海捞针一样。
  两天后,唐易和冯青山一起飞往瓷都。因为有冯青山在,唐易提前告诉了陆知行,先在酒店开了两个房间,安顿好之后再联系。
  关于“柴窑”的事儿,暂时不能告诉冯青山。不过,这个窑厂倒是公开的事情,以后这高仿艺术品还是要进入市场的。他们午后才到,简单吃了点儿饭,稍事休息之后,唐易带着冯青山去了窑厂。
  这时候窑厂已经基本建成了,只剩边角的地方需要处理一下。他们到瓷都的前一天,窑厂的绿化刚做好,整体已经相当漂亮了。
  冯青山没想到唐易在瓷都还有这么大的手笔,一时赞不绝口。
  一边逛,唐易一边向鬼叔打听了一下容锦坊这个地方。
  “这个地方,在临郊的老城区,以前可是达官贵人住的!听名字就知道了,容锦,容纳锦绣之地啊!”鬼叔回答说,“不过,最近好像拆迁了!”
  “啊?”唐易立即问道,“那里有口古井,填了么?”
  “那口井我知道,八角古井嘛!附近的人常年在那里打水,也不见水位下降。这个应该不会填,因为这次拆迁改造,有些老宅子还是文物保护单位,这口古井估计也要留下来。”
  陆知行当着冯青山的面儿没多问,但一听就知道有事儿,直接开口道:“阿鬼,你还是带着他们去看看吧,正好现在时间还早,看完了安排下晚宴接风。”
  于是,鬼叔就陪着唐易、冯青山直接去了容锦坊。小顾本来也想去看看,但是却被陆知行叫住了。既然有事儿,而且冯青山又不熟,自然去的人越少越好,究竟什么情况,回来单独再问唐易就是了。
  到了地方之后,果然已经拆迁了,这新工地的围墙都起来了。不过,这口古井在一处老宅西墙一侧,有石砌的地面,一侧还有半圈石砌的栏杆,类似一个小花园,旁边还有几株老树。
  老宅子和古井这片区域都没动,古井边还有人在打水。
  唐易上前看了看,这口古井的口径不大,不到一米,花岗岩砌成八角井台,井水距离井口不到半米,看起来很是清冽。古井旁边,还竖着一块警示牌,上面写着:小心地滑,注意安全。
  的确,井边石砌的地面因为有人打水,所以很湿滑;同时,井台也不是很高,这打水时得留点儿神,不小心掉下去可麻烦。
  “听说不止一个人掉下去过,不过好在水面靠近井口很近,扑腾了两下,就被人就救上来了,没出过大事儿。”鬼叔在一旁说道。
  唐易点点头,这事儿已经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