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珍玩-第3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回去的路上,听闻唐易明天要去古玩市场,廖沫儿想了想,决定一起去。唐易也想了想,抛开别的不说,廖沫儿的眼力在那儿,有个懂行的一起逛古玩市场,其实会增添很多乐趣,而且都说开了,更不能拒人于千里之外。
  曹萱琪想想无事,便也要求跟着一起去。文佳本来就想研究羽翅纹玉璧的事儿,听说曹萱琪也去,更不去了。
  第二天,四人在绍州古玩市场碰头。唐易对高太明简单介绍了一下。高太明一看俩女的,也没多问,就当个临时伙伴了。
  绍州古玩市场,就在鲁迅故居对面,靠着咸亨酒店不远,而且有一个高高的大门楼,很好找。
  门楼上方,横有“绍州古玩市场”的篆字,进入古玩市场,唐易发现这是一个仿古建筑群,店铺外面也都是这个风格。进去问了问,才知道建成的时间不长,不过,原先这里就有个古玩城。
  虽然是仿古建筑,但实际上情况和全国的古玩市场差不多,也是平时只有店铺经营,而且客人稀少。到了周末,地摊铺排,人员稠密。而且绍州这个古玩市场里面地方不是很大,更显得人多。
  高太明自然是行家,廖沫儿也不弱,唐易更不用说了,三个人带着曹萱琪这么一个外行开逛。
  重点自然是地摊,不过走过了一些摊子,却发现以工艺品居多,和田玉玛瑙翡翠,佛珠手串玩件,这些东西占了大部分。
  曹萱琪多是问廖沫儿问题,廖沫儿很有耐心,唐易和高太明听着这些“初级脚本”,不自觉地和她俩拉开了距离。
  终于,唐易在一个拐角处的瓷器摊子前蹲下身来。
  这个摊子上全是瓷器,而且都是小件瓷器,最大的也不过是民国年间的茶壶。唐易伸手拿起的,是一个瓷制小粉盒。
  粉盒自然是装粉的,不过这个粉盒真是普通到了极点,就是一个直径约七八厘米,厚度约三四厘米的小圆盒,有盖扣着。
  但是这个粉盒的颜色,却十分特别。
  青白釉。
  在单色釉瓷器盛行的宋代,北白南青。而这个“青白”,就是独树一帜的创新。这不是简单的青白,它非常亮,有点儿偏蓝。其实严格来说,这个颜色更像天青釉。
  这么一个造型普通的小粉盒,没有纹饰,没有款,却一下子吸引了唐易的目光,就是因为这个颜色。
  一上手,重量很轻,开盖,胎体很薄。
  唐易微微一笑。没错!这就是影青!大名鼎鼎的宋代影青!
  只是可惜,是个小粉盒。宋代影青瓷器,到如今传世量最多的就是粉盒。宋代是个有风情的朝代,追求情趣的特点更为突出,料想女子化妆也更为精致,粉盒的量大,也很能说明问题。
  不过,这毕竟是宋代饶州窑的影青,造型简单,工艺却很精良,而且颜色特别正。这样的东西,按说不会随便摆在地摊上。摊主是个老人,怡然自得吧嗒着烟斗,眯缝的眼睛里看不出任何异样。
  说饶州窑,很多人不知道,但其实就是宋代的瓷都窑口。瓷都在宋代建镇,当时自然不会像明清一样设置御窑厂,而是集中了不少民窑。
  但是这些民窑,却有一处当时的御窑也比不了的资源,那就是瓷都高岭村产的一种瓷土。
  高岭土。
  高岭土烧出的瓷器,洁白细腻,而且可以做得很薄。影青,就是如此,瓷胎最薄可以透光,再配合这种青白如天的釉色,实在是漂亮!
  影青,又薄又好看又实用,在宋代,是瓷都对瓷器的一种巨大创新。
  这种创新,甚至还导致了华夏的宋元明几朝玻璃器的断档!
  国外为什么流行玻璃器,因为他们之前造不了瓷器。但是只要瓷器能做的够薄,够轻,那相对玻璃的优势,实在是太明显了。
  首先瓷器比玻璃更不容易碎,同样厚度的玻璃和瓷器,可以扔地上试试。再者,你用玻璃杯倒一杯开水,用瓷杯倒一杯开水,稍稍等一会儿,玻璃杯你敢直接拿么?瓷杯可以。当然了,时间长了也烫手,但比玻璃杯慢得多。
  还有个成本问题,这是个基础问题,贵了不行,但是瓷器偏偏比玻璃成本低。
  玻璃在华夏古代不叫玻璃。战国的时候有个称呼叫璆(qiu)琳,汉代的时候出现了琉璃的称呼,后来还出现了一些药玉、罐子玉之类的说法。从名称上也能看出来,要么带斜玉旁,要么直接叫玉,被看得珍贵。
  抛开艺术品这个情况,单从实用器上来说,宋代影青瓷出现之后,从战国到唐代传作的玻璃器算是玩完了。


第1229章 龙泉青瓷
  所以,这影青瓷,在宋代的制造量那肯定是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在倭国、韩国、东南亚一些国家,居然都有出土过!
  而粉盒,作为宋代妇女的常见生活用品,制作量当然也很大。但再大,它毕竟只有女人用,估计很难比过碗和茶杯这两种都得用的东西。粉盒之所以流传下来多,也因为器型小巧封闭,它不容易碎。
  但是所谓量大,只是相对的,毕竟是宋代的东西,也毕竟是著名的品种。就算是这么一款最普通的宋代饶州窑的影青粉盒,只要完好无损,拍好了,几十万还是有可能的。
  但是这个摊主老人,却把这么个东西摆在一堆高仿和民国普通瓷器里面。
  “老板啊,这个小瓷盒怎么卖啊?”唐易看好之后,开口了。
  老人看了一眼,“这个小粉盒可不错,别看又小又简单。”
  唐易没吱声,静等老人开价。
  “六百!”老人略一沉吟,开口道。
  唐易松了口气,看来他是真当成民国年间普通的粉盒了。有时候这眼力,就在一步之差,好东西如果扔在普通东西堆里,未必都能认出来。何况这个小粉盒是实打实考究眼力的东西,没有可以参研的款儿和纹饰。
  “这颜色挺漂亮,还能便宜么?”唐易问道。
  “这是青白釉,又叫影青,要是宋代的,还不值个十万二十万的。而且这不是新东西,民国的,六百不贵!”老人回道。
  你看看,自己都说出来了!要是宋代的怎样怎样,可就是当民国的了!有时候打眼不是那种一无所知的打眼,知道有这个可能,可就是觉得不是!这也是一种打眼。归根结蒂,还是功力不够。
  “行。那我也痛快点儿。”唐易点出钱,“老板,我北方来的,少见这种青白釉,能问问这东西哪里来的么?”
  老人一看唐易挺痛快,也很高兴,借过钱,把小粉盒装了,“就是在农村人家里收的,没什么可说道的。”
  唐易点点头,收起了小粉盒。
  这个饶州窑系,是宋代南方四大民窑之一,另外三个是龙泉窑、吉州窑、建窑,名气都很大。宋代的时候,曾经声名赫赫的越窑,已经很衰了。
  宋代的瓷都,创出影青之后,民窑林立。这里面有一个特点,就是来往的工匠与商人很多,全国各地几乎都有。而且北方人也不少,因为两宋时期辽、金壮大,北方不太平,很多北方人也跑到南方。
  来自四面八方的工匠和商人,使得瓷都的瓷器大量流转出去。所以,在绍州农村能收到这个粉盒,很正常。尤其是这个粉盒造型简单,没有繁复的纹饰,更符合当时应该是平民百姓用的。
  高太明是看明白了,心说我怎么愣是没把这个影青粉盒抓出来?不由得拍了拍唐易的肩膀。
  廖沫儿和曹萱琪也看了唐易买的东西。曹萱琪自然是半点儿也看不明白。在她眼里,六百块钱买这么个地摊摆的小瓷盒,实在是感觉亏,虽然她知道这可能是古董。这个粉盒给人的直接的视觉感受,不像那种矞矞皇皇的古代艺术品,看着就值钱。
  但是实用器和艺术品,有时候是相对的,比如古代大量实用器造型,后来都成为纯粹的艺术品,梅瓶一开始就是酒坛子。这个小粉盒,如今它也是艺术品。
  四个人继续往里走,又到了一个瓷器为主的摊子,曹萱琪指着一个比较高的青瓷兽耳尊,“你看,颜色差不多,但是比唐易买那个小粉盒气派多了。”
  廖沫儿苦笑,这是一回事儿么?器型不一样,而且颜色也不是差不多!她压低声音在曹萱琪耳边说道,“曹姐,这个是龙泉窑的东西,是典型的青瓷,和刚才那个影青完全不一样。而且吧,你说的这件是高仿。”
  在内行看来差别很大的东西,外行却看着差不多,不过曹萱琪没多掰扯这个,“高仿?你这么远就能看出来?我挺喜欢这个造型的。”
  “喜欢可以买下来,也是几百块,当个摆设也行。不过这种东西,你可以回燕京再买,潘家园有的是。”廖沫儿又道。
  龙泉窑就是浙省的窑口,青瓷颜色当然和影青不一样,它比较青翠一些。
  放到今天,龙泉窑的知名度可能比影青还要高,这和浙省如今发达的经济有关系,也和龙泉这个地方比较出名有关系,比如龙泉宝剑,很多人知道。
  这里面有一点值得一提,龙泉窑和“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能扯上关系。
  哥窑的窑址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争议。不过有个说法是得到很多人认同的,就是在龙泉。
  说当时龙泉有哥俩儿,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哥哥主持的窑口就是哥窑,弟弟主持的窑口不叫弟窑,叫龙泉窑。
  不过,五大名窑最好的时期是在北宋,但是龙泉窑最好的时期却是南宋。北宋的龙泉窑大多是那种豆子青,而且胎厚釉薄,有开片,这个倒是和哥窑能佐证一二。而南宋的龙泉窑,出现了颜色更漂亮的梅子青,粉青这些,而且反过来了,胎薄釉厚,基本没有开片了。
  曹萱琪点点头,听了廖沫儿的。本来么,跟着三个行家,要是再乱买,那就没救了。
  唐易看了看曹萱琪,“我手头有件龙泉窑的东西,你喜欢可以卖给你,反正卖给谁也是卖。”
  “宋代的东西,我可买不起。”曹萱琪连连摆手,“你这个小粉盒都值那么多钱!”
  “谁说是宋代的了?是清代的。”唐易哭笑不得,心想要是宋代的龙泉窑我舍得出手么?
  的确,龙泉窑从三国两晋时期就有了,直到清代才结束,有1600多年,可算是华夏历史上历经时间最长的窑系。
  “噢!”曹萱琪点点头,“我真是挺喜欢这个青翠的颜色!”后半句“比你那个小粉盒颜色好看”她倒是憋着没说出来。
  “是啊,确实很漂亮。明晚期,龙泉青瓷首次远销欧洲,直接把欧洲人给震了!”唐易顺口多说了两句,“据说,当时只有贵族能用得起。用龙泉青瓷招待客人,得上点儿心,有可能就被客人给顺走了!”


第1230章 淳化元宝
  “你说的跟你也去参加宴会一样!”曹萱琪有点儿不信,“这餐具都油腻腻的,而且参加贵族宴会的人也都不是穷人啊!”
  “当时欧洲人没见过这么漂亮的东西,惊为天物。而且不光是钱的问题,太少了,买都不好买。后来,龙泉青瓷被大量走私到欧洲,很多人还以使用龙泉青瓷为荣。”唐易笑笑。
  “这个的确有记载,再说他不是个喜欢说瞎话的人。”廖沫儿扯了扯曹萱琪的衣袖。
  曹萱琪本来想调笑一下廖沫儿,但是唐易和廖沫儿说到古玩问题的时候都比较认真,她最后还是没开口。
  四个人继续逛,廖沫儿没上过手,高太明上手最多。
  唐易只上过一次手,就是拿下了影青粉盒。
  走着走着,在一个旧家具的摊位前,唐易第二次上手了。
  这个摊子很大,是两个摊位合并起来的,摆着些桌子椅子这样的旧家具,还有一些旧的牌匾木雕什么的。
  不过唐易拿起来的,是一方不大的木雕墙挂。
  墙挂,和字画的功能差不多,就是在墙壁上有个装饰作用,不过是木框木板,一般来说都是木板浮雕。
  这方墙挂不大,半米见方,雕刻的是三足金蟾,口中还衔着一串铜钱,有三枚。
  这三枚铜钱,用的是真的铜钱镶嵌,这是这方墙挂最特殊的地方。
  唐易看明白之后,摸了摸浮雕的地方,问摊主,“这墙挂怎么卖?”
  这摊位上共有两个人,都是男的,一老一少,老的五十多岁,算是中年偏老,少的是个二十冒头的小伙儿。
  小伙儿看了看唐易,转头问正在忙乎的中年人,“二叔,这南榆的挂板儿怎么卖?”
  口音是北方口音,而且他这个叫法儿,多半也是北方人,这是叔侄两人到南方做生意来了。
  因为这方墙挂是榉木的,榉木是南方的树种,明清以来,常见于民间家具。但是当时很多北方人不认识,觉得有点儿像榆木,就叫“南榆”,这个叫法儿直到今天还有。
  “等等。”中年人喊了一声,利索地处理完了手头的活儿,走到唐易面前,“小哥儿,这是明代的墙挂,不过裂了补过,你确定想要?”
  “嗯,能看出来补过。”唐易点点头。
  “这工艺不错,而且你看这个金蟾叼着的铜钱做得也不错。痛快点儿,也得五千块。”中年人接口道。
  唐易稍稍一愣,这三枚铜钱上,虽然有所污损,但是仔细看看,应该能看出是“淳化元宝”,怎么能说做得不错呢?明明是真铜钱。
  转念一想,也是,这淳化元宝是楷书版,是宋太宗赵光义亲笔书写的四个字,说实话,乍看上去不怎么样。而且这三枚铜钱比较特殊,有点儿不那么规整。
  宋太宗用过五个年号,但是只有三个年号发行过铜钱,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据说都是他的手书,皇帝手书,那得叫御书体。不过他的字,比起后来宋徽宗手书“崇宁通宝”,蔡京写的“崇宁重宝”等等这些宋钱,确实是差点儿。
  唐易看了看中年人,“还能便宜么?我是做生意的,就看上这老墙挂金蟾带财的彩头了。”
  “真不能便宜了,我是北方来的,这批生意做完,下周就回去了,都是处理价儿。你看看,开门的明代老墙挂!”中年人口气很坚决。
  唐易一听,就知道砍价儿没戏了,“行,那我要了吧。您这东西从哪里来的?”
  一听说要了,中年人痛快说道,“这里面有两套桌椅,是在晋省收的,这个墙挂是一起来的。”
  唐易心下暗喜,地方应该没错。
  货款两清,不过这方墙挂不轻快,拿着继续逛太累,高太明便让廖沫儿和曹萱琪继续逛,他和唐易一起到市场的保管处先把东西存上。
  “这东西很一般,而且补过,淳化元宝传世量也不小,你要这个到底是为了啥?”高太明一边走,一边问道。
  “这不是一般的淳化元宝,就是比较脏,看不清楚。不过赤中带青,我看像——”唐易看看左右,“佛像金钱!”
  “啊?”高太明一惊,他自是相信唐易的眼力,“算了,先别送保管处了!这里就有卖工具的,找个僻静地儿,先撬下来!墙挂以后再补就是了!”
  既然是佛像金钱,那正面是“淳化元宝”,背面自然是佛像!
  将近三十年前,五台山演教寺大修,民工在塔基下,发现了一批淳化元宝。这些淳化元宝和普通的制式不一样,少见锈色,色泽赤红隐隐带青。这是金钱!
  而且,这淳化元宝的背面,还一左一右铸有两尊佛像!当然,这样的东西,自然就被文物部门收走了。
  但是,这种佛像金钱,在市面上也出现过。虽然少,但毕竟是有。而且后来在拍卖会上也出现过,价格最高的一次国际拍卖,过了百万。
  这批佛像金钱是怎么回事儿呢?这是宋太宗赵光义命工匠特地打造的,就供奉在五台山的演教寺!
  赵光义这个皇帝,有点儿特殊,因为赵匡胤有儿子,皇位却是这个弟弟接替的!各种说法众说纷纭。
  根据史料记载,开宝九年十月的一个深夜,宋太祖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在宫中,哥俩喝酒商谈,当时赵光义是开封府尹,至于谈的什么,这个没有记载。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这个深夜,虚岁只有五十的赵匡胤突然驾崩了!本来好好的,说走就走,本来就很离奇。紧接着,赵光义登基当了皇帝,而且还说有母亲杜太后藏在金匮中的遗书为证,赵匡胤的皇位,传弟不传子。
  这就是著名的金匮之盟。
  是不是赵光义弑兄上位没有切实的史料证明,野史猜测五花八门。但是后来,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又先后死了!赵光义巩固了皇位之后,开始御驾亲征,攻打北汉。路上,赵光义碰到一个县城小吏,此人名叫宋捷。
  真是好彩头,宋朝大捷!
  而且不光有好彩头,事实也应了。赵光义攻下了坚固难破的太原城,灭了北汉,基本完成了北宋的统一大业。
  就在太原城,他干了两件大事。第一,将太原改名平晋县,而且在县里修建一条丁字街,“钉”断造反成事的龙脉。第二,让当地的工匠打造一批纯金的“淳化元宝”,背面带有佛像,佛佑钱,供奉在五台山演教寺,算是为大捷向佛还愿。


第1231章 别扭仿品
  高太明自然知道淳化元宝佛像金钱的价值,所以才说先撬下来再说。他也没想到,居然在绍州的古玩市场,一块来自北方的明代榉木墙挂上,嵌了三枚佛像金钱!
  这说明,明代的时候,就有人发现了佛像金钱,而且知道其珍贵程度,如此“隐藏”起来。并巧妙利用了金蟾的彩头,如果挂在家里,也是招财进宝的好彩头。
  唐易想了想,同意高太明的说法,这个榉木墙挂,虽说也是明代的,但是后来修补过,其实已经算是损坏了,这三枚金钱价值很高,留在上面确实不搭,而且当时有人将其镶嵌,却没有使用名贵木料,估计主要目的也是为了隐藏,而不是相得益彰。
  从市场里买了简单工具,来到一处僻静地方,唐易和高太明小心将三枚金钱撬了下来。撬的时候才发现,位于钱币中央方孔的木料,其实是一根木钉,是钉上去之后又打磨平整,而不是纯粹的镶嵌。如此一来倒是好了,撬下金钱,墙挂也没有明显损坏。如果要修补,找差不多大的普通铜钱,再用木钉钉上即可。
  撬下来之后,翻看醇化元宝金钱的背面,果然都有两个佛像。高太明赞道,“你真行,就这样,还能认出来!”
  “这也是运气好,这批淳化元宝金钱,是赵光义利用当地的工匠打造的,工艺水平一般,所以不容易被人上眼。”唐易接口道,“古物基地有这个么?”
  “你说呢?”高太明看了看唐易,“这种金钱的工艺水平的确是一般,而且,古物基地还有淳化元宝银钱!”
  “银钱市面上太罕见了,我也没见过。”唐易笑道,“有机会我得看看实物,听说这是当时最精美的钱币!”
  赵光义当时命当地工匠打造淳化元宝佛像金钱,工艺水平一般除了因为是地方工匠,还有个原因就是赶制,之所以赶制,是因为这里面显然包含着一种刻意营造效果,让民众臣服敬仰,巩固政权。就和赵光义初登基时发行的太平通宝一样,那个是为了让民众感受到“太平”。
  淳化元宝佛像金钱的效果非常轰动,这导致了后来很多王侯权贵都跟着模仿铸造,所以这种佛佑钱,后来又出现了一些其他版本。
  不过,这些版本的价值自然比不了赵光义的五台山版本。赵光义在金钱之后,后继有“银”,银钱是出自御用工匠之手,工艺水平是顶级的,这个版式也是最美、最贵的。
  如果这方墙挂上出现的是银钱,恐怕唐易就不容易捡漏了,精美不说,颜色不一样。而金钱和铜钱不太容易区分,而且历经这么多年,还有脏污遮掩。
  唐易就在这么一个不大的古玩市场里,连续捡了两次漏,高太明实在是无语了。不过他对影青和钱币都不算很感冒,他更喜欢有玄门特色的东西。
  收藏这种事儿,不管是高手还是新手,都有个情感归属问题。比如龙泉窑,很多浙省的玩家都喜欢,因为有地域归属性。比如佛像金钱,可能崇信佛教的人会更钟情一些,也是因为归属问题。
  还有就是,刚入门的时候,接触什么真东西最多,也更容易喜欢这一类东西。比如文佳就是,跟着唐易最初买了串雪巴珠,对玉器就有点儿偏爱了。高太明在古物基地接触的东西很多,见惯了奇珍异宝,不过他有一身玄门功夫,就更喜欢于此相关的,比如他在夜市上看了那个铜香炉。
  唐易和高太明重新找到廖沫儿和曹萱琪的时候,曹萱琪已经买了一个元青花“小”罐,正拿着欣赏呢。
  当然了,这个小罐只是个工艺品,而且是缩小版,只有十几公分高,上面的主体画片是荷叶鱼藻。
  “这?”唐易看了,哭笑不得。元青花的罐,特点就是器型硕大,基本都是大罐,你就是买个仿品工艺品摆着玩儿,你好歹也弄个大的,这样才有感觉。弄个缩小版的小罐,看上去实在是不伦不类。
  “她非要买,也不贵,随她吧。”廖沫儿对唐易笑了笑。
  元青花的器型硕大,和当权者有关系,蒙元的大本营是草原,天地辽阔,性格粗放豪迈,大器型符合他们的性格特质。就连瓷制酒杯,也是那种大的高足杯,号称把杯,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