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超级军工霸主-第2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他们万万没想到,一位年纪还不满三十,终日与军工技术打交道的年轻军工专家,竟然会说出这般眼光犀利,意味长远的话,没错,如果以现如今中国的海空力量,根本无法与苏联驻金兰湾的海空实力相抗衡。
  即便是以最大的决心,利用手头上最先进的驱逐舰和护卫舰,把握时机,以雷霆手段对越南实施强有力打击,事后也会顾忌金兰湾的苏军,而有些虎头蛇尾,必然不能取全功与一役,如此雷声大雨点小的行为,落在其他国家眼里会变成什么?
  要知道,南海周边可不单单只有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尼以及T地区,组成“六国七方”的势力格局,如中国在越南侵占问题上弄得虎头蛇尾,势必会助长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侵占野心,也就是说在漫长的政治博弈中,时间越拖,越对中国不利,如果再过十年、二十年,如果南海的形势逐渐变好还则罢了,如果要是愈发难解又当如何?
  场间的都是大阵仗的高级将领,无数的战火淬炼,早就让他们的潜意识里保留着极为浓烈的安危意识,更何况在军事领域,任何事情都要将最坏的情况估计好,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在南海,难道真的要眼睁睁的看着不管?
  建国伊始,美国悍然发动朝鲜战争,为了保卫难能可贵的胜利果实,赢得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老一辈领导人不顾积贫积弱的国力,毅然决然实施抗美援朝,将美军死死挡在三八线,为中国赢得千余公里的战略缓冲区的同时,也为自身打出一片和平的发展环境;
  到了六十年代,面对北方毛熊张牙舞爪、南有鹰酱的虎视眈眈,国内又承受着连年的自然灾害,可为了手中能有足够分量的镇国利器,更是为了今后更好的未来,老一辈领导人毫不犹豫的坚持既定的核武计划,最终一团蘑菇飞上天,雄鸡一唱天下白……
  试想当年如果老一辈领导人因为顾忌敌方的强大,或是面对困难暂时选着放弃,那美军兵峰便会直抵鸭绿江边,东北重工业基地更会毫无遮掩的暴露在美优势空军的打击半径之下,想要谈建设,讲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笑话……
  至于核武器更是如此,要是手中没有这个有分量的家伙,无论是毛熊还是鹰酱,都会向着你肆无忌惮的挥舞着核大棒,别说硬气的跟丫拼一下,就连大气都不敢喘,到那时,兔子可真就是人畜无害的兔子了,想要健健康康的成长,也只是虚幻的梦想……
  老一辈领导人以大无畏的勇气,尽其所能的将最难啃的骨头啃了下来,难道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国家实力上去了,看到啃不动的骨头就要丢给后世子孙吗?难道真要让后世子孙戳脊梁骨吗?不是不能,而是决不能……
  “这话说得有道理,小卢这小子,不当兵真是浪费了!”
  谭斌爽朗的话音响彻会场,畅快而又朴实的言语到处了场间所有人的心声,于是乎在场所有高级将领都赞同的点着头,就连先前觉得有些事不可为的栾震,也在沉默许久后,重重点着头,承认这番话的正确性,而此时的谭斌着带着一抹耐人询问的神情继续看着对面的江汇川,微微一笑继续问道:
  “听说万山航空研究所的在研项目,正是你们海军支持的,说说吧,老江,那个项目进展的如何?现如今的南海局势你又有怎样的打算!”
  说着,谭斌又伸出一根手指,在面前点了点,以不容置疑的口吻,郑重地说道:“老江,我可了解你,有什么好东西,你可不要藏着掖着,拿出来,也让大家见识见识!”
  听着谭斌的话,在场的各位都觉是一头雾水,没明白总参谋长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只有跟谭斌相熟的江汇川却心里跟明镜似的,说起来,当他说出卢嘉栋名字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打算已经瞒不过对面的老狐狸;
  要知道那可是担任过数年总参装备部部长,力主78式批量投产的谭斌,如果说卢嘉栋真正的发现者是谁,除了谭斌还能是谁?所以,他很了解卢嘉栋,知道那个年轻人的能力与胆识。
  当他听了那句话和卢嘉栋名字的时候,便明白,江汇川与那个年轻人的谈话中绝不单单是那句“南海的事,决不能留给子孙后代!”,如果没有后续的手段,凭着卢嘉栋严谨的性格是不会说出这般底气十足的豪言壮语,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想彻底打掉越南的狼子野心,我们需要一个快速而有力的反击力量,航空兵便是最好的选择,我们海军多年来便研究如何利用航空兵构建快速打击体系,现如今整个体系的理论框架以初见雏形,而作为该体系的核心关键就是万山航空研究所正在加紧研制的新型导弹攻击机……”
  ……
  ……
  “海军的要求想必大家都清楚,那就是希望咱们所能够研制出一款新式导弹攻击机!”
  就在江汇川详细介绍设想中的空中打击体系时,位于中国中部长州附近的万山航空研究所的厂房的角落里,新式战机的研讨会,便在这处由几张桌子,一张黑板和几个板凳组成的简陋会议室内进行着,不远处刚刚由海军飞机修理厂转过来的飞机制造厂。
  十余台机床正在轰鸣,巨大的噪音震荡着每一个角落,但这处简陋的“会议室”就好像有一层无形的个隔膜一般,能将恼人的声音彻底阻挡在外一般,对此毫不在意,而是专心致志的听着卢嘉栋的讲述:
  “新式导弹攻击机,我们叫了这么久,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它准确的界定又是什么?”
  卢嘉栋喝了一口茶水,润了润有些沙哑的喉咙,在没有良好的环境和麦克风的情况下,想要盖过机械的轰鸣的确有些吃力,但卢嘉栋并没有因此而有半分的不悦,要知道能搭起万山航空所这个搭架子,已属不易;
  更何况两个飞机修理厂的改造、一个运十设计团队的延续和维持,都是响当当的吞金兽,上级拨付下来的专项资金和万山军工生产联合体的利润,看上去是个庞大的数字,但三大吞金兽稍稍一张嘴,这点钱即刻便被吃抹干净,为了能把钱花在有用的地方,让真正的好钢用在刀刃上。
  很多诸如综合办公楼,配套的招待所,豪华的食堂和洗浴中心等无关紧要的设施便是能省则省,也正因为如此,每当开会的时候,万山航空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们,就好像游击队员一般经常打一枪,换个地方,人少的时候便挤在小办公室里,或者某人的宿舍中,人多一点儿就安排在厂房,甚至是厂区外的小树林里……
  总而言之,在厂区内,时不时的便能看到十余位专家聚在一起,或切切的讨论,或拧眉沉思,然而在这样简单的都称得上是简陋的环境下,对新战机的研制工作却从未中断过,更没有人为此而心生抱怨。
  因为他们的心无不系在新式导弹攻击机上,只要能将这款凝聚众多心血的新式战机,送上蓝天,他们即便再苦再累也无所谓,就如同当下厂房里的噪音,这些航空专家们不是真的听不见,只是选择性的不让其打扰自己的思路罢了,卢嘉栋也是一样,于是在干咳两声,整理整理嗓子,便再次提高音量:
  “按照我的想法,新式导弹攻击机之所以成为导弹攻击机,最核心的便是它的多用途性,空空导弹是导弹、空地导弹也是导弹,空舰导弹还是导弹,既然我们的新式飞机被定位为导弹攻击,那么是不是这些导弹都能够融合其身,令其发射,才是能真正的称为导弹攻击机呢?
  我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因此,我认为,咱们这款新式飞机,首要的立足点便是实现其多用途性,增强其执行任务的弹性,最终让这款战机既具备优异的空战性能,又拥有极强的对地、对海打击能力,所以,我觉得,咱们就应该打造这样一款多用途战斗机!”


第704章 鸭翼
  所谓多用途战斗机,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执行多重任务能力的作战飞机,在对空领域,能够应对一般的空中威胁,至少能在敌机的突袭或围堵下,安然脱离,或是将其歼灭;在对地对海方面,则拥有极强的攻击力,特别是在应用诸如C801反舰导弹、激光制导炸弹等精确制导武器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和潜力,可以说,卢嘉栋所介绍的方案很前卫,很大胆,也很振奋!
  然而如此振奋人心的概念,在卢嘉栋说出后,就如同一滴泉水落入浩瀚的汪洋中一样,连一点像样的涟漪都没有掀起来,除了厂房内不断轰鸣的机床外,座位上的众位航空专家,无不是神色黯然,沉默以对。
  甚至还有几个无奈的叹着气,暗地里摇起头,就连与卢嘉栋堪称忘年交的杨弘毅,也都微微的垂下眼帘,好似睡着了一样,根本没有听到卢嘉栋究竟都说了些什么,这般景象,别说是振奋,如果要不是厂房内的巨大噪音,估计在这种压抑的沉默下,一大半的人都会睡着……
  没办法,向卢嘉栋刚刚陈述的那套高、大、上的主体研制方向,这些航空专家在以往的二十年当中即便耳朵没听出茧子,头脑中那一根根强有力的神经,也早被无数的超性能指标数据搞得麻木了……
  诸如所谓的双二六(即实用升限超过两万六千米,最大飞行速度超过2。6马赫)、超一流的空中格斗能力、极具前卫的超视距空战能力、无与伦比的对地对海攻击能力,从五十年代末开始,空军、海军航空兵以及航空工业部不止一次的下达一项又一项在纸面上无比辉煌漂亮的能行指标;
  为此,向后论证上马歼9、歼11(老型号,后下马)、歼12、歼13等众多战斗机研制型号,相关的指标数据更是一变再变,力求将新式战机的性能指标不但要达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新锐战机的技术水平,而且还要有所超越,最终打造成举世无双的超级战机!
  这般远超航空工业基础,违背武器装备发展规律的做法,到头来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疯狂上马的项目,因为无法实现,只能像一颗颗坠落的繁星,一个接一个的下马,就算是勉强坚持下来的歼8项目,也因为技术和工艺的局限,刚一诞生,便面临落后、过时的尴尬境地……
  中国航空工业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在座的专家们都是亲历者,见证者和聆听者,领导们的初衷和心意或许是好的,但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的做法,却一次次让满怀希望的进步,最终沦为停滞不前的原地踏步,现如今,站在黑板前的年轻人也是一位领导,而且还是一位国内绝无仅有的综合性军工联合生产体的领导,或许他在兵工行业有着无人可比的权威性,但在航空领域,却……
  “毕竟隔行如隔山,卢嘉栋就算在兵工领域建树颇多,但在航空方面实在是善乏可陈,多功能战斗机,这和以前的超级战斗机有什么区别?唉……看来这次新机项目,又是要重蹈以往下马型号的后尘了……”
  专家们嘴上虽然不说,但心里却早就泛起嘀咕,都知道卢嘉栋在兵工领域有着非凡的成就,如今部队大批量装备的78式突击步枪、便携式火箭筒、52倍口径155毫米加榴炮、新式模块化火箭炮,无论是官兵的反应,还是在实战当中的表现,都让人不得不对这些先进装备的缔造者——卢嘉栋由衷的竖起大拇哥;
  然而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卢嘉栋即便是再强,也只不过局限于兵工领域,技术含量更高的航空领域他又怎么能懂呢?除非他是传说中的天神下凡,否则就算卢嘉栋再天才也是枉然,更何况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卢嘉栋都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凡人,要不然也不会说出那番绝对高、大、上的“豪言壮语”!
  于是乎,不少专家心下黯然,甚至有些后悔,而事实上,当他们接到调往新成立的万山航空研究所时,心下就有些不情愿,只不过他们大部分人不是因项目下马而被零落,就是由于步子太大而遭雪藏。
  其处境与运十设计团队别无二致,都是一群“不融于世”的“另类人员”,要不是因为如此,他们也不会来到这个草台班子似的航空研究所,只是没想到,新研究所并没有所谓的新气象,年轻的领导跟二十年前的也没什么两样,都是只会夸夸其谈,紧盯纸面数据的外行……
  枉然的都有些决然的专家们依旧沉默着,只是眼神时不时的向着一个方向瞟着,那是万山航空研究所所长杨弘毅的座位,如果非要找一个让这行航空专家心甘情愿留在此处的绝对理由,所长杨弘毅绝对算得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个!
  因为他的技术够专业,学术够严谨,研究够踏实,虽然在十号工程的选型中败北,可没有任何人敢因此而小瞧杨弘毅半分,也正因为如此,当面对卢嘉栋很是“不专业”的知道言论时,所有人的目光便聚焦到杨弘毅的身上,想看看这位新任的老所长该如何应对年轻年轻领导者的意志……
  应对?怎么应对?别人不知道卢嘉栋在航空领域的造诣,杨弘毅却心里清清楚楚,当年在研制130毫米枣核弹时,卢嘉栋便展现出极具天分的空气动力学造诣,要不然那款看似简单,实则极考验空气动力学理论研究成果的新型弹种,也正因为如此,卢嘉栋在航空领域也应该不陌生;
  然而此时此刻,卢嘉栋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即便是不懂航空技术,仅凭卢嘉栋平日里机敏的头脑,也不可能说出有悖于武器发展规律的话,他是怎么了?难道是发高烧不成,要么就是眼前的卢嘉栋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卢嘉栋?
  杨弘毅疑惑着,诧异着,一双厚重的花白眉毛,下意识的皱了起来,并在眉心深处渐渐拧成一个深深的“川”字,配着那张黝黑而又凝重的脸,落在旁人眼里却成为这位老专家对台上那位年轻领导表达不满的佐证。
  只不过是因为杨所长和万山卢总的关系实在是太特殊,这种不满不可能用言语来表达,但耐人寻味的神情,却已然说明了问题,终于有位戴着圆框眼睛,身形有些消瘦的专家终于忍不住了,毅然站起身子,神情严肃的盯着台上的卢嘉栋,提高音量质问道:
  “卢总,您刚才说的多用途性,听起来的确很振奋,但我却有一个核心点总是想不通!”
  “请说!”卢嘉栋的脸上带着淡然的微笑,举手示意他继续,而这位专家也不客气,用手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便毫不讳言的继续问道:
  “您说多用途战斗机要能够应对一般的空威胁,既然如此,势必要在气动布局上增强该型机的爬升率、转弯半径和机动性,如此一来与对地攻击型战机的气动布局必然存在天壤之别,我只是问问,咱们到底如何解决?又如何兼顾?”
  “为什么不试试鸭翼?”
  “不管什么翼,在对地攻击型战机上都……等等……你刚才说什么?鸭……鸭翼?”
  听了卢嘉栋的话,戴圆框眼镜的专家先是一阵不屑,可还没等说上两句,脸上的不屑便瞬间被震惊掩盖的无影无踪,一双不大的小眼睛更是睁得滴流圆,不可思议的望着台上的那个年轻人,结结巴巴地说道:
  “你……你……你知道鸭翼?”
  在场的人都是航空领域的老鸟,当听到卢嘉栋说出鸭翼之后,便知道这个年轻脑袋里转得可不单单只有兵工的东西,要知道鸭翼可是七十年代末兴起的一项最新的航空空气动力布局,至今还处在理论验证阶段。
  除非是资深航空专家,要不然就算是普通的航空所研究员也不可能知道什么是鸭翼,也正因为如此,当卢嘉栋说出这两字后,在场所有的人都觉得,卢嘉栋绝没想象的那么简单,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就在众人惊叹之余,卢嘉栋却淡然一笑,再次开口说道:
  “我是知道鸭翼,但相较于魏鸿坤,魏教授在鸭翼上的造诣,我还是有些班门弄斧了,您有关鸭翼的研究论文我可是认认真真研究好几遍,其中对固定式鸭翼和全动鸭翼的精辟阐述,让我很是敬佩,我相信,如果没有数以万计的数字演算、理论修整和风洞试验,是绝不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啊……哈……哈哈……卢总,您……您真是……呵呵,我……”
  卢嘉栋的话很是谦虚,异常恭敬,可听到魏鸿坤的耳朵里,却如同一根根钢针扎得他肉很疼,心也很尴尬,消瘦的面庞黑一阵,红一阵,紧抿的嘴唇更是张了又闭,闭了又张,反反复复却只说了几个含糊不清的字句,最后只能在卢嘉栋微笑的注视下,低下头,一屁股坐回自己的座位……


第705章 双三角翼OR无尾三角翼
  魏鸿坤,资深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只是十余年来致力于研究鸭翼布局,虽然是空气动力学的前沿领域,但并不是美、苏两大航空强国所引领的主流航空技术,多少有些偏门,要不是杨弘毅在歼9的数个设计方案中,有几个引入了鸭翼布局,估计中国航空学界都不知道有魏鸿坤这个人。
  饶是如此,随着歼9的下马,以及在其基础上改进的十号工程选型方案的落选,魏鸿坤再次被人们遗忘在角落,其辛苦半生研究鸭翼布局的专业论文,也被业界当做一种可敬的技术尝试,丢入故纸堆中,再也无人问津……
  却没想到竟然引起卢嘉栋的关注,不仅如此,还从论文的只言片语中,品读出魏鸿坤为鸭翼布局而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航空气动领域尤为如此。
  要达到一个完美的流体动力学结构,其中的理论验证、数理运算以及风洞试验,多得令人恐怖,即便是在机体上加装个立刀式的天线,或是增设一个凸起的设备舱,因为气动外形的细微变化,也要进行成百上千次的数理论证,才能付诸实施;
  然而这些费尽心力的尝试和验证,不一定能获得满意的成功,却往往伴随着难以想象的失败,鸭翼布局便是其中一个最好的佐证,毕竟不是每个国家都如美苏那般,有着超强的航空技术研发能力和配套工业体系;
  特别是在航空发动机领域,这个号称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可不是随随便便那个国家说搞出来就能搞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在整个技术和动力系统不如人的情况下,很多国家为了能拥有比肩美苏的新锐战机,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求第三条出路;
  鸭翼布局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渐渐成为一个研究方向,因为人们发现,在战机前沿加装一个可控舵面,不但可以在飞行时给飞机增加一个向上抬升的涡流加力,而且在机动时也可以在改变涡流方向的同时,赋予战机更强的机动性,从而达到在降低动力输出的同时,拥有不亚于美苏先进战机的机动性和爬升率。
  正因为如此,鸭翼布局在航空第二梯队的欧洲非常盛行,因为这种布局并不需要制造难度和工艺水平超高的大推力重型涡扇发动机,仅需要难度稍低的中等推力发动机即可实现不弱于美苏战机的性能和技战术水平。
  所以,欧洲航空工业强国法国率先将鸭翼布局当做一个重点方向加以研究,随后北欧军工强国瑞典也对其进行理论探索,紧接着英国、德国也相继加入,到最后就连中东空中霸主的以色列也耐不住寂寞,开始对鸭翼布局一探究竟!
  魏鸿坤正是在这个潮流中看到某种可能性,要知道中国的航空工业基础还不如欧洲,在涡扇发动机领域更是存在难以想象的巨大差距,如果能够有一种方法,将在降低发动机推力的同时,拥有极强的空中机动能力,那对中国战机来说无异于是天大的好事情。
  于是他果断的放弃了在当时堪称航空领域显学的苏式战机气动研究,转攻不被美苏所接受的鸭翼布局,为此不得不从零开始,得不到高性能计算机的支持,就用手摇式计算机验证自己的数据,手摇式计算机坏了,就干脆用算盘接着算;
  为了能在一次宝贵的风洞试验当中,获得更多的数据,他每次都制作十多个鸭翼布局模型,弄得风洞试验台的工作人员对他牢骚不已,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尝试之后,魏鸿坤终于隐约触碰到了鸭翼布局的核心技术。
  然而这个极为切合实际的空气动力布局,却因为与当时航空学主流格格不入,加之在研究过程中,失败的次数太多,迟迟不能给上级领导一个信服的确切数值,他的鸭翼布局研究便被打入冷宫,唯一的成果只剩下一堆毫无生气的废旧图纸,以及几篇无人问津的论文……
  所以当卢嘉栋说出鸭翼他很惊讶,点出那几篇论文更是震惊,但旋即藏于内心深处的遗憾和无奈,便如同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一般,瞬间充斥充斥全身,让他没来由的羞愧、懊恼、不是因为卢嘉栋点破心中的伤痛,只是那种未尽全功的遗憾使然……
  冷笑、尴尬、沉默以至于遗憾的凝重,魏鸿坤一系列神情的变化,落在卢嘉栋的眼里,也是让他稍稍愣了一下,虽说他也清楚,自己兵工领域的所谓“权威”未必能入得来在座众位航空专家的法眼,但却也没有就此立威,将众多专家一棒子打死的想法。
  无非就是把自己来自后世的想法和思路表达出来,以便能够在新式战机的研制上少走些弯路,毕竟卢嘉栋在航空领域不如兵工领域得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