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宝瞳-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红色官窑”的发展和壮大,经过了“抗美援朝”、“三反五反”、“三面红旗”、“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以及以后的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在各种特定的历史时期,“红色官窑”产品无不打上历史的烙印。
  在这几十年的生产过程中醴陵瓷最巅峰的制瓷成就便是1956年制作,专供中央领导人使用的茶杯,也叫“胜利杯”前后生产了120件,分六种样式,釉下花和白底两种,非常珍惜。
  醴陵瓷的另一个最巅峰的成就就是1974年,为庆贺主席82岁生日制作的一批专用瓷器,也就醴陵主席用瓷。
  而主席瓷的另一个巅峰“7051”瓷的艺术成就甚至超过了醴陵毛瓷,不仅丝毫不逊色于宋元明清各大官窑,甚至还要超过。因为7051瓷集中了当时全国最为出色的制瓷大家,参与工程的全体人员都经过严格政审。窑场四周设立岗哨,未经工程指挥部批准者,一律不得入内。从选料到成型,从配釉到彩绘,直至烧结、包装等大部分工序都是靠手工完成,并有公安人员在一旁监视,以确保产品安全。制作前,首先要从效十吨上好的原料中,人工手选出两吨精选料。当时人手不够,工程指挥部又调来了数百名“红卫兵小将”加入了选料工作。力尽艰辛,不惜工本,历时一年终于烧成了这批空前绝后的精美瓷器。
  等刘东把自己知道的有关主席用瓷的知识说了一遍后,李老点了点头。
  “我这里醴陵的主席用瓷一套五件釉下彩盖碗已经收集齐全了,‘胜利杯’六种样式,两种花色也全都有,唯有这套景德镇主席瓷始终还凑不齐全。”说道这里,李老脸上流露忍不住流露出浓浓的遗憾之色。
  景德镇主席用瓷,当时烧制22窑,入窑14103件,成品4200余件,每套138件,晶莹剔透,洁白如玉。每套包括:9…15厘米盖碗48件;15…30厘米盖盘(又称和合器)40件;1号和2号茶杯各10件;调羹10;其他还有饭锅、品锅、牙盒、烟灰缸等。这批瓷器共选出了两套送入中南海,剩下的不是封存就是销毁。后来又有一部分散入民间。经过几十年的时间,现在能够凑成一套的也不知道有没有。
  “李老,您这里的7051瓷有多少啊?我看这两层隔板上都是‘水点桃花’样式的主席瓷。”刘东上下打量了一下后问道。
  “有156件,不过都不成套,尚缺盖碗12件,盖盘9件,品锅1个,如果能够凑齐这22件主席瓷,我这7051瓷就能够凑成一套了!”说道这里,李老脸上流露出了浓烈的期待之色。
  听到这里,刘东心中一震,暗自羡慕不已。这种不比各代官窑差的珍品瓷器,他到现在可是一件都没有。
  随后,在李老的解说下,两人爬着梯子,从上到下把这个展架上所有的瓷器都看了一遍,出了两种主席瓷之外,像工艺稍逊“7801”瓷,文革时期的政治艺术瓷中“红灯记”系列画瓶、“收租院”系列画瓶等等。
  只要是新中国时期生产的珍品瓷器在这里都能够找到身影,很多都是一套。整个展架上的瓷器加在一起有两百多件,想来也就是李老这种曾经在中央身居高位,深具背景的人才能够收集到这么多的红色官窑精品瓷器。
  等刘东一一鉴赏了一遍后,才依依不舍的在李老的催促下继续向下一个展架走去。


第267章 李老的藏宝库(中)
  “洪宪瓷!”
  看着贴在展架上的标签,刘东的呼吸陡然急促起来。
  袁世凯称帝后,1916年以后景德镇瓷器以水彩和粉彩为主,郭世五在当时督烧的御用瓷器,便成为近代藏家追逐的稀世珍品,世称“洪宪瓷”。
  因中华民国总统府设在中南海,袁世凯居住的地方为中南海的居仁堂,所以所烧瓷款为红色篆书“居仁堂制”和“居仁堂”。但袁世凯逆历史潮流而动,只当了83天皇帝就一命呜呼。所烧“洪宪瓷”不多,留传下来的就更为稀少,可谓凤毛麟角,成为瓷器收藏家寻觅、收藏的目标。“洪宪年制”款为此工场名师利用所余瓷土所制,历时近两年,存世较多流传有限仍属珍品,改革开放后有大量仿制。
  看着刘东的动作,李老再旁边笑了笑,说道:“我这里洪宪瓷不多,几十年了才收集了这么8件!”虽然这么说,但李老脸上得意的表情是怎么都掩藏不住。
  “哎,嫉妒啊!”刘东在心中哀嚎道。
  “这个展架上主要是民国时期的精品瓷器,除了洪宪瓷之外,还有‘老蒋’下令烧制的两批‘中正款’国礼瓷,以及祝寿瓷和生活用瓷;另外,还有当时跟茅台一起获得巴拿马金奖的醴陵瓷的一部分精美瓷器,总共156件!”
  等刘东看完,两人又走向第三个展架。
  “这个架子上都是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时期的官窑器精品,总共164件!”
  “这个架子上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的官窑器,总共45件,民窑精品42件!”
  看到这里,刘东看向老爷子的眼神都带着崇拜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官窑器是整个清朝瓷器中的精品,任何一件都不下百万,精品更是价值千万,李老这里居然又几十件,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收集起来的。
  “这个展架上的都是明代瓷器,其中官窑有35件,民窑精品有56件!”听到这里,刚刚从康乾雍三朝精美绝伦的粉彩瓷器和祭红瓷中回过神来的刘东,立即陷入到了明代官窑器绚烂的色彩当中。
  “这是青花瓷!真是太漂亮了!”刘东看着一件件龙纹、凤纹、麒麟纹、海兽波涛纹等各色图案,造型各不相同的瓶、大盘、碗等瓷器,真是眼花缭乱,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只觉的这件漂亮,那件更精美绝伦。
  看着他的样子,李老笑了笑,“好了,以后还有的是机会,过来这边吧,这里还有更好的!”
  闻听此言,刘东不舍的看了一眼展架上的精美瓷器之后,屁颠颠的跟在李老的后面继续向下走去。
  不过这个架子上瓷器却更加稀少了,高四米,长三米多展架上只有寥寥不到三十件瓷器,与前面几个展架上琳琅满目相比,实在是差的太远。不过虽然稀少,但却更显珍贵。
  “元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看着展架上熟悉的身影,刘东不禁脱口而出道。
  “李老,这东西不是在故宫吗?”
  听到刘东怀疑,李老爷子狠狠的瞪了他一眼,“不知道成双成对吗?我这件八方梅瓶也是真品!”
  闻言,刘东悄悄用自己异能一看,果然是真品,不过绚烂的宝光,差点耀花了他的眼,当下连忙把异能收起,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
  “我这里一共有12件元青花都是真品,不过只有这件‘元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和‘元青花麒麟纹大盘’算是大型器,剩下的10件都是中、小型器!”
  “那也了不起啊,恐怕全国大部分博物馆都没有您这里这么多元青花!”刘东连忙恭维道。
  “那是!”先是得意的点了点头后,李老又忍不住叹了口气,“可惜啊,元青花中工艺最精绝的人物图纹罐,我这里一件都没有,真是遗憾啊!”
  听到这里,刘东心中也觉得有些遗憾,元青花人物罐全球不到十件,而中国这个元青花的发源地更是一件都没有。当然这是明面上的,至于私人收藏,或者尚未出土的有没有,刘东就不知道了。
  “不过,中国这么大,应该有元青花人物罐,还没有被发现吧?”刘东心中暗自想道。
  “李老这应该是钧窑笔洗吧?”看着老爷子满脸的遗憾之色,刘东连忙转移话题,指着一个玫瑰紫色的笔洗问道。
  “不错,算你小子这段时间没白学!这件钧窑笔洗可是来之不易!”随后李老拿着这件笔洗当场给刘东把钧窑瓷器的起源、特点、历史变迁和鉴定方法,挨个说了一遍。
  “这个是官窑荷花杯!”
  “这两个是哥窑八方贯耳扁瓶和哥窑八方碗!”
  “这个是玫瑰红釉六角花盆!”
  “宋代五大名窑,只差汝窑我这里就能够凑齐了!”李老满足中稍显遗憾地说道。
  听到这里,刘东脸上一阵犹豫,心中暗道:“算了等把这里的藏品都看完后再告诉李老,我那里有一件汝窑瓷吧!要不然以老爷子的性格,怕是现在就要去看!那样的话,这么多精品古玩,没看完岂不可惜!”
  心中打定主意后,刘东也没有在说话。
  而这时候给刘东看完五大名窑之后,李老又拿起旁边一个黑色的小碗。
  “这个认识吗?”
  看着李老脸上的炫耀之色,刘东仔细的打量了一下李老手中的小碗后,试探说道:“李老这是宋朝建窑黑釉兔毫盏?”
  “不错,还算你小子有眼力!”
  由于宋代斗茶风尚盛行,而主烧适宜为斗茶的黑釉茶盏,亦称建盏,以水吉镇窑制品为最,颇受文人喜爱。北宋后期曾为宫廷烧制斗茶使用的黑釉盏,并于器底刻“进盏”、“供御”字样。建阳窑产品使用含铁高的原料做胎,因而胎色深黑坚硬,有“铁胎”之俗称,或名乌泥窑、黑建、乌泥建等。盏内外均施黑釉,外壁釉不到底,露黑色胎。黑釉盏以铁结晶形成的斑纹为饰,呈条状晶纹的称兔毫,有黄、白两色,故又有金、银兔毫、玉毫、兔斑等别称,也有呈油滴结晶状,宋人称鹧鸪斑。铁结晶呈油珠状的称为油滴,更有少数窑变花釉,在不规整的油滴周围出现窑变蓝色,尤为珍贵。
  这种瓷器在日本被称为:天目釉。日本和韩国的茶道都非常重视此物。它的胎体厚实、坚致,色呈浅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盏为主。
  其中收藏在日本,并奉为“国宝”的曜变天目釉茶碗,就是出产于宋代建窑的瓷器。
  “宋吉州窑剪纸贴花龙纹碗!”
  “宋耀州窑花口交枝牡丹纹大盘!”
  “宋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南宋龙泉窑青釉蟠龙纹盖瓶!”
  “宋代的瓷器,我这里只有这十件!本来想把宋代六大窑系所有的瓷器都收集齐全的,可惜精力有限,老头子钱也不多,到时候就要看你小子了!”
  听完李老的话,刘东连忙点了点头。
  “李老,您这里没有西夏官窑,或者辽瓷吗?”刘东问道。要知道宋代虽然繁华,但算不上大一统国家。西夏、辽、金,吸收中原文化,也创造了非常灿烂的文明。
  “没有,太少了!而且偶尔收到几个都有破损,不是精品,我也就没留下!”老爷子摇了摇头。
  玩收藏玩了一辈子,李老的眼光可是非常挑剔的,要不是精品,是绝对不会收到自己的宝库历来,基本上都是通过沉香阁卖出去,换到钱后继续收购自己喜欢的藏品。
  “唐代寿州窑黄釉执壶!”
  “唐寿州窑黑釉瓷枕!”
  “唐代越窑鱼耳双环瓶!”……
  一番介绍下来,老爷子给刘东介绍了6件唐代精品瓷器,不过唐代六大名窑:洪州窑、寿州窑、越窑、婺州窑、岳州窑、鼎州窑中,婺州窑和鼎州窑的瓷器这里一件也没有!
  单色瓷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不过限于生产工艺,算不上精美,收藏价值不是太高,李老这里也只有一件隋代白瓷执壶!
  倒是陶器李老这里有不少,特别是东山省龙山黑陶这里有十多件,其他河姆渡文化等陶器这里也能找到一两件,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一直到唐代,李老这里的陶器积累了一百多件。
  “李老真是了不得,您这里但是这陶瓷器就积累了六七百件,实在是太厉害了!”刘东看着琳琅满目的展架,忍不住惊叹道。
  “呵呵,我这里所有的陶瓷器加在一起有746件!”李老略带炫耀地说道。
  “我这一辈子,除了打仗,就喜欢摆弄这些东西,从延安,到京城,然后从京城回到泉城,从没忘记收藏,还有我父亲和爷爷,三辈人一百多年的积累才有了今天,这是几代人的心血啊!”
  听着李老的话,刘东也是深有感触,如果没有三辈子的热爱和矢志不移的努力,恐怕这里也不会汇聚这么多的外界已经难得一见陶瓷器珍品。
  “以后我的收藏也要像李老这样,汇聚诸多珍品古玩!”刘东暗自下定决心。


第268章 李老的藏宝库(下)
  “好了,看完了陶瓷器,我领你去看我收藏的古画,它们的珍贵程度可是丝毫不逊色于我的陶瓷器珍藏喔!”
  听完李老的话,刘东眼前一亮,心中暗自期待起来。
  不过接下来展架上却不是刘东想象中的书画,而是一个个大小不同的箱子。
  “来,小东,把这个箱子搬下来打开!”李老指着位于第三排垫板上最靠边的一个黑色的长方形樟木箱子吩咐道。
  “哦!”刘东依言而行,很快便搬了下来。
  “打开!”
  随后,一卷卷画布出现在刘东的眼中。
  见此,李老弯腰从中拿起一副,然后缓缓展开,随后一副精美的油画出现在刘东的眼中。油画不算太大,也就是60×80的样子,油画中的内容是两个持枪而立,相互扶肩而立,神色兴奋的年轻战士,战士的背后是一个窑洞。
  看着两位战士略显相似的面容,以及刘东心中的那份熟悉感,当下不由心中一惊,转而问道:“李老上边的人是……?”
  “上边的人事我和我大哥!”李老一脸追忆之色的继续道,“当时我们参军到延安,正好悲鸿先生也在哪里,我们就求他给画了这幅画!”
  听到这里,刘东没有再开口,想来其中一定发生了许多事,不过李老没有继续说,他也没有再问。
  李老捧着这幅画看了两三分钟后,才回过神来,把这副油画收拾好放回去后,又从箱子里拿出了一个画轴。
  “八骏图!”刘东惊讶道。
  再次打开的是一副国画,不过落款上仍然有着悲鸿先生的名字。
  “呵呵,这是悲鸿先生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时候我去求得!”仿佛是想起了以前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李老脸上流露出了丝丝笑容。
  “李老,这箱子里都是悲鸿先生的作品?”刘东惊讶中略带震惊之色的问道。
  “不错!不过成品的画作只有五幅,两幅油画,三幅国画,剩下的是我收集的先生平常画的素描、速写、书法、碑帖,加在一起有52件!”
  “您老真厉害!”刘东由衷的佩服说道。
  “哈哈,为了这些东西,老头子可是隔上几天就去一趟中央美术学院!”说着李老脸上忍不住流露出了得意之色。
  刘东知道徐悲鸿曾经担任过中央美院的院长,看着此刻李老脸上的表情,刘东就知道这老爷子没少去打秋风。
  “那李苦禅大师的画您这里也……?”刘东试探道。李苦禅是国画巨匠齐白石的徒弟,成就不下于乃师,也是近代国画巨匠,大写意花鸟宗师,跟徐悲鸿一样都是中央美院成立时的教授。
  “诺,边上那个黑色箱子里放的就是苦禅大师的作品!”
  听着李老的话,刘东连忙站起身,从旁边的铁架上把箱子搬下来,打开之后又是一幅幅的画卷。
  看着刘东的动作,李老在旁边说道:“苦禅先生的完整画作我这里有六幅,其他书画小稿,书法、碑帖,有64件!”
  “对了,看完了这些,旁边还有吴作人先生的画作!还有李可染先生、潘天寿先生,傅抱石先生的书画作品……!”
  接下来李老差不多把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说了一个遍。
  “老爷子,您哪来的精力收集这么多名家画作,不会是你打劫了人家吧?”刘东听完后,先是看了一眼摆放在书架上大大小小的箱子一眼后,忍不住看着李老目瞪口呆道。
  闻言,李老没好气的白了刘东一眼后,随即略带炫耀地说道:“什么打劫,净瞎说!老头子我交友遍天下,身在京城的这些名家都是我自己收集的,外面的都是让我的战友帮的忙!为这些我可是欠下了好大的人情呢!”
  “那李老,您这里这些近代名家手笔的画作收集了多少?”刘东紧接着问道。
  “人老了有些记不清了,不过大大小小加在一起应该有两千五百多副吧!”老爷子敲了敲头后,皱眉道。
  “咕嘟!”刘东咽了口唾沫。
  虽然这两千五百多副作品大部分都是速写、书法、碑帖,还有书画小稿,但是真正成品的画作恐怕也有两百多副,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最起码也应该有几十个亿。
  也幸亏是在那段特殊的时期,国家实行的是公有制,要是放到现在市场经济时代,恐怕再好的交情,都换不来这么多作品。
  接下来,李老又带刘东看了看他之前收藏的明清古画和书法,不是太多,只有一百六十多副。
  相比瓷器,古画和书法的保存要艰难的多,所以存世的本来就少,这一百六十多幅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
  “小东,这个架子上收藏着我这里价值最高的二十二幅画和三十副书法!”李老说道。
  闻言,刘东点了点头。
  “这是您老收集的唐宋元三朝的名家手笔吧?”
  听完刘东的话,老爷子先是点了点头,然后又摇了摇头。看着刘东一头雾水的样子,不禁笑了笑,“等下你就知道了!”
  说完后也没用刘东帮忙,自己伸手把架子上一个木箱抱了下来,打开之后,里面放着三幅卷轴!
  “我收藏的所有书画作品中就它们最为宝贵!”顿了一下后,“来小东,帮我打开,小心点!”
  “知道,李老!”
  李老首先拿起的是左边的一副,两人各自抓住一边后,一副已经极为古旧,泛着黄色的绢画缓缓展开!
  “唐吴道子作!”看到楷体落款,刘东心中大惊。
  “李老,这是……?”
  吴道子,被尊为“画圣”流传上千年,几乎尽人皆知。不过对于这位的画作众说纷纭,有的说他至今已经没有真迹传世,也有人认为现在世上还有吴道子的真迹,其中著名的便是徐悲鸿先生视若性命的《八十七神仙图卷》!
  “先看看再说!”
  听完李老的话,刘东深吸了口气,压下心中的震惊,跟李老两人缓缓的把图卷展开。
  这幅画虽然已经极为古旧,不过已经重新裱糊过,背衬极为结实,虽然没有桌子作为衬托,但也不予弄坏。
  画卷很长,最后两人站在中间过道上才足以展开,刘东估算了一下,整幅画的长度在五米以上,宽度也有四十多公分。
  画卷中描绘的是一副山水风景,高山、流水、舟楫栩栩如生,线条流畅,感觉就像一笔把整幅画画下来了一样。
  “《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图》,真的是这幅画!”画心旁边的题字,刘东心潮澎湃道。
  这段时间刘东看过不少关于书画鉴定的书籍,对于画圣吴道子并不陌生,对这幅《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图》前后的故事更是清楚。
  天宝年间,一天唐玄宗忽然想起蜀中嘉陵江山清水秀,妙趣横生,遂命吴道子乘驿传赴嘉陵江去写生。到了嘉陵江,吴道子漫游江上,纵目远眺,此地好山好水,一幕一景地掠过,当时的体会与感受,便深深铭记在心上,并没有绘制一张草图。
  当吴道子游览了嘉陵江的山山水水之后回到长安,玄宗问他绘画的情况时,他回答说:“臣无粉本,并记在心。”玄宗命他在大同殿壁上绘画。吴道子不是将嘉陵江山水表面罗列一番,而是把握住嘉陵江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引人入胜的境界,即把这一带的山川壮丽优美与自然特色作了高度的概括,凝神挥笔一日而成,嘉陵江三百里的旖旎风光跃然纸上,玄宗看了啧啧称赞。
  在此之前,大画家李将军(思训)擅长山水画,也曾在大同殿壁上画嘉陵江山水,虽然画得也十分奇妙,但却“数月方毕”,不如吴道玄画得又快又好。因此,玄宗颇为感慨地说:“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可见吴道子画技高超,笔法娴熟。
  “李老这幅画是真迹吗?这实在是太让人难以置信了!”
  “呵呵,这自然是真迹,我已经找过很多人做过鉴定,而且碳14鉴定也做过,是吴道子真迹,而且旁边还有提拔!”
  “唐玄宗李隆基,苏轼,黄公望,祝允明!”只是一眼,刘东便在一连串的提拔当中发现了诸多名人的笔迹和印章。
  最后刘东又用自己的异能查了一下,结果耀眼的红光几乎让人睁不开眼睛,而脑海中“吴道子真迹”五个字更是让刘东疑心进去。
  “李老,这可是真正的国宝,无价之宝啊!”刘东忍不住感叹道。
  看着刘东的表情,李老也是认同的点点头,这幅画在他手中已经有好些年了,看了不下百遍,但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
  而这次两人足足欣赏了十多分钟,才重新把画卷起来,放回箱子里!
  “小东,能鉴定出这是谁的书法吗?”当李老把手中的书法打开一半的时候,开口问道。
  “颜真卿的《颜氏家训》!”刘东脱口而出道。
  “咦,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看着李老脸上的诧异之色,刘东心中暗叫一声“糟糕”,这可是他用脑海中的异能鉴定出来的,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