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家娘子比我帅-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处,竟是搞出这般多的宝贝。”
  可不是宝贝么,那矿石上次就已经运了些入京,按照向南信里详细的描述,皇上安排了专门的工匠用这东西进行冶炼铁矿,出来的铁品质明显更好了。
  这可不是改善农耕工具的小事儿,试想想上了战场上,他们大业的士兵手上的兵器更好更锋利,砍杀起敌人来犹如砍瓜切菜。
  那后果,直接说能够主导一场战事也不是夸大其词。
  另外向南又提议可以让工匠试着在铁矿中加入别的东西,这事儿也可行,只希望能尽快有个好的结果,让他们大业的铁器工艺更进一筹。
  皇上眼见着两位爱卿都站在向南那边,脸上带着无奈的笑,心里却是实实在在的高兴,因为他心里跟陈燕午他们两都是一样的想法。
  向南这小子,果然是个宝贝,才一年不到就将不毛之地弄成了宝贝遍地,看文书上说今年要试着种几样海外找来的东西,很有希望能够让大山县增产数倍。
  另外还准备今年备种实验,明年就准备由衙门给百姓们分发两种,推广新作物的种植面积。
  想想向南信里说的一两年之后大山县可人人吃饱冬日也不挨冻,三年之后一切成熟之后就可以往北肃郡推广,数年后波及整个北方地区。
  不得不说向南现在对于给人画饼的能力是越来越好了,便是坐拥天下至宝的皇上也被他描述的这幅恢弘未来图画给引得心潮澎湃,恨不得起身一跳就跳到了那大山县,亲自察看向南的工作,亲眼见证这一切犹如燎原之火的迅猛铺陈拓展。
  “那是,怀允可是朕第一次公然走关系弄进来的人,他的本事朕心中早已有数。”
  皇上在两位爱卿面前很是不要脸的装了一波逼,虽然两位爱卿一人是直白的翻了个白眼一人微笑脸一看就是满脸呵呵表情,不过皇上装这一回逼也就是自我满足一下,装完了就心情舒畅,一边安排起人这回再给向南送两马车赏赐去。
  另外向南求的皇上御笔书写的“北肃白药制药厂”的字也带上了,到时候运过去只需要向南那边找了人来制成牌匾往那制药厂大门口一挂,这就是皇上都挂念的厂子了,谁敢动歪心思?
  不怕惹恼了皇上被问罪就大胆的来呗!
  除此之外这马车上还有从南边寻来的橡胶树制成的胶皮,这东西纯度高,能够融化之后二次使用,不像现代那种胶加了无数的“作料”,烧完就奇臭无比还杂质忒多完全不能二次使用。
  向南爱搞种子,皇上投其所好也将自己能收集到的各种知道名字的不知道名字的种子都给装上了,自己也划了个皇庄作为试验田,也派了农学士等专门研究农业的人去那儿折腾些东西。
  也不盼着真能搞出点成果,就是皇上看着向南搞得热闹,心痒痒的想要跟个风。
  平时抽空去转一圈,像模像样的指导指导,皇上那颗跟风的心也能得到满足,回了宫又继续埋头苦干。
  没办法,向南那小小的一个县就给他搞出那么多事儿,为了以后能在全国推广,皇上少不得要做许多准备工作。
  毕竟向南那里可以说他自己想干啥就干啥,皇帝这边确实有一大堆动不动就哭着喊先皇睁眼或是以死相谏的老头子们。
  皇上也想不明白这都是群老胳膊老腿儿的老人家了,干啥还总是这么激动啊?安安生生的看着他们这些年轻人折腾不行么?
  当然,皇上也就是这么想想,他也知道所谓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道理,很多老一辈的经验也是很珍贵的。
  要不然皇上也不至于每每有人闹着要撞头死谏之后,下了朝他堂堂一届皇帝还要偷偷摸摸的去人家老臣府上这样那样的安慰解释,就盼着这群老头子别真把自己折腾没了。


第110章 曲辕犁
  皇上作为大业朝一把手都对向南这里大开方便之门,向南做起事来自然是顺畅得很,矿井那边因为现在需求量不算大,且这边的山体结构向南也无法确定。
  还得等到京城那边再给派个专门搞地质研究这方面的人来看看才能大规模开采。而且现在煤炭也还没有完全的推出去,市场需求量不大。
  像是古代朝廷里其实是有专门负责国家山水湖泊勘测的人,皇上坐在皇宫之中,要更好的治理这个国家,那肯定首先就是要了解自己的国家。
  比如西边是啥,山脉或平原,居住百姓是什么民族,大概有些什么风俗,南边又是如何如何,说起哪座有名的山脉要立马想象出走向高度。
  皇上肯定是不能专门花几十年去爬山涉水的亲眼看见,那么他要怎么知道这些呢?自然就需要有人定期的去查看去勘测,然后以一定比例制造成沙盘绘制成地图,甚至连大型的河湖都有人去勘测宽度深度存入档案,需要的时候就会有人调取资料。
  这才不至于让皇上坐在京城皇宫里不出门就两眼一抹黑,江南江北全靠臣子忽悠,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向南上次去信的时候就跟皇上说了借人这个事了,不过京城往北肃郡这边多是旱路,路上人多的地方倒是开始化雪了,可有些个大山荒野处却还不好走。
  既然是要借给向南,皇上自然是要将自己那地测部里这方面学识最好的人给派来,学识好经验丰富,从某一种程度来说,就是年纪也大。
  之前运送那些东西的兵将可跟这些老学究不同,他们尽管是京郊亲卫营的,可兵将那肯定是身体素质过关,适应能力强悍的,他们能大冬天的徒步跟着马车跑这么远。
  要是那时候就把那两个老头子打包扔出来一起带走,皇上都怕还没到半路这两老头子就要躺着给送回来了。
  因此皇上给向南的信里说了,等到天气暖和一些,京城这边他开口要借的人就会立马出发,争取不耽搁那边的安排。
  三月里山上的雪哗啦啦化成水往县城外那条大山河里流,县城里的街上也是湿漉漉泥泞一片的雪水混着泥土,向南可不敢让阿泽他们几个孩子出门。
  这会儿要是在外面摔一跤,那可真是从头到尾都能糊成泥娃娃。
  向南从郊外大棚那边回来,路上拎了个摔在地上的泥娃娃,孩子的母亲连忙跟向南一叠声的道谢,也顾不上自己身上也会被弄脏,抱着张着嘴哇哇哭露出嘴巴里一嘴泥巴水的孩子往家里小跑着走了。
  “去年倒是真疏忽了这个事儿,咱今年化雪之后第一件事就该将修路队的调回来,全力以赴的将县城里的街道都给铺上青石板,到时候下雨化雪也不见泥土,那才干净整洁哩。”
  向南跟旁边跟他一样半扎着衣角靴子上满是泥泞的宋县丞感慨。
  宋县丞因着想要了解一下大棚那边生长情况,今儿早上就跟着向南一起去了郊外地里,郊外可比县城里更难走,两人袍角都沾上了泥巴点子。
  向南最是没有形象包袱,直接将袍角往腰带里一掖,露出里面的两条裤子腿。
  不过向南还是稍稍顾虑到别人的观感,袍角掖在腰带,中间垂下来的部分刚好搭在膝盖那个位置,不至于叫路过的女子看了觉得被轻薄了。
  宋县丞原本还不好意思跟着学的,不过走了一会儿瞧见向南迈着步子走得松快,路过的女子也没露出什么惊诧的表情。
  宋县丞想着自己都三四十岁老头子了,大人一个年轻后生都不怕,他怕啥?于是宋县丞也很洒脱的将袍角扎起来了。
  宋县丞听了向南的话,原本还觉得这样一来开支过大,不过想想等今年开春来来往往的工人商人怕是更多了,到时候他们大山县县城人流量大了自然就更繁荣了。
  要是还是这坑坑洼洼的泥巴路面,但凡下雨下雪之后,这行走的人可不就谁都体面不了么?
  按照大人的话来说,这可是关系到他们大山县的面子问题,县城干净整齐了,百姓生活面貌好了,谁来了都觉得这个县城正在迅速发展越变越好。
  “大人说得是,那一会儿属下就去吩咐章文书算一算大约要拨出多少银钱预备着。”
  “不光是咱们县城的街道,希望今年县城里的老百姓生活越过越好,大家伙都把崭新的房子给盖起来,说不得咱们大山县还能变成大山城呢。”
  宋县丞笑着抚须接话,“相信要不了两年就能变成大人说的这样了。”
  现在制药厂那边只要今年含劲草收上来更多,那到时候制药厂里需要的工人就更多,即便是家里的婆子媳妇都有了挣钱养家的活儿,家里但凡勤快一些的人,一年就能攒下不少钱。
  有钱了大家肯定是会追求更好的生活,到时候县城自然也就越变越好越变越繁荣了。
  另外矿场那边,虽然今年招收的矿工不多,可也有好几十人,因为向南要求的是不得疲劳下井,一天一个人顶多只能下井两个时辰。
  虽然干活的时间短了,可月俸却没有缩水,大家干起活来一点不累,精力旺盛力气又没用完,每个月月末还有那啥好员工奖励,大家伙下了井自然都是积极干活积极表现。
  实际上向南这么安排也是因为现在矿井里各种设施都太简陋了,向南担心大家吸进肺里的煤气煤灰太多。
  虽然都要求大家戴着口罩头巾下井干活,可到底下面昏暗得很,还不够透气。
  反正现在也是培养员工工作经验的初始阶段,以后矿井扩大规模了,这些人肯定是至少都要被安排个小队长的身份,以后就单独带队下井工作。
  需要人去干活的岗位越来越多,大家又都是觉得自己是受衙门的大人雇佣来干活,每个月月俸有保证,大人给的待遇也好,还不用卖身啥的,这样的活儿简直太好了。
  比种地都还好。
  于是村里很多家里地少劳动力又多的人就都盯着县城这边,就盼着啥时候县衙外面公告栏又贴出要招人的告示。
  三月中旬,向南又找了乡长们过来,带着他们看了看自己大棚里经过一个冬天已经开始结了一串十几二十个拇指大小果实的土豆,然后中午又跟大家吃了一顿土豆宴。
  当然,所谓的土豆宴肯定不是说全都是吃土豆,只是说土豆丝土豆烧肉水煮盐土豆烤土豆这些都分别上了一盘,好叫这些人知道土豆这玩意儿能吃,还能又当粮又当菜的吃。
  向南现在手里也就只有那么一小箱子的土豆,可舍不得给这群人糟蹋了。
  “各位且尝尝这土豆,这是本官故友在南边儿出海归来的海船上给本官弄来的,听说这土豆生长的地方跟咱们北肃很相似,耐旱耐热还产量丰富种植简单。”
  “刚才你们看见的那一棵土豆苗下面可是长了足足十三棵小土豆,那土豆苗却是当初这土豆的一个芽子种下去长出来的。”
  向南这么一说,乡长们顿时肃然起敬,既觉得这从海外运来的“土豆”来历不凡,也觉得这土豆产量真厉害。
  一个芽子就能结出十多个土豆,那一个土豆就算是五个芽子,那一个土豆就能种出……乡长们互相借了手指头掰着算了好一阵都没能算出来。
  好在大家跟向南开了这么多次会了,跟向南已经比较熟悉,有人就开口询问了。
  向南左右看了看大家,脸上带着神棍般的高深莫测浅笑,“五个芽子只要全活了,至少能收五十多个土豆。”
  向南说着还从盘子里拿了个煮熟的完整的土豆朝大家举了举以示土豆大小。
  这个数量顿时让乡长们瞪圆了眼睛倒吸一口气,乖乖,,一个变五十个,那是个岂不是……数都数不清的那么多个?
  而且大人还说那东西好种得很,收获之后还能堆在地窖里吃大半年不会坏,那可比荞麦小米那些都更好了?
  至于红薯,向南没舍得拿出来更多,就给大家看了看用半个红薯闷的捞干饭,又有半个红薯熬的稀粥,半个煮的半个烤的。
  半个红薯可真不多,乡长们就有二十多个人,向南只让几个人尝了一口,尝过的人都瞪圆了眼睛吃惊极了。
  “居然是甜的!”
  糖这玩意儿,可是有很多人一辈子也没吃几回的,这红薯若是家家户户都能种,那家里的娃子还不得高兴死了。
  向南脸上也露出笑,“这红薯听本官朋友说,还能制作成糖,要是以后咱们大山县种的红薯多了,咱们还能开个红薯糖厂啥的。”
  还有红薯粉红薯条,这个向南现在就没提了,毕竟提再多也没用,现在大家就眼前这些个事儿都还没搞完呢。
  说红薯糖也就是顺嘴一提。
  乡长们尝了土豆红薯都觉得要是这两种作物能在他们大山县这样的土地上生长,那大家伙儿可真是有福了。
  “不过这种子本官这里也不多,你们作为乡长,可以开始回去跟相亲们说说这个事儿,今年这些种子本官就亲自种了,秋天里收了种子,咱们明年就开始大规模的种,到时候愿意种的都可以来衙门里免费领,不过每家每户都定量领取。”
  向南这时候跟乡长们开这个会也是为了让他们回去给下面透露些消息,免得等衙门发种子的时候百姓们对这两样全新的农作物持怀疑不敢接受的心态。
  很多事突然摆在咱们面前咱们每个人肯定都会在第一时间对这个陌生的事物产生潜意识的排斥抵触。
  可若是在思想上先一步步宣传下去,让咱们提前知道有这么个东西,那到了这时候新奇事物哐当落咱面前的时候咱们更多的是好奇新鲜,继而就会很好的接受了。
  这就跟向南已经开始叫宣传队出去普及衙门新政策收集老百姓意见想法时,顺便就将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原因意义作用都给顺带科普出去是一个道理。
  只能让大家思维上慢慢的一天天转变下去,等到真的开展工作的时候才能更顺利更容易被老百姓们理解。
  四月北肃郡躲了一个冬的老百姓们纷纷离开温暖的房子,开始翻土播种,向南去年开第一届种地能手交流大会的时候就说了,鼓励大家将自己常用的农具改造得更好用更实用。
  这么过了一个冬没想到还真有几个人,有人只是简单的将箩筐簸箕造型改了改,让大家用起来的时候能方便。
  也有人将耕牛犁地时的铁耙犁改造了,以前是平直的,那样很费劲不说还不好操作,这回这位老农直接将耙犁改成弯曲形状的。
  这可真的让向南惊喜了一回,给前面那几位派了宣传部的人亲自去村里给人发了锦旗以及一贯钱作为奖励,最后改了曲辕犁的老农则是由向南亲自骑马颠颠的跑去老人家家里给予了嘉奖以及鼓励。
  那老农也没想到自己就是冬天里没事儿干就跟儿子捣鼓家里那老牛开春要用的耙犁,当时也没啥想头,就是想着怎么做更好使更省力。
  毕竟他也老了,他家的牛也老了,力气肯定是不如从前了。
  因为不在乎耙犁外表怪不怪丑不丑,所以老农是想怎么弄就怎么弄,还费钱去铁匠那里定制了自己需要的东西。
  没想到今年他用这新耙犁给自家以及乡亲们耕地之后他这东西确实好使,然后他们村的里正看见了又细细的上门好一番询问,随后就捣鼓着往县衙那边禀报了。
  向南这般重视这个弯弯扭扭的耕牛犁耙也叫里正吃惊得很,当初他也就是想着大人之前不是号召大家要创那啥嘛。
  词汇他不记得了,反正就是要把旧东西改成更好用的新东西。
  大人为了他们又干这个又干那个的,里正也希望能在大人面前叫他们村出回风头得个好印象,倒是没想到居然真就把大人本人都给请来了。
  向南到了村里先就说明了来意,然后又到老农家看了看那个耙犁,最后又跟老农聊了半天,态度温和,请教老农很多老一辈种地人的经验。
  “像老人家这样有经验又敢于打破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的人,实在是咱们大山县甚至北肃郡的福气。老人家且放心,这曲辕犁本官且叫人画了图纸往皇上那里送去,说不定要不了多久,咱们大业朝所有种地的老百姓都能用上这样的耙犁呢!”
  虽然在向南看来这曲辕犁就是杠杆与曲面卸力的原理,可老农他们可不知道,他们是真的完全靠着自己的经验与平日里的观察尝试做出来的,向南看着老农越发敬佩。
  围观的乡亲们顿时霍然嗡嗡作响,被两个儿子撑着腰杆子坐在向南对面的老农这下子是真的浑身都发软了。
  俩儿子也腿软,不过好歹下意识的还知道将往地下倒的老爹给架住。
  “啥、啥?还要让皇上知道?还要让全天下种地的人都用?”
  老农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向南都担心这老人家会不会吓出啥病直接蹬腿走了。
  好在种了一辈子地了,老农身体健康得令他自己都绝望,你说说这时候晕过去多好啊,假装自己在做美梦,可想晕都晕不过去啊!
  一旁的里正也是吧嗒将手上的烟杆子都摔地上了,要是平时里正可不得心疼坏了,这时候却完全顾不上去捡,甚至还往前跨了一步结结实实的踩到了烟杆子上面也不知道,“大人,这、这真要给皇上禀报?”
  天老爷哎,他真的只是想报答大人顺便再给自己的村子刷一刷存在感,万万没想到这存在感都要刷到皇上面前去啦!
  围观的人震惊之后就是莫名的亢奋,想想看啊,他们这个嘎达村的名字都要叫皇上知道了,甚至以后全国种地的人都要知道他们嘎达村儿的老刘头。
  “说不定还能写进邸报里呢!”
  “嘁,这有什么稀罕的,咱刘爷爷这事儿要真是全国种地的都用上了,那史官手上的笔都要写咱们嘎达村哩。”
  有两个在县城大河书院里上了两年学的后生更懂一些,此时也是与有荣焉的跟街坊四邻说叨这事儿。
  当初他们刚读书的时候学堂里好些个对种地庄稼户各种鄙夷轻视的,还因此对他们俩排挤不搭理,两人也不是那志向高远想要考取啥功名的人,就想着读两年书能写文能识字就去外面找点营生奉养父母娶妻生子。
  现在他们村里的种地老把式狠狠出了一回名,两人嘴上跟大家说着话,心里已经开始打起了腹稿,就等着明儿回了书院要如何炫耀炫耀。
  怎么样,他们村种地种了一辈子的老爷子耕地都耕得名声传到皇上那里去了,以后还要让全大业朝种地的人全都口口相传说起他们村的某某人,这可真是谁也比不上的荣耀了。
  向南又跟老刘头说了会儿话,又鼓励了大家,“正所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大家伙即便是家里喂鸡种花缝衣裳织布的人,只要平日里多去思考总结琢磨并且勇于尝试,说不定就能做出非同一般的事来。”
  “到时候若是叫大业朝的老百姓都得利了,不说皇上亲自提笔赞赏,便是史官都能记大家一笔,到时候你们可就是名传青史的人了。”
  “想想看几百年后甚至数千年后都有读书人翻着这本史书念叨着某年某月某地某人发明了什么改良了什么,为大家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到时候跟你们一个姓的人怕是都要上赶着认你们当祖宗啦!”
  一番话说得大家是激动又欢乐,大家脸都笑僵了也不足以表达出自己内心激动高昂的情绪,也不知是谁带的头,大家纷纷鼓起掌来,向南也跟着鼓掌,含笑宣布要给老刘头家的奖励。
  之前大家就看见了,可亲耳听见向南宣布大家伙还是一阵激动。
  老刘头一家得了一头耕牛,另外向南看过他们的房子之后还承诺回去就派人来给他们家修砖瓦大房子,免费的!
  另外就是二十两银子的奖励。
  这个银子是县衙给予的奖励,至于上面郡城以及京城的奖励,肯定是要后面再抵达的。
  这事儿向南肯定是要帮老刘头争取的,这样才能激发大家的创造激情,想想看在自己擅长的一方面做出点成就就能像老刘头一家这样一夜之间飞黄腾达住新房得巨款,还跟衙门的人搭上了关系。
  可以想象以后但凡老刘头有什么事要求到向南那里,向南肯定是要亲自接见并且妥善安排的。
  向南嘉奖了老刘头之后又跟大家闲聊了半下午,傍晚之前离开了嘎达村往县城赶,等到第二天,水月乡嘎达村老刘头曲辕犁事件跟长了翅膀似的迅速传扬开了。
  便是乡长亭长里长三人都因为老刘头而得到了县衙那边正式发函嘉奖鼓励,虽然没啥实质性的奖励,可一来这老刘头的曲辕犁他们还真没有半点功劳,有功劳的顶多就是往上禀报的里长。
  二来能在向南那里挂名,他们也是美滋滋的,以后有好事儿了县衙那边肯定是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们,这不就是货真价实的人在家中坐喜从天上来么?
  听说老刘头这事儿还要往皇上面前报,乡长亭长纷纷拎着礼物去了老刘头那里说了一阵话,无外乎就是赞扬以及鼓励。
  一开始老刘头一家突然被惊喜砸中,被人这样那样的吹捧,晕乎乎的也生出点膨胀感了,可等到不久之后听说大人研制出了一种新式水车,能让大家陪着着地下水井灌溉地里的庄稼。
  想想自己不过是为了自己种地省点力气折腾出来的犁耙,他们家得了多少好处?再想想大人从去年来了大山县为大家做了多少事,得到的也不过是大家嘴上的敬佩,却没有啥实质性的奖励,这一刻老刘头是羞愧的。
  大人不是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