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锦衣夜行-第4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还没说完,纪纲突然一记耳光狠狠抽在他的脸上。
  纪悠南被打愣了,手帕脱手失落,被风吹着飘向台下。
  “大人……”
  “啪啪啪!”
  纪纲抡圆了膀子,连吃奶的劲儿都拿了出来,使劲地抽打着纪悠南的脸颊,抽得他两颊赤肿,口鼻窜血。
  纪纲抽得累了,才甩一甩手上沾着的血迹,咒骂道:“陈老匹夫什么举动都没有?这个哑巴亏他吃定了?废物!纯粹一个废物!”
  纪纲怒气冲冲走下台阶,扫了一眼台下噤若寒蝉的侍卫与候选侍女们,正欲拔步离开,一个秀女见他望来,便怯怯地举起双手,双手捧在胸前,手中有一方手帕,却是纪纲方才飘落台下那块手帕,正吹落在她的怀中。
  纪纲本来要走,想了想还是大步走过去,从她手中夺过手帕,在脸上狠狠地擦了擦,又擦了擦手,横着眼一乜那候选秀女,见她年纪虽小,却生得娇俏清丽,又不乏伶俐乖觉的感觉,便道:“你叫甚么名字?”
  那小姑娘十三四岁,怯生生地退了一步,道:“奴家姓柳,小字吟荷。”
  纪纲见她一退,下意识便去抓旁边一个年纪略长于她的女孩儿的手,仔细一瞧,两人倒有五六分相似,便道:“这女子又是哪个?”
  柳吟荷道:“她……是奴家的姐姐……”
  “叫什么?”
  “清墨!”
  纪纲嗯了一声,心道:“瞧其长相气质,再听听这文雅的名儿,应该是书香门第。”纪纲点点头,便道:“好,爷很喜欢你!你们姐们两个,就不用参加选秀了,以后便侍候老爷吧!”
  纪纲说罢,也不问她们答不答应,举步便走,被他抽得满脸开花的纪悠南亦步亦趋,低低提醒:“大人,这可是给皇上选的秀女啊,您……”
  纪纲脚下不停,悻悻然道:“杨旭可以给他的侍卫选妻,汉王可以带兵把人抢走,老子弄两个女人侍候,怎么啦?这么多女人,入了宫也不过就是个宫女,怎那么巧,偏是我瞧中的女人最中皇上的意?”
  纪纲霍地停下,纪悠南几乎撞到他的背上,连忙停住,纪纲指着他的鼻子道:“去,跟叶公公说一声,把这两个女人从册子上勾了,给我送家里去!”
  说罢走到辕门,翻身上马,竟一溜烟儿去了。
  
  夏浔当日带着衣衫不整的小樱回到杨家别院,杨家几位夫人恰好都在厅中,迎出来一瞧,小樱一身新嫁少妇的打扮,胸前未缚胸围子,往杨家客厅里一站,胸前没遮没挡的,那模样可真够瞧的。不止小樱觉得尴尬,弄得夏浔也不自在起来。
  好在他及时打岔,说明事情来龙去脉,又着意地提了提一路过来,所遇到的因为选秀女造成的种种风波,一众妻妾也没当着小樱的面调侃他,茗儿赶紧引着小樱下去,给她换了一身得体的衣服,暂且安顿府中,第二天才派人把她送回去。
  因为有了夏浔的吩咐,不只当地村镇,就是县里头也不敢再派人骚扰,这一家人算是重新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如今图门宝音皇后已经完全代入了新角色,也真把小樱当自己亲女儿看待。小樱如今这年纪,在草原上也嫌稍大了些,又经过选秀一事,图门宝音觉着是该给这女儿说合一门亲事了。
  可是她在当地深居简出,一点人脉关系都没有,任谁也不认识,还真不知该到哪儿寻摸一位乘龙快婿,不期然便想起了夏浔。在瓦剌时,她就觉得小樱和夏浔之间有故事,此番又承蒙夏浔搭救,她觉得若让小樱嫁予夏浔,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料与小樱一提,小樱虽然对夏浔仇恨之意淡漠,可是心病依旧难以尽除,若做夏浔的枕边人,实在有些接受不了。图门宝音只道她还放不下阿鲁台太师之子阿卜只阿,便温言解劝,更说出了一些小樱所不知道的事情。
  小樱这才知道她和阿卜只阿,确实是她的父亲和阿鲁台太师之间的一场政治联姻,虽然说在双方有意的安排下,频繁的接触让她当时确实喜欢了阿卜只阿,可是知道这是出于别人的算计,她还是有种被人利用的感觉。
  当初这事儿她这当事人蒙在鼓里,本雅失里却一清二楚。本雅失里担心联姻使得阿鲁台更加势大,对此事尤为关注,他甚至还暗中调查,查到阿卜只阿另有情人等一些事情,只是还未等他利用这些消息予以破坏,就被阿鲁台察觉了,阿鲁台对他严厉警告一番,本雅失里只得忍气吞声。
  但是这事虽未张扬开来,他的皇后却是全都清楚的,这时节也一一对小樱说出,小樱昔日那一段情,终于彻底幻灭。其实小樱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和夏浔在辽东时朝夕相处,又曾以色相引诱,虽说当时心头有恨不觉情动,其实心里已经留下了他的影子。
  等她被夏浔义释之后,心中恨意大减,时而想起辽东情形,未尝就没有些假戏真作的情愫。如今再经过几次接触,那一颗芳心更已动摇,可她毕竟不是因为不能对阿卜只阿忘情才不肯接受夏浔,是以图门宝音透露这个秘密,依旧不能叫她释怀。
  图门宝音也不知她到底纠结甚么,便自打起了多多给她和夏浔制造机会的主意。
  这厢夏浔在慈姥山悠闲多日,突然接到汉王在金吾后卫的校军场打纪纲脸的事情,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可以混水摸鱼了,便收拾收拾,打道回京了,美其名曰:为了孩子的学业。
  第903章 驱狼斗虎
  夏浔刚刚回京,东厂贴刑官叶安就送来了消息,叶安告诉他的正是汉王朱高煦在金吾后卫校场折辱纪纲的事情,不过他同时还提供了一个夏浔不知道的情报:纪纲私自截留了两个候选秀女,而且是一对姐妹花。
  这就是国家机器的厉害之处了,东厂可以光明正大地发展势力,人手充足,也容易渗透到各个衙门,锦衣卫可以往东厂大量的掺沙子,东厂何尝不能利用这些安插过来的锦衣卫,策反他们做双面间谍,反过来探听锦衣卫的情报呢,而夏浔的人就无法及时掌握这一情报。
  叶安兴致勃勃地道:“我们正打算派人赴北京,把这件事禀报皇上!”
  夏浔连忙摇头:“不妥!不要去!”
  叶安纳罕地问道:“国公,哪里不妥?”
  夏浔道:“这件事可大可小,全看皇上怎么看。咱们这位皇上,对战场的兴趣远比床榻大得多,对女色不是很看重,何况眼下纪纲正受宠,这件事报上去,顶多叫他受顿责骂,却搞不垮他。如果在合适的机会说出来,才能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
  他瞟了叶安一眼,说道:“你回去,对木督主说,这笔账,先给他记下来,记到小本本上,等有大用的时候再拿出来。”叶安对他倒是言听计从的,闻言忙答应下来,又叙谈一阵,便告辞离去。
  陪坐一旁的徐姜送走了叶安,返回书房对夏浔道:“国公,这件事纵然动不了他,也可以恶心他一下,更可以叫东厂和锦衣卫斗得更凶,如果真有一日能扳倒纪纲,也不差这一桩罪名,何必如此隐忍,我看木公公执撑东厂之后,急于在皇上面前立功呢。”
  夏浔深深吸了口气道:“你还没看清楚么?纪纲的确面目可憎,可他做什么坏事都做得肆无忌惮,唯其如此,此人不足为虑。你看他后边有什么人?除了皇上,什么人都没有,只要皇上不想动我,他只能在那穷蹦达,就像一只拴在门槛上的狗,吠得再凶,也咬不到我。
  可陈瑛不同啊,这只老狐狸才是真正的劲敌!你们眼里只看到了纪纲,却没注意他,或者没觉得他比纪纲更危险,这正是他真正的危险之处。而且,他背后是谁?他不但是皇上放出来督察百官的一条狗,同时还是架在汉王手臂上的一头鹰!
  纪纲在文官中没有基础,在武将中没有人脉,他就算得势,又能如何?可是汉王呢,汉王一旦得势,来日之朝廷,固然没有我们立足之地,就算想要退隐林泉都成了痴心妄想。你说谁才可怕?哼!纪纲,说实话,我还真不把他放在眼里,他只会好勇斗狠那一套,你再看陈瑛,把一个当朝首辅不显山不露水地就干掉了,现在甚至没有几个人觉察是他干的,这才是高人!”
  徐姜眨眨眼道:“那么,对付陈瑛和对付纪纲有什么关系,这与举告纪纲并不冲突啊。”
  夏浔沉沉地道:“原因有三,一是提防纪纲狗急跳墙,如果他现在和东厂大打出手,又得不到太子的支持,会不会改换门庭,投靠汉王,很难说。虽然说官场上反复无常乃是大忌,可三姓家奴这种奇葩并非没有。
  第二,东厂跟锦衣卫一旦斗起来,陈瑛就能混水摸鱼,不管他搞垮了哪一方,对我们都不利,东厂是咱们的盟友,东厂初立,根基不牢,不能折损。纪纲虽然讨人嫌,可他咬起汉王一派来更加凶悍,尤其是他刚刚受了汉王的羞辱,这是驱狼斗虎的好机会!
  第三,我们要扳倒陈瑛,就得扳倒汉王,要扳倒汉王,就得扳倒陈瑛,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汉王是皇上的亲生儿子,要扳倒他,要用到许多手段,这些手段可能会留有后患;同时,陈瑛掌着都察院,要对付都察院这群朝廷耳目,就需要一个比他们更强大的秘谍组织!
  谁给我的权力可以监察百官?没有!我们在暗,许多事,我们不能明明白白地出面,这就需要一个可以直达御前、有权举报一切的衙门出头。东厂可以充当这一角色,锦衣卫也可以,如果利用锦衣卫来做,一旦失败,损失的也是锦衣卫,而不是东厂,如果换作锦衣卫无恙,而东厂倒了,我们做事就更不方便了。这是未虑胜而先虑败!”
  夏浔说到这里停顿了片刻,说道:“咱们是不能太扩张的,不是绝对信任的人,更不可引进,所以人手一直有限,把监视陈瑛、纪纲和汉王的几个人调回来吧,交给小戴,他在瓦剌那边缺人手。”
  徐姜手里也缺人,有些不愿意放人,便问道:“那京里怎么办?”
  夏浔微笑道:“京里么,看戏就是!”
  
  朱棣离京北巡之后,朱高炽就在京里监守国事。太子监国尤其不易,事情处理的不好,要受皇帝责备。不该自己处理的事情擅自处理了,又有僭越之嫌,所以一个常常要监国的太子,实在是比做皇帝更考验人。对朱高炽来说,处理政事却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靖难期间,朱高炽在北京城料理政务,负责后勤,那时就已显出他在这方面的卓越才干。在本来的历史上,朱棣得国之后,五征漠北、数巡北京,他真正在南京料理政务的时间也就一半左右。朱高炽这位历史上只在位一年就挂了的胖皇帝,真正主持政务的时间可不止一年。永乐朝文治武功,大兴土木,做了那么多大事,国家经济居然未受多大影响,朱高炽功不可没。
  这日,内书房按惯例把奏章移送太子府,奏章已按轻、重、缓、急将奏章所奏事务分类放置,每一类中又按民生、教育、武备、匪盗、司法等加注了不同颜色的标签。朱高炽一如既往,先看急件。在他职权范围内的,立即予以处理,不能由他做主的,则按急件由驿卒驰送北京,由他处理的,回头再把处理结果做慢件呈送北京。
  朱高炽认真审阅着奏章,其中户部左侍郎刘雅的一份奏陈引起了他的注意,刘雅在奏陈中说:云南边储困缺,粮米不足,请求朝廷拨济赈粮。
  朱高炽看到这份奏章便勃然大怒,这份奏陈附有云南府官员的公函,从这份公文到京的日期看,它在户部趴了五天,昨天才转到通政司,今儿一早由内书房给他送来,由此可见户部对此没有丝毫重视,同时奏章中也没有提出一点有用的建议。
  云南那是什么地方?张辅和沐晟正在安南打仗啊,如果这个地方因为缺粮出了乱子,那沐晟的云南兵军心大乱,个个思归,这仗还能打么?如果因此引起云南暴民作乱,从而切断了安南军的补给,安南孤军将落得什么下场?这不是小事,一个不慎将引起多少乱子?
  户部官员尸餐素位,毫无警惕,而且随公函没有一点建议和主张,这分明是皇帝不在京里,便懈怠了职责,不把自己这个太子放在心上。朱高炽立即宣户部尚书夏原吉和左右侍郎刘雅、景明入宫,将他们痛斥一顿,批驳得体无完肤,这才余怒未息地与他们商量对策。
  夏原吉倒是有点冤枉,因为前些天黄河发大水了,开封府受了灾,城墙被冲垮两百多丈,淹没农田七千五百余顷,百姓受灾者达一万四千余户,朱棣在赴北京途中就便视察了灾情,传旨工部侍郎张信前往开封,坐镇开封府,兴工重修开封城,并着户部配合,赈灾救民。
  夏原吉正忙着这事儿,日常公务就交给了左右侍郎,这左侍郎刘雅也是老虎不在京,就打了个盹儿,云南这事儿他没太往心里去,结果连累两位同僚都受了太子的责备。不过,太子所虑确实不假,万一云南真的惹出乱子,从而导致安南大败,他们连人头都要落地的,今天受太子一顿责骂又算什么。
  当下三人只得打起精神,与太子细细斟酌了一番,立即决定,召商中纳。规定:大理五井盐每引米一石三斗,黑盐井每引米二石;金齿黑盐井每引米一石五斗,安宁盐井每引米二石;景东白盐井每引米一石五斗。由此引粮商迅速往云南运粮,以解粮灾。
  这是明朝常用的一种方法,利之所趋,民间贩粮比官运效率要高的多,而且许多粮商在南方屯集有大批粮食,可以就近起运,在最快的时间内把粮食运到。消息传开,各地粮商果然争先恐后,往云南运粮去了。一桩极可能由粮荒演变成民乱,继而导致南方战局失利的祸乱根苗就此解决了。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明明是朱高炽目光长远,审度全局的一项英明决策,落到有心人眼里,叫他删删减减、避重就轻地一番渲染,那就是完全不同的一种解读了。
  朱高炽召户部三巨头赴太子宫,一通责斥训诫的事儿传到了陈瑛耳朵里,陈瑛如获至宝,立即授意手下御使给远在北京的永乐皇帝上了一本,奏章中避口不谈云南粮灾,只说皇帝不在京中,太子作威作福,勒令户部尚书及左右侍郎入太子宫觐见,对他们痛斥责骂,视国之大臣如私邸之奴云云。
  奏章写罢,便兴冲冲地秘送北京去了。
  第904章 牧天下
  阡陌纵横,谷浪涌动,金黄一片。
  一个白布包头的短褐汉子,和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在谷浪间缓缓走过。
  那少年左顾右盼,和大多数从小生活在城里,甫到农村的孩子一样,眼中处处都是新奇。
  “这是谷子,就是书里面提到的五谷中的粟。世间万物,各有奇妙。这谷子,也有一桩奇处。它不在白天开花,这么多谷子,不论什么时候,绝不在白天开花,而是在夜里,后半夜,好像它们知道时辰似的,呵呵,你说奇不奇妙!”
  汉子笑吟吟地说着,便弯下腰,从谷间拔出一支旱稗子,这是一种与谷子外形相似的野草。他把手背到身后,轻轻摇着手中的野草,悠然地走着,瞧着眼前金黄的谷浪,说道:“很久以前,黄河上下才是俺汉人农耕最发达的时候呢,直到隋唐时,长江南北依旧远不及这北方农耕发达。
  可后来却是每况逾下,尤其是经过元末的兵连祸结,北方耕桑之地变为一片草莽,人烟也日渐稀少,但这只是一方面。这方面的事情,好办。兵连祸结?那已经是过去了,自我大明立国以来逾四十年,北方还有几年战事。鞑子敢来犯边,那就打他回去!人烟稀少?生娃子来不及长大,俺就从人多的地方调过来,充实北方人口。
  可是,有一件事却难办的很,那就是天气!孙儿,农民是靠天吃饭的,这北方天气不晓得怎么搞的,比起以前来恶劣的多。你可莫小看了这天气呀,这天上多下一寸雨,地上就积涝成灾。这日头晒得地皮多旱一寸,庄稼就得干死。这风刮得大了一点了,眼看成熟的庄稼就全毁啦。”
  那少年问道:“皇爷爷,兵荒马乱,可以解决,人丁少,也可以解决。可这天气恶劣,咱们又不是神仙,该怎么办呢?这北方,就一定要没落下去么?”
  原来,这两个人正是朱棣和他的皇孙朱瞻基。
  朱棣北巡时,把朱瞻基也带了出来。皇长孙生长于深宫,不知稼穑之艰难,他把这个最宠爱的大孙子也带出来,下乡观风俗民情及田野农桑的时候,就把他带在身边,让他知道国用所需皆出于此,百姓生活不易,为民之君,对百姓宜加悯恤,这也是他对自己继承人的一片苦心了。
  听了朱瞻基的话,朱棣颔首道:“孙儿问的好!但有心去做,怎么会没办法呢。孙儿,不管是皇帝治理天下,还是官员治理地方,做事都有个轻重缓急,处理事情,应当先择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去做,然后再去做轻微且延缓的事情,现今天下,所急者是什么呢?衣食!所重者是什么呢?教化!
  这就是为君者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了。北方气候恶劣,就得让百姓甘于贫困?衣食短缺?不然!可一味地从南方调运粮食?那也不成,救急不救贫呐!气候恶劣一年,土地就会荒芜,土地荒芜两年,百姓为了生存就得迁徙他处,三年之后,地也没了,百姓也没了。
  要改变这状况,咱们改变不了天,却可以大兴水利,补天之不足。支河所经,涧泉所出,乃至就地打井,皆可引之成田。太祖立国后,最重农耕之事,从洪武元年到现在,我大明共开塘堰、河渠、陂渠堤岸各达五千余处,如今农业已远超元时。
  不过,建国初北方不靖,而且元末大战,整个中原都受到了破坏,那时候粮食所出,已主要集中在南方,要让百姓吃饱肚子,就得先把这些产粮多的地方先建设起来,因此这些水利多集中在南方。如今南方水利建设已成规模,可以集中精力发展北方了!”
  朱棣把这经国之理深入浅出地说与朱瞻基听,朱瞻基了悟于心,频频点头。
  朱棣道:“当然,要重振北方农耕,也不可只重水利,诸如肃清吏治、鼓励垦荒、改良土壤、精耕细作、选择适旱的庄稼……”
  他刚说到这儿,一名驿卒忽然骑着马,沿田埂从远处急驰而来。
  谷地边上,正有大群的官员恭候在那儿,为这爷孙俩回避出空间,叫他们自由自在地在田间漫步,聊天。一见有驿卒赶到,就有人迎上前去,问答几句,就有人引着那下了马的驿卒向他们跑来,朱棣看见,便牵起朱瞻基的手道:“走,过去看看!”
  朱棣迎头上去,那驿卒取出一筒封的奏章,正是都察院弹劾太子的奏章,朱棣赶回地头,在一株大榆树下,太监搬来马扎,抬过小几,又端上茶水,朱棣一边喝着水,一边看那奏章,奏章看罢,脸上便露出不悦的神色,大声吩咐道:“来人,拟旨。”
  当下有人又抬过一张几案,就在朱棣侧面不远处放好,铺上纸张研好端墨,拟旨官端坐案后,提笔等着。
  朱棣道:“高炽吾儿,俺命你监国,处处须小心谨慎着,切勿急躁性子。大臣皆是国家栋梁,偶有小过时,安能加以折辱?还有,你在太子宫里面坐着,不可偏听偏信,以一己好恶待人处事……”
  朱棣一口的大白话,那拟旨官早就习惯了,运笔如飞,刷刷写道:“晓谕太子,朕命你监事,凡事务必宽大,严戒躁急。大臣有小过,不可遽加折辱;更不可偏听以为好恶,育德养望,正在此时。天下机务之重,悉宜审察而行,稍有疏忽,遗害无穷。切记:优容群臣,勿任好恶。凡功臣犯罪、调发将士,必须奏决!”
  等拟旨官写罢交予朱棣重新看了一遍,朱棣点点头,说道:“用印,发出去吧!”
  朱棣说完,牵起朱瞻基的小手,道:“咱们再到那边棉花地里走走去。”
  爷孙俩刚一走开,朱瞻基便替父亲抱起了不平,他嘟起小嘴道:“皇爷爷,孙儿的父亲纵有处事不妥当的地方,可他毕竟是当朝太子啊,皇爷爷怎么能因为一个御使的几句话,便加以训斥呢。皇爷爷甚至还不知道父亲为何责斥大臣……”
  朱棣一愕,扭头瞧瞧孙子严肃的小脸,不禁仰天大笑:“哈哈哈哈……”
  朱瞻基更加不悦,甩开朱棣的大手道:“皇爷爷为何发笑,孙儿说的不对吗?”
  “呵呵,当然不对!”
  朱棣宠溺地摸摸他的头,语重心长地道:“孙儿,你父是俺儿,可是在国事上,却是君与臣。皇爷爷并不需要知道你爹爹为何责斥大臣,他性情一向温和,既然发怒,必有缘由的,知子莫若父,这还用俺问么?”
  朱瞻基诧异地道:“那皇爷爷为何……”
  朱棣的神情严肃起来:“孙儿,你爹或是因为忿怒,但,召大臣觐见于太子宫,严词教训,这就是僭越。太子受朕所命,代朕监理国事,却不能代朕管教大臣,他只能解决事情,这些事应该交由朕来裁决。不管他是否事出有因,这么做,那就是撼动朕的权威!”
  朱瞻基不解地道:“可是……爹爹是皇爷爷的儿子呀,他以后就是大明的皇帝。”
  朱棣沉声道:“一日不是皇帝,便一日不掌君权!一户人家,老子不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