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世富贵-第2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允许妻子不愿跟着丈夫去受刑地,可以判和离的。这女人又有嫁妆又有平时收起来的财货,有什么理由去陪着蒋大郎受苦?
  难道只能让官府把这几千亩地收在自己手里,帮着蒋家的一对孤儿看上十年八年?哪个能够保证经手的官吏不中饱私囊?碰上狠的,到了那对儿女长成,这些年的田租一丝一毫也到不了他们手里,也是很常的事情。
  到了那时,徐平只怕还得与李参一起为这事情背锅。
  闭上眼睛想了一会,徐平突然睁开眼睛,对李参道:“要不,你试一试合作社?”


第56章 官督民办
  “合作社?”李参一头雾水,“敢问待制,这合作社到底是个什么?”
  “这个——这么说吧,譬如童七郎留下的窑口,除了去了一个童七郎,实际上原先烧瓷的人都还在。若是这些窑工如同先前一样干活,瓷器还是能够烧出来,还是一样能够卖出去,还是一样有钱收。李通判,是不是?”
  李参点点头:“待制说的不错,但烧什么瓷,烧多少,怎么定价,怎么收钱,如何发工钱,都得有个主管说了算。若是没有这么个人,别说是窑工自己,就是出了事情官府也不知道该找谁,不是成了无头公案了吗?”
  “不错,所以要有合作社这么个地方,把这些事情担起来。”
  徐平明白,李参最关心的,不是窑场里怎么组织,怎么生产,怎么分配利润,他最关心的是什么人能够负责跟官府打交道。收税要找到人收,不缴税要有具体的人关到牢里去,各种赋役要能正常摊派下去。至于其他的,官府哪里会操那个闲心。
  这个主意也不是徐平心血来潮,是他长时间思索的结果。自己要推行大农庄大商业为主的经济模式,那么在这种形势下,小农户小手工业者应该如何面对冲击?历史给出的答案是互助合作社,今天李参问起,徐平突然就冒了这个主意出来。
  长时间地在农村工作,徐平跟很多农村合作社打过交道,相应地也对合作社的历史进行过比较深入的了解。
  合作社是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小农户为了应对商业资本的冲击,而自然而然组织起来的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最早的合作社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充分发展的地方,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也正是因为其有效性和普遍性,出现不久即在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起来。
  在徐平前世生活的年代,发达国家的小生产者和家庭农场依然是靠合作社参与经济活动,而在中国则刚刚起步。
  当然,中国的合作社有着不同的历程,最早与英国一样是从消费合作社起步,应对商品经济的冲击。但由于具体的国情,一直发展得不快。而到了解放后则又发展得过快,实际成了实现公有经济的过渡,发展过程并不连续。
  商品经济的到来,必然会对分散的小生产者,甚至是普通的劳动者产生巨大的冲击,而应对这种冲击的手段,历史上最成功的就是合作社组织。甚至可以说,只要徐平在这个年代把商品经济推行下去,下层人民就必然会发展出类似合作社的组织来应对。经济现实必然会催生出这种经济组织,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与其是让这种经济组织以杂乱无章的形式自发地产生,不如提前进行引导。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徐平才在李参面前把这个问题主动提了出来。
  李参哪里能够想到这些,觉得一头雾水。商品经济的大潮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徐平也只是刚刚开始推动,李参就天纵奇才,也想不到这上面去。
  徐平理了理思绪,对李参道:“总而言之,这个合作社最关键的就是八个字。”
  “请待制明言,到底是哪八个字?”
  “官督民办,以民为主。官府的手切不要伸得太长,不该管的不要管。”
  说到这里,徐平站起身来,地银杏树下踱了几步,转身对李参道:“至于具体的章程,你容我晚上仔细地想一想,明天再与你说。一些大略的问题,我说给你听,你也回去想一想,怎么把事情办得更好。”
  “第一,这个合作社就是一个整体,你把它当作乡里的一保一伍都好,但是却没有保长伍长,社里的各家都是一样的。第二,窑场就交给这个社管理,不入社的窑工便跟从前一样,做活拿工钱,余事不管。第三,想入社的自愿,不想在社里了可以自由退出,官私任何人不得阻拦。第四,入社的人要交本钱,不拘多少,只看这窑场需要多少本才能动转起来。所有入社的人交钱的数目一样,不得有多寡之分。”
  李参神情凝重,努力把徐平所讲的这些话记下来,分析里面具体的意思。
  “好了,今天就是这样。明后两天群牧副使李刺史要来,我都不去黄河边,你有什么想法,可以过来找我谈。用这几天的功夫,我们一起把河阴县的善后处理好。我到这县里没有多少日子,抓了两家大户,影响满县民生,总不好拍拍屁股就走。把善后的事宜安排好了,也算是一个交待。”
  李参起身行礼:“待制心系民生,百般辛劳,实为苍生之福。下官告退!”
  “啊,好,还好——”徐平看着李参离去,随口答得有些混乱。来这个世界这么多年,想一想,好像还没哪个正式官员这样夸自己。还别说,被人夸赞的感觉挺好的。
  夜色已深,徐平坐在窗前,看过了赵諴写来的信,轻轻放下。
  除了平常的问候之语,赵諴还说了小铁钱在汝州的使用情况。经过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民间已经认可了这种新的方便钱币,就连山野乡间的草市以物易物的贸易也越来越少,更多的人开始用钱购货。受此影响,甚至汝州的税收都增加了一些。
  除此之外,三司生产的新货开始进入汝州,尤其是一些日用消费品,像是镜子肥皂搪瓷制品之类,州城里已经有几家店铺销售。甚至赵諴提议,等到三司在西京洛阳的铺子稳定下来,是不是也要在汝州开设分铺。
  徐平看看窗外,月亮已经升了起来,明显比自己刚到这里的时候饱满。不知不觉间,自己到这河阴小县已经快十天了,又到了月圆的日子。
  现在终究还是小打小闹,真正的商品经济大潮,要等到棉布大量地生产出来。到了那个时候,商品才会极大地冲击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即使地里还出产粮食,一旦少了纺织收入的现金来源,而外面世界的货物却什么都要钱买,小民的生活才会真正地艰难起来。粮食,终究不是合格的大规模流通的商品。
  徐平一直有些担心,有一天商品经济如同洪水一样冲垮农村,必然会引起大的社会动荡。而合作社组织,便勉强做一做小生产者小农户在这洪水中的救生衣吧。商业大潮必然是要来临,这是自己带给这个世界的,引入了洪水,也得想办法筑起堤坝。


第57章 原则
  公元1844年,英国北部开夏郡的小镇罗虚代尔,一次纺织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的罢工失败后,二十八个工人为了自救,组成了一个消费合作社,取名为罗虚代尔公平先锋消费合作社。这不是世界上的第一个合作社,但却是第一个确立了后来的合作社原则的合作社。后来的合作社大多以此为发端,并把合作社的组织原则称为“罗虚代尔原则”。从那之后,各种各样的合作社迅速在全世界遍地开花。
  作为经常跟农村的各种农机合作社、经济作物种植合作社打交道的基层人员,徐平曾经受过合作社理论和历史的培训,这些内容大多还能记得。
  徐平前世,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合作社组织,第一的印度全国合作社联盟有一亿七千万人,第二的中国供销合作总社有一亿六千万人,第三的美国全国合作社商业协会有一亿五千万人。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一个商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占了前三名。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小农业生产者和小手工业者天生在商业大潮面前显得太过脆弱,不让他们通过这种形式自保,他们就要拿起武器来争取自己生存的权利。
  有前一世的知识,徐平必然要针对商品经济的冲击采取必要的措施,不然就是不负责任的,会好心办坏事,搞不好还会成为这个世界的恶魔。
  如同公司是为商业资本量身定做的一样,合作社就是为小生产者量身定做的,只有这两者协调发展,才能把商业经济对社会的破坏减到最小。徐平开了一个闸门,引出了商品经济的洪水,便就要再筑一道堤坝,让洪水不要到处肆虐。
  前世自发组织起来的合作社,大多都是消费合作社,穷人团结起来共渡难关。后来消费合作社慢慢向生产经营型合作社演化,美国的供销合作社,德国的信用合作社都是这其中的典型。而亚洲的合作社,包括中国在内,都更加具有官方的色彩。
  徐平现在要做,自然是从生产型的合作社入手,一个是童七郎的窑场,另一个则是蒋大有家的租户。让那些雇工和农户组织起来,抵抗不知预知的风险。
  夜色已经深了,凉风从窗户吹进来,带走了一天的炎热。
  徐平提起笔来,写了给赵諴的回信。建议他不管是对小铁钱,还是民间贸易的繁荣都采取谨慎的态度,宁可慢一点等一等,不要惹出乱子,留下后患。特别是要留意偏远的山区农村,眼睛不要只盯着州城县城,乱子总是从不关注的角落先起来的。
  写罢回信,徐平还觉得意犹未尽,重摊开一张纸,开始列合作社的原则。
  大略说起来,合作社与公司等商业组织区分开来大致的原则无非几条。第一是自愿的原则,入社自愿,不允许设置门槛,不能够成为任何人把持盈利的工具。退社自由,不能用任何借口阻止参社的人退社。第二是平等和民主的原则,参社成员的地位平等,管理起来一人一票,不得用入股资金、能力高低以及入社时间等等理由制造事实上的不平等,权利不能用任何理由向少数人集中。第三是合作社收入的分配方式要合理,不能按股金分配,也不能按劳分配,尽量地遵循公平的原则。合作社本就是互助合作的组织,不能用来体现收入差距,而应该尽量体现互助的性质。历史上的消费合作社是按照成员的交易额分配盈余的,后来的各种合作社分配形式则更加复杂。
  写完,徐平把笔放下,长出了一口气。
  到今天,自己所规划的对这个时代的经济改革路线才基本有了轮廓。这些想法虽然不一定圆满,但大的原则应该是不会错的。只要在实行的时候慢慢改进,总能够让新的事物慢慢浸染到这个世界,形成一个新的社会。
  第二天一大早,徐平洗漱罢了,踏出房门到了院子里,看着东方的朝腰伸了一个懒腰。还是在地方上的日子自由自在,哪里像在京城的时候,每天半夜就要起床去上早朝,不管刮风下雨都没人停的时候。也不知道那些赖在京城的大臣们到底是图个什么,一二十年这样过下来他们就没个烦的时候?
  反正徐平是想不通,什么动力能让人那样起早贪黑的?
  刘小乙取了早饭来给徐平吃了,收拾罢问道:“郡侯,今天不去黄河边了,不知有没有其他的吩咐?”
  “没有了,怎么你有什么事情?”
  “我是没有,不过天刚亮的时候起,李通判便就过来看过,像是有事要找郡侯。”
  “哦,那你让他再一等一等吧,我还有事情要做。对了,让他中午的时候过来。”
  刘小乙应诺,出了门去。
  徐平在椅子上坐了下来,拿出昨晚自己列的内容,重新仔细思考。
  李参能在这个时候提出青苗贷,而且自己再没听说其他有官员讨论过,可见很可能他就是历史上启迪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的人,这样的人不可能是庸才。徐平要珍惜这次机会,有这样一个人去推得自己的想法,是不容易遇到的。
  偶尔有一些奇思妙想很正常,大多数人都有这种时候。但把这些想法真正推行下去,变成切实可行的政策,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办到的。李参有这个能力,徐平便想尽量跟他把自己的思路说清楚,争取到他从内心深处的支持,借用他的力量把自己的想法真正推行下去,积累宝贵的经验。
  有了合适的人才配合自己的想法,这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但越是跟这样的人谈话,越是要尽量想得周全。他们的心里自有沟壑,不会轻易就接受别人的理论,哪怕面上不说,心里也会有疑虑。而一旦心里犹豫,就难免做事不尽心尽力,就会打折扣。
  徐平必须保证向李参把自己的想法说明白,说透彻,还得保证让他接受,心甘情愿地推行下去。因为接下来的时间,徐平不可能在孟州这里盯着。
  合作社具体要怎么做徐平可以不用说得太清楚,李参有那个能力把政策细化,但他一定要把基本的原则讲清楚,让李参知道要把握住什么。


第58章 说不到一块
  “广武山上的树,也不能就这么砍光了啊。没有了树,一下雨泥土便就顺着水冲到了河里,山石裸露,光秃秃地成什么样子?而且黄河里已经多泥沙,两岸再这么冲下去,那还得了?雍丘以下的汴河,河道便就已经高于两岸的民居,称为悬河,就是因为一直从黄河引水,泥沙淤积。为子孙计,不能让黄河也变成这个样子啊!”
  徐平与李参走在山路上,看着不远处被砍掉的大片山林,对李参道。
  李参叹了口气:“待制,下官又何尝不知道?可不砍树烧炭,用什么烧瓷?不烧瓷这些窑工到哪里去?这总是无奈的事。”
  “不砍树烧炭,可以烧石碳吗。对吧,石碳的火力又猛,强过木炭不知多少!”
  “话是如此说,可河阴县这里不产石碳,又有什么办法?”
  徐平停住脚步,指了指不远处的黄河,对李参道:“河阴县这里不产,可黄河北岸的怀州满坑满谷都是。那里修武县烧瓷,不都是靠的石碳?就是南边的巩县,再南的汝州,现在也都是用石碳烧瓷,靠砍山上的树怎么是长远之计!这里临近黄河,完全可以从沁河运怀州的石碳过来,又能费几个钱?如果怕穿州过府税算高,可以用南边的须水一带的石碳,从须水上过来,路上只过荥泽县,税算可以商量吗!”
  李参恭声道:“待制说的是,稍后下官便就去想办法,让这里改用石碳。”
  “把这事记在心上,要是一直伐树烧炭,用不了多久这窑场也就办不下去了。”
  说完,徐平抬步继续前行。
  广武山虽然并不高大,但正临黄河边,虽然现在河道北滚,站在山上看远处的黄河还是觉得气势逼人。黄河水奔腾万里,到了这里被这山逼得由此北去。
  行了一路,到了蒋家开赌场的那处小村落,李参道:“待制,前面就是鸿沟,我们不向那边去了,就歇在这小村里吧。下官已经照会了窑场剩下的窑工,让他们到这村里来说话。这村子地方整洁,不像窑坑那些腌臜不堪。”
  一边说着,一边引徐平进了村中最大的院子。
  此时这院子的正中大房李参早已派人来收拾过,原先的赌具早已经清理干净,里面的桌椅摆得整整齐齐,倒是个议事的好地方。
  徐平到了屋中的正中坐下,李参吩咐随从去喊沟对面的窑工过来议事。
  如何安排窑工的事情徐平和李参早已经在三皇庙里谈好,今天一起过来,只是显得郑重其事。再者这窑口虽然以后归于孟州,但只是代管,真正的主人还是三司,不管合作社还是怎么管理都要三司的同意。徐平刚好在这里,便就当面定下来。
  过不了多久,公吏带了五个人过来,两个已经须发斑白,三个中年汉子。
  到了屋内,五人向徐平和李参行礼:“小民见过官人。”
  徐平看看五人,又看看旁边的李参,沉声问道:“怎么就来了五个人?不是说好让所有的窑工一起过来吗?”
  中间一个须发皆的老人道:“这位公人是让我们的人全都来的,不过大家心里不知道官人招人来干什么,便让小老儿几人过来听候吩咐。”
  徐平看了看身边的李参,摇了摇头,不再说话。
  这是多少年来形成的习惯,什么事情都要推几个人出头,是赏是罚,总之不会全部的人一起涌过来的。除非跟这几个人谈得妥当了,再由他们把大家劝过来。偏偏今天的事情需要向所有的人讲清楚,参不参与全凭自愿,不能再跟以前一样只是下道命令了事。只向这几个人说,那还搞什么合作社?
  今天的主角是李参,徐平代表的三司,只是确保管下资产不会损失而已。
  李参偷偷看了看徐平,清了清嗓子,高声对站在面前的五人道:“原先的窑主童七郎,不但在这里赌博无度,而且藏匿货物,偷逃税算,已经下狱。至于他会受到怎样的刑罚,官府自会禀公直断。这两日清算税款,因为不知道童七郎把这几年赚到的财货转移到了什么地方,但收这几处窑口为官有,充抵他逃掉的税款。”
  中间的老者问道:“官家的事,我们这些小民不懂。偷逃税算,也只是窑主童七郎一人所为,跟我们这些小民无关。众兄弟推老朽几人来,就是问官人一句,这窑口收归官有,那我们这些窑工怎么办?以后到哪里安身立命?”
  李参道:“今天叫们过来,就是商量善后的事。坐在这里的是永宁郡侯,如今盐铁司的徐副使。产业没官,向来都是在三司管下,徐副使在这里做个证见,孟州把这几处窑口收了,今后如何,今天与你们商量着定下来。”
  “官人说笑,这些事情与我们这些做苦力的小民何干?窑口没了入官,只须派个主管来看着,我们以前是怎么做,以后还是怎么做就是。”
  这本来就是李参从来没有做过的事,而且做事的原则也新奇,他的心里总是有些不自在,听了老者的话,更是有些尴尬。按平常的做法,确实该是如此,把窑场收归官有,就派个家境殷实的主管来,亏了本就由他的家产抵偿。直接交给在这里做工的窑工们自己管,李参的心里实在觉得没有底。
  又清了清嗓子,李参沉声道:“这一次,州里不准备向这里派主管了,而是交给你们自己管。如果窑口卖瓷有了利钱,官府与管的人分润,所以才要叫所有人来问。”
  李参的话说完,站在那里的五个人面面相觑,不由一起笑了起来。
  “官人说的话,小的活了这么大的年岁,实在是闻所未闻。窑场不是主家的,就是官府的,当然是由主管在管,小的们只是出苦力,哪里懂得这些?再者说了,有了利钱千好万好,分多分少总是入自己口袋。要是没有利钱,官府那里如何交待?莫不成小的们还要去借贷把这钱还上?官人,小的们讨生活艰难,不要害我们!”


第59章 分歧
  徐平心中暗暗觉得好笑,在钱字上,老百姓多少年来被官府坑得惨了,以至于现在一提起来,第一反应就是要坑自己。皇粮国税,多少年来的规矩,官府最大的恩德无非就是免粮免赋,什么时候还真有好处给小百姓?
  李参面色不变,对五人道:“你们中有没有识文断字的?”
  站在边上的一个中年汉子道:“小的年幼时也读过几年书,准备应举赶考的,后来家道是落,只好流落到这里做窑工讨生活。不知官人有什么吩咐?”
  李参示意随行的公吏拿了一张榜文过来,递给那个中年人:“这上面是官府拟定的这处窑场的条规,你念出来给大家听听,说说你们有什么想法。”
  中年人告罪,接了榜文过来,展开一一念了出来。
  这条文是徐平和李参商量过的,基本按照合作社的原则来,官府作为窑场的拥有者,李参一再坚持,取利钱的五成,其他分给入社的人户。
  不过依徐平估计,刚开始不会有多人入社,在没有明确的利益之前,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观望。这实际上是跟合作社的原则不符的,不能有好处就凑上来,没好处的时候躲得远远的,失去了合作互助的意义。
  新生事物的出现总是要做一些妥协,要么就要把这些人逼到活不下去,只有这一条路好走的时候自然就会参与进来。徐平也没有什么选择,只能让心里打着小算盘的人赚点小便宜,不然地话,就会走到另一条路上。
  中年人把榜文念完,五个人听得目瞪口呆,过了好一会中间的老者才道:“榜文里说的是个什么意思?官人要我们自己管窑场?那要烧什么瓷,到哪里去卖,哪个知道?这怎么管得来吗!官人,还是派个主管来才是正经!”
  徐平插口道:“你们要明白一件事,有人来管着,你们就只是在这里做工,每个月拿点工钱。而如果按榜文上的规矩,除了税款之外,赚到的钱你们跟官府分利,额外多得一些钱。大家都是有家的人,这个账应该算得清楚。”
  老者连连摇头:“有利钱自然可以分,那要是赔了钱,官人,又该如何说?我们这些人只有一身力气,身无分文,可没有余财赔给官府。”
  “赔了钱自然就不分,榜文里说的清楚,官府也不要你们倒找钱。明白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