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将门-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送餐小哥的点子,实在是太妙了。
  从禁军裁下来的几万人,都在汴京待了许久,十足的地头蛇,哪的饭菜好吃,哪的酒水地道,他们门清儿。
  王宁安让人从中挑选身体好一点的,脾气温和,能说会道的,经过一些日子培训,就撒出来了。
  大家伙最初也不习惯,甚至有人张不开嘴,不敢说话。
  而且这帮军卒脸上都有刺字,很多老百姓也害怕他们,酒楼不敢用。
  把王宁安着实给难到了,幸好这时候有两个人站了出来,一个是刚刚荣升枢密使的大宋人气偶像狄青。
  身为枢密使,裁军是他的职责,给弟兄们安排出路,也是他的义务。
  狄青跑了很多家酒楼,和大家伙和和气气商谈,又把军中的弟兄叫来,让大家伙沟通感情,堂堂枢密使出面,所有人都很惊讶,毫无例外,全都答应了。
  另外一个人就是赵宗景,这个家伙还真够意气,之前他就帮着王宁安跑铜器铜料,这一回更是轻车熟路,和京城的各个宗室府邸搭上线了。
  虽然每家都有厨房,但也不是什么菜都擅长,而且那么多仆人,有时候客人来的急,没有时间做,就去跟酒楼订餐,让送餐员送。
  不得不说,自从汝南王府一系栽了跟头,赵宗景一下子变得炙手可热起来,大家伙发现他们家一门二王,深得陛下喜欢,他又有个财神爷哥们,军中的小伙伴也愿意捧他。
  如果赵祯生不出儿子,皇位必然落到赵宗景的手里。
  顶着未来储君的名头,谈生意还能不轻松!
  宗室摆平了,勋贵将门更不在话下,另外老包也帮忙了,汴京之中,就属开封府的衙役兵丁最多,事情也繁忙,很多人都来不及吃饭,或者就在街边小摊对付。
  包拯签下了约书,用市价的五折,长期订购衙门的伙食。
  这招一出,开封府的衙役都哭了。
  黑老包终于知道心疼人了!
  不光是开封府,其余的,什么太学啊,国子监啊,翰林院啊,御史台啊,纷纷效仿。
  大家伙算了一下,把伙食外包出去,不但大家伙吃的更好,而且还能节省不少开支,两全其美。
  正是有了这些大客户,才提高了送餐的效率,往往一家客栈,就有几十个士子一起订餐,而且还是早中晚三顿……要不是有大客户撑着,想要送几百份,根本不可能!
  最初的送餐员只能挣一个辛苦钱,每天四百文的送餐费,可渐渐的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哪的饭菜好吃,更没法像后世那样,在网上就能看到评论,因此很多人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就让送餐员帮着安排。很多时候,都是他们拿出一些钱,让送餐员自己安排。
  所以每个送餐员接受的培训,第一课就是告诉他们,要以诚待人,要替百姓考虑,挣得每一个铜子必须干干净净,给客户推荐的食物务必物美价廉,干净卫生。
  而且不定期会有管理人员登门拜访,去考察送餐员是否有不妥当的情况。
  再有,还会组织所有送餐员,对京城的酒家饭馆进行评级,一共五颗星,能拿到星级,就能得到优先推荐。
  经过这么一弄,送餐员的地位都水涨船高了,好些人打破头想要挤进来,还有酒家暗暗贿赂送餐员,让他们评分的时候,高抬贵手。
  对于这些蝇营狗苟的事情,王宁安也只能要求严格管理,根本没法杜绝,实际上,这也是送餐服务的真正利益所在!
  通过上万名送餐员,整个京城的餐饮行业就被掌控起来,制定标准的权力就落到了王宁安手里。
  别小看这个权力啊,比如以往评价酒楼,往往不只是酒菜如何,而是看姑娘如何。
  有哪个花魁,哪位行首坐镇,立刻身价倍增。
  说白了都是“食色性也”的那一套。
  到了王宁安这里,美味、安全、为生,实惠……这些词汇成了饭馆的追求,原来很多被压制的酒楼一下子大放异彩,成为了百姓追逐的美食代表。
  反观粉子胡同,汴河的画舫,开始萧条起来。
  王宁安不是存心和谁为敌,问题是身为帝国的心脏,靠着一帮花枝招展的小女人招揽客人,维持繁荣,实在是太丢人了。
  在王宁安的构想之中,京城除了政治之外,还要成为金融,商业,服务业的中心,当然他的服务业是大服务业……
  随着送餐员受到追捧之后,很多酒楼发现既然可以集中送餐,为什么不能集中采购……很快,另一个行业也繁荣起来,那就是物流配送。
  粮食、蔬菜、肉类、鱼虾、鸡鸭……都有人集中采购,然后分配到各个酒楼饭馆。
  餐饮业这么搞,其他行业也跟着效仿,什么布匹啊、茶叶啊、瓷器啊、家具啊、锅碗瓢盆啊……越来越多的店铺加入其中,他们只要把采买的内容谈好,就有专门人员负责运送,根本不用浪费功夫,可以专心经营,还能节约成本,当然非常满意。
  就拿绸缎来说,一家绸缎行采购20匹绸缎,装不满一驾马车,却也要雇佣一驾马车,有了物流配送之后,可以把三五家的集中起来,一驾马车就送来了。
  毫无疑问,效率大大提高。
  从京营裁下了四万多人,其中几千人充当送餐员,几千人赶马车,几千人负责搬运物流……很快就发现人员不够用了,居然不得不大肆招工,弥补缺口。
  赵祯亲眼目睹之后,简直都不敢相信。
  “陈伴伴,这么看来,接下来的裁军也可以做了?”
  陈琳咧着嘴,无奈笑道:“貌似是这样的,都是搬运送货的活儿,裁几万厢军,充实进来,一点问题都没有。不但能节约军费开支,还能繁荣市面,给各方提供便利,老奴实在是想不出反对的理由!”
  赵祯十分感叹,“没错,军费节约了不少,又给朝廷增加赋税,王卿的本事的确了得!”
  在外面逛了大半天,赵祯欣欣然回到了宫中,他显得信心十足,以往提到了变法,都是阻力重重,每一步都是逆水行舟,别提多难了。
  可是到了王宁安这里,就显得顺理成章,轻而易举。
  赵祯都有点犯糊涂儿,到底王宁安有什么本事,能做到别人干不成的事情,真是咄咄怪事!
  为了解决疑惑,赵祯第二天把王宁安叫到了宫中,询问他的看法。
  “陛下,其实这事没什么不好解释的,关口就是理不理解京城!”王宁安笑呵呵道。
  赵祯一愣,“王卿,你给朕说说看!”
  “遵旨!”
  王宁安信心十足,向着赵祯解释起来……京城很大,不是一般得大,常住人口就有百万以上,算上流动人口,几乎到了二百万。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此时的欧洲,人口最多的城市只有几万人,汴梁相当于50个巴黎,甚至比很多国家的全部人口都多!
  面对这样庞大的都会,传统的士大夫是无能为力,哪怕是其中的极品韩琦,提到裁军,他也仅仅能想到屯田而已,丝毫不理解这二百万人是什么概念,甚至在他们的印象之中,都觉得这么多的人口是负担,是累赘,如果人少了一点,治理起来保证更容易。这种颇有削足适履情怀的观点,王宁安都无力吐槽了。
  你们可知道,这么多的人,是多大的商机?聚集这么多人,多不容易?
  唐代的长安也有百万人口,可唐代奉行坊市分离,市场开放的时间有严格限制,晚上还有宵禁。显然,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管理方便。
  相比起来,汴梁城更像是后世的都市,各种限制都打破了,可以自由生长,疯狂膨胀!
  这么大的都市,岂止是送餐而已,各种物流、货运、家政、环卫、保安……需要的人数,简直是天文数字。
  高贵的士大夫不屑于这些琐事,反正他们能雇佣足够的家丁丫鬟,把自己伺候得舒舒服服的,他们从没有想过,大多数的普通市民要适应京城快速的生活,又要照顾家人,需要付出多少辛劳!
  急需有人出来,帮着他们解决实际的困难。
  就拿送餐员兴起之后,有人就提出了疑问,既然他们能送餐,能不能帮着普通百姓采购商品;能买东西,能不能帮着打扫屋子院子;甚至有人希望能帮着照看小孩子,省得被拍花子拐走了……
  “陛下,臣以为下一步可以开发邮递,家政,幼儿园等项目,进一步安置人员。以臣的估计,光是京城,就能消耗20万劳力,如果长远估计,哪怕50万人,也未必够!”
  “而且这些劳动力也要消费,他们又能催生其他的产业……比如城市的卫生、治安、消防……都需要很多的人手,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汴京越来越好!”
  “陛下,相比别的城市,汴京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有几十万禁军,还有上万的官吏,朝廷的俸禄,每年至少有两千万贯以上,都发在了京城,几乎占了朝廷开支的三成……所以说,京城是全天下货币最充裕的地方。如果还停留在雇佣奴仆,伺候生活的自给自足观念里,这么多的货币,根本发挥不出效果,相反,很多人会把货币囤积起来,变成了死钱,加剧钱荒。”
  “假如通过各种服务,把这些钱引导出来,投入市场,能够给几十万人提供生计,带动上百万人安居乐业,给朝廷增加千万贯的商税的收入。”
  王宁安发誓,这一次他真的没有忽悠,汴京城就是这么恐怖!


第315章 无忧洞
  王宁安和赵祯谈了很久,套用后世的说法,那就是君臣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汴京未来的美好蓝图,就在他们的规划之中浮现了……
  王宁安的思路很简单,就是把一切都规模化,市场化……比如拿送餐员来说,他们需要标准的制服,带动了成衣业,需要推车,带动了木工,需要碗筷餐具,又带动了陶瓷。需求增加起来,生产规模就要扩大,人力不够用,就要发明机器,有了机器,工业革命就不可避免到来……
  对于大宋来说,迈入工业社会,并非不可能,西方工业化的开端是珍妮机,一次能纺织8根线,而大宋呢,在南方就有能同时纺织32根线的水力织布机。
  王宁安觉得,要改变大宋不难,关键是要把庞大的社会能量激发出来,不要怀疑老祖宗的勤劳和聪明。
  当然,传统的士人集团,趴在土地上敲骨吸髓的士绅地主,是无法引领这项伟大变革。
  或许老天爷都在帮自己,鬼使神差,把自己推动了皇家银行行长的位置,既然如此,那王大行长就要放大招了!
  “陛下,臣以为推动京城的发展,还需要一项政策。”
  赵祯笑道:“王卿,你只管说,朕能答应的一定答应。”
  “臣谢过陛下。”王宁安道:“臣希望皇家银行能够制定基准利率。”
  赵祯不解,“王卿,这一招有什么用?”
  “陛下,臣有一些思考,正要启奏陛下。”
  ……
  一个人的财富可以粗略分成两种,货币和实物,把钱借出去,获得利息,把商品卖出去,获得利润。
  从某种角度来讲,利息是货币的利润,利润是商品的利息……听起来有点绕,简单说就是付出收获。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什么事情容易,赚的钱多,就干什么,人傻钱多速来吗!
  以之前汝南王府还有大相国寺同一赐乐业人的借款来说,月息两成,复利计算,只要四个月,利息就能超过本金!
  借一块钱,还两块!
  可怕不?
  当然由于紧急用钱,利息偏高,但是实际的民间借贷,也比这个少不了多少。
  南宋的朱熹曾经注意到民间利息过高,他拿出了一些稻谷,借贷给百姓,三个月为期,利息两成,百姓们感激涕零,踊跃借贷,不到两年的功夫,朱熹获利超过十倍!
  老天爷啊,三个月就要百分之二十,结果还被当成了圣人,歌功颂德。
  由此可见,两宋的民间利息到了何等夸张的地步!
  既然民间利息这么高,有钱的人只要放贷就可以赚得钵满盆满,干嘛还去投资工商,既浪费精力,还要承担风险。
  试问,哪个行业每年能赚几倍的利润?
  除了像王宁安这样开挂的,别人行吗?
  社会环境如此,就别怪工商发展不起来。
  王宁安思考得多了,他觉得利息就像是一把尺子,这把尺子体现了货币的价值,当你有些钱的时候,可以通过不劳而获,赚取利息,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对你过去劳动积累的奖励。
  假如利息太高了,高到了比经商做工获利还多,岂不是说不劳而获的人胜过靠双手致富的人吗?
  显然,这是不合理的。
  所以利息应该比工商业的普遍获利低一些,这样才能引导那些有能力的人去投资工商,创造更多的财富。
  当然,利息也不能过低儿,像后世甚至出现了负利率,那就是走到了死胡同,不用顾忌货币成本,也就没有了创新的动力,所以过低的利息造就了一大批的僵尸企业,典型的代表就是东海上的倭国,动辄百年老店一大堆,有些人还以为有什么工匠精神,大加吹捧,其实就是缺少淘汰,僵尸横行,才从失去的十年,变成二十年,三十年……说这些有点多了,大宋眼下的问题是借贷成本高的不正常,以往是钱荒的压力,没有办法,如今钱荒逐步缓解,王宁安又手握着皇家银行,可以大展拳脚。
  “陛下,臣准备将基准利益定在年息两成,大宗借款,朝廷鼓励的项目,可以低于一成五,甚至一成;民间借贷,年息不能超过三成,所有驴打滚儿利息一律视作违法,不予保护。下一步,皇家银行要在各个主要城市开设分行,全面解除钱荒,压低利息。”
  王宁安满怀憧憬说道:“陛下,我大宋的都会当中,除了汴京之外,杭州也有百万人口,其余成都、苏州、广州、洛阳、大名府、泉州、福州、扬州,还有平县加上沧州,全都是三五十万人口的都会,汴京的物流配送系统,这些城市同样需要,只要把这个市场打开,别说百万厢军,就算是二三百万,也能够轻易消化干净!要想做到这一步,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压低利息,使得工商业的获利超过高利贷,到时候利之所向,一切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王宁安的这番谈话,对赵祯的触动非常大,可以说是颠覆性的。
  王宁安谈的东西只有一个核心,那就是人的行为是利益决定的,人是逐利的动物,只要调控好了利益,就能引导人们的方向。
  这一套以利治国的理念,和儒家强调的以道德治国,以孝治国,完全背道而驰。
  士大夫高唱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从这个标准来看,王宁安是地地道道的小人!
  可赵祯越琢磨王宁安的说法,越有道理。
  赵宋的皇帝已经给了士人一百年的光景,他们没有兴旺大宋,没有收回燕云,是时候该换一套方略了。
  王宁安,还有他的皇家银行,就是赵祯重新开启变法的利刃神兵!
  “王卿,朕可以答应你的要求,不过暂时只能放在京城,如果出了问题,朕要随时叫停,不能贸然推到全国,你明白吗?”
  “陛下思虑周全,臣也是这个意思,毕竟皇家银行的信用才刚刚建立,人才培养也刚刚起步,再有铜矿还相对紧缺,臣以为用二三十年,推广到全国,已经算是很快了。”
  治理一地,和治理一国,难度完全不一样。想想王安石吧,他在地方的时候,推行青苗法,被夸成了一朵花,等到入主中枢之后,推行青苗法,结果弄得天下大乱,到处都是反对声浪……哎呦!
  王宁安突然心头一动,拗相公王安石的青苗法基本上有两种评价,主流观点歌颂他勇于革新的无畏精神,网络上很多人则认为他的变法粗糙毛躁,根本不可能成功。
  可是王宁安此时却有了另外一种想法,王安石推青苗法,和自己压低利息,其实是一个原理,都是降低百姓借贷成本,都是从那些士绅地主嘴里夺肉吃。
  王宁安不只是无畏,而且更有大智慧,他的方法也未必是错的,而是刨了士绅官僚集团的祖坟,遭到了强力的反扑,哪怕是好的变法,也被扭曲地不像样子。
  要说王安石有错,或许只是错在了太急躁了,错在了实力不够,却妄想推动天翻地覆的骤变。
  想到这里,王宁安突然对那位和他的名字只差了一个字,又帮他渡过铜价危机,却从没见面的王安石,充满了兴趣。
  或许只有王安石能够和王宁安聊得来,他们两个应该有很多的共同语言……
  当然了,王宁安要比王安石幸运很多,他的实力更强大,而且他的老板也更清醒,赵祯把改革仅限于开封府的作法,甚合王宁安的心意。
  ……
  从皇宫回来,王宁安就着手让下面研究基准利息的事情。
  然后又把那几个死党心腹叫过来,将情况和大家一说,这帮人顿时喜出望外,如果贷款利息也压下来了,年息到了一成左右,他们投资樊楼周边的地产,办商业中心,资金成本下来了,利润直线上升啊!
  “二郎啊,你可太够意思了,这是从根子上帮了我们一把啊!”潘肃等人是喜出望外,手舞足蹈,大家伙纷纷告辞,去劝说家里,加大投资,享受饕餮盛宴。
  倒是曹佾留了下来,等到所有人走了之后,他才对王宁安说道:“二郎,你最近的这些动作是不是太大了?”
  王宁安沉吟一下,“的确是有些大了,可是好不容易压制住了文官集团,没有他们掣肘,再不赶快做,我担心以后机会就没了。”
  曹佾点头,“这个我当然懂,只是反对咱们的,未必只是文官。”
  王宁安露出了深思的表情,笑道:“国舅爷,有什么话,你不用保留,直说就是。”
  “那好,我就说了。”曹佾道:“我听说最近有人出了悬赏,100万贯要你的脑袋。”
  王宁安一愣,随即摸了摸自己的头儿,笑道:“没想到啊,我的脑袋还挺值钱的。”笑过之后,王宁安的面色一下子严峻起来。
  “国舅爷,你知道是谁出的钱吗?”
  “知道,是无忧洞!”
  曹佾老实说道:“二郎,咱们弄送餐,物流,运输,配货,装卸……原本都是无忧洞的生意,抢了他们的饭碗子,也难免他们反扑。”
  王宁安眉头一皱,“国舅爷,你是什么意思,莫非要和无忧洞妥协吗?”
  “不不不。”曹佾忙说道:“我是想提醒二郎要小心,无忧洞可有十几万人,不容小觑啊!”


第316章 王宁安的怒火
  无忧洞,王宁安倒是不算陌生,在铜价大战的时候,出来替大相国寺购买铜器的很多都是无忧洞派出来的捣子。
  王宁安当时担心打草惊蛇,就没有直接下手,但是他把情况都告诉了老包,让包青天去对付这帮家伙。
  按理说老包也不弱,好几个月了,怎么无忧洞还没有干掉啊?
  见王宁安没把无忧洞当回事,曹佾满脸苦笑,不得不和王宁安讲起了缘由……所谓无忧洞,就是京师的排水沟渠。
  汴梁有百万人口,每天产生的污水就是个惊人的数字,同时期的西方城市很难突破十万人,就是卫生维持不了,满大街屎尿,动物的尸体,生活垃圾,很容易疫病传播,一死就是一大堆。
  聪明的宋人当然不会和蛮夷一样,他们花费了巨资,在城市的地下修筑了排水的沟渠,整个汴梁,都有复杂深邃的排水道,保持城市的整洁。
  要知道汴京挨着黄河,内涝十分严重,在这种环境之下,尚且能保持城市的整洁卫生,足见排水系统的厉害!
  凡事都有两面,发达的排水系统不仅带来整洁,也给很多江洋大盗藏身之所。
  许多人作案之后,就躲进了下水道,由于里面四通八达,环境复杂,官府很难找到。久而久之,匪人聚集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京城有很多乞丐,还有外来的流民,大宋虽然有不错的救助系统,但也没法照顾到每一个人。
  混不下去的,破产的,无家可归的,各种各样的人,也都躲到了下水道里。这种后世超级都市才会出现的清苦,竟然发生在了大宋,也不知道该自豪,还是该无奈!
  江洋大盗和这些可怜人结合到了一起,会发生什么也就不用多说了。
  “近二三十年,这帮耗子的势力越来越大,竟然结成了帮派,还号称无忧洞,人数多达十万以上,分成各个堂口,俨然地下王国!”
  王宁安一听,大惊失色,他也没想到,开封府的地下竟然还藏着这么一股势力,不对劲儿啊,以赵宋皇帝的胆小天性,怎么能容忍他们的存在?
  “二郎,你有所不知,下水沟渠本就复杂,又经过了几十年的经营,地下有什么,没人知道!开封府派出去很多衙役,进入无忧洞就被干掉了,连尸体都找不到,久而久之,也就没人敢管了。”
  “笑话!”王宁安大怒,“那朝廷的几十万禁军干什么的,摆设吗,连小小的无忧洞都管不了,还能指望他们对付辽寇的铁骑?”
  曹佾满脸苦笑,“二郎,要真是朝廷铁了心拿下无忧洞,也没有什么难的,但是……唉,你知道无忧洞还有个名字吗?”
  “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