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将门-第3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王宁安向大家介绍着想法,其实大宋的官员休假一点不少,基本上也是十天一休,一年36天,看起来比后世少了很多,别忙,大宋还有假期呢!
  元日、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这就有点类似如今的“黄金周”,而且一年还是三个,羡慕不?
  此外天庆节、上元节、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立春、人日、中和节、清明、上巳、天祺节、立夏、端午、天贶节、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秋分、授衣、重阳、立冬等等也都放假,合计法定假日有七十四天。
  加起来也是一百多天,另外如父母住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定省假;在五百里外,则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儿子行冠礼时有三天假期;儿女行婚礼时有九天假期。父母亲去世,官员需丁忧三年。即便亲戚去世,根据关系远近也设时间不等的假期。
  这回懂了吧?
  难怪那么多文人喜欢宋代呢!
  实在是太为他们着想了。
  当然了,这些福利只是真正有品级的官员才有,至于衙门里雇佣的书吏,不在编的差役,该忙活还是要忙活,而且每到过节的时候,还要格外小心,如果出了差错,上面追究下来,可是要重罚的。
  王宁安知道,虽然官员的消费能力强,但是吏员差役数量多,把他们的假期规范起来,该放的都放了,无疑能增加许多购买力。
  另外,放假多了,还能增加就业,不管是衙门,还是商铺酒楼,都需要雇佣更多的人手,总而言之,好处多多。
  贾昌朝第一个赞同,“王爷的办法好,要体恤下面人的艰难,要给他们放假,好,好啊!”
  司马光也跟着笑道:“如此一来,城市的消费力必然提升几个台阶,不说别的,就是各种街边小吃,就能热闹起来,外面的农产品也有了出路。到时候老百姓势必踊跃种植、养殖,实在是妙计!”
  王宁安摇了摇头,“行了,别光顾着说好听的,任何举措下去,都会有问题的,不能光盯着好的一面。君实,以你的才智,不会看不出这么干的弊端吧?”
  司马光含蓄一笑,“我也是刚刚想到,这样一来,地方种植养殖增加了,势必会造成粮食不足,这可是一个大问题。就拿这次的州县财政危机来讲,问题最严重的,居然出在了江南?原因何在啊?就是近些年,江南的棉纺突飞猛进,士绅商人,大族豪强,争相兼并土地,改种棉花。因为这些棉田在士绅的手里,朝廷征不到税,地方产粮不足,必须从外面调运,外来的粮食又很贵,所以许多不从事纺织的商民百姓,只感到粮食飙涨,经营艰难,而朝廷的赋税也大为减少!”
  不知不觉间,司马光又把东南的情况捅了出来。
  他这一句话,都是敲打那些和东南有关的官吏,尤其是韩绛,别以为你们做了什么,我们不清楚,现在闹出了问题,需要擦屁股,你们再不老实听话,板子可就打下来了!
  师父入主政事堂,身为弟子,当然要充当好急先锋的角色,司马光点到为止,话锋一转,“现在的问题就落在粮食上面……养殖牲畜,种植蔬菜,是更有赚头,可问题是,这些东西不顶粮食,万一出现粮食危机,或者有人囤积居奇,哄抬粮价,老百姓没有吃的,那可是要出大事的!”
  欧阳修拍着桌子道:“好,这个问题提的好,粮食安全,必须想办法,景平,你有主意没有?”
  “这粮食吗,无非两个办法,一个是增加产量,一个是增加耕地面积。”王宁安道:“农学院那边,要仔细研究,选育良种,增加产量,要修建水渠,灌溉更多的耕地。不过,我以为,这只能解决一点问题,真正的关键,还是要把目光放在海外。”
  在化肥没有出现之前,别管再怎么努力,粮食的产量增加都是有限的。
  纵观历代,华夏的兴衰,其实都是围绕着土地、粮食、人口在打转。
  在汉唐之前,人口的巅峰只有六千多万,再也没法突破。
  等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引入占城稻,南方能种植双季稻,甚至三季稻,人口终于突破,有人推算,宋代能达到八千万,明代或许会更高一些。
  等到再往后,玉米啊、红薯啊、马铃薯啊,纷纷传入,人口再度增加,逼近四个亿,这几乎就是极限了。
  直到后来化肥出现,粮食亩产突破一千斤,才喂饱了十几亿人。
  在没有化肥之前,不管怎么折腾,产量就是那么多。
  王宁安计算过,改良种子,推广灌溉,甚至派人去美洲,把土豆玉米都弄回来,也未必解决多少问题。
  尤其是经济发展之后,大宋的人口面临着快速膨胀,十年之内,压力就会出来。
  没别的选择,必须对外用兵,尤其是对那些粮食的高产区下手!
  交趾,占婆,尤其是天竺,都进入了王宁安的视线之内。
  “狄老哥,你别光顾着吃火锅,胃口要放得更大一点,把这些国家都吃下来,把他们变成我们的良田!”
  狄青一抹嘴唇,哈哈大笑,“再给我二斤羊肉,把波斯和大食都吃下来!”
  ……
  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王宁安进入政事堂的第一次会议,远比想象中轻松多了,几乎每一个人,都酒足饭饱,满意而归。
  至少大家心里有了数,情况或许会很难,但方向总是有了,下面就看怎么实现了。
  “唉,王宁安的确有些手段,老夫不如啊!”拗相公听完了兄弟王安国的介绍,出神半晌,叹了口气,“他的这些想法,都是为兄没想过的,也想不到的,相比之下,的确令人惭愧啊!”
  王安国当然也是吃惊不小,他以往也曾想破脑袋,可面对京城和地方的双重压力,他徒呼奈何,半点主意也没有。
  谁知山穷水尽,愣是让王宁安走出来了,不服都不行!
  但是王安国又不愿意看见兄长沉沦,就忍不住问道:“大哥,你认输了?”
  王安石低着头半晌,突然仰起脸,哈哈一笑。
  “王宁安也不是借着为兄打出来的基础……他的主意再多,也有用完的时候。为兄刚刚主持变法,不也是推了一堆新政,几年之后,就觉得才思枯竭,拿不出主意了。”
  王安石站起身,摘下墙上的斗笠,轻松笑道:“为兄要去民间走一遭,你等着吧,早晚有一天,西凉王的招数用光了,就是为兄收拾残局的时候!”


第820章 令不出京城
  王宁安的起手式可以说很漂亮,首当其冲,就是嘉佑八年的春节。
  这是一个落实他这一套市场拉动理论的绝好时机。
  按照往常规矩,所有官吏拥有7天的假期,王宁安下令,除了维护地方治安,负责紧急事务的官吏,其余人全部休假,继续当值的官吏,可以得到双倍俸禄,并且采取轮休制度,在日后补回来。
  另外王宁安又增发了一个月的俸禄,这一个月的俸禄,不是按货币算,也不是按实物发,而是发购物券。
  给官吏用来采购年货,购买家庭用品,以及笔墨纸砚,衣服布匹等等……商家收到购物券之后,可以存入皇家银行,在正月十五之后,就能按照购物券的金额,取出相等的货币。
  这个主意够新鲜。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增加市场的购买力而已。
  官员们也没有什么客气,给的是钱,还能存起来,给粮食,也能留着,唯独购物券不行,过了正月十五,就成了废纸一张,因此必须在十五之前花光。
  从小年开始,到处都能看到官员的家人,四处采购,从柴米油盐,到爆竹糖块,什么都在他们的抢购之列。
  除了官吏之外,王宁安还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工厂作坊,在过年的时候,必须要放7天价。
  同时王宁安又组织车马行,给工人提供便利,让大家拼车回家。
  这项措施推出来,可比发购物券得人心多了。
  好多年轻人,看起来才二十来岁,但是已经在洛阳干了三五年了,以往每到过年的时候,他们都是最忙碌的,东家好心眼,给他们的伙食里加点肉,就算不错了,能吃上饺子,简直可以烧香拜佛了。
  想要休假回家,门也没有!
  大家也都不敢想了。
  可偏偏今年王宁安就来了这样一道德政!
  工匠们简直高兴地发疯。
  他们跑到银行,把历年存的工钱,拿出一点,挑选年货,有人购买上好的面粉,回家包饺子,有人买花布,买糖块,买各种各样的东西,大包小包,挤上回家的马车。
  坐在位置上,他们除了傻笑,就没有别的了。
  看他们满足的模样,简直和一千年后,春运的返乡大军没有半点差别。
  路途远的,要走一天多,或许回家之后,也就能住两三天,然后就要返回城里,继续辛苦工作,但是对于这些人来说,已经是前所未有的满足。
  乖乖!
  官老爷才能享受的假期,我们也有了!
  西凉王够意思!
  出将入相,就是大宋头一号的人物。
  不知不觉间,对于王宁安进入政事堂的非议,全都烟消云散。在这时候,只剩下两种人,一种忙着阖家团圆,一种是忙着赚钱!至于其他的,留给明年再说吧!
  ……
  “父亲,何必这么着急,等过完了年,你再走也不迟啊!”王雱苦苦劝解,希望拗相公留下来。
  可王安石却摇了摇头,“我一个被罢免的宰相,留在京城算什么?那些人来不来给我拜年,来了人家说我贼心不死,不来,又说他们没有情谊,人没走茶就凉,与其让大家都不痛快,不如赶快离京。”
  王安石看了看儿子,“元泽,你在翰林院,要好好学着,尤其是为父不在,你一定要老老实实,不要添乱,不然谁也没法保你了!”
  王雱颔首,他的身体不好,没法陪着老父游历四方,只能让二弟王旁,还有三叔王安礼陪着。
  其实王雱倒是不怎么害怕,他爹走了,可是他的靠山更大了!
  就在王安石请辞的时候,赵祯见了他,两个人也没说别的,只是把孩子的婚事敲定了。等过了正月十五,礼部就要给太子筹备大婚。
  王青就是未来的太子妃,不久之后,就是皇后。
  他王雱就是名正言顺的国舅爷一枚!
  试问天底下有谁脑子不清楚,敢得罪未来的国舅,不怕枕边风啊!
  王雱觉得妹妹成为太子妃,简直是神来之笔。
  原本老爹变法多年,得罪了太多的人,他要是离开了相位,想要回来,千难万难,光是王宁安的那一系人马就不会答应。
  但是多了国丈的身份,谁还敢阻止王安石回来?
  这些年,王安石也着实积累了不是势力,也有一伙官吏唯命是从。如果王安石灰溜溜跑了,这帮人就会树倒猢狲散。
  可有未来的皇后在,王党的大旗就不会倒,人心也不会散!
  从功利的角度看,这桩亲事太妙不可言了,只是王雱也有些心疼妹妹,就是不知道这个死丫头会不会心里有根刺儿!
  “你把我骗得好苦啊!”
  王青低垂着粉颈,声音哽咽。在她的旁边,坐着正是萧观音。
  当初就是萧观音说服王青,答应婚事的。
  萧观音给王青讲的故事很简单,就是她的亲身经历,因为家里心疼,明明订了婚,却不忍她嫁给还是太子的耶律洪基。
  缺少婚姻的羁绊,耶律洪基在战败之后,为了推脱责任,就把萧家拿出来祭旗。她萧观音落了一个家破人亡,流落大宋的下场!
  身在官宦之家,不能光想着自己。
  你爹处在是非圈子里,你的兄长满腔抱负,须知道,一失足成千古恨,稍不留神,就会身败名裂。
  当上了皇后,等于给父兄一道免死金牌。
  人生世上,难道光是情情爱爱?
  为了心上人,就什么都不顾了?那不是爱,那是脑残!
  太子虽然不算完美,但至少他喜欢你啊,找你个喜欢你的,远比找一个你喜欢的轻松多了,活着吗,有时候就要糊涂一点……
  “哼,现在我爹都不当官了,我,我嫁个赵曙,还有什么用?”
  “用处大了,你又不是不知道,你爹得罪了那么多人,谁不想落井下石!明枪暗箭,没有你护着行吗?再说了,你爹满腔抱负,没有你,他怎么东山再起?”
  萧观音点着王青的额头,“你啊,可快点成熟起来吧!宫里头可不是家里,要是光指着太子的宠幸,就想为所欲为,迟早要倒霉的!”
  王青嘟着小嘴,一肚子委屈,却也无可奈何。
  或许就像萧观音说的那样,是该少做点梦,好好想想,怎么把赵曙收拾得老老实实,让他听自己的!
  ……
  京城还在上演异彩纷呈的好戏,可这些都不属于王安石了。
  拗相公真的很想走走看看,他这些年,熬尽了心血,多少个日日夜夜,不眠不休,就是为了变法大业。
  他的几项法令也推行了好些年,考成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这些法令到底如何还是听听百姓的怎么说吧!
  出了洛阳向东,不过5里就有一个繁荣的集镇,正是龙门镇,著名的龙门石窟就在这里。
  王安石没有去欣赏石窟的壮丽,相反,他找到了一家正在忙绿的石器行。
  拗相公就是一惊,按照规矩,不是应该休假了吗?怎么还有工厂在忙活?难道就没人管吗?
  王安石在邻近不远,找了一家茶摊,点了一壶花茶,他特意多给了几个铜子。
  “小二哥,咱们聊聊,朝廷的告示你们可知道?”
  “知道知道,说是给放7天假,还给两倍的工钱。”
  王安礼就好奇道:“这龙门镇离着京城这么近,有人就敢违背朝廷的命令?”
  小二翻了翻眼皮,哈哈一笑,“客爷,你也太瞧得起朝廷了,出了那道城门,好多事情就变了味了!”
  王旁不服,他质问道:“难道那些石器行的工人,就不知道上告衙门?”
  “告什么告?去衙门告状,那是要花钱的。他们是挣钱养家糊口,谁也不和钱有仇。”小儿啐了一口,指着石器行,笑道:“也别说,朝廷的命令还是有点用处的,这不,过年的这几天,一天能领以往一天半的工钱,弄得我都想去干活了!”
  王旁翻了翻白眼,就凭你这副瘦猴的模样,能抡得动锤子吗?
  “爹,瞧见没有,朝廷的政令,出不了京城,刚到了龙门镇,就变了味,再往远走,还不一定怎么回事呢!我看咱们该找衙门说道说道!”
  还没等王安石开口,那个小二就连忙伸手,捂王旁的嘴。
  “你可别瞎说!”他压低了声音,“我看你们都是书生打扮,应该是四处游学的士子吧?我可告诉你们,办石器行的秦爷,是个顶有本事的人,他上面有人!”
  小二鬼兮兮的,连大声说话的勇气都没了。
  “他能有什么人,还能比得过我们?”
  小二瞥了一眼王旁,就你一身布衣,遮不住的穷酸,还装什么大个儿的!
  也就是我心眼好,害怕你们吃亏!
  “实话说了,秦爷在4年前,还是个穷混混儿呢!”
  “是吗?那他怎么弄出了这么大的石器行?”
  “实不相瞒,秦爷有本事啊,人家弄到了2000贯青苗钱!”
  “青苗钱?”王旁听得瞪圆了眼睛,不敢置信。
  小二只当他吓到了,自顾自说道:“这青苗钱需要十人担保,才能弄到,可人家秦爷不用啊,他拿到了钱,放贷出去,朝廷是半年算一次利息,他是两个月算一次,不到两年的功夫,人家就赚了一千多贯,后来又不知怎么弄的,借了好大一笔钱,办了石器行,专门做石像,石墩,石桌,那生意,跟着了火似的,好得没边儿……”


第821章 该处置理学了
  地方的衙门,总要挂明镜高悬四个字,只是字不小,但是镜子不大,别说照整个州县,只怕连大堂之内都没法照亮!
  王安石是个很固执的人,他当然知道自己的变法会有些出入,但是他总是安慰自己,十分的好处,能收七分,损失三分,也是无所谓的。
  总而言之,他干的事利多弊少,老百姓还是会支持的。
  正是靠着这股信念,王安石才能坚定地撑这些年。
  可是当他真正走出了京城,刚到了龙门镇,就大吃一惊。
  他所谓的便民之法,完全变了味道,居然成了一些地痞混混谋财的手段,实在是讽刺!不过略微让王安石欣慰的是王宁安的那一套也不怎么样!
  同样的,出了京城,就变了味道。
  区区龙门镇,就敢违抗朝廷法令,这要是走出几百里,几千里,天高皇帝远,真不是开玩笑!
  王安石终于醒悟了,他所谓的便民之法,经过漫长的距离传播之后,只怕不但不会便民,相反,还会成为害民之法。
  那么多人弹劾他,攻击他,固然有敌人趁机造谣抹黑,妄图破坏新法,但是也未必全是假话。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就是这个道理!
  朝堂上的拗相公,到了民间,居然学会理解别人,学会了宰相肚子能撑船,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王安石在龙门镇住了5天,他没有让王旁和王安礼把看到的消息,传回京城,而是默默观察着,他想要看看,小人物究竟是如何生存的。
  果然,就在这两天的时间里,石器行的秦老板又出新招了,他成立了一个农产运销行,组织了20驾马车,负责给京城运送蔬菜。
  光是这一项,他就得到了银行5万贯的支持,这笔钱一半用来扩大事业,一半则是拿来入股。
  秦老板参加了邻近的一处桥梁建设。
  有了这座桥梁,能沟通几十个村子,这些村子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以往需要绕几十里,等到把蔬菜运出来,就已经不新鲜了。
  桥梁修通,路途就能缩短到一刻钟不到,而且运量增加了几十倍。
  老百姓都十分欣喜,他们主动出工,大过年的不要一分钱,自带粮食和清水,协助修桥。
  王安石也第一次看到了那位传说中的秦老板。
  他满脸横肉,凶相毕露,怎么看都跟土匪头子似的,这家伙腆着肚子,不停在工地晃来晃去,大叫大骂,粗鄙俗气。
  看得王旁直摇头,心说这么个东西,怎么就能登堂入室,大发横财,简直岂有此理!
  倒是王安石看出了一些门道。
  秦老板有石器行,修桥铺路,除了水泥之外,更需要石板,栏杆等等,秦老板投资桥梁,采购自家的石器,加上百姓免费出工,修这座桥,用不了多少钱。
  可修成之外,他就能坐收5年的过桥费,保守估计,也是几万贯的收入。
  对老百姓来说呢?
  虽然他们被秦老板扒了一层皮,但是平时烂在地里也没人要的蔬菜,鸡鸭,还有山货,都能送到京城,卖上好价钱。
  算起来,他们也是得利的。
  秦老板不算个好东西,但是朝廷施行青苗法,他发了财,朝廷弄农产品基地,他又赚了钱。不管是自己,还是王宁安,谁上来都让这个貌似地痞山大王的家伙,赚得盆满钵满,事业越来越大。
  奥妙究竟在哪里呢?
  王安石带着满腔的疑问,他继续自己的行程,寻找着答案。
  在往后的日子里,王安石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大宋,他甚至坐船,扬帆出海,去倭国,去交趾,到处观察。
  渐渐的,王安石注意到,在这一场变革之中,有很多秦老板一样的人,他们出身不怎么样,手段也不怎么光彩,但是他们脑袋灵活,能把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
  懂得做东西的,在他们手下做东西,懂得销售的在他们手下卖东西,懂得金融的,替他们算账……而这些草莽匹夫,就凭着一股子狠劲儿,一股子闯劲儿,不断拓展事业版图,在这场剧烈的变化之中,顺风顺水,越混越精彩!
  与传统的士绅相比,他们没有半点可取之处,一个个土得掉渣,又是张狂,跋扈,动不动就骂人,粗鲁不文。
  可就是这些家伙,每个人每年能给朝廷提供上万贯,甚至几十万贯的税收。
  王安石百思不解,一直到了江南,他亲眼目睹了几千吨的海船建造过程。
  在庞大的船体面前,人渺小的如同蝼蚁。
  几百号工人,分成不同的类别,不停忙碌,采购物料,加工零件,组装拼接,最后进行海试,载满货物,扬帆出海,一走就是几万里!
  看到了这里,王安石突然顿悟了。
  他想通了,这些粗鄙的家伙,他们拥有最关键的本事!
  就是组织协调!
  他们能驾驭复杂的工作,把原本不相关联的东西,联系到一起。
  传统的士绅呢?
  靠什么为生?
  最基本的就是兼并土地,种田收租子。
  复杂一点,种棉花,种桑树,出售给商人。
  或者是从某一个地方,采购特产,运到另一处销售,赚取差价。
  更高级的就是弄柜房,金银店,放贷,也就仅此而已。
  可新近崛起的这些草莽不同。
  他们需要发掘人的优势,把人力,原料,市场,通过管理,整合到一起,以求得最大的生产效率,获得最高的报酬!
  谁都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