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范进的平凡生活-第2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济纠纷以及治安问题,明朝地方官眼下又是出名的懒散,不想承担责任,自然驱逐了事。
  在出口商品上,明朝又实行严格的管制,包括广东产的建铁,也是严禁出口物资。在丝绸等奢侈品上限制也大,对于颜色、数量、品质都有严格规定。要求是优先保证上用,其次是勋贵大臣赏赐,再次是对北虏的交易,这些满足之后才能考虑外销。至于明黄绸缎龙袍之类,就更是想也不要想。
  虽然通过走私渠道,可以获取一些违禁品,但是总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次洋鬼子得知林海珊居然可以见到这庞大帝国的皇帝甚至是首相大人(在部分洋商心目中,一个国家的首相比它的国王更难见到),纷纷砸下银子来,就是想开出一条正规贸易的商路,取消商品限制。让明朝的特产品可以随意卖到海外,反过来海外番货也可以放心输入内地。
  林海珊不是观音菩萨,也不会真的一心一意为洋人出力,不过洋人提的需求里,有一些和她个人利益诉求符合。开放市场,把洋人贸易合法化规模化,前提是由她做代理人,而且是唯一的代理人。
  如果把明朝与海外的贸易看成明朝国内贸易,她追求的目标,就是称为垄断型牙行的所有者,做大明海贸的牙人。
  “如果能做成这件事,我就是海上的王,当年老船主那么威风,就因为他控制着海上商路。不尊奉号令者,就不能在海上做生意。海上的事说到底就是生意,折能独霸这些生意,谁就是海王。我做了海王,等都我们的仔长大了,就让他接着当海王,你在大员做太上皇,比你做芝麻官威风多了。”
  “想法不错,但是……和自己的实力并不匹配,至少目前不是时候。”范进并没有被林海珊许诺的美好前景冲昏头脑,反倒是泼着冷水。“汪直当年确实威风,但是结果又怎么样?所谓海王比起朝廷来,也就是个土皇帝,不值得去卖命追求。再说这海王也就是个总商,朝廷只要下一道锁海令,立刻就会完蛋。你这样想思路就错了,独食不肥,吃一条丝绸线就已经很不错了,这么大个盘子,一个人吃不下。”
  “三小?”林海珊杏眼一瞪,可是不等她发作,范进已经在她胸前实施了要害打击,以一个二十骰加暴击,把她的怒火封住。
  “听我把话说完,不让你吃整个盘子是怕撑死你,你也不想想,现在你手下养接近两万人,大员有多少鹿都不够吃。目下的大员种田也得不到多少粮食,米粮全靠在中原购买。朝廷只要断了你的粮道,你这个海王立刻就要完蛋。所以现在绝对不能吃独食,更不能让朝廷觉得你不恭顺,可以出挑,但不能过分。这不代表你白花一笔钱,让你大张旗鼓进京,要是不做成点什么面子往哪摆?该得的好处不会少,为了咱儿子,也不能让你吃亏。”
  “这还差不多。那你说,有什么好处?这个绝对不算……”林海珊指了指范进的禄山之手,后者微笑道:
  “这是我应得的奖励,当然不算给你的好处。这次进京,首先就是让你彻底洗白,免得将来广东换个督抚,你就要担心一下。我介绍李夫人给你认识,不是让你和她磨镜子的,而是让你搭上宫中关系,获得一个大员宣慰使的头衔。”
  “虚头八脑,没什么用处。”林海珊不屑地哼了一声。“有没有头衔,大员都是我说了算。”
  “名正言顺,有了这个头衔,你就是官府中人,你的部下就是官兵,接下来才好安排第二件事。就是让大员成为一座自有贸易港。”
  “贸易港?那是三小?难道现在不能做生意?”
  “不是一回事。现在你们是在大员做生意,但是一切总归还是私下进行,如果得到朝廷批准,那里就是一座官营岛屿,所有的商品交易都是合法的。他们不是想买货物么,当然可以。前提是只有在大员,才享受自由贸易的待遇,其他地方还是不准他们乱做生意。”
  明朝的海贸和其他生意一样,都是有着严格限制的,不能想在哪做就在哪做。以葡萄牙人为例,连广州城都不能随便进,更别说在广州城里做生意。一直到了清朝,以大炮和刺刀轰开国门,要求开放口岸通商的标志之一,就是允许洋商在城里获取贸易权,设立货栈。
  当年明朝对付汪直海盗的办法之一,就是直接把天然良港双屿进行破坏,变成无法停泊大船的废港。眼下在海上,虽然有一些岛屿可以作为贸易点用,但是都形不成规模。贸易这种事,必然是双方都知道,才有商贾聚集,起不到这个作用的港口,对于商贸来说并无太大意义。
  再者民间自发形成的贸易港,也就是方便交易,货物来源上依旧解决不了。由国家出面支持的港口,地位就不一样。在林海珊得到招安之后,再由相府出面推动大员成为自有贸易港口,在大员的商品交易不受时间、人员、种类交易,再给一些优惠政策,商贾自然趋之若鹜。
  范进提出的以大员为自有贸易港,自然是参考了后世的经验,而且在当下这个时代,还可以利用行政管理上的落后,钻制度的空子。比如见不得光的贼赃,就能通过自有港口洗白,宫中内侍勋贵子弟以及海盗,有的是人对这种港口有需求。
  上岛交易的商人,就要接受林海珊管理,这样一来,林海珊虽无海王之名,实际也是海上大小商贾的太上皇。
  林海珊听着范进描述,神色渐渐由怒转喜,点头道:“好!这个办法好。但是这么好的主意,你怎么不让朝廷来做?是不死坐厌了大船,想要坐我的小船?”
  范进冷笑一声,“交给朝廷来做?那帮废物个个都以为自己是大爷,觉得做官的天生高人一等,这种脑筋坏掉的东西,根本搞不好贸易。要办成这事,我只信你。”
  “这样的地方如果搞成了自然是好,可是好的事情不见得做得成,你也说了,事情不好做,你怎么知道能做得成?”
  “因为我现在是首辅女婿啊。有关系不用,那我不是傻瓜?首辅已经答应了见你,大家有话当面说清楚,事情就一定可以做的成,你负责讲实际,我来讲道理。让你们买书的事应该在做了吧,那些书比你船上的大炮更重要。等到自由港的事正式实行,我们就在岛上设几个书院,抓一批读书人去那里教我们岛上的孩子读书。等到那些孩子得了功名做了官,就是我们在朝里的援手,有他们为大员说话,我们的港口就能一直贸易下去。另外就是抓紧时间在大员修粮仓存米粮,开出几条粮道来,哪怕将来朝廷的风向有变,也足以自保。”
  林海珊点头道:“买米这种事一直都有做,现在大员就算被围起来,粮食也可以吃一个月。开书院这种事,我也支持。就是不知道见张相爷……我行不行啊?”
  天地不怕的女海王,想起当初和范进一起去见殷正茂的情景,又有些紧张。当日督抚疆臣已是如此威风,何况是一国宰执?饶是她嘴上不肯输阵,心里打鼓总是骗不了人。
  范进笑道:“不是还有我么?当初在殷正茂那里,有我陪着你,去了相府也一样。一切交给我,你什么都不用管,不用怕,按我说的做就好了。记住,不要说脏话,不要表现出一丝一毫的不恭顺,只要让相爷相信,你只是大明朝一条恶犬,会为大明看家护院,绝不会反噬主人就够了,何况你还给了那么多银子,以后答应每年送一笔钱来报效,这事就成功一半。”
  “这个容易啊,只要每年送一笔银子就可以的话,这生意岂不是很好做?”
  “当然不是那么容易,没有我的关系,送钱来也会被砍死啊。”范进摇头道:“拿着猪头找不到庙门的人有的是,这个天下最终还是要靠人情说话,这个人情我有他们没有,所以事情就只有我做得成。再者张江陵何等样人,区区几两银子也买不动他,白银只是表象,为了给百官和皇帝一个交代。相爷和我,心里都有一笔账,我大明偌大海疆,总得有个自己人替朝廷看着才行。佛朗机终究是外人靠不住,如果有个可以相信的人来镇守海疆,相爷不会反对。所以证明给相爷看,你是那个最合适的人选,这就足够了。”


第五百一十二章 大明海上代言人
  对于历史知识范进所知有限,好在有前世电子游戏的记忆,托暗耻公司的福,总算还记得李华梅、宋乙凤,对于海洋的重要性以及海上贸易所能带来的巨大利益,多少也能摸到点门道。其实就当下大明官员来说,对于海洋乃至海贸的利益也并非如想象中那样一无所知。
  大明在正德年间就已经开始和葡萄牙人打交道,缴获并仿制其火器作为自己东南沿海精锐部队的武装使用。广东方面与葡萄牙人三天两头打交道,殷正茂和西班牙人还有过往来,对于外界并非一无所知。如张居正这种缺失有真才实学,且能客观理智看待问题的大臣更清楚,茫茫大海不再是牢不可破的屏障,在海洋的另一端,存在着另一个强国。即使大明疆土广阔物产丰富,也不能因此就轻视远在天边的夷人。虽然他们现在的数量不多,但既然能过来,就值得大明帝国谨慎应对。
  问题在于知道是一回事,采取什么方式应对,就是另一回事。西班牙、葡萄牙的侵入,对于大明其实是有客观影响的。这种影响有利有弊,一言难决。该用什么方式对付他们,同样需要的是深思熟虑全盘计划,而不是一颗赤子之心就能解决问题的事。既要保证能够有效针对夷人,又要保证不破坏大明的朝廷结构,确保君权不被威胁,这种两全之法本来就不好想,何况在海洋这个舞台上,大明与他的对手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庞大的人口广阔的疆域,这些硬件条件在茫茫大海上,所占优势不大。西班牙人占据菲律宾,将那里变成亚洲地区最大的白银中转站,通过自己的财宝船把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成明朝的丝绸、茶叶、瓷器、桐油、蔗糖、大木……再运回国内。葡萄牙人虽然在经营上略有不及,但是也知道控制马六甲海峡,把握贸易渠道。
  对比而言,大明在这个领域起步略晚,明显处于劣势。虽然靠着出口创汇,以及丝绸、茶叶、瓷器、蔗糖等商品的垄断地位,也能赚回来大笔白银,但是在海面上没有大明的舰队,官方的影响力接近为零。对于东西两洋商人只能限制谈不到威胁,远不如西洋舰队能够直接震场。
  范进没有被迫害妄想症,不至于见到外国人就认为对方是要侵略要殖民之类,也没愚蠢到要把大明变成第二个大不列颠,搞什么殖民东南亚政策。眼下大明面临的困境主要是随着洋人势力侵入东南亚,导致大明宗主国地位下降,藩属逐渐被分化或是吞并,而大明朝廷并不愿意接入藩属之间的战争,所以听之任之。
  再者从利益上看,眼下白银流入不假,可是状态并不保险。范进的历史知识太弱,搞不清楚具体情形,只依稀记得原本历史上明末时期海上贸易萎缩,导致大明的外贸出口生意一落千丈。再者就是扶桑也在海贸市场上兴风作浪,抢了大明不少生意。
  要想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大明有一支足以镇住场子的海上军事力量。用这种硬实力作为依托,制定一个对大明绝对有利的商业规则,至少在东南亚范围内,大明拥有在商场上一锤定音的地位。这样一来,未来大明商人的整体地位可以提高,对于洋人也能限制。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是怎么做,就是另一回事。张居正和范进彼此都很清楚,大明在近几十年时间内,绝对不可能去打造一支庞大的海军。在原本历史上,明末招安郑芝龙,就是因为打他太费劲,连俞大猷的儿子俞咨皋都因为剿匪不利被斩,就知道当时海上面临的局面多艰难。而这种局面又是没办法的事,只要张居正脑子还清醒,就不可能抽调巨款去打造强大的海军。
  这个道理其实非常简单,打造这样的海军使费庞大且没必要。不管是西班牙、葡萄牙还是曾经的倭寇,都不值得大明去花费重金构建一支远征海军。国家在军事上的投入再多也不可能陆海并重,必要有所取舍。作为一个陆地国家,如果不把国防经费投入到陆军而是去打造强大海军,只能证明这个国家从上到下集体抽风。
  水师对比陆军花费高出若干倍,这头吞金巨兽不光建立需要花钱,维护更需要花钱。最大的问题是,这么多钱砸下去,到底能起什么作用?
  自月港开海之后,倭寇已经不复为患,东南沿海得到了太平。海上没有一个类似北虏那样的对手能威胁大明国家安全,当下的大明水师远征获不及,自保足有余,花大价钱打造水师根本就没道理。
  大明水师的定位就是近海防御作战,能够满足守土的要求就足够了。不可能杨帆远航,去攻打外国,更别说殖民这种事,谁敢提出来,张居正第一个拍死他。一支军队远离朝廷控制,长期漂流海外,皇帝想要易帅换将都不可得,这样的军队对于皇帝不但不是屏障反倒是威胁,自然就不能建立。
  至于恢复宝船舰队的提案,那纯粹是正德自己习惯性中二而已,不考虑皇位安全,武将造反的因素,单纯从技术上说,即使有图纸也未必能复制出宝船。当年造船的大木都是极珍贵资源,万历朝想再找那种木材极为艰难,即便有那种木料,当今天下又去哪找一个既对天子忠心耿耿又懂行军打仗的三宝公?这么一支舰队绝对不能落入武臣之手,也不能由文臣管理,朝廷里没有合适的太监,即便出现也是有害无利。
  更何况眼下大明太仓缺的又不是胡椒红木,组织这么一个舰队二下西洋意义有限。以当前这些公公的节操和能力,最大可能就是把一次宣抚行动变成发财之旅,最后搞出严重外交事件等着文臣擦屁股。
  要想突破洋人的海上封锁,在海洋的势力格局里为明朝争夺一份利益,眼下最好的手段就是用一个代言人。
  这种人也并不好找,条件极为苛刻。首先必须忠诚可靠,对大明没有异心,即使手握重兵英明神武,天子昏聩残暴如桀纣也不能有异心;其次就是要有把柄在大明手里;再次就是得有着过人的牺牲与奉献精神,为大明做白工不拿薪水,还得定期上交承包款。明朝挺能给的也就是一些优惠政策,以及虚名空衔,具体能落实多少还得看关系。
  朝廷的付出对比所得,连张居正自己都觉得说不出口,即使真有这么个蠢货横空出世愿意为大明朝奉献,以这样的智力显然也不足以托付大事。是以关于海洋的谋算只能想想,根本落实不下去。林海珊的出现,等于天降福音,为大明解决了这个棘手问题。
  那五艘西洋炮舰,就是最好的证明。林海珊的出色不在于她能抢到洋人的船,而在于她能只抢洋人的船。张居正别看不掌兵权,心里也有数。就只凭这五艘西洋战船,林海珊就能独霸一方犯不上卖给大明面子。她明明有掀桌子的实力,却肯主动上门求招安,证明这个女人忠心可嘉,实力也足以托付大事。接下来只要两下谈妥条件,就能在海上为大明布下一枚棋子。他日这手闲棋,说不定就能对于朝廷发挥重要作用。
  比起远大的前途,一座自由贸易港口也就不算什么苛刻条件。说一句难听的话,即使朝廷不批准,大员港也在林家手里,她想干点什么朝廷也拦不住。大明对于内地羁縻州的管理,基本都是停留在纸面上,海上的地方怎么样,大明就更管不着。
  举例而言,现在的情形就是一个迷住了当家男人的外室向这家的女主人要名分,大妇如果给了这个名分,好歹有了个管理外室的理由。如果连名分都不给,那对方乐得不归你管理,每天和男人该干什么干什么,大妇还干涉不到。一枚大明的棋子,加上每年一笔报效款项,怎么看这次的合作对于大明来说,也是一笔合算的买卖。
  当然,话是这么说,如果朝廷里没人的话,这个自由贸易港依旧批准不下来。毕竟例不可开,礼不可废,如果不是范进从中奔走,说动张居正这么个强人出面推动,最大可能就是参照招安海盗惯例,给林海珊一个虚衔,然后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对于她朝廷采取自生自灭态度,能奋斗出头固然好,被人干掉也是活该。林海珊想要在大员生存不难,想要壮大发展就不容易。
  眼下摆在林海珊面前的,就只剩下最后的关口:面试。张居正不是操、莽一流的奸贼,他做事可以不计较手段,但目的总归是要对大明有利,确保江山永远姓朱。如果林海珊表现得桀骜不驯匪性难治,那么这个招安也得不到,名分也给不了。
  对于林海珊的并没设在相府,而是选在慈宁宫,李太后亲自赐宴给明朝大员宣慰使林海珊,并要当面问对。这也是范进的手段之一,给林海珊的招安加上一枚砝码,也给大员加一道保险。
  国朝以孝治天下,首辅可以易人,但是皇帝的本生母,永远就是那一位。不管皇帝本人和母亲是否亲近,在宗法和人伦的限制下,注定他不能站出来反对自己的母亲,只能做个乖孩子。在地方官府层面,不管未来地方官对张居正是什么态度,只要林海珊是太后认可过的人,他就不会得罪陷害。否则太后震怒,天子不管心里怎么想,表面都要处置这个官员,以全自己的孝道。
  之前范进让林海珊结交李夫人,不惜重金以及自己的面子,让林海珊与西大乘教搭线,就是为了拉这么个关系。结果事情的发展比他预想的更好,林海珊与李彩莲之间居然建立了一种超出世俗的关系,有这层关系在,李彩莲肯为林海珊说话,范进的布局就更有把握。
  太后接见外臣素无先例,这个提议张居正本身不是很认可。但是在他设法阻止以前冯保特意过送信,告诉张居正太后对此很有兴趣,提醒老友千万不要在这件事上作梗,否则只怕获罪于内廷,张居正这才没发声。
  事后问及范进,范进也毫不避讳,承认自己这是玩的心术。皇帝年纪渐渐大了,太后始终不肯放权,固然有着担心天子不足以承担基业的考量,自身对于权柄怕是也有所恋栈。
  像是接见土司这种事,李太后是巴不得想做的,只是自己不能说出来。这回借林海珊做个筏子,她一个化外土司,说什么都没人跟她计较。她自己开口主动要求拜见太后,宫里就正好顺坡下驴。这个例子一开,未来李太后对于朝政伸手就更方便,这个女人不高兴才怪。而太后答应的事,首先要责成天子去办,张居正只要表示一切都是按天子意图行事,不但自身在这起招安中全无把柄,更能在天子面前表现个态度,于师徒关系不无助益。
  张居正并不喜欢范进这种对天子玩心术的方式,可是一则他已经从张家门下变成张家门婿,自己人就跟外人不同,对于范进做的事就只能认下。更何况还有爱女在旁敲边鼓,他也就只好高举轻落,随便说几句算了。
  太后赏赐的冠服已经送到了会同馆,对于这位女土司,太后显然非常看重,虽然宣慰只是从三品,却赐下了正一品诰命夫人冠服。这身礼服对于林海珊来说,其实更像是刑具,让她周身不自在。尤其是那双皂靴对于习惯赤足的她,更是个折磨。穿着这身衣服,由范进教导着行礼,愁眉苦脸的模样十足像是西游记里的弼马温。
  人虽然辛苦,但是情绪还是比较高,尤其想着未来大员的前途,林海珊的兴致越发不可收拾。
  “当初我爹做强盗,在海上发号施令杀人如麻;大凤哥带我们走正路,为国为民做大英雄。说起来都很威风,可是日子过得如何,自己心里最清楚不过。如今你帮我们出谋划策,我从强盗变成官兵,不再被官府追杀,还能去见太后赐宴。说起来,你真是我的贵人,也是我林家的贵人。我去看过大凤哥,他对我说过,做人的眼光要放远一点,不要记着过去的那些事。只要能为穷苦乡亲闯出条路,他随时都可以牺牲。比起如今大员的风光,他受的苦就不算什么。是成是败,就在此一举,说句不怕你笑话的话,我有些怕。”
  看着她那害羞的神态,范进心中也自唏嘘。归根到底这不过是个二十多岁的女子,在她这个年龄,大多数女子连相夫教子都不会,她却已经扛起了天大的责任,却也着实难为。
  她肯害怕太后,就比无所畏惧要好,范进蹲下身子,将她不自觉蹬下来的靴子重又套好:“记牢我教你的话,就保你过关。我明天也要进宫,绘制朝圣图,只要想着我在……你就什么都不用怕。我既然让你穿上了官靴,就绝对不会再让你赤脚,咱们的好日子就快来了。”


第五百一十三章 新的对手
  冯保家中。
  被打发回家乡修缮祖坟顺带完婚的冯邦宁,跪在自己的叔父面前。比起当初,如今的冯邦宁整个人都显得有些憔悴,这段时间的生活似乎并不如意。但是他此时的神色很有些兴奋,语气里带着难以压抑的激动。
  “叔父这次小侄可以对天发誓,证据确凿!那个大员林土司是个海盗,朝廷上了她的当!范进与她勾搭一处,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